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育

合集下载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七十种策略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七十种策略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七十种策略在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重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的丰富性和互相依存的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性,许多物种正面临着极高的灭绝风险。

为了保护我们的自然遗产并维护生态平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本文将介绍七十种策略,这些策略可用于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

1.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以确保对生物多样性的合理管理和保护。

2. 设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维护和恢复受威胁的物种和生境。

3. 保护重要的栖息地,如湿地、森林和珊瑚礁,为物种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

4. 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家间的合作,以减少非法野生动物和植物的走私。

5. 促进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农业实践,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冲击。

6. 推广有机农业和永续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增加农作物和畜牧业的多样性。

7. 加强研究和监测,了解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原因和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8. 保护遗传资源,包括保存原生态育种材料并促进植物和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9. 推广可持续的旅游和观光业,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0. 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

11. 建立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和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

12. 鼓励社区参与生态保护项目,增强本地居民对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13. 通过纳入生物多样性考虑,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14. 加强渔业管理,保护海洋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并采取措施减少捕鱼中的非目标物种。

15. 鼓励植树造林,并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以促进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恢复。

16. 限制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动植物物种保护。

17. 降低化学物质的使用,减少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18. 采用可持续的渔业和农业实践,以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定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定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定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种类和遗传信息的丰富性。

它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环境稳定性和提供人类福利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许多国家和组织制定了各种保护规定。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定,并重点介绍其内容和实施情况。

1. 国家和地区级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定在国家和地区级别,各国和政府机构通常制定了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这些保护规定的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1 自然保护区网络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的核心手段之一。

各国设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来保护具有特殊生态、地理和文化价值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珍稀物种、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物种保护为了保护濒危物种,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物种保护规定。

这些规定主要包括限制狩猎、捕捉和贸易濒危物种,禁止破坏栖息地以及推动濒危物种的保育繁殖和引种工作等。

1.3 生态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各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控制工业排污、限制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动可持续开发等。

这些措施旨在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2. 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定除了各国自行制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定外,联合国和国际组织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2.1《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是联合国于1992年通过的一项国际环境公约。

该公约旨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各缔约方根据公约的要求,制定了各项措施,包括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加强国际合作等。

2.2 其他国际公约和协议除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外,还有许多其他国际公约和协议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比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拉姆萨尔公约》(涉及湿地保护)等。

这些公约和协议提供了全球范围内合作的平台,推动各国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育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保育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保育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保育学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

以下是保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森林、矿产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资源保护是保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调整生产方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方面。

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是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任务。

2.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保育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特有物种等方面。

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物链条的完整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防止生物灭绝具有重要意义。

3.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保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保护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资源,减少污染和排放,促进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

环境保护是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也要保护和满足未来世代的需求,是一个关系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理念。

保育学强调可持续发展,提倡环保、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等理念,促进综合可持续发展,为人类长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5. 自然灾害防治自然灾害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难题,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旱灾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保育学致力于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提倡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加强自然灾害防治的能力。

6.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互动,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

7.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主要包括探险旅游、环保旅游、生态旅行等。

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保育

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保育

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保育渔业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过度捕捞、污染和栖息地破坏等因素导致了渔业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和保育渔业生物多样性,关注渔业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保育的策略,并重点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一、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渔业生物多样性是指渔业所涉及的各种物种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它包括了捕捞目标物种、非目标物种和栖息地,对维持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和保育渔业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在现代渔业活动中,存在着一些对渔业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因素。

其中,过度捕捞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和高强度的捕捞压力导致了渔业资源的减少,严重影响了渔业生物多样性。

此外,栖息地丧失和破坏、气候变化、生物入侵、污染等也对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了威胁。

三、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为了保护和保育渔业生物多样性,应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策略。

首先,建立科学的管理措施,包括渔业资源评估、渔业配额管理、渔业规模控制等,以确保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加强渔业的监督和执法力度,打击非法捕捞和偷渡捕捞行为。

此外,通过建立渔业保护区和禁捕区等自然保护措施,保护和恢复渔业生物的栖息地。

同时,推动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增强渔业从业者和社会大众对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

四、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案例全球范围内已经取得了一些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案例。

例如,澳大利亚格林斯通群岛的休渔措施,通过限制捕捞行为和提供保护区,成功恢复了当地的渔业资源;挪威和冰岛对大西洋鳕鱼的科学管理和捕捞限制,使其从资源崩溃的边缘恢复到了可持续利用的状态。

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只要采取正确的管理措施,渔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保育是完全可行的。

结论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保育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保育名词解释

保育名词解释

保育名词解释概述保育是指对动植物种群、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进行保护和管理的一系列行为和措施。

在面临日益加剧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挑战下,保育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探讨保育的概念、原则、方法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保育的定义保育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维护和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动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一系列行为。

保育的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保育的原则1. 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是保育工作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指出保育应注重保护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多样性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 可持续利用原则保育不仅要保护生物资源,还要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在保育中,需要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确保其不被过度开采和破坏。

3. 生态系统服务原则保育的最终目标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提供食物、水源、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各种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的服务。

保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和提升。

保育的方法1. 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保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限制人类活动的范围,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保护特定物种的栖息地,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引入保育种群在一些濒危物种的保护中,引入保育种群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通过人工繁殖和放归等手段,可以增加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3. 控制非法贸易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是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濒危物种免受非法贸易的侵害,需要加强对非法贸易的打击,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4. 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保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公众对保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参与保育工作。

保育的应用领域1. 自然保护自然保护是保育的最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管理方法考核试卷

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管理方法考核试卷
C.热带雨林
D.寒带针叶林
7.关于生物入侵,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
A.生物入侵有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B.生物入侵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C.生物入侵对原生物种没有影响
D.生物入侵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然选择
8.以下哪项措施有助于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A.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B.大规模开发自然保护区
C.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系统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提高环境承载力
C.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D.人工繁殖珍稀物种
3.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目标主要是保护?()
A.生态系统功能
B.生物种类数量
C.生物个体数量
D.生物基因多样性
4.以下哪个国际公约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9. ×
10. √
五、主观题(参考)
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在生态系统中起着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抵抗力等作用。
2.
-建立自然保护区:优点是能有效地保护生物栖息地,缺点是需要大量土地和资金,管理难度大。
C.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D.忽视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16.以下哪个原因可能导致生物物种灭绝?()
A.环境污染
B.生态入侵
C.自然选择
D.生物进化
17.以下哪个概念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密切相关?()
A.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B.环境污染治理
C.人口增长
D.社会经济发展
18.以下哪个因素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A.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

动物栖息地破坏与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措施

动物栖息地破坏与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措施

动物栖息地破坏与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措施动物栖息地破坏是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发展,许多动物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改变。

这不仅对动物自身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威胁,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保护动物栖息地并采取相应的保育措施成为了当务之急。

首先,了解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动物栖息地是动物们生活、繁衍和寻找食物的重要场所。

它们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和资源,使得动物能够生存下去。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许多动物栖息地受到了破坏和改变。

例如,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森林和湿地的消失,这使得许多动物失去了栖息和繁衍的地方。

因此,保护和恢复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采取适当的保育措施对于保护动物栖息地至关重要。

一方面,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并加强执法力度,严惩破坏栖息地的行为。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动物栖息地保护的重视程度,促使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减少对栖息地的破坏。

此外,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为动物栖息地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栖息地的特点和生态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

例如,通过追踪动物的迁徙路线和栖息地选择,可以确定哪些区域需要特别保护,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

同时,技术创新也为栖息地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大范围的栖息地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最后,国际合作也是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途径。

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国际组织和国家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共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制定和实施保护计划。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以减少对栖息地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动物栖息地破坏是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与政策措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与政策措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与政策措施近年来,全球各地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与政策措施。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技术与政策措施,并讨论它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和可行性。

技术措施1. 制定和实施保护区网络保护区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划定保护区域,可以为各种濒危物种提供安全的栖息地。

这些保护区域涵盖有陆地、水域以及海洋。

制定和实施保护区网络需要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将科学数据与政策制定相结合,确保保护区域的覆盖面广泛且有效。

2. 推动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平衡点,既能满足人类利益,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是实现这一平衡的关键。

可持续利用包括合理管理渔业和林业资源,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草地和湿地的保护。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建立基因库和种质资源库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生物灾害或种群衰退,建立基因库和种质资源库是至关重要的。

基因库可以保存各类生物的遗传物质,保证物种的多样性和适应力。

这些资源可以用于研究、保育和恢复濒危物种。

同时,基因库也有助于人类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积极投资和建设这些设施,以提供全面和可靠的遗传资源。

政策措施1. 采取法律和监管措施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和监管措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对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非法砍伐、过度捕捞和污染等活动的打击力度。

同时,通过建立奖励机制和处罚制度,鼓励个人和企业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努力。

2. 促进公众参与和教育宣传公众的参与和意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物种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如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和媒体广告,普及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多樣性保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任湯曉虞生物多樣性公約之產生* 地球上生物資源是維持人類經濟活動、社會發展之基礎,且持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是保存我們及下一代子孫極重要的資產。

* 由於人類各項活動對物種及生態系之破壞加速,造成物種迅速消失,對人類發出重大警訊。

* 為此198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 成立一個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專家工作組來探討國際間是否有必要成立公約來在維持生物多樣性工作。

* 終於1992年6月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上簽署。

生物多樣性公約之特性* 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價值,和生物多樣性及其組成部分的生態、遺傳、社會、經濟、科學、教育、文化、娛樂和美學價值。

還意識到生物多樣性對演化和保持生物圈的生命維持系統的重要性,確保保育生物多樣性是全人類共同關切的問題,重申各國對它自己的生物資源擁有主權權利,也重申各國有責任保育它自己的生物多樣性,並以永續的方式利用它自己的生物資源,關切一些人類活動正在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嚴重減少,意識到普遍缺乏關於生物多樣性的信息和知識,亟需開發科學、技術和機構能力,從而提供基本理解,據以策劃與執行適當措施,注意到預測預防和從根源上消除導致生物多樣性嚴重減少或喪失的原因,至為重要,並注意到生物多樣性遭受嚴重減少或損失的威脅時,不應以缺乏充分的科學定論為理由,而推遲採取旨在避免或盡量減輕此種威脅的措施,注意到保育生物多樣性的基本要求,是就地保育生態系統和自然棲地,維持恢復物種在其自然環境中有生存力的種群,並注意到移地措施,最好在原產國內實行,也可發揮重要作用。

* 認識到許多體現傳統生活方式的原住民和地方社區同生物資源有著密切和傳統的依存關係,應公平分享從利用與保育生物資源及永續利用其組成部分有關的傳統知識創新與實踐而產生的惠益,並認識到婦女在保育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中發揮的極其重要作用,並確認婦女必須充分參與制訂和實施保育生物多樣性的各級政策,強調為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及其組成部分的永續利用,促進國家、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國際、區域和全球性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承認提供新額外的資金和適當取得有關的技術,可對全世界處理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能力產生重大影響,進一步承認有必要訂立特別的條款,以滿足開發中國家的需要,包括提供新的和額外的資金和適當取得有關的技術,注意到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國家這方面的特殊情況,承認有必要大量投資以保育生物多樣性,而且這些投資可望產生廣泛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惠益。

* 認識到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根除貧困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和壓倒一切的優先事務,意識到保育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對滿足世界日益增加的人口對糧食、健康和其他需求至為重要,而為此目的取得和分享遺傳資源和遺傳技術是必不可少的,注意到保育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最終必定增強國家間的友好關係,並有助於實現人類和平;期望加強和補充現有保育生物多樣性和永續使用其組成部分的各項國際協議;並決心為今世後代的利益,保育和永續利用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公約精神* 在於世界各國對於永續發展上之認同,並確認各國對其國內生物之主權。

* 使世界各國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育、永續利用各生物之組成、以及使用生物基因資源產生利益公平分享上跨出令人注目的一步。

生物多樣性保育五大策略>各國政府應依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之保持原則,來擬定國家政策綱領;切實評估生物資源的價值,並將之納入地方和國家的成本效益分析中。

>政府應鼓勵並協助地方社區的資源保育,若地方人士有關生物資源的知識被利用於商業用途時,地方人士應獲得經濟上的酬勞。

>政府應加強及推廣保護生物多樣性技術與方法。

保育工作之規劃及落實必須考慮生物區域性,以符合生態與社會實況。

各種資源之經營管理均應保存生物多樣性為原則。

保護區系統應包括全國各生態系,其管理目標必須與周圍的生態系及附近社區之經營目標相協助。

>提升人類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對資源永續利用的能力:加強民眾生物多樣性之重要的認知;透過國際協助培訓國家級研究和傳播資訊的人才,以支持決策者的需要。

>透過國際合作和規劃促進保育行動。

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七個步驟>建立工作組織,爭取政府高階層的支持。

>評估現狀,亦即進行國家狀況調查工作,調查範圍包括自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之現狀與趨勢、法令、政策、組織、計畫、預算、人力資源,保育目標與現狀之差距,縮短差距之可能措施,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等。

>擬訂保護生物多樣性之終極目標及行動標的,分析及選定特定行動方案等,及相關細節。

>確定那個公立或民間單位應在那個地區,以何種方法執行那個特定方案,及相細節。

>以實際可行的方法來推動保育活動與政策,由所選定的單位實際負責進行執行工作。

>追蹤與評估各種方案對經濟、生態系、及各種社會指標的影響,包活法令、民眾行為、永續性、公平性的改變等。

>撰寫報告,向重要的社會成員或委託單位告知工作進度及成果。

2002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2002年8月25日至9月7日於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

* 全球已命名紀錄的物種約有180萬種,但估計全部物種約有10-15百萬種。

近年來全球淡水魚類已有20﹪滅絕或瀕危;有75﹪的作物基因多樣性消失;全球50﹪以上的溼地消失,內陸水域與溼地的物種減少了一半;全球的珊瑚礁系統已毀掉了約三分之一;有24﹪的哺乳類及12﹪的鳥類成為受威脅種。

WSSD就「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經營」議題加以共商,所達成之主要共識如下:1.人類活動對生態系之衝擊不斷增加,必需落實相關策略永續經營生態系,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維持生態系功能。

2.以2015年為目標,達成將已遭減損枯竭之魚群量維持或恢復至可以最大持續生產量(MSY)之水準。

3.加強海岸溼地保育與永續經營,維持重要海岸與海洋地區之生產力與生物多樣性。

4.山地生態系支持居民生計,供應水源及維護生物多樣性,惟山地生態系大都脆弱,應特別加以保護。

5.對開發中國家提供財源及技術支援,在2015年前達成顯著減少目前生物多樣性之消失速率。

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 社會、經濟與政治方面:如非永續的生產與消費模式、人口成長、生物多樣性價值之不當經濟評估、國際交易、貧窮等。

* 社會的缺失:如管理不當、單位間整合與協調不良、決策片段、文化認定與精神價值淪失、科技與落實能力不足、資訊不足、對生物多樣性價值之認知不夠等。

* 市場與經濟政策失敗:如欠缺適當的調控機制、不當的補貼政策、生物多樣性之物品與服務欠缺適當的市場、環境與發展政策不明、環境影響評估未落實等。

* 知識欠缺,特別是直接涉及生物多樣性管理與決策者。

臺灣生物多樣性現況(一)生態系多樣性? 台灣眾多複雜的微環境與微棲地,影響生態系的生命及其演化史,而演化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高比例的特有種與亞種。

? 臺灣面積雖小,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概估全島的生物約有15萬種,佔全球物種數的1.5%,30 %的物種是臺灣特有種。

? 但因人口密度高、開發壓力大、以及環境敏感、地質地形脆弱,易受衝擊等因素,同時,經濟活動與土地利用面積增加,使得台灣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永續利用等工作的推動,益發重要。

(二)物種多樣性? 台灣的糧食、蔬菜、花卉、工業用與藥用種原豐富,並建立族群之系譜資料及基礎資料,以利移地保育的工作。

(三)遺傳多樣性? 野生物的遺傳多樣性? 栽培作物的遺傳多樣性? 水產養殖的遺傳多樣性? 家畜禽的遺傳多樣性? 微生物與菌類的遺傳多樣性當前面臨課題一、政府推動機制亟須建立二、資源管理架構亟須健全三、研究資訊亟待有效整合四、保育之觀念及教育亟須加強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 九十年八月十五日行政院第二七四七次會議核定通過,九十三年二月二十日核定修正通過。

* 執行期間自九十年七月起至九十四年十二月止,復修正至九十六年十二月止。

* 2002年,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提出「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由各部會推動執行生物多樣性保育、永續利用、研究與教育宣導工作。

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之實施策略>健全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之國家機制:由於推動生物多樣性的工作是全球的新趨勢,本院各相關機關既有之法規、政策和組織必須有所調整、更新,方能有效推動相關工作。

首先,要落實生物多樣性的永續利用及保育不僅需將其納入法規制度,更必須透過政策的引導,將之具體實踐在政府的施政當中。

例如:生物安全法、生物技術法和其他相關法規的制訂或修改;將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納入國家建設計畫與國土計畫法之考量;在行政架構中成立常設的生物多樣性組織,並設置或調整生物多樣性相關研究機構,積極進行與整合所有相關研究工作,以持續推動生物多樣性的永續目標等。

其次,若要保育並永續使用生物多樣性,必須建立財務機制的奧援。

另外,國內有關生物多樣性工作的資訊分散於多處,應儘速建立生物多樣性資訊交換機制,促進資訊的交流,以助於生物多樣性的工作。

>強化生物多樣性之管理:生物多樣性管理,在維護方面基本上可分為就地保育、移地保育和復育。

就地保育除需檢討現有之各類保護區的效益外,亦需將尚未被規劃為保護區,但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或特殊生態系的自然環境納入國土計畫中,成為國土保育地區。

各類生物的移地保育是為未來永續利用保存材料國人應有將本土生物之遺傳資源妥善保存的共識。

另外,在社會經濟方面,首先應制定《生物安全議定書》的國內法化。

《生物安全議定書》係管制改性活生物體之越境轉移的安全問題,我國需透過訂定國內法來約束輸入的改性活生物體,而在改性活生物體進入環境之前,必須就其風險加以評估,並給予適當的管制。

我國週遭國家均屬家禽重要傳染病疫區,農畜產品貿易自由化後,輸入動植物及其產品帶入傳染病的機率大增,加以大陸當局並未管制農畜產品的檢疫﹔而坊間不時興起的寵物飼養熱潮,帶來的外來種侵害,其結果可能危及其種源安全與保育,因此生物安全維護之各項防險疫措施亟需加強。

>加強生物多樣性研究與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工作分為三個重要元素,即保存、使用欲有生物多樣性、減緩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需要更了解生物多樣性在生態系中的角色及其對人類的重要性;而要永續使用生物多樣性,亦需將傳統和現代的知識應用在生物多樣性和生物資源研究上。

傳統和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工業和廢物處理上都有廣泛的應用。

目前方興未艾的生物技術之研發,如未有合理的規範,未必都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維護,如何避免生物科技研究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衝擊,亦為目前必須正視的課題。

生物多樣性為一跨領域的整合性學門,協調彙總政府及民間各領域的研發投入、資訊產出與人才教育培訓等均是此項重要課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