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学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以英国为例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随着近些年中国文化快速融入国际社会,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英国文学家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启发,甚至开始向中国文学家学习。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性影响和当代影响。

远古时期,中国和英国就有一定的联系。

尽管那时大部分英国人对华夏文明一无所知,但中国文化及其他亚洲文化实际上对英国文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例如,18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托马斯布朗在他的诗歌里提到中国元素,而他的诗又启发了后来英国文学家的灵感。

此外,中国的儒家思想也深深影响了英国文学。

1800年代末,英国文学家开始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且发展出了自己的孔子理论,这种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英国人对中国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

如此一来,英国文学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使英国文学受到某种中国风格的影响,例如主题更深刻而富有哲理。

此外,还有一些英国文学家甚至开始研究中国文学,他们通过学习中国文学来探索自己的文学,从而开拓了英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威廉雷德克里夫特便研究中国文学,并写了一本名为《中国文学简介》的书,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

此外,20世纪50年代英国文学家唐纳德麦金尼也开始研究中国文学,他深受中国文学典籍《桃花源记》、《封神演义》等影响,从而产生了英国文学里许多优秀的作品。

时至今日,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视。

20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学家,特别是当代英国作家们,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中国文化的影响。

比如英国现代诗人凯尔泰勒(Kel Taylor)的文学作品,多少受到了中国思想的影响,其故谈及武侠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以及表现出的时代感和历史感使他的诗歌相当有价值。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历史性的影响,涉及到诗歌,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并影响着英国文学家及今日现代英国作家们的文学创作。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仍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英国文学与东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也促进英国文学不断发展。

请问你对国学践行传播到英国及西方主流的前景

请问你对国学践行传播到英国及西方主流的前景

1.请问你对国学践行传播到英国及西方主流的前景,你怎么看?如何运用你所擅长的实用角度数的角度去实践它?
回答:我们这一期有许多国外重要的人物过来参加这次国学班,说明已经走向国际化了,
一个真正的东西对社会肯定是有利的,给他人带来实在利益的思想,他挡都挡不住,他一定会走向世界,而且一定会延续下去,这是历史规律,因为世界很需要中国文化精粹,那么怎么去传播,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就蕴含着这一道理,大家上午听守常老师讲到道家的时候,讲到《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基于道。

他就是因起无争,所以莫能与之争,其实国学的传播也应该循道,因为他说道像水一样。

比如说西方他很重视数,他对中国国学很高深的理论他接受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太浅啦,我们这边太高深了,他怕,他确实一时接受不了,那么我们就把道融在数里面,比如说我们谈过学可以用的具体的某个管理里面怎么做,我们可以把国学里面的精华用到运数里面怎么做,用到企业运行里面怎么做,这些完全可以解决,但是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以走到今天我一直说我们只是个倡导者,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学践行的主人,而且真是一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一起去践行。

这不是你的事,也不是我的事,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

国学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

国学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

国学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国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价值观。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全球化的趋势,国学文化如何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传播并产生影响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国学文化的传播途径、影响国际社会以及应对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国学文化传播的途径国学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1. 学术交流国学文化的学术交流是促进其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者们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与国外学者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增加对国学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2. 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汉办推行的一个重要项目,旨在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它通过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招聘汉语教师、开设中文课程等方式,向海外学生介绍中华文化,包括国学文化。

3. 文化活动举办各类国学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的庆祝、书法、国画、武术等的展示和演绎,可以吸引国际民众的关注,增加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二、国学文化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国学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对国际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认同国学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精神,可以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

通过国学文化的传播,能够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与尊重,增进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 和平与和谐国学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对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和谐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传播国学文化,可以让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与理解中国的和平与发展理念,进而为国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3.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国学文化的国际传播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在国际社会传播国学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会吸引更多的人去研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会激发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重视,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三、应对国际传播的挑战国学文化的国际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语言障碍、传播途径的选择以及文化差异等。

论语在欧美传播的影响

论语在欧美传播的影响

论语在欧美传播的影响一、从《论语》到西方世界的奇妙旅程要说《论语》在欧美的传播历史,那真是一部从古到今,跨越千山万水的传奇故事。

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孔子,带着他的思想在中国的大地上行走,给世人传授着关于“仁”“义”“礼”“智”的智慧。

而这些古老的思想,怎么就跑到了遥远的欧美呢?这其中真的是一场文化的奇妙碰撞,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你可能会想,孔子和西方人有啥关系呢?有时候历史真的就是这么神奇。

西方的学者们,尤其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开始对中国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他们发现《论语》这本书,竟然跟他们自己的一些哲学理念有着莫名其妙的相似之处。

比如,孔子提到的“仁爱”精神,似乎就能和西方的“博爱”理念碰撞出火花。

于是,《论语》慢慢在西方学界流传开来,逐渐影响了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

二、《论语》与西方哲学的“碰撞”别看西方哲学和《论语》看似两条平行线,实际上一接触就火花四溅。

尤其是18世纪的启蒙时代,那时西方学者的思想正发生着剧变。

很多人都开始怀疑传统的权威,试图寻找新的生活哲学。

这时,《论语》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新的思考方式。

举个例子,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他就受到了《论语》深刻的影响。

他提倡的“最大幸福原则”,其实和孔子提倡的“仁爱”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说,“仁者爱人”,密尔也在提倡通过行为来促进大众的幸福。

两者的核心,都强调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此外,《论语》里讲的“礼”也影响了西方社会对道德和伦理的重视。

西方的一些教育家开始认为,孩子的道德教育不光要靠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

而这恰恰和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如出一辙的。

三、《论语》对欧美文化的深远影响《论语》在欧美的传播不仅仅限于学术界,它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日常生活中。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怎么《论语》能对欧美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这说起来,真的是不可思议。

比如,日本和韩国早期的文化影响下,《论语》传入了欧美。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影响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影响

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摘要:在当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对我国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殊不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这种影响包括思想方面、政治制度方面、文学方面、科技方面等。

而在当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又掀起了“中国文化热”。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西方文化的传入更是对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现在人吃得是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喜欢看好莱坞大片,西方的节日像情人节、圣诞节在中国也越来越流行。

而现在人们对中国传统的美食,优秀电影以及传统节日却弃之不顾。

这只是浅层方面,从更深一步讲,西方的的价值观、婚姻观等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人对西方文化产生了盲目的推崇,而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全盘的否定,将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糟粕,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其实,他们并没有认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其实,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博大精深令无数大师专家究其一生也只能窥其一斑。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中国文化对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对西方思想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启蒙运动时期。

中国文化思想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启蒙运动对于西方近现代发展的巨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来华传教的耶酥会士介绍过来的中国文化思想。

清新自然的中国文化思想,让欧洲思想者们眼界大开。

他们吸取中国文化的精神,开拓自己的思想,坚定了反对宗教蒙昧和封建专制的决心。

中国文化思想正是通过这些启蒙哲学家,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

这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

中国茶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影响作用——以英国茶文化为例

中国茶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影响作用——以英国茶文化为例
可 以通过 更 多的途 径 了解 中国文 四 世纪至 十七 世纪 期 间, 中西贸 易发展 日渐 频繁 。 茶 叶作 为 中国 的特产 出 口到阿拉 伯 、 印度、 波 斯 等 多个 国家 和 地 区 , 为 中西 贸 易发展提 供 了重 要的桥 梁作 用 。 尤其 是十 七世 纪 的欧洲 , 人们 对于 中 国的物 品充满 了好 奇 , 沉 迷 于神秘 的 东方特 色 当中 , 只要是 与 东方 有 关 系 的物 品 , 似 乎 就能 够 受到 人们 的关注 , 就能 够流 行 起来 , 饮 茶 作 为 东方 所特 有 的生活 方式 也逐渐 走进 了欧洲 人的生 活 当中 ,为他 们 的生活 增 添 了色彩 。1 6 0 7 年 ,荷 兰人 开始 从澳 门贩 运 茶 叶 回国 , 至 1 6 1 0 年, 荷兰 直接 从 中国进 品茶 叶运往 欧 洲。在此 之后 , 茶 叶为 中西
3 结束 语
大, 并 逐渐 形成 规模 。为 了形 成强大 的家 族势 力 , 客 家人 常会 通 过修 建祠堂、 祭祀活动来统一民族信仰, 加强民族凝聚力和 向心力, 以此 巩 固 自己的 民族 地位 。 因此 , 赣南 客家 的民俗 活动 大多 是 以家族 为单 位 的集体 性活 动 , 具 有很 强 的宗族特 性 。 茶俗 活动 是体 现宗 族势 力 的 重要 表现 方式 , 充分 展现 了不 同家 庭 的经 济地 位和 文化修 养 。 随着历 史 的发展 变迁 , 客家 宗族 活动 越来越 丰 富 , 涉及 的范围越 来越 广 。早 期 的客家 民俗 活动有 着 严格 的规 定 ,一部分 民俗 活动 只允 许客 家 宗 族 内部成 员才 能参 加 , 外 族成 员不 得参 与 。 但 是 随着 民俗 活动 的不 断 发展 , 有 一些活 动 则可 以允许 外族 人参 与 , 这 些活动 也 成为 展示 各 宗 族凝 聚力 的重 要形 式 , 由此 , 也使 得一些 传统 的茶 俗活动 以宗族 方式 传承和发展下来。

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的影响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的影响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的影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英国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文学的启示与影响,并且展示其在英国现代派文学中的独特价值。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思想和艺术形式上。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倡导以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倡导与英国现代派文学追求内心情感的表达和主观意识的展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抒情”手法,启发了英国现代派诗人们对于自然景物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如诗、曲、小说等,也为英国现代派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段。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主题和人物形象上。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塑造了许多深具内涵的文学主题和人物形象。

这些主题和形象在英国现代派文学中得到了借鉴和发展。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人性、命运、自由等主题的探讨,为英国现代派文学提供了深入思考的角度。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为英国现代派文学中的人物刻画和情感描写提供了灵感。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上。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对英国现代派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表现手法,为英国现代派文学中的意象派和象征派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空间。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美感,也为英国现代派文学中的语言表达和声音美感提供了启示。

最后,中国古代文学对英国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还在于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种传统和观念在英国现代派文学中得到了重视和借鉴。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为英国现代派文学中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一直在各个方面对世界文化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其中,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

在当时,英国卷入了所谓的鸦片战争,导致很多英国人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解中国和学习中国文化。

这一时期,英国文学中也开始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古老的代替品与当前开化的精神》中就出现了中国的神话、哲学等。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更加显著。

首先是由中国文化启发的传统英国诗歌,如伦敦大火后出现的“灰烬诗人”们,他们的诗歌中深受中国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如贝利夫的《天籁行》,寓意深刻,富有东方哲学的意境。

另外,萨克雷这位英国文学经典人物,其作品《芝加哥大学讲座》和《现代戏剧的艺术原则》中也强调了中国戏剧中文化的重要性,如中国京剧的艺术手法、构思形式等对西方现代剧的启示。

更进一步地,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甚至会涉及到当下的科技文学领域。

比如英国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地球的孪生》中,主人公因为与与某种虫类生物交流而找到了人类存在的意义,这一想法就有中国道家哲学的影响。

同样,英国作家马丁·阿米斯的小说《科技黎明》中,对社会情感和人类意志受制于科技的探讨,也有了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借鉴和包容,例如秉承中国传统思想的“道”,尤其是“无为”及“逆之者存”等。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背后的一个趋势,伴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化而不断增加。

同时,这一影响也表明了人类文明的共性和相互依存性,并为未来文化交流和创新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学院全校公选课《西方视域中的国学》课程论文课程号:任课教师:学院:专业:姓名:班级:学号:成绩:联系电话:目录一:中国古代文学的传入: (3)二:中国翻译入英国的主要作品: (3)1:清小说 (4)2:道德经 (4)3诗经: (4)三: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5)四、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国学 (6)五:参考文献 (6)论国学对英国文化的影响摘要: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国都曾经来学习我中华的国学,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先大体介绍了国学传入英国的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英国翻译的一些重要的国学经典和由汉语而来的英语外来词,最后阐述了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国学,将中华文明延续下去关键词:国学明清小说道德经诗经英国易经一:中国古代文学的传入:18世纪末,是英国汉学研究的萌生期和准备阶段。

英国刚开始派遣一些人来学习汉语和研究中国文化,记录的中国风俗、地理出产。

并开始翻译中国的古典文学。

首先是中国古代的小说,主要是明清的小说,代表人物有:托马斯·珀西,他为了改变英国人对中国人的鉴赏能力和道德水准的认识,他专门译著了一本《关于中国人的杂著》,后来,中国的诗歌渐渐地引起英国人的关注,例如威廉·琼斯,对诗经的翻译。

他深为论语中孔子所引用的诗歌所感动,进而找到诗经的中文原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用英文翻译出了诗经的部分并指出:诗在任何民族、任何时代,都被重视,而且在任何地域,都会采用同样的意象。

但是这个时期翻译数量少、面也相当狭窄,也缺乏对中国古代文学真正的了解,更谈不上深入的研究,后来一直到鸦片战争开始,英国大批的传教士,文人等进入中国,这些人在传播英国文化的过程中,遇到汉字,并开始了汉语的语言文字学习和研究。

接触到中国的大好河山和诸多人文景观;搜集的大批中国典籍和风俗文化资料,使他们在震惊、激动之中逐渐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主要代表人物有:理雅各,用20多年时间译介的儒家的经典,包括尚书、竹书纪年、春秋左氏传、诗经、易经和礼记,共七大卷,取名《中国经典》,其中《诗经》是英国第一部全译本。

德庇士翻译了许多中国的唐诗,并著成中国诗选译。

翟理思翻译了中国的聊斋志异等。

1906年,英国财政部门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研讨改进汉学教学和研究问题。

后来成立东方研究院,英国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正式进入发展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克莱默-宾翻译中国古代诗文选,邓罗翻译的《三国演义》,这是英语世界第一个《三国演义》的全译本,杰弗理·邓洛普翻译了《水浒传》,但是此时汉学教学虽已在大学学院、帝王学院等大学设立,包括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和研究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但是并未受到大学当局的重视,因此研究经费困难,汉学教授薪水低于其它学科教学人员,图书设备差,缺乏藏书和一些工具书,很难进行高水平的研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对以中国为主的东方学重视起来。

二:中国翻译入英国的主要作品:1:清小说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在清代,中国古典小说就此进入全面成熟期,在创作的质与量方面,都超越前代,达到了新的艺术水平。

清小说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宝,也是世界文学花园中的奇葩。

清小说英译亦是中国文学、文化与审美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这个传播过程必须有赖于翻译来实现。

19世纪之前,清小说的英译本乏善可陈①。

19世纪初是一个转折点。

这一时期,英国因为工业革命,国力大大增强,成为日不落帝国,把目光转向东方,希望增强跟远东地区的商贸联系。

1816年,英国女王第二次派出使团,阿美德勋爵率队来到北京,提议促进英国人的汉语学习。

所以,英国汉学家开始掀起第一波翻译清小说的浪潮。

清小说逐步走进了英语世界,拉开了西传的帷幕,开始在欧美产生一定影响。

到19世纪末,清小说英译已经从零散、个别、偶发到开始呈现一定的学术自觉性。

在英国汉学史上,19世纪从总体上被认为是“传教汉学”时期。

汉学家们的身份大抵是传教士、外交官,或者从教从商从政后转入书斋和课堂的复合式文人学士。

有意思的是,19世纪翻译中国小说的英国人的身影中,却缺少了传教士的身影,译者们来自不同阶层,从事不同在华的活动,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身份,那就是驻华外交官员。

他们的译介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在欧美的翻译与传播,更有效地拓展了汉学家的研究视野,使他们从四书五经转向关注中国古典小说。

2:道德经《道德经》是国外认识老子思想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

英国汉学家为《道德经》的英译和西方的老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他们的身份特征和基督教思想本位的思维定势,他们的译作具有明显的基督教化倾向,从而造成了译本的文化失真。

以湛约翰、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本为例,介绍他们译本的刊布历史,并从译者的身份目的和翻译策略对他们译本的基督教化倾向问题进行剖析,希望能对《道德经》的重译起到借鉴的作用。

自首个英译本问世以来,《道德经》经历了三次翻译高潮这些译本,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学术界最常使用的参考资源。

第一个翻译《道德经》的英国汉学家是湛约翰。

湛约翰是一名传教士兼牧师,早年毕业于鸭巴甸大学。

他曾为1865年创刊的《中外新闻一匕日录》主笔,对基督教合一堂贡献良多。

1868年,他把《道德经》翻译成英文老子玄学、政治与道德律之思辨》,并在伦敦图伯纳出版社门出版,后来英国汉学家理雅各于1839年理雅各来华传教,他在传教的同时翻译、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探索中国宗教文化,改革香港教育体制,出版中文报刊。

译著《中国圣书:道教经书》,这部译著被东方学家麦克斯缪勒收入其主编的《东方圣书》里。

该书第一部分包括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作品。

此书曾在伦敦、纽约、台北再版。

自面世以来,理雅各的《道德经》译本在国际学术界研究译介老学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理雅各之后另一个颇具影响力的《道德经》英译者是著名汉学家阿瑟·韦利。

韦利从未到过中国,但是他对中国经典思想的理解要远远超过其同时代的汉学家。

训他的《道德经》译本“(《道德经探研:它的意向和力量,以及它在中国思潮中的地位》于年在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

3诗经:威廉·琼斯爵士被范存忠先生称为“英国第一个研究过汉学的人”。

不甚严格地讲,我们也可以直接称他为“英国第一位汉学家”。

琼斯学过汉语,钻研过中国典籍,思考过有关中国文化的问题,发表过一两篇研究汉学的论文。

虽然他的汉学研究成果不多,但是他在英国汉学史上的意义却非同小可:他上承英国前汉学时代关注中国文化却不懂汉语的约翰逊、钱伯斯、拍西等人,下启19世纪汉学成熟期的马礼逊、德庇时、理雅各等人。

[3]可以说,在18世纪末,琼斯架设了这两个时代的桥梁,预示了英国汉学时代的真正来临。

琼斯研究汉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一篇题为论中国的第二部典籍的文章。

,琼斯在他所创立的孟加拉亚洲学会的会议上宣读了这篇文章。

琼斯在文章中介绍了中国的“五经”范存忠先生在《威廉·琼斯爵士与中国文化》一文中介绍了琼斯翻译《诗经》的大体梗概,但由于他的文章主题更大,对此并没有完全展开论述。

近些年出现了几十篇(部)研究《诗经》英译的论著,比如李玉良的《<诗经>英译研究》[6〕等,多关注理雅各等人较为晚近的翻译,惜乎均未对琼斯的翻译作具体论述。

鉴于此,本文拟对琼斯译介《诗经》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的梳理,以期厘清琼斯在英国汉学史和中英文学交流史上的贡献与不足。

译。

音译完全保留了中国意象,琼斯还翻译或拟作过很多波斯、阿拉伯和印度的诗歌,基本没出现过意象被泛化的情况。

他翻译的阿拉伯《悬诗》的译文中就常出现“也门的皮革”等阿拉伯事物以及音译专有名词;他翻译的哈菲兹的诗,把红酒比喻为“液体红宝石”,这也是波斯味十足的比喻,还使用了“糙鞍人”、“埃及人”、“希伯来人”等专名;他根据印度文献创作的印度颂神诗也保有原来的意象。

那么,琼斯在意译《诗经》时为什么没有保留中国意象呢?首要原因当然是,他《诗经》的直译已经保留了中国意象,承担了忠实于原文的责任,那么在诗体意译时琼斯就放弃了这方面的追求。

但为什么要放弃呢?诗体意译也保留中国意象不更好么?我想原因大概是,如若采用中国意象,这些头一次出现在英语中的音译外来词必然会损害译诗的韵律和艺术上的完美性。

想要做到不损害又必然加大了翻译的难度。

看来琼斯还不能超越这个难度。

三: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Dim sum点心是一种中国南方常见的食品种类(尤其是在香港和邻近香港的地区)。

因此它实际上源于中文里的方言粤语。

这个词最开始表示“触动你的心”,但现在只用来描述餐点。

许多种食物是在竹篮上蒸的,也有其他的菜肴,比如汤品和烤面包。

如果你从没有尝过点心,去吃一些吧,很美味。

Gung-ho狂热的中文里,这个短语表示“一起工作”,但是在英语中它使用比较随意,用来表示你对某件事情感到很兴奋或很有热情。

我们一般把它用作形容词。

Kung fu功夫和空手道一样,这或许是你已经认识的词,因为它在世界上许多语言中都很常见。

功夫是另一种流行的武术。

通常练武的人只用他们的手和脚,不用武器。

它在数Tofu豆腐这个词源起中文的dou fu,但被收录进英语之前,它经历了日语的转变,成为了tofu。

在中文中,dou表示豆子,fu表示腐烂的或酸的。

如果用这种方式理解,它听起来并不好吃,但实际上它非常美味。

如果你还没尝过,你应该试一次。

Typhoon 这个词的起源其实很复杂,但有些人说它是源自中国词台风,意味着大风,还有可能受到如希腊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的影响。

台风是飓风和旋风的另一个称呼。

如果是在临近亚洲的太平洋海域,它被称为台风。

Yin and yang阴阳中文里,yin 代表女性的、黑暗的和夜晚的,而yang则代表相反的事物:男性的、明亮的和白昼的。

在英语中,这些词用来代表任何相反的事物四、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国学文化,特别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正是这一传统文化的力量滋养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推动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我们当然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正确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现在的青少年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所以,要由青少年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五:参考文献[1]何绍斌.从《中国评论》的译介活动看英国汉学的发展[J].上海翻译,2018(05):24-29.[2]尹青.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国学文化图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15):97-102.[3]刘莉.务实的漠视——英国汉学专业化的开端[J].历史教学问题,2018(03):58-66+139.[4]张龙,李红英.试论弘扬国学文化的标准与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04[5]李海英.晚清时期老外们的“国学”情结[J].文史博览,2018(01):57.[6]闫婷. 英国汉学中汉语词类对比[D].内蒙古大学,2017.[7]蔡乾. 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8]陈树千. 马礼逊“越洋书箱”与十九世纪英国汉学[N]. 光明日报,2016-08-24(014).[9]何敏.英国汉学家与19世纪清小说的译介[J].广东社会科学,2015(03):148-158.[10]陈与,刘渝.英国大文豪毛姆在渝求见国学大师辜鸿铭[J].重庆与世界,2014(08):80-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