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途径探讨
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

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还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和生态系统服务。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园林面临着严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措施,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价值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城市园林绿化中,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于促进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增加城市景观的美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例如,各种植物的引入和种植可以丰富城市园林的植物种类,形成互补和协同的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氧气和吸收有害气体,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鸟类、昆虫等生物的栖息与繁衍也能提高城市的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1. 合理选用植物物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本地植物物种,减少外来物种的引入。
本地植物物种更具适应性,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2.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在城市园林中划定一定的保护区,保留当地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为其提供安全的栖息和繁衍环境。
同时,在保护区内设立标识和引导牌,提醒人们保护和尊重生物多样性,不违规捕杀或干扰野生动植物。
3. 提供适宜的生境条件为了增加城市园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适宜的生境条件,如设置水源和繁殖场所,增加宽敞的栖息空间等。
专门为部分特定的生物设立合适的生境,有助于提高其生存率和繁殖率,进而达到保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目标。
三、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管理1. 加强监测与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监测与研究机制,对城市园林中的物种组成、数量分布、生境条件等进行定期调查和评估。
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及时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和保护策略。
2. 推广生物多样性教育与宣传通过组织各类讲座、培训和展览等形式,提升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能力。
城市绿化与生物多样性

城市绿化与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化是指在城市区域内通过种植植物、建设绿地等措施,提升环境质量和改善生态系统的一种方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化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美观度,还能增强生物多样性,从而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城市绿化。
一、城市绿化的必要性城市化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城市的扩张通常会侵占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物栖息地的减少,从而使得许多野生动物面临生存危机。
因此,实施城市绿化不仅是美化城市环境的需要,更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举措。
1.改善城市气候:大量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此外,植物还能够调节城市气温,减少热岛效应。
2.提供栖息空间:城市绿地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空间,尤其是一些小型动物和鸟类,它们能够在绿地中找到栖息之所。
3.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城市绿化不仅能够提供栖息环境,还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水土保持、净化空气和水源等。
二、城市绿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体的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等。
在城市绿化中,合理地设计绿地和植被,可以大幅度提升生物多样性的水平。
1.物种多样性的提升:通过多样化的植被布局,城市绿化能够吸引不同物种的入驻,例如蜜蜂、蝴蝶等传粉者,同时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稳定性。
2.生态功能的增强: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使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从而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比如增强水循环的有效性,改善土壤质量等。
3.城市生物网络的建立:城市绿地能够为不同生态位的生物提供连接,从而历形成城市中的生物网络,有助于生物的迁移与多样性的维持。
三、有效实施城市绿化的策略为了有效地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1.制定科学的绿化规划:在城市规划阶段,应当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合理选择植被种类和布局,确保其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
生物多样性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城市森林与城市绿化

生物多样性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城市森林与城市绿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城市生态系统逐渐丧失生态平衡。
城市森林与城市绿化是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范围内的林地,包括城市公园、城市大道和城市绿地等。
城市森林不仅能增加城市绿色面积,提高城市美感,而且对减轻城市能源消耗、改善空气和水环境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城市森林与城市绿化还能促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如土壤保持、碳吸收和生物多样性维护。
城市绿化不仅仅是为了让城市更美观,更舒适。
在城市中,绿色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调节城市气候,减轻城市环境污染,为城市带来微气候效应;同时,绿色植物还能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甲醛等,净化空气,降低城市噪声。
通过绿化,城市将会变得更加健康、宜居。
城市森林与城市绿化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现代生态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提供适宜的生境和食物,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保护。
城市森林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在繁华的都市中构建一个原始的森林生态,不仅能提高城区人们的文化素质,还可以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生态福利。
同样地,城市绿化也可以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
适宜的植物配置和生境设计能够为城市生物提供绿色走廊,让城市中的生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在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有一些相关问题需要需要重视。
例如,有些城市中存在的城市森林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且存在很大的土地开垦活动,导致森林的碎片化现象严重。
城市绿化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某些城市中的街道和花坛需要每年更换过季花卉导致绿化系统不稳定。
另外,城市绿化有时会存在单一种植物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城市森林和城市绿化的管理与维护,避免生态系统的崩溃。
总的来说,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森林与城市绿化已经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
然而,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一些保护对策。
一、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栖息地破碎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建设,导致原本连续的自然栖息地被分割成片段。
这种栖息地破碎化使得许多物种无法迁徙和繁衍,导致物种的灭绝和减少。
2. 生境丧失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自然生境被破坏和消失,例如湿地、森林和草原等。
这些生境的丧失使得许多物种失去了生存和繁衍的条件,导致物种的数量减少。
3. 污染城市化带来的大量工业和交通活动,导致环境污染的程度加剧。
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直接的威胁,许多物种无法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而灭绝。
二、保护对策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划定保护区域并加强管理,可以保护原始的生态系统和物种。
同时,自然保护区还可以提供科学研究的场所,促进对生物多样性的深入了解。
2. 促进城市绿化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通过增加城市绿地和植被覆盖率,可以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吸引和保护各种生物。
此外,城市绿化还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气候,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通过推广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物种的栖息地和生存条件。
此外,推广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也有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4. 加强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措施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一些保护措施。
首先,城市化使得原本的生态系统面临着破坏和破碎化的威胁。
大规模开发建设导致了许多原本的自然栖息地被破坏和消失,例如湿地、森林和草原等。
这样一来,许多植物和动物失去了生存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减少。
此外,城市的交通和噪音污染也对野生动植物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导致它们迁徙和繁殖的困难。
其次,城市化也给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关系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变。
原本相对独立的生物群落被打破,新的物种移入,原有物种的数量和种类发生变化。
这种物种的迁入和扩散可能导致入侵物种的传播,给原有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同时,城市中的山寨植物和动物大量增加,成为生态系统的“超乘客”,对原有物种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应该考虑到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优先保护原有的自然栖息地,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其次,建立城市绿地和自然保护区非常重要。
绿地和保护区能够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供给,吸引和保护野生动植物。
同时,建设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空间。
另外,宣传教育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增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和保护野生动植物。
可以通过组织生态保护的活动、开展讲座和展览等方式,让公众了解到自然的美丽和珍贵,激发他们参与到保护活动中。
此外,科学研究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研究,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机制和原理,从而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种的分布和数量,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绿地和自然保护区、宣传教育以及科学研究等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规划研究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规划研究一、概述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核心政策,同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是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城市规划可如何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与生态平衡相协调,保持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联系在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空气质量、适宜的居住环境等密切相关。
城市规划可以影响生物多样性,改变城市规划方案,以确保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三、城市规划应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1. 城市绿化城市绿化是城市规划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
其中包括公园、花园、绿地带等多样的绿化建设。
这些空间不仅美化城市景观,还能为城市区域里的动植物提供栖息和食物的场所。
2. 把自然生态系统融入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该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内的动植物和它们的栖息地。
城市规划应该选择有优良生态系统的地区,而非临时拍卖非法滥开发的森林土地。
城市规划师还可以在保持生态完整性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土地,保持自然景观,且具有环保的可持续性。
3. 建立生态连通带在城市规划中建立生态连通带是另一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这些走廊可以连接各种栖息地,如湖泊、森林、草原等,并允许动植物在城市环境中自由移动。
4. 限制室外养宠物城市规划师可以考虑限制室外养宠物的数量和种类,以避免特定的宠物致灭其他野生动物。
5. 减少污染和废物城市规划师必须通过策划和强制执行控制空气和噪音污染等行为,利用一些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来解决技术密度、红绿灯设置等问题,以减少污染和废物输出。
这将有助于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损害,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结论通过城市规划师制定一个有意义的规划,可以使城市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地共存。
这需要在城市规划中达成美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生物和气候。
因此,城市规划师应通过考虑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方面,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森林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氧气和木材等资源,还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不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全球范围内的森林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森林退化不仅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造成威胁,还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制定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至关重要。
一、森林退化的原因森林退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非法砍伐和过度采伐:非法砍伐和过度采伐是导致森林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活动破坏了森林的完整性,导致树木被砍伐和移除,破坏了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2.土地转换:森林退化还与土地转换有关。
大量森林被转换为农田、城市和工业用地,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是导致森林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导致干旱、洪水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加,这些事件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策略。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1.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法律法规是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这些法律法规应包括禁止非法砍伐和过度采伐、限制土地转换和保护关键栖息地等内容。
2.推动可持续林业管理:可持续林业管理是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用可持续的林业管理方法,可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砍伐和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3.建立保护区网络:建立保护区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保护区可以提供安全的栖息地,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建立保护区网络可以确保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保护。
4.促进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鼓励公众参与保护行动。
5.国际合作:森林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化过程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不断缩减,物种的数量也逐渐减少。
为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背景介绍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建设覆盖了大量的原生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丧失。
许多物种因无法适应城市环境而消失,城市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此外,城市化还伴随着大量的污染,空气、水质的恶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带来了挑战。
二、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制定并实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势在必行。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遵守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法律保护。
2. 建立保护区:在城市范围内划定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将一部分地区划归为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3. 生态修复:对城市建设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人工繁育:针对一些濒危物种,通过人工繁育和放归等措施,增加其数量,促进其种群的恢复。
5.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增强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6. 污染治理:加强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保护成果与问题在执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不少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政策,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些濒危物种的数量有所增加,部分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也有所提高。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些城市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意识不够,城市建设仍然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忽视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部分地区的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生物多样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此外,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也给当地物种造成了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途径探讨作者:张庆费许源来源:《中国城市林业》2016年第03期摘要:生物多样性是提高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
文章在分析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原则,并从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城市区域绿色生态网络、城市森林的近自然化以及野生动物友好的城市森林群落等方面,探讨了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途径。
关键词: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绿色生态网络,近自然植被,野生动物友好森林群落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我国从1989年引进城市森林的概念到2004年国家林业局开展城市森林创建活动,城市森林从学术研究走向发展实践,城市森林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成为未来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
随着城市森林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更好地发挥改善城市环境和营造生态游憩空间的作用,亟待开展城市森林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研究与实践,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森林的主要结构因子和功能目标,更是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具有保育本地物种、抵御有害生物侵袭、维护自然生态、降低环境污染、丰富城市景观等功能,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生物多样性锐减已经成为全球性生态问题,城市化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与退化的重要因素。
因此,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也成为全球性话题,应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相结合。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载体,在研究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基础上,开展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培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城市森林研究与实践主要侧重规划设计、树种应用、森林群落、净化大气、休闲游憩等方面,对城市森林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还比较薄弱,在具体实践中也不够重视。
因此,将生物多样性保育作为城市森林建设与管护的目标和重点,深入开展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提高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水平,将是不断完善与提高城市森林结构及提升森林功能、促进城市森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总和,以及它们的各种生态过程。
由于城市原生生境的消失和碎片化,原生森林植被消失殆尽,环境污染胁迫严重,加上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具有自然生态系统迥异的特征和格局。
首先,乡土物种减少,外来物种增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构筑物大量取代了自然生境,原生植被和本土物种失去生存空间:而人工营造的绿地和林地,几乎都采用人为选择的物种,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引入外来物种,尤其是绿化植物和经济植物;同时,城市人工林生境(如生境破碎化、土壤贫瘠、热岛效应、食物资源及天敌改变等)也多有利于外来物种生存和繁殖,植物的栖息地功能及动物传粉功能也发生相应改变:而且,城市森林的养护措施(如松土、除草、施肥、有害生物防治等)干扰了自然生境的物种竞争和生物演替过程,往往有利于外来物种的繁衍,不利于本土物种。
因此,城市常被认为是非乡土植物主导的生物多样性贫乏区域。
如DeCandido等的研究表明,纽约城(New York City)在100年间丧失了578个本土物种(占总数的43%),增加了411个外来物种。
笔者的初步调查也表明,如以上海地域内的自然植物区系分布界定,上海的乡土木本植物约48科106属156种12变种1变型5亚种,而外来木本植物达81科252属470种1亚种58变种18变型。
可见,城市区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较高,但外来种比例偏高,尤其在诸如上海等自然植物资源贫乏的大都市。
第二,生物类群同质化(biotic homogenization)明显。
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其动态和机理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导致了城市生物在类群、生活型以及基因型的相似性特征。
如城市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植物类群多样性的增加,城市出现的大多是类似的植物群落,具有相似的系统分类,类似的生活型以及生存策略,城区植物群落组成的同质性特征还远比郊区高。
可见,物种同质化或许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乡土物种被广布的非乡土种取代,动物多样性同样如此。
在树木营造巢穴的鸟类更容易在城市生存和繁殖,伴人种明显增加,如鸽子、家鼠、家猫等适应并选择人工喂食的物种泛滥,而由于缺乏天敌,外来种对资源的竞争力强于乡土种,导致乡土动物的减少甚至濒危灭绝。
总之,城市化导致群落结构的简单化和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尤其是仅出现于少数自然群落中的种类越来越少,特别是K对策种,而广布的r对策种却可能相对增多。
2.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原则在城市森林培育过程中,长期存在生物多样性不重要以及城市难以构建高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和误区。
因此,深刻认识生物多样性在维护城市生态过程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性,从物种的保存、进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出发,城市森林构建应适应、补偿、调整和完善自然生态过程,以植物群落为单元,逐步营造种问关系协调、物种丰富多样、生态功能高效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2.1自然性原则自然性是良好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应充分利用森林植被的自然属性和特征,更多地挖掘和利用自然力,遵循森林演替规律,根据物种之间以及物种与生境之间的适应关系,采用自然式营造与管护,避免人工过度干预,促进植物自然生长和发育。
同时,营造绿色网络,维护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弥补生境片段化的胁迫,减少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面,为生物营造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
2.2群落化原则城市森林应以植物群落为构建单位,借鉴地带性森林植被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遵循群落发育与动态演替规律,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幅度及其种问关系,认识种问的竞争与适应机理,合理配置不同习性与生活型的种类,尤其是本土植物,增加群落物种的潜在共存性,扩大多样化物种的种群规模,引导人工植被接近自然状态发育,提高森林物种共存性。
2.3低维护原则城市森林多为人工培育,难以避免植物种类与配置形式的单调性和浓重的人工化痕迹,往往与合理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具有差距。
因此,根据植物生长与群落发育状况,避免过度养护,摒弃过度追求整齐、洁净与规则的森林景观现象,顺应森林自然发育过程与规律,并通过人工适度诱导与动态调控,重点防控入侵物种,调整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密度结构,协调种间关系,为自然更新种创建适宜的生存空间,提高群落自然发育潜力,促进人工林的近自然化过程。
3.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途径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复杂,种内及种问关系多样,需要以系统观为指导,针对生物多样性退化与丧失的特征及其机理,从不同尺度和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全面推进。
3.1加强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普查,了解动植物种类、分布、动态及其适应性,并进行编目,建立数据库;同时,选择代表性植被类型,建立以固定样地为平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长期定位监测生物多样性的动态规律,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检测与评估技术体系,分析和预测人为干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后果:加强研究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培育的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以及管护措施,提高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平。
加强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优先开展人工群落物种共存机制、外来物种入侵机制及其控制途径、外来物种与本土物种的竞争关系、城市生物类群同质性的机制及其影响、景观片段化对物种迁移分布的影响、城市环境胁迫对物种生态幅度的影响机制、自然物种生态恢复的潜力及其调控等,揭示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机理,形成生物多样性保育的人工适度干预技术。
3.2构建城市区域绿色生态网络针对城市生境的片段化格局和孤岛化特点,保护物种的生存环境(或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关键,从城市区域尺度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寻找生物多样性最优景观格局,实施景观格局优化工程,形成以重要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育目标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通过景观的多样性保护实施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
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进化离不开基因交流,如果生物群落间距离大于它们重建群落的距离,缺乏必需的基因交换将影响群落的稳定和发育。
因此,从城市区域尺度构建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格局,建立城郊一体的绿化体系,寻找有效保护的“最优景观格局”,连接城郊梯度的破碎土地(生境岛),修建廊道和“暂息地(stepping stone)”,增加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和连通性,构建城郊绿色网络,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大的生境空间,减少城市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维持生物群体自身的生态习性与遗传交换能力。
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绿道与生态网络规划,将景观的系统性、生态的显著性和景观连接战略点规划有机结合,实施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相融合的保护规划。
利用区域景观研究方法,设计以生态功能为主导的绿道生态网络,实现生态适应性的扩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运用GIS系统和决策支持模型(DSM)确定重点保护区域,通过分层叠加技术评价景观与生态的敏感度,确定优先保护体系,对关键生境进行优先保护分级,并保护原始的生境,将佛罗里达州57.5%的土地纳入生态网络保护之中。
3.3实施城市森林的近自然化培育城市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营造不能局限于简单的物种数量,种间关系协调、群落稳定更为重要。
近自然植被具有比较完整的群落结构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更能为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和栖息生境。
因此,构建近自然森林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尤其是我国城市森林多为人工植物配置,群落结构单调,物种单一,林分斑块自然度低,需要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植物组成、结构特征和演替规律,开展近自然化改造,逐步优化群落结构、物种组成、栽植方式、景观外貌等,引导人工植被逐步向接近自然状态的群落结构发展和演变,充分发挥物种共存的自维持机制和作用。
城市森林的近自然化培育主要包括近自然森林植被营造和现有森林的近自然化改造两种类型。
在近自然植被营造中,主要通过营造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与地带性森林群落接近的人工群落,构建适应当地生境的近自然植被。
关键是模拟地带性植被的植物组成,构建的植物群落具有生态相似性,如群落优势种、群落结构之间应具有关联性或相似性。
因此,应选择地带性植被建群种与优势种之中能适应城市生境的近缘种类,如同科、同属种以及生态幅度相近的物种。
在种植设计过程中,应改变简单便利化的纯林营造手法,强化生境改良,挖掘场地生态潜力,突出多样性混合生境营造,采取多物种及多层次混交的自然式栽植,并采取低度养护方式,促进自然更新,避免因栽植少量的植物,而破坏自然状态的多样性。
在近自然化改造中,针对城市人工林普遍存在过度密植的现状,提倡根据树冠重叠率、郁闭度以及植物生长状况进行抽稀,协调短期、中期和长期适宜群落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