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地震遗址、纪念馆 灾害解说报告
北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观后感

北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观后感走进北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就像翻开了一本沉重却又充满力量的大书。
刚到纪念馆门口,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像一双大手,紧紧揪住了我的心。
一进去,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和实物,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无比沉重。
那些倒塌的房屋模型,歪歪扭扭地立在那里,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时的惨烈。
墙上一幅幅照片里,人们惊恐的眼神、满脸的泪水和灰尘,真的让我觉得仿佛置身于那场灾难之中。
废墟里的书包、鞋子,每一件遗物都像是一个小锤子,一下一下地敲打着我的心。
这哪只是一件件物品啊,这都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留下的痕迹,我能想象到灾难来临的时候,孩子们还在天真地背着书包准备上学,大人们还在计划着一天的生活,可是一瞬间,一切都被摧毁了。
不过呢,在这种沉重里,我也看到了很多让人温暖又充满力量的东西。
那些救援人员的身影,就像一道道光照进黑暗里。
他们有的满脸疲惫,有的手上还流着血,却一刻不停地在废墟里寻找生命的迹象。
那一面面写满感谢话语的旗帜,是受灾群众对救援人员发自内心的感恩。
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喊着“加油”的声音,在废墟中回荡。
还有那些关于重建的展示,真的让我大为震撼。
北川从一片废墟又重新站了起来,新的房屋、新的学校、新的街道,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一样美丽。
这背后得是多少人的努力啊,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援建者们,他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带着希望和技术,把北川重新塑造了起来。
从纪念馆出来,我的心情很复杂。
既为那场巨大的灾难感到悲痛,又为在灾难中人们展现出的坚强、勇敢和团结而感到无比自豪。
我想,这就是生活吧,虽然会有可怕的暴风雨,但是只要大家手拉手,就一定能挺过去,还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这次参观就像是给我上了一堂超级生动又深刻的课,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参观北川地震遗址体会精选范文

参观北川地震遗址体会精选范文我有幸参观了北川地震遗址,深有感触。
在这里我见证了地震的可怕破坏力,也看到了灾后人们的坚定与奋斗。
当我进入遗址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塔形建筑——北川遗址博物馆。
这座建筑原本是一所学校,地震后改建成了纪念馆,展现了地震前、地震时和地震后的情况,并介绍了当时的救援和复建工作。
博物馆的外墙上刻有一幅巨大的刻字:“寄灵于天,我们寄托于此。
”这幅刻字饱含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走进馆内,我看到了残垣断壁,废墟中爬行的人们,载尸的直升机。
这一幕幕鲜活而真实地展现了地震那场灾难的惨烈。
博物馆中还有展柜,里面陈列着那些在地震中被压垮、摧毁的物品。
其中有一颗摇摇欲坠的吊灯,看上去仿佛随时会掉下来。
这一景象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破坏力。
走出博物馆,我看到的是一片瓦砾和建筑遗迹。
这里曾经是一座繁华新都市,但如今只剩下一些残破的房屋、破碎的墙壁和垮塌的建筑。
这些废墟已经成为了灾后重建的见证。
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执著的人们正在努力修建新的房屋,让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看到这里的一幕幕,我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话:万物静默如谜,唯有风雨不屈。
这个被地震摧垮的小城,正是经历了风雨,才能重产发展,有了新的生机。
除此之外,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勇敢的人们。
他们奋发抗争、不向死亡屈服,将生命和爱心献给了更多的人。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一组名为“救人”的雕塑。
雕塑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婴儿的身体。
这个男人身体虽有缺损,但他紧紧抱着一个婴儿,坚定地朝着前方走去,这个通过雕塑体现出来的场景显示出人们对于生命的珍爱。
在这个地震中受灾的人们如今依旧保持着他们的勇气和坚持,在瓦砾中秉持着生命力,每天都稳步地走向更好的生活。
这些人给予我们最好的启示——即使经历过如此大灾难,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勇往直前。
总之,北川地震遗址是一个饱含着深意和情感的地方。
遗址既让人们看到了地震的破坏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民的坚韧与奋斗。
四川北川地震遗址观后感

四川北川地震遗址观后感走进北川地震遗址,就像翻开了一本沉重又充满力量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大自然的无情和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刚到那儿,看到那些残垣断壁,心里“咯噔”一下,就像突然被一只大手攥住了心脏。
那些倒塌的房子,歪七扭八地堆在那儿,像是被一个发脾气的巨人随手摆弄过。
有的楼啊,只剩下半边,另一半就那么消失不见,就像被怪兽咬掉了一块似的。
这景象,让我觉得特别不真实,可是又明明白白地告诉我,这是一场巨大灾难留下的痕迹。
遗址里有个学校,那场景最让人揪心。
操场已经不成样子,教学楼塌得一塌糊涂。
看着那一堆堆废墟,我仿佛能看到当年地震发生时,孩子们惊恐的眼神,老师们拼命保护学生的身影。
那一个个破碎的教室,原本是充满欢声笑语、充满希望的地方,现在却寂静得让人害怕。
我就想啊,当时的他们该有多绝望啊。
不过呢,在这片废墟之中,也有一些东西让我特别感动。
在那些断壁上,能看到一些鼓励的话,那是后来的人留下的。
这些话就像黑暗中的小火苗,虽然微弱,但是充满了力量。
这说明啥呢?说明灾难虽然可怕,但咱们人类可不会被它轻易打倒。
而且啊,你看现在北川重新建设得也越来越好,这就像一个倔强的孩子,摔倒了拍拍土又站起来,还跑得更快了呢。
走在遗址里,我还发现有好多小野花在墙角旮旯里冒出来。
这些小花啊,不管周围环境多糟糕,它们就那么顽强地生长着。
这小花就跟北川人民一样,地震可以摧毁他们的家园,但摧毁不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重新开始的决心。
从北川地震遗址出来,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画面。
我知道了生命的脆弱,一场地震就能改变那么多东西。
但我更明白了生命的坚韧,就像北川,就像那些经历过灾难还能笑着面对生活的人们。
这一趟啊,就像是上了一堂特别生动的课,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对那些经历过苦难还努力向前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北川受灾情况说明

北川受灾情况说明北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县。
然而,北川县在2024年5月12日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这场震灾给北川县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地震发生后,北川县受灾程度非常严重。
据统计,地震造成北川县5.12万人死亡,超过2万人失踪,近30万人受伤。
县城里的80%以上的房屋倒塌,学校、医院、商店、道路等基础设施几乎全毁,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
在灾后的第一时间,中国政府迅速出动物资和救援队伍,帮助北川县处理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救援队伍不顾艰难险阻,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他们救出了许多被困的居民,为受伤的人提供了救治。
同时,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物资调配,向北川县提供了大量的食品、水、帐篷、药品等生活必需品,满足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灾后重建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北川县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重建。
新的房屋、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为受灾群众提供了更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北川县的防灾减灾工作,修筑了防护墙、加固了房屋等,提高了北川县的防震能力。
然而,北川县的受灾情况依然严峻。
由于灾难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受灾群众仍然生活在污浊的帐篷和临时安置点中。
许多人失去了家庭成员,失去了赖以生活的土地和财产,心理压力巨大。
此外,灾后重建进展缓慢,许多重要的公共设施仍未完全修复,影响到受灾群众的生活和工作。
在此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北川县的灾后重建工作。
政府加大了对北川县的投入,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划,以推动灾后重建工作的进行。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重建中,捐款捐物、提供技术支持等,为受灾群众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面对巨大的灾难和困难,北川县的受灾群众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展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韧性。
他们努力重建家园,找回生活的希望,并在重建过程中逐渐走出了阴影。
总的来说,北川县受灾情况严重,但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北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观后感

北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观后感走进北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就像走进了一段沉痛却又充满力量的历史。
刚踏入馆内,那种压抑的氛围就扑面而来。
看着墙上一幅幅震前美丽家园的照片,再想想即将看到的地震后的惨状,心里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
照片里的人们笑容满面,房子错落有致,那是曾经平凡又幸福的生活画面啊。
当看到地震后的场景还原时,我整个人都被震撼到了。
废墟、残垣断壁,感觉空气都变得沉重起来。
那些扭曲变形的钢筋,就像受伤后痛苦挣扎的巨兽骨架。
看到那些被掩埋在废墟下的生活用品,仿佛能看到灾难瞬间人们的惊恐和绝望。
这时候我就在想,大自然发起怒来可真是太可怕了,一瞬间就把一切都摧毁得七零八落。
不过呢,在这一片沉痛之中,我又看到了很多让人暖心和振奋的东西。
那些救援人员的事迹可真是了不起。
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从四面八方赶来。
有的徒步翻山越岭,身上背着沉重的救援设备,却一刻也不停歇。
那些救援犬也超级可爱又勇敢,在废墟里嗅来嗅去,争分夺秒地寻找生命的迹象。
我仿佛看到他们在和死神赛跑,一个又一个生命被他们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还有那些志愿者们,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放下自己手头的事情,来到这个满目疮痍的地方。
给受灾群众送水、送食物、搭帐篷。
他们就像黑暗中的点点星光,虽然微小,但是聚集在一起就照亮了整个灾区。
而受灾群众自己呢,也展现出了超强的韧性。
他们从悲痛中慢慢站起来,互相搀扶着,重新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
那种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眼神,真的特别感染人。
就像一棵被暴风雨吹倒的大树,虽然倒了,但是根还在,只要有一点阳光和雨露,就又努力地向上生长。
从纪念馆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画面。
我想,这场地震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它就像一场考验,让所有人都紧紧团结在一起。
现在我们看到北川新的面貌,那是在无数人的努力下重生的地方。
这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而且我们也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这平静美好的日子,是多少人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呀。
五一参观北川地震遗址作文

五一参观北川地震遗址作文五一假期,我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来到了北川地震遗址。
刚到那儿,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像一张大网,把我整个罩住了。
那一片断壁残垣就像无声的讲述者,每一块破碎的砖头、每一根歪斜的钢筋,都在诉说着2008年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
我走进那曾经繁华的街道,现在只剩下残碎的路面和倒塌的房屋框架。
路边的指示牌还在,可它指向的店铺、人家,都已经消失不见,就像被一只巨大的手无情地抹去了。
我看到有一栋楼,半边已经完全坍塌,另外半边还摇摇欲坠地站着,就像一个受伤的巨人,在顽强地抵抗着岁月的侵蚀。
这时候我心里想,这楼要是个有生命的家伙,得有多疼啊,估计比我不小心撞到脚趾头要疼上无数倍。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个被压扁的小汽车,它就像一个被揉皱的纸盒子,完全看不出原来的帅气模样。
我忍不住对同行的朋友说:“你看这汽车,以前肯定也是公路上的靓仔,现在被地震这‘调皮鬼’搞得这么惨兮兮的。
”朋友白了我一眼,但我知道他也和我一样,内心充满了震撼和难过。
遗址里还有一些保留下来的标语,像“坚持就是胜利”之类的。
这些标语在当时肯定给了人们莫大的鼓舞,现在看着,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
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人们没有放弃希望,就像那些在废墟中努力求生的人们,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要拼命抓住。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许多纪念遇难者的地方。
有鲜花,有蜡烛,还有人们写下的思念话语。
那些话语简单却充满深情,我看到一个纸条上写着:“爸爸,我想你,你在天堂要好好的。
”这时候,我的鼻子一酸,眼眶就湿润了。
这里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故事,都是生命的重量。
参观完北川地震遗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五一假期,没有了以往的轻松和欢乐,但是却让我收获了很多。
我看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更看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坚强、勇敢和团结。
我想,这一趟来的值了,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
以后的日子里,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地震比起来,那都算个啥呀,就像小蚂蚁想绊倒大象一样,只要咬咬牙,肯定能挺过去。
北川地震遗址观后感

北川地震遗址观后感引言北川地震遗址是一座承载着巨大历史悲剧的地方,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毁灭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如今,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座地震遗址,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悲痛和坚强。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向大家分享我对北川地震遗址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重视。
地震的力量北川地震遗址被誉为中国抗震减灾的一座纪念地。
一次次地震应当我们警醒,地震的猛烈冲击瞬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在遗址中,我看到了房屋倒塌、道路破碎、废墟堆积的景象,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地震的威力和对生活的巨大冲击力。
地震让人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和朋友。
站在遗址的面前,我不禁感叹生活的脆弱和无常。
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应该更加重视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只有通过科学的防震减灾措施,我们才能减少地震所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重建的勇气尽管北川地震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我也看到了人们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坚强。
通过人们的努力,城市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新的建筑物在废墟上拔地而起,道路重新铺设,这一切都展示出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希望。
北川地震遗址中的纪念碑更是让我心潮澎湃。
那些铭刻着牺牲者名字的碑文不仅仅只是名字的简单排列,更是凝聚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
这使我深切地感到,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自然的力量北川地震遗址的一角,有一片恢复的公园,这里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自然的力量。
废墟下重新生长的植物,让我明白自然有时是残忍的,但同时也给予了我们重生的机会。
自然的力量是无法被抵挡的,我们需要尊重和与之和谐相处。
探索和反思在北川地震遗址,我不仅了解了地震的破坏力和人们重建家园的勇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预警机制和防灾减灾方法,我们可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值得思考的是,地震虽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降低其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参观北川地震遗址体会

参观北川地震遗址体会我曾经参观过北川地震遗址,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虽然地震发生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但是现场仍然充满着悲痛和令人震撼的情感。
尽管建筑物已经修复,遗址保留了地震之前的景象,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状况。
当我到达北川地震遗址时,第一眼看到的是著名的“墓园公园”。
这座公园位于当地最大的中学前面,是一个供人缅怀逝去的亡灵的公共纪念地。
各种颜色的花朵和绿色的植被随处可见,显然当地政府已经投入了许多资金和人力来打造这个公园。
然而,墓园的旁边是一些废墟,这些废墟是地震留下的残骸。
看着这些废墟,我感觉到自己的心中翻江倒海,仿佛能够感受到当时地震时人们所经历的恐惧和绝望。
我看到的是一片废墟,但是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看到的是他们一生的家园。
我开始觉得自己很小,迷失在自己的思考中。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北川县在地震中损失惨重,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倒塌了。
数以千计的人被掩埋在废墟中,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家园。
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灾难,而在那之后,整个国家都团结起来,全力支援北川地震灾区。
我看到了广场上的纪念碑,上面记录着地震的重要信息。
碑文中详细记录了事件的始末,以及对受害者的悼念。
在广场的另一边,是充满震撼力的“瓦砾墙”,墙上稀稀疏疏地挂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遇难者的照片,深深地刺激着我的感官。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展示区,上面展示了北川地震的照片和视频,以及遇难者的名字和年龄。
这些照片和视频展现了地震时的状况和对受害者的悼念。
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物品,这些都是人们用来缅怀遇难者的。
在遗址中我也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看到工人们在恢复建筑物和路面,这都是为了让当地居民能够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人们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
最后,我的参观之旅以瞻仰祭坛为结束。
这个祭坛是为了悼念地震中遇难者而设立的。
它位于公园中央,由花朵、字母、图案和纪念碑组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照片时,我看到了很多人在祭坛前献花和悼念,这表明人们始终记得灾难中的无辜受害者,并想方设法保留他们的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现状、案例
•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 重影响了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所以国 际上一直致力于减轻自然灾害,重视灾害 教育。总体来说,国际上灾害教育开展早 于我国,研究也较国内灾害教育研究更成 熟。 • 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行之 有效的灾害教育体系,其中面向公众的灾 害教育是灾害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有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国外公 众灾害教育的实践非常具借鉴意义。
• 第一,相关场馆要提高认识,明确解说地进行灾害教育的 任务,纳灾害教育于其工作任务之中,如规划设计理念也 应明确进行灾害教育的责任。如神户人与未来防灾中心的 确定几大任务为:展示保存、教育培训、科学研究。 • 第二,教育培训促进解说员专业发展。通过自我学习和教 育培训提高解说员乃至解说地的解说水平,包括防灾减灾 知识、能力、态度等专业能力的各个方面。研究者在对北 京、唐山、重庆相关场馆游客与解说员调查中发现,解说 方式偏好为:解说员的解说>多媒体>书籍、折页>参观引 导图>解说牌>电子解说器。可见解说员的重要作用,也可 见对解说员进行灾害教育培训的迫切性。解说教育者和解 说员都应该不断探究解说地进行灾害教育与解说的方式方 法途径等问题,确保遗址地等场所灾害教育功能的发挥。 解说员是行动研究的主体。
• 环境解说(解说)是解说地(风景名胜区、公园、 遗产地、博物馆等)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 把环境教育纳入解说地与旅游地的工作职责与评 价也是国际发展趋势,解说地除了有旅游休闲、 管理服务还有教育功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乐育、 保育。通俗来说除了保护还有教育,灾害遗址等 场所亦如此。 • 灾害教育是环境教育的深化与发展,环境解说 (解说)的理论也理应适用于灾害教育,成为灾 害纪念遗址、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公众灾害教育的 重要手段和方式,其可促进灾害教育的开展,提 高全民防灾素养,培育安全文化。
• 在灾害教育宣传方面,日本非常重视媒体的作用, 日本认为媒体是“政府应对危机的最好朋友”, 政府早在1961年制定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中就 明确规定日本广播协会(NHK)属于国家指定的 防灾公共机构,从法律上确立了公共电视台在国 家防灾体制中的地位。 • 此外,日本各级政府还通过向市民发放各种灾害 教育材料进行社会自然灾害教育,如东京目黑区 就组织编写了《市民防灾行动指南》宣传手册, 下发给居民阅读;日本政府还将每年的9月1日 (为纪念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而设)定为全 国防灾日,以集中进行公众灾害教育。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博物馆协会的考古与历史博物馆 委员(ICMAH)会举办的2008年年会的主题正是“博物 馆和灾害”。会议探讨了博物馆在自然、经济和军事灾害 方面的直接、间接影响,主要内容包括灾害解说方面的道 德伦理问题、建立真相、传递信息和展览设计四 时要面对什么特殊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博物馆对人类所承 受的灾害痛苦的展示是教育还是利用?临界点在哪里?博 物馆可以在没有本人或其家人的允许下展示他们的图像吗? 等等;建立真相涉及研究博物馆是采用哪种角度进行灾害 解说,是从受害者及其家人的角度,还是政府、媒体、专 家等?博物馆的解说可靠吗,值得相信吗?等问题。
2012/7/10
• 国内研究大多为“介绍式”、“呼吁式” 研究,大多介绍此地设施与灾害教育内容, 鲜有关注解说研究。此类场所主要通过解 说系统功能的发挥来达到灾害教育的目的, 解说系统包括解说员、解说词与解说设施 (解说牌示、路径等),解说除了讲解的 功能,还有管理、引导的作用,以确保此 类场所教育功能的发挥。
灾害是不能阻止的,但其危害可以减轻。 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技能,树立正确态度。
• “国际减灾十年”(IDNDR,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e Disaster Reduction)提出“教育是减轻灾害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 键”,呼吁国际社会采取一致的行动以较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期 使各国皆能增进减灾能力,利用现有的科技知识提升防救灾技术水准, 并借由技术协助、技术转移、教育训练及效果评价等措施发展更有效 的自然灾害评估、预测、预防及减灾的方法。 • 灾害教育始于学校,学校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最佳场所。灾害教育能够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素养和灾害意识,对灾害形成原因以及分布有 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掌握一些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从 而能不同程度地改变学生们的观念和行为,形成积极的态度,从而确 保生命安全;同时还能向家庭与社会扩散,提高全民防灾素养;从长 远角度看,具有一定防灾素养的工作者能在防灾管理、防灾科技等多 方面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防灾减灾。
• 另外,日本的防灾教育场馆是日本进行灾害教育的重要手 段,在公众灾害教育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这种场馆有 把灾害遗址作为灾害教育基地,也有专门建立的高科技灾 害教育中心。如北淡町震灾纪念公园,一些地震的实景被 保留下来,人们在园内可以看到由实物再现的高速公路倒 塌后的场景和被完整保存下来长达140米的地震断层,还 可看到挖掘后裸露的地层内部断裂剖面,这些实景非常具 有感染力;而且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过去发生过的地 震,还可以看到今后30年可能发生的地震预测。京都市民 防灾教育中心是日本专门为市民建立的防灾教育及培训的 中心,中心内有各种图片、文字、影像、3D电影向民众 介绍日常各种防灾知识,还有地震、泥石流和消防等各种 体验项目,中心还教授参观者防灾工具的使用,也提供各 种灾害培训。这种防灾教育场所科技含量高,提供多种感 官刺激,取得了非常优异的灾害教育效果。
如何开展灾害解说研究与实践?
灾害解说系统规划设计理念
一、按照国际相关宣言,如兵库宣言等。 二、要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的要求。 三、开展国际比较与合作,明确场馆定位, 除展示功能、研究外,确保教育功能发挥。 四、重视加入灾害记忆的传承与生活经验。 五、重视志愿者的作用。
灾害解说规划设计原则 • • • • 一、尊重人类自主能动性、不夸大灾害影响; 二、尊重科学与自然规律、不漠视灾害影响。 三、尊重生命,体现人文关怀。 四、关注落后地区,关注弱势群体、脆弱性。
• 美国长期以来都很重视公众灾害教育,其特点是构建“防 灾型社区”,以社区为单位传授公众灾害的知识和技能, 建立社区组织及个人的防救灾理念,以提升整个社会的防 救灾管理水平。早在1985年,美国洛杉矶消防局就成立了 社区灾害反映和救助队伍向所有市民提供救灾培训,并且 制定有详细的救灾培训计划;“9· 11”事件后,美国政府 愈加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 化教育体系,建立并提升社区在背灾、御灾、灾后修复与 重建三大方面的能力;此体系鼓励普通民众组成“社区应 急反应队”,并且对反应队的培训时间和内容都有详细具 体的规定。美国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公众灾害教育的宣传: 如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的官方网站上设立了专 门的灾害知识版块,且对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有所区分, 有少儿版和成人版;美国还将9月11日因为“9· 11”设立 成美国重要的防灾纪念日。
• 以社区为单位的自然灾害教育实用性强、 效果好,是提升整个社会防灾能力的有效 手段;建立减灾教育场所也非常有助于公 众灾害教育的实施;此外,建立灾害纪念 日、印刷和发放灾害材料是各国实施公众 灾害教育的普遍手段;规定媒体在公众灾 害教育中的法律地位也许更有利于发挥媒 体的作用。但是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各国 具体的公众灾害教育内容和一些实施手段 并不相同。
• Kobayashi Fumio(2008)在《Social Educ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Museum》中指出 其在日本兵库县南武地震学习展中发现,日本兵库县南武 群众更加关注住宅附近的活动断层分布,指出自然灾害展 览解说应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专业知识,如地球科学知识等; • Holmes,Mary Anne(2008)在《Dinosaurs and Disasters Day at University of Nebraska's State museum: A Joint Effort to Explain Natural Disasters to the Public》 中指出了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国家博物馆让本科生和研究生 参与博物馆解说,介绍海啸、泥石流、火山爆发等自然灾 害过程,建立公众和科学之间的桥梁,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取得了良好效果。
•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灾害严重 的国家,使得日本非常重视灾害教育,其 灾害教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日本的公众 灾害教育除了重视以社区为单位的灾害教 育,其灾害教育场馆和媒体的运用也非常 有特色。日本倡导“自己的区域自己来维 护”的理念,所以是社区组织承担对居民 的防灾教育,日本政府鼓励社区内居民自 发成立灾害防治和救助团体,如消防团、 水防团、妇女防火俱乐部、少年防火俱乐 部等等,这些团体平时负责社区内的灾情 隐患排查、防灾教育和培训,灾害发生时 负责疏散居民、抢救伤员等等,非常有利 于社区的自助与互助。
2012/7/10
神户人与未来中心:志愿者的作用、灾 害记忆传承
灾害解说系统功能最优化
• • • • • • • • 系统-结构-功能 解说员专业化 解说设施标准化 解说词规范化 研究者尝试提出以下策略,以促进灾害解说的开展: 一、制定职业标准,促进解说员专业化。 二、对解说员进行灾害解说培训,促进其专业发展。 三、解说员自身解说要运用多样方法、注重体验式学习的 运用,提高自身解说技能。
日本京都市民防灾中心:教育活动
• 京都市市民防灾中心位于市辖南区,京都 站西南方,在著名文化遗产东寺之南,临 近京都市南区消防署的急救教育中心。京 都市政府基于对灾害教育的重视、为市民 及参观者提供灾害教育场所的目的,于 1994年10月成立京都市民防灾教育中心。 该地公众教育主要通过解说、体验式学习、 专家讲座、消防与急救培训等方式而进行。
为什么要通过解说开展灾害教育?
• 防灾安全类博物馆、科技馆、遗址地、纪 念馆等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最佳场所,以解 说为主要手段和途径进行。 • 解说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不仅仅限于解说员的解说,还包括解说词、 解说设施共同构成的解说系统,如实践证 明通过环境解说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促进 了环境教育基地、公园等场所进行环境教 育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