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病主要症候评分量表

合集下载

胸痹[心痛]中医辨证治疗

胸痹[心痛]中医辨证治疗

胸痹[心痛]中医辨证治疗胸痹心痛辨证治疗《灵枢?本藏》有“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之称。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胸痹指因胸阳不足,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

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缺血性心脏病。

一、诊断1.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常有风眩、消渴等胸痹易发因素。

2.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疼痛,常因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时间常为1~5分钟,休息或含苏合香丸、救心丸及硝酸甘油等可缓解。

疼痛常向左肩背、左臂等部位放射。

3.心电图检查出现ST~T段的缺血性改变,血脂常增高。

心脏B超、冠状动脉造影、201铊心肌显像等具有相应改变。

二、鉴别诊断1.厥[真]心痛:胸痛时间长,程度严重,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常伴恶心呕吐、心动悸,甚至昏厥。

心电图可见异常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等,血清酶学检查增高等。

2.神劳:亦可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但多伴失眠、神疲、健忘等症,且心电图、血脂检查正常。

三、辨证要点1.辨心痛性质:心痛有闷痛、刺痛、绞痛、灼痛之别,临床中须结合伴随症状,辨别心痛属性。

若胀重痛轻而无定处,兼见胁肋痛,善叹息者,属气滞者多;若闷重痛轻兼见多唾涎沫,阴天易作,苔腻者,属痰浊为患;心胸隐痛而闷,劳则多发,伴气短心悸者,属心气不足之证;若部位周定不移,伴有舌色紫暗、瘀斑,多属血瘀内阻;或疼痛剧烈,常一伴畏寒肢冷,多属寒凝;若疼痛伴有灼热感者,多属火盛痰热所致。

2.辨胸痹轻重顺逆:心痛发作频繁者重,偶发者轻。

瞬间即逝者轻,持续不解者重。

疼痛部位固定者,病情较深重;疼痛部位游移者,病情较轻浅。

证候属实者较轻,虚象明显者较重。

初发者较轻,迁延者较重等。

四、辨证治疗1.心血瘀阻证证候: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脉弦涩。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疼病(慢性稳固性心绞痛)中医诊断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1990 年中西医联合心血管学会订正的《冠芥蒂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芥蒂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痛苦,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生性或连续不解,常伴居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气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痛苦强烈,连续不解,汗出肢冷,面无人色,唇甲青紫,心跳加速,或心律失态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常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分,抑郁愤怒或多饮暴食,感觉严寒而引发。

(4)查心电图、动向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协助诊断。

依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向察看。

(5)必需时行冠脉 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 年中华医学会意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写委员会宣布的《慢性稳固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 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意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疼发生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痛苦发生,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痛苦强烈多与情绪要素相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疼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歇息时减少,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疲倦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眼花,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纤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深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痛苦多与情绪要素有关,伴有胁胀,喜惋惜,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心悸、气短 □
1.活 动□ 3.情志护理□(方案 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3.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4.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 间: 天
护理效果
胸闷、胸痛 □
1.体 位□ 2.活 动□ 3.情志护理□(方案 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 间: 天 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4.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5.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6.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 用时间: 天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 间: 天
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
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
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
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1.
好 □ 较好□
□(请注
2.
明)
3.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评价项目
依从
部分依 从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或功能障碍,但无心肌坏死的临床症候群。

心绞痛临床上可分为劳累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劳累型心绞痛、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包括变异型心绞痛、单纯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和梗死后心绞痛。

按其症状表现相当于中医学“胸痹”等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①症状:a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b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c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心绞痛)诊疗方案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或功能障碍,但无心肌坏死的临床症候群。

心绞痛临床上可分为劳累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劳累型心绞痛、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包括变异型心绞痛、单纯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和梗死后心绞痛。

按其症状表现相当于中医学“胸痹”等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①症状:a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b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c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资料讲解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资料讲解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胸痹心厥急症(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诊疗规范

胸痹心厥急症(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诊疗规范

治疗方案
• (二)急救处理
• 6、 生脉注射液(四川宜宾制药厂生产,含红参,麦 冬,五味子):益气固脱,养阴生津,扩张血管与增 进冠脉流量。60—120ml加入5%或10%葡萄糖100ml中 (或等量生理盐水)每日一次,静脉滴注。病情严重 者,每日静点2次。 • 7、 丹参注射液(延边医学院制药厂生产,含丹参、 降香等),活血化瘀,理气开窍,扩张血管,增加冠 脉血流量,12ml加入5%或10%葡萄糖300ml中(或等 量生理盐水)日1次静点。
5)速尿40mg静脉注射。 6)氨茶碱0.25静脉缓慢注射,继以0.5—1mg/kg静点。 7)硝普钠静滴从20μg/分开始,每分钟增加50μg/分,直 到肺水肿缓解,此后逐步停用,此外可加多巴胺 20mg同时静点。 8)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mg加入5%或10%糖中 静点。 9)因中药治疗胸痹心厥心水疗效不佳,故现多采用中 西药结合治疗。
• ① 两乳之中,鸠尾之间出现持续性,压榨性及难以 忍受的疼痛,休息及含服芳香温通药或硝酸甘油类不 易缓解。 • ② 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发热、纳呆、呕恶、 自汗、烦躁、紫绀、肢沉。严重者伴有倚息不得卧, 咳唾粉红色泡沫状痰,濒死感;或四肢厥冷,大汗淋 漓,面色苍白;或心悸不宁,脉沉弱或脉微欲绝或促、 结、代等。
诊断标准
• 类证诊断 3、阴血虚证:
• ① • ② • ③ 主证:心区烦闷而痛,头晕。 兼证:口干,五心烦热。 舌脉:舌深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促、代。
诊断标准
4、阳气虚证:
• ① • ② • ③ 主证:心前区闷痛,动则尤甚,畏寒肢冷。 兼证:气短,自汗,疲乏。 舌脉: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而迟或结、代。
• 并病诊断 3、胸痹心厥并心脱 ① 主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不 安,或表情淡漠,重者神识昏迷。 ② 兼证: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遗 尿。 ③ 舌脉:脉疾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活动时明显心悸,休息后可缓解,可勉强坚持日常活动
轻微活动即会引起心悸,不能进行日常活动
便秘

大便秘结或欠爽,1次/3d
大便秘结,干或滞结,1次/4~6d
大便秘结难解,1次/7d以上
胸痹心痛病主要症候评分量表
症状

(0分)

(2分)

(4分)

(6分)
实施前评价
实施后评价
效果评价
日期
分数
日期
分数
胸闷

轻微胸闷
胸闷明显,有时叹息样呼吸
胸闷如窒,叹息不止
胸痛

偶有发作,隐作痛,不影响正常工作
发作较频,疼痛重,影响工作
发作较频,疼痛剧烈,常生活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