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首饰物图片收集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一)发饰1.簪钗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发髻形式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式的簪钗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承假发的钗子。

如贵州平坝南朝墓出土的顶端分叉式银簪银钗,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

在江西抚州晋墓出土的金双股发钗,长7.5厘米,一股锥形,一股带钩。

湖南资兴南朝墓出土铜双股发钗,双股均作锥形,质朴无华,是作固发实用的。

2.步摇与高大的发髻相称的金步摇,在内蒙古达茂族西河子北朝墓有实物发现,佩戴方式可与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所画形象参照。

3.梳篦魏晋南北朝的梳篦出土不多,目前只发现马蹄形素面无纹的梳子。

(二)指环指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已较普遍,江苏宜兴晋墓和辽宁北票房晋墓出土的金指环,有环面一头狭一头宽,在宽的环面上凿出点纹的,既可装饰,又可在缝衣时作顶针之用,在江苏宜兴周处墓和广州西郊也曾出土钉针。

贵州平坝马场南朝墓出土的银指环,外廓作刻齿状装饰。

辽宁北票房晋墓出土的另1件金指环,一端戒面有意扩大成长方形,上凿3个相联的矩形托座,托座上镶嵌着3颗宝石,出土时1颗蓝宝石仍附于托座上,另2颗宝石已残缺。

宝石周围也凿有花纹,精美华贵。

南京象山东晋早期豪族王氏墓出土一只金刚石戒指,金刚石直径1毫米多,嵌在指环方形戒面上。

当时称金刚石为"削玉刀",认为它"削玉如铁刀削木"。

据《宋书?夷蛮传》记载,元嘉五年(公元428年)和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天竺迦毗黎国和呵罗单国治阇婆州都曾派使进献金刚指环,则金刚指环是外国入贡的礼品。

在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发现了一只戒面雕成兽头形的嵌宝石戒指,呼和浩特美岱村出土1件北魏时戒面铸立狮的戒指,周身用细小的金珠粒镶出花纹,并嵌有绿松石的装饰。

(三)耳坠河北定县华塔废址北魏石函中发现了1对金耳坠,在耳环上挂着5个用细金丝编成的圆柱,圆柱上挂着5个小金球及5个贴石的圆金片,下部为6根链索垂有6个尖锤体,长9厘米多。

在四川重庆六朝墓曾出土蓝色琉璃耳珰。

汉朝珠宝首饰(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汉朝珠宝首饰(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汉朝珠宝首饰(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整个汉朝,前后延续将近四百年,国家兴旺,人民富足,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

特别是在城市中,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使人们有时间来注重修饰自身,供人理容的铜镜已不只供贵族们享用,富有的商人和舞女也可拥有。

另外,汉朝的丝绸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和欧洲,外国的奢侈品也相继传入中国。

各种商业贸易活动的兴盛使中国很早就有了珠宝商人。

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一个故事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商人到郑国去卖珍珠,用“木兰”做了一个盛珍珠的匣子,并且还“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国的一个买主看上了这个匣子,十分喜爱,没买珍珠却把这个盛珍珠的匣子买走了。

故事的本意是讽刺一些人做事喧宾夺主,可它却从另一面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首饰贸易,并且人们已经很会在装璜上下功夫了。

在汉代,除了与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外,还有许多对外经贸活动。

张骞两次出使了西域,使中西方的交往十分频繁,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上,各国的使者、商人相望于道,络绎不绝。

一、更加规范的冕冠汉代人习惯称帽子为“头衣”或“元服”。

贵族戴的头衣为冕、冠、弁;百姓戴的则为巾、帻等。

秦统一中国后,彻底废除了周礼,冕服制度在吸取各诸侯国服饰的基础上实行了新的统一。

到了汉代,则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其中冕冠中冕疏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

因为在汉代,冕冠并非只有帝王一人可以戴。

汉冕为一块一尺二寸、宽七寸的木板,上为玄色,下为纁色(浅红色)、后比前高一寸,有前倾之势,基本形式与周代大体相同。

帝王的冕冠用十二疏,即十二条白玉制成的串珠,前垂四寸,后垂三寸。

皇帝以下诸侯及各级官吏用九疏、七疏、五疏、三疏,随职位不同而不同。

但两汉时间很长,变化大,宫廷中舆服部门所详细记载的各类冠服却多与实物不相符合,也许记载中的服饰是专门为重大场合所制定的。

二、头饰万千汉代是发髻的奠定时代。

从这个时期起,女子髻式日益丰富,变化无穷。

中国古代金器大赏:两汉期(上)

中国古代金器大赏:两汉期(上)

中国古代金器大赏:两汉期(上)四库全叔 2017-06-08 08:04两汉时期,金银器逐渐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如果说汉代以前金银器工艺尚依附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话,那么到了两汉,特别是东汉以后,金器工艺趋于成熟,脱离青铜工艺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自商周以来加工黄金所用的制箔、拔丝、铸造等技法,仍继续沿用,并发明了金粒焊缀工艺;制作规模和使用范围远远超过前朝,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都已达到一个比较高超的水平;并出现许多装饰繁复、技艺精湛的金银器精品。

总体上汉代金器的发展羽翼渐丰,为唐代金器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正月初七,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在挖水渠时,发掘出一件珍贵的青铜器和数十件黄金文物,这一发现便被称为南窑庄窖藏。

在这众多的金器中,有一只长16厘米,宽17.8厘米,通高10.2厘米,重9000克,含金量为99%的金兽。

这只闪闪发光的金兽空腹、厚壁,为浇铸成形,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一件。

(西汉,金兽,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出土,南京博物院藏)金兽蜷曲趴伏,瞪目俯耳,张口露齿,神态警觉,前爪伸于颌下,长尾从腹下穿过,斜置于左背。

头大、尾长、身短而粗壮,似虎更类豹。

颈部铸项圈3道,头、颈间有一环钮。

除项圈和眼部外,遍身錾凿斑点,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十分精美。

体内空,内壁刻有小篆“黄六”2字,为秦汉文字。

黄指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

整个器物造型浑厚生动,与西汉、东汉石刻艺术作品的风格相似。

(西汉,金兽,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出土,南京博物院藏)通常所见的金器大都是捶击而成,而金兽却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实属罕见,弥足珍贵。

(西汉,金兽,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出土,南京博物院藏)金兽究竟是什么动物至今仍没有一致的看法。

有人认为是老虎、有人认为是狮子、有人认为是豹子。

从其造型来看,应该更加接近豹子。

从与金兽、青铜圆壶共出的麟趾金,以及金兽的造型及其文字等看来,其窖藏的最后入藏年代在西汉时期。

古代首饰

古代首饰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 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 ……”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 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 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来形容杨贵妃。 步摇: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 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 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 则动摇,故名。

古代首饰
• 古代女子发饰多种多样, 有笄、簪、钗、环、步摇、凤冠 、华胜、发钿、扁方、梳篦等。
•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
、钗的鼻祖。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 “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 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 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 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 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 嫁,二十则笄。”
篦 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 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 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 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
钿花 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 ,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 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 ,宝钿,翠钿,玉钿等。”
扁方俗称“旗头”。为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 插饰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晚清宫 廷梳“大拉翅”所用的扁方有的长达一只二 寸。
小结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 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 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 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 有身份地位 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 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古代 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 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 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 再佩戴 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 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 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 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 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 钗作为服饰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 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 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

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金石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尤其宋徽宗时,一件集南北两派玉雕技艺的巅峰之作羊脂白玉鹤佛手坠,更是堪称绝世之宝,徽宗挚爱,珍贵无比。

该件取徽宗年间偶得的一小块千年罕有的和田冰河深处之羊脂灵玉籽料,集南北两派之高手历时三年而成,一面由北派技法雕白鹤,一面由南派技法雕佛手,可称巧夺天工,可惜此物今已失传。

皇室玉器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朝、汉代的古玉器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玉等出土,朝廷及士大夫热于收集、整理研究,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一股复古集古玉的热潮,为满足社会需要,宋代访古玉大量涌现,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也有仿制,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的。

大量仿远古时代造型的玉器是始见宋代,因此,意义上的仿古玉应是宋代开始的。

民间玉器玉器商品的出现,刺激民间琢玉业的发展,也因此促进了玉器市场的繁荣。

玉不再是皇家专用,而进入流通市场,民间琢玉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宫廷高官贵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现了平民化的世俗题材玉器。

花鸟玉器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北宋得到了兴盛的发展,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

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

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应俱全。

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白玉杯盘,清,杯高 5.6cm,口径8.3×10.2cm,足径4.5×5.9cm;盘高2.4cm,口径18.8×22.1cm。

白玉杯盘附件乾隆御玩款白玉龙王像坠,宋,高4.5cm,宽1.5cm。

白玉骑凤仙人,宋,高7.8cm,宽5.4cm,厚2.2cm。

历代金银簪——古代银饰

历代金银簪——古代银饰

历代金银簪——古代银饰
文艺骨干头条号梳理
就雅致而论,簪子大概是中国金银银饰中最有艺术性的一个品类了。

如意簪、连环簪、流苏簪、嵌宝簪、发冠簪,还是琳琅满目的动物造型簪,总有一款让人称奇不止。

祖母绿胸针
比之于银饰中很多花样繁多、让人应接不暇的银饰品类,簪子属于素雅一路,或者说总体造型偏素一路,简约而不失气质。

以龙簪为例,多只表现龙首部分,但宫廷作品则有仿盘龙柱造型者。

常见的佛手簪多为佛手持锡杖,但金镶翡翠的佛手簪则为佛手持如意下缀碧玺流俗,色彩艳丽而华丽。

部分水果类钉头簪,小巧可爱,不及盈掌,头部却刻画得分为传神。

很多造型中,看得出宫廷仿民间的味道,但宫廷中的很多作品还是在民间中难以找到对应的参仿之作,如嵌宝喜从天降簪。

嵌宝蜘蛛簪明南京出土,喜从天降
通气如意簪子
银鎏金刻画如意簪
通气龙头簪
金质累丝盘龙耳挖簪
鹦鹉簪
小鱼簪
明代顶花金簪
明代莲花金簪
明代扭丝纹门簪
明代牡丹纹起花金簪
明代螭虎纹钉头金簪
蜜蜡佛手金簪
银鎏金顶花石榴桃子簪
金嵌碧玺蝙蝠寿桃簪子
金嵌翠石耳挖簪
金镶珍珠簪
金镶珠翠持如意簪
银嵌珊瑚兰花吊坠簪
银鎏金镶翠碧玺花簪
金镶珠石松竹灵寿簪
银鎏金点翠珠花簪
银镀金碧玺簪。

春秋战国时期首饰饰品

春秋战国时期首饰饰品

1.头饰(1)笄是固定发髻的用具,原始社会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实物,用木笄、玉笄、竹笄等。

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便视为成人,如已许嫁便可梳髻插笄。

如未许嫁,到20岁时也要举行笄礼。

女子成年叫及笄。

(2)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把梳篦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春秋战国梳篦的形状,背部呈圆弧形,身部有对称纹饰。

山西侯马出土春秋时人纹陶范中女子的头上插着双角形篦,其背部作弯角形,与商周的梳篦背上缘近乎平直,背正中有突起物不同。

故也有人认为是角形冠。

春秋战国时期的实物,有河南淅川春秋墓的玉梳、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墓的竹梳、湖北江陵拍马山和四川青川战国墓出土的木梳等。

庐芹斋《中国古玉展览目录》所载两件战国玉梳的形状也如此。

再往后,梳的形状就向扁长而低的形状变化,梳齿也更多了,更便于使用。

2.耳饰玦小型的玦是古代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耳饰,春秋战国的玉玦,有圆形缺口素面无纹的,有雕琢成纹饰的,有呈柱状加缺口的。

中山国战国墓出土有夔龙首黄玉玦一件,广东曲江石峡墓出土有圆廓外4个半月形突饰的玉玦,玦的外形有呈柱形的,有呈椭圆形孔不居中的,有上宽下窄椭圆的。

湖南耒阳市一处距耒水600米的山坡上的春秋时越人墓出土水晶玦一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径19.5厘米的大玦,那是一种佩玦而非耳饰,象征决断。

如《白虎通》所说:“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史记》记叙楚汉相争,在鸿门宴上,范增要楚霸王杀刘邦,几次用眼睛盯着项羽,并三次举所佩玉玦向项羽示意,项羽没有理会。

说明秦汉时期仍有在腰间佩玦的习惯。

1983年在河南光山县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出土龙纹玉玦一双。

战国时期的耳坠制作已很精美。

3.颈饰颈饰是原始社会就很普遍的装饰,春秋战国时代的颈饰出土不少,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颈饰,其中一件系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组成,其余为〓形器及一小系璧。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绿松石1518粒,均有穿孔,大小不一,装一盒中,又有穿孔骨珠139粒。

【稀世之珍】故宫博物院清宫后妃首饰大赏(一)

【稀世之珍】故宫博物院清宫后妃首饰大赏(一)

【稀世之珍】故宫博物院清宫后妃首饰大赏(一)清代宫廷后妃们的首饰由广储司和造办处的撒花作、累丝作、玉作、牙作、镶嵌作、珐琅作等处承做。

这些宫廷首饰造型高贵典雅,做工细致入微,所用金银珠宝的数量之巨难以数计。

同样,这些首饰中间也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后妃们的首饰按习惯分成头饰、颈饰、手饰、佩饰等几大类。

这些精美绝伦的饰品,以金银、翠玉、珍珠及各种质地的宝石来制作,精雕细琢,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累丝、镶嵌等手法,再加上清代特有的掐金丝和点翠等工艺,使清代的宫廷女子们显得更加高贵典雅,美丽动人,也体现了匠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平。

白玉镂雕凤凰坠佩,宋,长5cm,宽3.5cm,厚0.5cm。

坠佩呈片状,正面略鼓,背面稍平。

双面雕工,镂雕凤凰衔草纹,刀法简洁。

宋代玉佩饰品种极多,有带饰、佩饰等多种形式。

从目前发现的宋代佩玉看,属璜、环、珩、冲牙体系的古代佩玉已不再流行,而代之以鱼、花、鸟、兽、人物等坠佩。

其中鸟形玉佩极多。

整体采用镂雕技法,透空的比例几乎等同于留料处,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和玉质的莹润与坚实。

撰稿人:赵桂玲金镂空嵌珠石扁方,长34.7cm,宽4.7cm。

扁方饰镂空花叶纹,两端在镂空处分别用翠、碧玺和珍珠填嵌枝叶、花瓣及花蕊,周边嵌以珍珠,全器共镶嵌珍珠100粒,断接处包以银箍。

扁方背面有“宝华13”、“华13”两方戳记。

此扁方形体轻盈剔透,颜色搭配和谐,表现了清代宫廷流行的审美情趣。

撰稿人:赵桂玲双喜字錾金扳指,高2.6cm,直径3cm,厚0.5cm。

扳指里外层皆纯金质,中间夹以木质内胆。

外层环绕金圈镂雕5个双喜字,均匀排列,上下边沿各饰一周回纹;内层金圈刻有“义和”、“足金”两戳记。

撰稿人:赵桂玲金錾花镶碧玺翠珠扁方,长31.1cm,宽4.2cm,厚0.4cm。

扁方金质,单面饰纹。

正面在錾刻的席纹地上用翠和碧玺嵌成相间的花与蝴蝶,寓意花耋绵绵。

上下边沿分别錾饰梅花纹和绳纹。

扁方头部两侧各镶1颗珍珠,正中嵌饰1只翠蝠,其下有“粤东新长兴足金”戳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