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壁分段

合集下载

左室壁17节段法划分标准

左室壁17节段法划分标准

左室壁17节段法划分标准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皖
心脏彩超检查中,大家经常会需要进行室壁运动分析,左室壁节段的划分,这是超声心动图医生必须掌握的一个技能。

一些初学者往往掌握不好具体节段的划分,认为那么多个节段,背下来多难啊?
其实不用每一个节段都是死记硬背,只要知道什么切面显示什么壁,再把这个壁由上向下,分上中下三段或两段,位于中间的就是中间段,靠近心底的就是上段或基底段,靠近心尖的就是下段或心尖段,这样就容易记了。

而且,每一个节段之间,并不是有很清楚的界限和解剖标识,说白了,每一段的划分,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初学者不要太紧张。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都是采用美国心脏病协会(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划分的17节段划分法。

下面几个示意图给大家了解一下每个节段的划分标准
1.前室间隔基底段;
2. 前壁基底段;
3. 侧壁基底段;
4. 后壁基底段;
5. 下壁基底段;
6. 后室间隔基底段;
7. 前室间隔中间段;
8.前壁中间段;
9.侧壁中间段;10. 后壁中间段;11.下壁中间段;12. 后室间隔中间段;13. 后室间隔心尖段;14.前壁心尖段;15.侧壁心尖段;16. 下壁心尖段;17.心尖段
冠状动脉供血情况
RCA:右冠状动脉 LAD:左前降支 CX:回旋支
根据左室节段的运动情况,可以大致判断哪一段冠脉缺血。

或者,根据心电图缺血的提示,重点观察对应的节段室壁运动。

当然,最终确诊还是依靠冠脉造影为金标准哦!。

左室壁节段分段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左室壁节段分段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左室壁节段分段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左室壁节段分段法是心脏超声检查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左室壁节段分段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诊断方法的原理、特点和临床意义。

1. 左室壁节段分段法的原理左室壁节段分段法是通过将左心室壁分成多个不同的节段进行分析,以评估心肌的运动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梗死或心肌病变等情况,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左室壁节段分段法的特点左室壁节段分段法具有多个特点,包括准确性高、操作简便、非侵入性等。

它可以直观地显示心肌各个节段的运动情况和血流情况,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

3. 左室壁节段分段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左室壁节段分段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缺血或梗死等情况。

通过对心脏的各个节段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左室壁节段分段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心脏超声诊断方法,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准确性和操作简便性使其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和判断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全面讨论,相信读者对左室壁节段分段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种诊断方法的原理、特点和临床应用都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心脏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希望医生和研究者们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诊断方法,为冠心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结语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对左室壁节段分段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种诊断方法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临床中的重要价值,为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优质医学)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超声解读

(优质医学)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超声解读

小结
1、在判断在判断室壁运动时,长轴和短轴应结合交替看,因病人 具体情况不同,不能绝对说短轴观或长轴观孰优孰劣。
2、节异的价值上,夸张点讲,室壁变薄回声增强是金,运动幅度 减低是银,室壁增厚率是铜。尤其对于初学者。
如果看得多了,眼神有了,那您是照单全收。
9. Inferoseptal 后间隔 10. Inferior 下 (后)壁
11. Inferio-lateral 下侧壁 12. Antero-lateral 前侧壁
基底段 1.2
3.4
中间段 7.8
9.10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6.5 11.12
17节段划分法
基底段() 中间段() 心尖段 () 心尖( )
右冠状动脉 (绿色)
后间隔
前间隔
前壁
下壁
前侧壁
后侧壁 二尖瓣水平分6段
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
右冠状动脉 (绿色)
前间隔 后间隔
前壁
下壁
前侧壁
后侧壁) 乳头肌水平分6段
左室短轴(心尖水平)
室间隔
前壁
右冠状动脉 (绿色)
下壁
侧壁
心尖水平分4段
左室壁节段划分的标准
左室壁17节段及其相应供血动脉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及判断 标准
左室后壁运动幅度大于室间隔
2. 收缩期室壁增厚率
• 室壁增厚率=(收缩末室壁厚度-舒张末室壁厚度)/收缩末室壁厚度 • 判断室壁运动异常: 正常>25% 异常<25% • 增厚率值越小,心肌缺血导致运动异常越严重
收缩末室壁厚度 舒张末室壁厚度
病例 1 男,71岁
左室心尖圆顿,室壁明显变薄,较薄处厚约0.3

室壁分段

室壁分段

做心脏超声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左室长轴中,超声只分配给四段,心尖段也只分了四段,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本文就从室间隔的解剖探讨其原因。

胸骨旁左室左轴切面,为什么只分四段,而不分为六段A在解剖上,前间壁的位置在哪儿?B为什么没有前间壁及后壁心尖段呢一、首先,要明白三点A、间隔和间壁是相同的,只是称号不同罢了,如:前间隔=室间隔前部=前间壁;B、室间隔人分为上隔和下隔,也有人说是前隔和后隔(二者是一样的),前隔就是前室间隔,前间壁;即人为把室间隔分为前隔和后隔;C、只有心尖部的间隔,我们称之为室间隔或后间隔,其它部位的室间隔均分别叫前(上)隔(间壁)或后(下)隔(间壁)二、左室长轴切面也有六段(一般不这么分段),只不过心尖段是这样称谓的:心尖前壁(真正意义上的前壁,并不是前间壁心尖部,心尖部是没有前间壁的)、心尖下壁(不是后壁心尖部,心尖部是没有后壁的)在左室长轴切面上,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叫前间壁(前室间隔或上室间隔),再往下叫前壁(是真正意义上的前壁);后壁基底段和中段再往下叫下壁(是真正意义上的下壁,并不是说后壁心尖部就是下壁)为什么是这样呢A、在实际解剖学上,心脏轴向与人体正中失状面呈约45度角,并且室间隔呈额状面,也就是说,在左室长轴切面上,前乳头肌下缘平面以上的“前壁”的实质是一部分室间隔,故称为前间隔(前间壁)(前室间隔)(上室间隔)室间隔前缘逐渐呈弧形弯曲向下到心尖,变狭,并为顺时针螺旋(自心底向下观)走行,故,室间隔凹面向左室,并且前上部较宽大且为一斜面,到心尖部时已经很小了,这就是室间隔呈锥形的原因,特别注明:这个所谓的“前壁”是声学看到的,因为室间隔呈一弧度且螺旋的原因,而声束是不会随其弯曲和螺旋的,声束从心底到心尖通过室间隔时,先是切到前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然后切到的是左室前壁心尖段(也就是说前间隔基底段中段和左室前壁心尖段是在一条直线的),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标准左室长轴心尖部的“室间隔”实际上是前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室间隔。

心脏断面解剖及室壁心段

心脏断面解剖及室壁心段
位于心脏右侧,主要由心肌纤维组成,连接右 室和肺动脉。
右室后壁
位于心脏后方,主要由心肌纤维组成,连接右室和上腔静脉。
室间隔心段
流入道
连接左、右心室的入口,主要由肌肉纤维和腱索组成,具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
流出道
连接左、右心室的出口,主要由肌肉纤维组成,具有推动血液流向主动脉和肺动 脉的作用。
04
心脏病理改变对室壁心段的影响
心肌肥厚对室壁心段的影响
心肌肥厚是一种心脏病理改变,通常由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等引起。心肌肥厚会导致室壁心段增 厚,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心肌肥厚对室壁心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室壁心段增厚,导致心室腔缩小,影响心 脏的泵血功能;二是心肌肥厚会导致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影响心脏的电传导;三是心肌肥厚会增加心 脏的重量和体积,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心肌缺血对室壁心段的影响
• 心肌缺血是指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的不平 衡,导致心肌细胞缺氧、代谢障碍和功能 受损。心肌缺血对室壁心段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室壁心段心肌细 胞缺氧,导致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 二是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 ,使室壁心段变薄或增厚;三是心肌缺血 会影响心脏的电传导,导致心律失常。
心脏断面解剖及室壁心段
目录 CONTENTS
• 心脏解剖概述 • 心脏断面解剖 • 室壁心段 • 心脏病理改变对室壁心段的影响 • 室壁心段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01
心脏解剖概述
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位置
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部偏左,约2/3 在正中线左侧,1/3在右侧。
形态
心脏呈倒置的圆锥形,外有心包包裹 ,心包腔内有心包膜和心包膈。
心室横断面
总结词

如何理解左室17节段新旧命名法

如何理解左室17节段新旧命名法

如何理解左室17节段新旧命名法通许县中医院综合医院彩超室王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使该动脉供应的室壁出现运动减弱、消失,甚至矛盾运动,故,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依据之一就是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冠心病在超声心动图的主要表现之一。

现一般采用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的17节段分法(原为16节段,后又增加心尖帽为一段故为17段;也有20段划分法,但现在已经不再应用)将室壁分为基底部、中间部、心尖部。

冠心病或心肌梗死时显示相应室壁节段性运动消失或明显减弱,室壁收缩期增厚率消失,心腔扩大,心室壁膨隆,心肌厚度变薄。

正常心肌部分表现代偿性运动增强,收缩增厚、幅度增加。

左室分段的解剖学、声学基础及相对应冠脉关系左室长轴4段(含于短轴切面中):2基底部前间隔,8中部前间隔,5基底部后壁,11中部后壁。

左室短轴17段:其中。

A,基底部6段:1基底部前壁,6基底部侧壁,5基底部后壁,4基底部下壁,3基底部后间隔,2基底部前间隔。

B,中间部6段:7中部前壁,12中部侧壁,10中部下壁,11中部后壁,9、中部后间隔,8中部前间隔。

C,近心尖部4段:13心尖部前壁,16心尖部侧壁,15心尖部下壁,14心尖部间隔壁(后间隔)D,17心尖帽。

左室分区老称谓及“牛眼图”编号A,前壁:1.基底部前壁7.中部前壁13.心尖部前壁B,前间隔壁:2.基底部前间隔8.中间部前间隔C,后间隔壁:14.心尖部间隔壁 3.基底部后间隔9.中部后间隔D,下壁:15.心尖部下壁4.基底部下壁10.中部下壁E,后壁:5.基底部后壁11.中部后壁)F,侧壁:16.心尖部侧壁 6.基底部侧壁12.中部侧壁G,心尖部:17.心尖帽一、室间隔、下壁、后壁的解剖学基础1)、室间隔心脏轴向与人体正中失状面呈约45度角,指向左前下,并且室间隔呈额状面,也就是说,在左室长轴切面上,前乳头肌下缘平面以上的“前壁”的实质是一部分室间隔(还有一部分为前壁),故称为前间隔(也有称之为前间壁,以下类推)(前室间隔)(上室间隔),室间隔走向是逐渐呈弧形弯曲(凸面向前)向下到心尖,同时逐渐变狭,并为顺时针螺旋(自心底向下观)走行,故,室间隔的特点为:1、室间隔凹面向左室,2、左前上部较宽大,3、越往右前下越狭窄,4、心尖部室间隔已经变的非常狭窄,5、顺时针螺旋走行。

急诊心脏超声

急诊心脏超声
2-DE: 右房、右室增大,右室流出道、主肺动脉及
左、右肺动脉内径增宽; 肺动脉内出现的不规则团块状回声,右肺动
脉的血栓栓塞发生率高,其次为主肺动脉和 左肺动脉。肺动脉远端的血栓,2-DE不能 直接显示。
CDFI有助于鉴别伪像和血栓,如为血栓栓塞 者,血流通过时,血流在血栓部位受阻,流 通部分血流速度加快,血流色彩的亮度增加。
二尖瓣充盈时间延长。
2.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病因 腱索断裂;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后乳头肌功能不全
(偶见腱索断裂); 外伤;
病理生理
急性二尖瓣反流导致左房压和肺毛细血 管嵌顿压显著升高,肺血管床的压力负荷过 重而引起急性肺水肿。
2.1 腱索断裂
超声心动图特征
二尖瓣于收缩期脱入左房,超过二尖瓣环水 平以及二尖瓣前后叶接合点错位并位于左房, 瓣膜呈连枷样改变;
(2)右心室扩大; (3)室间隔运动异常; (4)基础病表现。
2-DE:(1)胸骨旁短轴、主肺动脉长轴切面示主肺动脉扩张;
(2)右心室扩大和(或)肥厚;(3)右心房扩大;(4)室间 隔活动异常;(5)基础病表现。
Doppler超声:
(1)如无肺动脉狭窄,肺动脉收缩压可通过测定三尖瓣反流 压+右心房压(10mmHg)获得,如伴VSD, PASP=SBP- ∆PVSD,如肺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1m/s时,则PASP=SBP -∆PVSD-∆PPA。(SBP:收缩期动脉压, ∆PVSD :室间 隔分流压, ∆PPA 为跨肺动脉瓣压差)。
闭不全和心包积液的征象。 可见撕裂的内膜片和内膜摆动征, 主动脉短轴观可见撕裂的内膜将管腔分为真假两腔,
示两腔均有血流,但流速及方向可不同。 TEE可提高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夹层剥离的检出率。

左室心肌16节段记忆方法

左室心肌16节段记忆方法

左室心肌16节段记忆方法
如上图所示,左室心肌被分为16节段,
记忆顺序:前壁,间壁,前间壁,下,后,侧壁。

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呢?细心你就可以发现前壁和间壁中间夹着的就是前间壁,这样记起来根据名字就能想起位置了,下后侧的顺序是按照逆时针排列的,而且比较顺口。

基底段和中间段都是这样,到了心尖段少了两个节段,少的就是前壁间壁夹着的前间壁和下壁侧壁夹着的后壁。

这样从短轴上就可以识别了。

长轴上的相对位置也很容易记忆,先记心尖二腔,短轴上看,能够不切到右心室的切面只有通过前壁和对应的下壁。

而左室长轴切面一定是在最前面的前间壁和对应的后壁,剩下的就是心尖四腔的间壁和侧壁。

心尖四腔缺少的前间壁和后壁正好是左室长轴切面观察左心室的室壁部分,想想看,标准的左室长轴是没有心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心脏超声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左室长轴中,超声只分配给四段,心尖段也只分了四段,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本文就从室间隔的解剖探讨其原因。

胸骨旁左室左轴切面,为什么只分四段,而不分为六段?A 在解剖上,前间壁的位置在哪儿?B 为什么没有前间壁及后壁心尖段呢?一、首先,要明白三点A、间隔和间壁是相同的,只是称号不同罢了,如:前间隔=室间隔前部=前间壁;B、室间隔人分为上隔和下隔,也有人说是前隔和后隔(二者是一样的),前隔就是前室间隔,前间壁;即人为把室间隔分为前隔和后隔;C、只有心尖部的间隔,我们称之为室间隔或后间隔,其它部位的室间隔均分别叫前(上)隔(间壁)或后(下)隔(间壁)二、左室长轴切面也有六段(一般不这么分段),只不过心尖段是这样称谓的:心尖前壁(真正意义上的前壁,并不是前间壁心尖部,心尖部是没有前间壁的)、心尖下壁(不是后壁心尖部,心尖部是没有后壁的)在左室长轴切面上,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叫前间壁(前室间隔或上室间隔),再往下叫前壁(是真正意义上的前壁);后壁基底段和中段再往下叫下壁(是真正意义上的下壁,并不是说后壁心尖部就是下壁)为什么是这样呢?A、在实际解剖学上,心脏轴向与人体正中失状面呈约45度角,并且室间隔呈额状面,也就是说,在左室长轴切面上,前乳头肌下缘平面以上的“前壁”的实质是一部分室间隔,故称为前间隔(前间壁)(前室间隔)(上室间隔)室间隔前缘逐渐呈弧形弯曲向下到心尖,变狭,并为顺时针螺旋(自心底向下观)走行,故,室间隔凹面向左室,并且前上部较宽大且为一斜面,到心尖部时已经很小了,这就是室间隔呈锥形的原因,特别注明:这个所谓的“前壁”是声学看到的,因为室间隔呈一弧度且螺旋的原因,而声束是不会随其弯曲和螺旋的,声束从心底到心尖通过室间隔时,先是切到前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然后切到的是左室前壁心尖段(也就是说前间隔基底段中段和左室前壁心尖段是在一条直线的),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标准左室长轴心尖部的“室间隔”实际上是前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室间隔。

B、心脏有一个面叫膈面,也就是下壁,其左后部斜向后上的是后壁,分界线就是后乳头肌下缘平面水平,故在后乳头肌下缘以上为后壁,分为(基)底后壁和中后壁故,心尖部在左室长轴切面、两腔切面及心尖短轴切面,心尖部共同显示的是前壁和下壁(另两个是室间隔和侧壁)以上就是在标准左室长轴切面心尖部看到前壁(不是室间隔)和下壁(不是后壁)的原因心肌梗死部位的新分类(左室17节段分法最新方法)(学心脏超声者必看)(摘自心血管网,本人认为非常实用,建议超声工作者认真学习)心血管网:/html/2009/05/2009051516360100046795.shtml 自20世纪40年代,心电图病理性Q波就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肌梗死部位的判断,然而其是以尸检和动物实验结果为依据的。

目前,心脏核磁延迟强化显像技术(更直观科学合理)可以清晰而准确地显示患者在体情况下心肌梗死的部位[1],以此为依据的左室心肌梗死定位及分类应更为精确。

2006年,西班牙学者Antoni Bayes等[2]代表国际动态心电图及无创心电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olter and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graphy, ISHNE)发表共识,建议在统一的影像学左室分区基础上,按心脏核磁显示的梗死部位将左室心肌梗死命名为7种类型,并总结每种类型梗死出现病理性Q波的对应导联及梗死相关冠脉。

近期,作者又发表数篇文章[3~5],对此专题进行详细论述,其中的一些新观点与临床习用多年的传统分类法有所不同,本文对此加以简介。

1 左室分区心肌梗死的定位建立在左室分区的基础之上。

传统的左室分区是通过临床病理(尸检)、动物实验或超声影像制定的。

而目前临床应用的影像学(心脏核磁、CT、心肌核素扫描及超声等)统一左室分区[6]是以在体情况下心脏的真实影像为基础的。

1.1 左室分区的依据左室呈圆锥形,其纵轴方向(从二尖瓣至心尖部)指向左前下,这种倾斜的方位与人体的额面、横面均形成一定的角度,因而从这两个切面进行左室分区并不准确。

以往的左室分区是从前面(人体额面)观察左室,而目前核磁影像学取人体的横轴切面显示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取左室的纵轴和横轴切面显示左室影像(图1),并借助解剖学标志对左室进行分区。

图1 人体心脏核磁影像及切面示意图A.水平面影像显示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及毗邻关系;B.左室的长轴切面影像,A、M、B线沿心脏长轴方向将左室壁分为基底部,中部及心尖部1.2 影像学的统一左室分区以往,不同的影像检查采用不同的左室分区,如心脏超声和核素心肌灌注扫描曾采取20和16分区法[7]等,曾经给临床应用与研究带来不便。

为统一临床影像学检查的左室分区法,2002年AHA建议采用统一的标准左室切面,将左室分为17区,17区法最符合心脏的解剖结构,与临床超声和核素心肌灌注扫描等应用的方法也最为接近[6]。

1.2.1 左室标准切面取二尖瓣中心点和心尖部的连线作为左室长轴,水平面长轴显示4腔心,矢状面长轴显示2腔心,二尖瓣至腱索附着起点称为基底部,腱索附着起点和终点之间为中部,腱索附着终点至心尖称心尖部,没有心腔的心尖部称心尖。

上述3部分占左室总体积的比例大致相等,分别为35%,35%和30%。

短轴切面取垂直于矢状面长轴的切面(图2)。

图2 左室标准切面及左室分区示意图A. 左室短轴切面、矢状面和水平面长轴切面示意图;B.沿左室长轴切面将左室分为基底部、中部、心尖部及心尖4部分,短轴切面分前壁、间隔壁及下壁、侧壁两大部分,4个壁,再加上心尖,共17区1.2.2 左室分区的“牛眼图”与冠脉分布左室的短轴面分两大部分(4个壁),前壁、间隔壁(anteroseptal zone)和下壁、侧壁(inferolateral zone);长轴面分基底部(basal)、中部(mid-cavity)、心尖部(apical)及心尖(apex)4部分,共17区,如果从心尖部到基底部将短轴切面由中心向外周排列起来则构成一个靶心图,其状似牛眼(Bull’s eye),又称“牛眼图”(图3);左室前壁对应于1、7、13区;间隔壁2、3、8、9、14区;下壁4、10、15区;侧壁5、6、11、12、16区,心尖部对应于17区,建议不再应用“后壁”,而称其为“下壁基底部”。

此分区法与冠状动脉分布紧密结合,前降支主要为前壁及间隔壁供血;回旋支主要为侧壁、下壁供血,右冠脉主要为下壁、间隔壁供血(图4)。

图3 影像学左室分区“牛眼图”1.基底部前壁(basal anterior) 7.中部前壁(mid anterior) 13.心尖部前壁(apical anterior)2.基底部近前壁间隔壁(basal anteroseptal) 8.中部近前壁间隔壁(mid anteroseptal) 14.心尖部间隔壁(apical septal)3.基底部近下壁间隔壁(basal inferoseptal) 9.中部近下壁间隔壁(mid inferoseptal) 15.心尖部下壁(apical inferior)4.基底部下壁(basal lateral) 10.中部下壁(mid lateral) 16.心尖部侧壁(apical lateral)5.基底部近下壁侧壁(basal inferolateral) 11.中部近下壁侧壁(mid inferolateral) 17.心尖(apex)6.基底部近前壁侧壁(basal anterolateral) 12.中部近间隔壁侧壁(mid anterolateral)图4 左室分区与冠脉分布示意图A.灰色区域可以由前降支、右冠脉或回旋支混合供血;B.前降支供血区;C.右冠脉供血区;D.回旋支供血区;E.沿室间隔将左室分为室间隔和其余左室壁两部分,并显示冠脉在左室分布的示意图。

[19]2 左室心肌梗死的分类2.1 左室心肌梗死的传统分类1948年,Meyer等最初在《American Heart Journal》连续发表数篇文章[8~10],以临床病理研究为基础,按心肌梗死的部位对其进行分类。

主要传统分类包括:间隔壁、心尖部(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前侧壁、高侧壁、下壁及后壁梗死。

心肌梗死区与心电图导联的对应关系分别为:间隔壁对应于V1~V2导联,前壁对应于V3~V4导联,前间壁对应于V1~V4导联,侧壁对应于V5~V6导联,高侧壁对应于I、aVL导联,下壁对应于II、III、aVF导联。

1950s,Grant等[11]提出将游离于膈肌之上的下壁单独称为“正后壁”,上述分类法一直沿用至今。

2.2 左室心肌梗死的新分类Bayes等将心脏核磁影像显示的心肌梗死部位与冠脉闭塞部位、梗死对应导联(出现Q波)紧密联系起来,将左室心肌梗死分为7种类型(图5)。

2.2.1 间隔壁梗死(Septal MI)Q波出现在V1~V2导联;梗死部位为间隔壁以及前壁的小部分;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间隔支或发出对角支后的前降支。

2.2.2 心尖前壁梗死(Apical anterior MI)Q波出现在V1~V4导联,甚至累及V5~V6导联;梗死部位主要为间隔壁及前壁心尖部,如果前降支较长,也可累及下壁心尖部,但一般不累及侧壁(I、aVL导联无Q波);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中段。

2.2.3 前壁中部梗死(Midanterior MI)Q波(qs或r)出现在aVL(I)导联,有时还出现在V2~V3导联;梗死部位累及前壁中部及基底部(7、13区),也称局限性前壁梗死(Limited anterior MI);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第一对角支。

2.2.4 广泛前壁梗死(Extensive anterior MI)Q波出现在V1~V6导联及aVL导联,有时出现在I导联;梗死部位累及心尖部、间隔壁和侧壁;梗死相关冠脉为前降支近段。

2.2.5 侧壁梗死(Lateral MI)Q波(qr或r)出现在I及aVL导联和/或V5,V6导联出现;V1~V2导联QRS波群呈RS形,梗死部位为侧壁;梗死相关冠脉为非优势的回旋支或钝缘支。

2.2.6 下壁梗死(Inferior MI)Q波出现在II、III、aVF导联,梗死部位为下壁,常累及下壁基底部,以及间隔壁接近下壁的部位;梗死相关冠脉为后降支,90%患者由右冠脉供血,或10%患者由回旋支供血。

2.2.7 侧壁下壁梗死(Inferolateral MI)Q波出现在II、III、aVF,I、aVL导联及V5~V6导联,伴或不伴V1导联QRS波群呈RS形;梗死部位为侧壁和下壁;梗死相关冠脉为右冠脉或回旋支近段。

图5 左室梗死类型、梗死相关冠脉及心电图对应导联3 左室心肌梗死分类的新认识ISHNE发表的共识[2]依旧沿用大部分梗死部位与心电图导联的对应关系:V1~V2导联对应于间隔壁;V3~V4导联对应于前壁;V5~V6导联对应于侧壁;II、III、aVF导联对应于下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