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地产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

龙湖地产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
龙湖地产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

龙湖地产集团总部建筑结构设计管理工作指引

附件3:龙湖地产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

龙湖地产集团总部

二〇一四年六月

.

目录

一、总

则 .................................................................. . (2)

二、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

标 .................................................................. . (3)

三、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说

明 .................................................................. (4)

四、附

表 .................................................................. .. (6)

附表A:钢筋和混凝土含量统计

表 .................................................................. .. (7)

附表B:各公司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

标 (8)

.

1

.

一、总则

编制目的:为加强结构专业设计管理,做好限额设计和成本控制工作。

编制时间:20014年3月

主编单位:龙湖地产有限公司工程部

使用说明:1. 项目结构材料用量指标(包括钢筋和混凝土)均不得大于本限额控制值。各项目完成合约统计后,按《钢筋和混凝土含量统计表》(见附表A)

的要求统计、上报。

2. 在结构方案定案与扩初设计之间,由设计院编写项目《结构统一技术措施》,经集团工程、地区公司设计管理部评审后,进行结构限额设计。

3. 本标准由龙湖地产有限公司工程部负责管理和条文解释。

制订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

. 2

.

二、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

各公司结构限额指标控制值对照表如下:

结构设计限结构设计限额编城编城

控制指标制指标17苏01重附B-01附B-17

18B-02济附B-1802北附1903南附天附B-03B-19

20广B-0404杭附附B-20

21佛附B-21附05成B-05

B-0606西附

厦07附B-07

附B-0808长09烟附B-09

B-1010宁附

附大11B-11

B-1212青附附上13B-13

B-14附14昆

附沈15B-15

B-16 附表苏南16

B-15a

附表 15a

.

3

.

三、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使用说明

1.结构材料用量指标计算规则为:计算范围内相应结构材料(包含梁板柱、构造柱、过梁、女儿墙、拉板等的钢筋(G)和混凝土(V),不含砌体)用量除以计算范围内的“结232)。/m混凝土用量指标=V/M(m 构成本计算面积”(M),即钢筋用量指标=G/M(kg/m),

2.统计结构材料用量指标所用的“结构成本计算面积”计算规则如下:

3.当项目存在留给装修加层的两层高房间面积(M7)时,钢材用量计算规则为:2)*M7]/(M+M7)结构钢材用量=[G+(810kg/m ~

4.常规采用钢筋主要包括:直径6mm钢筋统一采用HPB300,直径8mm及以上钢筋统一采用HRB400;也可以全部采用HRB400钢筋。

5.结构体系包含钢筋混凝土普通框架、异型柱框架、短肢剪力墙结构及剪力墙结构。当结构采用异形柱框架或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时,混凝土用量应取下限甚至更低。

6.“上部结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及“基础”的定义如下:

6.1当没有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时,“上部结构”的范围指±0.000(不包括)以上的部分,其余部分如浅基础、筏板、基础梁、承台、桩和±0.000(包括)以下的墙、柱等计入“基础”范围(地下部分的统计范围见图1)。

6.2当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时,“上部结构”范围指地下室或半地下室顶板以上部分(不含顶板);“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范围指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底板至顶板范围内的部分(含顶板、底板及与底板相连的浅基础、筏板、承台、基础梁等);其余部分如桩等计入“基础”部分(地下部分的统计范围见图2、3、4)。

6.3在限额控制指标中,基础部分计入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指标。

. 4

.

:两层地下室面积计算示意图图4图3:单层地下室面积计算(筏板基础)示意图各公司在进行基础选型时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地质勘察和岩土试验工7.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当高层住宅需进行结构超限专8.多高层主体结构的限额指标均为常规设计情况下的值,项审查时,成本限额指标可另行确定。地下室的限额指标值按以下原则使用:9.取较高当地下水位高于此值时,的情况考虑。9.1地下室按照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2m 指标值;当地下水位低于此值时,取较低指标值。取较高指1.2m地下室或半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按考虑,当覆土厚度大于此值时,9.2 标值;当覆土厚度小于此值时,取较低指标值。当地下室或半地m2左右,按轮廓形状规则考虑。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按面积约9.31万当地下室或半地下室面积较大,取较高指标值;下室面积较小,轮廓形状复杂时,轮廓形状简单时,取较低指标值。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按照一层考虑;当地下室多层时按照低于低值考虑。9.4 10.布墙率计算按以下原则使用:.

5

.

10.1 布墙率是指住宅塔楼底部加强层以上第一个标准层剪力墙投影面积之和与本层结构面积的比值。此处结构面积指本文第2条“结构成本计算面积M”。10.2 布墙率限额控制指标表中,一般指高宽比不大于7的情况。

注:体型系数=单体外表面积/单体体积。

11.本指标未考虑酒店、写字楼等物业类型的建筑。

四、附表

详见下页。

.

6

.

附表A:钢筋和混凝土含量统计表填表日期:项目名称:物业类型:

主体建筑层数:地下室层数:

地上结构面积:地下结构面积:

计容建面:赠送面积比(不含飘窗):

.

7

.

附表B-01:

重庆公司

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 场地类别:II 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注:1. 所有设计均需满足国家规范和所在地当地规程、规范。

. 8

.

2. 所给出之各有关含量系经验参考值,并非绝对规范控制值。如遇特殊项目、极端自然条件,可另行讨论。

附表B-02:

北京公司

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

场地类别:II

. 9

.

≤建筑高度<自带全埋一层地下室140-160 1.30-1.98 /

所有设计均需满足国家规范和所在地当地规程、规范。注:1.

极端自然条件,如遇特殊项目、2. 所给出之各有关含量系经验参考值,并非绝对规范控制值。可另行讨论。

:附表B-03天津公司

0.15g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抗震设防烈度:7度

III

2

. 10

.

所有设计均需满足国家规范和所在地当地规程、规范。注:1.

极端自然条件,如遇特殊项目、所给出之各有关含量系经验参考值,并非绝对规范控制值。2. 可另行讨论。

B-04:附表杭州公司

0.05g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度抗震设防烈度:6

III 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0.45 kN/m年重现期基本风压:502. 11

.

注:1. 所有设计均需满足国家规范和所在地当地规程、规范。

2. 所给出之各有关含量系经验参考值,并非绝对规范控制值。如遇特殊项目、极端自然条件,可另行讨论。

. 12

.

附表B-05:

成都公司

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

场地类别:II 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

2

注:1. 所有设计均需满足国家规范和所在地当地规程、规范。

. 13

.

2. 所给出之各有关含量系经验参考值,并非绝对规范控制值。如遇特殊项目、极端自然条件,可另行讨论。

附表B-06:

西安公司

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

场地类别:II 、III

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 14

.

高层住宅≤建筑高度上部结构51-56 0.39-0.44 7.5

所有设计均需满足国家规范和所在地当地规程、规范。注:1.

极端自然条件,如遇特殊项目、2. 所给出之各有关含量系经验参考值,并非绝对规范控制值。可另行讨论。

:附表B-07厦门公司

0.15g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7度抗震设防烈度:III

、场地类别:II 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

. 15

.

所有设计均需满足国家规范和所在地当地规程、规范。注:1.

极端自然条件,并非绝对规范控制值。如遇特殊项目、所给出之各有关含量系经验参考值,2. 可另行讨论。

:附表B-08长沙公司

0.05g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6抗震设防烈度:度

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II 场地类别:. 16

.

注:1. 所有设计均需满足国家规范和所在地当地规程、规范。

2. 所给出之各有关含量系经验参考值,并非绝对规范控制值。如遇特殊项目、极端自然条件,可另行讨论。

. 17

.

附表B-09:

烟台公司

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

场地类别:II 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