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戏台》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戏台阅读答案

戏台阅读答案

篇一:戏台阅读答案试题答案:11.戏台多,历史久,构建巧(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形式美(4分。

每点1分) 12.①内容上,表现戏台给他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写的作品中的有关戏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少年;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作铺垫(是文章由对戏台的实写转入虚写的转折点);③表达效果上,增加文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4分。

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13.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

(6分。

每点2分) 14.(1)懂得了绍兴:①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②绍兴人对历史文化的贡献,③绍兴人的生活。

(2)懂得了戏台的意义:①水乡戏台是水乡美丽的风景,②水乡戏台展现生活的舞台,③水乡戏台慰藉人心,④水乡戏台是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的载体,熏陶培育人的学校。

(6分。

每点1分,任答六点即可)篇二:戏台阅读答案11.戏台多,历史久,构建巧(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形式美(4分.每点1分)12.①内容上,表现戏台给他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写的作品中的有关戏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少年;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作铺垫(是文章由对戏台的实写转入虚写的转折点);③表达效果上,增加文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4分.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13.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6分.每点2分)14.(1)懂得了绍兴:①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②绍兴人对历史文化的贡献,③绍兴人的生活.(2)懂得了戏台的意义:①水乡戏台是水乡美丽的风景,②水乡戏台展现生活的舞台,③水乡戏台慰藉人心,④水乡戏台是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的载体,熏陶培育人的学校.(6分.每点1分,任答六点即可)篇三:戏台阅读答案《水乡戏台》祝勇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2020-2021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将台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将台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将台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戏曲的演变戏曲,正在成为一种记忆。

戏曲的生存土壤在市井的构栏瓦舍、茶楼酒肆、宫殿堂会和乡村的节日庙会。

它的观众是市民和农民。

在当代的城市,过去意义上的构栏瓦舍、茶楼酒肆、宫殿堂会已基本不存在,寄身于这些地方度日的市民阶层,为数也已不多,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戏曲消费群体的市民的正在消失,使得作为市井艺术的戏曲失去了现实土壤。

剩下的另一块戏曲土壤便是乡村。

那么,如今的乡村是什么样子呢?乡村的主体,那些青壮年劳动力们都外出打工,成为漂泊在城乡之间的一个流动群体。

许多乡村都成了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的村落。

仅有老幼病弱在家的乡村人群,已经构不成娱乐主体和消费主体。

在那些地方,以往那种乡村社会自发的作为节日自我娱乐活动的唱戏活动已很难重现,既没有那样的人才,也没有那种心情了。

外来的,不管是县里的还是外省市的剧团,都很少有机会再到乡下演出,因为这里既没有足够的观众,也没有真正的消费者为他们的演出支付报酬。

从这种物质层面的客观现实来看,戏曲现在只能在重大节庆日或村民的庆典日才有可能作为点缀登场。

以前,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戏曲的根在乡树。

可是现在,乡村生活自身已被部分消解了。

所以戏曲已经不能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更脱离了乡村的日常生活过程和日常生活经验。

戏曲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已经悄然蜕变为生活之外的事物。

戏曲以往存在于乡村的物质背景是,在农闲时节,或赶集上庙会的日子,作为一种娱乐或庆典,为村民们提供娱乐。

它存在于乡村的精神背景是,提供“说古”和“教化”,通过戏曲演出,使人们知道历史常识,懂得是非、善恶,明自人生的价值和努力方向。

现在,随着乡村物质生活的瓦解,乡村的精神生活也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

戏曲旱已失去它的说古和教化功能,仅仅尚存一部分娱乐功能。

比如说,以往人们是从岳母刺字、秋胡戏妻、王宝钏守寒窑、杨家将、霸王别姬等戏曲故事里学习历史和人生常识的;可是现在,绝大多数的乡村青少年都上过小学,甚至还上过初中、高中,他们已经通过学校教育粗略地了解了一些历史常识,完成了以往由戏曲承担的启蒙教育(即“说古”的使命)。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现代文阅读易错点检测卷-(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现代文阅读易错点检测卷-(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现代文阅读易错点检测卷-(含答案)现代文阅读易错点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一、现代文阅读课外阅读。

北平年景(节选)梁实秋祭灶过后,年关在迩。

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

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

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

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

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

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

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

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

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

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作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

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

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

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

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

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

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

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是为“压岁”。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

2021年梅列区洋溪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梅列区洋溪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梅列区洋溪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戏骨张中杰①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

有人说姓张,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②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

为了不饿肚子,逢人家有红白大事,他就去帮厨。

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都想收他为徒。

③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

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他便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迷。

连草台班子的戏他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子一把泪,一忽儿兀自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回过头看他,连台上演员也忘词了,拿眼戳他。

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④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

“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⑤“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

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

说毕,他恭敬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⑥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⑦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

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

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瞒过了,原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

⑧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

扮老生显尽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惧他三分。

⑨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泪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兼以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⑩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

秋风穿过老戏台阅读理解

秋风穿过老戏台阅读理解

秋风穿过老戏台阅读理解《秋风穿过老戏台》篇一秋风穿过老戏台,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就像是一位许久不见的老友,带着一丝凉意和满满的回忆,轻轻拂过。

我老家就有这么一座老戏台,它就坐落在村子的中心位置,像个迟暮的老人一样静静地待在那儿。

小时候,那可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

每到有戏班子来的时候,戏台周围就像过年似的。

大人们忙前忙后地布置场地,小孩子们则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秋风起的时候,戏台上的演员们依旧画着浓妆,穿着厚厚的戏服,咿咿呀呀地唱着那些古老的戏曲。

那秋风就像是个调皮的孩子,把演员们的衣角吹得来回摆动,像是在给他们伴舞。

我就站在戏台前,仰着头,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台上。

那时候我可能还听不懂那些戏曲在唱什么,只觉得那些花花绿绿的戏服和奇怪的唱腔特别有趣。

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能在戏台前占个好位置,早早地就搬着小板凳过去了。

结果呢,因为太兴奋了,不小心摔了一跤,小板凳都飞出去老远。

当时我那个窘啊,感觉周围的人都在看着我笑。

我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还嘴硬地说:“哼,这算啥,一点都不疼。

”然后一瘸一拐地把小板凳捡回来。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可真是傻得可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开了老家,来到了城市里读书。

城市里有各种现代化的剧院,舞台上的灯光绚丽多彩,音响效果也特别震撼。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却总是想起老家的老戏台。

也许是因为那老戏台有着我童年的影子,有着那种质朴和纯粹的欢乐。

秋风再一次穿过老戏台的时候,不知道那里是否还有当年的热闹。

老戏台可能已经破败不堪了,周围的人也越来越少。

可是在我的心里,它永远是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

那秋风穿过老戏台,带走的不仅仅是落叶,还有那些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

难道我们只能在回忆里寻找老戏台的温暖吗?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

也许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让老戏台重新焕发生机。

《秋风穿过老戏台》篇二秋风穿过老戏台,仿佛是时间的手指在轻轻拨动记忆的琴弦。

老戏台,在我心中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藏着数不清的故事。

《老戏台》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戏台》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戏台李亚强夜戏散了,戏台下的吵闹声逐渐归于死寂。

卸了妆的演员坐在连锅炕边大声喧哗,一边喝酒一边对着戏词,炉火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

墙壁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道具戏服,像一个个站立着的人,窥视着后台的每一个人。

我兀自游走,穿上龙袍,端坐在这些人身边,像戏里的人,也像戏外的人。

多少年后,在梦里出现这样一幕,我的心依然感到震颤,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一柄长剑,直插内心。

我从梦里一下被揪起,端坐在暗夜里。

那时候,庙很旧,里面供着三圣母,只有一个朱砂写就的牌位立在供桌上。

没有泥塑像,这座土庙也是附近十里八乡村人的心灵寄托,求神告庙都少不得来这里烧一炷香。

那时候,土木结构的戏台也很旧,下雨的时候经常漏雨,戏台顶上的瓦片一年比一年少,村里人都在张罗着推倒老戏台再重建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戏台,但是一次次被搁浅。

看戏的人少了,求神告庙的人多了,小小的土庙被翻新成了砖瓦结构的新庙,庙里的三圣母也有了具体的泥塑像,每年正月初一凌晨,村里人都要争着来这里烧一柱头香。

戏台就在土庙正对面不足20米的地方,一条原本直行的道路,到这里突然打了弯,就因为戏台的存在。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村人都要组织一场盛大的秦腔演出,名叫给神唱戏,小时候想不明白,神为什么那么爱看戏?长大了才知道,名义上是给神唱戏,实际上是给人唱戏。

其实戏之于乡亲们,只是一种载体罢了,真正懂戏看戏的人微乎极微。

很多人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农闲后的寂寞,所以大戏开场了,台下却是三三两两拉家常的。

戏充当的是媒介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场地,也正是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维系着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纯朴感情。

一年农事的结束在年关,一年农事的开始是在二月初二。

在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的早年间,唱戏基本是除了社火以外唯一的娱乐形式。

小时候,村里还有一支剧团,平时大家都埋身在黄土地里,是灰头土脸的张三、李四、王五,当二月初二临近的时候,这些人从黄土地抽身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穿上华丽的戏服,成了杨宗保、成了朱春登、成了秦香莲,成了人们不认识的人。

记叙文阅读—2018-2020年广州语文中考一模汇编 10

记叙文阅读—2018-2020年广州语文中考一模汇编 10

记叙文阅读—2018-2020年广州语文中考一模汇编10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异秉汪曾祺①这是一家门面不大的药店。

药店的“同仁”,一律称为“先生”。

先生里分为几等。

一等的是“管事”,即经理。

保全堂的管事姓卢。

二等的叫“刀上”,管切药和“跌”丸药。

“刀上”是个技术人员,薪金最高,在店中地位也最尊。

保全堂的“刀上”是全县头一把刀,他姓许。

②其余的都叫“同事”。

他们的职务就是抓药,写帐。

“同事”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每年都有被辞退的可能。

辞退时“管事”并不说话,只是在腊月有一桌辞年酒,算是东家向“同仁”道一年的辛苦,只要是把哪位“同事”请到上席去,该“同事”就二话不说,客客气气地卷起铺盖另谋高就。

保全堂的陶先生,就已经有三次要被请到上席了。

他咳嗽痰喘,人也不精明。

终于没有坐上席,是同行店伙纷纷来说情:辞了他,他上谁家去呢?谁家会要这样一个痰蒌子呢?这岂非绝了他的生计?这样,陶先生就只有更加勤勉,更加谨慎了。

每逢他的喘病发作时,有人问:“陶先生,你这两天又不大好吧?”他就一面喘嗽着一面说:“啊,不,很好,很(呼噜呼噜)好!”③“先生”以下,是学生意的。

药店管学生意的却有一个奇怪称呼,叫做“相公”。

④保全堂现有的“相公”姓陈。

⑤陈相公脑袋大大的,眼晴圆圆的,嘴唇厚厚的,说话声气粗粗的——呜噜呜噜地说不清楚。

⑥他一天的生活如下:起得比谁都早。

起来就把“先生”们的尿壶都倒了涮干净控在厕所里。

扫地。

擦桌椅、擦柜台。

到处掸土。

开门。

这地方的店铺大都是“铺闯子门”,——一列宽可一尺的厚厚的门板嵌在门框和门槛的槽子里。

陈相公就一块一块卸出来,按“东一”、“东二”、“东三”、“东四”、“西一”、“西二”、“西三”、“西四”次序,靠墙竖好。

晒药,收药。

太阳出来时,把许先生切好的“饮片”、“跌”好的丸药,——都放在匾筛里,用头顶着,爬上梯子,到屋顶的晒台上放好;傍晚时再收下来。

这是他一天最快乐的时候。

他可以登高四望。

部编八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部编八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回忆齐白石先生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

一九五年与书香门第的后生吴祖光结婚。

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

齐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

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

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

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

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

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

”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张。

”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第一课。

”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

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

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

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齐老是很重情义的。

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

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

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

”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

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

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

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

”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

齐老不给他工钱,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奖励,给他多画一张,老尹就知足了。

因此,祖光去齐老家,老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的小门房看看齐老给他的画,他手里真有好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

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

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

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

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

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

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

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

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

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的曼妙动听。

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

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

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

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

这座方寸之间的露天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

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

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

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

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

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

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

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

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

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

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

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
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

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

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

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

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来送往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

谁又能否认,这不是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

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我一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

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眼前的衰败景象,字里行间也暗示了其曾经的繁华。

B.文章细写扮演苏三的美娇娘服饰、舞台动作、神情等,更能让戏台充满魅力,值得回味。

C.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完美谢幕了,她是一个优秀的“演员”,留下了精彩的曲目。

D.文章先从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时间线索清晰。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3.文章题为“旧戏台”,全文写了哪些戏台?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D;
2.①我们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远离戏台,让戏台荒废了。

②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遗忘了曾经的生活和感动,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3.①实际的戏台:曾经辉煌热闹、上演一出出好戏的戏台,今天所见的衰败的戏台。

②生活的戏台:观众们在戏台下看戏的场景就是戏台,后台演员们准备也是戏台。

③人生的戏台:人间举步皆戏台,每个人的一声都是一场戏。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文章开篇是立足现在的,少年时看戏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全文时间是来回跳跃的。

2.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题思路】句子主题部分是后面一个小句子,句子前面一句“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直接点明划线句表达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我们主动远离戏台,荒废了戏台。

这句话也引出下面的内容,包含着对人们遗忘过去生活的感叹。

3.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深层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文章即提到“这座戏台”是作者实际描写的戏台,这座戏台当初演过很多戏,有过作者许多的生活回忆。

作者在中间部分不断出现“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这类文字的提示,意味着还有一个生活中的戏台。

而文章结尾部分“人间举步皆戏台”写出了人生的戏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