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酶的概念
酶工程8模拟酶

Tabushi等人将催化基团氨基引入CD得到 模拟酶。乙二胺旳引入不但使反应加速2023倍 以上,还为氨基酸旳形成造就了一种极强旳手 性环境。接近乙二胺一面旳质子转移受到克制, 从而体现出很好旳立体选择性。
N CH3
S
OH NH2 NH
NH2
转氨7酶模型
Han等人合成了一系列含核糖旳环糊 精酶模型,它兼具核酸酶、连接酶、磷酸 脂酶和磷酸化酶旳活性
研究表白,核糖中旳相临二羟基对催 化起着关键作用。它水解环状磷酸脂旳速 率提升33倍。
④ 桥联环糊精仿酶模型
桥联C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旳一类新 型仿酶模型,它旳两个CD及桥基上旳功 能基构成了具有协同包结和多重辨认功能 旳催化活性中心,能更加好旳模拟酶对底 物旳辨认与催化功能。
Breslow研究小组发展了一种新措施,试图利用 组合化学技术筛选与环糊精客体具有高选择性结合旳 小肽分子,以便取得高活性旳催化水解肽酶模型。他 们制备了含镍旳水扬酚环糊精复合物 。
在设计模拟酶方面,尽管有 上述理论做指导,但是,目前尚 缺乏系统旳定量旳理论体系。
令人欣喜旳是,大量旳实践证明, 酶旳高效性和高选择性并非天然酶所 独有,人们利用多种策略发展了多种 人工酶模型。
目前,在众多旳模拟酶中,已经 有部分非常成功旳例子,它们旳催化 效率和高选择性已能与生物酶相媲美。
第二节 模拟酶旳分类
根据Kirby分类法,模拟酶可分为:
——(1)单纯酶模型(enzyme-based mimics),即 以化学措施经过天然酶活性旳模拟来重建和改 造酶活性; ——(2)机理酶模型(mechanism-based mimics), 即经过对酶作用机制诸如辨认、结合和过渡态 稳定化旳认识,来指导酶模型旳设计和合成; ——(3)单纯合成旳酶样化合物(synzyme),即某 些化学合成旳具有酶样催化活性旳简朴分子。
酶的人工模拟

2.印迹过渡态类似物
• 用过渡态类似物作印迹分子制备的印迹 聚合物也能结合反应过渡态,降低反应活 化能,从而加速反应。
如用对—硝基苯乙酸酯水解反应的过渡 态类似物对—硝基苯甲基磷酸酯作印迹分 子制备聚合物,制得的MIP证明能优先结合 过渡态类似物,并能加速对硝基苯乙酸酯 水解成对硝基酚和乙酸。
第四节 抗 体 酶
分子印迹分子
• 可用于分子印迹的分子很广泛(如药物、氨基酸、 碳水化合物、核酸、激素、辅酶等),它们均已成 功地用于分子印迹的制备中。
• 分子印迹聚合中应用最广泛的聚合单体是羧酸 类(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乙烯基苯甲酸)、磺 酸类以及杂环弱减类(如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咪 唑),其中最常用的体系为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酞胺 体系。若要产生对金属的配合作用则应用氨基二 乙酸衍生物。
大学及科研机构,经费投入不足; • 4.酶制剂生产成本太高; • 5.生产装备落后; • 6.酶制剂应用领域十分狭窄,主要集中于洗
涤剂、淀粉加工、乙醇和酒类生产。
工业酶制剂的来源与特点
• 工业酶制剂主要来源于动物、植物和微 生物,尤其是微生物,因微生物繁殖速度 快;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培养方法简单, 易于大批量生产。
第六章 酶制剂的应用
第一节 概论
• 1.工业用酶制剂的市场和发展 • 2.我国酶制剂应用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 3.工业酶制剂的来源与特点 • 4.选择使用酶制剂时应考虑的因素 • 5.酶制剂产品的开发热点
我国酶制剂应用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 1.酶制剂企业规模太小; • 2.酶制剂品种少,产品结构极不合理; • 3.对酶制剂的开发热情不高,主要依赖于各
酶
第二节 酶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
一、酶法生产葡萄糖
• 国内外萄萄糖的生产大都采用酶法。酶 法生产葡萄糖是以淀粉为原料,先经α-淀 粉酶液化成糊精,再用糖化酶催化生成葡 萄糖。
模拟酶的名词解释

模拟酶的名词解释模拟酶,顾名思义,是一种能模仿酶的功能并具有相似催化效果的化合物。
酶是生物体内的特殊蛋白质,能够催化生物体内化学反应,加速反应速度,起到重要的生化调节作用。
但是,从酶的发现至今,已知的酶种类相对较少,且制备过程繁琐,限制了酶的广泛应用。
因此,科学家们希望能够设计出一种能够模拟酶的功能,与酶具有类似的催化效果,却能克服酶的局限性,从而达到更广泛的应用。
模拟酶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天然酶催化机制的仿制。
酶的催化作用通常是通过活性位点上的特定氨基酸残基与底物发生特异性作用,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
模拟酶的设计与合成就是基于这样的原理,将某种特定的有机分子与金属离子、辅助配体等组合起来,形成具备相似催化机理的化合物。
模拟酶的分类较为复杂,可分为金属有机框架酶、蛋白质酶样仿生体系和有机小分子仿酶等。
其中,金属有机框架酶(MOFs)是一类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组装而成的结晶材料。
它们具有高度的结构多样性和可调性,通过调控其微观结构,可以实现对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调节。
蛋白质酶样仿生体系则是以蛋白质为基础构建的模拟酶体系,具备与天然酶相似的催化活性和底物特异性,但其合成难度相对较大。
有机小分子仿酶是指一类以金属离子为中心,由有机配位基团和辅助基团构成的化合物,其结构简单、容易合成,但催化活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
模拟酶的应用领域广泛,可用于水环境净化、生物传感器、药物合成等方面。
例如,在环境科学中,模拟酶可用于水体中有机废物的降解,通过模拟酶的氧化性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以达到水体净化的目的。
在药物合成领域,模拟酶可以模拟天然酶的催化反应,实现人工合成复杂化合物的目标。
此外,模拟酶还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用于检测生物体内的分子标志物,如葡萄糖、DNA等。
尽管模拟酶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天然酶相比,其催化活性和特异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模拟酶的设计与合成仍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需要充分理解酶与底物之间的作用机制,并寻找适合的有机分子或金属配体,优化催化条件,以期达到与天然酶相较接近的催化效果。
模拟酶

是卟吩及其衍生物卟啉与金 属离子形成的配位化合物。 属离子形成的配位化合物。 卟啉是一类由四个吡咯类 亚基的α-碳原子通过次甲基 亚基的 碳原子通过次甲基 桥(=CH-)互联而形成的大 ) 分子杂环化合物, 分子杂环化合物,其主体骨架 是卟吩。 是卟吩。当主体中两个吡咯质 子被金属取代后即成金属卟啉 。
4.2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当模板分子(印迹分子) 当模板分子(印迹分子)与带有官能团的单体分子接触 会尽可能同单体官能团形成多重作用点,待聚合后, 时,会尽可能同单体官能团形成多重作用点,待聚合后, 这种作用就会被固定下来,当模板分子被除去后, 这种作用就会被固定下来,当模板分子被除去后,聚合物 中就形成了与模板分子在空间上互补的具有多重作用位点 的结合部位,赋予该聚合物特异的“记忆”功能, 的结合部位,赋予该聚合物特异的“记忆”功能,对此模 板分子具有特异的结合能力。 板分子具有特异的结合能力。
3.1环糊精模拟酶 3.1
环糊精(Cyclodextrin,CD) 环糊精
是环糊精糖基转移酶 (CGTase)作用于淀粉或 作用于淀粉或 直链糊精所产生的一类 环状低聚糖的总称,由 环状低聚糖的总称 由 多个D-吡喃型葡萄糖通 多个 吡喃型葡萄糖通 糖苷键连接而成。 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 糖苷键连接而成
分子印迹聚合物原理图
4.3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即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目 的制备不同的印迹聚合 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物,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即印迹聚合物是按 照膜板分子定做的, 照膜板分子定做的, 可专一地识别印迹 分子。 分子。 识别性
预定性
实用性
即它可以与天然的生物分 子识别系统如酶与底物、 子识别系统如酶与底物、 抗原与抗体等相比拟。 抗原与抗体等相比拟。
第六章 酶的人工模拟

4
一个很好的酶模型应满足天然酶催化的基 本准则. Stoddort提出六个原则作为衡量标准: (1)底物选择性 (2)与底物能迅速结合 (3)与产物能迅速分离 (4)反应结束后(至少其活性部位) (5)能够再生 (6)有较高的转换数 其中4~6是必备条件,而1~3最好能满足.
5
模拟酶的底物选择性可以与原酶有所不同, 以适应实际反应的需要.
9
模拟酶做法: 1)利用现有的酶或蛋白质作为母体,在它的基础上 再引人相应的催化基团。
例:在木瓜蛋白酶的Cvs一25上共价偶联溴酰黄素 衍生物,结果形成产物具有很高的氧化还原活性; 例:在肌红蛋白的 His- 上连接钌 (II) 氨络合物,结 果产物具有很强的氧化活性,其催化效率为钌氨 咪唑的 200 倍,比钌氨和去掉了血红素的肌红蛋 白组成的络合物高100倍。 所以,这些衍生物也 可看作是酶的化学修饰产物。
28
(二)合成的主-客体酶模型
采用冠醚为主体,带有 巯基的仿酶模型可在分
子内实行“准双分子反
应”以合成多肽。具有
结合两个氨基酸的能力。
29
具有与伯胺盐的络 合能力,分子内的 巯基降结合的二肽 酯巯解。
30
阴离子受体模拟酶和氢键受体模拟酶
含氮大环聚胺质子化可作为阴离子受体模拟酶 的模型。 穴状配体【24】-冠-N6O2利用电性作用力 和氢键结合多聚磷酸阴离子。
38
例:以环糊精为母体,用它的疏水腔作为酶活性中 心结合区,在模拟胰凝乳蛋白酶时,可在适当位 点上引入羟基、羧基和咪唑基,获得的产物具有 与天然酶几乎相同的催化活性,但有更高的pH和 温度稳定性。
在构建氧化酶的模拟酶时,可采用金属络合物或 金属化合物,前者如Fe+++与三乙烯四胺的络合物, 它具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水平,结构比血红素简单。
8.模拟酶

三、设计要点
1.设计前
酶活性中心的结构及酶一底物络合物的结
构;
酶的专一性及其同底物结合的方式与能力;
反应的动力学及各中间物的知识。
2 设计中
为底物提供良好的微环境 催化基团必须相对于结合点尽可能同
底物的功能团相接近
应具有足够的水溶性,并在接近生理
条件下保持其催化活性
四、酶模拟工作的3个层次
合成有类似酶活性的简单络合物 酶活性中心模拟
整体模拟,即包括微环境在内的 整个酶活性部位的化学模拟
五、模拟酶应具备的品质
能为底物提供良好的微环境;
催化基团同底物的功能团尽可能接近;
结构应是确定的,且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或 半刚性;
在接近生理条件下保持催化活性y分类法
二、模拟酶的理论基础
一、模拟酶的酶学基础
酶的作用机制:过渡态理论
对简化的人工体系中识别、结合和催化的研究
模拟酶在结构上必须具有两个特殊部位——底物结合 位点和催化位点。
二、主-客体化学和超分子化学
Cram提出主-客体化学:主体与客体通过配位键或 其他次级键形成稳定复合物的化学;体现为主体和 客体在结合部位的空间及电子排列的互补。 Lehn提出超分子化学:该分子的形成源于底物和受 体的结合,这种结合基于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当接 受体与络合离子或分子结合形成具有稳定结构和性 质的实体,形成超分子 功能:分子识别、催化、选择性输出
3.分子印迹的方法
①非共价分子印迹
首先是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相混合
然后功能单体与交联剂发生共聚合
最后使印迹分子从聚合物上脱离
非共价分子印迹方法已经用于对下列物
质具有选择性的聚合物的制备:染料、 二胺类、维生素、氨基酸衍生物、肽、 β—肾上腺素阻断剂、茶碱(1,3—二甲 基嘌呤)、核苷酸碱基、安定和萘普生(消 痛灵)等。
11人工模拟酶

三、印 迹 酶
分子印迹与分子印迹酶 生物印迹与生物印迹酶
1、分子印迹与分子印迹酶
分子印迹(molecular imprinting)是制备对 某一化合物具有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这 个化合物叫印迹分子(print molecule, P)或 模板分子(template, T),制得的聚合物简称 MIP。
接受体与络和离子或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 结合成具有稳定结构和性质的超分子,超分子具有 分子识别、催化和选择性输出的功能。
•模拟基础: –酶活性中心-底物复合物的结构 –酶的专一性及其同底物结合方式 –反应的动力学及各中间物的知识 •模拟原则: –为底物提供良好的微环境、以便非共价相互作用 –催化基团必须相对于结合点尽可能同底物的功能 团相接近
第十一章 人工模拟酶
理论基础和策略
合成酶
印迹酶
一、模拟酶的理论基础和策略 1、模拟酶的概念
模拟酶又称人工酶或酶模型,是生物有 机化学的一个分支。 模拟酶是在分子水平上模拟酶活性部位的 形状、大小及微环境等结构特征,以及酶的 作用机理和立体化学等特性的一门科学。
2、模拟酶的理论基础
1) 模拟酶的酶学基础:
半合成酶是以天然蛋白质或酶为母体,用 化学或生物学方法引进适当的活性部位或催 化基团,或改变其结构,从而形成新的人工 酶。
化学诱变法 引入辅酶
5、抗体酶 abzyme
又称为催化抗体(catalytic antibody),是 抗体的高度选择性和酶的高效催化能力结合 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类具有催化活力的免疫 球蛋白,在其可变区赋予了酶的属性。
分子印迹酶
通过分子印迹技术产生类似于酶的活性中 心的空腔,对底物产生有效结合;并利用此 技术在结合空腔内诱导产生催化基团,与底 物定向排列。
模拟酶核酶极端酶

THANKS
感谢观看
能。
适应环境的比较
极端酶在极端环境下具有稳定的结 构和活性,而核酶则通常在温和的 生理条件下发挥催化作用。
催化机制的差异
核酶的催化机制涉及RNA特定结构 的形成和变化,而极端酶的催化机 制则是通过蛋白质的特定结构和功 能来实现的。
三种酶的未来发展前景
模拟酶的发展前景
核酶的发展前景
极端酶的发展前景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模拟酶有 望在药物研发、生物检测和生物工程 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改进合 成方法和优化结构,可以提高模拟酶 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进一步拓展其 应用范围。
模拟酶核酶极端酶
• 模拟酶 • 核酶 • 极端酶 • 比较与展望
01
模拟酶
模拟酶的定义
模拟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酶类似物, 通过模拟天然酶的活性中心结构和催 化机制,实现与天然酶相似的催化功 能。
模拟酶通常由有机小分子、聚合物、 无机材料或复合物等组成,与天然酶 相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调控性。
模拟酶的分类
根据催化机制
模拟酶可分为模拟氧化还原酶、模拟水解酶、模拟裂合酶等。
根据组成
模拟酶可分为有机模拟酶和无机模拟酶,其中有机模拟酶又可分为 小分子模拟酶和聚合物模拟酶。
根据结构
模拟酶可分为球状模拟酶、纤维状模拟酶和管状模拟酶等。
模拟酶的应用
药物设计与开发
模拟酶可用于设计具有特定催 化功能的药物,提高药物的疗
核酶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通过自身折 叠成特定的三维结构来发挥催化作用。
02
核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够识别并切割特定的 RNA序列,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03
核酶的发现对于理解生命本质和探索生命起源具有 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工程电子教案第八章酶的人工模拟教学目标了解抗体酶、印迹酶等人工酶(模拟酶)等新型酶的设计、原理和典型应用。
教学重点抗体酶的制备原理和应用;生物印迹酶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前布置学生自学和准备。
引入模拟酶就是根据酶的作用原理,模拟酶的活性中心和催化机制,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高效、高选择性、结构比天然酶简单、具有催化活性、稳定性较高的非蛋白质分子的一类新型催化剂,也称酶的合成类似物。
或者叫酶模型或者叫人工酶。
一、模拟酶的概念1、模拟酶的酶学基础酶的作用机制:过渡态理论对简化的人工体系中识别、结合和催化的研究2、超分子化学主-客体化学:主体和客体在结合部位的空间及电子排列的互补超分子:该分子形成源于底物和受体的结合,这种结合基于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当接受体与络合离子或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具有稳定结构和性质的实体,形成超分子。
功能:分子识别、催化、选择性输出二、模拟酶的分类和制备根据Kirby分类法:单纯酶模型:化学方法通过天然酶活性的模拟来重建和改造酶活性。
机理酶模型:通过对酶作用机制诸如识别、结合和过渡态稳定化的认识,来指导酶模型的设计和合成。
单纯合成的酶样化合物:化学合成的具有酶样催化活性的简单分子。
按照模拟酶的属性:❑主-客体酶模型❑胶束酶模型❑肽酶❑半合成酶❑抗体酶分子印迹酶模型2.1 主-客体模型 2.2.1 环糊精模拟酶环糊精由淀粉通过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降解制得;是由D-吡喃葡萄糖单元以α-1,4-糖苷键相互结合成互为椅式构象的环状低聚糖,其分子通常含有6~12个吡喃葡萄糖单元。
有实用意义的是含6、7、8个吡喃葡萄糖单元的α、β、γ-环糊精,但α-环糊精空腔较小,γ-环糊精价格昂贵,常用的是β-环糊精。
①水解酶的模拟Bender 等人将实现了电荷中继系统的酰基酶催化部位引入CD 的第二面,成功地制备出人工酶β-Benzyme 。
催化对叔丁基苯基醋酸酯(p-NPAc)的水解比天然酶快一倍以上;kcat/K m 也与天然酶相当。
Rama 等人将咪唑在N 上直接与β-CD 的C-3相连,所得的模型2催化p-NPAc 的水解比天然酶快一个数量级。
以二茂铁为结合位点的硝基苯酯(如模型3),以CD 本身为催化剂可加速酯水解达105~106倍。
②核糖核酸酶的模拟牛胰核糖核酸酶:124氨基酸残基;His12, His119, Lys41在它的催化下RNA 的磷酸酯水解分两步进行,两个咪唑基交替起着广义酸碱催化的作用。
FeCOOPNP3NN 2COOHOHN NH1S4的催化下水解反应只生成C ;5催化水解反应只生成B 。
环糊精底物复合物的几何形状和催化基团所处的位置对反应的选择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2.2冠醚化合物的模拟酶 1)冠醚定义:分子中具有-(CH2CH2O )n-重复单元的环状醚,1962年首次合成的冠醚形状似皇冠而得名:命名:x -冠-y :x —环上的原子总数,y —氧原子数15—冠—5日本学者Koga 等人采用冠醚为主体,合成了带有巯基的仿酶模型。
利用此模型可在分子内实行“准双分子反应”以合成多肽。
此模型具有结合两个氨基酸的能力。
2.2 胶束模拟酶模拟水解酶的胶束酶模型: 组氨酸的咪唑基常常是水解酶的活性中心必需的催化基团。
如将表面活性剂分子上连接上组氨酸残基或咪唑基团上,就有可能形成模拟水解酶的胶束。
N-N NN N 45N N SSN N十四酰基组氨酸所形成的胶束催化对硝基苯酚乙酸酯的水解,其催化效率比不能形成胶束的N-乙酰基组氨酸高3300倍。
2.3 肽酶(pepzyme)肽酶就是模拟天然酶活性部位而人工合成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多肽。
设计合成29肽TrPepz模拟了胰蛋白酶的活性部位,在水解2个或2个以上串联的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的化学键时,TrPepz 比胰蛋白酶的活性更强。
2.4半合成酶以天然蛋白或酶为母体,用化学或生物学方法引进适当的活性部位或催化基团,或改变其结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人工酶”。
通过选择性修饰氨基酸侧链将一种氨基酸侧链化学转化为另一种新的氨基酸侧链称为化学诱变法。
Bender等人首次成功地将枯草杆菌蛋白酶活性部位的丝氨酸(Ser)残基,经苯甲基磺酰氟特异性活化后,再用巯基化合物取代,将丝氨酸转化为半胱氨酸。
虽然产生的巯基化枯草杆菌蛋白酶对肽或酯没有水解活力,但能水解高度活化的底物,如硝基苯酯等。
Hilvert等人利用类似的方法,将枯草杆菌蛋白酶结合部位的特异性Ser突变为硒代半胱氨酸。
此硒化枯草杆菌蛋白酶既表现出转氨酶的活性又表现出含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
2.5抗体酶2.5.1 概念抗体酶又称催化性抗体,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抗体分子,在其可变区赋予了酶属性。
2.5.2 历史1948年Pauling的预言:酶的催化作用是由于酶在催化化学反应过程中,活性中心同底物的过渡态或高能反应中间体产生互补,从而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Jencks1969年的假设:抗体若能与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结合,则这样的抗体必具有催化性能。
以此推理,抗体若能与过渡态类似物结合,则它也会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过渡态结合,这样的抗体亦具有催化性能。
1986年,Lerner和Schultz两个研究小组独立发表了关于芳香酯和碳酸酯的抗体催化水解的报道,首次人工制得抗体酶(催化抗体)。
2.5.3 制备原理设计过渡态类似物,作为半抗原结合载体分子免疫动物,得到抗体酶。
2.5.4 抗体酶的应用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催化天然酶不能催化的反应催化反应动力学不利的反应催化立体专一性的反应阐明化学反应机制催化抗体在医疗上的应用吸毒(如可卡因和鸦片)是困绕着很多国家的难题,尤其是吸毒上瘾后很难戒毒。
直接拮抗可卡因上瘾的拮抗物至今没找到,促进戒毒的药物如desipramine也需要几个星期的诱导才能有效,且效果不理想。
一个可替换的方法是阻断可卡因和受体的结合,但是必须使用高剂量药物。
Landry等用可卡因降解的过渡态类似物磷酸单酯产生的单克隆抗体3B9催化可卡因降解,此抗体酶的催化活性比血液中分解可卡因的丁酰胆碱酯酶要高,水解后的可卡因片断失去了刺激功能,因此,用人工抗体酶的被动免疫也许能提供阻断可卡因上瘾的治疗,从而达到戒毒的目的。
2.5.5 催化抗体研究前景抗体酶筛选催化效率的问题模拟酶的展望模拟酶的研究近年来进展比较大,但现阶段模似酶无论在催化效率,还是在专一性上都还比较差,要达到实际应用还要有大的技术和理论突破。
但是,最终的结果必定是发展了酶学理论,指导了生产实践。
解决了人类遇到的难题,造福了全人类。
三、印迹酶3.1分子印迹技术概述3.1.1分子印迹原理分子印迹(Molecular imprinting)是制备对某一化合物具有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
这个化合物叫印迹分子(print molecule)也叫做模板分子(template)。
①功能单体通过与模板分子相互作用聚集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某种可逆的复合物②功能单体与过量交联剂在致孔剂存在下发生共聚生成高聚物③将模板分子从高聚物中解离出来,结果,形成的聚合物内保留有与印迹分子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孔穴。
制备选择性聚合物的过程(a)在印迹分子和交联剂存在下通过光和热启动集合作用(b)形成聚合物©研磨聚合物(d)抽提印迹分子(e)得到选择性聚合物MIPM-单体;CR-交联剂;P-印迹分子分子印迹可遵照如下两种方法:1) 印迹分子被共价、可逆结合在单体分子上;2) 单体与印迹分子之间的最初作用是非共价的。
3.1.2用可逆共价结合可得到能拆分糖的外消旋混合物的聚合物印迹分子:苯基-α-D甘露吡喃糖苷单体:两分子4-乙烯基苯基硼酸交联剂:乙二醇二甲丙烯酸酯(EDMA)存在下发生共聚反应,得到印迹聚合物。
经酸水解除掉印迹分子苯基-α-D甘露吡喃糖苷后,则所得聚合物中留有与印迹分子形状一样的孔穴,孔穴内还带有硼酸基团。
由于该聚合物可以可逆的选择性的结合印迹分子,所以可拆分这个糖的外消旋混合物。
图6-30 苯基-α-D甘露吡喃糖苷作印迹分子,与单体乙烯基苯基硼酸发生作用,形成共价复合物(1);(1)与EDMA共聚后形成印迹聚合物(2);除掉印迹分子后得(3),它能可逆的选择性的结合模板分子。
图6-31 用图6-30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层析分离模板分子的外消旋混合物3.1.3非共价相互作用制造的聚合物Mosbach等用模板分子的氨基与单体羧基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制造的聚合物可用来根据底物选择性和对映体选择性分离氨基酸衍生物。
图6-34利用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分子印迹。
(a)L–苯丙氨酰苯胺(R=C6H5)和丙烯酸之间的离子或其他相互作用决定“印迹部位”的形状﹑大小和性质。
与EMDA交联并抽提模板分子后,该聚合物对L–苯丙氨酸酰苯胺有选择性。
(b)为在此聚合物层析柱上拆分外消旋的D,L–苯丙氨酰苯胺。
3.1.2表面分子印迹无机物为载体的表面印迹:在某些载体表面产生分子印迹空腔或进行表面修饰产生印迹结合部位的过程称为表面分子印迹。
例如在硅胶球表面的分子印迹:首先将3-(三甲氧基硅烷基)甲基丙烯酸通过共价键结合到硅胶表面,引入聚合单体甲基丙烯酸酯,待印迹分子与单体共同包被在硅胶表面后,采用常规的聚合方式聚合,然后去除印迹分子后,就产生了具有一定粒度不溶胀的表面印迹微粒。
这种印迹方法特别适于制备拆分对映体的聚合物。
固体材料的表面修饰:双西佛碱的二硅氧烷分子与硅胶表面的硅羟基缩合,其他硅羟基用戊基甲基硅烷保护起来以防止产生非特异性吸附作用。
待用硼氢化钠还原除去联苯二醛后,就产生了两个有一定距离的氨基。
这样的二氨基对恰当长度的二醛具有很好的选择结合能力。
蛋白质的表面印迹:图6-38 蛋白质表面印迹在聚合物涂层的硅石上的示意图3.1.3生物印迹生物印迹(Bioimprinting)是分子印迹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以天然的生物材料,如蛋白质和糖类物质为骨架,在其上进行分子印迹而产生对印迹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空腔的过程。
原理:生物分子构象的柔性在无水有机相中被取消,其构象被固定,因而模板分子与生物分子在水溶液中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构象变化在移入无水有机相后才能得以保持。
用酒石酸作用于牛血清白蛋白,然后冻干,再用有机溶剂抽提酒石酸,最后得到酒石酸印迹的牛血清白蛋白。
印迹的白蛋白在无水乙酸乙酯溶剂中结合酒石酸的量是未印迹蛋白结合酒石酸的30倍。
印迹曲线1和未印迹曲线2白蛋白作用的时间过程曲线(a)无水二异丙醚中结合对羟基苯甲酸;(b)在无水乙酸乙酯中结合L-酒石酸3.2分子印迹酶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可以产生类似于酶的活性中心的空腔,对底物产生有效的结合作用,更重要的是利用此技术可以在结合部位的空腔内诱导产生催化基团,并与底物定向排列。
3.2.1印迹底物及其类似物Mosbach等人应用分子印迹法制备具有催化二肽合成能力的分子印迹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