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无条件的爱

父母无条件的爱
父母无条件的爱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条件。不管表现如何,例如,不管成绩好与差,不管有无听父母的话,不管是否愿意学钢琴,不管有无被老师投诉,不管有无为父母争到光等,父母都是同样爱他,即使是孩子患上了难治的慢性病,父母照样深受着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真的值得爱的人,他就可以放心的做自己,不用看大人的脸色,长大后,他就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有自己的做人做事准则,而周围人如何评价他,是否有人背后讲他坏话等,他都能受得住,因为他自己心中有杆秤,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例如,孩子成绩好,父母就对孩子好得不得了,要什么都买给他;要是成绩不好,就给脸色孩子看;或者,孩子在同事面前给自己争了光,就心花怒放,对孩子充满自豪;要是孩子的表现不如同事的孩子,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如人,逼自己的孩子赶超同事的孩子等,那孩子就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不值得爱的人,父母要是有爱他的表现,孩子也会觉得父母只是爱他的一些行为,而不是爱他这个人本身。那他就会特别留意父母对他的态度、父母的脸色,生怕自己一下子没做好,会令父母不高兴。那他长大后,就会特别在意周围人如何看他,如何评价他,也特别在意事业、金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得失,因为他只有外在的评判标准,他的自我价值靠周围人如何评价来决定,靠外物的得失来决定。没有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没有心中那杆秤,没有自信、不能确定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因为外在的标准不受自己掌控,因而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父母有条件的爱,是多种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按照别人的标准来活,会活得很累,意味着要压抑很多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如果内心压得太多太满,再也装不进了,轻的就会表现为很容易生气,或为小事发脾气,例如,因为小孩哭而打小孩;或者就无缘无故突然间自己想哭。再严重一点,被压抑的情感和需求可能会转化为焦虑或躯体症状,更严重的可导致抑郁,甚至诱发精神分裂症。临床上,焦虑症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常是快乐使者,满足了他人,却牺牲了自己。

对情感的压抑与所转化的躯体症状还有一个大致对应的关系,例如,对悲痛和伤心情感的压抑与胸部、心脏和眼周的不适有关;对害怕情感的压抑与胃及隔膜区域的不适有关;骨盆及下腹部的不适提示性情感的抑制;对挫折和愤怒情感的抑制则与颈部和肩部的不适有关,也就是说,导致类似颈椎病的症状,对愤怒的压抑也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举一个不是很恰当,但有些相关的例子,是刚刚听到的,是一个关于两个男孩的故事。那是60年代的事,有两个还在读小学的男孩,做了一件坏事,生产大队(现在叫村)决定在第2天对这两男孩进行批斗。A男孩的母亲连夜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省城姨妈家,虽然父母受到生

产大队的惩罚,但A孩子躲过了批斗。B男孩就没这么幸运了,那晚回家后,被父母重重的打骂了一顿,第2天,父母将孩子捆起来,亲自送到大队去接受批斗,父母也在台下积极的、大声的批斗自己的小孩。B男孩从此就不再顽皮,但也从此就不再机灵了,现在已经快50岁了,至今未婚。A男孩现在跟他兄弟一起开了好多家公司,主要做高科技方面的产品,他们家的公司有多大?从一个侧面可知道,目前中央9大常委中,只有2位没有参观过他们家的公司。

我之所以说这个故事不是很恰当,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时代的错误,不能全怪孩子的父母。

而对界限的尊重,是一个什么样概念呢?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界限,各人或各家庭都做自己空间内、自己界限内的事情,并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我们不可以随意过界、去干涉其他人或其他家庭的事务,否则的话,容易造成双方关系的伤害,而关系的伤害又会严重影响到精神心理的健康。

亲密关系亲密到一定程度时,也容易令双方受到伤害,尤其是对一些很重要的关系,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而对界限的尊重是减少这种伤害的方法之一,这方面内容很多,写一本书都可以,我这里就不多讲了。

我这里想说的是,目前在我们国家普遍存在的,而且有越来越严重趋势的是,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子女界限的不尊重。父母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生怕孩子有事,生怕孩子将来没出息,孩子的什么事都管,什么事都替孩子想好,要是父母能做的,也都替孩子做好。这样,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决定和独立行动的权利,孩子任何犯错和承担责任的权利,都被父母剥夺了,这叫孩子如何成长?!20岁的孩子,12岁的社会成熟度,这在出现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的孩子中很常见。而当今的社会现实是,20岁的孩子,有时不得不面对30岁成人才能应对得了的竞争压力。

还有些孩子,表面看上去很独立,内心却脆弱,小小压力或挫折就可将其击倒,然后,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焦虑失眠、抑郁等就来了,有的还出现幻觉妄想。

望子成龙心切,常常是父母自己成不了龙,就把自己达不到的心愿,强加到孩子头上,逼着孩子替自己去成龙。我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是,有很多母亲,强逼自己的孩子学钢琴,有时也是出于类似心态,可能她当年,她觉得就是因为没有一样高雅的爱好而在找对象时输给了同桌。

无条件的爱与对界限的尊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也是医患关系中,医生和家长都需要重视的一对矛盾。无条件的爱,是家长对孩子,医生对患者。对界限的尊重,是医生与家长之间也要求尽量做到的。

医生们常有这样一种体验,如果家长懂一些医学知识,但又没懂透的话,例如护士、药剂师等,这些家长的孩子的治疗效果,平均来讲,不如那些对医学知识一点也不懂的家长的孩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因素,我觉得比较重要,这些家长爱管医生的事。如何分析症状,如何诊断,如何治疗,他都来管,甚至还要医生听他的,这下就令医生很为难了,万一不听他的,出了事怎么办?要知道,有的精神病例是很难治疗的,加上精神药物的副作用有时可能是很严重的。这就要求精神科医生,要胆大而心细,有时还要冒险为孩子治疗。如果家长再强踩过来的话,加之目前我们国家的医患关系也很紧张,医生就不能放手治疗了,心是更细了,但胆也跟着更小了,结果是病情拖延不愈,然后是错过治疗时机,治疗难度增加,需要更大量的药物,需要更强的药物,需要治疗更久,花费更多的钱,孩子承受更多的药物副作用。

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医生的治疗方案只是作为参考,最终用什么药?用多大剂量?得由他来决定。而他分内的事,例如,督促孩子配合医生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映治疗效果等,他却没有认真去做。隔行如隔山,遇到这样的家长,令医生头痛不已,在治疗孩子的同时,医生还要花时间去争取家长的配合。(余金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