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系统与智能的关系
人工智能与中医诊断技术的融合研究

人工智能与中医诊断技术的融合研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其中,医疗行业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医疗领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大大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节省医疗资源,减少医疗纠纷,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疗方案。
在中医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医医疗技术。
一、传统中医技术存在的问题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但是,由于中医技术的特点,即主观性和经验性特质,导致它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主观性。
由于医师的经验不同,对患者的感受和对病情的判断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诊断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了治疗效果。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诊断方面的优势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自动、准确和快速等特点,对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和正确性有很大的提升。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模拟中医医师的判断过程,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让计算机能够学习和分析中医医师的诊断过程和方法。
这样就可以解决中医诊断主观性和经验性带来的问题,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1、中医诊断辅助系统目前,国内外医疗科技公司已经开发并应用了一些中医诊断辅助系统,这些系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行中医经络诊断、舌诊和脉诊等诊断方面的辅助。
这些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中医医师的诊断能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2、传统中医医案的智能化处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使传统中医医案数字化,并通过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建立起中医医案数据库。
这样可以更好地记录和传递中医医案,促进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
3、人工智能辅助中药研发中药研究一直是中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中药筛选、中药配方的优化和个性化等方面进行辅助,加速中药的研发和应用。
四、总结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中医技术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医医师的诊断水平,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式。
电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电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电针疗法,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疗法,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对病人身体特点和疾病表现的综合分析,在合适的针刺点位上施以适当的电流刺激,电针疗法能够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病情的康复。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针疗法的原理、适应症和临床应用,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电针疗法的原理电针疗法的原理基于中医经络学和现代电生理学的理论基础。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经络系统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将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联系在一起,通过经络的畅通与阻滞来调控人体的健康状况。
而电针疗法通过电流刺激经络,调整经络阻滞和畅通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电针疗法的适应症电针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特别是在疼痛症状的缓解方面表现出突出的效果。
具体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慢性疼痛:电针疗法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骨骼肌疼痛、内脏痛等慢性疼痛方面有良好的疗效。
研究表明,电针疗法能够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释放身体内的内啡肽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2. 神经功能障碍:包括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周围神经损伤等。
电针疗法能够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3. 心血管疾病:电针疗法在高血压、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效果。
适当的电流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
4. 消化系统疾病:电针疗法可以改善胃肠功能,对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5. 精神科疾病:电针疗法在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精神科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与药物治疗相比,电针疗法具有无副作用且疗效持久的优势。
三、电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电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直刺法:将电针直接插入穴位,通过电流刺激经络系统。
这种方式适用于带电针头的电针治疗仪,如今市面上普遍流行的电针治疗仪多采用这种方式。
人体就一部精密的机器

人体就是一部精密的机器第一章人体的系统中医和西医对人体系统的描述有很大的差异西医将人体分为各个器官并将一些相关的器官组成系统例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等七大系统。
在各个系统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各个脏器之间也没有太多的连系好像每个脏器或系统都是独立的。
中医就完全不同了大分类只有五脏六腑每一个脏腑都有一条相关的经络。
除了五脏六腑对应的十一条经络之外另外还有心包经、任脉和督脉三条经络一共是十四条主要的经络。
各个经络还有分支称之为经别几乎遍及全身。
每条经络上有穴位针灸治疗时主要是刺激经络上的穴位。
除了个别脏腑和其相应经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之外各个脏腑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生相克关系中医将之归纳出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不但说明了脏腑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将各个脏腑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解释得非常透彻合理。
比较中、西医对人体系统的描述可以看出中医是累积了数千年人类经验所形成的智慧有比较合理而且慎密的逻辑和结构也因此能够延用数千年。
中医的观点中人体是一体的五脏六腑之间互相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而且是平衡的。
同时除了解剖学所提到的硬件之外中医更有许多概念性或功能性的系统例如能量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
这些系统在过去科技能力不足没有仪器量测的年代由于缺乏数字概念医书中只能用各种各样的文字来描述这些系统。
如能量系统就用阴、阳、虚、实、血气和火来描述资源管理系统则用相生相克、平衡及其它的方式来描述。
由于这些描述和现代科学精确的数据化用语有很大的差异使得整个中医看起来很像难以理解的玄学。
从现代工程学看来以人体这样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而言现代医学中的人体系统有很多缺陷少了许多东西例如能量系统是所有独立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份。
就像个人计算机中的电源供给系统汽车上的油路系统和电路系统都是系统中的能量系统是非常重要的部份唯独在医学所描述的人体系统中就没有这个部份。
在中医的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部份是人体的经络系统但是这个部份多年来在解剖学上一直都不能被证实直到1998年中国大陆的一个科研小组经过八年的努力总算在解剖中找到经络确实存在的证据发现整个经络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是一种生物液晶的材质同时对某些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线具有近似光纤维的物理特性这些新的发现配合二十世纪末全球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体是否也是由一个网络系统所构成的世界这些经络物质和电子通信网路中的物质特性如此接近更增添了这种可能性。
中医四诊如何为人工智能医疗系统赋能

中医四诊如何为人工智能医疗系统赋能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医疗系统正逐渐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力量。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独特的四诊方法——望、闻、问、切,蕴含着丰富的诊断智慧。
那么,中医四诊如何为人工智能医疗系统赋能,从而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呢?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来判断病情。
在人工智能医疗系统中,望诊的经验和知识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得以应用。
例如,利用高清摄像头采集患者的面部、舌苔等图像,借助深度学习算法,让系统学会识别不同的面色特征,如面色苍白可能提示血虚,面色潮红可能是有热证;能够分辨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等,舌苔黄厚可能意味着体内有湿热,舌苔薄白可能表示病情较轻。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说话声等,以及身体散发的气味,都能为诊断提供线索。
对于人工智能医疗系统来说,可以通过声音分析技术来辨别声音的频率、音调、响度等特征。
比如,呼吸急促而粗重可能是肺气不宣,咳嗽声重浊可能是外感风寒。
同时,利用传感器检测气味分子,分析患者呼出气体或身体分泌物的气味成分,辅助判断疾病。
问诊,是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
在人工智能医疗系统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实现与患者的有效沟通。
系统可以预设一系列问题,引导患者详细描述症状、发病时间、既往病史等。
通过对患者回答的语义理解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为诊断提供依据。
但需要注意的是,问诊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收集,还需要医生的人文关怀和同理心,这是人工智能目前难以完全替代的。
切诊,主要是切脉。
脉象的变化反映着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状态。
虽然脉象的感知较为复杂,但通过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分析,可以尝试对脉象进行一定程度的模拟和测量。
例如,研发能够感知脉搏压力、频率、节律等参数的脉象传感器,结合大数据分析,建立脉象与疾病的关联模型。
然而,要将中医四诊成功融入人工智能医疗系统,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神经网络模型在中医经络研究中的应用

神经网络模型在中医经络研究中的应用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医学领域,神经网络模型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正在被广泛地应用到医学方面。
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也逐渐开始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知识、中医经络学研究的背景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在中医经络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知识神经网络模型是指由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组成的一种模型,它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神经网络模型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传统计算机模型,它可以像人类的大脑一样进行模式识别、学习和推理等复杂的智能过程。
通常来说,神经网络模型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三部分组成。
其中,输入层接收外界的输入信号,隐藏层是用于处理输入信号的中间层,输出层则用于输出最终的结果。
二、中医经络学研究的背景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人体经络的结构、功能以及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
在传统中医经络学中,经络被认为是一个虚拟的概念,难以进行科学的研究和验证。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医学科学家开始采用现代医学技术对中医经络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使用电生理学技术对经络进行测量。
三、神经网络模型在中医经络学研究中的应用1.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中医经络测量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被用来分析和处理中医经络测量数据,以识别出不同的经络、经穴以及其所对应的功能区域。
此外,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中医经络测量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其测量的精度和效率,而且还可以对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些争议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如通过测量经络的电位端、传感器间距等参数,研究人体经络的传导和构造等问题。
2. 神经网络模型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被用来对中医诊断进行辅助。
通过对大量的医学文献和中医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将其进行训练,使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根据症状、脉象、舌质等标志判断疾病的类型、位置、程度以及可能的病因等信息,从而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浅议智慧城市的“躯体、经络与大脑”

7
计算机 光 盘软 件 与应 用
2 1 年 第 8期 02 C m u e DS f w r n p l t s o p trC o t a ea dA p a n i i c o 工 程 技 术
( 四)掌握新信息技术知识 。随着 图书馆 的数字化 、网络 化建设 ,信息的存储和组织加 工以及信 息开发、传递传播 、信 息 导航将成 为图书馆 馆员主要的业务工作构成 , 这就要求新 时 期 图书馆馆 员熟练 掌握计 算机 网络技术、通信技术 、 多媒体技 术、 数据库技术 、 缩微 复印技术 以及 视听资料和视听设备 的使 用及保护维修技术等 , 不仅要 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 , 而且应掌 握信 息处理技术 。 ( 五)了解知识产权知识 。信息社会 , 过网络发布并传 通 递信 息方便 快捷 , 图书馆馆 员在利用 网络 信息资源 为读者提供
以智 慧城市命 名的产业 技术 协会 组织,欧盟在 2 0 0 7年的 《 欧 盟智 慧城 市报 告》中率 先提 出 “ 智慧城市 ( m r iy ”的 SatCt ) 创新构想 ,2 0 0 9年 IM首席执行 官彭 明盛 首次提 出 “ 慧的 B 智 地球 ” 从 2 0 年开始 , 国学者 开始借鉴 国外 智慧城市的建 。 05 我 设与发展经验 。2 0 0 9年 ,国家总理温家宝在北京科技界 大会 上作 了题 为 《 让科技引领中 国可持续发展 》的报告 , 报告 中诠 释了 “ 物联网 ” “ 、 智慧地 球”等与智 慧城市密切相关 的关键概 念 ,标志 “ 慧城 市”的研 究引起 国家层面的重视 。从 2 1 智 00 年开始 , 智慧城市指标体 系进 入了研 究者视野,中国智慧工程 研究会发布 了 “ 中国智 慧城 市 ( )科学评价指标体系 ” 镇 、上 海浦东新 区发布 了 “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10 。2 1 年 ,《 .” 00 中国 智 慧城 市 ( )建设行 动纲要 ( 镇 建议案 ) 由中国智 慧工程研 》 究会制定完成 ,提 出未来 5年发展 1 0 0 个智慧城市 ( ) 0 镇 、2 0 个智 慧城 区示 范区的建 设构想 。 以预见 , 可 在未来 的几十年 内, 智 慧城市 的建 设和发展将 成为 国内新一轮城 市发展与转 型的 创新 点和有力支撑 。 ( 二)智慧城 市的内涵 IM认 为 “ 慧城市 ”是运用信 息和通 信技术手段感测、 B 智 分析 、 整合城市运行核心 系统 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 民 生、环保 、公共 安全 、城 市服 务、工商 业活动在 内的各种需求 做 出智能响应 。北京大 学朱跃 生教授认为:数字城市+ 物联 网+ 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 慧城 市。 智 胡宝钢 教授认 为智慧城市就是 对于城 市发展 过程 的集 成和 复合 ,即智慧城市是对工业城市 、 信息城市 、互联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 五个 阶段的集成和 复合 。国脉互联认 为智 慧城 市的本质特征是更加透彻 的感知 、 更加 广泛 的联 接、更加集 中和更有 深度 的计 算,智 慧城 市的 “ ”指智 能化 、 自动化 ,是城市的智商 ;“ 智 慧”指灵性、人 文化 、创造力 ,是城市 的情 商。 综上所述 , 我们认 为智慧城市人类 城市建设的延续 , 是从 工业城市 、 信息城市一直到数字城 市发展 到更高阶段 的必然产 物 。其本质特征是 以传感器 、物联 网、高速 无线信息基础设施 为基础 ,以精细 、准确 、可靠 的传感 网、互 联网等多网融合为 传感器技术 、 身份识别 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 , 对物 品进行基 ( 下转第 7 ) 5页 传感经络 ,以数据挖掘 、云计算 、模糊 识别 、智 能技术等 为神
心火面荣经络智慧

商阳穴
商阳穴(阳明大肠经):该穴位 于人体的手食指末节桡侧,距 指甲角0.1寸。【治法】寒则点 刺出血(血必淡、色必暗), 热则摇孔出气,无见其血。 【主治疾病】耳聋,齿痛,咽 喉肿痛,手指麻木,热病,昏 迷。常用于治疗咽炎、急性扁 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急 性胃肠炎、中风昏迷等。 便秘 者,每次排便前揉按3-5分隶属少太阳小肠经,在手 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 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针对疾病:口腔溃疡 适 宜人群:心火上炎型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以适 宜力度轻轻拨动阳谷穴, 每次3分钟,每天三四次。
阳池穴
阳池穴(少阳三焦经):在腕背横纹中, 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很多人 每到冬天就觉得脚底下发冷,无论穿上 多厚的鞋,也暖和不过来,这种情况尤 其在女性身上比较常见。虽然称不上什 么疾病,但却给患者在寒冷的冬季造成 很多不便和痛苦。现在有个好办法可以 治疗手脚发冷——刺激阳池穴。阳池穴 是三焦经上的主要穴位,三焦经专司上 焦、中焦、下焦这三组人身上的发热系 统,其中上焦支配心脏和肺的呼吸功能, 中焦支配消化器官,下焦支配泌尿器官。 对三焦经失调可发挥神奇力量的就是阳 池穴。阳池这个名字就意味着囤聚太阳 的热量。刺激这个穴位可以恢复三焦经 的功能,将热能传达到全身。
少冲穴:在小指末节桡侧, 距指甲角0.1寸。
功效:减轻疲劳引起的头痛 不舒服,有助于醒脑提神。 ( 加强脑部供血)
做法:要求大拇指和食 指轻轻夹住左手小拇指指 甲两侧的凹陷处,以垂直 方式轻轻揉捏此穴位。此 穴位是脑部的反射区,要 慢慢地出力揉捏,不要用 蛮力,左右手可以互相按。
水克火
心为火,礼德之居。肾为水,智德之居。阳水善智能 克阴礼,火中阴礼能耗阳水善智。阴水劣智能克礼 德。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 水,位居于下而属于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 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降为 和。在理论上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 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 称为心肾相交,即是水火既济。反之,若心火不能 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那么, 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 的病理表现,即称为心肾不交,也就是水火不济。 例如,临床上以失眠为主的心悸、怔仲、心腰膝酸 软烦、多属心肾不交。
2024年中医经络检测仪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中医经络检测仪市场前景分析引言中医经络检测仪是一种用于诊断和评估人体经络系统功能的医疗设备。
它通过对人体经络系统进行测量和分析,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随着人们对中医诊疗的兴趣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经络检测仪市场潜力巨大。
本文将对中医经络检测仪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
市场概述中医经络检测仪市场是一个新兴而潜力巨大的市场。
近年来,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
经络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被视为人体能量流动的“通道”。
因此,中医经络检测仪作为一种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改善自身经络系统功能的工具,逐渐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追捧。
中医经络检测仪市场目前主要分为家用和医疗机构用途两大领域。
在家用领域,中医经络检测仪主要通过佩戴式传感器或手持式设备进行测量,可以提供使用者的经络系统分布图、经络通畅度评估以及相关调理建议。
在医疗机构领域,中医经络检测仪则通常采用更精密的设备,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经络检测和诊断,辅助医生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市场驱动因素健康意识提升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取积极的健康管理方式。
中医经络检测仪作为一个便捷而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身的经络系统状况,及时采取调理和预防措施。
不断改善的技术中医经络检测仪领域的技术不断更新和改进,仪器的精度和可靠性不断提高。
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的进步,中医经络检测仪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和分析人体经络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可靠的诊断结果。
医疗市场需求增加中医经络检测仪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
许多中医医生和医疗机构开始意识到经络对健康的重要性,并需要更先进的仪器来辅助诊断和治疗。
这为中医经络检测仪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
市场挑战与限制技术标准缺乏目前,中医经络检测仪市场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这使得不同品牌的仪器之间存在互操作性和数据比较的困难。
此外,一些低质量的产品也在市场上流通,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定义
中医是这样描述的:“经络是人体经脉和 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 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 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 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 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 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 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 和相对平衡。
经络的类别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主要以纵向运行。经脉分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是经络 的主体。十二经别是经脉的分支部分,它们往往出于经 脉,先与经脉分道而行,称之为“离”,最后又归入经 脉,称之为“合”。 奇经八脉是从十二经脉中分出的较大的支脉,它们的循 行有异于十二经脉和十二经别,称为奇经,其中尤以任 脉、督脉最为重要,它们与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 十二经脉分为阴阳两大类,阴又有太阴、少阴、阙阴之 分,而阳则有太阳、阳明、少阳之别,这样上下肢各有 六条经脉,而人体左右对称,所以总共就有二十四条经 脉。
做学问的目的与求道一样为了探求真 理,但是两者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 一个人的涵养越高,就越能看到这两条 道路是统一的。
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 为 ”。 “无为”一定要“少欲”,“清净”与“广博” 相应,真正有力量有正义之为,是在无为中生起 的作为。李所长在其书中引用的林则徐的话“海 纳百川,有容纳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就是这个道理。 学问越好。所学的知识自然也会越多。但是做学 问贵在理解,理解越透,书也就会越读越薄。越 是体会深刻,表达出来就会越简单。
与现代科学不同,东方的科学是紧紧 依附于东方人文精神的。依据东方的 哲学观,科学必须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于人文道德, 不受道德制约的科学是危险的。
中国传统科学的人文观
李国杰所长在其《创新与求索录》的最后 一章用“宁静而致远”这句话做题目。这 是出于诸葛亮教子书里的一句话,是中国 学者做学问的准则。
那么为何做学问需要宁静方能致 远呢?
经络的结构、机理与天人合一宇 宙观密切相关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流行 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皇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 岁。 在人体外部,“五脏”又与“五行”相配, 将“六气”、“四季”、“五味”、“五 音”、“五果”、“五畜”等联属在一起, 形成一个天人相应的巨大网络。
年毕业于中科院沈阳林业土壤学院,曾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多年。 他发现植物具有类似于人体经络的控制系统,创立了植物经络学说。 新华网 (2002-07-18 13:05:15). 比如,他们在哈密瓜和香蕉的体表进行了一千零五十七次
图片来源
/science/biol ogy_place/labbench/lab3/images/stag es1.gif
图片来源
只要有细胞就有经络,经络是比神经系统更 为古老的生命生长的调控网络 植物与动物一样也有经络。生物物理学家侯天侦早
进化历史上经络的最初发源
依据中医研究院经络研究所的该技术的发明者、 生物物理学家侯天侦早年毕业于中科院沈阳林业 土壤学院,曾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多年。他发现 植物具有类似于人体经络的控制系统,创立了植 物经络学说。张维波教授的研究“在经脉线上存 在着组织液流动的低阻通道”,细胞分裂开始形 成生物体时这种低阻通道就应该已经存在了。又 据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谢新才大夫的观点人体的 经络与染色体是相关对应性的。这说明经络在把 基因信息转化为生物体空间拓扑功能结构过程 中起着蓝图与调控通道的作用。在进化历史上 的最初阶段就已经有其雏形存在。
原因很简单因为“定能生慧”。当我们把 心静下来后,许多想不通的问题会自然找 到答案。
为何静能生慧呢?
因为依据东方的传统哲学观,生命与宇宙 有一个“天人合一”的源头。当我们心灵 清净后,就能洞穿宇宙的秘密。
清净还是健康的基础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 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第二。
子午流注
中医学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人体的健康,受气节变化、 地理环境、以致时间运转的影响。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 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 叁者的关系如下: 时间 时辰 经络 / 脏腑 23:00 - 1:00 子时 胆(要上床睡觉) 1:00 - 3:00 丑时 肝 3:00 - 5:00 寅时 肺 5:00 - 7:00 卯时 大肠 (起床要喝水) 7:00 - 9:00 辰时 胃 (要吃早餐) 9:00 - 11:00 巳时 脾 (每小时慢饮一次水) 11:00 - 13:00 午时 心 (开心.快乐) 13:00 - 15:00 未时 小 肠 15:00 - 17:00 申时 膀 胱 17:00 - 19:00 酉时 肾 19:00 - 21:00 戌时 心 包 (适宜散步) 21:00 - 23:00 亥时 三 焦
经络研究的四种学说
现代经络研究已经进行了 4 0多年 ,各种解释经络现象 和阐述经络实质的假说多如牛毛 ,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 大类 : 一是神经论。主张经络现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表现 , 并无独立的经络结构。神经论目前已涉及从皮层、脊髓 到外周传入的各个神经层次以及植物神经。 二是体液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脉管或间隙性结构 , 包括早期的血脉论、淋巴管论、间隙体液论等 ,以细胞 内液为介质的细胞缝隙连接假说也可包括其中。 三是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电磁波或电子能量的优势 传递渠道。 四是染色人体论。认为人的经络是由人的二十三条染色 体演变而来的。
中国传统的六阶段教育
胎婴养虚→幼儿养性→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福
经络的来源
“经络”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 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又如《灵枢· 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 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