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的利用
可燃冰的组成成分

可燃冰的组成成分可燃冰,又称为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富含甲烷的冰状物质,主要由水和甲烷组成。
它是一种在极寒海底沉积物中形成的天然矿物资源,被认为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替代品。
本文将从可燃冰的组成成分出发,介绍可燃冰的形成、特性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
一、水水是可燃冰的主要组成成分,它占据了可燃冰的大部分体积。
在可燃冰中,水以冰的形式存在,将甲烷分子包裹在其中。
这种冰状结构使得可燃冰在常温下保持稳定,但在加热或释放压力的情况下,可燃冰会发生相变,释放出其中的甲烷气体。
二、甲烷甲烷是可燃冰的另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天然气体。
甲烷是一种碳氢化合物,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
在可燃冰中,甲烷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与水分子形成稳定的结构。
可燃冰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它通常在海洋沉积物中形成,需要同时满足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在极寒的海底环境中,水分子会逐渐与甲烷分子结合,形成冰状结构,即可燃冰。
这种结合是通过水分子中的氢键与甲烷分子的碳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可燃冰的特性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可燃冰是一种潜在的能源资源。
据估计,全球可燃冰资源量巨大,远远超过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利用可燃冰作为能源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然而,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仍面临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挑战。
可燃冰还具有重要的地质和环境意义。
可燃冰的形成与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可燃冰的分布和特性,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
此外,可燃冰的存在也对海底沉积物的稳定性和地震活动等有一定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相关研究和监测。
可燃冰还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
除了能源利用外,可燃冰中的甲烷还可以作为化工原料和燃料供应。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合成氨、合成甲醇等化工过程中。
此外,甲烷也可以作为燃料供应给交通工具和发电设施,减少对传统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
可燃冰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水和甲烷。
可燃冰的利用

青岛发现的可燃冰
青岛冻土层开发可燃冰
中国状况
•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海洋大国,中国能源 短缺十分突出。中国的油气资源供需差距很大, 1993 年中国已从油气输出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1999 年进口石油 4000 多万吨, 2000 年进口石 油近 7000 万吨,预计 2010 石油缺口可达 2 亿 吨。因此急需开发新能源以满足中国经济的高速 发展。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其上游的勘 探开采技术可借鉴常规油气,下游的天然气运输、 使用等技术都很成熟。因此,加强天然气水合物 调查评价是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开发中国二十一世 纪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增强综合国力及国际 竞争力、保证经济安全的重要途径。
• 该分布区为中德双方联合在中国南海北部陆坡执 行“太阳号”科学考察船合作开展的南中国海天 然气水合物调查中首次发现。冷泉碳酸盐岩的形 成被认为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系统和生活在冷泉 喷口附近的化能生物群落的活动有关。此次科考 期间,在南海北部陆坡东沙群岛以东海域发现了 大量的自生碳酸盐岩,其水深范围分别为550 米~650米和750米~800米,海底电视观察和电 视抓斗取样发现海底有大量的管状、烟囱状、面 包圈状、板状和块状的自生碳酸盐岩产出,它们 或孤立地躺在海底上,或从沉积物里突兀地伸出 来,来自喷口的双壳类生物壳体呈斑状散布其间, 巨大碳酸盐岩建造体在海底屹立,”类似,而规模却更大.
可燃冰的缺点
• 天然气水合物在给人类带来新的能源前景的同时,对人类 生存环境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 其温室效应为 CO2 的 20 倍,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 和海面上升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全球海底天然气水合物 中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 3000 倍,若有 不慎,让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气逃逸到大气中去, 将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而且固结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合 物,一旦条件变化使甲烷气从水合物中释出,还会改变沉 积物的物理性质,极大地降低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力学特性, 使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 如:海底输电或通讯电缆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
一幅图读懂可燃冰开采的基本原理-4页

一幅图读懂可燃冰开采的基本原理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能量密度高、分布范围广、资源储量大的非常规能源,人们不断研究可燃冰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利用可燃冰中所蕴含的能量——天然气。
2017 年 5 月 18 日,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以此为标志, 我国已经成为可燃冰勘探开发的前沿领跑者。
那么,你知道海洋可燃冰开采的基本原理吗?像常规油气开采一样直接“抽”出来?NO!顾名思义,可燃冰在地层中是以“类冰状”固体形式存在的,无法直接流动。
像挖煤一样直接把“冰块”挖出来?NO!虽然笔者不排除“挖煤式”开采可燃冰的可能性。
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如果采用“挖煤式”开采,则必然会引起地层失稳滑塌等工程问题。
另外,可燃冰只有在满足一定的高压、低温条件时,才能稳定以“冰态”存在。
一旦失去这种温度、压力稳定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能导致可燃冰由固态发生分解变为甲烷和水。
因此,“挖煤式”开采过程中面临剧烈的相变过程,目前技术无法保证挖掘过程安全可控。
尤其是对海洋可燃冰而言,挖掘式开采一旦失控,可能带来工程、地质、环境的多重灾难。
原位分解法方法?YES!这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一种可燃冰开采方法,该方法是在地层原位条件下使可燃冰分解为可以流动的气体和水,然后促使气水进入管道,然后采用类似于开采石油或天然气的方法,将可燃冰分解产生的流体开采到地面上。
也就是说,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燃冰分解为流体(天然气和水)是可燃冰开采的第一步。
所以可燃冰分解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可燃冰开采的“根之所在”。
那么,可燃冰分解为流体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这就得从下图说起。
这是一个由温度和压力值构成的直角坐标系。
图中的三条曲线a、b、c分别将温度-压力坐标区间分成了两个区域,即位于其左下方的“高压低温区”和位于其右上方的“低压高温区”。
比如:曲线a将温度-压力坐标区间分为D区域和(A+B)区域,曲线a就叫做可燃冰稳定存在的相平衡边界条件。
当地层温度压力条件O处于(A+B)区域区间时,可燃冰处于稳定状态,以固态稳定填充于地层空隙中。
可燃冰 研究报告

可燃冰研究报告可燃冰研究报告一、可燃冰简介可燃冰,又称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极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
它是由水分子和天然气分子(主要是甲烷)组成的冰状结构体,外观类似冰。
可燃冰广泛存在于寒冷的海底沉积物中,也可在高寒地区的陆地上存在。
可燃冰储量丰富,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清洁能源。
二、可燃冰研究现状1. 可燃冰勘探与开采技术可燃冰勘探与开采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目前常用的勘探方法包括声波测井和岩心取样分析等。
开采技术主要包括减压解离技术和热交换融化技术等。
研究人员在可燃冰勘探与开采技术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面临着挑战。
2. 可燃冰环境效应研究可燃冰开采将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而甲烷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对可燃冰开采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捕集并利用甲烷气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
3. 可燃冰利用技术研究可燃冰是一种清洁能源,可以替代传统煤炭和石油等高污染能源。
研究人员在可燃冰利用技术上进行了广泛研究,包括燃烧技术、甲烷化技术和液化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研究将推动可燃冰的大规模利用。
三、可燃冰研究的前景与挑战可燃冰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为全球的能源供应提供新的选择。
它不仅具备丰富的储量,还是一种清洁能源,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然而,可燃冰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勘探与开采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的控制等。
四、可燃冰在中国的应用前景中国是可燃冰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可燃冰的开采利用对中国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已经在可燃冰研究和开采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开始了商业化开采试验。
可燃冰的应用前景在中国非常广阔,将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
综上所述,可燃冰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清洁能源。
研究人员在可燃冰勘探与开采、环境效应和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完善技术,解决相关挑战,并推动可燃冰的商业化应用。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可燃冰,一种新型的能源资源,因具有高能量密度、清洁环保等特点而备受。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可燃冰储量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可燃冰的开发现状及其在能源、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中国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青藏高原等地。
作为全球最大的可燃冰储量国之一,中国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占全球的1/3以上。
目前,中国已具备成熟的可燃冰开采技术,主要采用水力压裂和解码技术。
通过在目标区域建立钻井,将高压、低温的水注入井中,使可燃冰分解为天然气和水,再通过管道将天然气输送到地面。
(1)现状:中国可燃冰开采处于试验阶段向商业化过渡的阶段,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团队在进行可燃冰开采及利用的研究。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可燃冰产业化发展,已有多家能源企业开始进行可燃冰的试采工作。
(2)挑战:可燃冰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同时,可燃冰的开采、储存和运输等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以加强对可燃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可燃冰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能源领域,可燃冰可用于替代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可燃冰还可作为船舶、航空器的燃料,满足远距离运输的需求。
在工业领域,可燃冰可用于生产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等。
例如,通过可燃冰制备的氢气可以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醛等化工品;可燃冰还可以作为原料合成聚合物材料,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环保性。
可燃冰具有较高的燃烧值,可以替代煤炭等传统能源用于城市供暖、区域供冷等领域,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可燃冰的燃烧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种理想的能源替代品。
未来,中国应加强可燃冰开采、储存、运输等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高开采效率和经济性。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可燃冰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能源资源,它的开发利用被誉为能源革命的一大突破。
本文将对可燃冰的起源、性质、开发利用以及存在的挑战进行研究和探讨。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水分子和甲烷分子形成的固态结构物质。
可燃冰主要形成于海底砂土和冻土层中,同时也存在于陆地冰山、天山和高山冰川中。
其在寒冷的高压环境下形成,能源含量丰富,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清洁能源。
可燃冰的发现和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直到21世纪才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可燃冰的开采技术主要有水平钻井、压裂等。
研究显示,全球可燃冰资源量十分丰富,估计储量相当于目前已知化石能源的两倍以上,其中主要集中在亚洲沿海地区和北极。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可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为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
然而,可燃冰的利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可燃冰的开采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进行试采和开发。
其次,可燃冰的开采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如开采操作可能导致海底地质灾害等风险。
此外,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技术标准。
在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方面,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首先,需要提高可燃冰的开采技术,包括降低开采成本、提高开采效率等。
其次,需要加强对可燃冰储量和分布的调查研究,以确定可燃冰的开采潜力和可持续性。
最后,需要加大对可燃冰利用技术的研发力度,包括将可燃冰转化为液体燃气、制造氢能源等。
综上所述,可燃冰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能源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一些技术和环境挑战。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可燃冰的研究和开发,以实现可燃冰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提供更加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
可燃冰所有真相:不是清洁能源采收率极低商业化还很远地质伤害和环境污染严重……

可燃冰所有真相:不是清洁能源采收率极低商业化还很远地质伤害和环境污染严重……导读:可燃冰,在上个月成为了能源热词。
媒体开始炒作:“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汽车加100升可燃冰能跑5万公里!”……别逗了!真把可燃冰当成核燃料了?本文作者庞名立冷静分析这类言论,从可燃冰是什么、如何形成、资源量有多少,生成天然气的原理,到可燃冰是否是高效清洁能源、面临什么地质灾害,揭开可燃冰的真面纱,堪称可燃冰的教科书。
看完之后,您千万别再被忽悠了!【无所不能文丨庞名立】科学家已经证实,全球海洋的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s,NGH)中的碳估计至少有10万亿吨,约为当前已探明的所有化石燃料中碳含量总和的两倍。
消息一出,媒体开始炒作,有人轻易地计算出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并且把可燃冰称之高效的清洁能源。
更有趣的是,把可燃冰炒到啼笑皆非的地步,汽车加100升可燃冰能跑5万公里!别逗了,真把可燃冰当成核燃料了。
回顾过去,2013年日本能源厅也曾宣称,日本首次在全球实现了海底可燃冰的提取试验,并力争早日实现商业化开采,后来没有戏了。
冷静分析这类言论,揭开可燃冰的真面纱,别被炒作忽悠了。
可燃冰是什么?天然气水合物是笼形包合物的一种。
它是在一定条件(即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气组成的类似冰状的、非化学计量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因其遇火即可燃烧,所以也被称为“可燃冰”。
可燃冰可用化学式M·nH2O来表示,其中M代表水合物中的气体分子,n为水合指数(即水分子数)。
天然气组分如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同系物以及二氧化碳、氮、硫化氢等均可形成单种或多种天然气水合物,但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体为甲烷。
对甲烷分子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通常又称为“甲烷水合物”。
在全球范围内,可燃冰存在于大陆架边缘、陆上冻土带,或在1万5千年前,由于海平面上升淹没过去的离岸残留的冻土带。
2024年可燃冰观后感范文

2024年可燃冰观后感范文【引言】可燃冰作为全球能源资源的新星,将为世界人民的能源需求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并对全球能源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今年,我有幸参观了我国的可燃冰资源区,并对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进行了深入了解。
在这次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2023年可燃冰的观察和思考。
【正文】1. 可燃冰开采技术的突破在2023年的可燃冰资源区,我见到了许多先进的可燃冰开采设备和技术。
与过去相比,可燃冰开采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一种名为水力压裂技术的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可燃冰开采中,通过高压水泵将水注入冰层中,从而释放可燃冰资源。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开采效率,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损害,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2. 可燃冰的利用价值可燃冰的利用价值巨大,不仅可以作为清洁燃料替代传统化石能源,还可以用于制氢、储存能源等领域。
我参观了一座以可燃冰为主要燃料的发电厂,这座厂房干净整洁,没有任何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可燃冰还被用于制氢领域,成为一种清洁的制氢方式。
这些应用领域的发展显示出可燃冰的广阔前景和重要意义。
3. 可燃冰的环境影响尽管可燃冰开采技术的进步减少了环境污染,但可燃冰的开采仍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在资源开采过程中,一部分水和饱和的冰会进入海洋中,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影响。
此外,开采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废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因此,在开采可燃冰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加强废水处理和水资源的管理。
4. 国际合作与可燃冰的全球影响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国共同合作。
在我国的可燃冰资源区,我看到了一些外国的专家和技术团队也在进行考察和合作。
可燃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较为分散,因此国际合作是开发和利用可燃冰资源的关键。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享技术和经验,推动可燃冰的全球开发和利用。
同时,各国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可燃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的重要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燃冰的缺点
• 天然气水合物在给人类带来新的能源前景的同时,对人类 生存环境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 其温室效应为 CO2 的 20 倍,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 和海面上升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全球海底天然气水合物 中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 3000 倍,若有 不慎,让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气逃逸到大气中去, 将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而且固结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合 物,一旦条件变化使甲烷气从水合物中释出,还会改变沉 积物的物理性质,极大地降低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力学特性, 使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 如:海底输电或通讯电缆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
可燃冰燃烧方程式
• CH4· 8H2O+2O2=CO2+10H2O • (反应条件为“点燃”)
可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发现
• 早在1778年英国化学家普得斯特里就着手研究气体生成 的气体水合物温度和压强。1934年,人们在油气管道和 加工设备中发现了冰状固体堵塞现象,这些固体不是冰, 就是人们现在说的可燃冰。1965年苏联科学家预言,天 然气的水合物可能存在海洋底部的地表层中,后来人们终 于在北极的海底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可燃冰。19世纪70年 代,美国地质工作者在海洋中钻探时,发现了一种看上去 像普通干冰的东西,当它从海底被捞上来后,那些“冰” 很快就成为冒着气泡的泥水,而那些气泡却意外地被点着 了,这些气泡就是甲烷。据研究测试,这些像干冰一样的 灰白色物质,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 的固态混合物。目前的科研考察结果表明,它仅存在于海 底或陆地冻土带内。纯净的天然气水合物外观呈白色,形 似冰雪,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直接点燃,因此,人们通俗 而形象地称其为“可燃冰”。
海底宝贝来之不易
• 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外形与冰 相似。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同 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 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避免了 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科学家们如获至宝,把可燃冰 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 • 可燃冰这种宝贝可是来之不易,它的诞生至少要满足 三个条件: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如果温度高于20℃,它 就会“烟消云散”,所以,海底的温度最适合可燃冰的形 成;第二是压力要足够大,海底越深压力就越大,可燃冰 也就越稳定;第三是要有甲烷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 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甲烷。所以,可燃冰在世界各 大洋中均有分布。
什么是可燃冰
• 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因其外观象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 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它是在 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 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 组成的类冰的、非化学计量的、笼形结晶化合物(碳的电 负性较大,在高压下能吸引与之相近的氢原子形成氢键, 构成笼状结构)。它可用mCH4· nH2O来表示,m代表水 合物中的气体分子,n为水合指数(也就是水分子数)。 组成天然气的成分如CH4、C2H6、C3H8、C4H10等同 系物以及CO2、N2、H2S等可形成单种或多种天然气水 合物。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体为甲烷,对甲烷分子 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通常称为甲烷水合物 (Methane Hydrate)。
可燃冰的资源量
•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在海洋里,据估算, 海洋里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是陆地上的 100 倍以上。 据最保守的统计,全世界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贮存的甲烷 总量约为 1.8 亿亿立方米 (18000 × 10^12m3 ) ,约合 1.1 万亿吨 (11 × 10^12t) ,如此数量巨大的能源是人类 未来动力的希望,是 21 世纪具有良好前景的后续能源。 • 可燃冰被西方学者称为“21世纪能源”或“未来新能 源”。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 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 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 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可燃冰的结构
• 甲烷在高压低温的极 端条件下生成的水合 物,大多数在海底。 水分子通过氢键紧密 缔合成三维网状体, 能将海底沉积的古生 物遗体所分解的甲烷 等气体分子纳入网状 体中形成水合甲烷。 这些水合甲烷就象一 个个淡灰色的冰球, 故称可燃冰。化学式 为CH4· 8H2O。
• 可燃冰分子结构示意图
•
可燃冰的成因
• 可燃冰是天然气分子(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 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形成可燃冰有 三个基本条件:温度、压力和原材料。首先,可 燃冰可在0℃以上生成,但超过20℃便会分解。 而海底温度一般保持在2~4℃左右;其次,可燃 冰在0℃时,只需30个大气压即可生成,而以海 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气压越 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最后,海底的有机 物沉淀,其中丰富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产生充 足的气源。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 力、气源三者都具备的条件下,可燃冰晶体就会 在介质的空隙间中生成。
可燃冰的分布
• 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 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以 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在标准状况下,一单位 体积的气水合物分解最多可产生164单位体积的甲烷气体, 因而其是一种重要的潜在未来资源。 天然气水合物 是20世纪科学考察中发现的一种新的矿产资源。它是水和 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 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有“可燃水”、 “气冰”、“固体瓦斯”之称,被誉为21世纪具有商业开 发前景的战略资源,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高效能源, 其成分与人们平时所使用的天然气成分相近,但更为纯净, 开采时只需将固体的“天然气水合物”升温减压就可释放 出大量的甲烷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