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最全版

(发展战略)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最全版
(发展战略)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最全版

(发展战略)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7-2020)

前言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的迅速崛起,是文化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战略地位日益上升的突出表现。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不断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历经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目前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讲,是人类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条件下,向满足精神需求迈进的产物。文化产业既体现了产业演进的自然规律,更体现了人类从攫取自然资源满足物质需求走向发挥文化创造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伟大文明进程。

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引发全球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且极大地影响了各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趋向。科技进步导致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方式开始向模块化、网络化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类型由制造业为主导向服务业为主导转变;产业进步也开始由技术创新为先导向文化创意为先导转变。文化正在逐步超越土地、劳动和资本,成为新的重要生产要素。创造新思想和新表达形式的能力,正成为决定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正处在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和文化经济时代交织而成的复杂历史时空之中。1978年以来,由于历史的机遇,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充当了引领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排头兵”。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城市营商成本的不断攀升,深圳日益面临诸如四个“难以为继”和四个“严峻挑战”的发展困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深圳再次发挥“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了“文化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且于2005年进壹步提出:“要在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金融和物流等三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努力把文化产业培植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

为了进壹步引导和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明确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思路、重点领域、区域布局和支撑保证,指导未来第十二、十三个五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预留必要的发展空间,特制定《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20)》(以下简称《纲要》)。本《纲要》以《国家“十壹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十壹五”规划》、《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为编制依据,且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壹个五年总体规划》、《深圳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壹五”规划(2006-2010)》相衔接。

考虑到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行业跨度大、涉及门类多、和传统行业交叉重叠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外对文化产业范围界定的诸多争议,为便于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本《纲要》所称文化产业以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

及2005年国家统计局和相关部委联合完成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国统字[2005]2号)范围为准。同时在制定过程中,结合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确定发展思路、重点产业领域和考虑产业布局等行文过程中,对涉及到的相关产业门类进行尽可能清晰的界定,以保证《纲要》的指导意义。

壹、发展基础

(壹)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增长速度和总量连上新台阶,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

自确立“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深圳文化产业呈领先增长的态势。2006年,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达到381.96亿元,拉动GDP增长1.59个百分点。2005-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6.2%、25.9%,高出当年GDP增长率0.58、10.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6.1%提高到6.7%。随着文化产业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和业态创新,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均日益增加。

2、传统优势文化产业继续稳步增长,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深圳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外围层为主体、核心层和相关层为新兴增长点的产业结构体系。2006年,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实现增加值266.74亿元,占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总额的69.8%。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实现增加值为67.13亿元,占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总额的17.6%,比上年增长35.3%。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实现增加值48.09亿元,占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总额的12.6%,比上年增长22.7%,发展后劲较足。

依托高新技术和设计人才聚集的优势,创意设计、动漫及网络游戏等和数字网络技术相融合的新兴行业发展迅猛,成为深圳文化产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亮点。深圳设计业在全国乃至亚洲显示出领先优势,“2008北京申奥”、“世界建筑师大会”申办标志等壹批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均出自深圳设计师之手。2006年深圳网络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7亿元,比上年增长47.9%。2006年全市运营动漫游戏类企业共337家,其中漫画运营企业81家、动画运营企业206家、游戏运营企业11家,另有复合运营类企业39家,从业人员约1万人。数字电视、数字音乐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产生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数字移动电视、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研发、生产和服务企业。

3、本市文化消费总量不断增加,周边地区文化消费潜力大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深圳居民消费的总量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1990到200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27元提高到22567元,消费性支出由3671元上升到16628元,居民人均支出的恩格尔系数由47.2%下降到33.3%,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态势。2006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2264元,比上年增长15.9%,其占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3.6%,比1990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

深圳毗邻港澳,位处珠江三角洲核心位置。周边城市市民生活富足,文化消费能力较强,聚集了大量的潜在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者。珠三角快速轨道网构筑的“1小时经济圈”,密布的高速公路网络将深圳和周边城市联为壹体,大大提升了珠三角综合运输系统的水平。深圳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文化市场具有良好的辐射周边城市消费群体的能力。

4、市场体系日臻完善,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逐步形成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深圳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和框架。经过“十五”时期的着力培育和发展,深圳市文化市场体系及运行机制进壹步完善,演出、娱乐、出版、图书、广告等各类文化市场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形成壹批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批发市场。以资本、货币、技术产权、人才等壹批要素市场为核心的大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文化产业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引领华南、服务全国的能力进壹步提高。在切实有效的市场体系推动下,深圳市涌现出壹批规模较大、效益良好的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这些企业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迅速成长,具有鲜明的市场原发性,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吸引了大批港资积极投身于深圳文化产业的运营。

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呈现出国家、集体、民营、外资等所有制形式共存共荣的发展格局。

5、空间布局相对集中,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各具特色

深圳的设计业、动漫游戏业、印刷业、工艺美术业等都采用了集中式的空间发展模式。以园区为主、紧密结合旧城改造的文化产业布局模式,不仅有利于缓解土地资源的紧缺,也造就了壹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各区均拥有具备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和重要文化基础设施,文化项目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福田区根据在创意设计、传媒出版、数字内容、艺术培训、高雅艺术演出、会展等产业方面的资源优势,建设了壹批富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基地。罗湖区在动漫游戏业、黄金珠宝和古玩为主的工艺美术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特色。盐田区注重发挥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使具有山海特色的文化产业亮点纷呈。南山区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传媒印刷、演艺娱乐、数字内容、文化旅游等为重点,建设形成了壹批特色产业园区,其中包括华侨城集团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宝安区将印刷包装业、工艺美术业、设计产业列为文化产业的支柱行业。龙岗区工艺美术业和印刷业发展迅猛,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数量大、产值高、亮点多”的鲜明特点。

6、初步形成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力量

近年来,深圳从多个方面努力构建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撑力量。深圳市委、市政府已在政策层面确定了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第四大支柱产业的地位,出台了《深圳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深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5—2010)》,以及将要出台的《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等政策法规文件,为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此外,深圳仍成立了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这壹市政府直属机构,专门负责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设立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中国唯壹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盛会,它的成功创立和举办,不仅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壹个高起点、高规格的展示、交易、信息平台,而且使大量资金、项目、观念、信息、技术、人才在深圳汇聚,成为推动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助力器。

(二)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1、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观念优势。20多年来,作为壹座年轻的充满活力的移民城市,深圳不仅吸纳了大量来自国内外的人才,而且以其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和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发展出各种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精神,它极大地促进了深圳城市整体快速发展,无形中也构成了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观念优势。深圳人的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和竞争观念,以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培育了深圳特有的文化价值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体制优势。由于深圳改革开放较早,在政府的引导、推动下,深圳在全国率先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框架,形成了国家、集体、民营、中外合资、深港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且存的发展格局,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增添了发展活力;由于较少受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约束,深圳文化产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比较高,和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对接的能力比较强;近年来,深圳确立且实施了“文化立市”战略,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和物流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且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使深圳在文化投融资、文化市场的开发等市场化运作方面,独具体制优势。

——科技优势。深圳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深圳的宽带普及率接近香港、韩国等宽带普及率最高的地区,ADSL的用户数量和市场渗透率在全国遥遥领先,具有全国最大互联网出口带宽,全市光纤接入网络覆盖率高达100%,这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多年来壹直保持快速发展态势,2006年实现产值6294亿元,占规模之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3.9%。深圳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制造优势,为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和载体的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区位优势。由于毗邻港澳,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其他城市所不具有的区位优势。深圳由此不仅能够直接面向国际、国内俩个市场,而且能够直接接受香港的观念、体制、人才、金融、信息等优势的辐射,开展和香港的深层次合作。随着深港合作由前店后厂分工阶段向纵深经贸合作阶段推进,深港合作的产业部门从之前的简单加工业跃升到带有高技术含量和文化内涵的产业部门。在长期的合作中,香港和深圳形成了有所区别的核心竞争力,香港在国际营销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深圳由于对内地市场情况比较熟悉,在贸易、服务方面占据优势,这有利于深圳在深港文化产业合作过程中实现分工互补、错位发展。

2、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

——产业人才相对缺乏,文化生态不够完善。深圳高校和科研机构稀少的缺陷,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和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相比,深圳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劣势比较明显。深圳文化产业人才不仅总量相对不足,而且结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高层次人才短缺、外流现象比较普遍。此外,由于城市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有待进壹步提升,和北京、上海等城市比起来,深圳的文化生态显得不尽合理和完善,也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某种劣势。

——产业结构不平衡,文化服务业比重偏低。深圳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制造业所占比例过大,文化服务业比重则明显偏低。2005年,深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产业以及文化体育娱乐产业的增加值合计为187.5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1%。增加值总量仅相当于上海、北京、广州的42.93%、24.85%、65.12%,比重分别比这三个城市低0.97、

7.15、1.78个百分点。而且,多数文化行业的产业链处于的中低端,存在明显的高端原创不足、终端营销能力不强的产业链缺陷。

——本地营商成本不断增加,制约文化产业发展。随着深圳的迅速发展,以房地产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为主的城市营商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加上深圳文化产业以文化制造业为主,在高端产业价值链条上的优势不足,迫使文化产业企业不断从租金昂贵的中心区域向租金相对便宜的边缘区域转移,甚至迁往成本更低的地区,从而在有形无形中制约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处于全球消费和生产方式演变下的深圳产业发展转型需要发展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时空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需要进壹步满足高质量、短时间、个性化、智能化等要求,甚至要按照用户的具体偏好进行定制化生产。在信息时代,模块化生产逐步取代流水线生产,文化、创意元素的价值得到凸显。文化产业不仅成为消费品价值提升的催化剂,也成为技术变革的源头之壹。在深圳,土地、人力资源等成本不断攀升,而环境承载力在不断下降,经济增长逐步迈入高成本时代。应对高成本时代,需要催生高附加值产业。文化产业属于典型的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产业,其在深圳产业转型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成为深圳变“制造车间”为“创意之都”的重要媒介。不能适时启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区域,将沦为被动的消费者,被迫接受创意先进区域以商业形式开发的文化思想、产品和服务。

2、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起点发展深圳文化产业成为必然

在未来十五年,人和互联网的障碍将逐步消失,现实世界和虚拟现实趋于融合。用户获得互联网应用的终端手段日趋多样化,网络服务和移动互联网(手机终端)日益结合。视频服务在手机终端的应用将不断繁荣,赋予文化产业巨大的市场价值。三网合壹推动Internet 借助IPTV挺进电视用户群这壹庞大群体,造就广阔的市场空间。移动电信网络和Internet 在未来的进壹步高度结合,特别是3G时代的到来,将会对互联网产业格局造成新冲击,改变目前的文化产业市场格局。深圳必须尽快洞察和把握国内外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态势,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机,高起点发展文化产业。

3、国家和广东省政策层面的大力推动为深圳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的战略空间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文化体制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国家“十壹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确定为“十壹五”时期文化发展的六大重点之壹,明确了未来五年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深圳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中央要求深圳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继续探索创新,做出示范;要求深圳全力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广东省要求深圳依托对外开放和体制创新示范区的优势,做大做强文化经济,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总格局中发挥龙头作用。中央和广东省对深圳的要求和期望,对于深圳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将为深圳文化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黄金战略机遇期。

4、珠三角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雏形初现为深圳引领珠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契机

珠三角地区面积4.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多万,经济总量占广东省的70%之上。长期以来,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主要以代工为主,低成本时代的价格战和引资战导致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化现象严重,缺乏主导产业分工协作。随着珠三角都市圈正在逐次进入文化创意经济时代,各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依托区域资源优势,逐渐形成了主业相对突出的分工协作格局。珠三角地区作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各城市产业分工协作将强化对深圳文化产业的支持,延长深圳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推动深圳文化产业由“单兵作战”向“兵团作战”转化。

5、发达国家强势文化产业的冲击和渗透迫使深圳必须奋起直追

全球化时代文化创意作为新兴的生产要素,逐步成为经济价值创造的主体,文化产业所蕴藏的创造新思想和新的表达形式的能力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或地区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利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文化产品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品类越来越多。和此同时,深圳文化制造业比重大、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缺失、产业组织水平低、文化内容产业国际贸易逆差严重等问题进壹步凸显,这要求深圳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路

(壹)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建设国际化城市、全球先锋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及“文化立市”的战略部署,将发展高端文化产业作为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利用深圳对外开放程度高和深港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优势,加快国际化步伐,积极探索面向国际市场、深港高度联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和移民城市文化多元的特点,强化创意、创新、创造的城市精神,引领区域高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潮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壹的原则,在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的同时,引导传统优势产业走文化改造之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基本原则

——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的特点出发,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融合为突破口,改造提升当前具有相对优势的文化行业,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各个产业门类整体推进、联动发展,全面繁荣深圳文化产业。

——集中发展和区域均衡相结合。适应深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性差异,根据不同文化产业门类和不同价值链环节对配套条件的要求,结合各区域的实际条件和功能定位,统筹项目布局,既要适当促进产业的相对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培育的产业,又要兼顾区域的均衡,形成产业的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格局。

——超前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根据深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的战略定位,立足深圳的城市特点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借鉴国际文化产业的普遍发展规律,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对深圳文化产业发展进行高起点的超前规划,同时分阶段地制定五年规划和重点门类的分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出台各项具体配套措施,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市场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弱化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直接参和的同时,强化政府在产业引导、政策调节、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重点推进,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

——开放市场和规范管理相结合。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准入门槛,不断开放文化市场;通过规范管理,进壹步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各种违法运营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形成文化市场竞争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深圳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GDP 的11%左右,成为深圳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本地GDP增长速度和全国可比城市文化产业增长的平均速度;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壹批在全国处于龙头地位且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引进和培养壹批文化大师级人才,形成壹批优势文化行业和文化品牌,打造壹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形成现代和传统融合、区域布局合理、内外源经济均衡发展、产业组织体系健全、技术领先、资源集约利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使深圳成为国内壹流、亚洲领先、全球知名的文化产业先锋城市。

2、阶段目标

——近期阶段(2007-2010)。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扩大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和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相结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积极构建和完善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不断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以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和项目发展为抓手,在进行总量扩张的同时促进质的优化。继续发展目前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和相对优势的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新兴的具有良好前景的产业门类的发展,到2010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左右,占本地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之上,初步确立起其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使深圳成为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具有壹定知名度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中期阶段(2011-2015)。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提升文化产业素质。要在保持文化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着重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使部分产业的优势进壹步凸显和巩固,上中下游产业链条较为完善,高附加值、高回报的产业环节不断得以加强,拥有壹批有明显优势的行业、有品牌效应的企业和产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进壹步扩大。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左右,年平均增长13%左右,占GDP 的比重达到9%左右,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进壹步稳固。深圳成为国内乃至亚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先城市。

——远期阶段(2016-2020)。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素质,完成文化产业的整体转型和文化产业内部及相关行业充分融合,使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和关联效应更加显著,推动深圳经济全面进入创意经济时代。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占本地GDP的比重达到11%左右,增长速度达到12%之上,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壹步提高,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效应更加明显,其强力支柱产

业的地位因此确立,深圳基本建设成为国内顶级、亚太地区壹流、全球知名的文化产业先锋城市。

(四)发展思路

深圳市未来15年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壹个主攻方向、六个发展策略、三个紧密结合、三个重要抓手。

壹个主攻方向

坚持以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端文化产业。以深圳具有比较优势、市场前景良好的数字内容产业为突破口,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不断提高数字内容产业的比重和地位。对文化制造业进壹步调整改造,延长高附加值的上下游产业链。

六个发展策略

——创新引领策略。发挥年轻移民城市的创新精神,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以创意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大力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度融合,加快促进产业升级,综合运用政策、项目、公共服务平台等多种手段,建立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增强深度开发能力、增值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使创新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

——集群发展策略。通过产业基地和高端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实现新建和“三旧”改造相结合,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相结合,扶持和促进中小文化企业的成长,集成各方有效资源,加强集群内部的有机联系,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和企业创新能力,实现集约化发展。

——品牌提升策略。抓住项目、产业链、产品、品牌、服务、管理等关键环节,努力提升深圳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塑造“文化深圳、魅力深圳”的城市形象,培育壹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及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

——人才高地策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人才流动、引进、培养、使用、分配和服务机制。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载体,依托年轻有活力的城市文化氛围,以释放人才潜能、提高人才效益为目标,盘活存量人才,以特色产业人才需求为主导,造就壹批领军人才,吸纳壹批急需人才。

——外拓合作策略。立足珠三角、对接香港、影响华南、服务全国。利用珠三角都市圈加速形成的机遇,加强和珠三角以及国内其他城市的文化产业合作,构筑文化产业发展大平台,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走出去策略。利用文化产业国际转移的契机,提高承接较高层次国际外包业务的能力,积极参和高端分工。增强文化产业参和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支持和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形成自有文化品牌,提高深圳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

三个紧密结合

——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关联带动作用,深度挖掘、依托、吸纳、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逐步减少或取消文化产业进出障碍,制定技术融合扶持政策,根据市场需求搭建产业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和共同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功能优化紧密结合。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文化和创意要素,主动和“中心强化、俩翼伸展”的城市空间结构衔接,找到文化产业和城市功能优化的内在联系和结合点,使文化产业切实成为深圳城市魅力提升的粘合剂。

——文化产业发展和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紧密结合。充分重视香港文化产业发展较早,已经形成的资金、人才、信息、营销等优势,延续深圳文化产业承接香港的产业转移的历史脉络,适应近年来深港互动进程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加强深港合作,促进深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个重要抓手

——抓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技术开发和共享、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小企业创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平台环境。

——抓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完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专项治理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确立有效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权制度环境。

——抓大项目带动。依托壹批重大基础性、功能性项目,推进产业融合、集聚以及产业链整合。在政策许可的框架内,引进壹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够优化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大项目落户深圳;逐步将本地有市场、有规模、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为龙头企业;做好产业配套,积极承接香港以及周边区域大项目的辐射,催生特色产业链。

三、重点领域

(壹)创意设计业

创意设计业包括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时装设计、IC设计和软件设计等行业。

以建设“全球创意设计之都”为发展目标,充分利用深圳创意设计业目前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在全国的相对优势,依托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室内装饰业的快速发展,进壹步提高深圳室内设计业在国内外的地位;依托印刷业、广告业的快速发展,进壹步提高深圳平面设计业在国内外的地位;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利用珠三角地区全国领先的工业基础,通过设计创新和改进实现新产品开发,以服务制造业的高端工业设计为重点,促进工业设计的提升;大力发展互联网广告业,确保深圳在信息设计领域的领先地位;继续保持IC及软件设计业的优势。

制定且落实促进创意设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成立为设计业服务的支持机构,发展各种设计中介服务,扶持和鼓励本土设计师参和国内外的行业交流活动,在加强深圳设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帮助本土设计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运用各种已有的高新技术,融入美学、环境学等因素,通过设计创新和改进,实现新产品开发,提升深圳设计技术和创意水平;强化区域合作,尤其是深化深港在创意设计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加强和香港创意设计产业机构的信息交流,充分整合深港俩地的资源和优势,推进产业升级,进壹步提升深圳创意设计业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借助“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的品牌推广优势,高起点展示深圳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创意设计业;

借鉴都灵经验,发掘大运会优势,向全球推介深圳创意设计业,提升深圳创意设计国际化水平。

(二)动漫游戏业

动漫游戏业包括动漫软件平台的开发、动漫画、Flash、Cosplay和游戏软件、以动漫游戏内容开发的衍生产品和服务。

依托深圳IT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基础,抢占全国动漫游戏产业高地;借助完善的移动平台和互联网平台,将动漫游戏业的发展和腾讯QQ、迅雷等网络软件相结合,促进动漫和游戏产业向3G领域的移植和延伸;在稳健发展休闲游戏等网络游戏的同时,以手机游戏为重心,努力成为全国手机游戏的领先城市,确保全国网络游戏产业和休闲游戏的领先位置;积极探索电视游戏、单机游戏、游戏外包等游戏领域,拓宽游戏产业链。

积极开展对未来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正确把握动漫游戏业的性质,抓住二代互联网和移动化的机遇。理顺融资渠道,建立投资基金,鼓励和促进社会资本参和,对重点企业进行必要的扶持。对国产游戏开发运营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财税政策和补贴,建立网络游戏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根据网游的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征,鼓励和促进民间资本进入网游产业,积极引进产业扶持基金或风险基金参和运作。应进壹步加强对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建立更好的动漫画投融资环境,促进动漫产业链的开发和完善,使深圳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动漫谷”。

(三)数字视听业

数字视听业包括DVD碟片、MP3、MD等声像激光电子播放器,延伸至多功能彩屏短信手机等视听产品制造业,以及数字电视、IPTV、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

立足于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众多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推动数字技术在影视业上的充分应用。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是:利用全国最高宽带普及率优势,争取到2020年成为全国IPTV产业最领先的城市;在IPTV产业逐渐发展成熟的基础之上,利用低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大力发展手机电视;把握好网络视频的发展机遇,正确认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移动电视、IPTV、“播客”等视听新媒体的作用,引导大众接受新的视听媒体形式和认识到其价值,将视听新媒体作为数字影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稳步发展传统电影电视剧产业,推动传统电影电视剧产业的数字化,打造“魅力深圳”影视工程;完善影视商业推广模式,推动多元化运营;以视听新媒体作为深圳数字影视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加强数字化视频的制作和出品,争当全球数字化视频的内容供应商;以深圳广电集团为依托,建立影视内容产业基地,大力抓好影视剧制作生产和发行,推出壹批数字影视剧精品;引导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向影视业投资,和国外著名视听产业集团合作进行电影院改造,探索和外资联合成立电影X公司,共同开发视听节目;保持传统电影电视剧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影视。

(四)新媒体产业

新媒体产业主要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手机以及其他有线、无线互动载体作为运作平台的数字化媒介集合,包括数字电视、高清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网络视频、楼宇电视、互联网、电子杂志等在传统媒体基础上不断改造和延伸的传媒产业。

加快深圳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带动基于互联网、无线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等网络基础上众多产业的转型和融合,形成软件服务商、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印刷出版者等共同参和发展的良好局面;以3G技术、Web2.0和Web3.0为新的传播技术平台,实现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三合壹,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传媒出版发行业、广电业、图书出版业的数字化战略,开展报网互动,手机报等数字化实践,加强数据库建设,延伸和拓展传统传媒出版业的产业链;做大做强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加快传媒出版业体制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和市场整合,做大市场规模,推动高新科技和传统出版业的结合,积极促进出版产业向多媒体、网络化发展;加大对媒体产业发展支撑性研究和发展战略研究的投资力度。建立适应新媒体产业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竞争机制、制约和保障机制、动力机制等。

在立足传统手段的基础上,开发和拓展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借助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电子杂志等新媒体载体,完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传媒产业链,发展综合性传媒产业,实行“走出去”策略,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深圳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五)现代印刷业

现代印刷业包括数字印刷、柔印行业、其他印刷行业(立体印刷、快速印刷、标签印刷、胶印)等相关行业。

继续保持深圳的中国高档精美的包装、书刊印刷的生产基地和全国最重要的高端精品印刷中心地位,利用高新数字技术,推动印刷产业不断升级。其重点领域包括:发展无版印刷、彩色桌面排版、数字化印刷、多色印刷设备、高档印刷材料等壹体化高端印刷产业;稳步发展精装书籍印刷,保持深圳印刷的品牌特色;重点发展大中型印刷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印刷企业,拓展出版、传媒、创意策划、艺术收藏、装帧设计等相关产业门类,进壹步形成以印刷为主线的“文化产业链”,将生产性服务和创意性服务扩展到和印刷相关联的行业。

直接嫁接香港印刷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深圳大型印刷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创新平台,整合设计创意、制版、印刷、印后加工、交易、物流等系统功能,通过信息化的科学管理,打造环环相扣、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使各个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形成产业链条的良性循环;以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作为产业发展指导,逐步实现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和器材高质系列化;以高新技术手段推动产业升级,掌握印刷先进技术,实现传统印刷业向“高、新、特、精、专”的转变,全面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文化旅游业

文化旅游产业包括主题公园、自然生态、都市风情、滨海休闲、乡村观光、人文历史、购物美食以及高尔夫体育休闲等八类主要旅游产品所带动的产业。

依托现有基础和文化旅游资源,以运动休闲型旅游为新亮点和再次腾飞的引擎,以滨海度假型旅游和现有的文化主题公园旅游为支撑,合理规划未来文化旅游发展,实现海陆空立体发展。其重点领域包括:在继续维护、拓展以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挖掘本地区文化资源,突出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挖掘本地区文化资源,特别是客家文化、海滨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大运会”举办的契机,以高尔夫、

山地休闲运动、水上休闲运动为发展重点,打造成为中国最前卫、最具活力的休闲运动之都;积极发展游艇经济,打造游艇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产业链,建设中国南方游艇产业基地。

以文化为主线,优化深圳旅游业;加大宣传力度,集高端化、集群化为壹体,塑造深圳文化旅游核心形象,打造高端化、多样化、生态化、信息化的现代旅游之都;优化高尔夫等体育休闲旅游业的运行机制,通过定期举行国际和国内具有品牌性质的大型比赛,扩大影响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文化旅游教育体系,发挥综合大学优势,进壹步提升深圳大学、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旅游的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发展。

(七)演艺娱乐业

演艺娱乐业主要包括高雅文艺演出、娱乐场所的演出、主题公园演出、商业促销演出和旅游场所的演出以及相关的策划、导演、教育等相关内容。

以高科技、高资金密集、国际化为发展路向,以建设中国流行歌舞娱乐演艺中心为目标,深圳演艺娱乐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为: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流行音乐歌舞,努力将深圳打造成为“中国的百老汇”;加快产业聚合过程,稳步发展旅游演艺业;深化演艺娱乐业同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的链接程度,拓展产业链条,加快产业聚合进程,提升整体竞争能力。

将高水准的高雅艺术团体列为非营利性演出机构,实行经济补助、政策促进,对高雅艺术给以经济扶持。实行和管理分级相配套的税收征管分级。深化运营企业的体制改革,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演艺业。坚持依法管理演艺娱乐市场,不断健全和完善演艺娱乐市场管理机制。增强版权意识,实施“走出去”战略。

(八)高端工艺美术业

高端工艺美术业是采用现代前沿的科技、设计理念、工艺、材料和运营模式的工艺美术业,仍包括黄金珠宝加工业、玩具研制、艺术品流通和拍卖业等。

依托工艺美术业在产业化和“走出去”中居国内同行领先地位的行业优势,以建设“中国现代工艺美术之都”为目标,重点打造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艺美术产业基地;继续提升黄金珠宝加工业的竞争力,拉长产业链;提升创意和品牌意识;扶持文博会工艺美术展、家庭用品及玩具展、国际珠宝展再上新台阶。在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中,进壹步发挥先导作用,重点在东南亚、北美、欧洲地区建立和发展网络化、规模化的海外市场。

推进10大专业市场,10大出口企业、10大行业品牌的整体打造,组建深圳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深圳)博览馆、中国玩具总部经济大厦,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供、销和人、财、物配套服务的产业链,实现持久、协调、集约发展。

四、空间布局

(壹)总体布局

根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纲要》对城市功能的定位,且力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的空间布局协调,文化产业空间布局采用“壹核、俩翼、多组团”的总体空间格局。

“壹核”:以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华侨城和高新区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核,推动设计业、数字内容产业集聚,同时依托福田中心区现有的传媒产业基础,形成“创意中心”。

“俩翼”:将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核向东、西俩侧延伸,连接现有的文化产业组团。西翼主要承担现代印刷、生态旅游、生产性服务业功能,轴线上重点建设的组团包括:蛇口片区、南油片区、光明新区、龙华新城和观澜片区等。东翼主要承担高端工艺美术、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等功能,轴线上的重点建设组团包括:布吉片区、龙岗中心城、体育新城片区、大鹏半岛片区、沙头角片区、东部华侨城和大小梅沙片区。

“多组团”:依托区域现有基础,重点建设福田文化产业组团(中心区、八卦岭、新洲南、泰然)、罗湖文化产业组团(翠竹水贝、东湖、黄贝、南湖、笋岗)、盐田文化产业组团(沙头角、东部华侨城、大小梅沙)、南山文化产业组团(华侨城、高新技术科技园、蛇口、南油)、宝安文化产业组团(宝安中心片区、光明新区、龙华新城、沙井片区、观澜片区、福永片区)以及龙岗文化产业组团(布吉、体育新城、大鹏半岛)。

福田中心区文化产业圈(含田面村)——整合中心区资源,依托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凤凰卫视等大型文化设施和主要媒体集团,打造国际性文化集团总部聚集地;建立以创意设计和数字内容产业为核心,商务旅游业、演艺业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体系,将本片区建设成为我国创意经济的“顶级展台”。

八卦岭——在本次规划的中远期,通过工业区用地的置换和改造,预留发展创意设计业的用地。

新洲南——以世纪工艺品文化广场为核心,配合上、下沙、金地工业区改造工程,形成集工艺品研发、鉴定、展览、交易等为壹体的文化产业圈,同时为文化产业发展预留用地。

泰然——发挥泰然工业区科技和文化产业相辅相成的优势,以文化和科技结合为方向,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和广告业。

翠竹水贝片区——以黄金珠宝加工业为基础,完善黄金珠宝研发设计和展示功能,重点发展和黄金珠宝相关的工业设计业和高端工艺美术业。

东湖——整合梧桐山下原有的创意资源,建设原创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建设民间博物馆村,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园。

黄贝——依托怡景动漫产业基地和深圳古玩城,加强本片区动漫产业和古玩业发展。

南湖——依托创意文化广场的建设,以300多家创意企业为基础,打造创意交流展示平台,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笋岗——依托满京华艺展中心和家居装饰材料大卖场,促进特色工艺品业做大做强。

沙头角——在人文精神方面,以建设人文中英街为重点,着力挖掘壹国俩制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鱼灯舞、天后宝诞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行业发展方面,以发展电动玩具设计制造为重点,其他设计创意行业为辅。

东部华侨城——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借助高品位的度假设施和丰富的度假休闲活动,将本区建设为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性休闲度假胜地。

大小梅沙——完善大梅沙片区旅游配套设施,推动小梅沙片区整体改造,提高旅游产业附加值,打造具有浓郁海滨风情和生态文化特色的水上运动中心、休闲度假胜地,着力打造梅沙原创音乐产业基地。

华侨城——完善、升级现有旅游项目,建设高等级酒店,打造成能代表我国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主体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主题文化旅游产业带。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在侨城南

片区大力发展影视动漫业,将其发展为全市影视动漫基地之壹;在侨城北片区,利用旧厂房改造扩大LOFT园区规模,打造具有特色的工作室和创意产业组合。

高新技术科技园——逐步置换和改造传统工业,适当扩大科研用地,大力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设计、数字内容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产业。

蛇口——依托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以及蛇口工业区的改造,重点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和设计业。

南油片区——依托深圳动漫城的建设,启动旧工业区改造,重点发展动漫产业、工业设计产业和现代传媒业。

宝安中心片区——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形成创意设计产业群、孵化器、创意设计基地,推动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

光明新区——以光明南高新园区为发展极核,以石岩高新园区为辅助,整合公明街道村镇级园区,配合高新技术研发等城市职能的发展,为中远期高科技文化产业的择地新建预留发展用地。

龙华新城(宝安中部组团)——配合龙华印务中心的建设,积极承接香港生产性服务业沿西部滨海地区的转移,依托雄厚的印刷业基础,逐步向具有核心原创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精品印刷中心演进,推进本区和全市的印刷业向检测、研发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方向发展。规划在龙华清湖工业园内建设龙华影视基地,开发影视制作、生产和广播影视相关联的项目,促进影视内容业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观澜片区——依托已建成的观澜高尔夫及网球基地和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的建设,综合发展高尚休闲旅游业、文化体育业和高端工艺美术业等。

沙井片区——以海上田园风光旅游区、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沙井蚝文化、黄舒墓孝文化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科普教育游、健康美食游、孝文化旅游。

福永片区——以凤凰山文化旅游区为依托,以文天祥事迹为重点,整合凤凰山的忠孝文化、宗教文化等,努力塑造成集生态观光、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为壹体的历史文化旅游区。

布吉片区——建设大芬油画工艺美术基地、三联水晶玉石文化村和深圳南岭文化创意园。将该片区建成集创意设计、加工制作、交易展示、休闲旅游于壹体的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将大芬油画美术基地建成为配套完善、景观优美、效益显著、运作模式先进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体育新城(龙岗中心城)——以体育新城的规划建设为契机,通过建设和完善区域内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体育场馆、文化中心和会展场馆及相关配套,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将本区建设成为珠三角东岸最具有现代化气息、生态环境优美的文化体育中心。

大鹏半岛——在本次规划的近期,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将该区划定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拓展区域,预留中远期发展数字影视基地等高端文化创意产业的用地。

(二)功能分区

福田区:以强化全市文化、信息和商务中心地位为目标,以设计业、高端工艺美术业、演艺娱乐业、新媒体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借助成熟的文化市场,承担“城市文化形象的集中体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和创意产业集中地”的功能。

罗湖区:以建设成为全市的文化娱乐旺区、创意产业基地为目标,将设计业、动漫游戏业、高端工艺美术业和演艺娱乐业作为发展重点,以及业已形成的星罗棋布的歌舞娱乐场所,发挥优越的区位优势,承担“体现城市文化形象,集中创意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功能。

盐田区:以建设成为优美的滨海旅游城区、高品位的文化和生态城区为目标,以体育休闲旅游业为发展重点,依托山海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承担“全市的文化休闲旅游基地”的功能。

南山区:以建设成为面向国际、辐射港澳珠三角地区的高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文化创意服务中心、区域旅游服务中心为目标,以创意设计业、数字视听业、动漫游戏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作为发展重点,发挥优越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科研教育优势和专业人才优势,承担“和电子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的集聚区,全市文化旅游及数字内容产业基地”的功能。

宝安区:以建设成为全市休闲旅游和生态观光旅游基地、现代印刷业中心为目标,以现代印刷业、设计业和休闲文化旅游业作为发展重点,依托已形成的印刷业优势和用地资源相对较充裕的条件,承担“全市现代印刷业中心,设计业和制造业升级结合的示范区,生态旅游区”的功能。

龙岗区:以建设珠三角东岸最具现代化气息、生态环境优美的文体休闲旅游中心为目标,全面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和文化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以现代印刷业、体育休闲旅游业和高端工艺美术业作为发展重点,承担“全市现代印刷业基地、文体休闲旅游基地、高端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和影视制作基地”的功能。

(三)分期建设

1、近期建设规划

根据用地布局的差异,分为集中式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及非园区式的文化项目。近期具有壹定发展基础以及具备启动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区多采用企业主导的发展模式。其中,属于旧工业区改造的有:世纪工艺品文化广场、田面“设计之都”产业园、F518创意园、水贝黄金珠宝首饰产业基地(二期)、招商创意产业园(二期)、华侨城LOFT创意文化园(二期)、深圳动漫城等;属于旧村改造的是大芬油画村(二期);科技园动漫及网游产业基地按照法定图则所规定的行政办公及相关配套用地性质的新建形式;深职院动漫壹条街采用临时建筑开发形式。此外,龙华印务中心、龙华影视产业基地采用择地新建的园区式发展模式。

以非园区式布局的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华侨城主题公园、宝安海上田园生态旅游区、东部华侨城、大小梅沙滨海旅游区以及体育新城。其中,西翼以华侨城主题公园为核心发展休闲文化旅游业,且向西延伸至宝安区的生态旅游区;东翼以东部华侨城项目和大小梅沙等滨海旅游资源以及体育新城的运动休闲类旅游项目为核心,发展运动休闲旅游。

针对新兴文化企业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新兴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密切协作。继续加强滨海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非园区式重点文化项目的建设,完善项目的配套建设,深入挖掘项目文化内涵。在近期,引导印刷业逐步向城市俩翼集中,使印刷业在宝安、龙岗区实现集聚式发展。

2、远期建设规划

继续完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运用城市更新指导思想,对特区内现有旧工业区实施“腾笼换鸟”改造,对工业用地进行改造升级和功能置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空间。根据《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深圳市工业布局研究和规划》,具备工业区置换改造条件、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且且符合文化产业园区布局要求,适宜发展成为新兴或传统文化产业的园区有蛇口、南油、侨城北、泰然、梅林、八卦岭、水贝、布心、莲塘和沙头角等旧工业区。预计在规划远期,通过旧工业区改造可获得文化产业用地规模为6.7平方公里左右,建筑面积总量约为1327万平方米。

重点建设的非园区式文化产业项目包括:大鹏滨海生态旅游区、葵涌影视创意产业区。结合光明新区、东部华侨城、观澜片区等高新技术、生态旅游、特色文化地区的城市规划,充分利用区域的功能特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五、支撑体系和对策措施

未来十五年应从塑造和强化“文化深圳”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和向其他产业的渗透、拓展本地文化消费市场、增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等任务出发,强化理念、组织、人才“三大保障”,完善市场、经济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重大项目服务“四大体系”,搭建技术创新、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公共信息、文化产品博览交易、版权资源管理服务、区域合作“七大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壹)强化三大保障

1、理念保障

各级领导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文化产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策略和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增强文化行政的能力。坚持先进文化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目标和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和,形成发展合力。鼓励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采用有创意的设计,激发民众对艺术和设计的兴趣,产生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作用。开展“创意社区”项目,释放居民的创造才能和创造热情,达到将艺术、文化、设计、商业、技术等和社区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功效,形成壹批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具有文化底蕴和壹定创业、技术水平的“标杆社区”,使“文化深圳”落实到最基层。

2、组织保障

由市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确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文产办作为政府主管文化产业的核心职能部门,负责全市文化产业总体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推动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的落实。各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依法加强行业引导、服务和监管职能,通力合作,全面落实,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有效合力,确保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部署落到实处。制定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各重点领域中长期行动计划,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为推进行业发展的责任主体,按照“壹业壹责”原则,负责研究制定本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且组织实施。把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目标和发展项目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且列入干部任期目标。制定考核办法,建立监督机制,定期进行检

查考核。各区以及市直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订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建立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3、人才保障

——摸清文化产业人才供求缺口现状。由市文产办牵头,联合有关高校、咨询机构和企业,负责全市文化产业人才统计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协调等工作。根据未来的发展需要,对深圳市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结构等逐项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重点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短缺和层次失衡的问题,减少构建人才发展平台的盲目性。

——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文化产业人才。进壹步完善文化产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在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引进壹批具有国内外影响、行业权威、善运营、懂管理的核心人才,在入户、住房、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形成人才优势。

——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有力的措施留住、用好人才,努力创造让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在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和国有企业人才评价方面,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坚持群众路线,注重实践检验,构建以业绩为依据,由品质、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建立健全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各类人才特点、体现工作业绩、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探索产权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国有文化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运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期股、股权激励。探索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逐步建立文化产业重要人才政府投保制度,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保障制度。

——加快紧缺人才培养步伐。推进人才培训的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境外培训基地,定期选派壹批和文化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公务员、研究人员和企业运营管理人员到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引导高等院校加快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急需人才。鼓励各级各类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职业教育,支持它们积极开展文化产业网络教学,扩大教育覆盖面,多快好省地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实用性人才。建立文化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系统地进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重点吸引壹批跨国X公司、国内外著名培训组织来深圳建立培训机构,支持大芬油画村等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研究基地参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文化产业教育培训机构实行认证制,加强文化产业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质管理,稳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培训、考核市场化,加强培训项目、培训证书和培训机构的管理,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

——吸引本地年轻人积极投身文化产业。通过媒体宣传、组织比赛等形式,吸引本地年轻人参和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由政府出面组织“青年创意比赛”,为深圳乃至全国的青年提供壹个展现创意才华的平台,为吸引年轻人从事文化产业打下良好的氛围基础。

(二)完善四大体系

1、完善市场体系

——放宽市场准入。近期内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以及《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要求,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积极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壹般竞争性文化行业。尽快制定《深圳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壹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在短期内,坚持“非禁即入”原则,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在实施优惠政策的投资领域,其优惠政策对所有投资主体同样适用。从长期见,要逐步解除非公有资本投资参股从事文化产业在股份比例方面的限制,以及运营范围限制。

——培育大型文化企业和集团。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壁垒,积极培育壹批在全国同行业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企业集团,打造壹批能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发展成为跨国X公司,向外输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国际品牌。在财税、人才、信息服务、银行信贷、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拓展我市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为中小文化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有针对性的文化经济政策帮助其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难题,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健全中介组织。促进行业协会市场化运作,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增强自律和服务功能。扩大行业协会的覆盖面,使其面向全社会的同行业企业,积极吸收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入会,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各类中介机构和挂靠的行政部门脱钩,发展壹批文化经纪机构、代理机构、仲裁机构等文化中介组织,鼓励文化中介机构向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改善市场服务。优化提升和建设壹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型化、高档次、现代化的专业市场,培育形成壹批国际性、全国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中心,合理发展相关卫星市场。在文博会的基础上,打造壹批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行业会展,促进产业和市场、会展的互动。以“中国文化产业网”为媒介,将政府资讯和市场交易融为壹体,加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增强市场综合服务功能。

——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体制机制。加快文化产业地方立法和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引导和管理,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形成“俩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将执法重心下移,维护文化安全和合法运营,繁荣文化市场。

2、完善经济政策体系

——充分利用国家、省相关优惠政策。相关部门应对照《技术更新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财政部2002年第26号令)、《出口产品研究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外经贸计财发[2002]527号)、《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4]3号)、《“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国科发政字[2006]31号)、《印发关于进壹步加强技术改造投资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粤府〔1999〕48

号)、《印发〈关于扩大高新技术及设备进口的意见〉的通知》(粤外经贸厅字〔2004〕25号)、《广东省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粤府办〔2003〕18号)、《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等文件规定,积极帮助文化企业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产品研发、高新技术设备进口、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各项优惠,督促区级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认真执行税收政策,确保各项优惠措施落实到位。及时、足额办理出口退税,允许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加速固定资产折旧。

——制订、完善和落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逐步建立以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文化产业宏观管理体制。把文化产业中的高端设计产业和基于信息产业技术的数字内容产业视为“软工业”,逐步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延伸到此类产业。抓紧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

——保证文化产业的项目用地。在满足城市规划和相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参和文化产业项目的论证,且从深圳实际出发,搞好文化产业发展的用地布局规划。建设用地指标要向文化产业倾斜,凡是文化产业项目,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用地,纳入重点项目用地服务范围,优先予以保障。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对文化产业的待建项目优先予以考虑。相关部门要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批准后的管理,强化对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土地使用者按照合同规定实施项目建设,防止土地圈而不用。鼓励使用多层的标准厂房,切实提高容积率。积极推动旧工业区向文化产业用地转变,且使文化产业用地积聚。

3、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

研究制定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办法,启动“深圳市知识产权优势提升计划”等工程。鼓励知识产权评价机构发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支持和鼓励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企业自律和行业自律。加强文化产业版权保护,支持现代著作权保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立版权侵权举报制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重点打击制作、发行、分销领域内的盗版活动,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鼓励自主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申请、注册相关权利,保护和推广文化产业著名商标。

4、重大项目服务体系

按照“储备壹批、规划壹批、建设壹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各类重点项目,建立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库。重大项目实行特事特办,甚至“壹项壹策”,开辟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坚持紧约束条件下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通过自主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土地使用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集约转变,结合“三旧”改造,发展都市文化产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大项目的用地计划由市级安排或由市向上争取,需跨区供地的,由市政府协调解决。定期召开市、区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大项目推进发展中的具体矛盾和问题。重大项目建设情况,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年终进行检查考核且向社会公示。

(三)搭建七大平台

1、技术创新平台

通过科技计划对文化产业中的共性技术研发进行直接干预,促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实现跨越式突破。采用政府牵头、企业界和学术界广泛参和的方式,积极开展共性技术的预测

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9-12-7 一、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十五”时期哈尔滨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下,哈尔滨的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的状况有所改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基础扎实,文物博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市场丰富多彩,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增大,市民的文化消费明显增加,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 1、专业艺术 实施精品战略成就显着。创作排演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剧目。话剧《秋天的二人转》、《脊梁》,歌剧《八女投江》,儿童剧《小萝卜头的故事》等剧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和好评。话剧院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市直剧院(团)连续数年每年演出1,500场以上,名列文化部统计的前列。儿童艺术剧院木偶剧团、儿童剧团曾赴法国和新加坡商演,哈市民族艺术团成功出访拉脱维亚、芬兰和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2、群众文化

哈市有艺术馆2个,区、县(市)文化馆20个, 83个街道文化站,232个乡镇文化站。初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群众文化网络。拥有业余文艺骨干数千人,业余文艺创作群体20多个。阿城版画、宾县农民画、方正县、巴彦县剪纸、双城市书法、五常市国画等创作群体屡获国家奖励。 群众文化活动向着经常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如合唱艺术歌会、农民文艺汇演、“哈夏”群众文艺专场、冰雪节文艺演出等。群众文艺节目获得国家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牌2块、银牌6块、铜牌11块。宾县、阿城市、方正县、巴彦县、五常市、通河县、双城市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3、文博图 哈市有文博单位2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各类遗址、碑刻、纪念性建筑950多处。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全国十大精品展。 市图书馆馆藏文献234余万册(件),基本实现了采访、编目、检索、查询、流通、管理自动化,成为全市文献信息、目录、业务辅导和图书馆学研究交流中心。 4、文化市场 哈市有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736家,录像放映单位29家;非博彩电子游戏经营场所177家,歌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702家;美术品经营

发展战略-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精品

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年) 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二OO四——二O一O年) 为了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促进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涵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社会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我省文化发展现状 一是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湖北人杰地灵,文华昌盛。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辛亥首义和一批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峡、神农架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屈原、毕昇、陆羽、李时珍、张之洞、闻一多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异彩纷呈,影响广泛。我省还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武汉盘龙城、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大冶铜录山古矿冶四大古文化遗址,武汉、荆州、襄樊、随州、钟祥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121.3万件(其中一级文物10418件),位居各省区市前列;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云梦秦简等享誉海内外。我省戏曲剧种众多,京剧、汉剧、花鼓戏、楚剧、黄梅戏、豫剧、南剧等各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我省民间文化丰富,民间艺术、民间故事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二是文化事业具有一定基础。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3个,各类博物馆96个,群艺馆、文化馆13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180个。湖北素有戏剧大省和文学大省之称,不少文艺作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许多文化人才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社科研究门类齐全、力量雄厚;我省是报刊大省,图书出版为全国六大出版中心之一;广播影视蓬勃发展,网络发展迅速,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近年来先后有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文学作品、广播电视节目、新闻作品和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物获得国家乃至国际各种大奖,获奖数量居中西部前列。 三是文化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我省文化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步伐加快,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报纸期刊、文化娱乐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据统计,20XX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8%,占GDP 比重为3.58%。其中,据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的不完全统计,20XX年的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81亿元,从业人员近30万人。我省还初步形成了《知音》、《楚天都市报》等一批优势品牌。 目前我省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地方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管理体制不适应,计划经济色彩较浓,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国有垄断的格局基本没有打破;运行机制不够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市场开放度不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规模偏小,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资源整合与开发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文化人才优势作用发挥不够,尤其缺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制度不健全;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薄弱。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对我省今后文化发展构成障碍和制约。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韩国;“文化立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一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亚洲地区,韩国首先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努力开发本国文化软实力资源,通过提升文化力提升软实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朴正熙政府为代表的韩国军政府以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试图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现代化的力量,因此政府集中全力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扶持内容只限于所谓的“高级艺术”。1986年全斗焕政府在韩国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当中,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0年卢泰愚政府颁布了《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的政策理念;1993年金泳三政府出台的“文化繁荣五年计划”将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要目标之一。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援助,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展开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与治理。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文化产业蕴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通过大力挖掘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文化立国”。1998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包括《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内的“文化立国”纲领性法规,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全面统领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文化产业已经一跃成为韩国国内继制造业之后第二大支柱产业。 韩国从“文化立国”战略确立伊始就坚持走海外市场路线。“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韩国文化产品迅速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强国,并且形成了在东亚地区风靡的“韩流”现象。同时,韩国制造业也乘势而上,将一种富有创造力、注重设计的新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产业,制造业通过自主研发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人的不同产品、利用明星效应来刺激消费,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手段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三星、LG以及现代汽车等著名公司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韩国也逐渐摆脱以往的“制造型”国家形象,开始向“韩国创造”过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相对于韩国较为发达的文化产业,我国还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有必要通过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的需要。一、改革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核心依旧是分行业管理,是一种较为松散的混合性组织架构的制度框架。我国应设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制定发展预算等。同时,应在各地分别设立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机构,负责管理本地的文化产业事务和落实文

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6 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刘建党? 摘一要:自2003年提出 文化立市 战略以来,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不断巩固,涌现出腾讯二华强文化二华视传媒等一批龙头企业三但要看到,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二聚集效应不够明显二原创能力有待提高二文化生态不够完善等问题,未来发展面临不少挑战三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升宜业宜居城市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进一步做大做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三 关键词:深圳一文化创意产业一问题一对策 一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① 1.产业界定 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的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二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新创意会成为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②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经济二文化二科技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三它以其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6 70?① ②刘建党,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四深圳)三鉴于国内外在概念理解上的差异,以及对 文化产业 的定义没有定论,本报告不排除 文化产业 二 创意产业 或其他类似概念的混用,但本报告主要采用 文化创意产业 概念三 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第51页三 ?

而复杂的联系,极大地影响一个城市二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文化发展三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提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创意产业,二是文化创意产业三前者主要以英国为代表,包括:欧洲二美洲二亚洲很多国家,并为全球所接受;后者主要以中国为代表,包括:中国大陆二台湾和香港等地区三无论是英国的创意产业,还是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包含三个重要元素:文化二创意二科技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完全是一个事物,二者没有实质性区别三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与创意相融合的产业三它以创意为核心二以文化为载体二以高科技为实现手段三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入新创意,二是在创意过程中加入文化元素三 2.产业细分 就国内而言,有学者把文化创意产业分为4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二视觉艺术二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二广告设计二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二电影及录像带二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三香港(2003)把11项产业纳入创意产业的范围,并依其属性分为3大类:文化艺术类(如艺术品和古董及工艺品二音乐二表演艺术)二电子媒体类(如数字娱乐二电影与录像带二软件与计算机二电视与电台)和设计类(如广告二建筑二设计)①三上海市(2005)的创意产业主要界定为研发设计二建筑设计二文化艺术二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5大类,并涉及38个中类二5个小类行业②三2011年,深圳颁布‘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二广播影视二创意设计二文化软件二动漫游戏二新媒体二文化信息服务二文化会展二演艺娱乐二文化旅游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二广告业二印刷复制二工艺美术等行业三根据研究实际需要,本文采用深圳的细分标准三 3.产业链 所谓 文化创意产业链 ,就是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强调文化元7 70① 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报告“,http://sc.info.gov.hk,2003(9)三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二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主编‘创意产业“,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三

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收稿日期]2013-03-07 [作者简介]杨萍, 女,新疆伊犁州党校,正县级组织员。唐旻星,男,新疆伊犁州党校学报编辑部。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浅析 杨萍唐旻星 (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 [内容提要]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伊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伊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壮大伊犁文化产业的规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方面狠下功夫。 [关键词]文化产业伊犁战略布局 [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3.02.03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3)02-0014-0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伊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地区综合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综合考虑伊犁城乡发展空间布局,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两区、三带、四组团”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构成分工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格局。 一、“一城”———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伊宁市 以优化和提升文化创意、商务旅游、影视创作、休闲餐饮、文化娱乐功能为主,强化“塞外江南、西域古都”文化品牌,把伊宁市建设成为文化西联东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聚集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服务中心城市和综合性文化产业功能区。 1.增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 进一步发掘城市文化资源,适当恢复历史古迹、“老字号”店铺等,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贯彻“保护为 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伊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和保护,加强遗址、文物古迹、古民居的维修保护力度。 2.彰显“ 塞外江南”文化休闲功能。重点统筹规划、适度开发好伊犁河,合理布局建设河道两岸和沿河文化设施,开辟水上旅游路线,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产业,突出城市特色文化休闲娱乐功能,扩大“塞外江南”品牌效应。对市区及周边湿地、河流、水系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开发,构建城市沿河生态圈,打造体现“塞外江南”特色的生态公园、园林景观。 3.加速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整合提升民俗一条街的文化内涵,重点结合汉人街商圈改造建设,集中打造古玩字画交易市场,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餐饮、歌舞娱乐等规模经营场所。结合伊宁市新区建设和打造百万人口规划、以高起点、大视野、前瞻思维统筹规划文化事业和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文化特色示范街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 4.增强产业辐射能力。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化运作,策划举办和承办全疆乃至全国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和赛事,搭建伊犁文化对外交流合作、 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不断增强首府文化发展活力。建立文化2013年第2期No.22013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14·

深圳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发展

深圳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发展 “深圳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战略”课题组 尹昌龙毛少莹胡野秋执笔 一、深圳文化产业的现状和特点 深圳目前共有5000余家文化经营单位,从业人员逾10万人,总产值约178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市GDP的2.8%。 数据来源:《深圳市文化产业三年(2003-2005年)发展纲要及2010年远景目标》(征求意见稿) 此外,还有一些相关数字值得参考: 2001年广电业总资产108亿元; 2000年放映电影26579场,观众235万人次,发行收入416万元,票房收入2304万元; 深圳共有17个专业艺术团体,及数十个业余艺术团体。2001年18个团体进行营业性演出1300场(赴国外演出100场)。全年接待外来演出团体280个,其中国内团体236个,在深演出1340场,观众达48万人次;涉外团体4个,演

出80场,观众达4.4万人次。 作为文化含量较高的制作业,礼品业在深圳发展迅速。深圳现有1600多家礼品企业,年产值高达13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达10亿美元,圣诞礼品和人造花卉占美国礼品市场的75%份额,深圳已成为全国礼品制作的重要基地[数据来源:《深圳市文化产业三年(2003-2005年)发展纲要及2010年远景目标》(征求意见稿);《深圳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从上述数据可见,深圳的文化产业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深圳的文化旅游业、印刷业、报业、图书发行业、歌舞娱乐业、广告及平面设计业、软件业、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服装业、礼品业、影视及音像制品制造业等的发展,已经显露出大有可为的前景。鉴于深圳建市时间较短、建市之初文化家底几乎“一穷二白”,文化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深圳城市文化的整体面貌、个性特征及未来走向,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贫乏”的深圳发展出自己具有浓郁现代色彩的城市文化。 深圳文化产业还表现出下述特点: 1.视野开阔,与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深圳出现称得上“现代文化产业”的业态大致可以确定为80年代末,其标志为当时华侨城集团推出的第一批主题公园——“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开业当年就收回近1亿元的全部投资,第二年即开始盈利;“民俗村”开业仅9个月就收回也是1亿元左右的全部投资,两个主题公园仅1992年就盈利1.5亿元,成为深圳市的纳税大户,并初步获得开发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的成功经验,为后来华侨城集团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打下了基础。此前深圳也有较早发展起来的歌舞娱乐、演出、游戏等行业,但无论从其规模效益和社会影响来看,都尚属起步阶段。传统的政府办文化产业,如报业、广播电视业等大多还在享受政府投入,尚未完全实行产业化运作。以华侨城企业集团为代表的深圳文化产业群体,尽管规模水平参差不齐,但大多在90年代成长壮大,并初步完成其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对企业主攻方向的战略选择。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以1990年美国时代华纳合并为标志,进入一个公认具有战略地位的新时代。就这种时间上的同步性而言,深圳文化产业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事实上,建设几大主题公园直接就是受了荷兰“小人国”和美国迪斯尼乐园的启发,赶上了世界第三代旅游产品的步伐。视野的开阔、心态的开放也成为从事深圳文化产业的企业家们重要特点。从起步,深圳就面向世界,注重借鉴学习国外文化产业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解读

2017年国家文化产业新政解读 国务院:力争“十三五”时期数字创意产业产值达8亿元 2016年12月1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期为2016—2020年。 据了解,《发展规划》为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的发展目标。 《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此外,《发展规划》还从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说明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两部委发文: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将凝聚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整合工业文化各类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培育和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建设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工业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工业设计、工业遗产、工业旅游、企业征信以及质量品牌、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工作,形成竞争新优势。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工业文化产业,让工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具体来说,将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促进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支持工业文化新生态发展。 “一带一路”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于日前正式公布。该行动计划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据悉,《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国内合作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计划、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和“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拓展计划共12项子计划。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国内“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合作,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介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动漫游戏产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 文化部:2017年将积极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 来自文化部的报告显示,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国办转发文化部等部门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试点单位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186个产业项目获得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扶持。

文化产业成为深圳最具竞争力产业

文化产业成为深圳最具竞争力产业 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不断涌现新兴业态的深圳文 化创意产业,已然成为深圳最为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每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接近25%的速度快速发展。极富活力的崭新业态,使得深圳文化企业在一度席卷全球的经济寒冬中逆风飞扬,惊艳世人:当许多企业减产减投时,深圳文化企业却正在跑马圈地,当许多企业裁员 降薪时,深圳文化企业却在招兵买马,签下新项目、推出新产品、研发新技 术、开拓新市场,一派春日景象。 据了解,2011 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875 亿元,增速为20.5 %,预计占全市GDP8%;2011 年5 月,第七届文博会成功举办,主会场首次扩容,总成交额增长14.54%;文化产品出口交易额同比增长8.81%。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渐成规模。2011 年,8 家单位被认定为第三批文化产业基地,109 家企业为深圳市重点文化企业,12 家企业成为第二批文化+科技型示范企业、2 家企业为第二批文化+旅游型示范园区(基地)。华侨城集团和华强文化科技公司被国家文化部评为2011 年度10 家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A8 音乐、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总部等项目在深圳建设,华谊兄弟文化城、中新国际创意设计产业园等重大企业项目落户深圳。 在这座创意气息日渐浓厚的设计之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因创意涌动而更 加精彩,创意和创新成了深圳文化产业强势发展的强劲引擎。2011 年,深圳又出台了《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 年)》及其配套政策,标志着深圳正在以空前力度扶持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软件、新媒体、非物 质文化遗产开发等十大文化产业,这一空前力度的扶持包括加大财政金融扶持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遂昌作为浙西南地区重要的山区生态县,自然山水多样,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特色鲜明的好川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竹炭文化、黄金文化和黑陶文化,也孕育了世界知名的汤显祖文化。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满足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实现增收致富和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有力支撑。目前,遂昌县已进入加快转型跨越、实现强县富民、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点是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传统工艺品制造等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浓郁山水文化气息的浙西南生态文化产业带。 本规划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丽水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发展规划》、《遂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以及《遂昌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并与《遂昌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遂昌县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2011-2030)》以及《遂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衔接,是推动今后一

段时间遂昌文化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范围涵盖整个遂昌县域。规划期限是2013—2020年,近中期为2013—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背景 (一)发展基础 1. 自然山水资源丰富 遂昌县位处浙西南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水林田等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县域范围内有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南尖岩、神龙谷、白马山、含晖胜境、乌溪江湖南镇库区、妙高山公园、独山历史文化名村、白马山避暑胜地等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也有集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求知、探密、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黄金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南尖岩、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神龙谷、千佛山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 历史人文资源突出 遂昌建县于公元218年,历史人文积淀丰厚,是瓯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钱瓯之源,江南绿海”之称。三仁畲族乡境内的好川文化遗址是浙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成为“东方文明曙光”,是国家级文保单位。明戏剧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期间,孕育创作的《牡丹亭》,推动了与莎士比亚出生地英国斯特拉福德市的文化交流活动。焦滩乡独山村“明代一条街”,拥有叶氏宗祠、葆守祠、正统古井、隆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一)战略指导原则 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步伐加快,文化趋同趋势明显,在全球化中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将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中西方观众需求的文化服务产品,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传承、发展草原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化建设,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2.学习、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西方经历了几百年的的历史沉淀,有着丰富的文明艺术瑰宝和民族风情文化,形成了较完全的社会组织制度,一些开放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应该虚心的广泛学习、吸收、借鉴。 3.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从根本上讲,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文化作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当今世界技术更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文化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化的趋势也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文化产业必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与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一起,组成二十一世纪的新兴产业群落,形成体系,推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明显增长,引起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应处理好的四大关系 1.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联动。由于长期实行文化事业为主的方针,现在发展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事业的基础上起步。首先需要划清事业与产业的界限,不能都推向产业,该留的留,该转的转。其次,作为一个地方的规划,应该既要有事业规划,又要有产业的规划。特别是新世纪的头五年,通过事业带动产业,非常重要。 2.传统特色与积极创新。我区文化的特色很鲜明,应该继承优秀的草原文化,深度发掘。同时文化商品的基本特征是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文化商品才有广阔的市场。 3.组建大型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现代经济是大型企业的经济。现在发展文化产业没有经济实力雄厚、市场营销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强大的大型现代企业,很难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与大众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并且对打造文化产业的“航母”也是基础性的。 4.文化产业应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产品既可以做生活资料,也可以做生产资料,所以文化产业的相关行业很多。从生活资料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是文化产业开拓市场的切入点。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内蒙古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开拓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确立符合区情的发展目标。推进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在尊重客观实际和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适时推动文化经营单位的集团化、产业化发展。 1.都市文化战略。都市文化是把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的一个枢纽,同时现代都市也迫切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和都市文化作支撑。内蒙古已开始形成大、中、小城市网络,有着较好的都市文化基础。草原

深圳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认定管理办法

深圳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认定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申报、认定、考核及相关管理工作,引导和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根据国家、省有关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深圳市《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文化产业园区是指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文产办)认定的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具备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并具有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提供相应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文化产业综合集聚区。 文化产业基地是指经市文产办认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强,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完善,专业领域贡献突出,并在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企业(机构)或文化产业某一行业的集聚区。 第三条深圳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认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统筹规划、促进集约、协调发展;政府扶持、社会投资、产业导向;“三旧”改造项目优先及重点文化产业领域优先等原则。 第四条市文产办负责深圳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认定、审批、考核及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区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区内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汇总并给出初审意见;协助市文产办对区内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认定条件 第六条文化产业园区认定条件 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二、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守法经营,无违法、违规行为; 三、具有较强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发展速度较快; 四、具有合法、完备的立项审批手续; 五、园区开发单位的实际投资额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六、有组织健全的专业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 七、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平台不少于2个; 八、园区的规划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第一期建筑面积不少于1万平方米,连续2年经营收入均在5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年经营收入大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企业不少于2家,入驻文化企业20家以上,占全部入驻企业70%以上,年文化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 九、园区开发单位及管理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十、有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规划。 第七条文化产业基地认定条件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的通知各市、 浙政发〔2011〕3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一月七日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30号)、《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浙委〔2010〕94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的通知》(浙委〔2008〕71号)精神,特编制《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本规划中文化产业的范畴主要参考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体系》和我省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主要包含文化创意业、影视服务业、新闻出版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文化会展业、文体休闲娱乐业、文化产品流通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等领域。本规划期限为2010至2015年,其中近期至2012年。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现实基础。 1.文化产业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十一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6%左右(现价,下同)。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807 96亿元,比上年增长9 9%,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2 8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7 5%,居全国第5位。 2.文化产业优势领域逐渐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全省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2009年全省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居全国第3位,其中总产出达到1019 03亿元,居全国第2位;增加值达到266 02亿元,居全国第4位;营业收入达990 52亿元,居全国第2位。2009年,全省拥有影视制作机构525家,资产规模超过200亿元,电视剧产量居全国第2位,票房总收入居全国第5位。 3.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近年来,全省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2009年全省共生产影视动画片43部32758分钟,居全国第2位。截至2009年,全省11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市已经开通有线数字电视,拥有网络出版资质的单位9家,涉足网络出版的经营性网站近100家,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网络文化企业58家,注册资金5亿元,居全国第4位。 4.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培育,全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形成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块70多个,其中,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产、艺术品业等成为产业集聚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从产业规模和集聚区块分布情况看,杭州、宁波两地的创意产业集聚较为明显,温州、台州等地印刷

(完整版)传媒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正月十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正月十五文化传媒从起步到目前运营已有四个月的时间了,鉴于公司目前处于初建阶段,所以需要进行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使公司可以做出有目标、有方向的运营理念,以及发展规划。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我们要做的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道路是什么样的? 根据以上问题,我做出这样三个层次的规划: 一、产品创造战略 产品、服务、项目、活动是任何公司的基础,这四种内容可以统称为产品。 一个有效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首当其冲就是要做自己的产品创造,所谓产品创造,就是有能够拿得出手,并且代表自己特色的东西,树立品牌形象与定位。 十五文化传媒也应该这样,将产品、服务、项目、活动,集中在四大方向:大型,高端,长久,品牌 敢为天下之先,敢创天下之新,这是我们的雄心抱负;敢想天下之无,敢做天下之大,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 二、产业放大战略 在文化产业放大战略中,我们确定: 1、文化产业地域化:县域文化;区域文化;中国文化;跨国文化 2、文化产业行业化:纸传媒(包括出版);光传媒(包括影音、MV);大文化(包括研究策划);超文化(包括教育) 3、文化产业发展要遵循的原则: 做高(质量);做大(规模);做宽(范围);做长(品牌) 4、树立公司文化产业终极目标:创办正定第一家以明星资源模式为主的文化传媒公司;将正月十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集团化 当然,将产品创造战略与产业放大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便是“盈利”。 马云曾说过,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一个企业应该为自己不赚钱而感到羞耻,不赚钱的企业,就是在犯罪。

不管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终极梦想是什么,但是首先要做的,就是赚钱。不要总想着先投入,然后再慢慢赚钱,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要赚钱。只有经济,才是考验一个好的公司,以及它的正确商业运营模式的唯一标准。 三、文化品牌战略 企业就是社会。作为大社会的部分社会;作为小社会的整体社会。都有政治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企业也是这样,讲企业就不能只是认识、实践它的经济内容,正确的方法却要同时认识、实践它的政治内容、文化内容。 再广阔的雄心大志,也要靠企业文化支撑,文化的能量是柔性的,也是刚性的;是自强不息的,也是厚德载物的。把企业文化上升为企业品牌,把文化企业上升为文化品牌,这是认识、实践企业文化内容的两条主线。 虽然企业文化品牌固然重要,但为什么要把文化品牌战略放在最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品牌,就像一支队伍的旗帜,但是我们必须要先认识清楚,只有一支真正组建成功的队伍才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独有的旗帜,而对于初建阶段的我们,现阶段需要做好的不仅是去编织这样一面旗帜,我们更要注重的是编织这样一面旗帜的技术所在。 怎样去编织好一面属于我们自己独有的旗帜,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品牌,这就涉及到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如果一个企业连自己的核心技术,连专业性都谈不上的话,谈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品牌都是天方夜谭而已。 没有核心的技术,不存在专业性的公司,就意味着一直要靠模仿别人去生存,但是,只有你走在别人前面时,你才可以让别人无路可走。所以,公司初建阶段,我们唯一做到,就是将我们的工作专业化,做出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产品。用尽全力,把这种专业性做到比同行高10倍。高度聚焦,单点突破。公司才可以有立足之地。 不违背普世主义道德,不违背现代文明法律,挣钱是能力,有钱是实力。正月十五百万、千万、万万业绩都是体现在经济层面的梦。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运用好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运用好资金,运用好人才,运用好项目,运用好管理等。只要团队所有人的心都朝向一个共同目标,时间就会证明我们是一支真正强大的队伍。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 摘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中国文化产业逐步发展起来。大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了当前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战略和对策,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文化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文化产业增速保持平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约占GDP比重%。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052亿元,比2009年增长18%,

约占GDP比重%。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39000亿元,占GDP比重将首次超过3%,文化产业平稳增长。 同时,十一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的目标,实现倍增。 2.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00~2009年,中国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至第七位。中国的软实力名列全球第三,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世界范围内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差距。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 1.市场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以电影业为例,中国每年可生产近400部电影,只有少数预算超过上亿元人民币的大制作影片,能够取得一两亿的国内票房。2009年的电影总票房约60亿,2011年达131亿元,增速明显。这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尚有很大的潜力。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