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23日江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合集下载

江西省春夏季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

江西省春夏季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
由雷雨大风逐年分布图(图 3)可以看出,雷雨 大风呈减少趋势,1960—1969 年为最多,达 2 423 站 次,1970—1979 年为 2 082 站次,1980—1989 年为 2 059 站 次 ,1990—1999 年 为 1 347 站 次 ,2000— 2007 年仅出现 794 站次。与冰雹天气的发生情况 相同,进入 21 世纪以后,雷雨大风出现的次数明显 偏少。48 a 中有 26 a(占 37.5%)超过年平均值,其 中有 8 a 超过 240 站次(占 16.7%)。具体为:1964 年最多,达 358 站次;1983 年次多,为 355 站次;
根据全省气象站 453 站次的冰雹样本资料,按 冰雹直径的 4 个等级进行统计(表 2),结果表明, 冰雹直径≤10 mm 的达到了 70.2%。气象站资料显 示,最大冰雹直径为 50 mm,出现在 2006 年 4 月 11 日吉安县。而据《气表—1》记录的灾情,直径超过 70 mm 的特大冰雹有 13 站次。1973 年 4 月 2 日, 崇义县有 2 个乡出现的冰雹普遍有鹅蛋大,最大单 个直径达 300 mm,重达 15 kg。
对流天气,这也是强对流天气日变化的一般规律。 2.1.2 地理分布
图 2 给出了 1960—2007 年 3—9 月冰雹天气 出现的次数分布,可以看出,江西冰雹的地理分布 特征:丘陵、山区多,平原少,赣东北最少。主要有 6 个冰雹多发区:(1)庐山附近,其中庐山降雹 31 次, 九江 11 次;(2)九江市西部和宜春北部,其中以铜 鼓为最多,达 14 次;(3)萍乡、宜春市南部、新余、 吉安市中北部,其中以新余和永丰为最多,达 15 次,安福次多,为 13 次;(4)抚州市中部,其中金溪 和崇仁分别为 16 次和 13 次;(5)井冈山,为 13 次; (6)赣州东北部,其中宁都 11 次,石城 9 次。另外, 余干和上犹也是冰雹多发区。江西冰雹天气的地理 分布可能与地形特征及影响的天气系统有关。很显 然,庐山、井冈山 2 个中心与局地高海拔地形的强 迫抬升有关,其他 4 个中心与位于江西北面的幕阜 山脉、九岭山脉(第(2)中心),西面的罗霄山脉、武 功 山(第(3)中 心)及 东 面 的 武 夷 山 脉 、雩 山 、玉 华 山脉(第(4)、(6)中心)的地形有关,这些山脉都呈 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由于江西冰雹天气大

江西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及云图特征分析

江西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及云图特征分析

强对 流 天 气系统 。② 江 西 中部地 区是 强对 流 天 气的 易发地 区, 南部较 少 。③ 雷雨 大风 、 强降水
出现 频 率很 高 , 雷雨大 风和 强 降水 最 容 易 混 合 在 一起 发 生。④ 2 0 h a高 空 急流 和 南 亚 高 且 0 P
压 、 0 P 5 0h a副热带 高压 和低 槽 、0 P 7 0 h a和 8 0h a的低 涡切 变 , 5 P 以及 西 南急 流 、 面辐合 线 、 地 气旋 、 止锋 等 是造 成江 西 强对流 天 气 的主要 天 气系统 。⑤ 总结 出斜 压 带状云 系( 静 一般斜 压云 系和 带 状波 动云 系) MC 和 C两 类强对 流 天 气的云 系特 征 。 关键 词 : 强对 流 ; 概念模 型 ; 图特 征 云
过程, 进行 天 气形 势分 型及 特征 分析 。结果表 明 : 江西 强对 流天 气 出现 的频次 呈现增 大 的趋 ①
势, 4月 份最 容 易 出现 强对 流天 气 ,2月 和 1月 无 强 对流 天 气, 日 0 :0和 1 : 0最 有 利 于 1 每 80 5O 强对流 天 气 系统 的生成 , :0 4 O ¨ 0 ~1 :0次 之 ; 1 :0 9 O 、 1 O ~2 :0最 不 利 于 生成 而 8 O ~1 :O 2 :O 3 0
中图 分类 号 : 4 8 P 5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60 9 2 1 ) 10 3 6 1 0 —0 X(0 2 0 -0 卜O
Co c p u l o eso e e ec n e to a h r a d co d e t r n J a g i n e t a d l fs v r o v c i n we t e n lu sf a u ei i n x m

江西冰雹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江西冰雹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江西冰雹卫星云图特征分析江西冰雹卫星云图特征分析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江西省近年来频繁出现冰雹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江西冰雹的形成过程和特征,科学家们利用卫星云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本文将对江西冰雹卫星云图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冰雹预警和防灾减灾的意义。

首先,江西冰雹卫星云图显示出明显的对流云团特征。

冰雹发生时,通常伴随着强烈的对流活动,这在云图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对流云团呈现为密集的云团簇集,呈高耸的圆顶状,颜色较亮,有时还伴随着雷暴云的形成。

这些云团由于强烈的上升运动而形成,温度较低,导致其中的水汽凝结成冰粒,并在云中不断增大,形成冰雹。

其次,江西冰雹卫星云图呈现出强烈的回波信号。

卫星云图利用雷达技术,可测量云系的回波强度。

江西冰雹云团的回波信号通常较强,表明其中的冰粒和水汽含量较高。

云团的回波信号强度与冰雹的大小和密度密切相关,强回波信号往往意味着较大的冰雹。

再次,江西冰雹卫星云图显示出较广的分布范围。

江西多山丘地形,气流活动较为频繁,使得冰雹天气在该地区的分布相对较为广泛。

卫星云图显示,冰雹云团常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覆盖面积较大,甚至可达数十到上百平方公里。

这也是冰雹天气较为猛烈和持续的一个重要特征。

最后,江西冰雹卫星云图还可以观察到冰雹的下降路径。

根据云图的时序变化,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到冰雹从云中下降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冰雹由于较大的密度,下落速度较快,从云中下降到地面仅需几分钟。

因此,卫星云图能够提供冰雹的下降轨迹信息,有助于进行预警和及时疏散。

江西冰雹卫星云图特征分析的意义在于及时掌握冰雹天气发展的动态态势,实现冰雹的预警和预报。

通过对云图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气象部门可以提前预测冰雹的发生概率和分布范围,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引导人们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此外,通过对冰雹云团特征的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深入研究冰雹形成的机制,探究冰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江西秋季一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模拟分析

江西秋季一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模拟分析

热带高压等影响系统的强弱 、相对位置有密切关
系 。许爱 华 等[1 分别 对发 生在 暖 区 、 区 内的强 35 ,还 冷 对 流 天气 多 个个 例 分 析 ,指 出各 自预报 着 眼点 , 研 究 表 明 , 空气 入 侵 江 西 省 后 ,5 P 3一 3 。 冷 80h a2 。 0N 区域 存 在 强 温 度 锋 区且 有 切 变 或低 槽 ,0 P 江 70h a
收稿 日期 :2 1 — 1 0 ;修订 日期 :0 2 0 — 8 0 20 —9 2 1— 2 0 . 基金项 目 : 益性行业 ( 公 气象 ) 科研 专项( 编号 : HY 0 16 0 ) 江西省科技厅科技 支撑计划项 目( GY 2 10 0 3 ; 编号 :0 1B G 0 3 — 2 1 1 B 7 0 14) 作 者简介 :董保华 ( 9 1 ) , 士生 , 18~ 女 硕 工程 师 , 主要从 事中尺度天气 系统研究. — aldn bo u_ 0 1 6 . n E m i:og ah a2 0 @13c o
江 西秋季 一次 区域性 强对流 天气过 程 的模拟分 析
董保华 1 , 2,王 咏青 ,徐星 生 ,张娟娟 3
1 南京 信息工程大学 , . 江苏 南京 2 江西 省气 象局 ,江西 南 昌 . 3 江西 省气象 台,江西 南 昌 . 2 0 4 10 4 3 04 306 3 04 306

要 :利用常规 地面观测 资料 、 星辐射 率资料 以及 N A / C P再分 析资料 , 用 中尺 度数值模 式 WR 卫 C RN E 采 F及
其 三维变分 同化模 块 , 20 对 0 9年 1 月 9日江西 的一 次 区域 性秋 季强对流 天气过 程进行数 值模 拟 , 讨 了此次 1 探 强对 流天气过程发生 发展 的物理机 制。 结果 表明 : 1 江西省基本均处 于 K指数 大于 3 () 6℃高值 区 , 具备热力 不稳

2022年6月24-25日果洛州一次对流性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2022年6月24-25日果洛州一次对流性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2022年6月24-25日果洛州一次对流性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选择天气学诊断法分析2022年6月24~25日果洛州对流性强降雨天气过程。

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风输送了暖湿气流,南亚高压对流活动异常活跃,进而提供了潮湿的不稳定能量,西风槽槽后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交汇区内是强降水落区;玛多地区的辐合线较为明显,触发了本次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出现,再加上北部不断下滑的弱冷空气及午后高压内部热力抬升作用及地形的共同作用,为后期降水强度的增大较为有利;湿度大、湿层厚及低层水汽辐合为这次对流性强降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成了强烈的抽吸作用,为对流上升气流的形成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促进了果洛州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出现。

关键词:对流性强降雨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诊断果洛州引言强对流天气是雷暴群、飑线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产物,是在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是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出现时大都伴随着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天气,特点是尺度小、持续时间短、突发性强、危害严重。

强对流天气是果洛州夏季出现频率较高的灾害性天气,尤其是冰雹、雷雨大风是该地常见的天气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强对流天气给社会大众、交通运输及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

因此,对本地强对流天气预报方法和预报指标进行积极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天气实况2022年6月24日08时到25日08时,果洛州境内出现对流性强降水天气,全州共有71个站点出现不同强度的降水,玛多花石峡镇出现了暴雨天气。

其中降水量超过10mm的站点有12个,降水量超过50mm的站点有1个,玛多花石峡镇日榜村是强降水中心,降水量高达61.1mm。

这次降水天气的主要特点是持续时间短、降水强度大,同时还伴随着雷暴天气。

2、环流形势2.1高低空环流形势2022年6月24日08时(图1a),500hPa中高纬度地区呈现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贝加尔湖附近有冷低压存在,西北气流向东移动的过程中对青海东部产生影响。

江西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及云图特征分析

江西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及云图特征分析

江西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及云图特征分析余辉;马中元;谢勇;卢秋芳;陈鲍发【摘要】针对1989-2010年期间江西境内发生的144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时空统计分析,并利用常规天气图、云图等资料,对1998~2010年17次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形势分型及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①江西强对流天气出现的频次呈现增大的趋势,4月份最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12月和1月无强对流天气,每日08:00和15:00最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生成,11:00~14:00次之;而18:00~19:OO、21:OO~23:00最不利于生成强对流天气系统。

②江西中部地区是强对流天气的易发地区,南部较少。

③雷雨大风、强降水出现频率很高,且雷雨大风和强降水最容易混合在一起发生。

④200hPa高空急流和南亚高压、500hPa副热带高压和低槽、700hPa和850hPa的低涡切变,以及西南急流、地面辐合线、气旋、静止锋等是造成江西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⑤总结出斜压带状云系(一般斜压云系和带状波动云系)和MCC两类强对流天气的云系特征。

%By means of conventional weather charts and cloud pictures, based 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is, 144 processes of severe convection in Jiangxi from 1989 to 2010 and 17 processes of typical severe convection from1998 to 2010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 1) Severe convection in Jiangxi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after year. It is common to appear severe convectionin April and seldom in December and January. The time of' everyday 08:00 and 15.00 has advantage to generate severe convection, followed by 11.00 -14 : 00. It's impossible to form severe convection at 18.00-19.00 and 21.00-23:00.2) Severe convection mainly occurs in central Jiangxi, andless in southern part than other regions. 3) Strong wind and precipitation mainly occurs when the severe convection happening. 4) The severe convection in Jiangxi is caused by various weather systems such as southern Asia high and upperlevel jet stream (200 hPa), subtropical high and conditioningtank (500 hPa), shear and low vortex (700 hPa and 850 hPa),southwest jet stream, surtace quasi- stationary front, cyclone and stationary front etc. 5) The two conceptual models for severe convection are summarize,that are MCC and barocline banded cloud (hackneyed barocline banded cloud and band wave cloud).【期刊名称】《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年(卷),期】2012(029)001【总页数】6页(P31-36)【关键词】强对流;概念模型;云图特征【作者】余辉;马中元;谢勇;卢秋芳;陈鲍发【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气象局,赣州341000;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昌330046;江西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南昌330046;江西省上饶市气象局,上饶334000;江西省景德镇市气象局,景德镇3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0 引言强对流天气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所造成的天气现象,其特点是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尺度约为十几公里至几百公里,生命史比较短,时间尺度从一小时至十几小时,短的仅有几分钟。

江西瑞金核电厂厂址区域龙卷风分布特征

江西瑞金核电厂厂址区域龙卷风分布特征

江西瑞金核电厂厂址区域龙卷风分布特征温新龙;彭王敏子;姚琳;沈竞【摘要】收集了江西瑞金核电厂厂址周边300 km×300 km的范围内1970-2013年的龙卷风资料,采用富士达-皮尔森强度分类法对龙卷风进行了等级评定,对龙卷风的时空分布和灾害特征进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域44年间共记录龙卷风126次,平均每年出现2.9次;记录的龙卷风以F0级和F1级为主,F2级出现的几率较小.龙卷风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3-8月),其中春季最为频发,约占全年总数的69%;一天当中,龙卷风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的14:00-18:00,占龙卷风发生总次数的60%.武夷山脉东南、东北两侧和吉泰盆地为龙卷风的高发区,而赣南山区发生的次数则较少;吉安市的新干县、峡江县和永丰县及抚州市东南大部有一个相对空白的区域,这些区域较少出现龙卷风与地势高、地形起伏大有关.【期刊名称】《江西科学》【年(卷),期】2016(034)005【总页数】7页(P659-665)【关键词】核电厂;龙卷风;时空分布;灾害【作者】温新龙;彭王敏子;姚琳;沈竞【作者单位】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330096,南昌;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330096,南昌;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330096,南昌;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330096,南昌【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9龙卷风是一种水平尺度小、持续时间短、但破坏力很大的强烈旋风[1],其中心气压低,最强者可降至700 hPa甚至500 hPa以下,中心风速可达100~200 m/s。

龙卷风常与雷电、暴雨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现象伴随出现,途径之地由于其极大的阵风和气压变化,往往给建筑(构筑)物、农业生产、电子通讯、交通设施和人畜生命安全等造成严重破坏;因此龙卷风灾害历来备受气象、农林、工程建筑及保险等行业的高度重视[2]。

许多科技工作者在龙卷风发生的天气气候特征、灾害风险评估及监测预警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

江西省天气、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评述(2008年4—6月)

江西省天气、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评述(2008年4—6月)
雨少, 天气条件 十分有 利农业生产 。
5 , 省气温偏 高 , 月 全 降水大部 偏少 , 日照大部偏 多。上旬 大部 地 区为 晴雨相 间天气 , 中旬 以晴天多云 天气为 主 , 气象 条件对早 稻
分 蘖 、棉花移栽十分 有利 ;—4 1 8 3 3、—9日出现 2次较 明显降水 过
重 要 天 气 过 程 评 述
江 西省 气 象 台 郑 婧
天气 、 候 影 响 评 述 气
江 西 省 气 象 局 决 策 气 象 服 务 中心 郭 瑞 鸽
1 暴雨天气过程 20 0 8年 4 —6月江西省共 出现 8个 区域性暴 雨 日( 1 , 表 ) 与历 史 同期 相比 , 属偏少年 份。 中 , 其 6月 1 3日为 20 0 8年入汛 以来 暴雨 范 围最 广的一 次过程 , 暴雨 、 暴雨 总站数之 多 , 大 位居 1 6 9 0年 以来 第 3位 ; 5月 2 8日的暴雨过程雨 强大 , 婺源 出现特 大暴 雨( 6 l , 2 2nm)
旬 前期 以阵 雨 、 阵雨 天气 为主 , “ 满寒 ” 害 , 雷 无 小 灾 对早稻孕 穗有
利; 旬末 出现一次 明显 的暴雨 、 大暴 雨天气 过程 , 上饶 、 乡 、 对 萍 宜
春、 吉安及赣州 5市农业 生产造成影响 。 月末早稻普遍处拔节期 , 生
强降水天气 , 安义 出现 了直径 为 1 i 的冰雹 。 4h m
3 大雾天气 过程 4 —6月 ,全省 出现 ≥1 的大雾 日有 2d,其 中 4月 6日 1 5站 7 站 大雾 , 5月 1日3 1站大雾 。

育期 积温大部偏多 5 — 1 3℃。 4 6 6月 , 全省气 温基本正 常 , 日照偏少 , 降水偏 多 。月 内出现汛期 降 水相对集 中期 , 主要 出现 4 次强 对流 、 雨 、 暴 台风等灾害 性天气 , 对农业 生产造成一定影 响。 上旬末赣 中 、 赣北 出现一次暴雨 、 大暴 雨 气 候特 点概 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4月23日江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朱星球,应冬梅(江西省气象台,江西南昌330046)摘要:从天气形势、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及部分物理量、对流参数等方面,对江西2004年4月23日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南支槽、地面辐合线、850hPa西南急流和切变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风垂直切变和不稳定是这次强对流发生的重要条件;对流云团发生在逗点云系的凹边界;强对流落区与500hPa干舌、中尺度辐合线、当天14时≥40℃的地面总温度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

关键词:对流云团,强对流,中尺度辐合线,分析。

中图分类号:P458.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9033(2006)02-0056-040引言强对流天气是江西春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突发性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

据统计,江西每年因暴雨、洪涝、强对流、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人民迫切需要气象部门提供可靠的强对流天气预报[1]。

因此,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个例进行诊断分析,加大对其内部结构及致灾机理的分析力度,进一步提高预报员总结预报经验的能力[2],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4月23日,江西出现了2004年首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

从23日14时开始,到24日02时,赣州、宜春、萍乡、吉安、抚州5市出现了冰雹、雷雨大风、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其中赣县和萍乡市城区分别出现最大直径为15mm、5mm的冰雹天气,赣州市城区和崇义、上犹、南康等县的部分乡镇也下了冰雹。

文中从天气形势、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及部分物理量、对流参数等方面,对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以进一步探索江西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

1天气形势演变特征分析1.1500hPa形势分析4月22日,东亚中高纬环流由纬向型转变为经向型,70~90°E附近的暖平流使脊区发展,脊前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到达35°N附近;高原有南支槽东移,22日20时位于105°E附近,副高脊线位于17°N。

23日08时,南支槽几乎没有移动,但副高脊线南落到12°N左右,华南的偏西风转变为西南风,强度加强;23日20时,500hPa槽迅速移动到115°E附近,赣州站23日20时偏南风由14m/s加大到24m/s,赣州站和南昌站24h变温分别为-2℃和-3℃,槽后-5℃变温中心位于湖北西部,槽后有明显的冷平流。

1.2700hPa和850hPa形势分析南支槽前正涡度区使低层减压。

正如图1所示,23日08时850hPa形成切变,位于贵州—湘南一带。

随着南支槽的东移,切变线东移至湘南—赣中一带。

700hPa切变与850hPa切变近乎垂直。

任荣彩等指出,在给定的大气热力条件下,环境风场的垂直切变特征对雷暴的结构、形态、生命史及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3]。

08时850hPa、700hPa、500hPa赣州站的风速分别为2m/s、2m/s、14m/s,而20时850hPa、700hPa、500hPa赣州站的偏南风风速分别为14m/s、16m/s、24m/s,且风向随高度顺转,风垂直切变很大。

收稿日期:2005年06月12日;修改稿日期:2005年11月11日.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江西省突发性风暴天气检测和预警研究;江西省防灾减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第一作者简介:朱星球(1978-),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短期天气预报业务与研究.第29卷第2期2006年6月Vol.29NO.2Jun.2006气象与减灾研究METEOROLOGYANDDISASTERREDUCTIONRESEARCH2006年第2期气象与减灾研究Vol.29NO.2Mccaul与Weisman的模拟研究及其他一些人指出,由切变引起的气压梯度力,对上升气流强度有重要作用,可显著增加由浮力引起的垂直速度强度[3~5]。

地面500hPa850hPa700hPa图123日08时高空、地面形势1.3地面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由图1可以发现,地面冷锋23日14时位于萍乡、樟树、上饶一带。

冷空气不断向南推进,是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条件。

赣中、赣南处于暖区中,3h变压为-2~-3hPa,中心值在赣州西部。

23日最高气温赣中、赣南(除了局部山区)仍达到了33℃以上。

从自动站逐h风场可以看到,赣州与瑞金之间从23日12时开始,有东北—西南向的中尺度辐合线生成,并持续到18时,之后开始有所减弱南压。

从地面总温度来看,强对流区23日14时总温度都≥40℃,辐合线处于总温度53~57℃的大值区,而赣州地区的冰雹发生在辐合线附近。

因此,中尺度辐合线和总温度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2物理量诊断分析2.1稳定度分析从850hPa上的K指数场可以看出,23日08时赣南处K>35℃高值区中;23日20时,高值区向北扩展,且K指数都≥37℃。

赣州站假相当位温850hPa和500hPa的差值由23日08时的-9.4℃降低为20时的-20.2℃,大气对流不稳定度显著加大。

从广西经广东北部到江西南部的西南气流,给江西南部带来了充沛水汽和热量。

23日08时,850hPa赣南及江南、华南温度露点差都≤4℃,赣南位于假相当位温高值区。

由于冷空气的南下,形成等假相当位温线密值区并南压,使高值区在赣南形成舌状。

另外,23日08时500hPa相对湿度在广西、湘南、粤北一带有明显的舌状干区(图略),23日20时干舌移至赣南、湘南、粤北一带,覆盖在低层的高温高湿上,而且由于23日20时850hPa和500hPa的24h变温分别为0℃和-4℃。

上干下湿、上冷下暖的形势,形成了对流性不稳定。

强对流就发生在500hPa干舌区及其左前部。

2.2抬升条件分析从散度场来看,500hPa上23日08时为辐合,20时转变为辐散,赣南南部有12×10-5s-1的中心,850hPa上20时赣中赣南都处在辐合区中。

其中瑞金、萍乡附近>36×10-5s-1。

辐合最大值在26°N附近。

从115°E经度剖面图来看,24~28°N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中心最大值在26°N附近。

从涡度场来看,500hPa上23日08时赣中、赣南由于槽未逼近,仍为负涡度。

20时正涡度扩大南伸,赣中、赣南北部处正涡度中,萍乡附近为8×10-5s-1的中心。

850hPa和700hPa上赣中、赣南北部也都为正涡度区。

从垂直速度ω来看,500hPa、850hPa和700hPa分布相似,赣中南部和赣南北部处于带状大值区中。

700hPa上赣中、赣南都处在<-36×10-3hPa・s-1的上升运动区中,瑞金、萍乡附近<-84×10-3hPa・s-1,从115°E经度剖面图来看,24~28°N为整层上升运动,上升运动中心在700hPa,中心最大值在26°N附近,即赣州市附近(图2)。

图223日20时垂直速度115°E经度剖面图3卫星云图分析在23日03时的红外卫星云图上,可以分别看出冷锋云带和南支槽云系。

由于冷空气的南压和槽前西南气流的加强,到23日08时两者已经合成逗点云系,且14时在逗点云系凹边界有2个对流云团生成,分别位于萍乡和瑞金附近,对应地面图上的2个低压中心。

对流云团在16~18时最强盛,云顶亮温达到-58℃。

可见,强对流天气主要是由图3(见封3)中2个西南—东北向的带状云系所造成的。

对流云团随着南支槽的东移而向东北方向移动减弱,从而致使江西西部和南部出现了强烈的对流天气。

4雷达回波分析飑线是一种带(线)形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非锋面的或狭窄的活跃雷暴带。

它是一种深厚的对流系统,其水平尺度通常为几百km,典型生命期约6~12h,远大于雷暴单体的生命周期。

飑线通常在沿着1条与强的中纬度气旋相关联的冷锋或冷锋前形成,它一般在气旋的暖区。

4月23日的强天气过程为锋前暖区的飑线过程,有2条飑线影响江西:1条飑线回波呈近南北走向,自西向东影响江西省的中部;另外1条飑线回波呈东西走向,影响赣州市及赣南部分地区。

第一条飑线从09时初生,到21时消亡,历时12h;第二条飑线从13时初生,到21时消亡,历时8h。

从组合反射率回波的演变来看,该飑线的形成类似后续线型。

即在低层辐合线上,沿辐合线不断有对流单体生成。

这些单体逐渐组合成一带状回波,而且存在1个回波发生源。

回波不断新生发展,最终成为飑线。

回波发生源一是在衡阳北部,二是在赣州地区的赣县西部和南部。

在此2处不断有回波单体新生。

从强度场可以发现,第一块回波有2次合并过程:第一次在14:10~14:35,初生时(13:26)在湖南的衡山可见有2块对流单体回波发展,衡山回波迅速向长沙南伸的回波靠拢。

合并后的强回波位于萍乡西部,造成萍乡15:18下了15mm的冰雹。

第二次回波合并出现在16:46~17:11,萍乡回波向遂川合并,并向吉安2006年第2期Vol.29NO.2朱星球等2004年4月23日江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500hPa450hPa350hPa550hPa750hPa700hPa650hPa600hPa850hPa800hPa400hPa20°N30°N24°N28°N26°N32°N22°N34°N36°N38°N40°N2006年第2期气象与减灾研究Vol.29NO.2方向移动,造成吉安市傍晚出现强风,百年大树连根拔起。

回波的强度为45~65dBz,顶高为9~17km。

第二块回波于13:14在赣县西部生成,回波单体不断新生、聚集发展,逐渐排列成带;14时以后,回波排列成100km近似东西向的带状,开始在强中心处产生降雹,回波强度为45~70dBz,顶高则因超过测高范围而未知。

但从强度上来看,赣州及赣南的回波强于萍乡及吉安南部的回波,所以在赣州市及赣南产生了5站冰雹(不在测站上)。

20时以后,当回波发生源没有单体新生时,飑线回波就趋于消亡。

5结语(1)高空南支槽、地面辐合线、850hPa西南急流和切变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

(2)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强风垂直切变和上干下湿、上冷下暖的有利条件下发生的,强对流区位于500hPa干舌区及其左前部。

(3)当天14时地面总温度≥40℃和中尺度辐合线,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尤其是50℃以上的14时地面总温度,对预报冰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4)对流云团发生在逗点云系的凹边界。

当系统发展成熟和移速减慢时,对流云团向涡旋中心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