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脉_经脉_与_经络_概念的演变

合集下载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经络系统密切相关。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对于理解中医理论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络的起源、经络系统的构成、经络的功能及其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经络的起源经络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其主张人体内存在一种与经脉相通的通道系统。

这种通道系统源自人体的胚胎发育过程,最初是在胚胎形成时期即已形成。

经络通过与经脉相连的特定路径,在人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分布广泛、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

二、经络系统的构成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和穴位组成。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通道,主要有十四条经脉,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任督二脉等。

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和连接部分,承担着与局部组织关联和能量输送的功能。

穴位为经络系统中的特殊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

三、经络的功能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生命活动通道,其功能涉及气血运行、营养输送、防御调节等多个方面。

经络系统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稳定。

同时,经络又与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紧密联系,从而参与到人体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中。

四、经络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中医疾病诊疗的理论基础是通过经络的观察和判断来进行。

中医师会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特征,结合经络系统的理论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物、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也都是基于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发挥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医的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经络作为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通过调节气血、营养输送等功能,确保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在中医诊疗中,经络的观察和应用成为判断疾病及治疗的重要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经络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和发挥中医的疗效,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的经络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价值,是中医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解剖学上的界线名词解释

解剖学上的界线名词解释

解剖学上的界线名词解释解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内部结构和组织的科学。

在解剖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界线名词,这些名词用于定义不同器官、组织或结构之间的分界线。

本文将对解剖学上的一些常见界线名词进行解释。

一、经脉与经络经脉与经络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也与解剖学有一定的关系。

经脉是中医学所说的人体内运行的一系列脉络,它们分布于整个体内,负责运输气血等营养物质。

经络是经脉在体表上的表现形式,通过经络的状态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解剖学的角度,经脉与经络可以理解为人体内的血管和神经系统。

血管主要负责血液的输送,而神经系统则传递信号和控制各种功能的工作。

虽然与中医学的“气血”思想有所不同,但解剖学中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也是人体内重要的存在。

二、脊柱与椎间盘脊柱是人体最重要的支撑结构之一,由一系列的椎骨组成,共有33块。

正常情况下,脊柱呈S形弯曲,具有压抑冲撞的功能,同时也起到承重作用。

椎间盘则位于相邻的两块椎骨之间,它们由纤维环和凝胶样核心组成。

解剖学上的脊柱与椎间盘在生理学、病理学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脊柱的变形、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造成脊椎病的重要原因。

研究脊柱与椎间盘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脊椎病的发病机制,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脑与脑膜脑被广泛地视为人体智慧和精神活动的中心。

它是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等组成的。

脑膜是保护脑的外膜,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等。

脑膜的主要功能是固定和保护脑组织,同时起到保护脑脊液循环和供应的作用。

解剖学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脑的结构和功能方面。

通过解剖学的技术,可以研究不同脑区域的功能分区以及脑的血液供应等。

对于脑膜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脑膜炎等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

四、肺叶与支气管人类的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

肺由左右两个肺叶组成,肺叶间以纵隔区分开。

肺叶内部有许多点状的单位,称为小叶。

支气管则是连接气管与肺的呼吸道,将外界吸入的气体输送至肺组织。

经脉的脉名、循行源于《帛书十一脉》的演变

经脉的脉名、循行源于《帛书十一脉》的演变

经脉的脉名、循行源于《帛书十一脉》的演变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经脉》,记载有11脉,因而又称《11脉灸经》(见《五十二病方》)。

据考证,这属《内经》以前文献。

原帛书有两种,分别称第一种本、第二种本,第二种本又分甲、乙两种写本,文字基本相同[1]”。

因仅用灸法,故称《帛书11脉灸经》,其第一种本以足臂加阴阳名称为名,称其为《足臂十一脉》,第二种本足脉去掉足字,仅留阴阳名等(详见表1),故称《阴阳十一脉》,统称为《帛书11脉》。

汉墓马王堆《帛书11脉》的出世,是针灸学界的一件大事!《阴阳十一脉·是动则病》揭示了针灸学的理论起始于“脉”,《灵枢·经脉》的脉名、循行也都是起自《足臂十一脉》。

脉名、经脉名称的演变我曾写“《帛书·阴阳11脉》与针灸学”(该文已经在针灸中国网刊登),讲述了“是动则病”和“是×脉主治其所产病”是针灸学理论之源,以晋王叔和编著的《脉经》第六章,引用了《阴阳11脉》原篇全文,并以其作为脉诊学中脏腑经脉病候的主要部分,来证明《帛书11脉》在中国医学文献及医史中的地位。

脉名、经脉名如何演变,为何肩脉、耳脉、齿脉出世后又消失了?经脉名称又是如何建立的?脉名的演变虽不繁复,因其诸多增减,不好记忆,为讨论方便,便于了解脉、经脉的名称、循行等的方方面面,特将它们的名称、循行和与脏器的关系等作一简表便于参考。

《帛书11脉》的脉名与经脉名的对应排列和起止、循行方向及与脏腑关系表表190年1版编写脉循行方向据李鼎主编《经络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因表的空间小而有删减。

注:括号及其内之“足”,并非原文缺字,係《中国医学史》作者所加;经脉名循行等均为作者加。

人老力衰头脑钝,想顾全而不能全,仅尽绵薄之力,敬献读者作参考。

上表是针灸学的脉、经脉变革的历史记录,它只显示了结果,于无声处抹去了(足)太阴脉、肩脉循行方向改变的原因,肩、耳、齿脉出现又消失了等过程,留给我们的是想象。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中医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体经脉络络分布的系统。

经络系统在中医学中扮演着调节气血流动、协调身体各部分功能的重要角色。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和理念。

一、经络系统的起源与发展中医经络学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古人通过观察人体表面的血管分布,逐渐形成了经络学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不断的演化与发展。

《黄帝内经》是最早对经络系统提出了系统阐述的著作,它对经络的区域和功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了调节经络的针灸疗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络学逐渐成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系统的基本理论中医经络系统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经脉”、“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络”等。

以经脉为基础的理论强调气血运行的重要性,认为经脉是气血运输的通道。

络脉则强调了经络的分布与联系,它们通过气血的运行调节人体各部分的功能。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络则是经络系统的重要分类,它们分布在人体不同的部位,并发挥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三、经络系统对中医治疗的意义经络系统在中医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调理气血。

中医的针灸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其他治疗方法,如中药疗法、推拿按摩等也都基于经络系统的理论进行调理。

四、经络系统与现代科学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医学研究也开始对中医的经络系统进行了探索。

通过使用现代仪器技术,科学家们证实了经络系统的存在,并验证了一些中医经络学中的理论。

例如,电针疗法的实践与研究表明,电流可以在经络上产生特定的作用,进而产生治疗效果。

这些研究为中医经络学的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经络系统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总结起来,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对我们理解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和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调节网络,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可以达到平衡气血、改善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_8-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_8-经络学说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 《黄帝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晋 •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络脉
连属 经部分 络 系 统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十二皮部 内属—— 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
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肝经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二)具体名称
前 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 手厥阴心包经
后 手少阴心经

前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外侧
手三阳经
中 手少阳三焦经 后 手太阳小肠经

前 足太阴脾经 内侧 足三阴经 中 足厥阴肝经
后 足少阴肾经
前 足阳明胃经 外侧 足三阳经 中 足少阳胆经
后 足太阳膀胱经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交手三阴经。
头(面)


腹 足
手之 三阴
足 之 三 阳
(二)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手太阴肺经

_黄帝内经_气血经络概念解析_张维波

_黄帝内经_气血经络概念解析_张维波
着不同的名称,是人体体液的不同表现形式,将气血经络概念用列表和图示的形式表示出来,成
为层次分明的概念体系,为理解《黄帝内经》的思想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
气血;经络;营卫;黄帝内经;解析
Analysis on the concepts of qi

blood and meridians in Huangdi Neijing

the unknown concepts were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known concepts.It is found that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are the grading concepts for
vessels

概念与概念之间形成的关系类似于数学中的方
程式,多个概念形成的多种关系构成方程组样的关
系集合,未知概念对应方程中的变量,已知概念对应
于常量。通过反复分析关系集合,使得每一个未知
概念都能被一个或几个已知概念所表述,其过程类
似于解析几何中解方程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有时需要分解或合并概念,有时则需要定义新的概
念相结合生成了经脉和络脉,经脉和络脉是脉的下
位概念。赵京生



33
提出经络是脉的分级概念,这
是对经络认识的一次突破。在随后的分析中我们还
将发现,经络不仅仅是对脉的分级,也是对分肉和筋
等其他结构的分级,搞清楚古人的经络用意,对理解
经络概念体系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1.2
血脉与分肉
疗意义,因此,针刺所针对的血脉主要为静脉。

中医传统经络学发展历程

中医传统经络学发展历程

中医传统经络学发展历程中医传统经络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是中医独有的学科,通过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规律,揭示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简要梳理中医传统经络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经络学古代经络学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当时的医学家进行了对经络的观察和描述,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被视为气血运行的轨道,通过经络,气血可以在全身各部位流动,维持人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丰富的关于经络的理论和实践。

经络在《黄帝内经》中被描述为沟渠、渠道,是运行元气和营养物质的通路,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2. 经络学的发展经络学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伤寒论》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编的一部重要医书,其中系统地论述了经络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他提出了经络是连接脏腑和肢体的路径,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宋代的《千金方》和明代的《本草纲目》也纳入了对经络的描述和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络学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成为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现代经络学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经络学也得到了新的理论和实践的进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科学家开始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如X射线血管造影、电生理记录等。

经络的存在和作用逐渐得到了科学验证。

通过经络的研究,中医学家发现人体经络系统具有一定的解剖结构,其中包括经络、经脉、络脉等。

同时,现代医学还发现了经络与神经、血液循环系统、淋巴系统等的密切联系。

这些研究为经络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现代医学技术的支持下,经络治疗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经络穴位按摩、经络放血等疗法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总结:中医传统经络学经历了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是运⾏⽓⾎、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各部的通道,是⼈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那么你对经络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经络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经络的分形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之所以⽣,病之所以成,⼈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经脉则“伏⾏分⾁之间,深⽽不见,其浮⽽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营其逆顺出⼊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课题,也是⽼百姓⾮常想了解的奥秘。

⾄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的进展,但⽆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

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千五百年前,中国诞⽣了第⼀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发现⼈体上有⼀些纵贯全⾝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发现这些⼤⼲线上有⼀些分枝,在分枝上⼜有更细⼩的分枝,古⼈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献,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简和绵阳⽊⼈经络模型等出⼟⽂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的医疗⼿段:⼀个是灸法,⼀个是砭术(即⽤⽯头治病的⼀种医术),另⼀个就是导引术(⼀种古⽼的⽓功),⽽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时借助的途径。

东汉的“⽅书之祖”,有着“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

他认为⼈所⽣的病是通过⼀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通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不同的⽅法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3月/18日/第003版科教“脉”、“经脉”与“经络”概念的演变——兼论“经脉医学”与“经络研究”的正名之争刘澄中大连医科大学编者按:去年10月到今年,本版连载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义和王广军关于“经络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的文章之后,陈业兴医师来信(见2月25日本版)认为“有必要对几个概念进行澄清”。

他认为“郭义等人以经络取代了经脉概念,误经脉现象为经络现象,误经脉循行线为穴位连接线,误经脉理论研究为经络结构研究”,因而“经络研究严重地干扰了经脉理论研究,导致对最重要的经脉理论研究无法取得共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呢?大连医科大学教授、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顾问刘澄中今天撰文认为,产生这一分歧仍然是“经脉现象研究”与“经络实质研究”双方的学术立场相左所致,同时也是中医学术繁荣的体现。

“脉”与“经脉”的概念源自于观察经脉现象的临床实践在先秦,脉是指经脉;在两汉迄今,脉是指血脉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的古代先民们便发现了经脉现象——循经脉感觉。

当时,把犹如枣核般大小的“艾炷”放置在病人四肢远端的部位上点燃起来,实施灸法治疗,这时,接受治疗的病人便会体验到有一股温热的感觉从施灸的地点出发,沿循着一定的路线好像流水那样地向躯干或者头部走行。

这就是“灸致循经脉感觉”。

点燃的“艾炷”由施术者用嘴吹风来控制燃烧的强度,当“疾吹其火”时,循经脉感觉的走行便会变宽而加快;当“缓吹”或“不吹”其火时,循经脉感觉的走行便会变窄而缓慢,确实是状如流水啊。

或者,犹如炊饭时从釜上小孔里冉冉上升的一缕蒸汽。

最初,先民们把这个“灸致循经脉感觉”称作是“气”。

后来,为了确定它的规范的走行路线并且给予命名的需要,这才改称为“脉”。

古人利用呼吸作为度量时间的单位来测量循经脉感觉的走行速度,例如,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灵枢・五十营》,也可以称作是“脉行六寸”《难经・一难》。

我国的古代医家还发现,引发经脉感觉循行的方法除去使用灸法之外,也可以使用先端钝圆的石制小棍来抵压的方法。

后来,又把这个用来引发“压致循经脉感觉”的小棍改为金属制的,命名为“针”,用来“按脉致气”,成为专用的工具了。

古代医家在观察经脉感觉循行的时候,在腕部或者踝部稍稍上方的佩戴手镯或脚镯的部位,环绕一圈采取6个刺激点,阴面3个点,阳面3个点。

把出现的循经脉感觉分别命名为:手三阴脉与手三阳脉,足三阴脉与足三阳脉。

所以说,那是以“三条脉”作为一组的,一共有12条脉。

据《金石索》记载,东汉武氏墓壁画有一幅古图,可名之为《石针行气出函图》(上图)。

此图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石针,正在从一个被打开的石头匣子中飞腾而出,匣子的两旁各有一个生有翅膀的仙人助其飞出,在石针两侧的空中也左右各有一位飞仙在协助。

更重要的是,当石针飞出后在石函的侧壁上留下了好像似飞行云样子的条纹。

此函共有四个面,图中可见及的两个面上各有三条与石针行进方向相同的条纹,共为6条,加上不可见及的两个面上应该有的6条共为12条。

这里所代表的正是12条脉。

取其中的一个面上的三条脉写成甲骨文,为了避免与“川”字混同而改成横写,又为了避免与“三”字混同而把中间的一横写的短些,最后又把上边一横的前端上翘,下边一横的尾端下垂,从而写成“气”字形,那就是古体的“气”字,我们今天把它采用来作为简体字。

把“脉”字进行古文字还原时需要去掉“月(肉)”字旁,剩下的字根便是正写的“永”字;如果是繁体的“脈”字,剩下的字根便是反写的“永”字:“辰”。

“永”与“辰”两者乃是同一个字,后者是前者的反写,即镜面书写。

这个字根的基本构成乃是一个甲骨文的“人”字,是一个垂手侧立的人形,或者面向左而立,或者面向右而立。

在此“人”字的周围有三条被称为“脉”的循经脉感觉分布著。

在东汉之前,或者大略的说,就是在公元纪元之前,脉的所指乃是路线。

譬如“山脉”、“水脉”、“一脉相承”……说的都是路线。

而此后,经脉医学与经脉感觉循行脉法失传之后,或者说是《黄帝内经》与经络学说问世之后,血脉论夺取了“脉”字的使用权。

此后,“脉”字的所指便是血脉了,而且把脉字的偏旁改成血字,写作“衇”。

当世的“血脉论”主张者,“数典忘脉,见脉思血”,他们列举东汉以后的大量文献资料与辞书字典,说“脉就是血管”。

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经脉医学的古代历史的缘故。

《思考中医》的作者采用“拆字法”来解释“脉”字,说“脉之造字”不应该放到“血”或“肉”部,而是要收到“月亮”那个部,因为月亮可以引起潮汐,血本静物因而产生脉搏而在血管里流动。

他们都不知道,“气”与“脉”的概念的诞生,原来都是源于古人观察经脉感觉循行的临床实践啊!古代医家运用观察与操纵循经脉感觉的走行路线的变化来诊断与治疗疾病,创造了“经脉医学”,撰写了“扁鹊脉书”,制作了“涪水经脉木人”,我们把指导经脉医学的理论称作是“扁鹊经脉理论”。

当经脉医学失传与血脉论夺取了“脉”字的使用权之后,为了与“血脉”划清界限,便出现了“经脉”的专用词汇。

后汉班固(32-92)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写道:“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把“血脉”与“经落(络)”分别排列,他所写的这句话便是“血脉”与“经脉”分道扬镳的最后的分界标志。

这也就是说,在先秦,脉是什么?是经脉!在两汉迄今,脉是什么?是血脉!班固在上述引文里把“血脉”与“经落”并列,出现了一个“落”字而不是“络”。

在经脉医学里,没有“络”的概念,只有“落”,也就是“横行而旁落”,他的同义词是“下”,说的是循经脉感觉的趋病灶循行。

循经脉感觉在横行而旁落时,有时采用了“分支”的形式,在出土《脉书・足臂》里,写作“枝”,是个动词。

“落”字的初文是“洛”,它的字根“各”的甲骨文构成,上边的“夂”代表着“下行的足迹”;下边的“口”代表着“病所”。

“经络”概念的出现、“黄帝经络学说”与《经络腧穴学》在《黄帝内经》里,“经脉现象”被物化成为“经络系统”,由穴位连线而形成的经络穴位线就是“经络”“经络”这个词汇的出现最晚。

《回眸与反思: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的作者统计了《灵枢》与《素问》中“经脉”与“经络”两个概念的使用次数。

“经脉”一词的使用是:在《灵枢》为52次,在《素问》为33次,一共是85次。

“经络”一词的使用是:在《灵枢》为31次,在《素问》为26次,一共是57次。

该书作者说:“据此可知,经络一词应该晚出,它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

此前更多用‘经脉’一词。

”该书作者自问自答:“经脉怎么变成了经络呢?这是由于后来《内经》将‘脉’分作三级:经脉是主干,主干分为支络,支络再分为孙络。

”这也就是说,在《黄帝内经》里,把“经脉现象”给物化成为“经络系统”了。

根据当代经络实质研究权威专家的定义:“经络系统是由十二条正经、八条奇经、经别、络、经筋和皮部构成的网络周布全身的一个复杂系统;是人体机能的联络系统、调节系统和反应系统。

”根据这个概念定义,它是我们人体里存在的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解剖生理学系统。

这种观点,被称为是“黄帝经络学说”。

对于这个“黄帝经络学说”,《针灸经典理论阐释》一书的作者有精辟的评价:“这些理论内容的意义在于对人体一些生理功能活动的理论说明,而非以经脉形式所反映的针灸治疗规律,教科书上一般所列出的‘经络的生理功能’即是这种说明作用,而与经脉产生之初的内涵、意义有相当大的区别,难以直接体现对针灸临床的实际指导意义。

”还有,谈到经络,就不能不谈“孔穴”或“穴位”。

由于扁鹊《脉书》与“涪水经脉木人”(略称“脉人”)的出土,“脉穴异源论”与“脉先穴后论”得到了证实。

这也就是说,在古代,经脉医学与孔穴医学是各自独立起源与发展的,而且是经脉医学在先,孔穴医学在后。

经脉医学的基础单位是经脉,是经脉循行线,基本上与孔穴无关。

当经脉医学式微与失传之后,孔穴便占领了经脉循行线的躯壳,来了一个“孔穴归脉”,结果便是出现了“经络穴位线”。

本来,经脉循行线(Channel)蜿蜒而圆挺,没有成角度的转折,基本上与穴位无关。

可是,经络穴位线(Meridian)却被位置固定的孔穴生拉硬扯而形成了很多锐角的曲折,为了用“一笔画”的形式去收编孔穴,还出现了胆经在头侧部的三折叠与肾经在内踝部的画圈圈。

依照黄帝经络学说,由穴位连线而形成的经络穴位线就是“经络”。

经脉医学失传与孔穴归脉之后,留下来的便是《经络腧穴学》,它只需要“腧穴”与被称为“经络”的穴位的连结线。

由于《灵枢・经脉》的文字所描述的基本上还是“经脉循行线”,所以,以“黄帝经络学说”为出发点的“经络腧穴学”与“经络实质研究”,就必须把后世的“十四经发挥经络图”与“经络腧穴铜人”取来奉为准绳与圭臬。

循经脉感觉的再发现与经脉现象研究以及经络实质研究经脉现象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回答“经脉现象为什么?”的问题;经络实质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回答“经络系统是什么?”的问题到了20世纪50年代,已经失传了两千多年的经脉现象循经脉感觉被日本的长滨善夫医师在临床中发现,接着,在我国也被大数量地发现。

经过观察研究之后,加上又有“脉书”与“脉人”的出土,经脉医学的古代史与扁鹊经脉理论得以重建;经脉医学诊治疾病的技术得以在临床中复活。

这样一来,在我国的被称为“经络的研究”的名义之下便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团队,打出了“经脉现象研究”的旗号。

经脉现象研究的方略是:“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

经脉现象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回答“经脉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另一方面,则有一个在经脉现象被重新发现之前就早已经存在的曾经独占了“经络的研究”领域的传统的研究团队,他们一如既往地打着“经络实质研究”的旗号。

“经络实质研究”团队主要由非临床医师的实验室专家构成,包括实验生理学专家、生物物理学专家与生物化学专家等。

他们从“黄帝经络学说”出发,把“经络穴位线”上的“经穴”作为“经络”的定位标准,以大鼠与家兔等动物为实验对象,主张研究“经穴”就等于研究经络。

他们认为,经脉现象循经脉感觉已经完成了“证明了经络的存在”的历史任务,不再有研究的价值了。

他们尊崇“黄帝经络学说”及“腧穴铜人”,认为出土的“脉书”与“脉人”等都很“粗糙、简单、原始”,因而是“不足为凭”的。

经络实质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回答“经络系统是什么?”的问题。

不同“说明方式”的正名之争与百家争鸣促进学术繁荣术语概念的“正误”之争,反映了“新的说明方式”与“旧的说明方式”之间的纷扰最近,《中国中医药报》在连载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的两位作者关于经络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的文章之后,又发表了陈业兴临床中医师的“读者来信”,说是有必要对几个概念进行澄清,标题是“不能以‘经络’取代‘经脉”’。

来信说:“郭义等人以经络取代了经脉概念,误经脉现象为经络现象,误经脉循行线为穴位连接线,误经脉理论研究为经络结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