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患者调脂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PPT模板

CCMR‑3B
25817
42%
55%
42.9%
一项横断面研究
4807
67.1%
55.9%
39.4%
我国T2DM患者的血脂异常还表现出地域差异
目 录
糖尿病患者的ASCVD危险分层与治疗目标
风险分层
评估指标
超高危
合并ASCVD
极高危
不合并ASCVD,但存在以下任一情况:(1)≥40岁(2)<40岁,合并长病程(T2DM病程≥10年,T1DM病程≥20年)(3)<40岁,合并≥3个危险因素a(4)<40岁,合并靶器官损害b
谢谢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谱特点及心血管危害
三、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ASCVD风险
1. LDL‑C 水平
2. 非 HDL‑C 水平
95%CI 1.70~2.30
95%CI 1.35~1.96
目 录
糖尿病患者合并ASCVD相关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
一、T2DM患者
二、T1DM患者
研究
病例数
血脂异常比例
调脂治疗比例
C级
表2 糖尿病患者血脂干预靶点及目标值推荐建议
(一)血脂干预靶点
二、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干预靶点及目标值
糖尿病患者的ASCVD危险分层与治疗目标
二、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干预靶点及目标值
(二)潜在调脂靶点
目 录
糖尿病患者的降脂治疗策略
序号
推荐建议
推荐级别
1
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应以生活方式干预作为降脂治疗的基础
高危
<40岁,不具备以上极高危特征
表1 糖尿病患者的ASCVD危险分层
a危险因素
b靶器官损害
最新: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完整版)高甘油三酯血症(HTG)是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中国人群中HTG患病率尤其高,2019年报道高达15%0近期人们对甘油三酯(TG)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注较多,针对TG的干预性研究也较多,但结果并不一致。
新近发布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全面阐述了血脂异常及其管理对民众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强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D1-C)是ASCVD的致病危险因素,也是降脂药物治疗的首要靶标。
他汀类药物是降脂治疗改善心血管预后的基石。
然而,即使在充分降低1D1-C后仍有明显的心血管剩留风险,HTG就是心血管剩留风险之-,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此外,HTG涉及多个临床学科的疾病管理,与急性胰腺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1D)、慢性肾脏病(CKD)等均有明确关联,严格改变生活方式能为HTG患者带来明显的获益。
这些都是临床医师容易忽略的问题,心血管医师及相关科室医师和基层医师尤其应重视HTG o 自2011年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发表至今,HTG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
REDUCErr研究、STRENGTH研究和PROM1NENT研究等随机对照研究对HTG的治疗策略进行了探索,但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23年EAS高风险和极高风险患者联合调脂治疗实用指南、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eC)持续性HTG患者ASeVD风险降低管理专家共识决策路径、2023年ESC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等多个国内外指南与共识对HTG诊断切点和治疗流程的推荐也各有不同。
尽管HTG与ASCVD x急性胰腺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NAF1D.CKD 等多学科疾病密切相关,但目前不同学科对HTG的临床处理尚存不同观点。
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摘要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延缓ASCVD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
由于对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调脂药物使用不足、停药率高。
本专家共识依据老年人使用调脂药物的临床证据,参考国内外血脂管理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对我国老年人的血脂异常提出管理建议,旨在促进我国老年ASCVD防治工作。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增龄增加。
血脂异常是ASCVD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可延缓ASCVD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
由于对药物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群用药不足、停药率高。
为促进我国老年人ASCVD的防治工作,相关多学科专家经多次讨论形成本共识。
一、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特点血脂异常与基因、年龄、生活方式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我国老年人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总体水平低于西方人群,血脂异常以轻、中度增高为主[4]。
中国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监测对163 641名成人的调查显示,70岁以下成人LDL-C和TG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70岁以后呈降低趋势。
二、调脂药物用于老年人ASCVD防治的临床证据(一)他汀类药物防治老年人ASCVD的临床证据老年人临床试验和老年亚组分析显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ASCVD 的患病率、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尚缺乏75岁以上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防治ASCVD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
1.他汀类药物用于老年人ASCVD一级预防的临床证据:他汀类药物用于ASCVD一级预防获益的证据,75岁以下老年人多来自随机对照研究,75岁及以上老年人多来自亚组分析及荟萃分析。
HOPE-3(h eart outcomes prevention evaluation-3)研究入选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12 705例(包含中国人3 691例),随访5.6年,结果显示服用瑞舒伐他汀10 mg/d使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减少24%,70岁以上亚组分析显示同样获益。
社区成人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PPT课件

危害严重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 因素,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 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 病。
社区成人血脂管理现状与挑战
管理现状
当前社区成人血脂管理水平参差 不齐,部分地区管理效果较好,
但整体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干预、药物治疗等。
长期管理
03
强调对血脂异常患者的长期管理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重视患者教育及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向患者普及血脂管理知识,提高患 者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措施。
家庭与社会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和社会参与患者的血脂管理过程, 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鼓励上级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技术帮扶和指导,提升其血脂管理水平。
监测评估实施效果,持续改进工作方案
建立完善的血脂管理 监测评估体系,定期 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和分析。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监 测评估过程,提供宝 贵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 整工作方案,确保血 脂管理措施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
通过饮食和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保持健康的 体重范围,避免肥胖和超重。
药物治疗原则及选择策略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心血管 风险和其他合并症,制定个体
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调脂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 适的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 、贝特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 制剂等。
联合用药
对于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 患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不同 机制的调脂药物,以增强降脂 效果。
01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调脂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专家建议(2019)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调脂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专家建议(2019)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调脂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专家建议(2019)发布。
这也是基于最新临床证据,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对2014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进行的修订。
其中要点总结如下。
一. 推荐LDL-C为调脂治疗主要靶标,非HDL-C为次要靶标在保证LDL-C达标的前提下,力争将非HDL-C控制于目标值范围,尤其甘油三酯(TG)水平在2.3~5.6 mmol/L (200~500 mg/dl) 时。
若TG水平严重升高≥5.6 mmol/L(500 mg/dl)时,为降低急性胰腺炎风险,首选降低TG药物。
二. 建议ASCVD患者并存以下情况之一者列为超高危人群:1. 复发的ASCVD事件(下列事件2年内发作两次或以上:ACS、缺血性卒中/TIA和急性肢端缺血);2. 心、脑或外周动脉多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糖尿病;近期ACS(1年内);LDL-C≥4.9 mmol/L(190 mg/dl);3.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两支或以上主要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
其他危险分层的标准见表1表1. 心血管病危险分层注*: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低HDL-C、BMI≥28 kg/m2、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
三. 推荐调脂治疗目标表2. 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及调脂治疗目标值四.调脂治疗综合策略无论是否接受药物干预,都须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坚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远离烟草,限酒和保持理想体重。
对于未确诊ASCVD的人群(除LDL-C 水平≥4.9 mmol/L者),可根据心血管病危险等级确定其LDL-C目标值。
经过积极生活方式改变,LDL-C值仍不达标,可考虑启动他汀治疗。
五.极高危ASCVD患者:要求LDL-C<1.8 mmol/L(70 mg/dl),在生活方式改善基础上启动他汀治疗,若治疗后LDL-C仍≥1.8 mmol/L(70mg/dl),建议联用依折麦布,如仍不达标,可考虑加用PCSK9抑制剂。
ACS的调脂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病后6个月内再发心脏缺血事件危险非常高,加强包括调脂治疗在内的二级预防尤为重要。
ACS患者的调脂治疗须关注以下问题。
何时检测血脂?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下简称《指南》),ACS住院患者应在入院即刻或24 h内检测血脂,并以此作为参考值。
ACS发病后血脂水平变化有一定规律∶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下降10%~20%,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20%~30%,且上述改变在发病24 h内即可出现并持续数月。
故ACS患者应尽早测定血脂。
怎样合理应用降脂药物?对ACS患者进行调脂治疗,首选他汀类药物(他汀)。
2006年《第二次中国血脂临床控制状况调查》显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是目前国内ACS患者最常用的他汀。
《指南》推荐,ACS患者(属极高危人群)LDL-C应降至<80 mg/dl(2.07 mmol/L)或较基线水平降低40%。
为实现强效降脂,他汀使用剂量往往大于常规剂量。
在增加药物剂量的同时须密切监测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如肝脏转氨酶升高,肌炎、肌痛甚至横纹肌溶解等,尤其须关注《指南》中提及的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
出于对安全性的顾虑,在我国临床实践中,联合治疗的比率非常低。
新型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可用于单纯他汀类药物治疗不能达标、不能耐受或只能耐受小剂量他汀的患者,其与他汀联用时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可作为实现ACS患者LDL-C 达标的一种药物选择。
是否应根据LDL-C水平启动他汀治疗?一系列研究(MIRACL、PROVE IT-TIMI 22和A-to-Z等)提示,将LDL-C水平降至62~72 mg/dl 可进一步改善ACS患者预后,但许多ACS患者基线LDL-C水平并不高,此类患者甚至不使用药物也可使血脂达标(<80 mg/dl)。
《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PPT课件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要点
综合考虑风险与获益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重慢性疾病,血脂管理需综合考虑药物 治疗的获益与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
强调饮食调整与适量运动对血脂控制的重要性,针对老年患者特 点制定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
药物选择
在药物选择上,需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下降 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03
血脂管理目标与原则
血脂管理目标设定依据
指南推荐
依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及国内外相关临床证据,结合 糖尿病患者实际情况,设定明确的血脂管理目标。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程度,进 行综合风险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血脂管理目标。
目标值设定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设定不同的血脂管理目标值,包括总胆固醇、甘 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具体指标。
部分临床医生在糖尿病治疗中过于关注血糖控制,而忽视了对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 合管理。
共识制定目的与意义
规范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
01
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的规范化指导
,以提高血脂控制达标率,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弥补现有指南不足
02
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本共识对现有指南
血脂管理与整体治疗策略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关注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整药物剂量或更 换药物,以确保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兼顾血脂控制与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
定期随访与监测
加强患者随访与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 药物不良反应及慢性疾病进展情况。
07
社区成人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PPT课件

其他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的血脂管理
孕妇血脂管理
孕妇在妊娠期间由于生理变化,血脂水平会有所升高。对于孕妇的血脂管理,应注重生 活方式的改善,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调脂药物,并定期
监测血脂水平。
哺乳期妇女血脂管理
哺乳期妇女在哺乳期间也需要注意血脂管理。同样应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善,如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在必要情况下,可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调脂药物,并定期监测血脂水
社区成人血脂管理中国专 家共识(2024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1-03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血脂异常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 血脂检测与评估 • 生活方式干预与血脂管理 • 药物治疗与血脂管理 • 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挑战
未来血脂管理领域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提高 公众对血脂异常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如何 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血脂管理指南和规范、 如何加强医生和患者对血脂管理的依从性等 。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和指导意义
建议
临床医生应该积极学习和掌握本次共识的内 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随访管 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共识的制定旨在提高公众对 血脂异常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血脂异常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规范血脂管理流程
共识提供了血脂异常的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等全流程管理规范,为临床医生提供实践 指导。
推动多学科协作
共识强调多学科协作在血脂管理中的重要性,鼓励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多学 科共同参与,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