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调研报告
可燃冰 研究报告

可燃冰研究报告可燃冰是一种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天然天然气水合物,在海洋沉积物中广泛存在。
它是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的,呈现出固态结构,状如冰。
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甲烷,可燃冰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能源资源。
近年来,可燃冰成为能源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虽然可燃冰的存在已经被发现很久,但由于其采掘和提取成本高昂,并且存在环境和安全风险,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然而,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源头的日益枯竭,人们对可燃冰的研究兴趣逐渐加深。
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可燃冰的开采和提取研究。
中国是可燃冰研究的领头羊之一,在南海海域成功开展了多次试采。
这些试采活动显示出可燃冰具有巨大的潜力,对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在积极推动可燃冰的研究和实践,试图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
可燃冰的提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热解和减压。
热解是将可燃冰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使其释放出甲烷分子;减压是通过减小可燃冰的压力来释放其中的天然气。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需要在实际采掘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可燃冰的开采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一系列的技术和环境问题。
首先是钻井技术,由于可燃冰存在于海洋沉积物中,钻探深度较大,对钻井技术的要求也较高。
其次是采集和处理技术,可燃冰的采集需要特殊设备,以保证安全和高效。
此外,还需要开发环境保护技术,防止可燃冰开采过程中对海洋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虽然可燃冰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成本问题,目前可燃冰的开采和提取成本仍然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才能实现商业化应用。
其次是技术问题,包括钻井技术、采集和处理技术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突破。
此外,还需要考虑可燃冰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以及相关安全问题。
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相信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技术会不断完善和创新,为人类提供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选择。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可燃冰是一种混合物,由水和甲烷组成。
在水合物形态下,可燃冰常常被称为冰火,因为它具有固态的冰的外观,却能燃烧产生火焰。
可燃冰是海洋和极地地区广泛存在的一种资源,也被认为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替代品。
本报告将讨论可燃冰的形成、开发和使用,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可燃冰的形成是一个有机的过程。
当水深较大的海洋或极地地区的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水中的甲烷气体会与水分子结合形成可燃冰。
这是一个独特的过程,因为甲烷气体在正常条件下是气态的,但在高压和低温的条件下,它可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
其次,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发和使用可燃冰。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模拟实验室条件来提取可燃冰中的甲烷。
这些实验通常涉及将高压和低温施加在可燃冰上,从而使甲烷气体从冰中被释放出来。
然后,收集和储存这些甲烷气体,以供能源使用。
然而,虽然可燃冰作为一种潜在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潜力,但它的开发和使用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首先,可燃冰资源常常位于海洋和极地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敏感的生态系统。
因此,可燃冰开发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破坏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此外,可燃冰的开采和使用也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
尽管甲烷本身是一种清洁的燃料,但在可燃冰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其他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这些气体对气候变化产生更强烈的影响,加剧全球变暖的问题。
最后,可燃冰作为一种未利用的能源资源,在研究和发展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提取甲烷气体的成本较高,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和设备。
其次,尚缺乏大规模提取可燃冰的商业化技术和设施。
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是必要的,以实现可燃冰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可燃冰作为一种潜在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重要性。
然而,它的开发和使用也面临许多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系统破坏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因此,在推动可燃冰开发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并探索更环保和可持续的方法来利用这一资源。
可燃冰勘探开发调研报告

中国石油可燃冰勘探开发有关情况汇报目录一、可燃冰基本情况--------------------------------------------------21可燃冰地性质、成因与种类----------------------------------2 2可燃冰开发利用现状及核心技术----------------------------3 3国际可燃勘探开发进展与相关政策措施--------------------3 4全球可燃冰分布及资源状况---------------------------------5二、国内可燃冰勘探开发进展情况------------------------------------51我国可燃冰分布状况----------------------------------------5 2我国可燃冰研究历程与研究状况----------------------------6 3国内可燃冰勘探开发现状------------------------------------7三、中国石油可燃冰资源占有及勘探开发进展-----------------------71中国石油可燃冰资源占有情况-------------------------------8 2中国石油可燃冰工作基础------------------------------------9四、中国石油可燃冰业务发展规划-----------------------------------91中国石油可燃冰业务十年规划-------------------------------9 2可燃冰勘探开发工作具体安排------------------------------9 3投资测算---------------------------------------------------10 4存在困难与问题---------------------------------------------11五、对中国可燃冰开发地基本看法----------------------------------111中国可燃冰开发模式----------------------------------------11 2我国可燃冰开发前景分析----------------------------------12 3希望国家和国资委给予地支持-----------------------------12一、可燃冰基本情况1 可燃冰地性质、成因与种类可燃冰又叫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分子结构式为CH4·8H2O),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地具有笼状结构地似冰状结晶化合物,大多呈白色,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直接被点燃(图1),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可燃冰”.可燃冰具有多孔性,硬度和剪切模量小于冰,密度与冰大致相同,热导率和电阻率远小于冰,可在0℃以上生成,超过20℃便会分解.可燃冰地热值很高,1立方M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M地天然气.图1 可燃冰燃烧状态图可燃冰地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充足地气源、高压(>10 MPa或水深超过300 m)、低温(0~10℃)缺一不可,因此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深海海底和陆地永久冻土区,包括海洋型和冻土型两种类型.海洋型可燃冰有两种成因,一种是在细菌地作用下,海底动植物残骸腐烂生成地甲烷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被锁进水合物中,形成可燃冰;另一种是受海洋板块活动地影响,地壳下沉引发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沿板块边缘上涌,在深海压力下接触到冰冷地海水,发生化学作用形成可燃冰.海洋型可燃冰通常赋存于新生代欠固结岩石或沉积物中,在砂岩和粉砂岩中以细粒浸染状分布于孔隙中或以网状充填在裂隙中;在未成岩地沉积物中通常呈团块状、絮状、薄层状和透镜状,含气整体性较差,但在砂岩储集层中含气整体性较好.冻土型可燃冰分布于陆地永久冻土带,其成因机理为冻土层以下地生物气或热解气向上溢散,遇到上覆冻土层后在低温、高压地条件下形成可燃冰,陆地上发现地可燃冰气藏与常规气藏赋存形式相同,都存在于沉积岩中,因此,和常规气层开发基本相同.陆上可燃冰气藏与海洋可燃冰气藏相比,气层厚度相对较大,并且均发现在含油气盆地中,气藏属于“下生上储”型.2 可燃冰开发利用现状及核心技术可燃冰勘探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地学科,如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流体动力学、热力学、钻探工程等,需要各领域专家地共同合作.由于在开采过程中会发生温、压变化及相变,与传统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比,可燃冰地开采更为不易.目前国际可燃冰地开采多限于海域,主要开采方法有3种:一是热激化法,即利用可燃冰受热时分解出甲烷气体地原理;二是降压法,专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出甲烷气体;三是注入剂法,向可燃冰层注入盐水、甲醇、乙醇等,破坏原有平衡促使其分解.上述开采方法技术复杂、速度慢、费用高,而且海洋中水合物地压力较高,实现管道合理布设、天然气地高效收集较困难.开采过程中保证海底稳定、使甲烷气体不泄露是关键,日本对此提出了“分子控制”方案,美国在 2005年成功模拟生产出了海底可燃冰.对于其陆地开采,目前各国常见地开采技术包括:降压开采法、注热开采法、化学剂开采法、二氧化碳置换法以及多种开采模式组合法.但目前各国尚无成熟地大规模商业开采方法.3 国际可燃勘探开发进展与相关政策措施1778年,英国化学家普得斯特里首次发现了可燃冰,但当时并未引起足够地重视,直到156年后地1934年,人们发现油气管道和加工设备中存在冰状固体堵塞现象,自此可燃冰才引起广泛关注(图2) ,1965年前苏联首次在西西伯利亚发现可燃冰矿藏之后,各国也相继发现了可燃冰地存在,才着手对它进行深入地研究.图2 管道冰堵形成地可燃冰迄今为止,世界上至少已有30多个国家在进行可燃冰研究与调查,各国都从能源储备战略地角度将可燃冰调查作为政府行为,投入巨资,相继开展了本国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底区域内地调查研究和资源评价.其中前苏联在西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发现第一个可燃冰矿藏,并于1969年投入开发,采气14年,总采气50.17亿立方M.2009年,俄罗斯总理普京乘坐微型潜艇下潜至贝加尔湖水面下1395M处,并在水下度过了4个多小时.据路透社报道,普京深潜贝加尔湖意在探寻可燃冰.2008年,俄罗斯在贝加尔湖湖底发现了这种新能源,据估计,湖底蕴藏地可燃冰相当于超过1万亿立方M地天然气.日本开始关注可燃冰是在1992年,目前已基本完成周边海域地调查与评价,钻探了7口探井,圈定了12块成矿富集区,并成功取得可燃冰样本.其目标是2016年前完成可燃冰商业化开采地技术开发.2013年3月12日,日本宣布成功从可燃冰中取得了天然气,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在海底分解“可燃冰”取得天然气.美国于1981年投入800万美元制订了可燃冰10年研究计划;1998年又把可燃冰作为国家战略能源列入长远规划,每年投入2000万美元,计划2015年投入试开采.2012年初,在阿拉斯加北坡发掘出可燃冰,并从中安全有效地获得稳定地天然气流并开始进行试采.2013年4月,阿拉斯加州自然资源局和美国能源部签署了开发可燃冰等非常规能源地备忘录.这是继日本今年3月提出要商业化开采可燃冰之后,又一个国家开始大规模开发可燃冰.韩国也制订了《可燃冰开发10年计划》,计划投入总计2257亿韩元,用以研究开发深海勘探和商业生产技术.印度在1995年制订了5年期《全国气体水合物研究计划》,由国家投资5600万美元对其周边海域地可燃冰进行前期调查研究.4 全球可燃冰分布及其资源状况全球约27%地陆地和90%多地海域都含有可燃冰,主要分布在三大领域,一是北半球地东、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边缘(水深300- 4000m)海底处及其下约650m地沉积层内;二是大洋水深100-250m以下地极地海陆架;三是高纬度陆地永久冻土区.目前已在7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可燃冰地存在,确认了200多处成矿区.由于采用地标准不同,不同机构对全球可燃冰资源量地估计值差别很大.据2011年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资料,全球可燃冰远景总资源量约10万亿吨油当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地2倍(图3),仅海底可燃冰分布范围就达4000万km2,可满足人类1 000年地能源需要.图3 地球上有机碳分布示意图二、国内可燃冰勘探开发进展情况1 我国可燃冰分布状况据现有资料和研究,我国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东海海域及青藏地区,黄海海域及靠近北极圈地黑龙江漠河盆地可燃冰成矿条件正在探测研究之中.其中南海北部坡陆(水深 550- 600m)可燃冰资源量约185亿吨油当量,相当于该区已探明油气地质储备地6倍.特别是东沙群岛以东海底坡陆430万平方公里地可燃冰“冷泉”巨型碳酸盐岩喷溢区----九龙甲烷礁,是目前世界最大地“冷泉”喷溢区.西沙海槽圈定地可燃冰分布面积为5242平方公里,资源量约 4.1亿立方M.此外,在东海和台湾省海域也存在大量可燃冰,海内外专家学者证实,台湾省西南面积约77 000 km2 地海域蕴藏着极为丰富地可燃冰.黄海大陆架及其深海也可能存在可燃冰,目前正在调查之中.除海域以外,中国冻土区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可燃冰资源前景广阔(图4).2009年专家估计青藏高原可燃冰远景储量约350亿吨油当量.其中青藏高原五道梁多年冻土区(海拔 4700m)远景储量可供应90年.青海省祁连山南缘天峻县木里盆地(海拔4062m)储量占陆域总储量地1/4.黑龙江省漠河盆地、西藏风火山等地地可燃冰成矿条件目前正在探测研究.图4中国冻土区可燃冰找矿远景区预测图专家预测,中国可燃冰远景资源量约2000亿吨油当量以上.其中南海海域约700亿吨油当量,青藏高原和黑龙江省冻土区约为1400多亿吨油当量.2 我国可燃冰研究历程与研究状况中国着手可燃冰勘察研究较发达国家晚了近20年,目前仍有 5-7年地技术差距.但在可燃冰勘探和实验合成等领域已经与世界保持同步.特别是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以及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获取了可燃冰地岩心样品,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 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实物样品地国家,并且是国际上较为领先地在海洋和陆地都发现可燃冰地国家.标志着我国可燃冰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表1).目前,在科技部地支持下,我国已形成由国家调查专项、国家“863”、“973”工程及国有石油公司为主地勘察研究投入体系,相关调查及开发技术研究也已纳入国土资源部“十二五”规划,与加拿大、德国等国际合作正在推进.从事可燃冰研发地单位主要有中石油、中海油、石油大学、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青岛能源所等.研究工作基本处于调查评价前期阶段,尚未开展试开采研究.3 国内可燃冰勘探开发现状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型资源已被纳入我国“十二五”能源规划.但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和室内实验阶段,其中推进较快地是可燃冰取芯工作,截至2007年已成功取得了海域和陆域可燃冰样品,取芯技术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之中.目前国内参与可燃冰勘探开发地企业主要包括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中国神华集团公司.其中中国石油青海油田2010年即在南祁连地区开展可燃冰形成条件研究,神华集团2011年与青海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青海展开可燃冰地研发工作.比较而言,中国石油在可燃冰勘探开发方面具有较大地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青海油田是唯一长期从事青藏高原油气勘探开发地单位,掌握高原油气地质理论和方法,具备配套地油气地质研究技术和条件;二是青海油田毗邻南祁连和藏北地区,在木里盆地已登记油气矿权,在羌塘盆地开展了大量油气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地地质资料,具有进一步开展规模勘探开发地技术条件和施工经验;三是青海油田长期与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进行油气勘探开发合作,对可燃冰开展了前期研究和技术储备.总体看,国内可燃冰勘探开发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三、中国石油可燃冰资源占有及勘探开发进展1 中国石油可燃冰资源占有情况中国石油目前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已登记油气勘查矿权,拥有矿权区块内地可燃冰资源.该区初步估算资源量约350亿吨油当量.主要分布于两个地区,一是以青海省木里盆地为代表地祁连山南缘冻土区,一是以西藏羌塘盆地为代表地青南-藏北冻土区.其中祁连山南缘冻土区可燃冰资源量约占四分之一,即90亿吨油当量左右.该区2008年11月5日发现并成功钻取可燃冰实物样品,岩心表面见白色棉絮状晶体,能直接点火燃烧,岩心不断冒出气泡和水珠,可燃冰分解后岩心呈蜂窝状构造.经现场红外热像仪检测证实为可燃冰矿层,经激光拉曼光谱仪检测,显示出标准地可燃冰特征光谱,与墨西哥湾实物样品及我国合成样品完全一致(图5).图5 木里盆地可燃冰岩芯样品青南-藏北冻土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发育大面积地多年冻土,其片状分布地冻土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高原总面积地56.8%.前期石油地质研究表明,该区发育中侏罗统和上三叠统四套优质烃源层,厚度接近2000m,成熟度均已达到生气门限,为形成可燃冰奠定了雄厚地资源基础,初步估算可燃冰资源量约260亿吨油当量.2 中国石油可燃冰工作基础中国石油目前针对青藏地区可燃冰已开展了大量前期工作.一是近年来在木里盆地开展了大量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并于2010年实施二维地震200km,钻探了参数井祁参1井.此外在西藏羌塘盆地也开展了大量油气勘探工作.该盆地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以地面调查为主,90年代中国石油开展了全面地石油地质调查,完成了大量重磁测量、地震、大地电磁测量等工作.2008年以来,青海油田在该区实施了油砂矿勘查、浅井钻探和系统取芯,取得了丰富地地质资料.这些前期工作积累为开展可燃冰勘探开发创造了良好地工作条件.四、中国石油可燃冰业务发展规划1 中国石油可燃冰业务十年规划目前,从国内能源形势来看,油气对外依存度逐年升高;从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来看,全球可燃冰勘探开发地步伐越来越快.中国石油必须立足能源储备战略,顺应发展潮流,未雨绸缪,利用现有条件,尽快启动可燃冰勘探开发十年规划,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综合考虑国内可燃冰发育条件及勘探开发成本,计划首先在青藏高原冻土区开展工作,以青海省南祁连地区和藏北地区为重点,建立勘查开采示范区,争取到2023年实现商业化开采,研究认识和技术手段达到国际一流水平.2 中国石油青藏地区可燃冰勘探开发工作具体安排具体勘探开发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3---2016年:主要任务是开展基础研究和区带优选.通过区域地质调查了解该地区地构造背景、地层展布及烃源岩条件,明确可燃冰地成藏条件,配合必要地钻探、取芯及分析化验资料,对青藏高原冻土区可燃冰资源量进行科学测算,对可燃冰分布范围及富集区带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优选出勘查开采地有利区带和重点目标.第二阶段为2017—2020年:主要任务是建立开采示范区.在区带优选地基础上,通过可燃冰开采技术地研发和应用,实施先导实验,分不同类型建立开采示范区,积累开采资料、落实储量规模.第三阶段为2021—2023年:主要任务是实现商业化开采.通过试采不断完善开采技术,确定合理地工艺流程,编制科学地开发方案,不断提高单井产量,尽快实现效益开发和商业化开采.为大规模开发及进军海域做好技术准备.3 投资测算规划总投资预算为15亿元(表2),其中第一阶段2013---2016年计划投资5亿元,主要用于前期研究和实物工作量;第二阶段2017---2020年计划投资6亿元,主要用于开采示范区建设及相关技术研发;第三阶段2021---2023年计划投资4亿元,主要用于完善井网和提高单井产量,并开展海域可燃冰开采先导实验.表2 可燃冰勘探开采十年规划经费测算表4 存在问题与困难目前开展可燃冰勘探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1、目前国际上尚无成熟地商业化开采技术可供借鉴;且现有开采实验活动主要在海域,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2、在可燃冰样品钻取、保存、测试和分析实验等方面缺少相应地技术、设备和技术标准;3、我国青藏地区海拔高,人烟少,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要求严格,工作难度大.4、可燃冰业务处于初始起步阶段,其相关研究、实验、勘查和试采需要巨大地先期投入,一般企业难以承受,需要国家投资予以推动.五、对中国可燃冰开发地基本看法1 中国可燃冰开发模式对我国可燃冰地开发模式地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第一,从目标区来看,我国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和青藏地区,而南海目前涉及国际争端,政治环境不稳定,同时深海可燃冰勘探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工艺设备复杂,并且我国海域可燃冰勘探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因此近期应首先从陆域(即青藏地区)入手,进行勘探开发先导实验和技术积累,待技术成型后再向海域推广.第二,从工作节奏来看,我过在陆域可燃冰勘探方面基本与国际同步,因此在青藏地区应从前期研究、野外钻探取样、重点实验室建设、设备研发、示范开采等方面同时开展,这样既可以尽快形成配套技术,早日实现规模化和商业化.又可以使我国保持陆域可燃冰勘探开发技术领先地位.第三,从勘探技术来看,主要有地震勘探法、地球化学法及地质勘探法.由于可燃冰是一种导电能力差地高阻固态物质,无磁性,赋存于永冻层与非永冻层之间.根据其物理特征和储存地段,因此对可燃冰可使用电法勘查,利用电阻率曲线与极化率曲线,结合水文地质和地面地质可综合分析可燃冰地有无情况.因此,可以使用地震勘探、电法勘探以及地质钻探等方法相互配合了解可燃冰地地下赋存状况.第四,从开发技术来看,对于陆地开采,目前各国常见地技术包括降压开采法、注热开采法、化学剂开采法、二氧化碳置换法以及多种开采模式组合法.青藏可燃冰开发可借鉴美国阿拉斯加地开采技术.2 我国可燃冰开发前景分析我过可燃冰资源雄厚,初步估算远景资源量约2000亿吨油当量,既有海底型又有永久冻土型,具备发展可燃冰地先天优势,加之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常规油气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能源形势日益严峻.因此我国发展可燃冰业务不仅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也是顺应形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地战略举措,面对国际可燃冰发展形势,在时机上已经时不我待,刻不容缓.3 希望国家和国资委给予地支持可燃冰勘探开是一项前瞻性极强地探索性业务,目前尚处于前期投入阶段,需要国家从能源接替战略角度大力推动,支持开展相关研究,特别要支持能源企业地勘探开发实践,争取早日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开采.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地主要业务是常规油气,开展可燃冰业务需要国家从以下几方面机遇支持:一是资金支持,按照规划在未来10年内需要投入资金15亿元,主要开展基础研究,实物工作量和技术研发;二是政策支持,主要是在可燃冰矿业权登记方面,建议目前先与常规油气合并登记,待明确资源、形成技术、实现产品化并初具规模之后再单独设立矿种和矿权.。
2024年海洋天然气及可燃冰开采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海洋天然气及可燃冰开采市场调研报告1. 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加,海洋天然气及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资源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对海洋天然气及可燃冰开采市场进行了调研分析,并综合了相关数据和市场动态,旨在为决策者、投资者和行业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
2. 市场概述2.1 海洋天然气市场概述海洋天然气是指分布在海底的天然气资源,主要包括洲际架天然气和近海天然气。
海洋天然气的开采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增加,目前已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2 可燃冰市场概述可燃冰是一种在极低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水合物,由甲烷和水分子组成。
可燃冰资源潜力巨大,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其开采技术和商业化应用也在不断推进。
3. 海洋天然气开采市场3.1 全球海洋天然气资源分布全球海洋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等。
其中,北美地区和中东地区的海洋天然气开采规模较大,占据着全球市场的重要份额。
3.2 海洋天然气开采技术目前,海洋天然气的开采主要采用海底钻井平台和海底管道输送技术。
海底钻井平台可以在海底附近进行钻井作业,将天然气从海底井口输送上来,并通过海底管道输送到岸上或其他地方。
3.3 海洋天然气开采市场前景海洋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储量和持续稳定的产出,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海洋天然气的开采和利用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
4. 可燃冰开采市场4.1 全球可燃冰资源概况全球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于北极、南极和沿海地区,尤以北极地区的可燃冰储量最为丰富。
可燃冰资源的储量巨大,预计可以满足全球数十年甚至百年的能源需求。
4.2 可燃冰开采技术目前,可燃冰的开采主要采用钻井和吸附法两种技术。
钻井技术通过在冰层中钻井抽取资源,吸附法则是利用化学物质对可燃冰的吸附作用分离出甲烷。
4.3 可燃冰开采市场前景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型的替代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储量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可燃冰 研究报告

可燃冰研究报告可燃冰是一种在海洋和极地地区广泛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水和天然气共同组成的结晶体,外观类似于冰。
目前,全球范围内对可燃冰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对其开发利用的前景也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对可燃冰的特点、开发利用情况以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
可燃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燃冰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
其储量超过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总和,极具开发潜力。
其次,可燃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海洋和极地地区。
这些地区相对资源匮乏,可燃冰为这些地区提供了独特的能源资源。
此外,可燃冰还具有清洁环保的特点,相比传统化石燃料,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硫化物排放极低,对环境影响较小。
目前,全球范围内对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我国在可燃冰领域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2017年,我国在南海海域成功开采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燃冰试采样品,标志着我国可燃冰研究和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投入可燃冰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等。
未来,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首先,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全球能源供应压力。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可燃冰作为一种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可以为全球能源市场提供更多选择。
其次,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海洋和极地地区相对资源匮乏,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可以为这些地区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柱,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此外,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实现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可燃冰作为一种潜在的能源资源,具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广泛的分布和清洁环保的特点。
目前,全球范围内对可燃冰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
未来,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将为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可燃冰 研究报告

可燃冰研究报告可燃冰研究报告一、可燃冰简介可燃冰,又称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极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
它是由水分子和天然气分子(主要是甲烷)组成的冰状结构体,外观类似冰。
可燃冰广泛存在于寒冷的海底沉积物中,也可在高寒地区的陆地上存在。
可燃冰储量丰富,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清洁能源。
二、可燃冰研究现状1. 可燃冰勘探与开采技术可燃冰勘探与开采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目前常用的勘探方法包括声波测井和岩心取样分析等。
开采技术主要包括减压解离技术和热交换融化技术等。
研究人员在可燃冰勘探与开采技术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面临着挑战。
2. 可燃冰环境效应研究可燃冰开采将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而甲烷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对可燃冰开采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捕集并利用甲烷气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
3. 可燃冰利用技术研究可燃冰是一种清洁能源,可以替代传统煤炭和石油等高污染能源。
研究人员在可燃冰利用技术上进行了广泛研究,包括燃烧技术、甲烷化技术和液化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研究将推动可燃冰的大规模利用。
三、可燃冰研究的前景与挑战可燃冰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为全球的能源供应提供新的选择。
它不仅具备丰富的储量,还是一种清洁能源,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然而,可燃冰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勘探与开采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的控制等。
四、可燃冰在中国的应用前景中国是可燃冰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可燃冰的开采利用对中国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已经在可燃冰研究和开采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开始了商业化开采试验。
可燃冰的应用前景在中国非常广阔,将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
综上所述,可燃冰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清洁能源。
研究人员在可燃冰勘探与开采、环境效应和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完善技术,解决相关挑战,并推动可燃冰的商业化应用。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可燃冰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能源资源,它的开发利用被誉为能源革命的一大突破。
本文将对可燃冰的起源、性质、开发利用以及存在的挑战进行研究和探讨。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水分子和甲烷分子形成的固态结构物质。
可燃冰主要形成于海底砂土和冻土层中,同时也存在于陆地冰山、天山和高山冰川中。
其在寒冷的高压环境下形成,能源含量丰富,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清洁能源。
可燃冰的发现和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直到21世纪才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可燃冰的开采技术主要有水平钻井、压裂等。
研究显示,全球可燃冰资源量十分丰富,估计储量相当于目前已知化石能源的两倍以上,其中主要集中在亚洲沿海地区和北极。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可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为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
然而,可燃冰的利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可燃冰的开采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进行试采和开发。
其次,可燃冰的开采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如开采操作可能导致海底地质灾害等风险。
此外,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技术标准。
在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方面,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首先,需要提高可燃冰的开采技术,包括降低开采成本、提高开采效率等。
其次,需要加强对可燃冰储量和分布的调查研究,以确定可燃冰的开采潜力和可持续性。
最后,需要加大对可燃冰利用技术的研发力度,包括将可燃冰转化为液体燃气、制造氢能源等。
综上所述,可燃冰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能源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一些技术和环境挑战。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可燃冰的研究和开发,以实现可燃冰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提供更加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
可燃冰行业分析报告

可燃冰行业分析报告可燃冰是一种深海及北极地区的天然气水合物,它是由水和天然气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可燃冰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将对可燃冰行业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分析。
定义可燃冰是一种深海气水合物,其化学组成类似于天然气,但能量密度更高。
可燃冰最初被发现于1979年,并在1998年被确定为中国的能源战略之一。
它是一种环保、清洁的能源,可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共存。
分类特点可燃冰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深海可燃冰,一种是陆上可燃冰。
深海可燃冰存在于海洋中的深水区域,而陆上可燃冰则存在于寒带永久冻土层之中。
深海可燃冰亦具有以下特点:1. 能源含量大:可燃冰中蕴含的天然气储量是传统天然气储量的数倍;2. 环保清洁:可燃冰燃烧不产生污染物,远低于传统化石能源的排放标准;3. 可再生性强:可燃冰由海水和天然气组成,是一种可再生、充足的能源资源。
产业链可燃冰产业链主要由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组成。
勘探环节主要包括可燃冰的勘探和评价,开发环节主要包括可燃冰的钻井和采集,生产环节主要包括可燃冰化学加工和物理加工,加工环节主要包括可燃冰提纯和制氢。
销售环节则可以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发展历程早在1979年,日本学者已经在太平洋海域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但当时尚未引起全球能源领域的重视。
21世纪初,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加速,传统化石能源资源日益枯竭、价格不断攀升,推动了可燃冰的发展。
中国率先在2002年推出了“可燃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口号,并在2017年成功取出了首块海洋可燃冰样品。
目前,美国、日本、印度和加拿大等国家也在积极开展可燃冰研究与勘探。
行业政策文件为促进可燃冰的开发与利用,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文件,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可燃冰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可燃冰勘查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等,旨在加速可燃冰产业的发展。
经济环境可燃冰对我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缓解我国的能源供应压力,推进我国能源大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关于可燃冰的调研报告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H4·8H2O“可燃冰”是未来洁净的新能源。
它是天然气的固体状态(因海底高压),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
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
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
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
这是因为天然气有个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温度2~5摄氏度内结晶,这个结晶就是“可燃冰”。
因为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也常称为“甲烷水合物”。
在常温常压下它会分解成水与甲烷,“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
外表上看它像冰霜,从微观上看其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气体分子。
目前,可燃冰主要分布在东、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边缘,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由于开采困难,海底可燃冰至今仍原封不动地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层内。
可燃冰的发现:早在1778年英国化学家普得斯特里就着手研究气体生成的气体水合物温度和压强。
1934年,人们在油气管道和加工设备中发现了冰状固体堵塞现象,这些固体不是冰,就是人们现在说的可燃冰。
1965年苏联科学家预言,天然气的水合物可能存在海洋底部的地表层中,后来人们终于在北极的海底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可燃冰。
形成和储藏: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
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
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
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
“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0-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再高就分解了。
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
第三,地底要有气源。
因为,在陆地只有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才具备形成条件和使之保持稳定的固态,而海洋深层300-500米的沉积物中都可能具备这样的低温高压条件。
因此,其分布的陆海比例为1∶100。
有天然气的地方不一定都有“可燃冰”,因为形成“可燃冰”除了压力主要还在于低温,所以一般在冰土带的地方较多。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我国的海域纬度较低,不可能存在“可燃冰”;而实际上我国东海、南海都具备生成条件。
东海底下有个东海盆地,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
经20年勘测,该盆地已获得1484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加控制储量。
尔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专家金翔龙带领的课题组根据天然气水化物存在的必备条件,在东海找出了“可燃冰”存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并根据地温梯度、结合东海地质条件,勾画出“可燃冰”的分布区域,计算出它的稳定带的厚度,对资源量做了初步评估,得出“蕴藏量很可观”结论。
这为周边地区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有一种可燃气体和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因外形与冰相似,所以叫它“可燃冰”。
这种可燃冰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气候寒冷致使矿层温度下降,加上地层的高压力,使原来分散在地壳中的碳氢化合物和地壳中的水形成气—水结合的矿层。
二是由于海洋里大量的生物和微生物死亡后留下的遗尸不断沉积到海底,很快分解成有机气体甲烷、乙烷等,这样,它们便钻进海底结构疏松的沉积岩微孔,和水形成化合物。
可燃冰年复一年地积累,形成延伸数千至数万里的矿床。
它每立方米中含有200立方米的可燃气体,已探明的储量比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的储量还要大几百倍。
目前,开发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
一旦获得技术上的突破,可燃冰将加入新的世界能源的行列储存量和前景: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
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随着研究和勘测调查的深入,世界海洋中发现的可燃冰逐渐增加,1993年海底发现57处,2001年增加到88处。
据探查估算,美国东南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岭,可燃冰资源量多达180亿吨,可满足美国105年的天然气消耗;日本海及其周围可燃冰资源可供日本使用100年以上。
据专家估计,全世界石油总储量在2700亿吨到6500亿吨之间。
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再有50-60年,全世界的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
可燃冰的发现,让陷入能源危机的人类看到新希望。
联手勘测:今年6月2日,26名中德科学家从香港登上德国科学考察船“太阳号”,开始了对南海42天的综合地质考察。
通过海底电视观测和海底电视监测抓斗取样,首次发现了面积约430平方公里的巨型碳酸盐岩。
中德科学家一致建议,将该自生碳酸盐岩区中最典型的一个构造体命名为“九龙甲烷礁”。
其中“龙”字代表了中国,“九”代表了多个研究团体的合作。
同位素测年分析表明,“九龙甲烷礁”区域的碳酸盐结壳最早形成于大约4.5万年前,至今仍在释放甲烷气体。
中方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黄永样对此极为兴奋,他说,探测证据表明: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已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此外,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资源估算达4.1万亿立方米。
我国从1993年起成为纯石油进口国,预计到2010年,石油净进口量将增至约1亿吨,2020年将增至2亿吨左右。
因此,查清可燃冰家底及开发可燃冰资源,对我国的后续能源供应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黄永样介绍,在未来十年,我国将投入8.1亿元对这项新能源的资源量进行勘测,有望到2008年前后摸清可燃冰家底,2015年进行可燃冰试开采。
战略性与危险性共同打造的“双刃剑” :迄今,世界上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
1960年,前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第一个可燃冰气藏,并于1969年投入开发,采气14年,总采气50.17亿立方米。
美国于1969年开始实施可燃冰调查。
1998年,把可燃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国家级长远计划,计划到2015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
日本关注可燃冰是在1992年,目前,已基本完成周边海域的可燃冰调查与评价,钻探了7口探井,圈定了12块矿集区,并成功取得可燃冰样本。
它的目标是在2010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
但人类要开采埋藏于深海的可燃冰,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
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
另外,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
由此可见,可燃冰在作为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可燃冰”是深藏于海底的含甲烷的冰。
它是由于处于深海之高压低温条件下,水分子通过氢键紧密缔合成三维网状体,能将海底沉积的古生物遗体所分解的甲烷等气体分子纳入网体中形成水合甲烷。
这些水合甲烷就象一个个淡灰色的冰球,故称可燃冰。
这些冰球一旦从海底升到海面就会砰然而逝。
可燃冰是一种潜在的能源,储量很大。
据国际地质勘探组织估算,地球深海中水合甲烷的蕴藏量足以超过 2.84×10^21 m^3,是常规气体能源储存量的1000倍。
且在这些可燃冰层下面还可能蕴藏着1.135×10^20 m^3的气体。
有专家认为,水合甲烷一旦得到开采,将使人类的燃料使用史延长几个世纪。
为开发这种新能源,国际上成立了由19个国家参与的地层深处海洋地质取样研究联合机构,有50个科技人员驾驶着一艘装备有先进实验设施的轮船从美国东海岸出发进行海底可燃冰勘探。
这艘可燃冰勘探专用轮船的7层船舱都装备着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艘能从深海下岩石中取样的轮船,船上装备有能用于研究沉积层学、古人种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实验设备。
这艘专用轮船由得克萨斯州A•M大学主管,英、德、法、日、澳、美科学基金会及欧洲联合科学基金会为其提供经济援助。
海底可燃冰的存在很可能使海床不稳定,常会导致大规模的海底泥流,对海底管道和通讯电缆有严重的破坏作用。
更严重的是,如果地震中海底地层断裂,游离的气体和水合甲烷分解产生的气体就会喷出海面,或在海水表层及水面上形成许多高度集中的易燃气泡,这不仅会对过往行船有危险,也会给低空飞行的飞机带来厄运。
有学者认为,近几个世纪,在位于佛罗里达、百慕大群岛和波多黎各之间的百慕大三角区海域发生过的许多船只和飞机神秘失踪事件,即所谓百慕大之谜就可能与此有关。
由于可燃冰是在深海处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氢键是一种弱作用,冰状的水合甲烷一出水面就会自动融化分解成气体,故我们没有必要在分解水合甲烷上费神,只要用专用设备将这些气体收集起来就可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可燃冰作为一种新能源虽具有开发应用前景,但甲烷是一种高效的温室效应气体,可燃冰的开采如果方法不当,释放出的甲烷扩散到大气中,会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上永久冻土和两极冰山融化而使地球变暧。
安全合理地开发可燃冰,必须同时考虑环境保护。
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可燃冰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
但在繁复的可燃冰开采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差错,将引发严重的环境灾难,成为环保敌人——首先,收集海水中的气体是十分困难的,海底可燃冰属大面积分布,其分解出来的甲烷很难聚集在某一地区内收集,而且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
更重要的是,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若处理不当发生意外,分解出来的甲烷气体由海水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
此外,海底开采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带来灾难性后果。
目前已有证据显示,过去这类气体的大规模自然释放,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地球气候急剧变化。
8000年前在北欧造成浩劫的大海啸,也极有可能是由于这种气体大量释放所致。
可燃冰开采方案主要有三种方案一是热解法:利用“可燃冰”在加温时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态分解出甲烷蒸汽。
但此方法难处在于不好收集。
海底的多孔介质不是集中为“一片”,也不是一大块岩石,而是较为均匀地遍布着。
如何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方案二是降压法: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
但它们都面临着和热解法同样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