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配饰
汉服配饰知识点总结大全

汉服配饰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头饰1. 凤冠:凤冠是古代女性的一种头饰,形状如同凤凰展翅的造型,是古代皇室或贵族女性最常见的头饰之一。
凤冠的装饰通常由珠宝、彩色宝石以及金银制品组成,造型高雅华丽,展现出尊贵典雅的气质。
2. 花簪:花簪是古代女性常用的一种头饰,通常由金银、珠宝、玉石等材质制成,花簪的形状多样,有的是花朵形状,有的是飞禽走兽的造型,花簪搭配汉服,可以为整体造型增添一丝娇美风情。
3. 钗子:钗子是一种类似发簪的头饰,也是古代女性常用的饰品之一,钗子的种类繁多,有的是金属制成,有的是玉石镶嵌,有的是彩绘装饰,钗子的款式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汉服款式和场合进行搭配,增加整体的美感和时尚感。
二、首饰1.耳环: 古代女性常戴的一种首饰,一般分为轻便的日常款和华丽的宴会款。
在戴耳环时,要注意选择与发型、服饰相协调的款式和颜色。
2.项链: 项链是一种颇具女性魅力的首饰。
对于配汉服来说,一条精美的项链可以有效修饰颈部线条,并且使整体造型更加精致。
3.戒指: 戒指是一种常见的首饰,可以是金银制品,珠宝、玉石等,不同的戒指款式可以搭配不同的风格和汉服款式,增加整体造型的层次感和风格感。
三、腰饰1.绶带: 绶带是古代男女常佩戴的一种腰饰,通常运用在明制、挑腰带上当作腰间的饰物,有的还会在腰间加挂一些金银饰品,以突出腰部的线条美感。
2. 腰封: 腰封是古代男性常用的一种腰饰,一般由丝绸、布料制成,可以通过不同的打法和搭配方式,展现出不同的气质和风格。
四、袜饰1. 鞋钩: 鞋钩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袜饰,可以通过不同的款式和材质,来提升整体的气质和风格。
2. 脚环: 脚环是古代女性常用的一种袜饰,通常由金银、玉石、珠宝等材质制成,脚环的种类繁多,可以通过搭配不同的款式和颜色,来提升整体的美感和风情。
五、其他1. 手镯: 古代女性戴手镯是一种展现女性魅力的手饰,不同材质和款式的手镯可以为整体造型增添不同的风情。
2. 绣花巾: 绣花巾是古代女性常用的一种饰品,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绣花工艺,来为整体造型增添一丝娇美和精致的韵味。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装饰品

定义: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各种图 案和色彩
种类:包括苏绣、湘绣、蜀绣和粤 绣等四大名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历史:刺绣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周代
特点:刺绣工艺精细,色彩鲜艳,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种类:玉佩、珍珠、 宝石等
材质:金、银、玉 石等
工艺:镶嵌、雕刻 、铸造等
刺绣工艺:将图案 绣于服饰之上,增 添视觉效果和艺术 价值。
镶嵌技术:将宝石、 珍珠等装饰品镶嵌 于服饰之上,提升 服饰的华丽感。
配饰搭配:利用腰带、 玉佩、耳环等配饰与 服饰相互搭配,形成 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纹样设计:将具有象征 意义的纹样融入服饰设 计之中,使服饰与装饰 品更加协调统一。
丰富了服饰的审美元素,提升 了服饰的艺术价值
玉璧:古代礼仪用器,代表权力和 地位
玉佩:装饰用器,常用于贵族服饰 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玉琮:祭祀用器,代表神权和王权
玉簪:女性头饰,代表美丽和身份
添加 标题
简介:陶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装饰品之一,以 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丽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添加 标题
种类:陶瓷的种类繁多,包括青瓷、白瓷、 彩瓷等,每种陶瓷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款式多样:中国古代服饰款式多样,有长袍、短衫、马褂等。 注重礼仪:服饰款式与礼仪相辅相成,不同场合穿着不同款式。 工艺精湛:服饰上的刺绣、镶嵌等工艺精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色彩丰富:服饰的颜色丰富多样,常用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
头饰:如发簪、发钗、步摇等,用于固定发型和装饰头部 耳饰:如耳环、耳坠等,用于装饰耳朵 项饰:如项链、项圈等,用于装饰颈部 手镯:如玉镯、银镯等,用于装饰手腕
元朝的手工艺品

元朝的手工艺品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时期,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元朝的手工艺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传统技艺的精湛,还有融合了外来文化元素的创新之处。
本文将以元朝的手工艺品为主题,介绍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和其特点。
一、陶瓷艺术元代的陶瓷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作品有青花瓷和釉下彩瓷。
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蓝色图案而闻名,采用青花色料在白瓷胎上绘制,然后在高温下烧制而成。
它的制作工艺复杂且精细,图案多样,有花卉、山水、人物等。
而釉下彩瓷则是利用不同色料在瓷器表面绘制图案,经过一次烧制形成多彩斑斓的效果,给人一种瑰丽的视觉享受。
二、丝织品元代的丝织品以其精致细腻的工艺和华丽的图案而著称。
以丝织品为代表的手工艺品有丝织绣花、丝织刺绣等。
其中,丝织绣花是将绣线通过细腻的技巧编制成各种花卉图案,再缝制在织物上,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
丝织刺绣则是利用线绣针的技法将各种图案刺绣在织物上,给人一种立体感和光影效果。
三、木雕工艺元代的木雕工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代表性的作品有宫殿建筑的彩绘木雕和木雕佛像。
彩绘木雕是将彩绘和木雕技艺相结合,通过精湛的刻画和色彩处理,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建筑和人物形象。
而木雕佛像则是以佛教为主题,以木材为材料,利用木雕技法塑造佛陀的形象,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四、金属工艺在元代的金属工艺品中,铜器和银器是最为突出的。
铜器制作工艺独特,造型丰富多样,有酒器、观音像、香炉等。
银器也是元代手工艺品中的珍品,以其灵巧的制作和华丽的装饰而受到赞誉。
银器多用于贵族的生活用品和礼品。
五、玉石工艺元代的玉石工艺品仍然延续着中国古代的传统,以雕刻和琢磨技巧见长。
代表作品有玉雕器和玉佩。
玉雕器的制作精良,形制优美,有动物、人物、器物等各种图案。
玉佩则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喜爱的配饰,具有收藏价值和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元朝的手工艺品丰富多样,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还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代男子服饰名称大全

古代男子服饰名称大全古代男子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
古代男子服饰种类繁多,每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特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古代男子服饰的名称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1. 袍。
袍是古代男子常穿的一种宽大的长袍,一般由丝绸、麻布等材料制成。
古代袍分为褂袍、大袍、长袍等不同类型,款式和用途各有不同。
2. 衫。
衫是古代男子上衣的一种,通常是指长袖的上衣。
衫有直领、立领、圆领等不同款式,是古代男子日常穿着的常见服饰。
3. 裤。
裤是古代男子下身穿着的服饰,分为长裤、短裤、马裤等不同类型。
裤在古代男子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体现个人品味和风格的重要元素。
4. 袄。
袄是一种上衣,类似于现代的外套,古代男子常穿。
袄的款式和材料各有不同,有棉袄、绸袄、毛袄等多种类型。
5. 背心。
背心是古代男子内衣的一种,通常是指无袖的上衣。
背心在古代男子服饰中起着保暖和调节身体温度的作用,也是日常穿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裙裤。
裙裤是古代男子下身穿着的一种特殊服饰,它结合了裙子和裤子的特点,是古代男子在特定场合穿着的服饰。
7. 袖子。
袖子是古代男子上衣的一部分,它的款式和长度各有不同,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和搭配。
8. 镶边。
镶边是古代男子服饰上的一种装饰,通常是在衣服的边缘或袖口等位置加上装饰性的边饰,以增加服饰的美观度和艺术感。
9. 绶带。
绶带是古代男子服饰中的一种配饰,通常是用丝绸、绸缎等材料制成,用于束腰或系在服饰上,起到装饰和固定服饰的作用。
10. 袜。
袜是古代男子穿在脚上的一种服饰,通常是用棉、丝等材料制成,有短袜、长袜、脚套等不同类型。
以上就是古代男子服饰的名称大全,每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希望通过这份资料,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感受古代服饰的魅力和韵味。
中国古典纹饰-之铺首门环

兽面纹样
铺首门环常以兽面作为主要纹样,这 些兽面形象通常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如龙、虎、饕餮等,寓意着辟邪、守 护和吉祥。
立体造型
铺首门环的造型注重立体感,通过浮 雕或圆雕的手法,使兽面纹样呈现出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
材质与工艺
金银铜铁
铺首门环的材质多样,常见的有金、 银、铜、铁等,这些材质的选择往往 与建筑物的等级和风格相匹配。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铺首门环作为中国古典纹饰的代表,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现代设 计中,通过巧妙地运用铺首门环元素 ,可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提取铺首门环的 典型特征,如兽面、环扣等,将其与 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打造出既有古 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作品。
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火纹
火纹在铺首门环上呈现出火焰的形状,象征着光明、力量和独立。火纹 通常与其他纹样结合使用,以增加整体装饰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龙、凤、虎等动物纹样
龙纹
龙是中国的象征之一,代表着权 威和力量。在铺首门环上,龙纹 通常以立体雕塑的形式呈现,形 象生动,气势磅礴,寓意着守护 和吉祥。
凤纹
凤是中国传统的吉祥鸟,代表着 美丽和高贵。在铺首门环上,凤 纹通常以浮雕或镂空的形式呈现, 形象优雅,栩栩如生,寓意着幸 福和美好。
新材料的应用
探索应用新型材料,在保持传统纹饰特点的同时, 提高铺首门环的耐用性和实用性。
创新设计理念
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铺首门环的设计中,打 破传统框架,创造出更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 的纹饰作品。
在国际设计舞台上的影响与传播
国际展览与交流
通过参加国际艺术展览和设计交流活动,展示中国铺 首门环的独特魅力,提高国际影响力。
古代的饰品名称

古代的饰品名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饰品名称:
臂钏:一种套在上臂的环形首饰,西汉以后盛行,样式极多。
步摇: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其形制与质地都是随着社会习俗与审美风尚而不断变化着的” ,它的名称含义可以解释为“步行则动摇” 。
宫绦:一种系在腰间的悬挂饰物,一般配以汉服。
花钿:以金、银、玉、贝等做为材料,制作出各种精美图案的饰物。
华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为华丽的首饰。
笄: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禁步:古代的一种饰品。
将各种不同形状玉佩,以彩线穿组合成一串系在腰间。
抹额:汉族服饰,明代较盛行。
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璎珞:美玉之意,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梳篦:古代简称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饰品名称,这些饰品的材质、样式和用途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古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装饰品。
中国古代金银器造型艺术

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当时已广泛使 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 空等工艺。
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金银器皿数量较少,以外来更个浓郁, 有较多的波斯器型,如高足杯等;后期融入本土文化,形成崭 新面貌,团花,缠枝花,花鸟纹盛行.
唐代金银器物的数量,大大超过纹金盘(元)
由四个四出如意头按十字形 叠加而成,盘心又有四个微 凸的小如意头组成一朵长的 形状。盘内如意头的渐变螺 旋线和金盘外在的柔和而有 规律变化的轮廓线,也组成 了一朵盛开的花的造型,充 满了曲线之美和内在的韵律 之美,四个如意头叠加在一 起并含有“事事如意”的吉 祥寓意。金盘还采用绘画的 与堑刻的方式,在盘内满饰 花纹,呈现出繁华似锦、金 碧辉煌的华贵气象,这些花 卉朵朵盛开,枝叶繁茂,由 于堑刻工艺的精细,花筋、 叶脉都表现得一览无余,一 派生气盎然,实为元代金器 杰作。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秦汉金银器风格形制丰富多彩, 呈现出恢弘博大的气势. 东汉以后,金银器工艺开始脱离青铜器铸造的范式,逐 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工艺类别. 两汉金银饰品的数量和种类都远远超过先秦时代,常 见的为装饰品,车马器,带钩,器皿,金印等.
金兽(西汉) 呈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腿之上, 屈腰团身,首靠前膝,耳贴脑 门两侧,头大、尾长、身短而 粗壮,似虎更类豹。附耳瞪目, 张口露齿,神态警觉,颈部戴 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纽,通 体锤饰圆形斑纹是在兽体铸成 后再捶击上去的,大小相当, 呈不规则的圆形,十分精美。 底座空凹,内壁刻有小篆“黄 六”二字,为秦汉文字。“黄”指 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通 常所见的金器大都是捶击而成, 而金兽却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 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 美结合的产物,实属罕见,弥 足珍贵。
古代珠饰文化

西玛常规鉴定的几个方面
1,锤击成型原料再经琢磨加工 所保留的以及后期佩戴磕碰形成 的断茬断口以及不规则的形状。 2,外缘经琢磨抛光保留的规则 牛毛纹,以及牛毛纹与时间作用 共同形成的柔和光泽 3,钻孔前锤击表面的着力缺陷 4,管钻钻孔内部的阶痕 5,缓慢钻孔以及绶带摩擦致孔 道内部的光亮 6,次生变化:自然的马蹄纹指 甲纹与外来附着物。
由于那个时期的红玛瑙珠色泽艳丽,光 泽柔和,造型古朴陈旧大多以算盘珠为主, 大小适中,便于自行搭配佩戴盘玩,所以 近些年广受藏友喜爱,并且统称那段时间 的红玛瑙珠饰为“西玛”。
关于西玛鉴别的几个问题
1,西玛,是一种时间跨度 超千年一类造型大体一致 红色玛瑙佩珠的行业内定 义。 2,西玛材料来源以及原材 料对于西玛大小,以及加 工方法的影响。 3,西玛常规鉴定的几个方 法 4,关于马蹄纹,指甲文的 探讨。
2,珠,贝等在石器时代也常被用作贸易的 砝码。
3,清中晚期泉州博山等地出产的花玻璃珠, 大多被贩往美洲以及南亚俄国等。
4,新疆西藏与中亚南亚欧洲之间的贸易
珠饰的材料应用
• 1,天然矿物集合体 • 2,天然单晶晶体 • 3,天然有机物 • 4,人工材料(复合材料) • 5,金属以及合金
中国古代珠饰的材料应用
珠饰的用途
计数作用:
1,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 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 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 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 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 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 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 自然,常安乐行。《木患子经》
齐国水晶玛瑙珠饰的特 点
1,器物种类不多,每种器物型制较 统一。主要有环,珠,管,冲牙, 多孔穿饰 2,亮洁的素面为主,器物表面抛光 研磨仔细,不加纹饰,造型多是棱 角分明,线条简洁俊朗,几何立体 感强 3,首创刻面器物,切割面规矩精良。 4,梃钻对钻孔道,孔壁光洁透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之配饰古人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标志身份等级。
佩饰都系在革带上然后连于大带。
常见的佩饰有玉、珠、刀、帨等。
《释名》:“佩……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之属也。
”1.玉玉是最重要的佩饰。
《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车上的铃)之声,行则鸣佩玉”。
一走动佩玉即发出叮咚的响声,是因为所佩不只一玉。
《大戴礼·保傅》:“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葱衡(即青色的珩玉),下有双璜冲牙,玭珠(又称蠙珠,即蚌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
”(《周礼·玉府》,郑注略同。
)因为所佩非一,所以又称杂佩。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与己和顺),杂佩以问(赠)之;知子之好之(与己同好),杂佩以报之。
”毛传:“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
”朱熹的《诗集传》说得比较清楚:“杂佩者,左右佩玉也。
上横曰珩,下系三组(丝绳)贯以蠙珠,中组(中间一根组)之半(半截处)贯以大珠曰瑀(其实不是珠而是石之次玉者,朱误),末悬一玉,两端皆锐,曰冲牙,两旁组半各悬一玉,长博而方曰琚,其末各悬一玉如半璧(半圆形)而内向曰璜,又以两组贯珠,上系珩两端,下交贯于瑀而下系于两璜,行则冲牙触璜而有声也。
”玉本是一种贵重的装饰品,为贵族豪富所专有,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却把佩带玉石附会上一种神秘的道德色彩。
《礼记·聘义》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mín,民,又写作玫。
美石)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栗有坚实的样子),知也;廉而不刿(guì,贵。
刺伤),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玉上的疵点)不掩瑜(玉之美处),瑜不掩瑕,忠也;孚尹(yún,匀。
孚尹,指美色)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三川,地也;圭璋特达(等于说无所不达,指用于朝聘之礼),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玉的这种人为色彩并没有被着重表现,每凡说到佩玉,都在借以烘托人物的高贵或环境的华美。
古人的佩玉中除上面所引《内则》列出的以外,还有环、玦。
环是环形玉,《说文》:“环,璧也。
肉好若一谓之环。
”即当中空心(好)的直径与四周玉(肉)的宽度相等。
《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
”《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但后代诗文中的环佩则多指妇女的佩饰。
如阮籍《咏怀》:“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
”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玦的样子跟环一样,中空,肉好若一,只是它在“肉”上缺了一截。
因为玦的名称来源于“决”,而且形制又是“缺”,断开的两边不相接,所以古人常以玦寓以“决”义。
《孔丛子·杂训》:“子产死,丈夫舍玦佩,妇女舍珠瑱,巷哭三月,竽瑟不作。
”这是以玦示诀别。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这是以玦暗示项羽,让他“决”断,杀掉刘邦。
《白虎通》:“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荀子·大略》:“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杨倞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
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皆所以见意也。
反绝,谓反(返)其将绝者。
”一直到宋代,还有人利用赋予佩玉的这种含意传达信息。
2.其他与佩环、玦而赋以某种寓意相近的,是有人佩弦、佩韦。
《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常佩弦以自急。
”《论衡·率性》略同,并云:“能纳韦、弦之教,补接不足,则豹、安于之名可得而参也。
”这是因为皮革经过鞣制加工后性质柔软,而弦在弓上总是绷得很紧,所以佩带在身可以起到“座右铭”的作用。
后人提到弦韦也都指佩弦佩韦以自警。
例如《后汉书·第五伦传》:“昔人以弦韦为佩,盖犹此矣。
”《旧唐书·李德裕传》:“德裕献《凡扆箴》六首,帝手答之曰:‘置之坐隅,用比韦弦之益;铭诸心腑,何啻药石之功。
’”容刀也是一种佩饰。
《诗经·大雅·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但《释名》不以为是加了装饰的刀:“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或曰容刀,有刀形而无刃,备仪容而已。
”大概刘熙是据汉代礼仪解释的。
在上古,人们佩带刀剑,既是装饰,也用以自卫。
《史记·秦本纪》:“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
”《正义》:“春秋官吏各得带剑。
”《说苑·反质》:“经侯往适魏太子,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
”可见平时也佩带剑,而且当作“服”饰。
《史记·萧相国世家》:“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萧何因为功列第一,特准带剑上殿,可见汉代是禁止臣子携带武器见君的。
汉代盖承秦制。
《史记·刺客列传》:“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警卫人员)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因此荆轲要刺秦王只能把匕首藏在地图中,而秦王侍臣夏无且只能以药囊打荆轲,其他人员看着荆轲追秦王都毫无办法。
朝廷既有此禁令,要佩刀剑以为饰便只好做刘熙所说的容刀。
帨巾是佩巾。
字又作帅。
《说文》:“帅,佩巾也。
帨,或从兑。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舒缓的样子)兮,无感(撼)我帨兮,无使尨(páng,旁。
狗)也吠。
”又称纷帨(同□[上分下巾]帨)。
《礼记·内则》:“子事父母。
鸡初鸣,咸盥、漱、栉、縱、笄、緫……左右佩用(佩带上备用的东西):左佩纷帨、刀、砺、小觽、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觽、木燧。
”可见帨既是装饰又是平时使用的物件。
帨的用途是拭手、去污垢。
《礼记·内则》:“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
盥卒,授巾。
”郑注:“巾以帨手。
”又:“子生,男子(男孩子)设弧(弓)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
”这是因为帨是干家务所必需,而在封建社会是“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的。
《玉篇》说佩巾“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即佩巾与头巾是上古一物的分化。
其实佩巾与蔽膝也属同源,所以《广雅》、《方言》都说“大巾”是蔽膝。
巾而加大字,既说明蔽膝也是巾,也说明已不同于佩巾(参见上文)。
巾既经分化,所以古代诗文中涉及到巾时,有关男子的多指头巾,有关女子的多指佩巾、手巾。
例如杜甫《丽人行》:“杨花雪落复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晋无名氏《子夜四时歌》:“香巾拂玉席,共郎登楼寢。
”若明言手巾,则为男女所同有。
《世说新语·文学》:“谢〔尚〕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诰〕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
’”因为“帨”是上古的名称,所以在后代诗文中并不多见。
韩愈《李花》:“长姬香御四罗列,缟裙练帨无等差。
”《内则》所说的“觽”也是古人常带的佩物。
《说文》:“觽,佩角,锐耑(端),可以解结。
”《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
”毛传:“觽,所以解结,成人之佩也。
”《内则》郑注:“小觽,解小结也。
觽貌如锥,以象骨为之。
”觽的遗迹直到现在还有。
例如北方的赶车人(车把式)常随身携带一曲锥形的骨角(一般为牛角所制),以备途中套绳或捆货粗绳断了以后续接。
但兼作佩饰则是上古的事,大约是游牧生活的遗迹。
所以在后来的诗文中出现的“觽”等并不是写实,而是借以泛指饰物。
如韩愈《寄崔立之》:“愿君恒御之,行止杂燧觽。
”“操觽”则表示解结。
《说苑》:“百人操觽,不可为固结;千人谤狱(诉讼),不可为直辞。
”“觽年”来源于《芄兰》诗,指童孩时期。
《内则》中提到的砺是磨刀石,金燧、木燧是取火的工具,捍是射者的皮质护袖,管略似笔套,遰是刀鞘。
因为这些东西大多后来都不再是佩饰,因此这里无需一一叙述。
古人还喜欢在身上佩带香袋,里面放香草香料,类似后代荷包的样子。
香袋古称容臭(xiù,秀。
气味)。
《内则》:“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
”后来则称香囊,而且不限于佩带。
《晋书·刘寔传》:“寔尝诣石崇家,如厕,见有绛文帐,裀褥甚丽,两婢持香囊。
寔便退,笑谓崇曰:‘误入卿内(内室)。
’崇曰:‘是厕耳。
’”又(谢幼度传》:“〔幼度〕少好佩紫罗香囊,叔父〔谢〕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
”杜甫《又示宗武》:“试吟青玉案,莫带紫罗囊。
”用的正是谢幼度的典故。
古代也有称香袋的。
《洛阳伽蓝记》卷五:“惠生初发京师之日,皇太后勅付五色百尺幡千口、锦香袋五百枚。
”佩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是各个时代风尚的组成部分。
各个时代花样不断翻新,这里不能一一列举。
总的说来,它的作用也和服装一样,主要是为了美观和标志地位。
其中,有些还依稀保留着人类原始社会生活状况和习俗的痕迹,这是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观察、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