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考试题分析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考试题分析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考试题分析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考试题分析

一、试题特点

1.基础性与灵活性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以协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体现了以育人为主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将儿童培训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学生。改变试题偏、难和以“背”为主要特征的题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常识为考查内容,注重学生使用课本知识理解生活的水平,注重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品德的养成,以及对生活事件是非判断的水平。

2.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以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事件作为基本内容,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及健康的社会性发展实行考核。对试题的考查不拘泥于课本知识,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课本知识渗透到实践生活之中,通过对生活事件的判断、分析等去反映所学知识。

二、总体评价

从卷面试题的完成情况看,一些学生对历史、地理知识掌握不好,少数学生综合使用社会常识、品德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水平比较弱。从试卷分数看,成绩并不理想,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是造成卷面分数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答题分析

1.个别学生审题意识还比较差,反映出学生做题不认真、不仔细。如简答题第2题(与外国人谈话应注意哪些?)个别学生答非所问。

2.学生对教材中的社会常识、地理、历史知识掌握不扎实。如第一题填空,9与我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多少个?与我国隔海相望有多少个?)

占全班四分之一的学生不知道。

四、改进意见

(一)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涉及的历史、地理内容涉及到很多背景知识,如果教师缺少相对应的知识储备,在教学时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知识性错误。所以,为了保证知识传授的准备性,教师要注意有针对生地阅读经典的历史、地理类书籍,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加深对史地内容的理解,拓展和深化史地内容教学的视野、广度和深度。

(二)持续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本课程涉及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活与劳动等相关知识,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行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启蒙教育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启蒙教育。教学内容应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教师应重视阅读报刊书籍,注重时事新闻,增强科学常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以适合综合课程教学要求,注意使用相关知识和社会信息资源展开教学。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要注重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发掘和使用身边的、鲜活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与社会问题等素材,拓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据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