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微型课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微型课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微型课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微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一第一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叙事杂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就可以。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篇课文的时候,有的同学可能只是简单的读了课文,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其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同时,由于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作家语言风格等原因,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上难点较多,涉及到深层阅读问题,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对其中的深刻的意义进行分析。同时掌握重点字词。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

情况,根据我教学目标中的:

○1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透过对人与事

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鲁迅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表现

出怎样的情感倾向。认识帝国主义、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我将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将重点放在整体感知刘和珍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同时将其特征与段政府和流言家的言论进行对比,总结出段政府的残暴和虚伪以及流言家的中伤和污蔑。

四.教学重难点:针对15分钟的微型课,我将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1对刘和珍君的事迹和形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且对她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认识段政府和流言家的残暴与虚伪。

五.教学方法:朗诵配乐、ppt

六.教学时间:15分钟

七.教学过程:

记念刘和珍君试讲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记念刘和珍君》,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知识积累 1.谁能介绍一下鲁迅 明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和诗歌,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写作背景明确:注释1 三、信息筛选 1.自读课文,注意文中字词读音和释义。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纪念内容(板书) 3.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起。纪念目的(板书) 4.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纪念意义(板书) 5.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明确: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⑤刘和珍遇害经过。⑥“三·一八惨案”教训。⑦惨案的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合作探究 (一)试讲第一部分,阅读课文第一、二节: 问题设计: 1.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纪念死去的青年②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嘲讽、痛恨) ③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 2.《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又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记念。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调显而易见是悲痛。“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

纪念刘和珍君 公开课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授课人:姚娟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7日(周三)上午第三节 授课班级:高一(1)班 授课内容:《纪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刘和珍的人物形象;品味鲁迅作品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 1、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2、理解文中有思想内涵的语句。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对“悲剧”的定义。 鲁迅先生作为一位受世人敬仰的文学家、思想家,为何要纪念一个无名小卒?在她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值得纪念呢? 二、把握内容,开展探究 1、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有理有据 ①从文本中找依据,做出标记。 ②抓关键词,提取概括。

学习方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 2、找出文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认为最有思想内涵的话,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补充: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方法 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抓住句子中能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 2、抓句子的位置。这主要指在文中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句子。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分析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这主要用于理解文中一些含蓄语句的含义。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4、根据语境揣摩句子含义。有些语句,我们只有弄清了它所植根的语言土壤,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段、文章的意义,联系上下文,方可体会出它的弦外之音。学习方式:从“读”中体悟情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根据课堂生成问题灵活处理。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节和第四节。 五、板书设计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有价值:善良谦和 追求进步追求真理 有斗争精神 有责任感有爱国热忱 ----被毁灭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 一、又见鲁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记念刘和珍君》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 师: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个“民魂”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 一个懦弱的民族是会挨打的,一个没有骨气的民族是猥琐的,是被人瞧不起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鲁迅 二、重温历史 师: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请愿群众的一部血的历史包括很多青年学生在内的两百多名请愿群众惨烈地倒在了血泊之中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

22岁的女大学生和鲁迅先生的其他一些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来谴责邪恶的统治者警醒国人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去缅怀那些烈士,领会文章的深意重点放在体味作者的情感上面,这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师:3月18日,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事件发生以后,著名作家刘半农和作曲家赵元任作了一首歌: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师:表达了国人的义愤,说我们的政府“甘拜异种作爹妈”,我们要“枭其首”,要革命 师:使鲁迅先生尤其气愤的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像陈西滢之流,居然说学生“受人利用”“作了无谓的牺牲”,他们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即刘和珍、杨德群等人,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对爱国青年作这样的评价,

高中语文部编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二、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4.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以上预习力争在20分钟内完成)。 三、研习新课。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前面两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诗歌和古代记叙散文。今天我们开始转入对写人记叙散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大家齐读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幻灯片)大家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对联吗?(明确:鲁迅)对了 这是鲁迅逝世时,他的友人埃德加。斯诺写给他的挽联,其中包含了先生的两部作品: 《呐喊》和《彷徨》。我们在小学和初中还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呢?有《少年润土》、《三味书屋》、《一件小事》《社戏》《故乡》等等。比较出名的还有《孔已己》、《阿Q》等(我想大家已经对鲁迅相当的了解了,)关于鲁迅我就不多介绍了,大家可以看三维设计的相关介绍。(拿三维设计和同学一起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一起来看看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大家回去有没有预习这篇课文呢?有的话就我们请位同学来读一下以下字词。打在幻灯片上的。没有的话就让同学们几分钟快速的默读。默读的时候带着这样两个问题1、文章具体分成几个部分? 2、注意幻灯片上字词的读音) 请位同学给以下字词注音,纠正并讲解错音。 长歌当(dàng)哭桀骜(jié ào)喋血(dié xuè)尸骸(hái)立仆(pū)惮(dàn ) 惩创(chuāng)殒(yǔn)身不恤(xù)浸渍(zì)攒射(cuán)洗涤(dí)赁屋(lìn)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 弄清了生字词,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记念”现在我们写作绞丝旁的“纪念”。大家注意一下即可。(因为当时的白话文还比较不规范,经过规范之后我们统一写做“纪念”) 背景: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军阀割据,军阀混战情况严重,造成了中国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家翻开课本27页看注释第一条。(请位同学齐读)1926年,奉系军阀和国民军作战。18日,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屠杀了前来请愿的爱国民众,制造了“三。一八”掺案。刘和珍当时也是在遇害之列,本文是鲁迅写于惨案发生后的两个星期,也就是四月一号。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篇一:《记念刘和珍君》优秀 教案 篇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 设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王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PPT) 齐读“课前小积累” 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有一天会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师: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话是形容谁的吗? 生(齐):老师 师:是呀。老师“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今天我们就共同领略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老师的风采。 (PPT) 梁实秋(1903——1987) :号均默,原名梁冶华、梁秋实,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师: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且因洞察 1 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本文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板书)。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

历史幽愤的现代回响——《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历史幽愤的现代回响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执教:文勇评点:孙绍振 时间:2009年10月 班级:华师大一附中高一(16)班 【孙绍振评点】 当前语文教学的潮流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规定情景,进行对话。但是,文本并未得到深入的理解。王荣生先生指出热衷于如何教,而不知教什么。就成了当前的最大问题。造成这种偏颇的原因是北欧教育思想的教条主义,以为只要把学生主体调动起来,就万事大吉了。在这背后,有一个最大的误解乃是教师水平是足够的,问题只在方法观念。近十年来暴露出来的问题提醒我们,只有知道教什么,才能确定如何教的途径。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是语文教改成败的关键。而对文本的理解,每深入一步,就要求老师的学识增加一份。在这方面比较清醒,在文本的钻研中提高学养,至今还不是多数。文勇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可爱、可喜、可贵。就在于不时有学养和才智的闪光。《记念刘和珍君》,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阅读肯定是有难度的,多媒体的运用并不一定降低其难度。这里,迫切需要的是学问。没有学问,滥用对话。只能在感知的平面上滑行! 文勇在课堂上,显示了他的学养。首先,是还原历史语境,把时代背景交代得很清楚。其次,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感性材料:这里有陈西滢的言论、赵元任的歌曲、还有鲁迅差不多同时写作的《无花的蔷薇》等等。有了这些,就是不用太多对话,学生也不难感觉到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 如果仅满足于这些学问,那还不能成其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因为光有学问,也可能是僵死的知识,毕竟历史太遥远了。文勇的才智表现在把学问变成了现场的、感性的、带着自己生命化的体验的语言。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核心指向归结为“立人”,这就缩短了历史的距离。他引用了钱理群的话:“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他说,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个“民魂”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这就抓住了本文的思想纲领。 但是思想纲领如果不落实在文本的解读上,则仍然是空热闹。 文勇的学问,不但在于提供知识背景。更在于对文本进行了学术性的研究,提出了鲁迅这篇杂文在抒情上的独特之处,富于创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两个观点:第一,鲁迅这篇文章,把“情感和理性的思考交织在一起,这就获得了一种高度。”还用歌德的话来解释说:“感情愈和理性结合,就愈显高贵。到了极境就出现了诗和哲学。”第二,反复诉说。“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都是很有见地,对学生又是很有启发的。 【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记念刘和珍君》。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 【自主学习】 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 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 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的着作主要以、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等牺牲烈士 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我的疑惑:(直接在文中将有疑点、难点、亮点的句段勾画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一、记念的缘由和目的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二、记念的内容④概写刘和珍遇害。 ⑤描写刘和珍遇害细节。 ⑥总结“三·一八惨案”教训。 三、记念的意义⑦评述惨案的深远意义。 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刘和珍形象 1、简问简答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根据大家的归纳总结,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着重写到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其它章节有没有写到刘和珍——明确:有,如第一节 2、勾画出文中描写刘和珍的内容,说一说你看到的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青年 明确(ppt4):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渴求真理,追求进步)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王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PPT) 齐读“课前小积累” 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有一天会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师: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话是形容谁的吗? 生(齐):老师 师:是呀。老师“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今天我们就共同领略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老师的风采。 (PPT) 梁实秋(1903——1987) :号均默,原名梁冶华、梁秋实,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师: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且因洞察

1 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本文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板书)。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 (PPT) 1.给下面加点的字的注音: 有棱有角椭圆形狞笑 油渍瓢淘汰 鼾声敷衍鼻涕 荪琅琅上口胡诌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练习

记念刘和珍君 一)语言积累 1.下列加点字读音及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长歌当.(dàng当作)哭桀骜.(ào不顺从) 喋.(dié血流出来的样子)血 B.立仆.(pū倒下)惩创.(chuāng创伤)殒.(yǔn死亡)身不恤 C.尸骸.(hái 尸骨)攒.射(zuán 聚拢)菲.薄(fěi 微薄) D.租赁.(lìn 租借)抹.杀(mǒ勾掉)桀骜.(ào 不顺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寥落暗然永葆生机洋洋洒洒 B.屠戳菲薄毛骨悚然广有羽翼 C.俳徊编辑默无声息惊心动魄 D.蹂躏噩耗焦躁不安拖沓累赘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至于泣下。 ③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前往的。 ④真的猛士,将更而前行。 A.奋然黯然欣然毅然 B.毅然黯然欣然奋然 C.欣然奋然毅然黯然 D.欣然奋然毅然黯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不会画,你偏叫我画,这不是赶旱鸭子上架 ......吗? B.面对光怪陆离 ....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C.看着那一双双苛求知识的眼睛,他下决心做个悬壶济世 ....的企业家,援助那些失学的孩子重返学堂。 D.做学问需要坚持不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是不行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生被这位老学者清晰的思路、乐观的情绪和坚定的信心深深感染了。 B.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高。 C.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D.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所决定的。 二)点击课堂 6.鲁迅先生为在“三·一八”惨案中死去的刘和珍等青年写下了这篇纪念性的文章,那么,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事迹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⑻中弹牺牲。 性格特征:温和、思想进步 B、相比之下,反动势力的代表们又是怎样的?——明确:下劣凶残(中外杀人者、有恶意的闲人) C、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与反动势力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明确:对刘和珍的死时沉痛和惋惜;对反动派是揭露和嘲讽。 重点语句分析 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第一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部分: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第七部分: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师:今天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生:老师,写错字了。 师:“记念”等同于“纪念”,因为鲁迅那个年代白话文刚刚兴起,没有今天这么规范。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有特殊含义,大家感兴趣可查阅资料。 (继续板书)作者是鲁迅 现在,我想请咱们班最能代表男生意愿的男生一位,最能代表女生意愿的女生一位来做一道填空题。大家先选,我来出题: 我鲁迅先生 我鲁迅先生的作品 男同学请在横线上画微信表情,女同学在横线上填一词语。要求写真心话。 (学生很快写好了) 我(双目仰视的表情)鲁迅先生(无法粘贴表情) 我(无言以对的表情)鲁迅先生的作品 我尊敬鲁迅先生 我读不懂鲁迅先生的作品 师:请男同学解释一下你画的表情的含义 生:我双目仰视鲁迅先生,我无言以对鲁迅先生的作品

师:这两位同学能代表大家的想法吗? 学生笑着点头。 师:我的学生读不懂鲁迅,鲁迅故乡绍兴的孩子们也这样吗?不应该啊! 有学生说:惭愧惭愧 师:那这节课我用一种方法和大家一起阅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能不能读懂?好吧! 同学们,从题目我们得到哪些信息? 生(七嘴八舌):记念说明这个人死了, 刘和珍君,是刘和,珍君,两人,还是怎么回事? 师:刘和珍是人的名字,君是对她的尊称。那这个人应该是不一般的人,因为鲁迅写文章纪念她。那我们先来读课文。我想请七位同学来读,愿意读的请站起来。 (学生很配合) 好,每人读一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划住有刘和珍三个字的句子,当然用代词代刘和珍的也划住。 学生按序读课文,老师在其读完后,纠正读错的字,读错的句子,表扬读得好的地方。 师:现在我们来读大家划住的句子(下面是课文原句) 1、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2、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3、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三个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

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提示:悲、愤!)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赛课定稿)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树德中学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胡耘学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2、学会在语境中抓取关键信息,理解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重点语句; 3、把握作者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升华过程,并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2、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难点: 1、领会和把握作者深沉的悲痛和愤怒之情; 2、理解和体会文章中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语句含义; 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解题: “记念”一词与现代汉语的“纪念”,写法不同,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怀念”之意。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 二、梳理行文思路: 1、请学生谈自己怎么写纪念类的文章; 2、明确指出本文的行文思路:紧扣“纪念”,展开全文。 第一部分:我要纪念(第1、2节) 第二部分:怎么纪念(第3、4、5节) 第三部分:为什么纪念(第6、7节) (1)请学生在第一部分中找出“我”想纪念,“我”要纪念刘和珍的三句话。 明确: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请学生指出作者在第二部分是怎么纪念刘和珍的。 明确:①回忆音容笑貌,追溯交往过程②记述刘和珍的遇难经过(老师点拨:这个遇难的场景实际上用铁的事实揭露反动政府的暴行,驳斥走狗文人的流言) (3)请学生根据第三部分的内容说出作者为什么纪念刘和珍。 明确:①总结请愿教训②评述烈士死难的意义 三、梳理情感线索: 点明:作者的行文思路也正是作者的情感脉络。 悲痛→愤怒→理性思考(感性→理性)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绝望中呐喊彷徨中前行 ——《记念刘和珍君》 常山一中韩培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你们之前学过鲁迅的《祝福》,今天我们再次学习一下他的《记念刘和珍君》。作者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在黑暗的现实社会中不断地呐喊,在彷徨中不断前行!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一下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我们看题目《记念刘和珍君》,那么刘和珍到底是个什么的人呢?下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谈谈你的理解,看看刘和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PPT1) 明确:(PPT2) 事件品质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追求进步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追求真理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有威信、有组织能力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善良,为人祥和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使命感、责任感 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嫉恶如仇、敢于反抗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热心政治运动 ⑻中弹牺牲。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小结: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刘和珍是一个追求进步、追求真理、善良的、为人祥和、有使命感、有责任心,嫉恶如仇、敢于反抗、勇赴国难、不惧牺牲的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三、矛盾的情感世界的理解 鲁迅先生面对如此优秀的青年所受的遭遇,是不是在惨案一发生就写文章纪念她呢?学生回答:不是。那么文章中有哪里有提示?是惨案发生后近两个星期的4月1日。为什么时隔多天才提笔纪念几位可爱的青年?同学们,请大家从文章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内心“写”与“不写”,“说”与“不说”的句子? 明确:(PPT3)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纪念烈士,寄托哀思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对烈士的深切痛惜与悼念,对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慨,对流言家的诬蔑深恶痛绝到达极点,难以用语言表达。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认清世界面目,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警醒“庸人”保持记性,唤醒“沉睡”的易忘的民众觉醒。表达了痛苦感和责任感。 (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执政府虐杀的惨象,文人诬蔑的流言,使我愤怒到了极点,以此来呼吁衰亡民族奋起反抗。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全课分析 第一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全课分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三个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

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提示:悲、愤!)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并注意以下几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有人说高中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而我今天选择了迎难而上,说课的课题是周树人即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我将从教材简介及处理,教法学法及依据、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评价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话题下的一篇悼念性散文。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共同奏响这曲生命的赞歌。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对战友的爱,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渗透于全文,使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训练学生鉴赏散文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学会阅读名家名篇。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感情充沛,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了必修二必修一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写作时代久远,加上本课文学语言的艰深,对我们的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初步鉴赏入手,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逐步过渡到到学习刘和珍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词的词语的含义 ②.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标 ①.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微型课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微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一第一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叙事杂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就可以。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篇课文的时候,有的同学可能只是简单的读了课文,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其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同时,由于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作家语言风格等原因,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上难点较多,涉及到深层阅读问题,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对其中的深刻的意义进行分析。同时掌握重点字词。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 情况,根据我教学目标中的: ○1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透过对人与事 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鲁迅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表现 出怎样的情感倾向。认识帝国主义、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我将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将重点放在整体感知刘和珍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同时将其特征与段政府和流言家的言论进行对比,总结出段政府的残暴和虚伪以及流言家的中伤和污蔑。 四.教学重难点:针对15分钟的微型课,我将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1对刘和珍君的事迹和形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且对她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认识段政府和流言家的残暴与虚伪。 五.教学方法:朗诵配乐、ppt 六.教学时间:15分钟 七.教学过程: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专家、同行们: 大家上(下)午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教学内容的第一课。作者鲁迅先生饱醮热血,用愤怒的笔调控斥了反动派,表达了对爱国青年的沉痛悼念,对国民无知的呐喊。文中作者感情忧愤,爱憎分明,是一篇经典的写人散文。 其次,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已经有很强的感性认识能力,且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这个时候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为心中的梦想坚持奋斗。 根据前面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第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重点字词含义,了解课文写作背景,把握人物形象,背诵重点段落。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接下来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学生理解能力有了一定发展,但是阅读较复杂的课文,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将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理解重点词句,然后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欣赏文本过程中也注意培养他们散文鉴赏的能力。 第五,说教法与学法。 散文的教学应重视散文对学生的感悟和熏陶作用,所以我将引导学生在诵读文章的过程中去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据此,教法上以诵读法、讲授法为主。配合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法上以探究法、讨论法为主。由于鲁迅的文章较为难懂,学习的过程中将采用评点阅读法,在点评词句的过程中学习文本。 第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营造气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简介一下本文作者。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 (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5)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以下见课文注释①)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 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