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病因及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病因及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水稻稻瘟病作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水稻稻瘟病的病因和防治技术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帮助农民朋友更好地了解水稻稻瘟病,并有效地防治这一病害。
一、水稻稻瘟病的病因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物种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该真菌经由种子、空气传播或外来侵入水稻株体而引发病害。
具体来说,水稻稻瘟病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真菌侵入:水稻稻瘟病主要通过真菌侵入水稻株体引起的。
这些真菌通常存在于土壤、病残体、种子等介质中,当有利条件出现时,真菌会迅速侵入并感染水稻。
2. 湿度和温度:湿度和温度是水稻稻瘟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高湿和高温环境将有利于真菌的繁殖和寄生,从而加剧水稻稻瘟病的流行。
3. 抗性差异:水稻的抗病性差异也是水稻稻瘟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拥有较强的抗性,而另一些品种则缺乏抗性,容易受到感染。
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农民朋友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防治技术:1. 品种选择:选择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病害情况,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2. 适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风险。
农民朋友在种植水稻时,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施肥,注意调节氮、磷、钾等元素的比例,避免过度施肥导致植株易感染病害。
3. 合理田间管理:良好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包括注意灌水控制、病株的及时清理、杂草的清除、间作制度的合理安排等,都能有效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4. 化学防治:当病害发生较为严重时,可以适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需要注意的是,农民朋友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在使用过程中保护自身健康和环境安全。
5.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手段,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水稻稻瘟病致病因素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农家科技35植保土肥水稻稻瘟病致病因素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稻瘟病是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尤其在天气阴凉、光照时间短、湿度大的丘陵山区病害发生流行频率最高,稻农损失惨重。
病害流行或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一、病害典型症状稻瘟病可以发生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根据发生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
1.苗瘟。
发生在水稻3叶期以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
初期在芽和芽鞘上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病苗基部变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色,严重时病苗卷缩枯死。
天气潮湿时,病部长出灰绿色霉层。
2.叶瘟。
自3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病,一般在稻株分蘖期至拔节期盛发。
随水稻品种抗性和天气条件不同,病斑分为白点型、急性型、慢性型和褐点型4种症状类型。
①白点型。
为初期病斑,白色,多为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
在感病品种的幼嫩叶片上发生时,遇适宜温、湿度,能迅速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②急性型。
病斑暗绿色,多数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
后逐渐发展为纺锤形。
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这种病斑多在品种感病、适温高湿天气条件及氮肥偏多的情况下出现。
因此, 急性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该病流行的预兆。
③慢性型。
是最为常见的症状,遇干燥天气或用药剂防治后,急性型病斑便转化为慢性型。
典型的慢性型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这“三部一线”是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
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④褐点型。
病斑为褐色小点,多局限于叶脉间,中央为褐色坏死部,外围为黄色中毒部。
病斑上无分生孢子。
褐点型发生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
3.穗颈瘟。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支的穗颈部。
病斑初呈浅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
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发病迟的则谷粒不充实,其为害轻重与感病迟早密切相关。
4.枝梗瘟。
穗轴、枝梗也发病,症状与病穗颈相似,严重时也可造成白穗。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是当前世界水稻种植中重要的病害之一。
本文将针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病原因素、栽培因素等。
1. 环境因素: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稻瘟菌的适生环境,一般在气温28-30℃、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稻瘟病菌生长最为猖獗,很容易发生病害。
同时,风力较弱也容易形成病害。
2. 病原因素:稻瘟病菌是一种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很容易随风传播到其他水稻田间,且具有较强的侵染能力。
在土壤中,稻瘟病菌能存活多年,为下一年的病害发生埋下了伏笔。
3. 栽培因素:水稻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稻瘟病的发生具有不同的影响。
在整个水稻生长期中,生育期适中,管理得当才能有效防控稻瘟病。
同时,选择优质抗病性良好的品种,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等也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手段。
二、综合防治措施针对以上发生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1. 选择优质品种:选用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措施。
如在华北地区可选用中大粳18,中优117等品种,这些品种在田间的稻瘟病抗性较强。
2. 种植期控制:推迟水稻种植期,减小病菌在田间的种植量,降低病害的发生。
同时可以尝试间作大豆等作物,让病土休闲一年。
3. 田间管理:优化水田管理措施,保持适宜的水分,避免连作、多遍灌水和煤渣等污染因素的影响。
加强通风和及时排水,减少湿度和温度,从而有效控制病菌的扩散。
4. 生物防治:通过种植生物控制水稻稻瘟病也是重要的综合防治手段。
如选择一些能与稻瘟菌竞争的群体,促进有利微生物的增殖。
同时可以通过种植病害生态系统多样性植物来抑制病菌的生长。
5. 化学防治:水稻田中少数病株可以选用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的基本原则是减少或避免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防止化学品对环境造成污染,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不同的发生因素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措施来综合防治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原因与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原因与综合防治技术分析水稻稻瘟病是一种常见的稻谷病害。
其病原菌为水稻稻瘟病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种子传播途径侵染水稻,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均会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简单介绍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并探讨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包括环境因素和病原菌的作用。
首先,水稻生长需要光、温度、湿度以及养分等环境因素的配合。
如果这些因素不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那么水稻的生长势必会受到影响。
其次,病原菌的作用也是导致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水稻稻瘟病菌可以通过空气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在水稻上繁殖,使得水稻受到感染、生长受阻和产量减损。
为了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技术,包括预防、治疗和消灭等手段。
下面将具体介绍综合防治技术:(1)增强水稻种植环境管理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水稻种植的环境,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比如,可以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使得水稻生长更为健康。
此外,适当加强灌溉、施肥和田间管理等工作,也可以使得水稻生长更为稳定。
(2)选择适宜的耐病品种和优良种在种植水稻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宜的耐病品种和优良种。
这些品种不仅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能力,还能够增加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
(3)化学防治采用化学防治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水稻稻瘟病的病情。
常用的化学防治药物包括“多菌灵”、“丙环唑”、“三唑仑”等,常见的防治方法有对苗灌溉、喷雾和土壤处理等。
(4)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生态友好的防病方式,通过增加水稻灌浆菌、木霉菌等生物制剂,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适宜的有机肥料和复合微生物肥料,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物理防治主要是采用热水处理和辣椒素等方法来消灭病菌。
通过将带有病菌的水稻加入高温水中进行热水处理,来消灭病菌,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辣椒素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物理防治手段,可用于病害的防范和治疗。
总结:水稻稻瘟病是一种严重的稻谷病害,其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和病原菌等原因导致的。
水稻稻瘟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瘟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话说那天,老李头正顶着大太阳,在自家那片绿油油的稻田里忙活。
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每一株水稻,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可突然,老李头的眉头紧锁了起来,他发现有几片稻叶竟然开始泛黄,还有些上面布满了奇怪的斑点。
老李头心里咯噔一下:“这不会是……水稻稻瘟病吧?”一、稻瘟病初现端倪,老李头心急如焚稻瘟病,这个让无数农民闻之色变的名词,此刻正悄悄地在老李头的稻田里蔓延。
那些斑点,正是稻瘟病的初期症状。
老李头心里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他开始回想,是不是最近天气太热,水分没跟上?还是施肥的时候,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二、稻瘟病重发原因,层层剖析1. 气候条件适宜,病菌肆虐话说这稻瘟病啊,它可是个“看天吃饭”的家伙。
最近气温高、湿度大,正是病菌生长繁殖的最佳条件。
老李头的稻田,又恰好处于低洼地带,通风不良,这更是给病菌提供了温床。
2. 品种抗病性差,雪上加霜老李头今年种的水稻品种,抗病性本来就不强。
再加上这恶劣的气候条件,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病菌就像是找到了软柿子捏,在老李头的稻田里肆虐起来。
3. 管理措施不当,雪上加霜老李头虽然是个老农民,但在管理稻田方面,还是有些地方没做到位。
比如,施肥过量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水分管理也不到位,这些都间接地增加了稻瘟病的发生几率。
三、防治对策,老李头智斗稻瘟病1. 选用抗病品种,打好基础老李头决定,明年一定要换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
这就像是给稻田穿上了一层防弹衣,让病菌无机可乘。
2. 合理施肥,平衡养分施肥可是个技术活。
老李头开始研究起各种肥料的成分和用法,力求做到科学施肥。
他还学会了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来合理搭配肥料,让水稻吃得健康又营养。
3. 加强水分管理,通风透气水分管理可是稻田的“生命线”。
老李头开始严格控制稻田的水分,既不过多也不过少。
他还学会了定期排水晒田,让稻田保持通风透气,减少病菌的滋生。
4. 药剂防治,双管齐下当然了,单靠这些管理措施还不够。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首先,稻瘟病的发生与病原菌密切相关。
稻瘟病菌主要是通过种子、土壤和残体等途径传播。
因此,合理选择种子无病、无虫、无瘟病菌的种子,可以大大减少病害的发生。
此外,定期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对残体进行及时清理和深埋,可防止病害菌在残体上繁殖,从而减少次年病害的发生。
其次,病害环境也对稻瘟病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稻瘟病喜欢潮湿多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因此,在种植水稻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合适的生态环境,避免水稻生长过旺盛,积极排淤控水,及时疏浚渠道,保持良好的水田排水条件。
在高温多湿的季节,可以及时采取适度的灌水降温措施,减少发病风险。
此外,水稻品种的选择也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来说,选用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能够有效地降低发病风险。
现如今,育种工作已经研发出了许多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如台湾75号、京稻8号和恢恢两优等。
选择这些抗稻瘟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另外,合理使用化学药剂也是防治稻瘟病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药剂有联苯菊酯、三环唑和苯甲酰甲氧酸等。
在发生稻瘟病的严重情况下,可以及时使用这些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处理,以阻止病害的继续发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化学药剂的使用应遵循安全用药、科学用药原则,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药剂,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同时,加强田间管理措施也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及时降低高密度播种,增强通风透光,减轻湿度;调整土壤肥力,适度施肥,以提高植物免疫力;灌水时避免叶面湿润,减少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进行田间防病监测,密切观察病害的发展状况,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早期迹象,尽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主要与病原菌、病害环境和水稻品种等因素有关。
要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我们可以从选择无病种子、土壤消毒、清理残体、改善生态环境、选择抗病品种、合理使用化学药剂以及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入手。
试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试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危害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也日益严重。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1.病原菌: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为稻瘟病霉菌。
这种霉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会迅速繁殖,导致水稻植株叶片上产生褐色斑点,最终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2.发病条件:水稻稻瘟病主要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发生。
当气温在25-30摄氏度,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是稻瘟病发生的最佳条件。
3.发病规律:水稻稻瘟病一般在水稻拔节至抽雄期间发病最为严重,这也是水稻生长最为关键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发生稻瘟病,会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二、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合理种植密度:通过控制水稻的种植密度,可以降低相关病害的发生。
因为适当的密植可以减少光照和通风,减缓水稻植株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避免病害的传播。
2.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
目前市场上已经推出了一些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
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水稻植株生长过旺,易受病菌侵袭,因此要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采用有机肥和磷、钾等微量元素综合施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4.科学灌溉: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有效预防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要避免在水稻发病高发期过量灌溉,保持水田排水通畅,避免水稻长时间泡水,创造干燥的生长环境。
5.定期喷药:定期喷药是防治稻瘟病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以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和病害发生的规律,选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及时消灭病原菌,防止病害的传播。
6.合理农田排水:农田排水是预防水稻稻瘟病的关键环节,要保持农田排水通畅,避免积水,特别是在水稻拔节至抽雄期间要加强排水,避免水稻长时间泡水。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其主要症状为叶片鲜绿部分逐渐变
为灰褐色或黄褐色,形成一定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严重时病斑相互融合,使整个叶
片呈灰褐色。
稻瘟病菌是一种真菌,其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是水稻生产
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
稻瘟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因素:稻瘟病菌生长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是20℃~34℃的高温高湿环境,因
此在气候潮湿、温度较高的季节易于发生病害。
2.水稻品种: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不同,一些抗病品种相对较少发病。
3.土壤质量:土壤中的病原菌量以及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酸碱度等因素也会影响
病害的发生。
1.选用抗病的水稻品种: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选择抗病性好的水稻
品种。
2.采用良好的耕作管理措施:包括良好的种植方法、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使水稻生长健康,减少病害的发生。
3.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针对病害的严重程度和病原菌的抗药性情况,合理使用杀菌剂
进行病害防治。
4.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如利用一些寄生性真菌和细菌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提高
水稻的抗病能力。
总之,综合防治稻瘟病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开展全面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对水
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高水稻产量和生产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 林 农 业
J LI AGRI I N CULTURAL
NO. 3 2 1 0 . 0 1
( u lt ey C muai t NO.5 ) v 23
浅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 因及综合 防治技术
杨朝银 ,赵 光 云 ,何 青梅 ,浦 正 龙 樊 东梅 ,
( . 昆明市 东川 区植保 站 ;2 昆 明市 东川 区农技推 广 中心 ,云 南 东川 6 4 0 ) 1 . 5 10
摘 要 : 东川 水稻 产 区由于 高温 高湿 的 自然 气候 ,稻 瘟 病是 主要 的水稻 病 害之 一 。 文章针 对 东川 区水稻 稻 瘟病 发 生的 情 况 ,分析探 讨 了稻 瘟病在 水稻 生产 上 的发生 原 因,提 出 了水稻稻 瘟 病 的综合 防治技 术措 施 ,供 生产上 参 考应 用 。 关键 词 : 水稻 稻 瘟病 ;发 生原 因 ;防治技 术 中图分 类号 : ¥ 5 41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4 2( 0 1 0 — 1 6 2 6 4 0 3 2 1 )一 3 0 1 —
湿 度 较大 时病 部产 生大 量 灰 黑色 霉 层 ,严 重 时秧 苗 成片 枯死 ,状 22 适 宜 发病 的 环境 条 件 . 如火烧。。 适 宜 的 环 境 条 件 是 稻 瘟 病 发 生 的 直 接 因 素 , 其 中 受 温 湿 12 叶瘟 . 度 影 响最 大 , 其 次 是光 和 风 。 当气 温 2 一 O 、 田间 湿度 9 % O3 ℃ 0 以 在 整 个 生 育 期 都 能 发 生 。 分 蘖 至 拔 节 期 为 害 较 重 。初 期 病 上 、 稻株 体表 水膜 保持 6 l h 一 O ,稻 瘟 病 容 易 发 生 。平 均气 温 2 — 4
1 JLNARcLuA 6 II G IuTRL 1
 ̄2 h 3 2 1 选 用抗 病 良种 ,合 理 布局 选 用 适于 当地 的抗 病 良种 是综 浸 ; 4 , 用清 水 冲洗 干 净 后 ,催 芽 、播 种 。 .. 二 是 药 剂 防 治应 抓 住 关 键 时期 。 防 治水 稻 叶 瘟 , 从 分 蘖 期 合 防治稻 瘟 病 的 中心环 节 。选 用适 宜 当 地抗 病 良种 时 ,需经 试 验 示 范 证 明适 应 当地 自然气 候 条 件并 具 有较 高 的抗性 后 ,再进 行 大 开始 ,如 发现 发 病 中心 或 叶 片上 有 急 性病 斑 ,即应 打 药 防治 。可 6m用 0稻 O m 或 0 稻瘟 灵 可 湿 性粉  ̄ s 一 O g J ,o 1O 面 积 推广 。推 广抗 病 良种 时 ,要 防止 单 一种 植 ,避 免 病 害一 旦 发 每 6 7 4 % 瘟 灵 乳 油 l O ] 4 % % 0 — 5m 对 56L 生 ,损 失严 重 。 品种 布 局 以杂 交 稻 为 主 ,配 合 常 规 稻 ,大 面 积 或2 春 雷霉 素 1 0 10 l 水 4— 0 均 匀 喷 雾 。 防治 穗颈 瘟 要 着 上 应 有 3 4 品种 搭 配 。常 发病 区应 注 意 品 种 合 理 安排 ,合 理 搭 重在 抽 穗 期对 水 稻 进行 保 护 ,特 别 是 破 口期 和 齐穗 期 足 防 治关 键 —个 时 期 。感 病 品种 和 稻苗 嫩 绿 、施 氮 肥 过 多而 发 病较 重 的 田块 ,用 配 ,主要 当家 品种 不 要超 过 种 植面 积 的4 % 0。 —次 O左 一 O 开始 施 第 一 3 2 2 消 灭越 冬 茵 源 由于稻 瘟 病 的初 染 源 是 带病 稻 草 和带 病 种 药2 3 , 间隔 期 为 l d 右 。一 般在 破 口见 穗 5 l % .. 子 ,因此 ,可将 稻 草 、稻 谷 壳 集 中作 为燃 料 或 坑制 、堆 制肥 料 。 次 ,齐 穗 期 施 第 二 次 药 即 可 达 到预 防 日的 。保 护 药 剂可 选 用 7 % 5 6 m用 0 4 g 5 0 喷雾 :发 病 经 过 沤制 ,杀死 越 冬病 菌 , 减少 初 侵 染 菌源 。 育苗 时 搞好 种 子 的 三 环 唑可 湿 性 粉 剂 , 每 6 7 3 — 0 ,加 水 4 6 L 田块 可 用 4 % 0 稻瘟 灵 可湿 性 粉 剂 ,每 6 7 8 一 O g 加 水4 — 6 m用 O 1O , 5 消 毒 处理 ,杀灭 种 子上 所 带病 菌 ,拔秧 苗 时 禁止 使 用 稻 草捆 秧 , 6L 雾。 0喷 也 是 减少 初侵 染 菌 量 的有 效 措施 之 。 3 2 3 加 强栽培 管理 抓 好 以肥 水 为 中心 的栽 培 管 理 ,提 高 植株 .. 抵 抗 力 。做 到 基 肥 足 、追 肥 巧 、 基 肥 看 地 、追 肥 看 茁 ; 禁 忌 过 参 考文献 [ ] 东川 区统计 局 . 1 东川 区统 计 资 料 [ ] 2 0 . M . 09 多 、 过晚 施用 氮 肥 ,注 意 增施 磷 、钾肥 。用 肥 以控 氮 稳磷 补 钾 为 [ ] 吕佩 珂 , 2 高振 江, 中 国粮 食 作物 病 虫原 色图 鉴 [ ] 远 等. M. 用 肥 原 则 ,N :K 的 比例 掌 握 在 2 1 l 同 时 要 无机 肥 与 :P 肥 : : , 有 机 肥结 合 ,有 机 肥要 进 行腐 熟化 处理 。灌 水应 以深 水 返青 ,浅 水 分 蘖 ,晒 田拔 节 和后 期 干湿 壮 籽 为 原则 。
水 稻 是 东 川 区 主 要 粮 食 作 物 , 常 年 种 植 面 积 在 2 3 h 湿 条 件下 ,病 节 上产 生灰 绿 色 霉层 。 3 4 m以 上 。水 稻 产 区 主 要 分 布 在 区 内海 拔 6 5 2 8 m 区域 内, 尤 以 9—40的 14 穗 颈瘟 、枝梗 瘟 . 海 拔 6 5 1 0 m 河 谷 区 及 低 山 区 最 多 。 此 区 域 年 平 均 气 温 9— 80 的 穗 颈 或 枝 梗 受 害 ,病 斑 灰 黑 色 或 淡 褐 色 。发 病 早 而 重 的 , 2 . ℃ ,年 平 均 降水 量 8 3 m O1 0 m ,全 年 E 照 时 数 2 0 h = i 3 0 。据 统 计 , 穗 子 枯死 呈 白穗 ,极 象螟 虫 为 害 的 白穗 ,发 病迟 的可使 谷 粒 不饱 全 区 常年 稻瘟 病 发 生 面积 在 5 5 1 m 左 右 ,严 重影 响水 稻生 产 的 满 ,秕谷 增 多 ,影 响 产量 。近 几年 来 ,穗 颈 瘟 比较 严 重 ,为 害很 3 . h 发 展 。 因此 , 了解 和掌 握 稻瘟 病 的 发生 规律 ,采 取 正确 的 防治 措 大 。 施 ,有利 于减 少 水 稻产 量 损 失 ,提 高水 稻 单产 和 质量 ,确保 粮 食 15 谷粒 瘟 . 增 产 ,增 加农 民收 入 。 在 谷 粒 的护 颖 、 颖 壳 上 发 生 黑 褐 色 椭 圆 形 或 不 规 则 小 斑 点 。有 的颖 壳 无症 状 , 护颖 受 害变 褐 , 使种 子 带菌 。
斑 为 水渍 状 褐 点 , 以后病 斑 逐渐 扩 大 ,最 终 造成 叶 片枯 死 。严 重 时 ,远 望发 病 田块 如 同火 烧 过似 的 。由于 气 候条 件 和 品种 抗病 性 不 同 ,病 斑 分 为 四种 类 型 。 1 2 1 慢性 型病斑 慢 性 型病 斑 为 稻瘟 病最 常见 的 症状 类 型 。病 .. 斑 梭 型 ,最 外 层为 淡黄 色 晕 圈 ,称 中毒部 ; 内圈为 褐色 ,称坏 死 部 ;中 央呈 灰 白色 ,称崩 溃 部 。病 斑 两端 中央 的叶 脉 常变 为 褐色 长条 状 ,称 坏 死线 。潮湿 时 ,病斑 背 面 也常 有灰 绿 色 霉层 。叶上 病 斑 多 时 ,相 互连 接 形 成不 规 则大 斑 , 发病 严重 时叶 片枯 死 。 1 2 2 急性 型病 斑 在 适 宜 的 发病 条件 下 ,感病 品种 的 叶片 常产 ., 生 暗绿 色近 圆形 至椭 圆 形或 不 规 则型 水 渍状 病 斑 ,正 反 两面 都有 2 ℃ ,且 有 一昼 夜 以上 饱 和湿 度 , 稻瘟 病 容 易 流 行 。 水 稻 抽穗 8 后 遇 到 2 ℃ 以 下 低 温 侵 袭 , 可 减 弱 植 株 抗 病 力 , 一 旦 阴 雨 多 0 雾 , 容 易 引起 穗 颈 瘟流 行 。连 续 晴 天 ,天 气 湿 度 低 于8 % 5 ,温 度 超过 3 ℃或 低 于1 2 5℃,病 害 则 会受 抑 制 。
2 3 过量 偏 施氮 肥 . 过 量 偏 施 氮 肥 , 容 易 导致 植 株 幼 嫩 或 徒 长 , 表 皮 细 胞 硅 质
化 程 度 低 , 叶片 柔 嫩 披 垂 ,植 株 抗 病 能 力 减 弱 ,病 菌 因 此 易 侵 入 。 同 时过 量偏 施 氮肥 ,可 能 导致 水稻 个 体 、群 体 失衡 ,郁 闭, 为 病 菌繁 衍 发 生营 造 了局 部环 境 。 2 4 病 菌越 冬 基数 . 病 稻 草 多 , 种 子 带 菌 率 高 , 稻 瘟 病 的初 次 侵 染 源 广 ,来 年 大 量灰 绿 色霉 层 。这 种 病斑 发 展 快 ,常 为流 行 的先 兆 ,但 若 天气 转 晴 ,湿度 变 小后 ,可 转化 为 慢性 型 病 斑 。 病 害 可能 重 , 反之 初侵 染 源 少病 害 较轻 。 1 2 3 褐 点 型 病 斑 病 斑 呈 褐 色 ,针 头 大 小 。 多产 生 在气 候下 2 5 其他 不 良因素 .. . 如 长 期 遮 荫 、 过 度 密 植 、 长 期 淹 水 等 其 他 不 良因素 均 可 能 加 重 病 害发 生 程度 。另外 ,如 喷药 不 当或 喷 药后 又 遇 降雨 , 导致 转 为慢 性 型病 斑 。 12 4 白点 型 多在 感病 品种 的嫩 叶 上 出现 ,呈 圆形 白色 小 点 , .. 药 液 淋 失 ,防 效甚 微 ,病 菌 传 播蔓 延 得不 到 及 时有 效控 制 等 。 不 见霉 层 。在 天 气 条件 有利 于 发 病 的情 况 ,可 很 快转 变 为急 性 型 3水 稻 稻 瘟 病 的 综 合 防 治 技 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