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与合作研究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与合作研究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与合作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产品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竞争与合作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态势与合作潜力,为双方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相邻,文化背景相似,农产品贸易往来历史悠久。

近年来,双方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同时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成为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态势,包括主要农产品出口结构、市场份额、竞争力指数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深入研究了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合作潜力,包括互补性、合作空间、政策支持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双方应加强政策沟通,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推动农产品贸易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双方还应加强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新挑战,实现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建设,双方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不断加强,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与东盟国家在农产品领域具有显著的互补性,但也存在不少竞争。

深入研究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竞争与合作,对于促进双方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背景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双方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随着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农产品贸易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领域。

农产品贸易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质量安全标准、市场准入、贸易摩擦等问题。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经贸的影响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经贸的影响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经贸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迈入了新的阶段,更对全球经贸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经贸的影响,分析其中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我国未来在区域及全球经济中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建立的历史背景、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等。

随后,将深入分析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经贸的积极影响,如促进贸易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投资领域等。

同时,也将探讨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利用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应对其中的挑战。

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我国经贸影响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实现更加全面、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不仅深化了双方的经济联系,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本段将详细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过程、主要内容和其对中国经贸的影响。

建立过程: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构想最早提出于1991年,经过多年的谈判和筹备,双方于2002年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该协议规划了在十年内逐步降低和取消双方之间大部分货物的关税,最终实现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随后,双方通过一系列的后续协议和谈判,逐步推进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主要内容: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包括关税减免、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等。

关税减免方面,双方承诺对绝大多数商品实施零关税政策,这极大地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增长。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问题研究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问题研究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问题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合作日益频繁,农产品贸易成为各国之间重要的贸易形式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在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现状中国与东盟国家紧密合作已有多年,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也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交易量。

据统计,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水果、蔬菜、畜牧产品等方面,这些产品在东盟市场中有着较高的需求量。

中国在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进口中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尤其是一些特色农产品如茶叶、水果、海味等。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上,而较少涉及加工农产品领域。

部分产地质量标准不高,导致出口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

在一些东盟国家中,中国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较低,在市场推广和销售方面存在困难。

二、存在的问题1.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2. 产地质量标准不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由于受制于产地环境和生产方式的限制,导致一些出口产品的质量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

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方面,中国农产品的安全保障问题存在较大的隐患。

3. 品牌认知度低在一些东盟国家中,中国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较低,消费者对中国农产品的了解有限,这导致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中的销售和推广面临较大的困难。

一些非法经营者利用中国农产品品牌不具备足够的知名度而进行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给中国农产品品牌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解决对策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需要进行调整,逐步向加工农产品领域拓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新的贸易环境下,中国农产品出口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品味,以更好地满足东盟市场的需求。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提高质量标准,并给予相应的认证标识,以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广西农产品加工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广西农产品加工

经 济合 作 不 断深 化 的一 项 重要成 果 。按人 口计 ,这是 世 界 上最 大 的 自由贸易 区;从经 济 规模 看 ,是 仅 次 于欧 盟 和 北美 自由贸 易区 的第三 大 贸易 区;同 时也 是 由发展 中国家组 成 的最大 自由贸 易区 。这个 自贸 区的成 功与 否 ,直 接 关 系到 区域 内1 多亿 人 民的 福祉 ,关 系 到整 个地 区 的经 济发 展 总体 走 势 。中 国与 东盟 国家 农产 品 资源 和市 场 O
要 支 撑 。目前 ,我 国农 产 品加 工 业 已经 逐 步发 展 成 为连 接 工农 、沟通 城 乡、衔接 产 销 的重 要 产业 ,在 加 快推 进 现 代 农业 建设 、农 民增 收和 县域 经 济发展 方 面发 挥 了积极 的带 动作 用 。
中 国. 东盟 自由贸易 区的建 立 ,是 在全 球化 进 程继 续 发展 的 背景 下 ,我国 市场 经济 体 制不 断成 熟 完善 、国际
近年 来 ,我 国农产 品加 工业 发 展迅 速 。2 0 年 08 规模 以上农 产 品J mT业产 值达 到 了 1万 多亿 元 ,全 0 年 实 现 增 加值 3 多亿 元 。 “ 一 五 ”期 间 ,平均 万 十
年增 长速 度 达 到2 %以上 ,是 国 民经 济 中发展 最快 O
的产 业 之一 。特 别是今 年 ,在 全球 经 济放 缓和 努 力 克服 国际金 融危机 不利 影 响的大 背景 下 ,我 国农产 品加 工业 表现 尤 为突 出 ,预 计 全年 可 以实 现两 位 数 的增长 ,为保 障 国 民经济 迅速 恢 复 和健 康 持续 发 展提 供 了重
家备 层 次人 员 的互 动 ,为 汇聚 多方 力量 ,形 成 上下 共识 和 发 展合 力搭建 一 个 交流 的平 台 。同时 ,对 引导 农产 品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与东盟国家是地缘交界并具有较大的人口和资源优势,农业是双方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贸易壁垒逐渐降低,双方农产品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关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了解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以及影响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因素,为双方的农产品贸易提供借鉴,促进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发展,推动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拟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

1.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1)双方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2)双方农产品贸易的总体情况(3)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结构特点及互补性2.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因素分析(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文化因素(4)环境因素三、研究意义和预期目标本文拟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掌握双方农产品贸易的总体情况和特点,了解各种因素对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为推动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预期目标:(1)掌握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历程,总结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特点和互补性,了解各种因素对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2)提出促进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推动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3)丰富中国与东盟农业文化交流、增强民间交流意识,推动中小企业,尤其是农村深度参与中国与东盟地区经济合作,促进东盟地区弱势群体稳定发展。

零关税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发展

零关税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发展

零关税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发展摘要:本文指出了零关税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提出了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政策建议和促进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措施。

关键词:零关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中国-东盟农产品零关税的逐步实施,不仅促进我国农贸市场多元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且对我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双方农产品贸易条件不断改善,贸易额大幅增加,总体呈现出较强的资源-市场互补性格局,但双方进出口格局不对等,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研究我国与东盟间农产品贸易显得尤为重要。

一、零关税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机遇1.零关税能够提升我国部分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通过实施降税,中国与东盟的企业减少了关税环节的支出,降低了经营成本。

而这一系列的协议实施最先体现在农产品贸易方面。

以前东盟在家禽及肉类产品及一些水果方面的进口关税较高,此类产品出口东盟不理想,而现在此类产品出口的这些障碍将逐渐消除。

2.实现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一直以来,我国出口主要依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自贸区的启动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品贸易上的联系。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原产的很多产品都不给予关税优惠,而对东盟国家却依然给予普惠制待遇。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建厂提供了便利,也为中国企业产品享受更广泛的普惠制待遇从而打入发达国家市场提供了机会。

(二)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挑战1.农产品结构的相似性给出口带来压力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东盟3个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在东盟10国农产品山口总量中占有近80%的份额,在整个亚洲农产品出口中仅次于中国。

中国和东盟4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都是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出口国家和地区也是以美、日、欧为主要市场。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出现较快增长,在东盟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上升。

本文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增长,主要是东盟对农产品进口的总体规模扩大以及我国在东盟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导致的。

产品结构效应和产品竞争力效应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

扩大对东盟出口,中国需要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增长;东盟;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21-3基金项目:江苏省2012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基于虚拟耕地的农产品贸易战略研究》(编号:cxzz12_0303)的阶段性成果。

0 引言2010年1月1日,涵盖19亿人口、14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建成,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掀开崭新一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

建成后,中国与东盟近90%的商品享受零关税待遇,中国与东盟各国因此被紧密联系在了同一个市场中。

2011年,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出口额为96.39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总出口比重的16.44%。

东盟成为了中国继日本、欧盟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市场。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持续升温,中国和东盟的双边农产品贸易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和互补关系的评价,如张建清等(2005)、荣静(2006)、耿晔强(2009)借助于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等指标测算中国与东盟主要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和互补性,并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1-3]。

二是研究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增长潜力,如范爱军等(2008)、屈四喜等(2012)、王丰(2012)建立贸易引力模型,运用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出口情况,测算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潜力[4-6]。

中国_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

中国_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

中国_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中国和东盟是紧密的贸易伙伴,农产品贸易在两者之间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是东盟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而东盟是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地之一、根据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从东盟进口大量的农产品,包括水果、米、糖等,而东盟则从中国进口大豆、食用油等农产品。

这种相互依存的贸易关系促进了两者之间的经济合作。

其次,中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着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需求量大,这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且日益富裕,对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其次,东盟农产品通常价格较低,质量较好,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

此外,东盟成员国中有许多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因此可以满足中国的需求。

最后,农产品贸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性,中国和东盟各自的优势互补,彼此合作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格局在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进口规模逐渐增加。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其次,中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两者之间的农产品贸易额和贸易种类都在不断扩大。

另外,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也在积极进行多元化战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以降低对东盟农产品的依赖性。

最后,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和东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贸易关系有助于促进两者之间的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贸易双方的收入。

此外,农产品贸易也有助于加强中国和东盟的友好关系,增进两者之间的政治和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关系紧密,并且在近年来不断发展和变化。

双方在农产品贸易中相互依存,存在互补性,有助于推动两者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友好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东盟农产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同时中国也会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以减少对东盟农产品的依赖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一、摘要2002年11月4日,中国政府与东盟10个国家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正式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等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本人计划分析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其竞争互补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其影响因素的变化。

这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过程及贸易形势,而且有利于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贸易政策时更有针对性。

自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也有利于东盟在国际事务上提高地位、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该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为区域内各国人民谋求福利。

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积极作用。

然而,中国本身是世界第一的农业大国,在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为传统的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东盟各国也有自己的农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使得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了阻碍。

而在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过程中,在扩大双方贸易和合作规模、提高整体竞争能力的同时,也给双方的经济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冲击。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逐年增大,因而有必要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作较为详细的定量和定性研究,这对中国—东盟的经济发展都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由贸易理论(一)、自由贸易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自由贸易理论(Free Trade Theory),萌芽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创。

他在其名著《国富论》中强调,不同国家生产同样的商品成本不同,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成本会降低,劳动和资本能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由此提出自由贸易理论,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贸易双方都能获得远超于非自由贸易的利益。

除亚当•斯密外,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等极大的完善了自由贸易论。

通常来说,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可称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

19世纪中叶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发生了极大的转折。

这一时期,对自由贸易理论贡献最大的当属美国经济学家、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华西里•列昂惕。

他利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结果发现作为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要素充裕度差异不能有效地决定贸易方式。

这一由里昂惕夫发现的赫一俄理论与贸易实践的巨大背离现象使美欧国际贸易学术界大为震惊,被人们称为里昂惕夫之迷。

里昂惕夫之谜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界大规模的辩论和验证,极大的推动了来了二战以后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被称为现代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自由贸易理论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经济学得到空前发展,对于自由贸易理论的研究也分为两个主要派别:其中一个派别是为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而产生的,被称为新要素贸易论;另一个派别则是为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格局而产生的,可称之为国际贸易新理论。

两个派别都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已近成熟。

(二)、自由贸易理论的作用对自由贸易理论作用的探讨可以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方向出发。

积极方面:1、有利于消除各国的贸易壁垒,加快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于发达国家能够来说,能够在发展中国获取廉价劳动力;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带动整个国名经济的发展。

消极方面:1、对发达国家而言,可能引发发展中国家的不满,增加国家之间的矛盾;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丧失大量宝贵资源,丧失部分经济权利。

但总得来说,任何理论都会两面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唯有尽可能采取有利的方面,才能真正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介、发展历程和意义(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简介当前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自由贸易区有三个:欧盟自由贸易区(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区覆盖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惠及19亿人口,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间建立的最大的自贸区。

顾名思义,中国—东盟自贸区,即中国与东盟十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组建的自由贸易区。

旨在促进中国—东盟之间的企业对话与合作、加大中国—东盟之间贸易和投资联系以及增强中国—东盟之间贸易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经济的大力发展。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历程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世界各国日益意识到和平才是发展之本。

由此,世界各国的重心转向经济发展,尤其是美国、苏联间冷战的结束,全球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

和平发展成为全球人类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各国间的贸易往来越加频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1994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拥有160个成员国,成员国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7%,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WTO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1993年欧洲联盟(简称欧盟,UP)的建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端,现有28会员国,会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大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和欧洲各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向多元化发展。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又一进程。

世贸组织、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快速发展让中国和东盟各国意识到建立亚洲地区自贸区的重要性。

1991年,时任中国外长的钱其琛出席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成为中国与东盟首次接触。

1992年,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正式提出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慷慨解囊,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帮助东盟各国克服了金融危机。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

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下调农产品的关税。

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

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下调农产品的关税。

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

2007年,双边签订《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全面合作服务贸易协议》,确保在2010年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成立,1月7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庆祝仪式上,中国—东盟双边正式签订18个合作项目,签约金额48.96亿美元。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的具体进程年份会议重要事项状态1991 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中国与东盟首次接触奠定基础1992 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2000 中国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萌芽2001 第5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中国与东盟10国对未来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达成共识2002 第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第一步零关税计划2003 第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 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实施取消188项果蔬产品关税,零关税加速2005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实施2007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2009 签订投资协议2010 第十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正式形成(三)、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意义从政治上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中国和东盟全面、深入、快速发展友好关系,对于维护东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以及提升亚太地区国家的国际地位具有积极意义。

从经济上来看,有利于加强双边地区国家的经济贸易的发展,对于提升东盟十一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现状为更形象的反应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本人从海关网、商务部、中国国家统计局等网站上收集近10年来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制成表格和柱状图,以此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特征。

图1, 2003—2013年中国对东盟自贸区的农产品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年份出口额进口额总额逆差2003 23.49 46.91 70.40 —23.422004 21.18 37.60 58.78 —16.422005 24.22 36.81 61.03 —12.592006 30.54 49.53 80.07 —18.992007 39.33 70.84 110.17 —31.512008 45.70 90.90 136.6 —45.202009 53.40 85.70 139.10 —32.302010 99.52 175.52 275.04 —76.002011 100.00 150.00 250.00 —50.002012 100.00 161.40 261.40 —61.4020132014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中国商务部数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经计算整理而得图1, 2003—2013年中国对东盟自贸区的农产品进出口额 (单位:亿美元) 05010015020025030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总额中国对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进出口特征1、总体上双边农产品贸易量逐渐增加 从图1得知,2004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量为58.78亿美元,发展到2012年已达260.40亿美元,增加将近6倍。

究其原因,是2004年“早期收获计划”全面实施。

该计划根据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而实施的降税计划,从表2可知,“早期收获计划”主要以农产品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