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第3课寄情山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美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3课寄情山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美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寄情山水》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笔墨运用技巧。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简单的笔墨技法表达自己的山水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2. 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原则和笔墨运用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尝试自主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山水画作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多种风格的山水画作品图片或实物,供学生欣赏和学习。

2. 准备绘画工具材料,如毛笔、宣纸、墨水、水彩等。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教学资料和播放相关视频。

4. 提前设计好教学课件,包括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构图技巧等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环节教学起始阶段,为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们以《千里江山图》等经典山水画作为引入。

教师先展示几幅精美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们欣赏并简述画面给他们的感觉。

然后教师结合山水画的特色,讲解其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二)新课导入在学生对山水画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兴趣之后,教师开始介绍本课的主题——《寄情山水》。

通过讲述山水画的历史背景、画家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以及画作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等,让学生们对山水画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知识讲解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将详细介绍山水画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处理等基本知识。

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和技巧。

同时,结合具体的画作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构图、色彩等元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本课的重要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技巧。

教师首先演示如何绘制山水画的基本元素,如山体的轮廓、云雾的飘渺等。

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这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它是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共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烟雾迷茫的景象。米芾的点形阔大,称大米点,米友仁画出的点形略小,称为小米点。米家山水来源于写生,米点皴是米氏父子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体验的产物。
元王蒙米点皴
宋米芾《春山瑞松图》米点皴
元王蒙《青卞隐居图》
清王鉴《仿古山水》解锁皴
路镛作仿古解索皴
路镛作解索皴
清王鉴仿古山水
王鉴 (1598-1677)清代著名画家。字元照,一字圆。后仕至廉州太守,故又称“王廉州”。王世贞孙。家藏古今名迹甚富,摹古工力很深,笔法非凡。为“清初六家”之一。擅长山水,远法董(源)、巨(然),近宗王蒙、黄公望。运笔出锋,用墨浓润,树木丛郁,后壑深邃,皴法爽朗空灵,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长。间作青绿重色,亦能妍丽融洽。其作品大多摹古,信效名家,缺乏独创,并具有浓厚的复古思想和形式主义画风。其著述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要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笔线长的称长披麻,笔线短的称短披麻。这种披麻皴法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质地疏松的岩石。董源多用披麻皴描写江南山水,淡墨轻描,不装巧趣,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披麻皴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小斧劈皴属于面皴,笔线细劲,运笔顿挫曲折,如刀欢斧劈,表现出山石的细致结构,体现出一种俊瘦、削利、古朴的气质。
小斧劈皴
大斧劈皴大斧劈皴是一种偏锋直笔皴。笔线粗实,笔触道劲,起笔较重,直势皴出。大斧劈皴笔迹宽阔,清晣简洁,适宜表现大面积的石块。
大斧劈皴
学习活动
学习山石画法,并添加树木,组合为完整的山水小品

第三单元第3课寄情山水教案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3课寄情山水教案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3课寄情山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主题为《笔墨丹青》。

第3课的标题为《寄情山水》,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表现方法以及审美标准。

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绘画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法。

2. 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标准和独特魅力。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2.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情感目标:1. 增强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独特魅力。

2. 掌握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艺术作品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然而,对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陌生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适当进行引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山水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或视频)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山水画。

请大家看一下这幅画(展示图片),请你们描述一下你们对这幅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1:这幅画很宏伟,有很多高山和流水。

学生2:我感觉这幅画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教师:非常好!你们对这幅画的描述非常生动。

这是一幅中国山水画,它以描绘山水为主题,表达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景物的审美追求。

2. 知识讲解与示范(教师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教师: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国。

八年级上册美术《寄情山水》教案

八年级上册美术《寄情山水》教案

八年级上册美术《寄情山水》教案《寄情山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 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构图、笔墨技巧等基础知识,并能尝试创作简单的山水小品画。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之情。

- 通过对山水画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笔墨、构图等。

- 学习山水画的皴法、墨法等基本技法,并能运用到实践创作中。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山水画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准确地表达出来。

- 掌握山水画中笔墨浓淡干湿、疏密虚实的变化和运用技巧。

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式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从而深入理解山水画的相关知识;利用小组合作创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山水画的技法和意境表达。

四、教材分析《寄情山水》是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重要一课。

教材首先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悠久历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萌芽,到唐宋时期的高度发展,再到元明清的风格演变,让学生对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接着阐述了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强调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更是画家情感和心境的寄托。

在技法方面,教材详细讲解了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如开合、虚实、疏密等关系,以及常见的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等)和墨法(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

课本中还展示了多幅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这些作品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画的魅力,分析画家是如何运用技法来营造意境的。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多幅自然风光的图片(有中国传统山水风格的实景照片,如黄山云海、桂林山水等),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们用绘画来表现,你们会怎么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第三单元第3课寄情山水》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3课寄情山水》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寄情山水》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和技法。

2. 学会欣赏山水画,并能够运用美术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通过绘画表达对自然山水的情感。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理论学习:1. 介绍山水画的历史渊源及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

2. 分析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墨色运用、线条勾勒等。

3. 讲解如何通过画面表现自然山水的意境与情感。

实践操作:1. 学生们选择一幅自然风光图片(如山川、湖泊等),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2. 学习运用山水画的技法,在素描纸上绘制所选景物的简笔画,强调线条与墨色的运用。

3. 根据所画景物,创作一幅表现个人情感的山水画作品。

作品中应包含个人对自然山水的理解与感受。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和技法。

2. 实践操作部分:(1)所绘简笔画要线条清晰,墨色运用得当,能准确表现所选景物的特点。

(2)山水画作品应运用所学的山水画技法,以个人视角表现自然山水的意境与情感。

画面要具有层次感,墨色变化丰富,线条流畅。

(3)作品需注明创作灵感来源及个人对山水的独特感受。

3. 按时提交作业,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笔记和实践操作作品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理论掌握程度、实践操作技能、作品创意及情感表达等方面。

3.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不断进步。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2.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修改,提高绘画技能和审美水平。

3. 教师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和技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绘画表达对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三单元第3课 寄情山水 课件 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3课 寄情山水 课件 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4
猜猜画中对应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5
猜猜画中对应的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6
什么是意境?
7
意境
山水画中的意境即情与景的结合过程,它实现
了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交融,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 造,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追寻与自然 融为一体的桃园生活理想。他们寄情于山林云水之间, 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比较 感悟
14
比较感悟
15
形容一下画中的山
无树非松 无石不松 无松不奇






16
形容一下画中的山
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 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17
形容一下画中的山
巍峨雄伟 五岳独尊






18
画面中哪座山峰为主峰?
19
布局
画面中哪座山峰为主峰? 确定一幅画中山脉峰峦 的宾主关系,或相对呼 应,或环抱其中,形成 变化统一的整体。
寄 情 山 水
1
2
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画法多样, 艺术风格迥异,我们今天通过意境、处理空间关 系的“三远法”和山石、树木、云水等画法的学 习,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 现手法的理解。
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 动,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导学
3
猜猜画中对应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0
巩固深化:
尝试运用“三远法”,结合熟 悉的诗词意境作一幅山水画作营造画面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 深、远、平阔场景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第三单元笔墨丹青第3课寄情山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第三单元笔墨丹青第3课寄情山水
则。
《溪山行旅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展 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画面构图严谨,笔
墨苍劲,充满了雄浑壮丽的美感。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浙江富 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 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
这些山水画作品不仅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瑰宝 ,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审美 追求。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我们能够 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和价值。
学生需要学习山水画的基本构图方法,如远近法、高低法、点线面构图
等,通过实践掌握如何合理运用构图技巧,提升画面的美感和和谐度。
创作主题与构思指导
主题选择指导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山水画的经典主题,如“青山绿水”、“ 秋水长天一色”等,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主题 进行创作。
构思拓展指导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从主题出发,进行画面的构思和拓展 。例如,学生可以从主题中提炼出相应的元素和色彩,并运 用基本技法和构图方法,构思出具有个性和情感表达的山水 画作品。
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 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 究和实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山水画 的构图和笔墨技法,能够初步创作山水画作 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 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山水画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感,增强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热爱 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02
中国山水画概述
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山水画起源于古代中国,是对自然山 水的描绘和赞美。它滥觞于六朝,而 开始独立于隋唐,展子虔被尊为“唐 画山水祖”。

初中美术《寄情山水》教案

初中美术《寄情山水》教案

初中美术《寄情山水》教案课程类型:美术课程年级:八年级教材:《寄情山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和热爱。

教学重点:1. 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2.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方法。

2.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山水画作品和教材。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墨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

二、基本技法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包括线条、墨色、构图等。

2. 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技法。

三、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受,进行山水画的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验。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和不足,制定改进的计划。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山水画的创作,深入研究和探索。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艺术展览或者博物馆,加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和欣赏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实践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验,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家是怎样营造画面中“可行、可望、可游、可 居”的意境的?
传统山水画高、深、平“三远法”
高远法
深远法
平远法
自山下而仰望山巅, 峰峦之势高耸突兀。
自山前而窥山后 山重水复层层叠叠。
自近山而望远山 极目远望,景色浩渺无际。
赏析: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 国绘画史上的杰作。纵206.3 厘米横103.3厘米 现藏台北 故宫博物院。
树木组合遵循统一变化的 法则,强调大小对比、前后空 间关系的变换,更注重树木之 间相互呼应的情意性。
树的组 合要有大小 之别、互相 顾盼,穿插 自然,忌讳 根顶俱齐, 等距排列。
“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 石的组合要大小相间、 错落有致。
画山先定外形轮廓,然后 皴出山体结构,点染而成。山 的造型要注意脉络贯通,山势 起伏,层次分明。
学习活动二
组合完整的山水小品。
尝试运用所学画法,临摹或创作一幅山 水画构图(高远、深远、平远任选其 一),并与同学交流你所表达的意境。
总结三远法在表现山水景物时各有什么特点。
(局部图)
赏析: 现代 李可染《漓江山水》
赏析:
《富春山居图》局部 元代 黄公望的传世佳作,纸本长卷,
墨色。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赏析:
● 纵观画面全篇,画家的视角是 静止的还是游动的? ● 结合画题,针对画面整体或局 部,找出恰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汇描述自己所感 受到的意境。
横岭侧峰、丘壑连绵;烟水缥缈,波光粼粼;劲松沉雄、 远树含烟;平沙远渚,水郭村野,既见山川雄伟之气势, 又显出平淡简远之意态。
欢迎走进美术课堂
——传统山水画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
寄情山水
比较与感悟:
将美术作品与 照片做对照比较, 体会他们的不同。
质疑与探索:
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 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代画 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 图画,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追寻 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桃园生活理想。他们寄情于山林 云水之间,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总结与练习:
学习中国画中山石、树木的表现方法,体会 山水画的笔墨情趣。
学习活动一 学习树木山石的基本画法。
树的造型千变万 化,世界上没有完全 相同的两棵树;树的 结构规律大致相同, 万变不离其宗。
下笔当取势,确定 树干的姿态,再根据树 木结构规律完成
树干前后左右出枝体现 空间感,树枝当争当让, 或增或减,穿插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