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粒的萌发和花粉管通道法简述

合集下载

我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我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畸31以及调控海藻糖合成的相关基因嘲,吲等,通过转基因 技术已获得了一批具有一定抗旱和耐盐碱的转基因小麦新材料。随着我国花粉管 通道法等DNA直接转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将抗旱和耐盐碱植物的总DNA导入小 麦基因组也成为培育耐逆境胁迫小麦新材料的一种新方法,已有报道将高粱脚1、 芦苇草碍力及长穗冰草嘲的总DNA导入小麦以期获得耐逆境胁迫的小麦新材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 1全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交流研讨会
3.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作物转基因育种和常规育种相比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因为它不仅极大地拓 宽了育种的基因来源(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工合成),而且可以实现高效 精确的遗传改良,更为重要的是抗病虫等转基因育种的发展将有效减轻农田的环 境污染。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转基因研究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小麦转基因研究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花粉管通道法是我国学者周光宇提出的一种菲常简便的植物转基因方法,其 基本原理是利用植物授粉后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将外源DNA送入胚囊中尚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项目(062301 1600) 作者简介:李永春(197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小麦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通讯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62号,国家小麦中心205室。E-mail:yongchunli71@yahoo.com.Cll。
201 1全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交流研讨会
我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李永春,王潇,陈雷,尹钧·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450002
摘要:近年来,我国小麦转基因育种研究发展迅速,并成为常规育种的有效补充。分析了各类转基 因方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情况,综述了我国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的发展及现状,主要包括小 麦抗病虫、品质改良以及耐非生物逆境胁迫等方面的转基因研究,并分析了目前小麦转基因育种中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黑松花粉体外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的研究

黑松花粉体外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7,20(2):224~229Forest 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21498(2007)022*******黑松花粉体外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的研究李国平1,2,黄群策13,杨鹭生2,秦广雍1(1.郑州大学离子束生物工程省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 450052; 2.莆田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福建莆田 351100)摘要:应用荧光标记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研究了黑松花粉和花粉管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黑松成熟花粉含2个退化的原叶细胞、1个生殖细胞和1个管细胞;花粉水合12h后才开始萌发,花粉萌发后管细胞核移动进入花粉管内,而生殖细胞仍留在花粉粒内;伸长的花粉管可分淀粉粒区和透明区;花粉管内原生质的流动呈喷泉式;花粉管壁具纤维素层;年青的花粉管壁有胼胝质沉积,而较老的花粉管壁不具胼胝质层,花粉管内亦不具胼胝质塞;花粉管易于形成分枝,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与分枝的形成有关;培养基中高浓度蔗糖可抑制花粉管的伸长。

裸子植物在花粉结构、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形态结构方面与被子植物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裸子植物;黑松;花粉;花粉管中图分类号:S791.256文献标识码:AIn V itro Pollen Ger m i n a ti on and Pollen Tube Growth of P inus thunbergiiL I Guo2ping1,2,HUANG Q un2ce1,YANG Lu2sheng2,Q I N Guang2yong1(1.Pr ovincial Key Laborat ory of I on Beam B i o2engineering,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He’nan,China;2.Depart m ent of Envir onment and L ife Science,Putian University,Putian 351100,Fujian,China)Abstract:The on of pollen and pollen tubes of P inus thunbergii was studied by using a conf ocal laser scan2 ning m icr oscope after fluorescence labeling.A P inus thunberg ii pollen was42celled pollen with t w o degenerated p r o2 thallial cells,one generative cell and one tube cell.I n culture,pollen ger m inati on occurred after app r oxi m ately12 h of hydrati on.During tube gr owth,the tube cell nucleusmoved int o the el ongating tube,but the generative cells re2 mained within the pollen grain.There are t w o distinct z ones in el ongating pollen tubes.One began in the pollen and extended t owards the pollen tube ti p,containing abounding a myl op lasts.The other z one was the clear z one lacking a myl op lasts at the el ongating pollen tube ti p.The cyt op las m ic2strea m ing type in the tube cell was a regular fountain2 like pattern,with organelles moving t owards the ti p in the center of the tube and a way fr om the ti p al ong the cell cortex.Fluorescence m icr oscopy indicated that the pollen tube wall contained cellul ose m icr ofibrils and,call ose was p resent in the younger pollen tubes,but disappeared fr om the older tubes.No call ose p lug was detected within the pollen tube.The pollen tube generally devel oped t w o t o six branches.The sucr ose concentrati on in culture medium affected the for mati on of tube branching and the gr owth rate of tubes t o a great extent.The p resent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devel opment and cellular organizati on of gy mnos per m s pollen tubes were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r om those of angi os per m pollen tubes.Key words:gy mnos per m s;P inus thunbergii;pollen;pollen tube收稿日期:2006206208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资助项目(B0610031);福建省莆田市科技计划项目(2006N17)作者简介:李国平(1966—),男,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植物生殖生物学与离子束植物生物技术研究.3通讯作者第2期李国平等:黑松花粉体外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的研究在植物界中,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均可产生花粉,以花粉管为通道输送精子,完成受精过程[1.2]。

育种复习资料

育种复习资料

2021复习题名词解释1.品种:是由人工创造的,已被作为生产资料利用,具有大致一样的生物学特性、经济学特性、形态特征,并能适应一定地区自然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的栽培植物集团优良品种:具有优良的种性和优良的品质,其遗传特性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要求,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给产品的品种2.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广,或者是原分布区及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以致植物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驯化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及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在自然状况下生长不正常或死亡,但通过人为的干预措施对植物的遗传特性进展逐步改进使原本不能生存的植物可以适应新的环境而正常生长3.就地保存:指在资源植物的产地, 通过保护其生态环境到达保存资源的目的迁地保存:常针对资源植物的原生境变化很大, 难以正常生长及繁殖、更新的情况, 选择生态环境相近的地段建立迁地保护区, 有效地保存种质资源。

4.授粉:将花粉传播到柱头上的操作过程。

受精:5.芽变选种:指利用发生变异的枝、芽进展无性繁殖,使之性状固定,通过比拟鉴定,选出优系,培育成新品种的选择育种法实生选种:从播种无性繁殖园艺植物自然授粉的种子所产生的植株中,选育优良品种的方法6.雌性系:指雌雄同株异花的作物,只生雌花,不生雄花且该种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品系。

〔黄瓜、甜瓜、南瓜中应用较多〕雌株系:雌雄异株作物,如菠菜,通过选育获得遗传稳定,系统内全部为纯雌株的系统。

7.保持系:给不育系授粉能保持不育系的不育性的品种或自交系恢复系:用来给雄性不育系授粉,使杂种一代品种群体中每个植株恢复雄性繁殖能力的纯合自交系8.自交不亲和性:指两性花植物,雌雄性器官正常,在不同基因型的株间授粉能正常结籽,但是花期自交不能结籽或结籽率极低的特性。

自交不亲和系: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植株,经多代自交选择后,其自交不亲和性能稳定遗传,同一株系的后代株间相互授粉亦不亲和的系统9.雄性不育性:两性花植物中,雌性器官正常,雄性器官畸形退化,不能产生功能正常的雄配子〔花粉〕的现象雄性不育系:对于可遗传的雄性不育,通过人工选育,在雌器官发育正常的两性花植物中获得遗传性稳定的雄性不育系统10.一般配合力:指一个自交系或品种在一系列杂交组合中的平均生产力。

牧草种子学第三章牧草种子的形成发育

牧草种子学第三章牧草种子的形成发育

第四节 牧草种子的成熟
牧草种子成熟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 形态上的成熟和生理上的成熟,只具备其 中的一个条件时,就不能称为种子的真正 成熟。
完全成熟的种子应具备以下基本特点:
①养料输送已经停止,种子所含干物质已不再增 加,即种子的千粒重已达最高限度;
②种子含水量减少到一定指标,如豆科牧草含水 量达35~36%,禾本科牧草含水量达40~45%; ③种子的硬度增高,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增强;
一、开花
牧草的花芽分化中雄蕊的花药发育成熟或 雌蕊的胚囊发育成熟后,包被雌雄蕊的花 器官展开,使雄蕊或雌蕊(或两者同时) 暴露出来称为开花,即指花器官发育完全 至成熟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出来的过程。
(一)花期
一株牧草从第一朵花开放到最后一朵花开 毕所用的时间称为花期。一般禾本科牧草 花期较短,为5—15天,豆科牧草花期较长, 如首蓿可延续1~2个月。
豆科牧草在其营养阶段,茎尖最幼的腋芽原基常出现于从 顶端数第三叶原基的叶腋处,通常第一和第二叶原基的叶 腋处不会出现腋芽原基,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阶段转变 的第一个形态上的变化就是第一叶原基的叶腋处出现了类 似于腋芽原基的突起,第一叶原基与其叶腋处的突起构成 了形态上的”双峰结构”。第一叶原基叶腋处的突起实质 上就是花序原基,很快发育为花序。
(二)双受精过程
当花粉管生长时,如果是属于三核花粉粒,1个营 养细胞核和2个精细胞都流入花粉管;如为二核花 粉粒,则营养核和生殖细胞流人花粉管,生殖细 胞在花粉管中有丝分裂1次,形成2个精细胞。
两精细胞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细胞结合受精称为 双受精。精和卵受精形成二倍体合子,将来发育 为胚;中央细胞受精后形成三倍体的出生胚乳核, 将来发育成胚乳。
第一节 牧草开花、传粉受精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果树的基因转化研究早在1988年,首先在核桃上取得突破,McGranahan等获得了转gus基因核桃再生植株。

此后,果树转基因工程研究日益发展,许多果树获得了转基因植株,但是与农作物的转基因工程研究相比,果树转基因工程还是远远处于落后状态。

最难转化的禾谷类,现在也已经有多种作物进入转基因的商业化生产阶段,而果树仅有一例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方宏筠等,1999)。

我国在樱桃、草莓、苹果等果树转基因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都获得了转化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植株,特别是樱桃的转抗菌肽基因已由农业部批准进入田间实验,该项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988年第一株转基因核桃(Juglans regia L.)在美国诞生为利用基因工程改变果树特定性状、培育果树新品种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对于农作物而言,果树转基因技术及研发相对滞后转化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果树基因工程也有其突出的优势。

目前,我国已在荔枝、番木瓜、苹果、柑橘、梨、桃、香蕉、猕猴桃、葡萄、樱桃、草莓的果树上展开了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转化方法主要包括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轰击的方式,获得了部分转基因植株。

在果树等林木育种中,花粉管通道法的相关研究少有报道,仅见钟启宏等采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方法,将欧洲黑杨的一个克隆片段导入泡桐,最终获得了3株可含50μg/mL的Kan培养基上生长的幼苗。

侯立群(2000)等利用花粉管通道发进行核桃转基因研究,只是获得了畸形果植株,但尚未完成分子鉴定等。

山东农业大学张玲(2004)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对杏转化抗寒基因相关研究。

由于果树,栽培环境复杂、生产周期长,且主要为风媒传粉植物,与作物相比,在影响树种自身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其潜在的生态风险性可能更大。

随着果树转基因成功事例逐年增加,转基因果树的生态安全性问题也越发受到重视。

由于花粉管通道法进行转化的供体可以是植物总DNA,即利用自然界现有的具目的性状的外源DNA或基因进行遗传转化,其实质相当于远缘杂交。

植物学 上册 繁殖器官 2

植物学 上册 繁殖器官 2

受精的选择性: (1)柱头对花粉的选择:生理生化相协调的才 萌发。 (2)卵细胞对精子的选择:与生理生化相适应 的精子融合。 意义:克服自交及近亲的受精的害处,得到异 体受精的好处。
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 无融合生殖
• ①概念:不经过精卵结合,直接由某种细胞发育为胚的 现象。 • ②类型: • A、孤雌生殖:卵细胞不经受精,直接发育为胚 • B 、无配子生殖:助细胞,反足细胞,极细胞等发育为 胚 • C、无孢子生殖:珠心,珠被细胞直接发育成胚 • 意义:是被子植物用来代替有性过程的一种进化形式, 它即不同于有性生殖(不受精),也不同于营养繁殖 (还是通过种子繁殖)
2、分化
• ( 1 )孢原细胞的出现:四角各出现一列大核 细胞 • (2)壁细胞与造孢细胞的形成
• 孢原细胞(平周分裂) 外:初生壁细胞 • 内:造孢细胞
• (3)药隔的形成 • 中部细胞(分裂分化) 药隔维管束 • 药隔薄壁细胞 • (4)原表皮→表皮
• 花药的发育(小孢子囊): 花药原基中的孢原细胞平周分裂
双受精过程及其特点 1、双受精:卵细胞和中央细 胞分别与两个精细胞互相融合 的过程,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 的特有现象。 2.双受精过程:花粉管--珠孔-珠心--胚囊,花粉管中的2个 精细胞---卵细胞和中央细胞附 近,一个精细胞与卵细胞融 合形成受精卵(合子),并 进一步发育形成胚(2N)。 另一个精细胞的质膜与中央 细胞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 并进一步发育形成胚乳(3N) 的过程。
三、传粉媒介
虫媒花与风媒花
风媒花:靠风力传送花粉的花。花小而多,花被 不显著,花丝细长;花粉多、小而轻、光滑; 柱头大,常羽毛状。
虫媒花:靠昆虫为媒介的传粉的花。花冠大而鲜 艳,具气味,有蜜腺;花粉大、粗糙、有粘性。

基因工程----花粉管通道法原理

基因工程----花粉管通道法原理

花粉管通道法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含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导入受精卵细胞,并进一步地被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带转基因的新个体。

该方法于80年代初期由我国学者周光宇提出,我国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转基因抗虫棉就是用花粉管通道法培育出来的。

该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依赖组织培养人工再生植株,技术简单,不需要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常规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

1 花粉管通道法的生理学基础花粉管通道法的主要原理是授粉后使外源DNA 能沿着花粉管通道形成的途径渗透,经过珠心进入胚囊,最终转化尚不具备正常细胞壁的合子或早期胚胎细胞。

这一技术原理可以应用于任何开花植物。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因此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水稻。

围绕着花粉管通道的形成是一个发生在植物花器结构中的传粉授精的过程。

从狭义上理解就象字面表明的那样,授粉是指从花粉被送到柱头上到在柱头上萌发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以狭义授粉为中心的包括这一过程的非常复杂的生理现象,即包括花粉形成、传粉、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以及继花粉管伸长之后的受精问题,甚至还包括拒绝受精现象。

被子植物的花器结构已研究得比较清楚,最外面的是子房,子房中有胚珠,它由外胚珠、内胚珠及珠心、珠孔、珠柄组成。

珠心内有8 核,近珠孔端有 3 个核,一个分化为卵细胞, 2 个分化为助细胞。

助细胞和卵细胞组合成卵器。

这三个细胞排列成三角形,各细胞都呈梨形,尖部朝着珠孔端。

近合点端的 3 个核分化为反足细胞。

胚囊的中央有两个极核,并和周围细胞质组成一个中央细胞。

因此典型的被子植物胚囊为8 核7 细胞胚囊,亦称为雌配子体,卵细胞称为雌配子。

雄配子体由含有大量淀粉的营养核和具有微管的两个精细胞、此外还有多糖类、线粒体组成。

植物开花以后,落在柱头上的花粉粒,被柱头分泌的粘液所粘住,以后花粉的内壁在萌发孔处向外突出并继续伸长,形成花粉管,这一过程,称作花粉粒的萌发。

转基因方法

转基因方法

转基因方法一、基因枪法:1、综述:基因枪法又称为高速微弹法、微粒抢法、微粒轰击法,是由康奈尔大学的Sanford等于1987年首次研制出的火药引爆基因枪,并与该校工程技术专家Wolf及Kallen合作研究出的一种基因转移的新方法。

1990年美国杜邦公司推出商品基因枪PDS-1000系统。

在此期间,高压放电、压缩气体驱动等各种基因枪相继出现,并都在重复的实践中得到改进和发展。

其改进的核心是粒子加速系统,以提高射弹的可控度,即粒子速度和射入的浓度等。

2、基本原理:其基本原理是将外源DNA包被在微小的金粒或钨粒表面,然后在高压的作用下微粒被高速射入受体细胞或组织。

微粒上的外源DNA进入细胞后,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得到表达,从而实现基因的转化。

根据基因枪的动力系统,可将它们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以火药爆炸力为加速动力,其显著特征是塑料子弹和阻挡板。

塑料子弹前端载放已沉淀有DNA的钨金粉。

当火药爆炸时,塑料子弹带着钨金粉向下高速运动,至阻挡板时,塑料子弹被阻遏,而其前端的钨金粉粒子继续以高速向下运动,击中样品室的靶细胞。

其粒子的速度主要是通过火药的数量及速度调节器控制,不能做到无级调整,可控度较低。

第二类是以高压气体作为动力,如以氦气、氢气、氮气等。

其工作原理是把载有DNA 的钨金粉喷洒在一张微粒载片上,电极间悬滴众着微水滴。

在压缩空气的冲击下,微水滴雾状喷射,驱动载片。

当载片受阻于金属筛网时,载有DNA的钨金粒继续向下冲击射入细胞。

第三类是以高压放电为驱动力。

其最大优点是可以无级调速,通过变化工作电压,粒子速度及射入浓度可准确控制,使载有DNA的钨金粉粒子能到达具有再生能力的细胞层。

3、步骤:(1)微粒体的洗涤。

取60-100mg钨或金粉,溶于1ml无水乙醇中,用超声波振荡洗涤。

微粒体处理后可在密闭条件下室温贮存一周。

离心除去乙醇,密闭贮存于室温中,备用,保存时间不要超过一周。

(2)DNA微粒载体的制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粉粒的萌发和花粉管通道法简述
作者:王源
来源:《中学生物学》2010年第01期
摘要主要通过文字配图简述了花粉粒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过程。

叙述了植物基因工程中的花粉管通道法理论的提出、外源DNA导入方法和时机、应用前景、局限性及其优化等内容,以期对中学师生学习相关内容有所帮助。

关键词花粉粒萌发花粉管伸长花粉管通道法外源DNA导入
中图分类号Q-49
文献标识码 E
新课标高中生物选修三中讲到基因工程操作程序中,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时提到了花粉管通道法;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中讲元素的重要作用时,教师一般会举例微量元素硼(B)的生理功能是促进花粉粒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高中学生对花粉粒和花粉管的知识了解得很少,而对于花粉管通道法的具体内容中学教师也知之甚少。

下面将通过文字配图简述之,以期对中学师生学习相关内容有所帮助。

1花粉粒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1.1花粉粒的萌发
植物授粉是受精的前提。

具有生活力的花粉粒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被柱头表皮细胞分泌的黏液吸附后,花粉壁中的识别蛋白与柱头乳突细胞表面的特异蛋白质表膜相互识别。

如果二者是亲和的,则花粉粒可得到柱头的滋养并从周围吸收水分,代谢活动加强,体积增大。

吸水后的花粉粒呼吸作用迅速增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数量增多,蛋白质的合成也有显著的提高,其营养细胞的液泡化增强,细胞内部物质增多,细胞的内压增大,这就迫使花粉粒的内壁向着一个(或几个)萌发孔突出并继续伸长,形成花粉管,这一过程称作花粉粒的萌发(图1)。

实验证明此过程中,硼(B)元素起着重要作用,硼元素可以减少花粉的破裂,提高花粉的萌发率,并促使花粉管生长。

1.2花粉管的伸长
由于花粉粒的外壁性质坚硬,包围着内壁的四周,只有在萌发孔的地方留下伸展余地,所以花粉的原生质体和内壁,在膨胀的情况下,一般向着一个萌发孔突出,形成一个细长的管子,称为花粉管。

有些植物的花粉具有几个萌发孔,可同时长出几个花粉管,但其中只有一个能继续生长下去,其余都停止生长。

花粉管必须伸长才能进入胚囊(图2)。

花粉管实际上是一种有多个核的单细胞结构。

花粉粒萌发后,花粉管进入柱头,穿过花柱而到达子房。

当花粉管生长时,花粉粒中的内容物几乎全部集中在花粉管的亚顶端。

如果是三核期花粉粒,则包括1个营养核和2个精细胞、细胞质和细胞器。

如果是二核期花粉粒,生殖细胞在花粉管中再分裂一次,形成2个精细胞。

花粉管到达子房后,通常从珠孔进入胚囊,称为珠孔受精。

少数植物的花粉管从合点部位进入胚囊,称为合点受精;或从胚珠中部进入胚囊,称为中部受精。

为什么花粉管总能准确地伸向胚珠和胚囊呢?目前有研究认为花柱道、子房内壁、胎座、珠孔道和
助细胞等,能分泌某些化学物质(如钙、硼),诱导花粉管的定向生长。

2花粉管通道法及其应用前景
2.1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理论提出
花粉管通道法是_种较老的植物转化方法,是我国科学家周光宇在1983年首次在“Methods in En-zymology”报道的研究成果。

该技术的原理主要是授粉后向子房注射含目的基因的DNA 溶液,利用植物在
图2雌蕊的结构模式及其花粉的萌发过程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导人受精卵细
2.2花粉管通道法中外源DNA导入方法和时机
花粉管通道操作方法通常有:微注射法、柱头滴加和花粉粒携带。

其中,最初的操作方法是柱头滴加法。

在以后的实践中,又根据植物的花器结构特征等,开发了一些新的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的技术方法,如子房注射法,即对于子房较大的受体,在授粉后使用微量注射
器沿子房纵轴插入一定深度注射外源DNA溶液;或采用花粉粒携带法,即用待转基因的溶液处理花粉粒,用这种携带有外源基因的花粉粒授粉。

早期的花粉管通道法所用的外源DNA是种间或属间带有目的基因的供体总DNA片段,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现在导入的一般为重组分子,把有益的基因连在质粒载体上导人受体,去除不必要的基因。

花粉管通道法实施的最佳时机集中在植物传粉受精后的一段时间,这是有其根据的。

一方面,早期胚细胞不具有正常细胞壁,因此易于DNA转化;另一方面,受精后的细胞DNA复制活跃,易于DNA整合。

2.3花粉管通道法应用前景
_花粉管通道法与其他转化方法比较,主要优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留了常规育种的基本特点,可直接按照育种要求选择转化后代。

②直接得到转化种子,无须进行繁琐的组织培养,并免除了从离体原生质到再生植株漫长的人工培养过程,比常规有性杂交有更快的速度。

也减少了基因型的影响。

③操作简便经济,无需昂贵的仪器和化学药品,育种研究人员可直接在大田操作。

④进入受体基因组的是部分DNA片段或目的基因,因此导入的DNA易于整合,转移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受体株中易于稳定。

⑤具备基因工程的先进性,不仅可以导入供体的总DNA,而且可以导入含有目标基因的质粒,甚至可将化学诱变剂导入胚囊。

⑥可省略抗生素标记基因,因而在转基因产品中,将不会含有抗生素表达,安全性可能更好。

总之,花粉管通道法现已被誉为流行的转基因方法的一种,成为国内外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的热门课题。

在其他涉及植株再生的转基因方法遇到困难时,研究者往往利用花粉管通道法来改变现状。

2.4花粉管通道法的局限性及其优化
花粉管通道法属于常规育种范畴的技术手段之一,也有其局限性,如早期将完整的基因组导人受体基因组,会引起性状的大量分离,需经多代自交纯化,才能得到目标性状纯合稳定的后代,所以时间相对久一些。

同时,花粉管通道法只能用于开花植物,且只有在花期可以进行
转育,导入总DNA片段的转育株会带有少量非目的性状的DNA片段,其效果也受结实率与转化率的限制,如前人研究中运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外源DNA转化成植株率一般仅为1%~10%。

另外花粉管通道法的外源基因整合机理还不清楚。

因此,花粉管通道法技术还并不十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广泛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