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与医学的关系

哲学始源于医学,医学最终要归隐于哲学。
医学发展迅速,最终要走到哪里去,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郎院士在第三届东方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大会上关于哲学与医学,医生修养与现代人文的演讲。
医学是科学、哲学与宗教结合生命死亡/生命表达既是生物学的,也是科学的,哲学的,甚至是宗教的。
医学应该从终极关怀这个角度去了解一种病,了解一个病人,从这个层面上去体现一个人善良的本质。
宗教的基础是人的信赖(信仰)。
那种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是有偏颇的。
我认为,宗教实际上是一群人终极关怀所编制而成的一种思想逻辑和生活模式,宗教是一种生活模式和一种生活轨迹,是信仰,信赖、信奉和信任。
以前,我们对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包括阳光、雨露,空气、水、日月星辰并不了解,于是我们就相当自然地认为它们有某种超人的力量,实则不然,那个超人的力量既不是神,也不是上帝,而其实是自然规律。
只是我们对它不认识而已。
有一本书,叫《人的宗教》,它讲了6种宗教,包括中国的儒家和道教思想,它在书中提到:有一种力量,无限无量,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却知道它的来源,不是神,而是自然,是自然的力量,是道。
这是专门讲宗教非常客观的说法,道正心正,道正路正。
所以,科学、哲学、宗教和医学实际上是结合在一起的。
知名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
一旦是哲学的,他就有了宗教的洪福。
因此,医学则是可以把科学、宗教和哲学调和起来的综合事业。
大家都知道徐志摩,他的一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爱是他的上帝。
既然爱是上帝,那么我们作为医生,何尝不应该把爱作为一种宗教去认识呢?果真如此,我们就能共品智慧传统所广施的一种喜悦。
所以,医学可能是把科学、哲学、宗教结合起来的中心立足点。
归根结底,医学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
伤与痛的认识与医患关系几乎是每个医生都必须解决伤和痛。
我们应该要让公众知道,伤和痛是一辈子要经历的事情,疼痛是必要的,是常态的。
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伤和痛,如果没有伤痛,我们则无法感觉到事物和生活。
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医学与哲学的关系自产生就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
哲学作为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不仅指导着人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而目也指导人的科学研究,指导着人们对人的机体、健康、生命的认识和研究,支持和促进着医学的发展。
医学,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
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
哲学与医学

哲学与医学作为一个医学生,关于哲学的思考,我自然而然想到了哲学与医学,想知道这两者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一开始我觉得这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完全不相干.在我查阅了大量资料,阅读了一些文献,又仔细思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后发现医学和哲学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而医学是处理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学科,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
医学是自然学科的一部分,必然有其严密完整的逻辑体系,有其内在规律,那么就需要哲学的理论指导。
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有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医学中是否存在这些规律.首先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统一体。
每个人体内都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是正常细胞中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基因。
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就会变成致癌的癌基因,形成肿瘤。
而抑癌基因也是调控细胞生长的一类正常细胞基因,它编码对肿瘤形成抑制作用的蛋白质基因,可以抑制细胞增殖。
由此可见细胞需要这样一对对立的基因共同调控才能正常生长和分化。
接下来我们看看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积累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这一规律在医学中的应用是显而易见的。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一个致病因素对机体不良作用的积累过程,只有当这个作用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机体才会发病。
例如说肿瘤的多因素多步骤发病机理。
肿瘤的发生是多步骤的,涉及到多种相关基因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
目前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逐步演变的过程,肿瘤细胞是通过一系列进行性的改变而逐渐变成恶性的。
在这种克隆性演化过程中,常积累一系列的基因突变,可涉及不同染色体上多种基因的变化,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基因、细胞凋亡基因及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基因(包括:DNA修复、DNA复制及染色体分离基因)等。
古代希腊哲学与医学关系探究

2、柏拉图的灵魂健康观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认识你自己”的观念。他认为, 人类的身体和灵魂是相互关联的,身体的健康与灵魂的健康密切相关。这种观念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医生们关于身心关系理论的影响。
3、亚里士多德的身心合一论
亚里士多德则主张身心合一论,认为人类的身体和心灵是统一的。他的这种 观点与柏拉图的观念一脉相承,都强调了身心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代希腊医学对身心关系研究的启发。
参考内容
引言
医学和哲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刻而复杂。医学 是一种实践性强的学科,强调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而哲学则是一种思考 性的学科,的是存在、意义和价值等问题。然而,在医学与哲学的交叉领域,近 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这些进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与哲学之间的关 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哲学角度看,阿尔茨海默病涉及到自我认知、身份认同和人性等问题。患 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人,往往逐渐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甚至无法认出自己 和亲人。这种状况对患者的自我认知和尊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这也让我 们对老年人的养老、照顾和社会地位等问题产生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老年人的 身心健康和福祉。
2、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
古代希腊的形而上学思想对医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认为,现实 世界是由一种超越物质的存在所决定的。这种观念促使医生们开始思考人体的内 在本质,推动了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二、医学对哲学的贡献
古代希腊医学对哲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医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经 验为哲学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古代希腊哲学与医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哲学对医学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思想层面,为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而医学对哲学的贡献则表现在 为哲学家们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有益的思考素材。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与医学交融的文化现象。这种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
医学与哲学之间的三种关系

医学与哲学之间的三种关系
医学与哲学之间有三种不同的相互关系,即彼此否定关系、协作
关系和对立关系。
彼此否定关系指医学学着和哲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病患的问
题进行诊断,他们会有切边的理论观点,但互相否定的立场也可以帮
助病患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自己的病症。
协作关系指医学和哲学被认为是相互补充和互补的,它们都有独
特的视角去应对病患问题。
它们互相搭配,为病患带来更有效的结果。
对立关系指医学和哲学也可能会有抵触,甚至会有冲突。
例如,
医学可能会将某种病患的病症视为客观的生理状态,而哲学可能会认
为这种病症的本质是主观的心理状态。
因此,医学与哲学之间的三种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它们
可以相互促进、互补和冲突,从而为病患提供更佳的帮助。
医学和哲
学同样重要,当它们结合在一起,将会给病患带来极大的帮助。
医学与哲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医学与哲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医学与哲学知识点归纳总结近年来,医学与哲学的交叉研究备受关注。
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致力于保障和改善人类的健康,在这一过程中也涉及到一系列哲学问题。
本篇文章将针对医学与哲学的交叉领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一、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被认为是医学伦理学的起源之一。
医学涉及到对生命、死亡及疾病的理解,同时也牵涉到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
哲学为医学提供了合适的框架和工具,用以理解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例如医疗决策、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
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实践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学科。
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1. 尊重个体的自主权:个体具有决定自己身体和健康的权利,医生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
2. 不伤害原则:医生应尽力不给患者带来伤害,同时权衡治疗与不治疗之间的利益和风险。
3. 公正原则:医生应公平地对待所有患者,不偏袒任何一方,并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4. 利益最大化原则:医生应该努力追求最大的社会利益,同时尽量确保患者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害。
三、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在医学实践中,常常涉及到一些伦理问题,例如:1. 医疗决策:医生和患者在决策治疗方案时,如何平衡患者的意愿、医学知识和可行性?如何尊重患者的自主权?2. 疾病诊断和揭示:医生在面对一些难以治愈或慢性病时,如何适时向患者揭示病情?如何处理病情揭示可能对患者心理和生活带来的影响?3. 生命延续与质量问题:当患者身患不治之症时,医生和患者如何决定是否持续治疗?如何平衡生命延续和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4. 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面对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医生如何公正地分配资源?如何平衡患者个体的利益和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四、医学与人体认知的关系医学和哲学的另一个交叉领域是人体认知研究。
人体认知是指人类对自身身体和感觉的感知和理解过程。
医学在研究和治疗疾病时,也需要考虑人体认知的影响。
浅谈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浅谈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凡是多少接触过中医理论的人都会知道,中医学有很强的哲学性,甚至有人主张将中医学视为一种哲学。
这明显地表现在阴阳、五行和气的理论上。
它们既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同时又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2000多年来,它们支撑中医学术的发展,指导中医临床,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终于成长为一个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有明显疗效、而且具有自己独特优点的庞大医疗体系。
在阴阳五行和气的理论中,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又通过这些理论,深深地渗透到整个中医医疗体系的各个方面。
从古至今,中医学与哲学有特别紧密的关系,甚至有些内容相互交错,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事实。
其实,科学与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普遍的、必然的。
无论什么科学,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某种哲学的导引和约制。
在这一点上,东方和西方、过去和现在皆如此,其中道理无须多述。
而且,古代西方与东方一样,也曾有过哲学与原始科学混融在一起的时期。
但是后来,西方的各门具体科学陆续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知识系统,从此与哲学划清学科界限,在理论和概念上不再纠缠不清。
应当说,中国古代的哲学与科学也走过从混融到逐步分离的过程。
至迟到西周,医学已成为独立的知识系统。
但是中医学至今仍保留着阴阳五行气而与哲学相贯,这一点与西医和西方科学却很不相同。
有人据此认为,中医学始终没有摆脱古代的朴素性,仍然停留在前科学的阶段。
中医学要现代化,要成为科学,就必须与哲学彻底分离,甩掉那些哲学范畴。
这种主张看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起来,却是一概以西方学术为标准而忽略了中医学和中国哲学的特点。
粗略地说,中国哲学是自然整体哲学,中医学是自然整体医学。
中国哲学和中医学所坚持的整体是完全的最高的整体,是自然的演生的(即时间的)整体,故特称自然整体。
(西医构建的是合成——空间整体)这样的整体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全息。
意思是,整体的每一局部都含有整体的全部性质。
医学哲学

浅谈医学哲学1977年美国医学家G.L.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即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以弥补过去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的缺陷,这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从哲学角度去思考医学科学问题,这的确是非常必要的。
医学和哲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生命科学。
哲学则是研究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医学和哲学的相互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第一,哲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婢女;第二,哲学不是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而脱离自然科学的“科学的科学”;第三,哲学和其它具体科学的关系在研究对象上,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一方面,哲学的发展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只有在对具体实践经验的不断学习和总结分析中,才能抽象出哲学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具体科学特别是医学科学的研究,又必须以哲学为指导,以保证医学的科学性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医者仁术的本质。
医学哲学就体现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融合医学和哲学的结晶。
医生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在我们踏入医学殿堂那一刻开始,就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最高的职业准则:“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柬一切堕落和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尚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祇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实共亟之。
”这其中,我们体会的是医学的庄严和神圣。
但现代医学及医疗的发展与改革仍然面临许多难题。
早在上个世纪初,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就曾经非常尖锐、切中要害地指出: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
这三道难题至今依然困惑着我们。
医学有很大的局限性。
医学的局限性就在于医学研究的是人类自身,而人类自身的未知因素还有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凡是多少接触过中医理论的人都会知道,中医学有很强的哲学性,甚至有人主张将中医学视为一种哲学。
这明显地表现在阴阳、五行和气的理论上。
它们既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同时又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2000多年来,它们支撑中医学术的发展,指导中医临床,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终于成长为一个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有明显疗效、而且具有自己独特优点的庞大医疗体系。
在阴阳五行和气的理论中,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又通过这些理论,深深地渗透到整个中医医疗体系的各个方面。
从古至今,中医学与哲学有特别紧密的关系,甚至有些内容相互交错,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事实。
其实,科学与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普遍的、必然的。
无论什么科学,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某种哲学的导引和约制。
在这一点上,东方和西方、过去和现在皆如此,其中道理无须多述。
而且,古代西方与东方一样,也曾有过哲学与原始科学混融在一起的时期。
但是后来,西方的各门具体科学陆续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知识系统,从此与哲学划清学科界限,在理论和概念上不再纠缠不清。
应当说,中国古代的哲学与科学也走过从混融到逐步分离的过程。
至迟到西周,医学已成为独立的知识系统。
但是中医学至今仍保留着阴阳五行气而与哲学相贯,这一点与西医和西方科学却很不相同。
有人据此认为,中医学始终没有摆脱古代的朴素性,仍然停留在前科学的阶段。
中医学要现代化,要成为科学,就必须与哲学彻底分离,甩掉那些哲学范畴。
这种主张看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起来,却是一概以西方学术为标准而忽略了中医学和中国哲学的特点。
粗略地说,中国哲学是自然整体哲学,中医学是自然整体医学。
中国哲学和中医学所坚持的整体是完全的最高的整体,是自然的演生的(即时间的)整体,故特称自然整体。
(西医构建的是合成——空间整体)这样的整体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全息。
意思是,整体的每一局部都含有整体的全部性质。
基于这种观点,中国哲学和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人身上的基本特性与生出人
的天地宇宙有对应关系,可以相互参照。
关于这一点,张介宾说:“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
……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类经附翼·医易义》)“易”指《周易》之易,即变易及变易之理。
天地之易与身心之易有一致性,所以可以也应当运用天地之易来行医道。
天人相与、医易相通,并不是由于中医学和中国哲学朴素、幼稚,而是因为它们建立在自然整体观的基础之上,是自然整体观引出的结果。
如果不是建立在自然整体观的基础之上,其哲学之理与具体科学之理也不可能如此相通。
自然生成的整体观强调整体决定局部,部分由整体生出,因而主张从整体看局部,又称“以大观小”。
这样做,就是把事物放在自然整体的联系之中加以观察,从而能够揭示事物内外的自然整体关系。
为了全面彻底地贯彻这一原则,揭示事物(包括人)与天地万物的整体联系,说明事物内外如何受到外部大环境的决定和影响,就必须运用一些自然整体性哲学的范畴居高临下地来考察事物。
阴阳五行理论对事物进行整体归类,就体现了从自然整体看局部的原则。
应当看到,阴阳五行一类的自然整体哲学范畴概括的是天地整体,所以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但它们与西方哲学范畴不同。
它们不是抽象范畴,而是意象范畴。
它们的功能不在于代表某种严格固定的高度抽象的共性,而是以某种具体的动态性能为标准为某类事物规定了一个范围。
凡具有该种具体的动态性能的事物就以其自身之全部归属于那一类。
基于此,阴阳五行一类的整体性哲学范畴不仅适用于天地大宇宙,同时也适用于人身小宇宙。
由于它们所规定的是某种具体的动态性能,所以它们无论应用于天地大宇宙,还是人身小宇宙,都能说明一定的具体关系。
而且,由于是整体划分和归类,凡具有该种具体的动态性能的事物就以其自身之全部归属于那一类,因此,被归属的那些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自然也都被容纳到该范畴之中。
这样,就使得阴阳五行一类的哲学范畴具有了两重性:一方面,它们能概括天地万物,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因而无愧为哲学范畴;另一方面,当它们运用于具体事物时,它们又能有所适应而容纳和显示该种具体事物的特殊关系,成为关于该种具体事物之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
正是因此,通过这些范畴,可
以将那些具体事物与天地整体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对事物完全的自然的整体观察。
西方高度抽象的哲学范畴,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具体事物。
但是这种范畴无论应用到什么地方,都只代表一种严格固定的内容极为空疏的抽象共性,而不涉及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所以不能说明实际事物的任何具体特性和具体规律。
这正是西方哲学与具体科学各自独立、分离的表现。
由上可见,自古以来中医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特殊紧密的关系并不是缺点,而是自然整体医学的特点。
长远未来的中医学肯定会有大的发展、突破和变革,阴阳五行等也可能被新的理论代替,但是中医学与未来的自然整体哲学保持特殊紧密的相互渗透关系,这一点不会改变。
如果改变了,中医学就不再是自然整体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