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合集下载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1.21•【字号】市政发〔2021〕2号•【施行日期】2021.01.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市政发〔2021〕2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21号)和《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5〕21号)精神,为抢抓我市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和建设“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动体育产业与“6+5+6+1”现代产业体系融合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要求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发展定位,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加速提档升级现有国际国内赛事,积极申办和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级、品牌赛事,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水平职业俱乐部,大力实施以运动休闲类赛事为主体的“一区一县一品牌”计划,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和赛事运营体系,到2035年,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世界赛事名城。

二、主要目标——2021年,以办好第十四届全运会为主要任务,精心组织好西安市承担的全运会和残运会项目比赛;全力唱响“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相约西安、筑梦全运”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配合做好开闭幕式、火炬传递、双先观摩等重大活动,确保第十四届全运会“精彩、圆满、顺利”;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基础更加完善。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2―2020)》的批复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2―2020)》的批复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2―2020)》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7.10•【字号】沪府[2014]53号•【施行日期】2014.07.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2-2020)》的批复(沪府〔2014〕53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体育局:沪规土资总〔2014〕282号文收悉。

经研究,市政府同意《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2-2020)》(以下简称《规划》),具体批复如下:一、《规划》期限至2020年,近期至2015年。

二、《规划》范围为上海市域,针对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提出不同的规划引导控制要求。

《规划》对象是指由政府投资、筹集或引导社会资金兴建,向大众开放,满足大众体育锻炼、观赏赛事以及运动员训练竞技需求的社会公益性体育活动场所,即公共体育设施。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融合发展、集约节约、综合利用和近远期结合”的规划原则,以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为基本目标,建设全市“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立符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全市体育设施布局体系。

到2020年,本市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0.5平方米以上(不含康体用地)。

鼓励公共体育与公共文化、休闲功能复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四、将公共体育设施分为群众体育设施、赛事体育设施和竞技体育训练设施三类,按照市、区、社区三级进行布局。

其中,市级规划形成“4+2+X”的市级体育设施布局。

到2020年,全市范围内布局区级体育中心23个,区级单项体育设施3个,区级体育主题公园约20个,体育休闲基地17个。

五、到2020年,一线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形成“两个基地、四个点”的格局。

二线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包括体操中心、射击射箭中心、水上中心、3所市级体校和15个市属体育场馆。

调研报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及管理情况

调研报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及管理情况

关于我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及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推进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8月上旬,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部分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体代表专业小组成员、部分区人大代表,对我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及管理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区教体局、区城管局和老旧街区改造工作专班在公共体育设施建管方面的工作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永旺广场公益笼式场地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使用情况。

围绕我区公共体育设施合理规划布局、加大管理维护力度等方面与部门、代表开展座谈交流,全面了解了我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及管理情况。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区政府坚持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切实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一)着力加强体育设施建设规划。

围绕构建新时期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印发《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3—2025年)》,将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为加强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全民健身设施的功能,印发《区教体局室外健身设施配建办法》和《区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高质量为重点,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作为全民健身重要载体,保障投入,近年来连续将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列为区办实事项目;开发使用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电子地图,为群众提供健身场地定位、检索、查询、一键导航等智慧体育服务,不断完善城区“8分钟健身圈”配套功能。

(二)有序推进体育设施更新配建。

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将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和公园城市建设相融合,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地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打造多处体育微场地,扩大健身器材覆盖面;充分发挥市办实事、区办实事项目的示范性、典型性作用,注重建标杆、打样板,更新完善种类丰富的健身器材和健身场地,满足群众体育运动需求;布局建设智慧化、时尚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部分体育公园、健身广场逐步增加智能健身器材、智能健身路径,增强群众运动的舒适度,提升健身效果。

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路径

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路径

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路径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全面振兴,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新时代下,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路径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在此,我们将探讨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路径,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1、提高投入力度加大对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

政府部门要增加财政预算,建立专项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乡村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改善。

2、统筹规划布局在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布局,合理确定设施建设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

要根据乡村特色和资源禀赋,科学规划,确保设施建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建设乡村文化体育设施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要加强设施维护和管理,保障设施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同时,建立健全的运营机制,激发设施的活力和效益。

4、积极发展文化体育活动乡村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要与文化体育活动相结合。

要开展多样化、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激发农民的体育兴趣,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素质。

5、加强设施建设宣传宣传是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

要加强对设施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设施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可通过宣传栏、宣传片等形式,深入乡村,普及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6、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要根据当地乡村文化和资源优势,建设特色文化和体育设施,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繁荣。

7、加强人才培养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需要有专业人才的支持。

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懂农业、懂文化、懂体育的人才,为乡村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8、推动产业融合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当地产业融合发展。

要利用设施建设的契机,推动乡村旅游、乡村体育、乡村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互补,形成产业链条,推动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9、注重公益性与效益相结合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旨在满足农民的文化体育需求,提升乡村生活质量。

体育公园建设方案

体育公园建设方案

体育公园建设方案声明: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规划设计理念体育公园作为集体育锻炼、休闲娱乐与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空间,其规划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理念,以确保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建设方案的合理性。

(一)人性化设计体育公园项目应始终贯彻人性化设计的理念。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年龄层次、不同身体状况的使用者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设施和休闲活动空间。

例如,为老年人设置健身器材和太极、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场地,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足球场、篮球场等运动场所,同时为残障人士设计无障碍通道和特定运动设施。

(二)生态环保保护生态环境是体育公园规划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选址和布局上,应优先选择生态环境良好、具有自然景观的区域,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在公园内部设计中,注重绿化植被的配置,提高绿地率,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

同时,采用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照明、雨水收集系统等,以降低公园的运营成本和对环境的负荷。

(三)文化融合体育公园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应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通过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将其融入公园的景观、建筑和设施设计中,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体育公园。

例如,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元素,或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地域性的建筑风格和材料等。

(四)科技创新在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应积极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

例如,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公园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分析使用者需求和行为模式,为公园的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可以引入先进的运动科技设备,如智能健身器材、运动监测系统等,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科学的运动体验。

(五)可持续发展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南省体育局关于印发《湖南省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南省体育局关于印发《湖南省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南省体育局关于印发《湖南省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南省体育局
•【公布日期】2018.12.20
•【字号】湘建规〔2018〕253号
•【施行日期】2018.12.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体育
正文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南省体育局关于印发
《湖南省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湘建规〔2018〕253号
各市州规划局(规划建设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体育局:
为加强对全省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划指导,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省体育局组织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了《湖南省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供各地参鉴使用。

《指南》自印发之日起试行,试行期两年。

试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联系电话:0731—88950017
传真:0731—88950136
附件:湖南省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湖南省体育局
2018年12月20日。

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关于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

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关于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

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关于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12.31•【字号】•【施行日期】2020.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正文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关于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第一章总则1.1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战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严格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要求,对接分区规划,落实总体规划指标。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七有”“五性”,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均衡发展。

着力解决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不足问题,着力构建公共体育设施功能体系,着力健全公共体育设施良性运行机制。

全力推进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各类公共设施与体育设施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体育活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助力健康中国发展。

1.2 政府相关要求1.2.1 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1.全民健身是新时代发展的国家战略2016年8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三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时表示,希望同志们充分认识体育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积极意义,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强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强调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将体育事业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体育场馆建设的专项施工方案

体育场馆建设的专项施工方案

体育场馆建设的专项施工方案一、项目概述体育场馆建设是为了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需求,提供优质的运动场所。

该项目旨在建设一座现代化、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可用于举办各类体育比赛、训练和娱乐活动。

本文将从场馆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和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场馆设计方案1. 运动场地规划:按照国家标准,体育场馆设计应包括室内外运动场地,如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

各项运动场地应按照标准尺寸进行布局,并考虑到观众席的合理安排,以提供良好的观赛体验。

2. 设施设备规划:在场馆内部,应设置更衣室、卫生间、洗浴设施等基础设施,并配置先进的音响、照明以及显微镜等设备,以满足比赛和训练的需要。

3. 智能化系统规划:为提升体育场馆管理水平,应在设计中加入智能化系统,如安全监控、场馆门禁、电子计分牌等,以保证场馆内部安全和比赛流程的顺畅进行。

三、施工流程1. 前期准备:根据设计方案编制详细的施工图纸,并进行相关审批手续。

同时,制定施工计划,确定工期和施工队伍的数量,确保施工过程井然有序。

2. 土建施工:土建施工包括场馆主体结构的建设,如钢结构框架、混凝土基础等,需要保证施工质量和结构稳定性。

3. 建筑装饰:建筑装饰包括地面、墙壁、天花板等装饰材料的安装,以及室内外油漆、瓷砖等装饰工程。

在施工中,应注意装饰材料的选用和施工质量,以确保场馆的美观和舒适度。

4. 设备设施安装: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设备设施的采购和安装,如灯光、音响、照明等。

安装过程需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5. 系统调试与验收:在设备安装完成后,进行系统的调试与验收工作。

测试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各项系统能够正常启动和运行。

四、安全管理1. 安全意识教育:在施工期间,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提升其安全工作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

2. 安全设施设置:在施工现场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如防护网、安全标识、灭火器等,并定期检查和维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规划目标
到规划期末,合理配置各级公共体育设施,其中大型体育场馆设施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加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全力推进以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民健身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体育学校建设形成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和少体校为骨干的三级体育教育体系。

围绕推动全民健身、提高竞技水平、发展体育产业三大任务,力争到2020年把我市建成省内体育强市,规划期中心城市人均公共体育用地达到人均1.2平方米,达到国家规范中限。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与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相一致,即2008-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8-2012年,远期为2013-2020年。

三、规划范围
分为市域与中心城市两个层次。

市域为温州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3个市辖区、6个县、2个县级市;中心城市主要包括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及瓯北片、七里片、洞头县,其中重点为3个区范围,其余地区以指导性为主。

四、体育设施千人指标预测及规模
综合考虑,本规划提出中心城市2012年人均公共体育用地0.9平方米/人,2020年人均公共体育用地达到人均1.2平方米。

根据人口预测和千人床位数指标,中心城市共需增加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规模为192.8公顷,2008年到2012年需要增加83.3公顷,2013年到2020年需要增加109.5公顷。

五、规划布局
1、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
改建现体育中心为温州市全民健身中心;保留仰义高尔夫中心;改建原九山体育馆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温州市室内体育活动中心)、保留温州市奥林匹克射击中心;保留温州国际马术中心、新建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2、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
鹿城区:新建七都体育公园、新建西洲体育公园、新建温州棋牌院(衔接中)。

瓯海区:新建瓯海体育公园、新建瓯海体育中心、瓯海区全民健身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社会体育指导中心。

龙湾区:扩建龙湾国际网球中心。

瓯北片:新建瓯北体育中心。

洞头片:新建洞头体育中心、洞头水上运动中心。

七里片:新建七里体育中心。

3、街道(镇)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
三区共规划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53处。

其中规划古城单元、牛山单元、前后京单元、澄沙桥单元、藤桥单元、泽雅单元、郭溪单元、瞿溪单元、仙岩单元、丽岙单元、扶贫开发区单元、滨海北单元、滨海南单元、状元北单元、状元南单元、七都单元、天河单元和滨海园区单元根据已编或在编控规划确定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18处。

规划在江滨、洪殿、桃花岛、杨府山、南门、南塘、中心区、会昌河、黄屿、站南、梧田、瓯海中心、鞋都三期、中央涂、特色园区、瓯海中心西、瓯海中心南、潘桥、货站、宋岙、南湖、南北村、南白象单元、瑶溪南、瑶溪北、龙湾中心区、永中、永昌堡、沙城、灵昆和临江单元结合规划公共绿地设置31处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

本次规划在吴桥、开发区西、龙水一区、海城四个控制未覆盖单元规划预留了4处街道级体育综合活动中心,要求结合控制编制落实。

广化、九山西、上陡门、蒲鞋市、水心、葡萄棚、南浦、黄龙、站前、高教园区、茶山、奥林匹克和开发区东13个单元由于用地紧张,规划建议共享单元范围内的城市级公共体育设施,或者建议开放单元内大、中小学的体育设施,以满足该区居民体育活动。

4、体育学校规划布局
保留温州体育学院,迁建温州体育运动学院,扩建温州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扩建永嘉县少体校,保留乐清少体校,新建瑞安少体校,迁建平阳少体校,新建苍南少体校。

六、近期建设规划
1、城市级公共体育设施
建设项目共5项,其中新建3处,改建1处,修缮1处,总建设规模26.4公顷,4处位于中心城市范围,一处位于乐清。

2、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
鹿城区近期建设古城单元、洪殿单元、杨府山单元、站南单元、葡萄棚单元和中央涂单元6处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龙湾区近期建设龙湾中心区单元、滨海南单元、状元南单元、状元北单元、天河单元和沙城单元6处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瓯海区近期建设仙岩单元、丽岙单元、潘桥单元、郭溪单元、瞿溪单元和泽雅单元等6处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

3、体育学校
近期建设温州体育运动学校。

为了加快杭州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体育事业产业化、创建“体育强市”形象,建设具备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性重大赛事的体育场馆设施,完善城市群众体育设施,同时结合城市公园建设休闲生态体育公园,营建杭州“休闲之都”。

规划总体布局结构:
杭州市体育设施规划总体布局为“二心、三园、四副、五区、均衡式”结构。

其中:
二心:指黄龙体育中心和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形成杭州市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双核心。

三园:指之江旅游度假区休闲体育公园、湘湖旅游度假区休闲体育公园、余杭闲林生态休闲体育公园组成的三大休闲体育公园。

四副:由原杭州市体育中心和杭州市体育馆合并的杭州市体育中心、临平城体育中心、下沙城体育中心和萧山体育中心共同组成四个市级体育副中心。

五区:指体育场馆相对集中的五个高教园区,分别是浙大紫金港校区体育场馆、下沙高教园区体育场馆、小和山高教园区体育场馆、滨江高教园区体育场馆、仓前高校园区体育场馆。

均衡式:是指杭州市各区级和城市六组团的体育中心以及居住片区体育设施,规划结合杭州市新老城区建设,根据居住区人口规模和合理使用服务范围,配置均衡网络式的群众性体育设施。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湘潭市城区范围,包括中心城区、湘潭经开区、昭山示范区、鹤岭镇、姜畲镇,总面积657平方公里,规划期限2017-2020年。

二、规划对象与分级
规划对象包括公共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设施和配套体育设施三大部分,其中公共体育设施分为市级、区级、街道级和社区级四个等级。

三、规划目标
针对湘潭市体育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规划确定两大核心目标:
目标一:全面提升公共体育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实现群众体育服务均等化;
目标二:与长沙、株洲共同打造承接全国大型赛事的体育运动基地。

四、需求预测
依据《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等相关规范,综合考虑各片区人口规模,规划预测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规模为66公顷,人均0.6-0.7平方米;湘潭经开区18.2公顷、昭山示范区7.2公顷、鹤岭镇0.6公顷、姜畲镇1.0公顷。

依据《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竞技体育设施总用地约60亩。

五、空间布局
1、整体布局思路
思路一:区域联动、均衡发展、突出特色
中心城区依托湘潭市体育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承接大型体育赛事项目;湘潭经开区打造F2国际赛车场、冰雪运动等特色体育;昭山示范区打造轮滑、射箭、击剑等特色项目;依托湘江风光带开展马拉松特色运动。

思路二: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金字塔”等级体系。

2、公共体育设施布局
市级公共体育设施:满足“两馆两场”建设要求,规划于中心城区布置2处。

一是保留现状湘潭市体育中心;二是结合一馆五中心新建湘潭市全民健身中心。

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满足“两馆一场”,区级体育用地规模不宜小于10公顷建设要求,规划共布局4个,分8处用地。

其中雨湖区1个,分两处用地。

一是新建江麓体育中心;二是新建雨湖全民健身中心。

岳塘区1个,分3处用地。

一是扩建湘钢体育中心;二是新建高新全民健身中心;三是新建岳塘体育中心。

湘潭经开区1个,分两处用地。

一是现状保留九华体育场;二是新建九华全民健身中心。

新建昭山全民健身中心,作为昭山示范区区级体育设施。

街道(镇)级公共体育设施:按城市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的要求,主要配置篮球场、排球场、5-7人足球场等运动设施。

中心城区共布局34处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其中独立用地的有20处,结合公园、广场建设14处;湘潭经开区布局11处,昭山示范区布局4处,鹤岭镇、姜畲镇各布局1处。

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主要配置小型球类场地组合和室外综合健身场地。

规划要求按城市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的要求,结合居住用地进行配套建设。

3、竞技体育设施布局
规划扩建湘潭市体育运动学校,增设网球、羽毛球、田径等训练场地,达到《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用地面积为4.05公顷。

4、配套体育设施布局
在行政办公、文化设施、教育科研、公园绿地、广场等用地内配建人均
0.8-0.9平方米的体育场地,满足《湘潭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确定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要求。

六、实施措施
1、建立重点项目库,明确2017-2020年各区体育设施项目建设计划,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2、采用弹性与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控制与引导,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对于中心城区独立占地的市级、区级、街道级采用图则的方式落位;社区级及非独立占地的设施在项目新建、扩建、改建时应纳入规划设计条件中。

对于湘潭经开区、昭山示范区、鹤岭镇、姜畲镇提出规划控制原则,具体在各自控规中落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