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史教学与研究主要网络资源及国内著名学者介绍

合集下载

浅谈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及现状 教育文档

浅谈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及现状 教育文档

浅谈《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及现状一、《世界史》重要的社会功能性我国的历史学传统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把自己的历史完整地记录几千年而从不间断的国家。

中国文化传统从来就重视发挥历史的作用,认为历史有两重意义:一是可以了解过去,二是训诫现实。

中国历来把历史学看作具有社会功能的学科之一,几千年一向如此。

世界上绝大多数学者都主张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社会功能,他们都强调史学应服务社会。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康尼尔?李德民是重视发挥历史学社会功能的代表人物,他在谈到历史教学问题时指出:“从长远看,历史教学必须以社会方式,也就是说,以对一般公民显然有意义的方式来进行”。

他强调历史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民。

但在我国最近若干年中,人们对历史的作用看不清楚了,急功近利的经济意识,冲击了历史学的现实意义,“历史有什么用?”之类的论调,不绝于耳。

但历史的功用总是在那里,戏弄历史的人最终会戏弄自己。

在学好中国史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学好世界史。

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

要开放,就必须看世界,就应该懂得世界的历史。

但学习世界史的意义还不仅于此,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只从自己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已经远远不够了,中国毕竟是现代化不注意,别国的经验教训能对我们又直接的启示作用,的后起者.别人的经历,不研究别人的成功失败,无异于澳洲的鸵鸟,把头埋在沙丘里。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

外国历史不仅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

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回答是:历史给人以智慧。

因为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教训。

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后人有可能成功。

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

听懂历史是一个巨大的才智,但是要想听历史,懂历史,首先就必须学历史,读历史,在历史的知识中聆听历史的教诲。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符松涛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

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

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一)世界上古史(1)辅助教材类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法]夏尔-安德烈·朱利安《非洲史》第一卷(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苏]罗塞娃等《古代西亚埃及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郝镇华《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李铁匠《伊朗古代历史与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黎巴嫩]塔迈伊《犹太通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以色列]阿巴·埃班《犹太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86年朱子仪《流亡者的神话:犹太人文化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世界著名古国王朝》(合订本) 商务印书馆 1990年爱德华·丁·贾吉编《世界十大宗教》,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朱维之主编《希伯来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阿甫基耶夫《古代东方史》,三联书店,1956年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崔连仲《从佛陀到阿育王》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摩奴法典》商务印馆1982年刘国楠等《印度各邦历史文化》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英]麦唐纳《印度文化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简明印度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印度]马宗达《高级印度史》(上,下) 商务印书馆1986年A.C.巴沙姆主编《印度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杜继文《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刘在信《早期佛教与基督教》今日中国出版社1991年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色诺芬《长征记》商务1985年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下) 商务印书馆1985年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罗静兰《西方文化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陈同燮《希腊罗马简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1990年巫宝三主编《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90年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世界古代史学会编《古代世界城邦问题译文集》时事出版社1985年[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85年[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商务印书馆1991年吴于廑《古代的希腊与罗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杨共乐选译《罗马共和国时期》商务印书馆1997年[英]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 商务印书馆1997年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古罗马]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商务印书馆1995年[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商务印书馆1995年[古罗马]凯撒《内战记》商务印书馆1986年[古罗马]塔西佗《历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古罗马]塔西佗《编年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古罗马]凯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古罗马]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59年李雅书选译《罗马帝国时期》商务印书馆1985年于贵信《古代罗马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下册) 商务印书馆1986年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杨共乐《罗马史纲要》东方出版社1994年[德]蒙森《罗马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三联书店1957年阿庇安《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二)世界中世纪史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朱寰《世界中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5年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参考资料》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5年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 1978年恩格斯《马尔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恩格斯《法兰克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得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杨真《基督教史纲》人民出版社 1979年马克尧《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 1985年孙义学《世界中世纪史》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5年列夫臣柯《拜占廷简史》三联书店 1962年鲁勃佐夫《胡斯战争》三联书店 1962年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孙义学《世界中世纪史》大学历史系自学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年阿•齐斯托兹沃诺夫《十六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三联书店 1962年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 1985年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年石田田正《日本史概说》三联书店 1958年朴真《朝鲜简史》延边教育出版社 1986年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 1985年蒋忠新译《摩奴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辛哈《印度通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马宗达《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 1986年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 1981年艾因哈德《查里大帝传》商务印书馆 1979年奇波拉《欧洲经济史》商务印书馆 1978年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85年于可主编《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史》商务印书馆 1982年希提《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 1979年志费尼《世界征服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多桑《蒙古史》中华书局 1962年格列科夫等《金帐汗国兴衰史》商务印书馆 1985年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商务印书馆 1983年托马斯《拉丁美洲史》商务印书馆 1973年布罗克尔曼《伊斯兰教各民族与国家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屈勒味林《英国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希尔顿《1381年英国人民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年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刘祖熙《波兰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鲁勃佐夫《胡司战争》三联书店1961年斯克伦尼可夫《伊凡雷帝传》商务印书馆1986年斯米尔诺夫《十七--十八世纪俄国农民战争》人民出版社 1983年吴于廑《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5年严中平《老殖民主义史话选》北京出版社 1984年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封建时代)三联书店 1958年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商务印书馆 1982年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 1985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三联书店 1957年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 1979年布鲁克尔《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三联书店 1985年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商务印书馆 1982年施脱刻马尔《十六世纪英国简史》商务印书馆 1975年赫德·韦利编《意大利简史》商务印书馆 1975年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20012年5月。

2000—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2000—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⑤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⑥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⑦黄春高:《15、16世纪英国农村工资劳动者的历史考察》,《北大史学》2004年第10期;《1350—1650年英国农民经济的分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⑦郭方:《16世纪英国社会的等级状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中世纪妇女、婚姻家庭是社会史研究的中心。妇女在中世纪的地位如何呢?首先应该对中世纪的女性观有所了解。贺璋珞从教会的女性观、圣母马利亚的崇拜和骑士爱情三方面分析探讨了中世纪女性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①。社会生活中女性的实际地位并不总是与女性观一致。俞金尧考察和分析了寡妇改嫁的社会背景、经济制约以及文化舆论氛围,对寡妇改嫁的普遍性给予了社会经济及文化的解释,作者还描述和分析寡妇产形成及衰落的过程,受法律保护的情形②。林中泽则认为对寡妇改嫁的普遍程度不能强调太过③。妇女进修道院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人认为世俗的特别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远远超过宗教的、精神的追求。这是相当冷静的现代人的看法,但也许低估了中世纪人们的宗教热情,或者低估了基督教禁欲主义对女性的影响和作用④。中世纪的婚姻问题,表现在观念和实践两方面。夏洞奇使用拉丁文原始材料,试图理清奥古斯丁婚姻观的主要内涵⑤。薄洁萍则着重强调基督教会对中世纪婚姻伦理和婚姻制度形成产生的直接影响和作用,同时指出世俗婚姻习俗与教会之间存在冲突⑥。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对婚姻的影响在逐渐变弱。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婚姻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有研究者认为此时已经开始冲破教会的束缚而走向世俗⑦。婚姻缔结以自愿为原则,但爱情并非婚姻的必要条件。所谓典雅爱情,与婚姻相去甚远;但它对社会依然产生了重要影响⑧。

第三章中世纪史学

第三章中世纪史学

评价:
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一反映了法兰克土 地制度的封建性演变过程,其二反映了高 卢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由于他的著述涉及的内容丰富翔实,颇有 些文化史家的风范,因此后人称他为"蛮族 王国的希罗多德"。
2.艾因哈德及其《查理大帝传》
《法兰克人史》
第一卷:全部是关于上帝传说与基督教传播 发展史。
第二卷:全面叙述法兰克征服高卢地区的经 过。
第三卷:开始记述他所生活的时代法兰克国 家政治、经济、宗教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
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的序言自此开始
当前,在高卢的城市里,当人们对文字的运
用每况愈下,不,更确切地说是已告终竭的时候,
《编年史》(Chronographi) :
“创世纪”(前5499年)———公元221年。
贡献:首次明确地运用线性的历史时间框 架安排和编纂历史,初步确立了宏观的历 史时间坐标的观念、奠定了基督教年代学 的基础。这种从上帝创世开始计算历史年 代的方法,实为基督教创世纪年之始。
2.攸西比乌斯(约263~339年)
(开创了以圣徒、殉道者为中心的传记类型))
贡献:
把历史分为两部分,即"神圣的"历史和"世 俗的"历史,并以年代为经,把这两部分历 史分别记载在年代的左右两边,互相对照。 这进一步完善了基督教的创世纪年,最终 确立了线性历史时间框架的结构和观念, 并为各国的历史记载提供了一个更加具体 的统一的纪年方法,也标志着基督教年代 学的诞生。
之对比。 第十九章:概览对不同哲学的看法;将这些看法与基督教
的信念作比较。 第二十章:论末日审判,以及圣经新旧约对此之宣告。 第二十一章:论恶人在地狱中受永刑;论各种对此信念的

世界上古史研究现状

世界上古史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徐建新、刘健、郭方、胡玉娟、冯鸿志、郭子林、陈志坚第一节绪言:30年来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发展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从原始社会到公元17世纪的历史。

在中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中,目前研究力量和成果比较集中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古代西亚北非史”、“古代希腊罗马史”、“欧洲中世纪史”、“古代南亚史”、“古代东亚史”。

此外,还包括中西交通史和中西古代社会的比较研究等跨地区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学家创立了新中国的世界史学科,这时期的主要研究者有雷海宗、吴于廑、林志纯、童书业、胡鈡达等,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做了许多奠基性的研究。

大体说来,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在“文化大革命”前处于建立队伍、积累学科资料和展开初步研究阶段。

这期间学者们在引进国外的古典著作、史料集和研究成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如翻译出版了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阿庇安的《罗马史》;还引进并翻译了一些当时苏联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如阿甫基耶夫的《古代东方史》和科瓦略夫的《古罗马史》等。

1959至1960年,翻译了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的世界上古史部分(第1、2卷)。

限于2O世纪5O 一6O年代的历史条件,当时中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者主要是以苏联史学为研究的典范,这一点充分体现在研究者的历史事实陈述和学术观点中。

“文化大革命” 运动打断了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正常发展进程。

10年的空白和封闭给中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领域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由于外文书籍和期刊停止进口,中国研究人员对国外专业领域的学术动向几近一无所知。

有人说70年代后期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认知水平只相当于原苏联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水平。

这种状况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面向世界、了解世界的发展形势。

1977年,大学分科复课并重新开始招生,从事世界史教学的老师们恢复了编写世界史教材的工作。

世界上古史资源汇总清单

世界上古史资源汇总清单

世界上古史资源汇总清单[日期:2010-10-09] 来源:作者:连大历史陈诚世界上古史资源汇总清单(含学者\学术机构\资料\网站)清单一世界古代史(主要是上古史)研究海内当代部分知名学者:1. 史前史学:宋兆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毛昭晰(浙江杭州大学)、吴新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已故)、杨堃(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詹天祥(浙江大学)、孔陈焱(浙江大学)、李永采(曲阜师范大学)2. 古埃及学:刘文鹏(东北师范大学,已故)、令狐若明(吉林大学)、颜海英(北京大学)、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金寿福(复旦大学)、王海利(北京师范大学)3. 古西亚学(含两河、亚述、波斯、赫悌、犹太、伊斯兰等文明):吴宇虹(东北师范大学)、李铁匠(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拱玉书(北京大学东语系)、李政(北京大学东语系)、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系)、黄民兴(西北大学)、哈全安(南开大学)、王连兴(西南大学)、李海峰(西南大学)、冯定雄(浙江海洋学院)4. 古印度学:季羡林(北京大学,已故)、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林承纶(北京大学)崔连仲(辽宁大学)、李隆国(北京大学)、刘欣如(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郭良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葛维钧(中国社科院亚太所)5古希腊罗马学:王敦书(南开大学)、李雅书(北京师范大学,已故)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彭小瑜(北京大学)、朱龙华(北京大学)、朱孝远(北京大学)、王大庆(中国人民大学)、廖学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胡庆钧(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郝际陶(东北师范大学)、张强(东北师范大学)、宫秀华(东北师范大学)、晏绍祥(首都师范大学)、黄洋(北京大学)、周巩固(东北师范大学)、陈恒(上海师范大学)、裔昭印(上海师范大学)、黄春高(北京大学)、杨和平(南开大学)、王以欣(南开大学)、叶民(南开大学)、徐松岩(西南大学)、徐晓旭(华中师范大学)、陈可风(湘潭大学)、张维(西华师范大学)、陈德正(聊城大学)、顾銮斋(山东大学)、田德全(曲阜师范大学)、陈恒(上海师范大学)6.其他有关学者:于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涨,俄国史)、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徐蓝(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彭树智(西北大学,中东史)、刘北成(清华大学,世界近代史),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西欧近代史),何芳川(北京大学,亚非拉近代史)、胡德坤(武汉大学,世界近现代史),朱寰(东北师范大学,中古史),马克垚(北京大学,中古史)、陈仲丹(南京大学,中古史)清单二世界上古史国内主要研究机构或组织1. 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简称IHAC,是根据原教育部1984教高一字054号文件,由复旦大学周谷城教授、原武汉大学吴于廑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林志纯教授指导、建立的。

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

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

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一.先秦史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梁思永,夏鼐(考古,北大),吕振羽(吉林大学),吕思勉,许倬云(台湾中央研究院),费孝通(考古,社科院),张光直(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尹达(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苏秉琦(北大),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徐中舒(史前和三王,四川大学),翦伯赞(先秦和秦汉,北大),齐思和(先秦史、世界中古史和中国近代史,北大),马非百(中国历史博物馆),赵光贤(西周史和孔子研究,北师大),束世徵(华东师范大学),王玉哲(南开大学),唐兰(北大),李亚农(上海历史研究所),杨宽(复旦大学),童书业(山东大学),黄子通(北大)金景芳(吉林大学),田昌五(山东大学),吴荣曾(北大),徐修鸿(复旦大学),赵锡元(吉林大学),杜水生(北师大),张广智(青海师范大学),李学勤(清华),詹子庆(东北师范大学),晁福林(北师大),刘泽华(南开大学),王震中(社科院),江林昌(烟台大学),朱凤瀚(南开大学),罗新慧(北师大),韩巍(北大),陈伟(先秦及秦汉考古,武汉大学)二.秦汉史钱穆(秦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北大),林剑鸣(西北大学),顾颉刚田余庆(秦汉及魏晋史,北大),邢义田(台湾中央研究院),余英时(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林甘泉(人大),田人隆(社科院),李祖德(社科院),安作璋(山东大学),朱绍侯(秦汉和魏晋史,河南大学),陈苏镇(秦汉和魏晋史,北大),王子今(秦汉和魏晋史,北师大),李开元(北大),刘庆柱(秦汉考古,社科院)三.魏晋南北朝史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北大),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武汉大学),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厦门大学),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山东大学),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北大),贺昌群(魏晋南北朝和汉唐史,社科院),尚钺(魏晋史、先秦史、中国古代通史,人大)何兹全(北师大),齐涛(山东大学),朱大渭(社科院),陈爽(社科院),阎步克(北大),罗新(魏晋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北大),赵克尧(魏晋史和汉唐史)四.隋唐五代史(不计前面重复的)胡如雷(河北大学),陶懋炳(五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吴宗国(北大),荣新江(北大),薄小莹(北大),王小甫(唐宋史,北大),郑学檬(唐史、古代经济史等,厦门大学),陈明光(汉唐史,厦门大学)五.宋辽夏金元史邓广铭(宋史,北大),漆侠(宋辽夏金史,河北大学),黄现蟠(宋元史及民族史,广西大学),韩儒林(西夏史和元史,北师大),吴天墀(西夏史,四川大学),陈述(辽史,社科院),张博泉(辽金史,吉林大学)舒焚(辽史,湖北大学),陈振(宋史,南京师范大学),周宝珠(宋史,华中师范大学),杨树森(辽宋金史,吉林大学),汝企和(宋史,北师大),邓小南(宋史、唐宋妇女史,北大),张希清(辽宋夏金史,北大),张帆(宋史,北大),刘浦江(辽金史,北大),李锡厚(辽金史,社科院)六.明清史吴晗(明史,清华),郑天挺(南开大学),谢国桢(南开大学),韦庆远(人大),邓之诚(北大),戴裔煊(明史、民族史、澳门史,中山大学),王毓铨(明史,社科院),梁方仲(明代社会经济史,中山大学),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厦门大学),赵俪生(明清思想史,兰州大学)南炳文(南开大学),王思治(清史,人大),戴逸(清史,人大),夏明方(清史,人大),张研(清史,人大),杨念群(清史,人大),赵世瑜(明清以来的民俗史,北师大),王天有(北大),杨国桢(明清史和社会史,厦门大学)七.其他1通史大家:白寿彝(北师大)2.宗教、哲学、思想史:任继愈,侯外庐(北师大),杨向奎(山东大学),汤用彤(北大),陈垣(北师大)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何兆武(清华),姜守诚(社科院),夏甄陶(社科院),祝瑞开(上海大学)3.经济史:吴大琨(人大),傅筑夫,曹大为(北师大),李伯重(清华),李文治(社科院)世界上古史研究国内当代部分知名学者:1. 史前史学:宋兆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毛昭晰(浙江大学)、吴新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已故)、杨堃(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詹天祥(浙江大学)、孔陈焱(浙江大学)2.古埃及学:刘文鹏(东北师范大学,已故)、令狐若明(吉林大学)、颜海英(北京大学)、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金寿福(复旦大学)3. 古西亚学(含两河、亚述、波斯、赫悌、犹太、伊斯兰等文明):吴宇虹(东北师范大学)、李铁匠(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拱玉书(北京大学东语系)、李政(北京大学东语系)、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系)、黄民兴(西北大学)、哈全安(南开大学)4. 古印度学:季羡林(北京大学,已故)、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林承节(北京大学)崔连仲(辽宁大学)、李隆国(北京大学)、刘欣如(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郭良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葛维钧(中国社科院亚太所)、5古希腊罗马学:王敦书(南开大学)、李雅书(北京师范大学,已故)、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彭小瑜(北京大学)、朱龙华(北京大学)、朱孝远(北京大学,文艺复兴和古希腊)、王大庆(中国人民大学)、廖学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胡庆钧(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郝际陶(东北师范大学)、张强(东北师范大学)、宫秀华(东北师范大学)、晏邵祥(首都师范大学)、黄洋(复旦大学)、周巩固(东北师范大学)、陈恒(上海师范大学)、黄春高(北京大学)、裔昭印(上海师范大学,古希腊史和世界文化史),周怡天(北京大学,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1. 西欧基督教文明:马克垚(北京大学,中西封建社会),戚国淦(首都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尤其是都铎史),陈曦文(首都师范大学, 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夏继果(首都师范大学, 西欧中世纪史、近代早期国际关系史、英国史和欧洲教育史的研究),王乃耀(首都师范大学,英国都铎史),王勤榕(首都师范大学,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与经济),刘明翰(湖南师范大学,欧洲中世纪史),赵文洪(社科院,欧洲中世纪史、西欧中古晚期及近代早期财产权利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研究),顾銮斋(山东大学, 英国史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西方文化史),杨昌栋(已故,中世纪基督教),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中西封建社会和史学理论),侯建新(天津师范大学, 英国及西欧经济社会史、中西经济社会史比较、史学理论),郭守田(已故,东北师范大学,欧洲中古史),朱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和西欧封建社会),陈仲丹(南京大学,欧洲古典文明和西方文化史),朱孝远(北京大学,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和古希腊史),彭小瑜(北京大学,基督教会史), 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英国中世纪教会史),蒋孟引(南京大学,已故,英国史),赵立行(复旦大学,世界文明史和欧洲中世纪史),郭方(社科院),黄春高(北京大学, 西欧封建社会),孟广林(人民大学, 西方封建政治史、文化史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 王素色(中央民族大学,中外古代民族文化交流),王挺之(四川大学,西方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刘景华(武汉大学,西欧中世纪史和英国史),徐松岩(西南师范大学,西欧中世纪史),2. 拜占庭文明:张绪山(清华大学),陈志强(南开大学),徐家玲(东北师范大学)3. 俄罗斯文明:孙成木(社科院,俄国史、苏联史研究),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曹维安(陕西师范大学) ,于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俄国史)4. 伊斯兰—阿拉伯文明:哈全安(南开大学),郭应德(北京大学),纳忠(已故,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明良(西北民族大学)5. 中古日本、朝鲜、印度:王金林(复旦大学,日本史)、刘琳琳(北京大学,日本史)、徐建新(社科院,日本古代史),沈仁安(北京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和日本史),吴廷謬(南开大学,日本史)、禹硕基(辽宁大学,日本史),张玉样(辽宁大学),赵德宇(南开大学)、叶渭渠(社科院,日本史)、王家骅(已故,南开大学,日本史)、刘子敏(延边大学,朝鲜史)、姜龙范(延边大学,朝鲜史),林承节(北京大学,印度史)、刘欣如(社科院,印度史)6. 古代非洲、美洲文明:郑家馨(北京大学,非洲史,南非史,殖民主义史),林被甸(北京大学,拉丁美洲史)7. 其他:钱乘旦(北京大学,英国近代史) 高毅(北京大学,欧美近现代史,法国史),何顺果(北京大学,美国史),李道揆(社科院,美国史),阎照祥(南开大学,英国近代史),陈乐民(社科院,欧洲近现代史), 沈坚(浙江大学,世界近现代史,法国史),陆庭恩(北京大学,非洲近现代史),艾周昌(华东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史、亚非史),彭坤元(社科院,非洲近现代史),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徐蓝(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彭树智(西北大学,中东史)、刘北成(清华大学,世界近代史),何芳川(北京大学,亚非拉近代史)、胡德坤(武汉大学,世界近现代史)雷海宗、林志纯、周谷城、周一良、吴于廑、齐世荣、齐思和等等老一辈史学大家,往往是中外历史各个领域皆有所成,而当代许多学者也是多领域贯通的。

中世纪历史学家:比德人物简介

中世纪历史学家:比德人物简介
• 现代历史学家对比德的作品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认为比德的作品对后世历史研
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历史学家对比德作品的评价
• 现代历史学家认为比德的作品对后世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 现代历史学家认为比德的作品为后世英国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英国历史
之父”
比德作品在当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
比德作品在当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 他的历史观念和方法论对后世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历史之父”
• 比德的作品为后世英国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被誉为
• 他的作品对后世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历史之父”
05
比德作品的现代翻译与研究
比德作品在现代英语世界的翻译
比德作品在现代英语世界的翻译
比德作品在现代英语世界的翻译价值
比德的历史观念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他的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还是一部宗教著作和文化著作
• 比德的作品为后世英国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英国历史之父”
04
比德在中世纪史学界的地位
比德与同时代历史学家的比较
比德与同时代历史学家的比较
比德在同时代历史学家中的地位
• 比德的历史观念和方法论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与其他
• 比德被认为是中世纪最早的历史学家之一,被誉为“英
历史学家有很大的不同
国历史之父”
• 比德的作品在当时被认为是英国历史学的杰作,被广泛
• 比德的作品对后世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
阅读和引用

比德对中世纪史学发展的贡献
比德对中世纪史学发展的贡献
比德在中世纪史学发展中的地位
• 他的作品为后世英国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国内著名学人 北京:彭小瑜,北京大学教授,长江 学者,中世纪教会史专家;朱孝远,北京 大学教授,中世纪史专家;刘新成,首都 师范大学校长,教授,中世纪史专家;孟 广林,人民大学教授,中世纪英国史专家; 徐浩,人民大学教授,中世纪史专家。
天津:陈志强,南开大学教授,中世 纪史专家;侯建新,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中世纪史专家。
图书馆工作 ・网络财富
Library Work・Intemet fortune
世界中世纪史教学与研究主要网络资源及国内著名学者介绍
章衍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要】近几年来,中世纪史研究在我国长足发展,中世纪史的普通爱好者也在国内不断增长。本文旨在通过对学习中世纪史的一些资源和研究中世纪史的主要学者的 介绍,向普通爱好者宣传中世纪的学术知识,加深这门研究方向的学术基础。 【关键词】中世纪史;文献;国内学人
/middle_ages/,雅虎网中世纪史文献检 索中心(美国)。
12)http:///services/library/subjects/genartin. htm,约克大学艺术和人文科学中世纪综 合信息资源(英国)。
13)http:///services/library/subjects/archint.htm, 英国约克大学图书馆的中世纪考古学资料。
12)http:///medieval/,西密歇根大学中世纪研究所(美 国)。
13)http://www.medievalismo. org/,中世纪史研究网上入口(美国)。
14)http:///, 伦敦大学历史研究所(英国)。
三、中世纪专题研究 1)http:///halsall/medweb/links.htm#med_turk,拜占 庭和中世纪研究网络索引(英国)。 2)http:///bsc/,拜占 庭研究会组织(美国)。 3)http:///clas/ acmrs/web_pages/online_resources/ online_resources_cara.html,亚利桑那 州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美国)。 4)http:/// Dante/,但丁作品研究网(意大利)。 5)http:/// ~tristan/towns/towns.html,英国中世 纪城市研究网(英国)。 6)http:///, 骑士研究资源网(英国)。 7)http:///m/ mec/,中世纪英国史研究网(英国)。 8)http:///McNelis/medsci_index.html,中世纪科学研 究网(英国)。 9)http:/// library/reference/mschaus/mfi/mfi. html,中世纪女性研究索引。 10)http://www.anglo-norman. net/,日耳曼系英国人联络中心(英国)。 11)http:/// mepage.htm,古代世界的文化:中世纪的 欧洲(美国)。 12)http:/// frenchofengland/,福德汉姆日耳曼系英 国人研究中心。 四、国内学术研究网 1)http:///,中国 世界古代史研究网。此网站是国内最大、
前面我们论述了中西诗学中一些基本 概念的历史转化,在这一历史转化过程中, 根据索绪尔语言学的观点,现代也是历史地 一部分,同时,一些概念和范畴在现代性 转化这一过程能够重,被赋予了性的内涵
和定义,成了类似旧瓶换新酒的东西。人 们不再会简单地用就有的传统内涵去阐释 它,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的解说, 20世纪中国文论成为中国文论新的构成部 分,即现代的意义规定性。汉语诗学不等 于poetics。中国现代索称的“诗学”的 现代意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西文的翻译 转换;二是对传统文论的阐发创造;三是 现代文论的构建性开创。而poetics到汉语 诗学,从中经过了多重转化,加入了中国古 代文论的现代理解,成为中国式的诗学,从 古代文类和文体意义上的“狭义诗学”,向 现代性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广义诗学” 的现代意义转化,是意义人之、更新、添 加和提升的现代学理演进过程。由此,中 国诗学添加了三个新含义:一是现代地域 和文化规定性;二是历史与现代交融概 念;三是学科构建和概念革新。中国诗学 概念的出现,具有现实学术要求的合理性 和必要性。
14)http:///,中 世纪资料网络链接(英国)。
15)http:///bibl/ bibwel.asp,皇家历史学会书目索引(英 国)。
二、研究机构 1)http://polyglot.lss.wisc. edu/msp/wun/index.htm,世界大学中世 纪研究网(美国)。 2)http:///clas/acmrs/,亚利桑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研究中 心(美国)。 3)http://www.anzamems.arts. .au/?p=1656,大洋洲中世纪和近 代早期研究协会(澳大利亚)。 4)http://www.igl.ku.dk/CENTRE/ Welcome.html,哥本哈根大学中世纪研究 中心(丹麦)。 5)http:///, 欧洲文化中心(法国)。 6)http://www2.tcd.ie/Medieval _History/index.php,都柏林大学三一学 院中世纪史系(爱尔兰)。 7)http:///, 剑桥大学中世纪研究中心(英国)。 8)http://www.ext.upmc.fr/urfist/,法国中世纪史研究网(法国)。 9)http:///inst/ cms/,约克大学中世纪研究中心(英国)。 10)http://www.medievalacademy. org/Medieval Academy of America,美 国中世纪史学会(美国)。 11)http:///,中 世纪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法国)。
(上接第120页)它不仅超越了中国传统 的文类意识非常薄弱的诗学诗论,而且也 超越了西方现代的以美学为内核的文艺之 学,而成为一种非常广义的文论,或者说 是中国式的文化构型学和人文写作学。刘 勰的“文”与西方的“文学”“诗”不是 一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大约自齐梁之际的 “文笔之争”,才开始具有相对“纯文学” 的意识。之后出现了“诗文之分”、“体 论”、“诗论”、“文类学诗学”、“词 论”、“曲论”、“小说论”等,由此可 见,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包括两大门 类,一是研究“文”,从本体论、认识论 和创作论宏观意义研究人文言论,整个人 文写作的理论和原则,是“广义之论”。 二是研究“体”,即从文类学和“文体 论”的立场去研究各种文章的源流,分类 原则、写作要求和审美规则,是一种狭义 文论。诗论、词论、曲论、小说论,相对 于西方诗学,中国的诗论、词论、曲论、 小说论在话语体制上市较专业的文类诗学 范畴,而西方诗学则是属于较大的系统文 艺学范畴,中国的古代诗学更多是在文体 和文类范围展开的恶批评和理论言述,与 词论、曲论、小说论并列,而西方诗学则 是针对整个一审美为目的的语言文字艺术 的研究。但以中国的古代“文论”而言, 西方的诗学又成了较小的范畴,因为中国 古典文论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的人文言述和写 作,西方的诗学则是属于模仿技艺的广义的 “诗”。在近代则是属于艺术审美门类的文 学,始终都没有超过中国文论涉及的人文言 说的宏大论述范畴。正是有了这种差异,才 具偶了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研究和开掘的 机会和反本开新的起点,差异是中西比较 的基本和重要资源。
长春:王晋新,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中世纪英国史专家;徐家玲,东北师范大 学教授,拜占庭史专家;张乃和,吉林大 学教授,中世纪史专家。
武汉:向荣,武汉大学教授,中世纪 史专家。
上海:金志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中世纪史专家;赵立行,复旦大学教授, 中世纪史和世界文明史专家。
成都:王挺之,四川大学教授,文艺
一、文献 1)http:/// archives/index.html,世界历史文献档 案(美国)综合性历史文献资源。 2)http:///~georgem1 /history/medieval.htm,全球网络虚拟 图书馆,中世纪部分(美国)。 3)http:/// medieval/medieval.ebbs.html,中世纪 网络资源网(美国)。 4)http:///,中世纪 研究网上参考文献(美国)。 5)http://www.ucc.ie/celt/, 中世纪关于凯尔特人的电子文献(爱尔 兰)。 6)http://www.lib.uchicago. edu/efts/ARTFL/public/bibles/index. html,多种语言版本的圣经。 7)http:///memdb,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历史 档案库(美国)。 8)http:///~georgem1 /history/medieval.htm,中世纪网上虚 拟图书馆索引(美国)。 9)http:/// jod/christian-history.html,早期教会 文献(美国)。 10)http:///halsall/sbook.html,中世纪原始资料网 (英国)。 11)http:///regional/regions/europe/arts_and_human ities/humanities/history/by_time_period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中世纪 研究和教会史研究在国内已达到一流水平。 本着为学术交流及广大中世纪史爱好者学 习便利,现将收集的一些网络资源与广大 读者一同分享。并介绍国内一些中世纪史 知名专家,便于广大中世纪爱好者学习和 交流。历史不光是一门严谨的学术学科, 也有娱乐大众的功能。本文谨想通过这种 方式向大众普及中世纪的学术知识,加深 这门研究方向的学术基础。
要进行中西对话,首先要对阐释学的 一般原理做一些简要介绍。阐释意思即是 翻译、说明和阐释。最先是有施莱尔马特 建立的一般阐释学,他是以避免误解为核 心的,稍后狄尔泰建立了以“理解自己” 为核心的阐释学。此两者都是以理解作者 原意为最终目的。后来海德格尔在他的著 作《存在于时间》中,提出“理解不是认 识方式,而是人的存在方式,阐释是为了 达到一种新的理解”的观点,之后,伽德 摩尔、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等人进一 步发展了海德格尔的学说,使阐释学成为现 代学术研究的一种最为适用的研究方法。 要了解阐释学的研究方法,首先要理解它 的两组基本概念,即“前理解”和“视域 融合”。“前理解”包括前有、前见、前 知。对任何一种事物或时间的理解都是一 种前理解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这种前理 解就是人类存在的历史与见证。“视域融 合”是“前初视域”与“当下视域”的对 话,是使自己的视域与其他的视域接触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