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临床意义》课件

详细描述
凝血酶时间是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当凝血酶时间延长时,可能表明纤维蛋白原缺 乏或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止血能力下降,增加出血风险。同时,某些疾病如异 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也可能导致凝血酶时间延长。
03 常见凝血项指标与疾病的 关系
尿液pH值
尿液pH值异常可能影响尿液中溶解 的钙、镁等离子的浓度,从而影响 凝血过程。
方法。
凝血项的参考值范围
一般来说,凝血酶原时间(PT)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 11-14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正常 参考值范围为25-40秒,凝血酶时间(TT)的正常参 考值范围为16-20秒,纤维蛋白原(FIB)的正常参 考值范围为2-4g/L。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诊断血管性血友病
凝血项检查可以检测出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性,有助于诊断血管性血友病。
诊断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项检查可以检测出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诊断DIC。
评估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评估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凝血项检查中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 白原水平可以评估静脉血栓形成的风 险。
评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若凝血项指标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 的诊断和治疗。
02 凝血项异常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总结词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提示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或使用抗 凝药物。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是一项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当凝血酶 原时间延长时,意味着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出现障碍, 或者维生素K缺乏,或者抗凝药物的作用。这些情况都可能导 致凝血功能下降,增加出血风险。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凝血功能是维持血液在血管内保持液态同时在出血时能迅速形成凝块以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检测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可以帮助医生对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本文将对凝血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Ⅶ、Ⅴ、Ⅹ和凝血酶原这些依赖维生素K的因子的活性。
PT延长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Ⅶ和凝血因子Ⅴ等的活性。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存在一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疾病。
3.凝血酶时间(TT):TT用来评估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TT延长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4.纤维蛋白原定量(FIB):FIB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会被凝血酶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可能提示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可以作为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暗示存在血栓,而低水平则排除了血栓的可能性。
1.出血疾病的诊断: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一些与出血相关的疾病,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一些血栓相关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会导致凝血功能的改变。
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血栓,并指导相应的治疗。
3.手术和治疗前的评估:在拟进行一些手术或特定治疗前,特别是涉及出血风险的手术,如心脑血管手术、外科手术等,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以便医生做出风险评估和相应的处理。
4.监测抗凝药物治疗: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抗凝药物的疗效,如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以确保其在治疗安全范围内。
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 者的凝血状态,从而制定合适的抗凝 治疗方案,预防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 。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检测指标 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指导医 生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病情进展
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 心血管事件、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定 期检测凝血功能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干 预。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与展望
临床医生应定期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凝血功能 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 疗措施。
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降低出血和血栓形成 的风险。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凝血功能检测指标与患 者预后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改善凝血功能来 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微流控芯片技术
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 凝血功能检测的自动化、 集成化,提高检测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凝血 功能检测数据进行深度分 析,挖掘凝血指标与临床 结局的关联。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建立基于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的 个体化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开展多学科协作,包括血液 科、肾内科、检验科等,共 同探讨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在
详细描述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可能表明凝血因子缺乏、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活性增 强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则可能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等有关。
纤维蛋白原
总结词
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 因子,其水平与血液透析患者的凝血 状态密切相关。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降低可能表明肝脏合成功 能受损、出血或纤溶活性增强等;纤 维蛋白原升高则可能与感染、炎症、 恶性肿瘤等有关。
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的 临床意义
凝血的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张弘

常见的凝血异常与临床表现
凝血因子缺陷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血友病和血纤维蛋白原缺乏。
用于检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功能异常。
用于评估凝血因子功能异常和抗凝药物的
疗效。
3 凝血酶时间(TT)
4 D-二聚体检测
用于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纤维蛋 白形成的异常。
用于筛查和监测血栓和血管内皮损伤的相 关病情。
临床意义和应用
凝血功能异常既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后天性的疾病,凝血检查在诊断 和治疗这些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凝血检查还对评估手术风险和监 测抗凝治疗的效果具有临床意义。
凝血的基本原理和检验项 目的临床意义
凝血是机体保护血管系统完整性和止血的重要过程。了解凝血的基本原理和 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对于诊断和治疗凝血功能异常的疾病至关重要。
凝血的定义和作用
凝血是一种生物学过程,它使血液在受伤血管或组织表面接触到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时发生凝聚,最终形 成血凝块,以止血和修复受伤的组织。
凝血的基本原理
血液凝固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包括凝血因子的活化、血小板聚 集和纤维蛋白形成。血栓形成机制包括内源凝血途径和外源凝血途径。
凝血检验项目的介绍
以下几个凝血检验项目在诊断和评估凝血功能异常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检验科学中的血液凝固功能检测与临床意义

检验科学中的血液凝固功能检测与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中,血液凝固功能的检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通过血液凝固功能检测,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出血及凝血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探讨检验科学中的血液凝固功能检测以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
一、血液凝固功能检测方法1. 凝血酶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是常见的血液凝固功能检测方法。
PT主要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通路的功能,而APTT则用于评估内源凝血通路的功能。
通过测定PT和APTT的时间来确定凝血功能的异常。
2. 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也是血液凝固功能检测的重要指标。
血小板是血液中负责凝血的关键组成部分,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的风险增加。
出血时间测试血液在皮肤伤口处凝结所需的时间,可以评估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3. 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血液凝固产物的一种,其水平的升高可以提示血管内的凝血活动增加。
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情况。
4.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T):TT是一种常用的血液凝固功能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全身凝血功能。
二、血液凝固功能检测与临床意义1. 诊断和评估出血和凝血疾病:血液凝固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出血和凝血疾病。
例如,PT和APTT的延长可以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而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可能预示出血性疾病。
通过检测血液凝固功能,医生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指导抗凝治疗:血液凝固功能检测在抗凝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抗凝治疗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疾病,但需要严密监测凝血功能以避免出血风险。
通过定期检测PT和INR等指标,医生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3. 术前评估和手术中的监测:血液凝固功能检测在术前评估和手术中的监测中非常重要。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使用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或进行肝移植等,以改 善肝脏功能,控制疾病进展。
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可以反映肾脏功能,如肾功能不全或尿 毒症等。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 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通过凝血项目检测有 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等可用于诊断血栓性疾病。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以预防血栓形成或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要点一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有助于诊断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 减少症等。通过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 PT)和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 功能,从而诊断出血性疾病。
总结词
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 平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 纤维蛋白原异常或凝血功能紊乱。
03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的临床意 义
血小板计数与临床意义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和血栓形成风 险的重要指标。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提示骨髓抑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等 疾病;而血小板计数升高则可能预示 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等。
凝固机制。
02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方法
血小板计数
总结词
反映血小板数量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常用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 增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诊断凝血因子 缺乏或功能障碍。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凝血七项指的是临床上常用来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七个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C)和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 INR)。
这些指标在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诊断混合性凝血功能障碍:凝血七项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混合性凝血功能障碍,如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严重的凝血障碍,可以导致广泛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化,最终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耗竭。
凝血七项指标通常会显示出PT和APTT延长、Fbg降低、PR减少等异常结果。
2. 预测出血风险:凝血七项在评估患者出血风险方面非常有用。
凝血时间延长、Fbg降低和PR减少可能提示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3. 评估抗凝治疗:凝血七项在评估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非常重要。
例如,PT和PT INR可以用于监测华法林(Warfarin)等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效果,以确保凝血因子活性处于理想范围。
而APTT常用于监测肝素(Heparin)等非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效果。
4.评估凝血因子缺陷:凝血七项可以帮助鉴别凝血因子缺陷。
PT和PTINR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缺乏有关,而APTT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缺乏有关。
5.监测肝功能:PT和PTINR是评估肝功能的常用指标。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肝功能异常时可以导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从而延长PT和PTINR。
6.指导手术和出生前筛查:凝血七项可用于指导手术前的评估和出生前的筛查。
手术前的凝血七项检查可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术后可能出血的风险,而出生前的凝血七项检查可用于筛查新生儿中可能存在的凝血功能异常。
总的来说,凝血七项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诊断凝血障碍,预测出血风险,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鉴别凝血因子缺陷,评估肝功能,指导手术和出生前筛查等。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PPT

VS
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检测可 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和治 疗效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 案,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同时, 凝血功能检测还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 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如出血、血小板 减少等,以便及时处理。
03
凝血功能检测的局限性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检测方法不统一
目前凝血功能检测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方法之间的标准 化和可比性有待提高,这给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带来了困 扰。
全自动血凝仪
血凝仪的校准与质控
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对血 凝仪进行定期校准和质控检测。
通过连续流动分析技术,自动化完成 凝血因子的筛选和定量分析。
特殊凝析血小板聚集、释放等功能,评估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
用。
血栓弹力图
02
通过检测血液在凝固过程中的物理特性变化,评估血液凝固状
过度治疗的风险
由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需 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可能 存在过度治疗的风险,如过度使 用抗凝药物等。
缺乏个性化治疗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只能提供一般 性的参考,对于个体患者的特异 性治疗仍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 临床情况。
患者因素的局限性
1 2
患者依从性差
凝血功能检测需要患者遵守一定的饮食和药物限 制,有些患者可能无法严格遵守,导致检测结果 不准确。
态和血栓形成风险。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筛查
03
通过对特定基因的突变进行检测,诊断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相
关疾病。
02
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血液凝固机制异常,导致皮肤、黏膜或内脏器官出血的疾病。凝血功能检测对于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评估患者的止血功能,帮助医生判断病因,制定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PT反应曲线差值来确定FIB浓度的方法。仪器法完成测定PT PT衍生法 时,FIB全部变成纤维蛋白,其浊度与FIB浓度成正比(无需加凝血
酶),可采用终点法或速率法换算出FIB浓度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FIB单克隆抗体,应用双抗体夹心法 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FIB浓度
热沉淀比浊
血浆经磷酸二氢钾-氢氧化钾缓冲液稀释后,加热至56℃,使
凝物等
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DIC高凝期、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临床意义】APPT变化的临床意义见上表
纤
维
纤维蛋白原
蛋
纤维蛋白原(FIB)是由肝脏合成,是血浆浓度最高的凝
白
血因子。FIB浓度或功能异常均可导致凝血障碍。因此,FIB是
原
出血性疾病与血栓性疾病诊治中常用的筛检指标之一。FIB检测
血液凝固仪PT测定方法与检测原理
方法
检测原理
光学法 在血浆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原逐渐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浊度发生变化,当 一束光通过反应杯时,其投射光(透射比浊法)或散射光(散射比浊法)的强度也会随 之发生改变,可根据光强度的变化来判断血浆凝固终点。 电流法 又称钩方法。纤维蛋白具有导电性,将电极插入标本中,利用电极之间电流的 通断来判断纤维蛋白是否形成,以此确定血浆凝固终点。
产
白原的抗原决定簇,用其免疫动物可获得抗FDP抗体。因此,通
物 (
过免疫学方法可检测血浆FDP浓度。
FDP
法
FIB凝集,比浊法测定其浓度
双缩脲法
用12.5%亚硫酸钠溶液将血浆FIB沉淀分离,以双缩脲法检测
【方法学评价】FIB测定的方法学评价见 表
FIB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
评价
Clauss
为FIB功能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WHO推荐的参考 方法
PT衍生法
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是其灵敏度高,在FIB浓度异常时,测 定结果往往偏高,主要适用与健康人群或FIB浓度正常的人群
保
组织凝血活酶ISI的参考品,其ISI确定为1.0。ISI值越接近1.0,
证
表示其灵敏度越高。 (4)正常对照值:商品化参考血浆常用100名健康男女各半的
混合血浆作为正常对照用的标准血浆。
(5)IQC:反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EQA的结果可作为评价实验
室检测质量的客观证据。
3.检测后 (1)PT报告方式:PT(s)、INR、凝血酶原比率(PTR)、凝
保
成人:2.00~4.00g/L。
证
变化 增高 减低
FIB变化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FIB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增高可能是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① 感染:毒血症、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② 无菌性炎症:肾病综合征、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等、 ③ 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④ 恶性肿瘤 ⑤ 外伤、烧伤、外科手术后、放射治疗后 ⑥ 其他:妊娠晚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检测原理】
(
37℃条件下,在待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直接
TT
将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使乏血小板血浆凝固,其
)
凝固时间即为TT
【方法学评价】、【质量保证】
【方法学评价】 与PT试验相同。
【质量保证】 与PT试验相同。
【参考区间】 正常人群参考范围:10~18s,超过正常对照值3s为异常。 由于试剂中凝血酶浓度不同,其检测结果存在差异。因此,每个
其他方法
如热沉淀比浊法、化学法,操作繁琐,测定结果与生理性FIB 不一定呈平行关系
FIB检测的质量保证
项目
质量保证
① FIB参比血浆必须与待检血浆平行测定,以保证测
质
定结果的可靠性 保证结果的可 ② 当Clauss法测定结果超出其检测线性时,必须改变
量
靠性和准确性 稀释浓度,并重新测定,才能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 ③ 如FIB>5.00g/L时,可将其原来设定的稀释度1:
一般无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TT变化的临床意义见上表
纤
维
蛋
白 (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原
纤维蛋白原、可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多聚体和交联纤
)
维蛋白均可被纤溶酶降解,生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FDP)。
降
血液FDP浓度增高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但不能鉴别原发性纤
解
溶亢进与继发性纤溶亢进。FDP中X、Y、D和E等片段具有纤维蛋
时
固所需的时间。 PT是常用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的筛检指标
间
之一。
(
【检测原理】
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原理(图1)。
PT
)
图1
PT测定的3种方法与检测原理见表
目前,PT测定已普遍使用血液凝固仪,它是通过仪器连续记录血 浆凝固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并将这些变化信号转变成数据,用计算机 收集、处理数据后得出检测结果。血液凝固仪对PT测定的3种方法与检 测原理见下表
②INR:0.8~1.24。
③PTR:成人0.85~1.15。
变化 延长
PT变化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① 先天性FⅡ、FⅦ、F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②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影响FⅡ、FⅦ、
FⅨ、FⅩ合成)、原发纤溶亢进症、DIC等 ③ 血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等
质 量 保 证
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仪器和试剂、检测温度等各种因素 都对PT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全面质量控制对保证PT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十分重要。
1. 检测前 包括患者准备、血液标本采集、转运和处理等 ,其要求见下表
PT测定等止凝血试验对标本的要求
项目
要求
病人准备 停用影响止凝血功能的药物至少一周
① 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结构异常;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② 继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DIC晚期、纤溶亢进、重症肝炎和肝硬 化
【临床意义】FIB变化的临床意义见上表
凝
血
凝血酶时间
酶
凝血酶时间(TT)是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
时 间
白的筛检指标之一。TT延长主要反映FIB浓度减少或功能异常以 及血液中存在相关的抗凝物质(肝素、类肝素等)。
子更高,能检出FⅧ∶C小于25%的轻型血友病,故已替代试管法
凝血时间(CT)。但是,单一因子(如FⅧ)活性增高可使APTT缩
短,其结果则可能掩盖其他凝血因子缺乏。
变化 延长 缩短
APPT变化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① FⅧ、FⅨ水平降低的血友病甲、乙,FⅪ缺乏症,部分血管性血友 病
② FⅠ、FⅡ、FⅤ、FⅩ严重缺乏,如严重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 ③ 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 ④ 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等 ⑤ 血液循环中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如抗FⅧ或抗FⅨ抗体、狼疮样抗
创伤性或留置导管的血液标本,溶血或凝块形成的标本,输液时同 侧采集的标本均不宜做PT等止凝血试验
按规定离心力与离心时间要求,及时分离标本,获得缺乏血小板血 浆
2.检测中
(1)测定:无论是手工法还是仪器法,都要严格按照规程规范
操作。
质
(2)组织凝血活酶的质量:PT的灵敏度依赖于组织凝血活酶的
量
质量。必须使用标有国际敏感指数(ISI)的PT试剂。 (3)ISI和INR:WHO将人脑凝血活酶标准品作为标定不同来源
实验室必须建立相应的参考区间。
变化
TT变化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延长
①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其中更多见 于获得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②肝素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如肝素治多对凝血酶 有抑制作用,可导致TT延长。
缩短
磁珠法 又称粘度法。血浆凝固时血浆粘度增高,使正在磁场中运动的小磁珠运动强度 减弱,由此判断血浆凝固终点
【方法学评价】PT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PT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
评价
手工法(试管法)
重复性差,耗时,但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准确性好,
为仪器校准的参考方法
仪器法
操作简便/快速,结果重复性好;目前常采用光学法和磁珠法。 磁珠法的检测结果不受黄疸、乳糜、溶血标本的干扰,但反应杯 中需要加入磁珠,成本高。
3.检测后
质
(2)PT结果审核与复查:应该结合标本质量和临床诊断等对结 果作出综合判断后,才能发出正确的检验报告。重视异常结果的
量
复查,必要时重新采集标本进行复查,并加强与临床沟通,及时
保
掌握反馈信息。 【参考区间】每个实验室必须建立相应的参考区间。
证
①PT:11~16s,超过正常对照值3s为异常。
容器
真空采血管、硅化玻璃管或塑料管
抗凝剂
ICSH推荐到抗凝剂为109mmol/L枸橼酸钠,其与血液的容积比为1:9
采血 运送标本 不合格标本 离心标本
止血带使用时间不超过60s,采血要顺利,加血液至抗凝管后,应立 即轻轻地颠倒混匀5~8次,避免标本溶血和凝固
及时送检,因为血液离体后,凝血因子逐渐消耗,随着标本存放时 间延长,其消耗加快
什么是血液凝固?
血栓与止血常用筛检试验
1. 凝血酶原时间(PT)
目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录
3. 纤维蛋白原(FIB) 4. 凝血酶时间(TT)
5.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6. D-二聚体
7. 临床应用
凝
血
酶 凝血酶原时间(PT)
原
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
保
血活酶的混合物。因其来源及制备方法不同,可影响APTT测定结
证 果。
3.检测后 与PT试验相同。
【参考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