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气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VTEC技术解析

合集下载

可变配气相位与气门升程

可变配气相位与气门升程

凸轮轴和节气门的工作示意图
我们最熟悉的可变气门升程系统无疑 就是本田的i-vtec技术了,本田也是 最早将可变气门升程技术发扬光大的 厂商。本田的可变气门升程系统结构 和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工程师利用第 三根摇臂和第三个凸轮即实现了看似 复杂的气门升程变化。 当发动机达到一定转速时,系 统就会控制连杆将两个进气摇臂和那 个特殊摇臂连接为一体,此时三个摇 臂就会同时被高角度凸轮驱动,而气 门升程也会随之加大,单位时间内的 进气量更大,从而发动机动力更强。 这种在一定转速后突然的动力爆发也 能够增加驾驶乐趣,缺点则是动力输 出不够线性。 而随后像奥迪,三菱和丰田等厂商也都研发出了自己的可变气门升程技术,它同样 是通过增加凸轮轴上的凸轮来实现了气门升程的分段可调。
谢谢! 谢谢!
车辆3班
可变配气相位
我们知道,发动机转速越高,每个汽缸一个周期内留给吸气和排气的绝对时 间也越短,因此想要达到较好的充气效率,这时发动机需要尽可能长的吸气 和排气时间。显然,当转速越高时,要求的重叠角度越大。也就是说,如果 配气机构的设计是对高转速工况优化的,发动机容易在较高的转速下,获得 较大的峰值功率。 但在低转速工况下,过大的重叠 角则会使得废气过多的泻入进气 岐管,吸气量反而会下降,气缸 内气流也会紊乱,此时ECU也会 难以对空燃比进行精确的控制, 从而导致怠速不稳,低速扭矩偏 低。相反,如果配气机构只对低 转速工况优化,发动机的就无法 在高转速下达到较高的峰值功率。 所以传统的发动机都是一个折衷 方案,不可能在两种截然不同的 工况下都达到最优状态。
呼吸之道
可变配气相位与气门升程
参加过长跑比赛同学都知道,呼吸的快慢以及深浅对体能 发挥的影响——太急促或刻意的屏息都有可能增加疲劳感,使 奔跑欲望降低。所以,我们在长跑比赛时往往需要不断按照奔 跑步伐来调整呼吸频率,以便随时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氧气。 对于汽车发动机而言,这个 道理同样适用。可变配气相位 与气门升程技术就是为了让发 动机能够根据不同的负载情况 的能够自由调整“呼吸”的时 间和深浅程度,从而提升动力 表现,使燃烧更有效率。

可变配气相位本田VTEC

可变配气相位本田VTEC

本田公司VETC技术
三菱公司MIVEC技术 马自达S-VT技术
日产CVTC技术

VTEC介绍
本田公司在1989年推出了自行研制的“可变气门正时和气 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英 文全“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Valve Lif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缩写就是 “VTEC”,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同时控制气门开闭时间及升程等 两种不同情况的气门控制系统。
可变配气相位及 气门升程技术
转速与配气分析

当转速越高时,要求的 重叠角度越大。也就是 说,如果配气机构的设 计是对高转速工况优化 的,发动机容易在较高 的转速下,获得较大的 峰值功率。 但在低转速工况下, 过大的重叠角则会使得 废气过多的泻入进气岐 管,吸气量反而会下降, 气缸内气流也会紊乱, 此时ECU也会难以对空 燃比进行精确的控制, 从而导致怠速不稳,低 速扭矩偏低。

传统配气定时
可变配气定时
通过不同配气相位的实验,固 定配气相位兼顾各种工况,是 一种折衷方案,不能在各种情 况下达到最佳性能。
在发动机的整个工作范围的转 速和负荷下,提供合适的气门 开启,关闭时刻或升程,改善 发动机进、排气性能,较好的 满足高转速和低转速,大负荷 和小负荷时的动力性、经济性、 和废气排放的要求。
中低速 VETC 小角度凸轮
高速 VETC
大角度凸轮
可变配气定时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VTEC
中凸轮升程最大,次凸轮升程最小。
主凸轮的形状适合发动机低速时单 气门工作的配气相位要求;中凸轮 的形状适合发动机高速时双进气门 工作的配气相位要求。
VTEC工作原理
四个活塞 安装处

vtec系统原理

vtec系统原理

VTEC系统是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正时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

以下是其工作原理:
当发动机由低速向高速转换时,电子计算机自动将机油压向进气凸轮轴驱动齿轮内的小涡轮,在压力的作用下,小涡轮相对于齿轮壳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凸轮轴在60度的范围内向前或向后旋转,从而改变进气门开启的时刻,达到连续调节气门。

VTEC系统对于配气相位的改变仍然是阶段性的。

在中、低转速时,使用小角度凸轮,两气门的配气相位和升程不同,此时一个气门升程很小,几乎不参与进气过程,进气通道基本上相当于两气门发动机。

但由于进气的流动方向不通过气缸中心,故能产生较强的进气涡流,有利于提高混合气均匀度、增大燃烧速率、减少壁面激冷效应和余隙的影响,使燃烧更加充分,从而提高了经济性,并大幅降低了HC、CO的排放。

在高转速时,通过VTEC电磁阀控制液压油的走向,使得两进气摇臂连成一体并由开启时间最长、升程最大的进气凸轮来驱动气门,此时两进气门按照大凸轮的轮廓同步进行,大大增加了进气流通面积和开启持续时间,从而提高了发动机高速时的动力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技术人员了解更详细的信息。

VTEC系统

VTEC系统

化工学院郑道元200944298一.名词解释1.英文全称: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Valve Life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2.中文全称:可变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3.本田公司在1989年推出,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同时控制气门开闭时间及升程等两种不同情况的气门控制系统4.它能随发动机转速、负荷、水温等运行参数的变化,而适当地调整配气正时和气门升程,使发动机在高、低速下均能达到最高效率5.其凸轮型线(凸轮的轮廓曲线)能够适应任何转速,不论在高速还是低速都能得到最佳的配气相位。

二.结构•整个控制系统由控制部分、执行部分和传感器组成;•传感器:发动机转速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和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发动机运转时,控制单元ECU根据各传感器的信号,判断是否需要改变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

•控制部分: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和VTEC电磁阀;•执行部分:凸轮、摇臂和各个活塞等;结构示意图•VTC(Variable timingcontrol“可变正时控制”)一组进气门凸轮轴正时可变控制机构;•VTC令气门重叠时间更加精确,保证进、排气门最佳重叠时间,可将发动机功率提高20%;•i-VTEC=VTEC+VTC。

排气阀门的正时与开启的重叠时间是可变的,由VTC控制,VTC机构的导入使发动机在大范围转速内都能有合适的配气相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

三.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中、低转速用小角度凸轮,两气门的配气相位和升程不同,此时一个气门升程很小,几乎不参与进气过程,进气通道基本上相当于两气门发动机,但是由于进气的流动方向不通过气缸中心,故能产生较强的进气涡流,•在高转速时,通过VTEC电磁阀控制液压油的走向,使得两进气摇臂连成一体并由开启时间最长、升程最大的进气凸轮来驱动气门,此时两进气门按照大凸轮的轮廓同步进行。

与低速运行相比,四.作用•对于低速,尤其是冷车条件有利于提高混合气均匀度、增大燃烧速率、减少壁面激冷效应和余隙的影响,使燃烧更加充分,从而提高了经济性,并大幅降低了HC、CO的排放;•在高速时大大增加了进气流通面积和开启持续时间,从而提高了发动机高速时的动力性;•综上所述,由于VTEC系统,发动机的配气相位能够柔性地与发动机的负荷相匹配,在发动机的任何工况下,都能找到最佳的配气相位,以最佳的气门重叠角,实现中、低速时低油耗、低排放,高速时高功率、大扭矩,这就象按照人类大脑的要求那样进行控制,因此被形象地称之为“智能化”VTEC。

17705535_常见连续可变配气正时及气门升程控制系统详解

17705535_常见连续可变配气正时及气门升程控制系统详解

◆文/吉林 武忠一、相位角及其功用进、排气门相对于上、下止点早开、晚关的四个角度叫做进、排气相位角。

它们的取值关系到增大进气充量、减小换气损失和阻力等性能的优化。

图1为用于表示四个相位角的相位图,在一定条件下使发动机充气效率最大的相位角称为最佳相位角。

图内部数值为自然吸气型发动机的最佳相位角范围,图外部数值为增压型发动机的相位角范围,各最佳相位角在该范围内随转速增加而增加。

图1 进、排气相位图图2 气门升程二、气门升程及功用气门口是进气流道中截面最小,流速最高之处,而且截面随气门升程急剧变化,对进气损失和充气效率影响最大,气门升程如图2所示。

为此采用多气门及气门升程控制,可以减小进气损失,提高充气效率。

在发动机结构一定的条件下,随发动机转速升高而提高气门升程,可获得更高的充气效率。

三、连续可变配气相位控制图3(a)所示为奥迪V6发动机可变配气正时调节装置,调节器安装在凸轮轴的前端部,它能根据发动机控制单元控制信号调节凸轮轴的正时,调节器由液压操纵通过油道与发动机润滑油路相连。

控制箱安装在汽缸盖上,通往调节器的油道位于控制箱上,进排气正时调节阀位于控制箱上,它们根据发动机控制单元信号控制到调节器的油压。

进气凸轮轴正时调节阀负责进气凸轮轴的调节,排气凸轮轴正时调节阀负责排气凸轮轴的调节。

调节器内部结构如图3(b)所示,主要由内转子外转子和其上的油道组成。

可变进气工作时,发动机控制单元控制可变的配气正时,它需要有关发动机的速度、负何、温度和曲轴、凸轮轴的位置信号。

为了调节凸轮轴,发动机控制单元激励电磁阀N205和N318。

两阀随后打开控制箱的的油道,机油流经控制箱和凸轮轴进入调节器,调节器转子转动按控制单元要求调节凸轮轴正时。

为了排气再循环及增加发动机扭矩,进气凸轮轴被设置在上止点前开启,为了改变其位置,发动机控制单元激励进气凸轮轴调节阀N205,调节阀受激励后移动位置。

在控制箱中,配气提前油道控制按照调节程度开启。

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ECT)

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ECT)

应用车型: 由于他的优越性,所以现在各大公司都有相应的产品出现,如本田VTEC 分级可变气门升程分级可变配气正时i-VTEC 分级可变气门升程 连续可变配 气正时;丰田vvt-i 连续可变配气正时dual vvti 连续可变配气正时(进排气 门分别独立控制)vvtl-i 分级可变气门升程 连续可变配气正时; BMWValvetronic 连续可变气门升程Double VANOS 连续可变配气正时(进排气 门分别独立控制);vwVariable Valve Timing 连续可变配气正时(进气 门);三菱MIVEC 分级可变气门升程 连续可变配气正时;马自达s-vt 分级 可变气门升程 连续可变配气正时;日产CVTC 连续可变配气正时。
可变气门正时的简单分类
1、连续可变气门正时和不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简单的可变配气相位vvt只有两段或三段固 定的相位角可供选择,通常是0度或30度中的一个。更高性能的可变配气相位vvt系统能够连续 可变相位角,根据转速的不同,在0度-30度之间线性调教配气相位。显而易见,连续可变气门 正时系统更适合匹配各种转速,因而能有效提高发动机的输出性能,特别是发动机的输出平顺 性。
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电子控制系统
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TEC)的产生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意大利的阿尔法罗密欧率先将气门正时技术应用在汽车中。作为第一 个开发出了双凸轮轴量产发动机的厂商,他们用两根不同的凸轮轴来控制进气气门和排气气门 的开闭时间,从而达到了比单凸轮轴更为有效的效果。这家车厂一名叫Giampaolo Garcea的工 程师发明了一个装置,就是在进气凸轮轴的主动链轮里加上一个设备,并由螺旋键槽将其与凸 轮相连接,来改变气门的正时效果。它设计的发动机标准重叠时间为16度,但在发动机高速运 转的时候,它可以将开启时间增加32度,从而使重叠时间扩大到48度。 80年代,诸多企业开始投入了可变气门正时的研究,1989年本田首次发布了“可变气门 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英文全称“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Valve Lif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也就是我们常见的VTEC。此后,各家企业不断发展该技术,到今 天已经非常成熟,丰田也开发了VVT-i,保时捷开发了Variocam,现代开发了DVVT几乎每家企业 都有了自己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一系列可变气门技术虽然商品名各异,但其设计思想却极为 相似。

本田乘用车的VTEC控制机构

本田乘用车的VTEC控制机构

二、VTEC机构的组成: 1.两个排气门由单独的凸轮和摇臂驱动; 两个进气门由单独的不同升程和相位的凸轮 和摇臂驱动,主次摇臂之间装有中间摇臂, 它不与任何气门直接接触,三者依靠专门的 柱塞联动,利用主油道油压控制。如图:
2.中间凸轮升程最大,它是按发动机“双 进双排”、高转速、大功率的工作状态设计 的。主凸轮的升程小于中间凸轮,它是按 “单进双排”、低转速工作状态设计的。次 凸轮升程最小,最高处只是稍微高于基园, 其作用是在低转速时微开,防止喷出的燃油 不能进缸。
为此,四气门配气机构“双功能可变相位控 制机构VTEC”, 就应运而生。 所谓“双功 能”是指有高、低速两种凸轮,相位角不同, 升程也不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控制原则是: (1)低速时—相位角和重叠角小,升程也 小,是“单进双排”的工作状态。保证低速 时进气涡流强度大和工作的平稳性、净化性 好。 (2)高速时—相位角和重叠角大,升程也 大,是“双进双排”的工作状态。提高了充 气效率和动力性、经济性。
8.VTEC机构动作检查:主要是检查三个柱 塞动作情况。摇臂轴一端有油压检查孔,可 用400kpa的压缩空气吹入,并将锁止片推高 2-3mm,柱塞等即将三个摇臂锁为一体。压 缩空气取消后,三个柱塞迅速回位。如三个 柱塞动作不灵活,是过脏引起,应清除污垢。 end!
因为:VTEC机构必然是四气门配气机构, 在低速区进气涡流强度不如两气门结构(因 进气面积大)。为此,低速区单进气门工作, 以加大涡流强度,提高混合气质量和燃烧速 度,保证平稳性和净化性。而在高速区转换 为双进气门工作,提高其动力性,功率可增 大25%。
VTEC机构出现,保证了发动机在整个转速 范围内,获得最佳的进气涡流和充气效率 (ηV),使动力性、经济性、净化性和怠速 平稳性有明显的提高。如:本田1.6L发动机, 装用VTEC机构后,其最大功率从88Kw增大 到118Kw,最高转速达8000r/min。

21进气控制系统之可变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控制系统

21进气控制系统之可变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控制系统
章节及课题
可变配气相位机构
时数与日期
2课时6月3日汽检1105、1106班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田车系可变气门相位与升程电子控制机构(VTEC)结构;
2.掌握本田车系可变气门相位与升程电子控制机构(VTEC)基本工作原理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本田车系可变气门相位与升程电子控制机构(VTEC)结构与基本工作原理
3、汽车在静止状态空转时
VTEC机构不投入工作。
4、VTEC机构技术状态的好坏,除电控部件外,主要决定于滑润系统的特设油道油压值。对机油品质、润滑系统相关部件和曲轴的轴承配合间隙要求严格(0.02~0.04mm),必须使用本田车系的专用纯正机油。
5、另外本田系列的采用可调气门间隙的配气机构,气门间隙的调整必须在冷态下进行。
布置作业
掌握本田车系可变气门相位与升程电子控制机构(VTEC)结构与基本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
一概述
用曲轴转角表示的进、排气门开闭时刻和开启持续时间,称为配气相位。进气配气相位为180°+进气提前角α+进气迟后角β,排气配气相位为180°+排气提前角γα+排气迟后角δ。
二、VTEC机构组成
在本田轿车车系许多车上采用,VTEC是英文缩写,其全称为:Varble Valve Timing & Valve Lift Elecctronic Control,意思是可变气门相位与升程电子控制。
6、VTEC机构的正时柱塞处,尚有惯性锁止片,用扭簧控制,片端插入正时柱塞的锁止槽中,该锁止片依靠高速时的惯性力解脱。
课后备注
难点:掌握本田车系可变气门相位与升程电子控制机构(VTEC)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问答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变气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VTEC技术解析
the camshaft and rocker arms, but unlike ordinary engine is the number and control method of cam and rocker arm. Medium and low speed with a small angle of the cam, two valve timing and lift different at low speed, this time a valve lift is very small, almost do not participate in the intake process, the air intake channel basically the equivalent of two valve engine, but due to the flow direction of an intake air barrier gas cylinder center, so it can produce intake eddy current, strong for low speed, especially in the cold car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mixture uniformity, increases the burning rate and decrease the effect of wall surface chilling effect and clearance, making the combustion more fully, thereby improving the economy,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 HC and CO emissions; and at high speeds. Through to VTEC solenoid valve to control the hydraulic oil, so that the two intake rocker arms are connected as a whole and the intake cam from the opening of the longest and largest lift to drive the valve, this time two inlet valve according to the cam profile synchronization. Compared with the low speed operation, greatly increasing the inlet flow area and opening dur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power of the engine at high speed. This two kinds of entirely different performance curve of output, Honda engineers so that they are implemented in the same engine, and vividly described as "the usual soft driving" and "wartime intense driving".
But VTEC system for gas distribution phase change is still the stage, that is to say the change with gas phase only at a speed jump, but not in a speed range of continuous variab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VTEC system, Honda constantly innovate, introduced the i-VTEC system.
Simply put, the i-VTEC system is based on VTEC, added a called VTC (Variable timing control "variable timing control device") -- a group of inlet valve camshaft timing variable control mechanisms, i.e. i-VTEC=VTEC VTC. At this point, the exhaust valve timing and overlapping time open is variable, controlled by VTC, into the VTC mechanism so that the engine can have suitable gas distribution phase in large range of speed, which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gine to a large extent.
A typical VTC system by the VTC actuator, VTC oil control valve, all kinds of sensors and ECU components. The VTC actuator, VTC oil control valve can generate action according to the ECU signal, the phase of inlet camshaft continuous change. VTC makes the valve overlap time more accurately, ensure the intake valve and exhaust valve, the best lap time, can improve engine power 20%.
由本田汽车开发的VTEC是世界上第一款能同时控制气门开闭时间及升程两种不同情况的气门控制系统,现在已演变成i-VTEC。

i-VTEC发动机与普通发动机最大的不同是,中低速和高速会用两组不同的气门驱动凸轮,并可通过电子系统自动转换。

此外,发动机还可以根据行驶工况自动改变气门的开启时间和提升程度,即改变进气量和排气量,从而达到增大功率、降低油耗的目的。

韩国的汽车工业一向不以技术先进闻名,所以所用技术也多是借鉴了德、日等国的经验,而CVVT正是在VVT-i和i-VTEC的基础上研发而来。

以现代汽车的CVVT引擎为例,它能根据发动机的实际工况随时控制气门的开闭,使燃料燃烧更充分,从而达到提升动力、降低油耗的目的。

但是CVVT不会控制气门的升程,也就是说这种引擎只是改变了吸、排气的时间。

VTEC发动机每缸有4气门(2进2排)、凸轮轴和摇臂等,但与普通发动机不同的是凸轮与摇臂的数目及控制方法。

中、低转速用小角度凸轮,在中低转速下两气门的配气相位和升程不同,此时一个气门升程很小,几乎不参与进气过程,进气通道基本上相当于两气门发动机,但是由于进气的流动方向不通过气缸中心,故能产生较强的进气涡流,对于低速,尤其是冷车条件下有利于提高混合气均匀度、增大燃烧速率、减少壁面激冷效应和余隙的影响,使燃烧更加充分,从而提高了经济性,并大幅降低了HC、CO的排放;而在高转速时,通过VTEC电磁阀控制液压油的走向,使得两进气摇臂连成一体并由开启时间最长、升程最大的进气凸轮来驱动气门,此时两进气门按照大凸
轮的轮廓同步进行。

与低速运行相比,大大增加了进气流通面积和开启持续时间,从而提高了发动机高速时的动力性。

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能表现的输出曲线,本田的工程师使它们在同一个发动机上实现了,并且形象地称之为“平时的柔和驾驶”与“战时的激烈驾驶”。

但是VTEC系统对于配气相位的改变仍然是阶段性的,也就是说其改变配气相位只是在某一转速下的跳跃,而不是在一段转速范围内连续可变。

为了改善VTEC系统的性能,本田不断进行创新,推出了i-VTEC系统。

简单地说,i-VTEC系统是在VTEC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称为VTC(Variable timing control“可变正时控制”)的装置——一组进气门凸轮轴正时可变控制机构,即i-VTEC=VTEC+VTC。

此时,排气阀门的正时与开启的重叠时间是可变的,由VTC控制,VTC机构的导入使发动机在大范围转速内都能有合适的配气相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

典型的VTC系统由VTC作动器、VTC油压控制阀、各种传感器以及ECU组成。

VTC作动器、VTC油压控制阀可根据ECU的信号产生动作,使进气凸轮轴的相位连续变化。

VTC令气门重叠时间更加精确,保证进、排气门最佳重叠时间,可将发动机功率提高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