小学语文交流课《钓鱼的启示》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
《钓鱼的启示》语文评课稿

听了王渊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之后,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地方值得我学习。
一、《钓鱼的启示》一课具体表达了纽约市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师11岁时的钓鱼经历,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那么的好爸爸的形象。
这是一篇比拟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拟难学的。
如果一开始就把起点定得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就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越是深奥的课文,起点越应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拟顺利。
所以王渊老师在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而不是“启示〞。
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
而这样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二、在教学过程中,王渊老师用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启示。
三、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
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
因此,王渊老师将大局部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钓鱼的启示反思总结(通用17篇)

钓鱼的启示反思总结(通用17篇)钓鱼的启示反思总结篇1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一:钓到大鲈鱼,“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
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
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本来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启示”上,但在课堂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对“启示”的揭示不够深。
钓鱼的启示反思总结篇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有他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
正所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个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
在阅读过程中,多俯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发言,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还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空。
学生通过阅读反思,开启了心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较浅,看待事物往往不够准确全面。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潜心阅读文本的重点段,这样就给予了他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含评析)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含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钓鱼的启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学会通过关键词理解文章的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文章的主题。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阅读理解: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钓鱼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
4. 阅读理解: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课堂评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阅读理解题目: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题目进行评分,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1. 课堂组织:反思自己在课堂组织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如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等。
2. 教学方法: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 课堂评价:反思自己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4.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 教学计划:根据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计划,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钓鱼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钓《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

《钓《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在教授钓鱼的启示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到了许多不足之处,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番反思。
以下是我的反思范文:首先,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不专注性。
在准备教学材料时,我并没有充分研究和了解与钓鱼有关的知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的表述不够准确和全面。
这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误解。
因此,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预习,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我还存在教学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阶段性的教学重点,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不一。
作为教师,我应该更加注重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序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此外,我在课堂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积极地与学生互动和沟通,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这导致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进度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反思,也无法及时地纠正学习中的问题。
作为教师,我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最后,我反思了教学评价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只是简单地以课堂测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我应该更加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和任务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
综上所述,通过对钓鱼的启示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找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我将认真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钓鱼的启示》听课反思范文

《钓鱼的启示》听课反思范文
本节课亮点:
1、字、词的教学扎实、高效。
从读音的指导,到书写的指导,都做得非常到位。
2、教师放下姿态,走进学生。
如“我找的和你一样,我想的和你一样”等。
3、学法的指导贯穿始终。
在课题中用小问号,表示学生的提问,并利用课题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4、关注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
在有限的空间里拓展无限的想象,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5、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层次地走进詹姆斯的内心世界。
6、针对四年级的教学实际,落实提出有价值问题。
作为开过这一节课,再来听这一节课,让我不由佩服老师备课的用心,两次图片的呈现,(10公斤、鲈鱼)形象、直观,达到了以图代讲的效果,并更能走进詹姆斯体会“骄傲、自豪”。
教师深铺垫詹姆斯对鱼的喜爱,及詹姆斯的各种心情(紧张、激动、骄傲、自豪、惊喜),目的是为后面放鱼的不舍打下深厚的情感积淀,因为只有爱得越深,放时才会越悲哀,才更能体现第二课时中,面对巨大的诱惑,让你放弃时那是该多大的勇气,才更能体会为什么这件事值得詹姆斯这样骄傲。
设计真是巧妙,老师对课堂的把握、调控,在课堂中的激
情也深深地吸引了人。
唯一的遗憾也是本节课的容量太大,在时间上不能很好的把握,超出了有10分钟。
但有遗憾的课堂也是最美的课堂。
钓鱼的启示评课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们针对《钓鱼的启示》一课进行了深入的评课。
该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故事通过讲述“我”钓鱼时的一次经历,揭示了诚信和道德的重要性。
本次教研旨在通过评课,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评课内容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究故事中蕴含的道德寓意。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钓鱼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授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故事中“我”为什么不能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因为大鲈鱼是规定在开放日才能钓的,而且“我”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违反规定。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爸爸坚持让“我”把鱼放回湖里?学生通过讨论,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为了让“我”懂得诚信的重要性,遵守规定。
(3)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道德寓意:诚信是做人的根本,遵守规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做到诚信守规。
3.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故事中的道德寓意。
- 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做到诚信守规。
4.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掌握生字词,并初步领悟到诚信和道德的重要性。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三、评课意见1. 优点- 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各位老师好:下面我对张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谈谈听后感受。
本课教学中,教师以文本为依托,从道德启迪的角度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与学生展开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无论是构思还是实践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课上得真实、扎实、高效。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联系生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如果在教学中融入生活的体验,会使简单的说教脱离苍白和无力,从而焕发出教育的无穷魅力。
本课教学中,张老师将生活化语文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课前交流部分,张老师选取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自然有话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又很自然地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教学中,张老师多次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如在生字词的学习中,讲解词语“翕动”,让孩子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翕动”的?孩子们借助“嘴唇翕动”这些身边熟悉的事物切实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其次在课文学习中,张老师也多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当父亲坚决地要求詹姆斯:“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此时,创设情境:同学们,如果是你,听到父亲的这句话会是什么心情?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为将要失去眼前的大鱼而着急、委屈,同时又对父亲的做法感到不理解。
又如:在讲作者是怎样钓到这条大鱼时?让学生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时怎样钓鱼的呢?让孩子体会作者调到这条大鱼的来之不易。
在此基础上,再次创设情境:孩子们,这条鱼这样的来之不易,你舍得放掉吗?切身体会詹姆斯放鱼时的伤心与不舍。
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围绕主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张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准、主线明。
课堂上,张老师以“钓鱼——放鱼——启示”为主线,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为暗线展开教学,并沿着这根情脉开展对话,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细读文本。
如:在理解詹姆斯是怎么祈求父亲时,长老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评析。
老师重点抓住三方面,“这条鱼来之不易”、“周围没有人和船”、“鲈鱼的繁殖期已经过了”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分析作者的心情,读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并注重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扣住关键词“大声争辩”“急切”“哭出了声”,指导学生品读,读出作者对父亲做法的不理解,读出他不想放鱼时的委屈与难过,读出他的伤心与不舍。
听《钓鱼的启示》反思

听《钓鱼的启示》反思星期三早上,听了孙主任在五一班的讲课,受益匪浅。
讲课内容为《钓鱼的启示》,刚开始分析了钓鱼的“钓”字与“约”字的区别,并说明了“钓”右边的部首像鱼钩一样,用形象联想法让学生记住钓字,很细心,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趣。
正式进入讲授新课,第一检查早读情况,让学生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启示。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一起读和启示相关的句子,并提问谁能把这个句子读完整,从而揭示文章的启示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针对这句启示句,向学生提问,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是”是对的、正确的,“非”是错误的、不正确地,“实践起来”是做起来。
并向学生提问,问题一钓鱼这件事怎么做是“是”?怎么做是“非”?问题二作者为什么把钓的鱼放回去?因为离钓鱼开放日还有2小时,向学生展示鲈鱼捕捞开放日资料。
接着问学生,作者愿意把钓的鱼放回去吗?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举手回答,第九自然段的“依依不舍”,在此处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满满地、依依不舍的感觉来。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愿意把鱼放回去呐?阅读课文,划出句子,并在旁边批注。
学生回答1原因有三,一、再也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大的感觉读出来;二、鱼很漂亮,用感情朗读;三、静悄悄的环境,没有人看到,在这里让学生自由发挥,表演一下儿子怎么乞求父亲把鱼带回家的,活跃气氛,引发学生大胆想象。
再次出示启示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与力量!最后一自然段,说了两次“鱼”,第一次的鱼指的是钓的鱼,第二次“诱人的鱼”指金钱、地位、荣誉,有好处的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指游戏、改错的分数等等。
最后在重读启示句,联系生活实际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业: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欣赏文章《位置》、《挫折中的教育》。
主任讲课重点分析了人物的感情语句,一步一步引出启示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便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消化,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交流课《钓鱼的启示》听课心
得体会评课记录
公开课《钓鱼的启示》听课有感
王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总体来说不错,文本理解的准确,教师有扶有放,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从学生谈的收获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感受还是很大的。
一、紧抓争议点,引发讨论。
课文的难点是父亲语重心长的一段话,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还应从“该不该放这条鱼”入手。
王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该不该放这条鱼”可以说,抓的非常好,真理越辩越明,只有学生在发言中能做到有理有据,我想就能体会到父亲一席话的含义。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要你应该寻找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引发学生讨论的焦点,从而突破文本的难点。
如刘玉凤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很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给学生一个空间,收获一份精彩。
王老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父亲的话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引发学生再次升华自己的读书所得。
“从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
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你想对父亲说点什么?”让学生变换角色,练习说话。
课上到这里,以为文本理解的可以了,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整节课的总结。
没想到王老师,又打
出了一段字幕“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在他在知道没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法国思想家”的一段名言。
这句名言恰到好处地揭示了父亲话语的真谛,以为老师又一次升华了中心,正为老师叫好呢,王老师又说:“你学完课文后,对道德有什么新的认识?或者你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也把它写下来,这就是你的名言了。
”孩子们的创造力真的是让我们惊讶,他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也能谈自己对道德的认识,真的让人佩服,同时也为王老师精彩的设计叫好。
这也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次成功见证。
建议:
之所以说是建议而不是不足,是因为自己是在王老师的设计之上受到的启发。
如果王老师的教学上再改进一点,那么是否会更完美一点。
上课伊始抓“焦点”。
上课伊始,王老师在学生回顾整体后就应该抛出“焦点”——该不该放鱼。
在王老师的课上,文本处理了一半多,老师才让学生小组讨论“该不该放鱼”,这时的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熏陶”,答案当然只有一个——放!那这样的讨论就虚同摆设,没意义了。
学生的理解也就仅仅局限在为什么放了。
而且思维形成定势,再让学生谈为什么放,学生的答案就只停留在“鱼要产卵,会影响许许多多的鱼”,而忽略了道德的问题。
(如果这时教师引导——不产卵就可以不放吗?也能进行及时的补救)如果上课伊始,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放?不放?并且,教师有意识侧向于不放也有道理,减少学生口是心非的答案。
那样教学中,再让学生找出不放的理由:没有人看见;鱼又大又美,那么诱人;钓的时间长;还以几分钟就到开钓的时间了等,在适机的引导学生读文字,品读这些理由,真的是不舍得放,同时明白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呀!再让同学们找出放的理由:你现在留下的是一条普通的鱼,如果你不遵守道德的话,将来你留下的将是一条更加诱惑的“鱼”——他可能是什么?让学生猜想,进而理解父亲的话中“像钓到的大鲈鱼那样”的是什么。
这样的设计,就没有了教学中教师的一问一答,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