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生物必修二中第七章是关于遗传与进化的知识点,主要围绕基因、染色体、遗传规律以及不同的进化方式展开。

本文将对该章节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1.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是指遗传信息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层面的物质基础。

它位于染色体上,由DNA序列组成。

基因不仅决定了个体的生长发育和性状表现,还控制了细胞的代谢反应和生命活动。

具体而言,基因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两部分。

外显子决定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其功能,而内含子则不编码蛋白质,仅调节基因表达。

2. 基因的表达调节基因的表达调节是指在不同情况下调整基因的转录和翻译速率,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和功能。

调节基因表达可以通过DNA的甲基化、染色质重构、特定转录因子的结合等方式实现。

此外,环境因素、激素、化学物质等外界刺激也会影响基因表达。

3. 染色体与遗传规律染色体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它是准确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

人类细胞核中有46条染色体,每种细胞都有两套完整的染色体。

遗传规律主要包括孟德尔法则、渐渐遗传法则和连接互换。

孟德尔法则中对孟德尔的孟德尔模型进行了深入阐释,它指出了遗传性状的表现和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

而渐渐遗传法则和连接互换则对孟德尔法则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它们用更加复杂的方式解释了遗传物质在基因水平上的互作与相互调控。

4. 基因突变和遗传疾病基因突变是指在基因序列中发生的错误或突变,它将对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基因突变是遗传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红细胞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都与基因突变有关。

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我们深入理解基因突变、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帮助。

5. 进化与适应进化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它是物种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演化,是从许多代物种中逐步形成的过程。

进化主要分为平衡进化和长期进化两种类型。

平衡进化是指在遗传平衡的状态下,物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人教版_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复习提纲

人教版_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复习提纲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重点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及局限性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3.种群、种群的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等概念判定及有关计算4.生物多样性及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复习提纲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学说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主要内容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意义(先进性):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局限性: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缺乏必要的实验证据评价: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渡繁殖:自然选择的条件主要内容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动力、手段、途径遗传和变异:自然选择的基础,生物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即中心论点:变异是自发的,是普遍存在的,并非环境条件引起的,环境只是选择因素。

也就是,先不定向的变异(进化的内因),再环境的定向选择(进化的外因),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遗传定向积累。

意义与不足意义不足科学的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向科学轨道揭示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能科学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的作用,局限于个体水平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对于遗传和变异本质的研究: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对于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以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单位二、要点辨析1、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是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各内容之间的关系:3、自然选择从表面看,是对一个个个体的选择,实质上是对个体所包含的变异(不定向变异)进行选择;即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实质上是对个体基因型的选择。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作为高中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学的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只需要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利用其中的规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轻松学好生物学这门学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理论要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2、进步性:认为生物是进化的。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局限性:(1)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2)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三、现代达尔文主义(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种群: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1)按定义计算:例:从某个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则: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 aa的频率为 ______。

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

答案:30% 60% 10% 60% 40%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 它的纯合子的频率 + ?杂合子频率例:某个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 ,则: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答案: 60% 40%(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课件:第七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课件:第七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题组冲关]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新物种产生
B.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生物进化
C.物种的灭绝一定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是基因多样性
解析: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引起种群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因而
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 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 基本单位
C.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型频 率的改变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 的基因库
解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 及隔离,则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 隔离;种群是一个地区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生物繁殖 和进化的基本单位;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变化的本 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某种群全部基因的总和称为该种 群的基因库。 答案:C
2.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变式
(2)爆发式
爆发式物种形成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完成的,主要起源 于个体的染色体变异或远缘杂交以及染色体加倍等,如六倍 体普通小麦的形成。
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变化后生物与 原生物关系
生殖隔离出现 属于不同物种
基因频率改变 可能属于一个物种
核心要点(二)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比较
(1)图中A属于地理隔离,一旦发生某种地质变化,两个分开 的小种群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
(2)图中B属于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保持物种间基因的不可 交流性,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七章知识要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七章知识要点

第六、七章知识要点第一节:杂交育种到诱变育种一、杂交育种(一)定义: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在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二)原理:基因重组(三)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自交……(四)实例:高产矮秆水稻的培育(五)应用:杂交水稻,中国荷斯坦牛(六)优点:通过杂交使位于不同个体上的优良性状集中于一个个体上。

(七)缺点:育种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7-8年)二、诱变育种(一)定义: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二)原理:基因突变(三)应用:“黑农五号”大豆,青霉菌高产菌株的选育(四)优点: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加快育种进程(五)缺点:有利个体少,须大量处理供试材料,工作量大。

三、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一、基因工程(一)概念:基因工程:即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通俗的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二)原理:基因重组(三)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四)结果: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品种。

(五)过程:供体细胞目的基因受体细胞获得新性状(六)基因操作的工具1.基因工程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1)来源:微生物(2)种类:已发现的有200多种(3)特点:一种限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切点切割2.基因工程的针线:DNA连接酶,其作用是将互补配对的两个黏性末端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DNA分子。

3.基因工程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1)符合运载体的条件: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

(2)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和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共同特点:都有侵染或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六)基本步骤第一步:获取目的基因(注意:要保持基因的完整性)第二步: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注意:要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取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并用DNA连接酶连接。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内容①物种是可变的。

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2)历史贡献: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3)局限性:缺乏事实依据,大都来自主观推测,说服力不强。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①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的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足够的选择材料。

②生存斗争——选择的手段。

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③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决定遗传的变异是幸存或被淘汰,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书p111(3)进步意义①它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②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原因: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较好的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③它指出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④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4)局限性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②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应立足于群体水平.③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生物大爆发等现象。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种群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共32张PPT)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共32张PPT)

T 思考与讨论 仔细观察教材124页图7—11,并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01
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它们生活在
什么环境中?
02 多细胞生物大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们生 活在什么环境中?
03 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为什么?
04 同今天你看到的地球相比,寒武纪时地球上的 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
05 恐龙是什么时候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 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思考:什么是物种?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 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生殖隔离。
地球上存在黄种人、黑种人与白种人,是否属于 同一物种?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A
注意
ttention
1 一个种群是同一 物种
2 一个物种可以形成 多个 种群
隔离在物种形成 过程中起着怎样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 什么因素决定的?
桦 尺 蠖
英19世纪曼彻斯特
S(黑色) 基因频率:
5%以下
英20世纪曼彻斯特
95%以上
问题
探究
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决定浅色性状)的频率 为什么越来越低呢?
作出假设
由于环境改变(变黑),桦尺蠖的灰色不适 应环境而被淘汰,基因s频率不断降低,黑色 适应环境,生存的几率增大,通过自然选择 使基因S的频率升高。
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4课时)
共同进化 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当中,怎样的个体才会生存 下来?为什么?
2.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为什么? 3.什么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第七章生殖和发育1. 生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通过两个个体的配子结合形成的新个体,具有遗传的多样性。

- 无性生殖:只有一个个体参与,不需要配子结合,新个体与原个体基本相同。

2. 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雄性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等,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储存精子。

- 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储存卵子,并提供适宜的环境来容纳和滋养受精卵。

3. 有性生殖的过程- 受精:一精卵结合。

- 受精卵的发育:受精卵经过分裂、增殖、分化,逐渐形成胚胎。

- 胚胎的着床: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并发育。

- 胎儿的发育:经过各种器官和系统的逐渐发育,最终形成完整的胎儿。

- 分娩:胎儿在子宫内发育完毕后,通过阴道被排出体外。

4. 无性生殖的方式- 芽生殖:通过侧芽、顶芽或地下茎等方式,原个体长出新的生物体。

- 分裂生殖: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生物体。

- 子实体生殖:通过花药中的花粉和子房中的胚珠结合,形成种子。

- 孢子生殖:通过产生孢子,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新的生物体。

5. 特殊的繁殖方式- 熟态生殖:部分动植物在特定环境下,可以改变个体的生殖方式。

- 地下菌丝生殖:真菌的地下菌丝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生物体。

6. 生殖调节- 内源性调节:由个体内部的生物物质调节生殖系统的活动,如激素的分泌。

- 外源性调节:由外界环境的变化调节生殖系统的活动,如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7. 生殖方式与进化- 有性生殖能提高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增加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潜力。

- 无性生殖具有高效、简便的优势,但缺乏基因的重新组合,容易导致遗传缺陷和易感性。

8.性别比与性别选择- 性别比:雄性与雌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关系。

- 性别选择:动物在繁殖过程中,选择优秀的配偶,以增加自己的繁殖成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内容
①物种是可变的。

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2)历史贡献: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3)局限性:缺乏事实依据,大都来自主观推测,说服力不强。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①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的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足够的选择材料。

②生存斗争——选择的手段。

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③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决定遗传的变异是幸存或被淘汰,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书p111
(3)进步意义
①它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②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原因: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较好的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③它指出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④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4)局限性
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②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应立足于群体水平.
③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生物大爆发等现象。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种群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即种群内所有个体、所有细胞的所有基因。

③种群的基因频率:一个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有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不同基因的基因频率是不同的,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等。

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

计算: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数目/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④基因型频率:是指群体中具有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

计算: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
注:遗传平衡规律(哈迪-温伯格定律):在一个有性生殖的群体中,在种群足够大,种群内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没有新基因加入,没有自然选择的条件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在一代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

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

②变异是不定向的(由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基因重组的多样性和染色体变异的不定向性所决定的),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它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③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和加强,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2、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含义: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种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隔离的含义: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3)隔离的类型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①地理隔离
概念:同一物种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
特点: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交流;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结果:形成不同的亚种
②生殖隔离
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特点: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结果:形成不同的物种
隔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①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②一定的地理隔离有助于亚种的形成,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生殖隔离
③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
(4)物种形成的方式
①渐变式:经过长期的历史年代逐渐形成。

即:种群---------小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新物种
②骤变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

③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蔗-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

(5)物种形成的环节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②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进化大致过程
古细菌——蓝藻和细菌(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真核生物(有性生殖,基因重组,进化速度加快)——寒武纪大爆发(大量动物,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有利于进化)
①生物进化的方向:简单——复杂,水生——陆生,低等——高等。

②真核生物出现意义: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形成生物系统的第三级——消费者;对植物的进化产生重要影响。

③陆生生物出现的意义:原始蕨类植物及原始两栖类的登录改变着陆地环境,陆地复杂的环境又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