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中考语文句式变换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中考语文句式变换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中考语文句式变换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

1.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不相同的一项是()

清晨,淡蓝的轻雾中,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静静立在湖边,它们望着水中的自己的倒影。静寂的群山、树木,都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越发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那些远山、丛林、微澜,都有无言的柔情。有风拂过林海,几只白色的小鸟,站在枝头上,真是“林静鸟谈天”。大自然安然、宁静的气息,一时间向你袭来。

A. 由于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静寂的群山、树林,越发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

B.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难道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

C.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不都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吗?

D.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啊!

【答案】 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式的转换。由陈述句转换成反问句时,必须保证句意不能改变。题干的意思是“群山、树木都因为有了一些颜色才显示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A.C.D 项都与原句意思相同,而B句意思是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不是因为有了一些颜色。这显然与原句意思相反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句式的转换。做题时应该首先明白原句的意思及其句式特点,然后仔细阅读各个选句的意思,找出意思表达错误的一项。一般说,表肯定的陈述句变成反问句,在句子中要使用否定词才能保持句意不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盛夏,热浪滚滚,好似飓风扇动着烈火,大地也似在热浪中战栗。繁枝伸向高空,仿佛要擎起整个沧穹。根须深深扎入泥土,紧紧地拥抱着大地。每一个叶孔都在悸动,拼命地呼吸着空气,吸收着阳光。每一条叶脉都在沸腾,贪婪地sh?n吸着大自然的乳汁,为的是让秋的硕果更加甘甜。烈火的洪波已经漫过了堤岸,但是别担忧,那未来的一切,正在这火的波涛中孕育。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画线的字注音。

sh?n________吸堤________岸悸________动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

(3)“擎起”中“擎”的意思是________。“贪婪”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________。

【答案】(1)(吮)吸;堤(dī)岸;悸(jì)动

(2)沧穹;苍穹

(3)举;渴求而不知满足

(4)那未来的一切,不正在这火的波涛中孕育吗?

【解析】【分析】(1)字形题中的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如“吮吸”:用嘴吸。亦比喻榨取、伤害。注意据义定形。字音题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悸”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字音。(2)字形题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沧”“苍”,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3)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如“贪婪”本义:对财物、钱等充满非同寻常的强烈欲望。在文中是“渴求而不知满足”之意。

(4)方法: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正在)改为否定词(不正在),在否定词前面加上“难道”等反问语气词(也可不加),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故答案为:⑴(吮)吸;堤(dī)岸;悸(jì)动

⑵沧穹;苍穹

⑶举;渴求而不知满足

⑷那未来的一切,不正在这火的波涛中孕育吗?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要求考生注意在平时掌握常用词语,注意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词义。

⑷本题考查考生句式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掌握基本的就是,能够灵活运用。

3.下面是摘自网络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杜甫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诗圣,近日来却有两百余幅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

在这些对语文课本插图的“再创作”中,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________不过,恶搞应该是有底线的。印度人不会不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不恶搞柏拉图,而杜甫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尊重。“杜甫很忙”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反省。(1)请用合适的成语替换划线的文字:________。

(2)横线上应加上的标点是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修改划线的句子,使之符合文意。

【答案】(1)家喻户晓

(2)……(省略号)

(3)改为:印度人不会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恶搞柏拉图,而杜甫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尊重。

【解析】【分析】⑴意思是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根据这个解释,很容易想到常用成语“家喻户晓”,应该说难度不大,

⑵几个“时而”开头的句子构成排比句,最后的标点符号应该是省略号,表示并列和列举的省略。

⑶语病是否定不当,双重否定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文段实际要表达的外国对名人的尊重,不会恶搞,所以两个分句个去掉一个“不”字,变成否定句。

故答案为:⑴家喻户晓

⑵ ……(省略号)

⑶改为:印度人不会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恶搞柏拉图,而杜甫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尊重。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来说,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等。

⑵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该使用什么标点符号。

⑶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没有谁可诉苦。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在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4)题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不协调,应改为:________

(2)“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一句与前面对应的句子是()

A.我们并没有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B.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C.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D.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3)如果把划线的句子换成:“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好不好,为什么?

(4)填入横线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A.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B.就是不再去想失败的惨痛,而振作起来走向前去。

C.就是吃一堑,长一智。

D.就是以平常心态对待人生浮沉,泰然处之,向前看。

(5)作者用“克利斯朵夫”的事例的主要意图是()

A.鼓励儿子更勤奋地从事艺术事业。

B.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那样栽了筋斗爬起来。

C.教育儿子向克利斯朵夫学习,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D.鼓励儿子创造更多的克利斯朵夫式的人物形象。

【答案】(1)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

(2)C

(3)不好。因为原句用比喻说理更生动、形象、透彻。

(4)A

(5)B

【解析】【分析】(1)结合上下文陈述语气不恰当,应该为反问句,即: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2)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3)考查句子的辨析。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解答时,我们认真读给出的句子,确定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填入的句子。

(5)考查“克利斯朵夫”的事例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点评】(1)此题考查对句子语气的把握能力。(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辨析能力。(4)该题考查对句子衔接的能力,此外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整体把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七、综合题(共16题;共186分)

5.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人间第一爱

季羡林

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离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mí)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问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是母亲。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你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sǒu)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我至今还坚持此说。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xīn),甜蜜和温(xīn)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②吗?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pì)美的呢?

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亲的人。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愈我这个创伤的。我一生走遍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嗟乎!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奈之何哉!

《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③。”这是古今同恨的事。唯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孟郊那一首有名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者如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庶④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

【注释】①年高德劭:年岁长,品德高。劭,shào(品德)美好。

②醍醐:tí hú,古时候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④庶:shù几乎,差不多。

(1)通览全文,可知这是季羡林先生为________写的一篇________(文体名)。

(2)文中为什么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

(3)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ísǒu xīn pì

________补抖________温________________美

(4)给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写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

唯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

(5)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的主干是什么?

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

主干是________。

(6)第2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的“这”指的是什么?(不超过24个字)

(7)文章4,5两段阐述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不符合该文段意思的是(多项选择)()

A.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着温暖。

B.想起母亲,眼泪就会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

C.即使华佗、岐伯再世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

D.可以获得甜蜜和温馨,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

E.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8)“《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

(9)文章末段说:“读者如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什么?

【答案】(1)《新绿文丛》;序言

(2)因为母爱“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

(3)弥;擞

;馨

;媲

(4)品味|体味

(5)有情况

(6)未能把回忆母亲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

(7)B,C

(8)“恨”是遗憾、悔恨之意。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使自己想要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遗憾。这种感情和愿望,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9)①感谢母爱;②敬重、报答(孝敬)母亲;③从母爱中汲取力量,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文中找打答案。

(2)考查对母爱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擞、馨、媲”容易写错。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玩味: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意味。所以“玩味”的近义词是“品味、体味”。

(5)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即可。(6)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7)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文章4,5两段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

(8)考查理解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理解,“恨”是遗憾、悔恨之意。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使自己想要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遗憾。这种感情和愿望,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9)考查对母爱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4)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5)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6)此题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能力。

(7)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8)此题考查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能力。

(9)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分析其表达效果。

(1)你们完了,快完了!

句式: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

(2)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句式: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

【答案】(1)感叹句;揭露了敌人的虚伪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

(2)反问句;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于句式的掌握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1)由感叹号可知,为感叹句。结合课文内容,可知这是闻一多先生对于反动派的痛斥,

因此表达效果为揭露了敌人的虚伪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

(2)由问号以及语气可知,为反问句。结合课文内容,可知这是闻一多在义愤填膺的状态下发出的呼喊,因此效果为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

故答案为:(1)感叹句;揭露了敌人的虚伪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2)反问句;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

【点评】本题的考查将句式语气知识与课文内容相联系,难度中等,主要在于理解内容。

7.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和感叹句,使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更强烈。

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

反问句 :________

感叹句:________

(2)修改病句,在原句上改。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首个试验乘火箭上天

【答案】(1)我们难道能忘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吗?;我们怎能忘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

(2)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解析】【分析】(1)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把改成可以分成四个步骤:①有“不”去“不”,没“不”加“不”;②加上疑问词。把句号改成问号。④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句子整理通顺。按照上述方法可以把这个陈述句改为:我们难道能忘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吗?陈述句改为感叹句,只需在陈述句前或者句末加上感叹词与感叹号就行,比如“啊、呀”等等。据此这句话可以改为: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呀!

(2)语义重复,应删去“第一个”或“首个”。

故答案为:⑴我们难道能忘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吗?我们怎能忘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

⑵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本题要求将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⑵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8.把下面的内容放在A,B两种语言环境中转述,要求人称正确,语气准确,内容清楚。

1955年6月,科学家钱学森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了求救的呼声。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A.送信人对王炳南大使说:________。

B.王炳南大使不在,送信人对他的秘书说:________。

【答案】“王大使,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转交给您,他指示您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先生回国。”;“秘书同志,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交给王大使,并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先生回国。请您把总理的话转告王大使。”

【解析】【分析】转换引述句:(1)标点符号的改变(2)人称的变化

如:A.送信人对王炳南大使说:“王大使,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转交给您,他指示您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先生回国。”

B.王炳南大使不在,送信人对他的秘书说:“秘书同志,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交给王大使,并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先生回国。请您把总理的话转告王大使。”

【点评】掌握转述句改引述句的方法。平时多练习。

四、语言表达(共10题;共68分)

9.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象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翻来覆去”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意思可以有小的改动):________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中“这些”指什么?②文段中“快乐”与惆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1)傅雷家书;傅雷

(2)来回翻身

(3)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

(4)①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②示例:不矛盾。“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解析】【分析】(1)根据“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知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作者是傅雷。

(2)根据对这个成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可知“翻来覆去”,形容来回翻动身体。这里形容傅雷因挂念儿子而睡不着觉,来回翻动身体。

(3)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意思是我和妈妈两个人都懂得这些。据此改动句子即可。

(4)①根据“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可知这些指的是: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②结合“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可知,儿子成长的往事在父母回忆起来都是快乐的,而又担心噜哩噜苏的抖出你不愿提及的往事会让你憎厌。

故答案为:⑴傅雷家书;傅雷

⑵来回翻身

⑶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

⑷①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②示例:不矛盾。“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⑷①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②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10.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解说:这一句冒号使用正确。

B. 这道理听起来不错,可是你应该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解说:这是转折关系的复句。

C.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解说:划线的依次是形容词和数量词。

D. 星光灿烂眷恋祖国心情放松都市精灵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完全相同。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复句的类型,词语的性质和短语的结构等,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练习。D项解说有误,这四个短语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分别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做此类题,要注意平时多加训练这类题型,找到做这类题型的方法和规律。

11.下面主动句式变换成被动句式有误的一项是()

A. 海水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远近大小的岛屿被海水吞没了。

B. 狄杜把奴隶们投入死海,波浪却将奴隶们送回岸边。奴隶们被狄杜投入死海,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C. 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过去沙漠没有被人类征服。

D. 母亲把蘑菇采了来。母亲采来了蘑菇。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句式转换的考查。D项中“母亲采来了蘑菇”不是被动句,不符合题干要求。查以改成“蘑菇被母亲采来了。”其它几个选项没有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句式转换首先要明确常见句式有哪些种,然后才能进行彼此间的转换。转换句式有个原则,就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学生在这点上犹其要注意,以免出错。

12.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不相同的一项是()

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是,一双鞋也许不能走遍天下,但频繁换鞋子,走几步换一双,且不说付出的成本太大,光换鞋子这种折腾就势必影响赶路。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不会频繁瞎折腾;一个脚踏实地的国家,不会动辄改弦易辙。国家越自信,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就越有底气;认定方向,戮力同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中国梦便不遥远。

A.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啊,请不要频繁瞎折腾了!

B.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怎么不会频繁瞎折腾?

C.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难道可以频繁瞎折腾?

D.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一定不要频繁瞎折腾!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 怎么不会频繁瞎折腾?”一句,否定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一定会频繁瞎折腾。和例句意思不一致,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句式变换后意义的区别。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本文每个句子意思、语气、词义的细微差别,分析表意的区别,选出正确答案。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与泰山相比,黄山要文气一些,没有寺庙香火,像一个不ān世事的人,自然,质朴。进山的人不求佛拜祖,不烧香许愿,它就这样敞开自己,接纳每一个有缘相见的人。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山风凌厉,劲松回击,那些松树终把山风抽打到呜咽。奇石耸立,云海变幻,黄山总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心灵的振撼。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划线字注音。

ān________

不________世事呜咽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3)“厉”在《新华字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凌厉”的“厉”意思应为()。

A.严格

B.严厉

C.凶猛

(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

【答案】(1)谙

;yè

(2)振撼

;震撼

(3)C

(4)作为一座山,这不正是它的本分吗?

【解析】【分析】(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字形题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2)字形题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3)凌厉,指凌空高飞;意气昂扬,气势猛烈。

(4)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要想原意不变,需要在句子中添加否定词。

故答案为:(1)谙;yè(2)振撼;震撼(3)C(4)作为一座山,这不正是它的本分吗?【点评】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成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14.某班级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活动,请你参与。

(1)以下是某同学演讲稿的部分片段,请按要求修改。

(A)“百善孝为先”,望文生义,就是在所有的美德中“孝”排在第一位。木兰替父从军,白居易孝亲敬老,郑板桥责行孝道……(B)从这些历史典故中,我们领悟到秉承孝行的可贵和可敬的精神。()C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孝行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全然遗忘甚至淡化。(D)一杯茶、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让我们用行动饯行孝义,让孝与和谐相伴,让孝与爱心同行。

①文段中有错别字,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A)句用词不当,应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③(C)句画线处词序不当,应修改为________。

(2)请仿照例句写一句话体现你对“孝”的理解。

例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3)作为中学生的你,将如何用实际行动孝敬长辈?

【答案】(1)饯行;践行;望文生义;顾名思义;我们的孝行却在不知不觉中淡化甚至被全然遗忘。

(2)孝是设身处地的理解,孝是嘘寒问暖的关爱。孝是知恩顺义的回报,孝是春去秋来的坚持

(3)尊重长辈,聆听他们的教诲,采纳他们的合理意见,努力学习健康成长。耐心的与长辈沟通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付出,让他们感受到晚辈的关心。尽自己所能不给长辈添麻烦,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解析】【分析】(1)①“饯行”指亲朋好友欲远行,置办酒席,为其送行,以示祝福和惜别。“践行”意思是实践,用实际行动去做某些事。此处应取“践行”之意。②“望文生义”指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含贬义,不合语境。此处应为“顾名思义”指看到一个事物的名字就会知道它的意思、意义等。③“遗忘”与“淡化”顺序颠倒,改为“淡化甚至被全然遗忘”。(2)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按照其主题内容即“孝是……”仿写即可。如,孝是异地他乡的思念;孝是笔墨书信的倾诉;孝是煮汤熬药的焦虑;孝是身体安康的欣慰。

(3)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如体谅父母,不乱花父母的钱;不提无理的有求;不惹父母生气;父母生病时给与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星期天同父母看望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

故答案为:⑴① 饯行 - 践行;② 望文生义 - 顾名思义;③ 我们的孝行却在不知不觉中淡化甚至被全然遗忘。

⑵孝是设身处地的理解,孝是嘘寒问暖的关爱。孝是知恩顺义的回报,孝是春去秋来的坚持

⑶尊重长辈,聆听他们的教诲,采纳他们的合理意见,努力学习健康成长。耐心的与长辈沟通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付出,让他们感受到晚辈的关心。尽自己所能不给长辈添麻烦,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注意同音字字形的区分。

②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运用是否得当。

③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语序是否得当。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要注意要求仿写的内容和句式的结构和修辞特点。

⑶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学生解答时,注意要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解答。

五、综合题(共3题;共22分)

15.扩展句子。请把下面的句子主干扩写成不少于20个字的一句话。

高阳县是纺织之乡。

【答案】不少于20字,句子连贯,句子成分搭配得当即可。

【解析】【分析】扩写句子的方法主要是增加“枝叶”内容,应注意:一是不能违背原意;二是不能改变结构,三是必须搭配恰当;四是力求内容丰富。符合题意即可。

16.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反问连用的句子。

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

【答案】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能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难道不是诗吗?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句式改写的考查。句式改写有个原则就是,句子形式改变了,但内容不能改变。要把本题中的句子首先由一个短句改写成长句,就是要把并列的几个词语改成并列的几个分句,并列的词语改成“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然后把陈述句式改成反问句式,“这难道不是诗吗?”意思与原句是一样的。

【点评】本题是对句式变换的考查。句式变换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形式改变,但内容不能改变。要注意改前和改后内容的审读。

17.将下列几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可增删词语,但语意不变)

这位女孩名叫豆豆。她穿一件粉红连衣裙。她特别爱笑。她梳着马尾辫。

【答案】这位梳着马尾辫,穿一件粉红连衣裙,特别爱笑的女孩名叫豆豆。

【解析】【分析】“这位女孩名叫豆豆。”这句话是句子的主干,其他三句都表明女孩的特点,修饰女孩作定语。【点评】本题考查短句变为长句。先确定句子的主干,然后把修饰语做名词的定语。注意修饰语的排列:限定词+数词+描绘词(大小,长短,形状,新旧,颜色) +出处+材料性质,类别+名词。

四、语言表达(共17题;共86分)

18.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①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改写成祈使句:________

②叫我发愁的是一粒珍珠、一块宝石都没有,没有什么戴的。我处处带着穷酸气,很想不去参加这个晚会。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

【答案】你借给我这件吧。;难道想去参加这个晚会?

【解析】【分析】祈使句是对对方劝说、要求或带有命令、禁止等语气的句子,反问句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肯定意思的句子。根据两个句式的特点按照原句的内容改写。

【点评】句式的改写,只能改动句子的表达形式,原意不能改变。

19.下列与画线句子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清晨,淡蓝的轻雾中,一丛丛郁郁葱葱的树林静静立在湖边,它们望着水中自己的倒

影。静寂的群山、树林,都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越发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那些远山、丛林、微澜,都有无言的柔情。有风拂过林海,几只白色的鸟儿站在枝头上,真是“林静鸟谈天”。大自然安然、宁静的气息一时间向你袭来。

A. 由于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静寂的群山、树森,越发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

B.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难道是因为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

C.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不都是因为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吗?

D.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是因为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啊!

【答案】 B

【解析】【分析】划线句子采用的是肯定句,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意思是一样的,故选B。

【点评】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对下列句子提取主干,正确的一项()

A.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他摸钱)

B. 郑屠整整的自切了半个时辰。(郑屠切时辰)

C. 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我干事)

D. 孔乙己身材高大。(孔乙己高大)

【答案】A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即可。

A正确

B郑屠切

C掌柜说我干不了事

D身材高大

故答案为:A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

二、多选题(共1题;共3分)

中考语文答题实用技巧归纳

前言:本人根据在亲身工作经历,整理了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条文严紧的标准版<中考语文答题实用技巧归纳>,预期通过“填空式”撰写,供大家学习参考,减轻大家的工作负担。格式都按照公文标准排版好了,直接下载编辑/打印使用即可,谢谢!上面前言部分使用时请删除。 中考语文答题实用技巧归纳 基础题: 一、语音: 1、考查形式:以词语、句子、成语等的形式出现; 2、考查内容: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 3、复习方法:“中考测评”(白皮书)。 二、错别字: 1、考查形式:以成语或句子形式出现; 2、考查内容:成语错别字、形似错别字等; 3、复习方法:“中考测评”(白皮书)、成语错别字卷。 三、选词填空: 1、查内容:近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 2、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一词多义:(选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 词语的感情色彩:(选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

前后词语的搭配; 选项中各项近义词词义的细微差别; 近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与句子的感情色彩是否相符; 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语感; 回忆自己平时看书看到的同一语言现象、语言环境或用到这些词语的句子,两相比较从而判断。 四、成语(词语)的运用: 方法:1、从词义上去判断(这个词、成语形容的对象是什么?它适用于什么范畴?) 2、关联词的搭配(熟记“中考测评”关联词表) 3、成语的感情色彩与句子的感情色彩是否相符; 4、成语与句子前后词语的搭配; 5、表意是否重复(成语用后与句子意思是否重复) 五、语病: 复习各张专题卷,注意各类病句的类型,懂得修改病句。 六、语言得体: 1、注意场合:庄重场合、工作场合、日常场合、娱乐场合等; 2、注意对象:上级与下级、平辈与平辈、小辈与长辈、老朋友与新相识等; 3、注意礼貌用语及语气表达; 4、各种句式语气由弱到强的情况:否定句——肯定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反语。 七、语言的连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超全整理!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超全整理! 摘要:面对初中语文考试,同学们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担心。担心自己的作文写作,分数太低会被其他人远远甩开;文言文和诗词默写怕拿不到满分;担心自己的阅读理解拿不到高分。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考试中的难题,专门整理了一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大汇总,分享给同学们,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解题技巧。阅读理解历来被同学们视为难点,如何在短期内将阅读理解复习好,同学们应该在了解试题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讲究复习策略,掌握答题方法。 关键词:解题技巧;修辞手法;文章主旨;关键词;写作意图和目的 一、读懂文章,仔细审题 拿到文字材料,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注意文章的题材,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然后审查下面给出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细读一边文章,这样做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 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这就需要同学们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掌握解题技巧 下面将为同学们罗列出各种阅读理解的问题形式,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来,一般来说正面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反面情绪的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从字里行间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流露,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委婉含蓄,要联系生活细细品读。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某句的作用,或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一般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首尾呼应,或者是寓意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 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 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 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 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 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总结:所以说做什么题目都要讲究方法的,以上题目不要循序渐进的做题,先找容易做的。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 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 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 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 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 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 (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 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请参阅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五、文体知识备忘录: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看文章题目; 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 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总结

有很多同学问我现代文阅读题怎么答,今天统一和大家说下,干货很多,建议大家收藏这篇文章,打印。 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套路 一、相关知识积累 (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四)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 (五)抒情方式/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广大老师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语文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家长也认为,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不惜千金也要买,与教材无关的书,一本也不要。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十分有限。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缺乏具体的指导,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每个年级每个学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究竟适合读哪些好书,读书后如何进行信息反馈),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五篇课文。其课程编排的特点是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仍然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乏味,效率低下。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希冀通过研究,为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找到理论依据,为语文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提供一种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 2.群文阅读: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4.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以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一)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020中考语文八大技巧答题技巧_知识点总结

2020中考语文八大技巧答题技巧_知 识点总结 中考中,语文试卷除了占得分值比较大之外,语文还是中考的第一科,这科发挥好了,后面的心态也会比较好。而语文的答题通常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需要的是同学们尽量靠近参考答案,抓住重点,符合阅卷老师的评分标准,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考语文八大考点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八大知识点答题技巧 一、基础知识题:信语感,多比较这一块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做这一块题的基本原则是信语感,多比较。考前我们已经作了充足的准备,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们应付该相信自己看到这题时的直觉。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答案的习惯,因为语文题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二、语言表达题:落实题干要求语言表达题是年年变化最大的题目,也是比较能考察学生语文素质的题,当然也是一道容易拉分的题。碰到新题,不要慌张,这类题总是给出了比较明确

的要求,我们只要一一落实这些要求,并尽量让语言美一些,符合情理就可以了。 三、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中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这类*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科技文阅读:抓信息,会比照科技文不是考察我们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也不是考察了解这个内容多少。它考察的是我们的语文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快速阅读*,了解*大义和作者写作思路,做题时把每一个选项返回*,认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五、文言文翻译:直译句子,一字不漏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这里的“信”就是忠实原文,就是直译;而“达”就是要通顺,符合语法。所以,翻译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字字有着落”,一字一字地翻译,不能只管大意。 六、诗歌:套用术语,分析诗句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术语,知道了诗歌设题的基本模式及做题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诗歌的基本分类及每类诗歌的情感与主旨,我们现在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及解题方法归纳

初中语文考点及解题方法归纳 基础方法 一、解答阅读题的一般环节和步骤: 1、看标题。(大致了解文章文体) 2、看题目; 3、看文章。①边看边归纳各段或各部分的大意,理解文章的思路、情感;②划出有助于回答题目的词、短语或句子; 4、简单归纳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5、再看题,明确有几点要求; 6、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在文中的范围; 7、在确定的范围内细细筛选提取或概括符合题目要求的要点; 8、将要点连缀成答案。(用数字序号明确标出要点) 二、整体感知的内容 1.理清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2.明确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 3.判断文体、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 三、审题、确定答案范围的方法 1、切分题干,明确题目有几点要求。 2、在文中找出与题干相照应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寻求答案。 3、答案不在前面就在后面,既不在前面也不在后面,就在句子本身。 四、题干中,一些短语的暗示作用 1.“结合全文”,指答案分布不在一处,常常有2处以上,经常是一段或几段一个要点,需一段一段地阅读,归纳要点; 2.“在第x段中”,指答案需在相应的段落中一句一句地阅读,提取要点; 3.“结合上下文”,指答案在上下文中。 4.“结合材料作答”,指形成的答案里,要有链接材料里筛选的要点,提取的词语。 5.“举具体事例证明xx观点(道理)”,指举的事例要有具体的人名、取得的成就,用词要和观点(道理)相照应。 五、解答阅读题的2个注意点 1、阅读理解是指弄明白作者的思想、态度、情感等,除有特殊要求的外,一般要先抛开自己的观点解读,不可以自己的想法代替作者的思想。 2、回答问题应用平实性的语言明确表达意思,不可用修辞、象征等方法含蓄表达。(题目有要求的除外) 文学类作品题型及解法: 一、品味词语的方法 1、明确手法①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②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等。 ③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④词语——色彩词、动作词、叠音词等 2、根据词语的基本义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通过增、删、换、移等方法思考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表意) 4、体味作者蕴含在词里的情感(人物描写要通过动作、神态等领会人物的心理)。(表情) 二、理解句子的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改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值得初中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问题的研究,能使初中语文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使教师不再主宰课堂,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通过分析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不仅反思教学中的自身行为,还对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反思,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富于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提供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平台。 3、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有助于以研促教,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专家学者现在比较关注有效教学策略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所研究的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然而在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却未能形成具体可借鉴的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策略。 本课题通过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广泛收集整理有效阅读的教学方法,在重新审视教学现状,反思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借鉴、实践比较、形成适应初中

(完整)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 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

(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

最新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一、中考记叙文常见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①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描写(6)心理描写 (7)景物描写 (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夏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夏辉 发表时间:2019-10-10T16:01:56.4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0期作者:夏辉[导读] 初中语文作为提升初中生识字率、表达能力和沟通鉴赏能力的学科,除了讲授基础的语文知识外。南充市高坪区阙家小学四川南充637170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而阅读是对学生语文兴趣与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中进行对阅读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兴趣,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阅读技巧,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作为提升初中生识字率、表达能力和沟通鉴赏能力的学科,除了讲授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途径。为了优化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究了一些提升阅读有效性的方法,希望能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创设形象温馨的阅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活动,能有效拉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审美距离,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巧妙地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形象地呈现出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然后进行阅读学习。通过媒体性情境,可以进一步强化支持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利用生活化、问题性、活动式教学情境,来不断、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注重通过阅读学习指导,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而且还要鼓励他们善用特定情境实施阅读学习,丰富阅读内容,积累语言素养,为后续能力和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二、尊重差异学情,巧引有效阅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阅读基础、习惯、兴趣、爱好和能力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重视他们的阅读差异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阅读目标,灵活指导他们开展有效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阅读材料,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与作者情感,从而发展自身个性,实现个性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培养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并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三、传授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真知往往源自于实践,学生只有灵活运用自己的口、手、脑,靠自己去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充分地将内在的动力挖掘出来,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起着引导的作用,老师只有调动学生自身的兴趣才能够使学生的语文阅读有一个质的飞跃。学生要想对新的领域进行独立探究就必须要有自学能力,要真正地了解学习方法。在对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譬如,教材里有着两种任务(指导写作和指导阅读)的习作例文,不仅让学生领悟学习方法,还要求老师辅导学生读懂课文。所以我总是在给学生布置作业之前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此举是学以致用与读写结合的体现,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优化阅读内容,提升阅读效果 对于初中生来说,课业不是很重,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优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当地拓展阅读内容。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还可以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采用期刊杂志、课外读物等上面的一些阅读素材,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还能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可以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语感,让初中生感受到大阅读的意义所在。在阅读的作业设计上,也要精心设计,只要到能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益于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都可以让学生阅读起来。在作业的完成方式上,可以是阅读、阅读背诵、读后感等。在阅读主体上,可以是小组合作阅读与探究,也可以是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这样学生不但能收获阅读的知识,还能感受到同学的友情和父母的关爱,可谓一举两得。 五、开展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将阅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生进行阅读后,进行仿写、续写等训练,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知识的积累,更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使学生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结合自身实际生活,仿照课文对石拱桥的说明顺序和技巧,进行写作练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总之,通过阅读学生能丰富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因此阅读对学生尤其重要。在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以此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积累阅读数量,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文化和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邢丽颖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2018,(08)。 [2]黄国鑫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探索[J].科学咨询,2018,(05)。 [3]单吉轩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7,(32)。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中考语文解题技巧归纳汇总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中考语文解题技巧归纳汇总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中考语文解题技巧归纳汇总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正确、准确的抄写,不可多抄,不可漏抄,注意标点符号的规范,若看拼音写的汉字不会写,应写上一个同音字,切不可空着。 2、填词:(以现代文语段积累中的内容为主) (1)反义词; (2)递进关系:题目中如果出现有“乃至、甚至、不仅……而且……”等词要仔细分析所选词语的表意程度的深浅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要关注待选词语和比喻、拟人对象的对应关系 3、修改病句 找准主谓宾:确定动词,动词之前发出行为的人或事物为主语,动词之后承受行为的人或事物为宾语,发现是否缺主语、缺宾语或主宾、动宾搭配不当(详细方法见病句强化训练资料) 补充:(1)句中有多个主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时,考虑主宾搭配不当,方法为为每个主语寻找一个合适的谓语动词(2)当句中有多个宾语,却只有一个谓语动词时,考虑动宾搭

配不当,方法为为每个宾语搭配一个合适的谓语动词 4、排序还原:①主语一致,同一句中的不同分句的主语应是同一个; ②语境一致,主句和备选句所营造的氛围或感情基调应是一致的; ③句子结构一致,当选项中各个分句的结构已经一致的时候,短句前,长句后; ④考虑逻辑顺序,找准中心句(观点句),区别材料句,按照总分总、总分或分总、时间、空间、思维的顺序排列 5、选题:分析主题,抓住关键词,然后分析主题类型 (1)类似“武汉发展”的主题,则划分小方面,每一个小的方面就是一个选题 (2)已经是个小范畴的主题或是具体的一个活动了,则在关键词的后面加上“意义、目的、原因、益处、弊端”等词构成选题。 6、活动设计题:表现形式为“以……为内容|主题开展……”,常见的活动方式有: (1)亲自体验解决问题:查资料、采访、主题班会 (2)竞赛活动:演讲、诗歌朗诵、作文竞赛、书法比赛、辩论 (3)展览类:书抄报、展板、黑板报 (4)讲座类:知识座谈、讨论会、名家讲座、交流活动 (5)趣味活动类:对联、灯谜、成语接龙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一个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可将零散化、碎片化的阅读整合为整体性阅读,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维体系,培养整合信息、批判思考的能力。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多是单篇教学为主很少引入群文型的阅读教学缺陷,提出群文阅读的准确定义,群文构建的建议及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史上的热门话题,受到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的关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中心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许多学者、专家和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上不断钻研探究,取得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成果。但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教师难以讲出新意、课堂气氛僵化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既与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碎片化阅读”有关,但更主要是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新意和活力。因此,许多教师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浙江的语文名师蒋军晶首先开始尝试群文阅读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师生以一个话题为中心选择一组文

章,围绕这个话题进行阅读讨论,各抒己见,最终获得一个普遍受认可的结果。群文阅读本质上是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目的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观点碰撞的平台,最终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及观点融合。群文阅读主要有两个核心概念:“群文”“话题”。蒋军晶认为,群文,“文”就是文章,是指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呈现3-8篇不等的文章。话题,即群文阅读中的“议题”。西南大学于泽元教授认为,议题,是指可以议论的话题,它有两个重要特点:开放性和可议论性。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是指教师和学生围绕它可以进行讨论的话题。 群文阅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大多在小学,在中学的比较少。中学更多的是在单篇教学时引入互文作品的某一片段进行对比,并没有形成群文型的阅读教学。究其原因,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师缺乏群文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缺少比较辨析的思维。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整合思维。许多教师对群文阅读了解不深,简单地将它等同于几篇文章组合起来阅读,既缺少话题意识,文本呈现也较为随意。只看到文本之间的表面联系,而忽略它们横向的比较性,导致一些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只能停留在浅层比较,学生缺少深入思考,不能真正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因此,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构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话题的选择应以人文主题为主,读书方法次之。

部编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课外辅导知识教材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