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古代饰品大汇总附图
《乐府诗集》中赵国女子配饰探析

诗苑纵横5乐府诗集6中赵国女子配饰探析吴志玮赵彦u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邯郸市社会科学项目暨赵文化研究中心项目/赵国服饰文化研究0(项目编号:HD08056;z wh0802005)。
一、发饰)))实用、审美、社会功能的三位一体赵国女子发饰见于记载的有笄、簪、钗、梳等。
5史记#赵世家6记载,赵襄子杀死代王,平定代地后,/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
0见于考古的,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墓出土竹梳,[1]河北邯郸赵王陵随葬品中发现钉形骨笄,[2]765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出土五件骨簪,[2]786河北武安县午汲故城的东汉墓发现骨笄、骨饰、玉饰,均横在骨架头顶,可能是发饰。
[2]8035说文解字6释笄:/笄,簪也。
0汉前谓/笄0,汉后称/簪0。
5中华古今注#钗子6:/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
0簪(笄)与钗的区别是簪是单股的,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成的,其实用功能则相同,均为约发。
梳是整理头发的用具,/栉0是梳篦的总称。
5说文解字6:/栉,梳比(篦)之总名也。
05释名#释首饰6:/梳言其齿疏也,数者曰比。
0/数0意为密,可见梳比篦齿粗。
5说文#木部6:/梳,理发也。
0说明梳篦具有梳发的功能,可见簪(笄)、钗、梳都具有实用功能。
作为发上的饰品,其审美功能也不可忽视。
北魏高允5罗敷行6/头作堕马髻,倒枕象牙梳0,梁#沈约5日出东南隅6/罗衣夕解带,金钗暮垂冠0,梁#简文帝5从军行6/小妇赵人能鼓瑟,侍婢初笄解郑声0,唐#陶翰5燕歌行6/玉簪还赵女,宝瑟付齐娥0。
以上列举的诗词皆以描写赵女的美貌为主题,辞藻华丽,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美的欣赏。
其中涉及到的/笄0/玉簪0/玉钗0/象牙梳0等赵女的发饰,使得服饰熠熠生辉,在刻画人物形象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赵女之所以/游媚富贵,遍诸侯之后宫0[3]1655,除了具备乐舞特长外,外貌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发上的装饰在赵女的美貌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成分,以至于被文人墨客不惜笔墨的大加描写与赞誉,成为赵女/脱颖而出0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代人的发饰服装

古代人的发饰服装古人很重视头发的修饰。
早在新石器时代有类似现在“童花头”的发式,并且梳理得非常整齐,不知在五千多年前,究竟用什么工具或方法才能作这样的修剪。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人的发饰服装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人的发饰服装【头饰篇】古代的头饰有很多种类,女子有:“钿花”,“簪”,“笄(笄珈)”,“钗”,“华胜”,“步摇”,“钿子”几大常见类型。
【钿花】( 装饰于头上的花形装饰,例如: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等:)【簪】(常见: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
举例: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嵌宝银簪)【笄】(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
古代妇女常用以装饰发耳的饰件。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
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
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所见都为数道圆环,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
“钏”字的造形从“金”,从“川”,其中的“川”字即象形而来。
)【华胜】(华胜,即花胜。
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步摇】(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
步摇上多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钿子】(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发髻种类】中国古代发式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发式的变化也是随著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展的。
历代的发型都有其代表性和特徵,但不论怎样变化,都是在三种发式中发展:一,披发式。
二,结发式。
三,辫发式。
简单介绍几样鬓发:灵蛇髻(蟠曲扭转的发髻饶有风韵,它运用了拧麻花的装饰规依极富于灵活旋转的动态)九鬟仙髻(‘鬟’是假发,所以每一鬟的顶端要用金属支柱撑起) 分鬓髻(将发向后梳的一种发型,并分成若干股),高髻(始于汉,盛于唐、五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一)发饰1.簪钗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发髻形式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式的簪钗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承假发的钗子。
如贵州平坝南朝墓出土的顶端分叉式银簪银钗,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
在江西抚州晋墓出土的金双股发钗,长7.5厘米,一股锥形,一股带钩。
湖南资兴南朝墓出土铜双股发钗,双股均作锥形,质朴无华,是作固发实用的。
2.步摇与高大的发髻相称的金步摇,在内蒙古达茂族西河子北朝墓有实物发现,佩戴方式可与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所画形象参照。
3.梳篦魏晋南北朝的梳篦出土不多,目前只发现马蹄形素面无纹的梳子。
(二)指环指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已较普遍,江苏宜兴晋墓和辽宁北票房晋墓出土的金指环,有环面一头狭一头宽,在宽的环面上凿出点纹的,既可装饰,又可在缝衣时作顶针之用,在江苏宜兴周处墓和广州西郊也曾出土钉针。
贵州平坝马场南朝墓出土的银指环,外廓作刻齿状装饰。
辽宁北票房晋墓出土的另1件金指环,一端戒面有意扩大成长方形,上凿3个相联的矩形托座,托座上镶嵌着3颗宝石,出土时1颗蓝宝石仍附于托座上,另2颗宝石已残缺。
宝石周围也凿有花纹,精美华贵。
南京象山东晋早期豪族王氏墓出土一只金刚石戒指,金刚石直径1毫米多,嵌在指环方形戒面上。
当时称金刚石为"削玉刀",认为它"削玉如铁刀削木"。
据《宋书?夷蛮传》记载,元嘉五年(公元428年)和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天竺迦毗黎国和呵罗单国治阇婆州都曾派使进献金刚指环,则金刚指环是外国入贡的礼品。
在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发现了一只戒面雕成兽头形的嵌宝石戒指,呼和浩特美岱村出土1件北魏时戒面铸立狮的戒指,周身用细小的金珠粒镶出花纹,并嵌有绿松石的装饰。
(三)耳坠河北定县华塔废址北魏石函中发现了1对金耳坠,在耳环上挂着5个用细金丝编成的圆柱,圆柱上挂着5个小金球及5个贴石的圆金片,下部为6根链索垂有6个尖锤体,长9厘米多。
在四川重庆六朝墓曾出土蓝色琉璃耳珰。
隋唐、宋代首饰佩饰

隋唐、宋代首饰佩饰隋唐五代的首饰佩饰大带金镶玉步摇簪龙纹〓尾双龙戏珠金腕轮四蝶银步摇簪隋玻璃戒指隋唐五代的首饰佩饰(一)发饰1.假髻隋唐五代妇女盛行高髻,不仅以假发补充,而且还像汉代巾帼那样做成脱戴很方便的假髻,称为“义髻”《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
”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拖河里,黄裙逐水流。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张雄夫妇墓出土一件木胎外涂黑漆的义髻,其底部小孔留有金属簪的锈迹,此墓出土女俑头上髻式与此相同,上绘精致花纹。
该地唐墓出土一件纸胎涂漆描花的头饰,与峨髻相近,南京南唐二陵俑也戴此种头饰,惟没有繁缛的花纹,出土时称为纸冠,也可能为义髻之一种。
此外回鹘髻也是假髻,巾子则是衬垫头发所用。
2.发钗隋代发钗作双股形,有的一股长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湖南长沙隋墓曾出土银质镶玉的发钗,钗首作花朵形,名为钗朵。
中晚唐以后,安插发髻的发钗钗首花饰简单,另有专供装饰用的发钗,钗首花饰近于鬓花。
晚唐适应高髻的实用出现长达30厘米至40厘米的长钗,仅江苏丹徒就出土700多件,陕西西安、浙江长兴等地也有发现。
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长37厘米,钗头有镂空的双凤及卷草纹。
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
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簪五代时用细金丝盘花,1956年安徽合肥西郊出土一批南唐保大年间的金首饰中,有一件双蝶花钿簪,用金丝盘成两只相向飞舞的蝴蝶,两翅满镶黄色琥珀。
4.步摇簪唐代贵妇簪步摇,陕西西安韦泂墓壁画,陕西乾县李重润墓石刻都有插步摇簪的人物形象。
《杨妃外传》说唐玄宗叫人从丽水取最上等的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亲自给杨贵妃插于鬓上。
“云鬓花颜金步摇”,是唐诗人对杨贵妃的描写。
古代女子服饰(含图)

1.首饰类:金丝香木嵌蝉玉珠一色宫妆千叶攒金牡丹首饰玲珑点翠草头虫镶珠银簪累丝珠钗宝蓝点翠珠钗碧玉滕花玉佩云脚珍珠卷须簪烧蓝镶金花细红翡翠滴珠耳环赤金嵌翡翠滴珠护甲赤金凤尾玛瑙流苏赤金宝钗花细景泰蓝红珊瑚耳环溜银喜鹊珠花金累丝托镶茄形坠角儿镂金菱花嵌翡翠粒护甲银凤镂花长簪白银缠丝双扣镯金累丝嵌红宝石双鸾点翠步摇淡粉蓝云瑞摆裙粉色抹胸前分纱裙漫紫绯红纹花纱衣翠绿曲裾汉服绿色唐裙镶金边紫霞裙暗金薄纱裙唐代夏宫装紫莲薄纱裙红上装蝉翼纱裙橘红金黄薄纱裙大红镶金裙天蓝轻纱飞舞裙灰白轻纱红边裙俏丽淑女裙蓝姬艳丽彩裙荷花仙子裙青叶轻纱裙粉色薄纱裙红边垂肩薄纱裙大红暗金边薄纱套裙蓝边轻纱百花裙黄色红摆裙百花薄纱裙玫红飞袖薄纱裙蓝色包金双叉腰裙金黄挂袖双结裙暗花浮金宽肩裙宝蓝浮花胸裙绒毛紫纱裙淡蓝羽毛长裙蓝紫包边纱裙妩媚淡绿花边抹胸裙青绿淑女裙紫绸三分挂肩纱裙绿纱百花裙紫莲绑袖荷叶边舞衣绑袖水蓝轻纱绸裙淡黄丝绸裙白绸黑花裙黄绸牡丹开叉紫霞裙紫罗兰绣花裙粉紫祥瑞礼袍白绸黑丝裙红色绒毛袄裙蓝色白绒薄纱裙粉色镶金边薄纱裙白色黄边裙淡紫粉霞绣花裙粉绸喜庆黄衬裙黄色彩霞裙粉色蓝云瑞摆裙紫罗兰礼袍紫纹粉边镶金袍白绸金丝裙福禄银花露肩裙牡丹粉裙粉色百叠千叶裙牡丹靓丽裙幽青披纱襦裙高腰包肩披纱襦裙红色抹胸披纱裙紫裾绣花襦裙粉蓝披帛大摆裙红绸汉制大袖裙玫红雀纹窄袖骑马服朱红莲花纹宙纱衣桃红绑袖千步莲花珍珠舞衣绣金丝红绸抹胸长裙紫荆花包边广袖纱衣水粉抹胸凌波袖宫装蓝金绣花包边裙朱红牡丹描金团绣披纱襦裙大红金摆拖地裙黑红龙凤裙朱红大袖翻领袍朱红凤凰拖地贵妃袍粉缎薄纱大袖宽领裙. 群青环胸花边大袖袍水蓝长寿纹带大袖衣青花百雀大袖衣千鹤波纹紫金长摆袍金色牡丹花披纱抹胸襦裙。
【稀世之珍】故宫博物院清宫后妃首饰大赏(一)

【稀世之珍】故宫博物院清宫后妃首饰大赏(一)清代宫廷后妃们的首饰由广储司和造办处的撒花作、累丝作、玉作、牙作、镶嵌作、珐琅作等处承做。
这些宫廷首饰造型高贵典雅,做工细致入微,所用金银珠宝的数量之巨难以数计。
同样,这些首饰中间也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后妃们的首饰按习惯分成头饰、颈饰、手饰、佩饰等几大类。
这些精美绝伦的饰品,以金银、翠玉、珍珠及各种质地的宝石来制作,精雕细琢,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累丝、镶嵌等手法,再加上清代特有的掐金丝和点翠等工艺,使清代的宫廷女子们显得更加高贵典雅,美丽动人,也体现了匠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平。
白玉镂雕凤凰坠佩,宋,长5cm,宽3.5cm,厚0.5cm。
坠佩呈片状,正面略鼓,背面稍平。
双面雕工,镂雕凤凰衔草纹,刀法简洁。
宋代玉佩饰品种极多,有带饰、佩饰等多种形式。
从目前发现的宋代佩玉看,属璜、环、珩、冲牙体系的古代佩玉已不再流行,而代之以鱼、花、鸟、兽、人物等坠佩。
其中鸟形玉佩极多。
整体采用镂雕技法,透空的比例几乎等同于留料处,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和玉质的莹润与坚实。
撰稿人:赵桂玲金镂空嵌珠石扁方,长34.7cm,宽4.7cm。
扁方饰镂空花叶纹,两端在镂空处分别用翠、碧玺和珍珠填嵌枝叶、花瓣及花蕊,周边嵌以珍珠,全器共镶嵌珍珠100粒,断接处包以银箍。
扁方背面有“宝华13”、“华13”两方戳记。
此扁方形体轻盈剔透,颜色搭配和谐,表现了清代宫廷流行的审美情趣。
撰稿人:赵桂玲双喜字錾金扳指,高2.6cm,直径3cm,厚0.5cm。
扳指里外层皆纯金质,中间夹以木质内胆。
外层环绕金圈镂雕5个双喜字,均匀排列,上下边沿各饰一周回纹;内层金圈刻有“义和”、“足金”两戳记。
撰稿人:赵桂玲金錾花镶碧玺翠珠扁方,长31.1cm,宽4.2cm,厚0.4cm。
扁方金质,单面饰纹。
正面在錾刻的席纹地上用翠和碧玺嵌成相间的花与蝴蝶,寓意花耋绵绵。
上下边沿分别錾饰梅花纹和绳纹。
扁方头部两侧各镶1颗珍珠,正中嵌饰1只翠蝠,其下有“粤东新长兴足金”戳记。
秦汉时期的首饰及佩饰

秦汉时期的首饰及佩饰秦汉时期的首饰及佩饰1. 发饰(1)笄、簪、钗、华胜、擿古代妇女一向用笄固定发髻,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
湖南长沙左家塘曾出土秦代一件有七叉的骨簪。
华胜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装饰。
汉时在华胜上贴金叶或贴上翡翠鸟毛,使之呈现闪光的翠绿色,这种工艺称为贴翠。
明清时皇后所戴凤冠,仍使用贴翠工艺,这种工艺方法可与镶嵌宝石翡翠的工艺媲美。
擿是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
《西京杂志》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唐人诗云:“婵娟人堕玉搔头。
”也指这种簪子。
《续汉书·舆服志》:“耳珰垂珠,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以华胜。
”玳瑁产于我国黄海、东海、南海、热带、亚热带沿海,海龟属,其甲质板呈黄赭半透明状,可作首饰。
古人贵妇发型以高大为美。
《后汉书·马廖传》上太后疏里说:“闻长安语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当时妇女常于真发中掺接假发梳成高大的发髻,插入数枝笄簪将它固定,也有用假发做成假髻直接戴在头上,再以笄簪固定的,称为“副贰”,还有一种以假发和帛巾做成帽子般的假髻,白天往头上一戴,晚上可以取下来,称为蔮、蔮或帼。
《释名·释首饰》谓“恢廓复髻上也,鲁人曰頍,齐人曰幌。
”把〓戴在头上,两旁用镊横簪以固定之。
这类假髻的形制可能有很多变化,但文献资料讲得不具体。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軚侯利苍夫人的发髻,作髻时于真发末端加接假发,梳成盘髻式样,上插三枝梳形笄,分别为长19.5厘米、宽2厘米,有11个梳齿的玳瑁笄,长24厘米、宽2.5厘米,有15个梳齿的角笄和用20枝竹签分三束。
再在距顶端1.7厘米处用丝线缠扎而成的竹笄,笄头有朱绘花纹(这三枝梳形笄并非梳头的工具,但可以搔头,可能就是擿了)。
前额及两鬓有长宽约1厘米、厚0.2厘米,涂朱或朱地涂黑、镶金或侧面贴金叶的木花饰品。
中国古代女子发饰:笄、簪、钗、华胜、步摇、篦、钿

中国古代女子发饰:笄、簪、钗、华胜、步摇、篦、钿2019-05-29 10:50古代文献中记载女子发式多到浩如烟海,同样,发饰也是美发的重要部分,梳好的发髻要用花和宝钿花钗来装饰。
这宝钿花钗里包括了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发钿。
皇宫贵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而一般小户人家只能戴荆钗,“拙荆”便是古代男子对外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
1、笄,簪,钗,华胜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
在《仪礼。
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
”郑玄注:“笄,今之簪。
”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
《仪礼。
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
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
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
用来固定发髻的笄叫“鬠笄”。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
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成。
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
《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后汉书。
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的记载。
殷商时期的古人就开始用簪了,簪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
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
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
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
男子用簪的历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亡国之人何谈尊严。
现在只有从白云观道士的装扮上感受到曾经的华夏衣冠了。
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凤冠
凤冠是华夏族女子最高品级的头饰。
幽幽数千年,如今存世的凤冠只有四件,都是明朝定陵(万历皇帝的皇陵)遗物。
明朝定陵为明十三陵之一,是明代第13位皇帝明神宗(也就是著名的万历皇帝)的皇陵,埋葬着他和他的两个皇后。
1956年开挖的北京定陵,是新中国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主动挖掘的惟一一座帝陵。
定陵大量文物惨遭损毁:出土的艳丽的丝绸很快变得类似树皮,大量文物未保存下来,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尸骨更是被红卫兵焚毁。
即便是保存下来的文物,有些袍服的处理,也不尽如人意。
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这种涂料是不可逆反的,不久涂料老化龟裂,丝织品也随之碎裂,我们真是太无知啦。
”中国考古协会会长徐苹芳回忆。
明朝凤冠是皇后在受册封、褐庙、庙会时佩戴的高贵饰冠。
明朝定制:凡遇大典,皇后冠用九龙四凤三博鬓(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则用九翠四凤双博鬓(左右共四扇),行走时帽子两侧的帽扇会展开。
定陵地下宫殿共出土四顶。
它们是: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十二龙九凤冠、三龙二凤冠。
九龙九凤为孝端皇后随葬物。
四顶凤冠中最精美的是六龙三凤冠。
附图:明代万历皇帝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冠通高四八.五厘米外口径二三.七厘米博餐长三二厘米宽五厘米重二三二零克一九五八年北京定陵地下宫殿出土定陵博物馆藏
附图:明代万历皇帝后孝端皇后六龙三凤冠冠通高三五.五厘米口径十九厘米至二十厘米博髻长三一.八厘米宽八厘米重二九零五克
一九五八年北京定陵地下宫殿出土定陵博物馆藏
说明——上有六条用金丝编织的龙雄踞于上,昂首欲腾;三支用翠鸟的羽毛粘贴的凤屈居于下,扑展双翅,妖娆若飞。
其上龙凤均口街珠宝串饰,立在满是大小不同的用珍珠宝石缀编的牡丹花,点翠的如意云,及花树之间。
冠後的六扇博髻,左右分开,如五彩缤纷展开的凤尾。
全冠珠光宝氯,富丽堂皇。
明代万历皇帝后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