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病,也称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症状包括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伴有心悸气短、自汗、喘息不得卧等。
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西医诊断可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根据证候诊断,心痛发作期可分为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心痛缓解期可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和热毒血瘀证。
治疗方案可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推荐使用芳香温通的苏合香丸,成分包括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指标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
2.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价,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方面。
二)疗效评价针对不同证型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在治疗期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根据1993年XXX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心绞痛和心电图进行疗效评定。
心绞痛症状的评定主要考虑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心电图疗效评价主要观察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是否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分为显效、改善、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采用积分法,根据疗前积分和疗后积分的差别来评定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评价方法包括临床症状的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和远期疗效评定。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docx

胸鼻心痛•、基本概念: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种心系疾病。
轻皆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哲:重行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
主要病机为心脉瘦阴,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纹痛。
二、诊断标准:I.主症:胞中或心前区愁闷疼痛,甚则痛引左肩背、咽喉、耳脱部、左上管内侧等部位,呈反其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胸闷胸筋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即可缓解。
严选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得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2.兼症: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3.年龄:多见r∙中年以上发病。
4.诱因:劳累过度、抑部恼怒、饮酒饱食、感受寒冷等.5.辅助检查: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CD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
(2)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增加以下检查项目:(1)运动平板试验(2)心脏CTA三、鉴别诊断1.胸痛与悬饮:相同点:二者均有胸拜。
胸痹:当胸用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径、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
历时短哲,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
2.胃院痛:近似点:心在胃上,胃在心下,故有胃院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感痛可在胃腕部,易丁混治.胸痹:以何病为主,为时短暂,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骨腕痛:与饮食有关,以张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咕杂、暧气、呃逆等胃部症状3.真心痛:真心痛为胸痹的进•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鼓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四、治疗(-)辨证论治1.寒凝心脉证证候: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曲•,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心悸,胸闷气短,手足不温,冷汗出,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病机:寒邪内侵,胸阳不振,心脉不畅。
治法:辛温通阳,开聊散寒。
方药:枳实瘫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市中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部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胸痹心痛相当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范畴,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等类型。
一、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8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7年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不稳定期该阶段病理复杂,变化多端,发展迅速。
相当于西医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了“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范畴。
心之气血不利,不通则痛为该阶段主要病机,血瘀为最突出病理基础,因此益气活血是该阶段的主要治法。
1、应急措施(1)芳香温通止痛: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或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复方丹参滴丸5~10粒,舌下含服。
以迅速缓解疼痛。
(2)回阳救逆: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予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
2、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症状:胸闷心痛,乏力气短,神疲自汗,舌淡而紫,苔薄,脉沉细、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冠心Ⅰ号协定方:黄芪20克、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
若伴胸闷如窒,纳呆泛恶,苔腻等痰浊闭塞证,酌加全瓜萎15克、薤白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
若伴身寒肢冷、夜尿频数等心肾阳虚证,酌加炮附片6克、肉桂6克、补骨脂15克等。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或功能障碍,但无心肌坏死的临床症候群。
心绞痛临床上可分为劳累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劳累型心绞痛、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包括变异型心绞痛、单纯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和梗死后心绞痛。
按其症状表现相当于中医学“胸痹”等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①症状:a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b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c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胸痹心痛诊疗方案

2015年胸痹心痛诊疗方案心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5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一、诊断:中医病名:胸痹心痛西医病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二、诊断依据(一)中医: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尔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冷肢,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辩证分型:1、寒凝心脉:突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闭阻: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4、瘀血痹阻: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5、心气不足: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
6、心阴亏损: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7、心阳不振: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二)西医1、发作性胸痛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患者,女性,28岁,主诉胸痹心痛已有一周,疼痛呈阵发性,发作时伴有胸闷、气短,无明显诱因。
平时活动稍大即加重。
伴有心悸、失眠、口苦、口干、睡眠不深等症状。
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数。
经问诊、望舌、叩诊、闻诊及脉诊等综合分析,判定为中医“胸痹心痛”病症。
诊断:胸痹心痛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消积方药组成:1. 桃仁 10克2. 川芎 12克3. 香附 10克4. 黄芪 15克5. 当归 15克6. 木香 5克7. 延胡索 10克8. 白芍 10克9. 炙甘草 6克服药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三次温服。
每日两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饮食调理:1. 少食高脂、高胆固醇、高盐、高糖食物,以减轻血脂、血压过高对心脏的负担。
2.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和钾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坚果等,以增强心脏健康。
3. 注意适量添加高纤维食物,如全谷类食物、粗粮等,有助于调节血糖、血脂。
4. 忌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生活调理:1. 适当进行低强度、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但需避免剧烈运动。
2. 控制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压力大。
3. 息事宁心,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随访与复诊:患者在服药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改善情况,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如有病情加重或新症状出现应及时就诊。
治疗结束后,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同时,患者需结合饮食调理、生活调理,将治疗视为长期进行的过程,以预防病情复发。
2024年胸痹诊疗方案

2024年胸痹诊疗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案头的那份诊疗方案上,我拿起笔,开始回忆这十年来的诊疗经验和心得。
关于胸痹,这是一个既常见又复杂的疾病,下面是我为2024年准备的诊疗方案。
胸痹的定义和分类。
胸痹是指因胸阳不振、脉络瘀阻所致的胸痛、胸闷等症状,属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等范畴。
根据病情轻重,胸痹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一、轻度胸痹1.症状:轻度胸痹患者表现为胸痛、胸闷,发作时间短,疼痛程度较轻。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血脂、血糖等检查指标基本正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心痛定、硝酸甘油等扩张血管药物,缓解症状。
(3)中医治疗:根据体质辨证施治,如气虚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血瘀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等。
二、中度胸痹1.症状:中度胸痹患者胸痛、胸闷症状较明显,发作时间较长,疼痛程度较重。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指标异常,血脂、血糖等指标异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在轻度胸痹的基础上,加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以及降脂药物如他汀类。
(2)生活方式干预:同轻度胸痹。
(3)中医治疗:在轻度胸痹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等。
三、重度胸痹1.症状:重度胸痹患者胸痛、胸闷症状严重,发作频繁,疼痛程度剧烈。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指标明显异常,血脂、血糖等指标异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在中度胸痹的基础上,加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托洛尔等。
(2)生活方式干预:同轻度胸痹。
(3)中医治疗:在中度胸痹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补益心气、活血化瘀的药物,如黄芪、丹参等。
四、并发症处理1.心律失常:根据类型和程度,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托洛尔、地高辛等。
2.心力衰竭: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脏起搏治疗。
3.心肌梗死:紧急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脏介入手术。
五、预防与康复1.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胸痹的认识,积极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市中蒙医院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 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 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2. 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治疗1. 心痛发作期治疗(1)寒凝血瘀证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方药:瓜蒌薤白汤加味瓜蒌25g、薤白10g、桂枝10g、细辛3g、檀香10g、良姜10g、元胡10g、郁金10g、枳壳10g、炙甘草10g临证加减:短气、面白、背冷,加仙灵脾10g、附片10g;大便溏泄者加干姜10g或炮姜10g。
(2)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20g、熟地20g、桃仁15g、红花15g、枳壳10g、白芍15g、柴胡20g、桔梗15g、川芎20g、川牛膝15g、元胡15g、桂枝10g、甘草10g 临证加减:嗳气频频,腹胀呃逆加竹茹15g,炒麦芽15g;胁痛明显,加川楝子15g;食欲不振,纳差,加焦三仙各15g,陈皮10g,鸡内金10g;兼痰浊者加陈皮15g,半夏20g。
2. 心痛缓解期治疗缓解期本病多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交相为患。
故当标本兼治,通中予补,补中有通。
此期可按以下几种证型进行病证结合辨治。
(1)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健脾,活血养心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人参15g(另煎兑入)或党参20g、黄芪30g、白术15g、当归20g、茯苓15g、阿胶20g、远志15g、酸枣仁15g、木香15g、红花15g、丹参20g、元胡15g、郁金15g、甘草10g临症加减:失眠多梦加夜交藤15g、合欢皮15 g;闷痛明显,胸痛彻背,加栝楼薤白桂枝汤温通胸阳;头晕耳鸣,加菊花20g,桑叶15g,夏枯草15 g;兼痰浊者加陈皮15g,半夏15g。
(2)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生脉散、当归黄芪补血汤合丹参饮加减党参25g、麦冬15g、五味子15g、黄芪30g、当归15g、丹参15g、红花15g、鸡血藤20g、元胡15g、郁金15g临证加减:口干欲饮,阴虚明显者可加葛根15g,天花粉15g;舌苔黄腻,大便秘结,痰热较盛者加大黄10g,枳实15g;头晕耳鸣,头痛头胀,肝阳上亢者加菊花20g,珍珠母20g;失眠多梦,心烦急躁,心神不宁者加炒枣仁15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生龙牡30g。
(3)痰阻血瘀证治法:通阳泄浊,豁痰活血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栝蒌25g、薤白15g、半夏15g、桂枝10g、陈皮15g、茯苓20g、枳壳15g、丹参20g、川芎15g、红花15g、桃仁15g、茯苓15g、白术15g、神曲10g、甘草10g临证加减:咳嗽痰多,胸闷气短者,加杏仁15g,紫菀15g,冬花15g;腹胀便溏纳差者,加焦白术15g,炒山药30g,焦三仙各15g;舌苔黄,心烦,内有热者,加黄连;乏力,气短,脉沉细,舌质淡,加黄芪30g,党参20g,山药30g。
(4)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20g、熟地15g、桃仁15g、红花15g、枳壳15g、白芍15g、柴胡20g、桔梗15g、川芎20g、川牛膝15g、元胡15g、桂枝10g、甘草10g 临证加减:嗳气频频,腹胀呃逆,加竹茹15g,炒麦芽15g;胁痛明显,加川楝子15g;食欲不振,纳差,加焦三仙各15g,陈皮15g,鸡内金15g;兼痰浊者加陈皮15g,半夏15g。
中成药:冠心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复方丹参滴丸等。
(5)热毒血瘀证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药:丹参20g、赤芍15g、川芎25g、红花15g、虎杖20g、黄连15g、毛冬青20g、生地20g、大黄10g、玄参15g、丹皮15g(二)辩证选择静脉注射剂1.心绞痛发作期: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舒血宁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冠心宁注射液等。
2.心绞痛缓解期:可辩证选择生脉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
三、难点分析1、以往的临床研究侧重于选择轻中度病情的患者,对重症患者缺乏研究。
患者出现急性心梗、严重心律失常、心衰等严重并发症时,主要采用西医诊疗方法,中医药治疗目前仍停留在一方一药对一症的状况,对群体患者缺乏通用的治疗方案,远期疗效不确定,缺乏大范围、大样本的分析研究。
2、由于中医诊治存在个体差异性,使本方案还没有完全适应临床要求。
3、老年人体质虚弱,脾胃功能差,对中药疗效反应慢,易出现胃肠道反应。
4、某些证型采用单一中药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需中西医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5、一些中医治疗措施、治疗设备尚没有广泛普及,部分患者对其不熟悉,神志不能接受,需要今后加强宣传。
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疾病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主要项目为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心电图。
(1)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2)心电图疗效评价显效: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改善:缺血性ST段回升达0.05mV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到阻滞改善;无效:缺血性ST段不变;加重:心电图表现恶化(缺血性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为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X10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二)评价方法1.临床症状的评价发作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缓解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中医症状计分表、血瘀证后积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2.生存质量评价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进行评价。
3.远期疗效评定远期疗效通过随访方式评定心血管终点事件,如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需要行血运重建术(包括冠脉搭桥术)、因不稳定心绞痛或TIA住院等。
五、护理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适量运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的部位。
(2)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3.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5.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