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特点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86例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86例分析【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丹参为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治疗措施,现就8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2]:①发生在术后3~7天,除切口有较多黄色渗液外,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妇科手术脂肪液化24例,剖宫产脂肪液化62例。
合并肥胖26例,贫血12例,糖尿病8例,滞产6例。
术后3天内22例,4~7天64例。
1.2 方法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
对照组切口未裂开者挤出或穿刺抽出皮下液化的油状物,切口局部加压包扎,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切口裂开着,撑开脂肪液化之切口,用凡士林纱布填塞引流,隔日换药1次。
切口干燥后,用阔蝶形胶布拉拢固定;红外线照射每次30min,每日2次。
治疗组除采取上述治疗外,根据空腔大小注入2~5ml不等的丹参注射液,切口局部加压包扎,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
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营养支持治疗。
1.3 观察项目:两组伤口愈合时间,切口感染情况及换药次数。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2.1 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治疗组10天内愈合40例,超过10天愈合3例;对照组10天内愈合17例,超过10天愈合26例。
经统计学处理,p7次 7例;对照组换药次数≤7次17例, >7次26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3.1 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3.1.1 患者本身因素(1)肥胖是腹部刀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
肥胖使皮下脂肪厚度增加,增加了手术难度,加上术中对脂肪组织的损伤,使脂肪组织发生缺血、无菌性坏死,产生渗液,影响伤口愈合。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

治疗
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并及时引出切口内液化的脂肪
1.一般处理 2、蝶形胶布
如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剪去1~2根缝线,撑 开切口少许,内置生理盐水纱条引流,通过换药就可使切口愈 合
5、皮下脂肪缝线不宜过密。 6、红外线等照射切口,也能一定程度减少切口液化的发生。
脂肪液化
FAT LIQUEFACTION
脂肪液化
概念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高危因素 治疗 预防
什么是脂肪液化?
切口脂肪液化:是手术切口部位脂肪细胞无菌性变 性坏死的过程,脂肪细胞破裂后脂滴溢出、聚集, 在切口内形成一定量的液态脂肪,并伴有局部无 菌性炎症反应。
好发部位:腹部、胸部、下肢
3.其他因素
膳食结构单一,营养不均衡,少食或基本不食动物蛋白 贫血、低蛋白血症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术前软组织损伤等亦是发生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
高危因素
手术操作
术中高频电刀 使用不当
术中切口保护 不力
缝合欠佳
其他因素
无限度地、不正确地使用电刀,会加重组织损伤,导 致切口并发症的增加、增加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及 延迟伤口愈合率等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表现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多有以下临床表现 1、术后切口有黄色渗液渗出,一般不伴切口红肿、发热; 2、切口愈合不良,穿刺或撑开切口可见淡黄色含脂肪滴渗液; 3、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 4、体温及局部皮温正常。 5、白细胞计数正常; 6、渗出液涂片培养无细菌生长; 7、穿刺抽出黄色液体或B超检查探及皮下积液。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0例临床分析

进愈合。术后行红外线或微波照射切 口, 保持
切 口干燥 ,有利于防止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渗出处部分皮肤或皮下裂开 , 渗出液涂片存在
( 二) 妇产科腹部切 口 脂肪液化的原因分
析
6 . 对产程延长及滞产者 , 要及时进行识别和处 理 ,提高助产人员及产科医生技术水平。7 . 术
较多脂肪滴 ,连续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体温
液化2 2 例, 发生率1 . 6 4 %。术后患者多无 自觉
症状 ,于术后3~ 7 d 发现切 口处有黄色油性或 血『 生 渗出物 ,切 口处无明显红肿热痛 ,但可见
浮的脂肪滴;③切口 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 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
见大量脂肪滴 ,连续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过紧可使组织坏死 , 缝扎过松止血不彻底 ,渗 出物较多,缝合时留有死腔 , 可扩大局部炎症 反应 , 缝合组织层次对合不 良 致切 口 裂开,均 可导致脂肪液化。近年来高频电刀在临床上广
泛的应用,也增加了切 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手术室器械的刺激 ,止血 的不彻底 ,时间过长 均可以造成脂肪无菌 『 生 坏死 ,从而导致脂肪液
高 ,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明显增加。
一
条引流 , 待渗出停止后拔除。2 . 合理使用高频 电刀 , 避免损伤皮肤真皮层 ,对肥胖患者应慎 用 电刀,必须使用时 , 应将 电刀强度调到以恰 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 ,
同时尽量缩短 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 ,以 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变性坏死 。3 纠 正贫血 、 低蛋 白血症 ,术后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疗及营
产科手术后腹部切 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换药、切 口加压包扎 ( 腹部压盐袋 ) 、清创缝合治疗后 ,患者均痊愈 出院。结论:妇产科腹部切 口 脂肪液化与肥胖、医生缝合技
妇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探析

带来了比较大的痛苦, 并 增加了其经济负担[ i - 2 ) 。 本次研究对出现切 治疗后, 切 口仍 然出现裂 开状 态, 必须再 次接受缝合处 理 】 。
口脂肪 液化 症 状 妇 科 腹 部 手 术 患 者在 治 疗过 程 中应 用红 外照 射 技 1 . 5数 据 处 理 术 的临 床 效 果 进 行研 究 。 现 对 整 个研 究 过 程 汇报 如 下。
疗有效率9 1 . 3 %。 两组患者切 口脂肪 液化病 情治疗效 果组 间差异
体重、 生产 情况 、 婚姻 状 况 、 发 病时间等几项 自然 资料方面 比较 有显 著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O . 0 5 ) 。 详见表 1 。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的应用 [ J ] .中华 护理杂 志,2 0 0 9 , 4 4( 8 ) :7 6 4— 7 6 5 .
2 张晨旭.细节护理在手 术室护 理中 的应 用与效果 评价 [ J ] .健康
负担 ,同时也是引发 医疗 纠纷 的主要 原 因之 一… 。要想 有效 地避免这种情况 的发生 ,护士早 期发现 还有 针对性 的处 理都
经涂片镜检能够见 到红 细 胞 以 及脂 肪 滴 ,经 过 多次 的 培养 ,
没 有 细 菌 生 长 院妇 产科腹 部手 术切 1 : 3 脂肪 液化 进行 回顾性 的分 析 ,现总结 如下 。
必读 ,2 0 1 2,1 1( 1 O ) :4 9 3— 4 9 3 .
3 李艺碹.细节护理在手 术室护 理中 的应 用效果研 究 [ J ] .健康必
读 ,2 0 1 3,1 2( 3 ) :4 3 0— 4 3 0 .
4 邢琳琳.对细节护理在 手术室 护理 中应 用效果 的分析 [ J ] .求 医
・
l 86 ・
Cl i n i c a I R a t i o n a I Dr u g Us e, D e c e mb e r 2 0 l 3 ,v 0 1 . 6 No . 1 2 C
手术 p 过度 紧张而对手 术进 程造成 不 同程度 的障碍 ;此 间 医 护人员应尤其 注意遵循 细节 护理原 则 ,重视 手术 所涉及 的各
可对 临床治疗 与护理 质 量方 面产 生 良好 的 促进 与 改善作 用 , 同时还 可使患者术前 出现 的压抑 、焦虑 以及 紧张心理 状态 得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论文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临床资料。
结果:妊娠期水肿、肥胖、糖尿病、高频电刀的使用等因素增加了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比率。
结论:及时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尽早处理。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防治措施,以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008年1月~2010年1月将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治行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2例,其中剖宫产26例,妇科手术6例。
临床表现:32例术后多无自觉症状,于术后3~10天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液渗出,按压切口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
切缘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表皮相连。
20例为术后3~5天出现切口渗液,12例为术后7~10天才发现。
32例患者中7例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对症治疗。
术后加强伤口护理。
术后48小时腹部切口给与微波治疗,日2次,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的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
每日检查腹部伤口,如发现切口有少许渗液者,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渗液挤净,伤口覆盖碘伏纱布,并辅以物理治疗。
渗液多时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在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拆除部分缝线,用甲硝唑液及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加压包扎或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将α-糜蛋白酶均匀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加压固定切口,一般隔日换药1次,必要时1天1次。
如渗液量大经上述处理效果不理想者,则拆除脂肪层线结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待无明显渗液、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后进行ⅱ期缝合。
部分患者应用静脉或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物理及支持疗法。
另外还可以参考下述作者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法。
浅谈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

浅谈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作者:胡付姣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临床分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防御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201001~201301妇产科患者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41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皮下脂肪厚、切口暴露时间长、高频电刀、缝合技术欠佳、自身体质愈合低下等,以上均是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
结论提高缝合技巧、慎用电刀、缩短手术时间、预防术后并发症等处理措施均可以降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脂肪液化;对症处理脂肪液化属于无菌性炎症,是脂肪细胞受到损伤后出现破裂、坏死进而液化的过程,脂肪坏死崩解产物脂肪酸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的炎症反应[1]。
切口脂肪液化不仅使切口感染的几率增加,还使切口愈合时间延长,目前,肥胖者及临床剖宫产率的增高,妇科手术的广泛开展,使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现对河南省开封市妇产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41例发生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1例患者中,剖宫产30例,妇科手术11例,有14例皮肤切口全层裂开,年龄21~66岁,其中33例皮下脂肪厚3~10.5 cm,平均为5 cm。
11例妇科手术患者中,子宫全切术后7例,次全切4例,年龄38~69岁,均用电刀,肥胖7例,糖尿病2例,贫血2例,术后发热﹑咳嗽3例,低白蛋白1例。
30例产科剖宫产,年龄在20~42岁,体重严重超标者25例,全身水肿者9例,合并糖尿病者7例,轻中度贫血者3例,术后出现发热﹑咳嗽者5例,合并低蛋白血症者4例。
1.2 手术时间和出血量 41例患者中,28例剖宫产手术时间平均延长30~50 min,8例妇科手术时间延长40~90 min,术中有10例出血量约在500~1000 ml,其余31例出血量100~400 ml。
1.3 临床症状术后3~10 d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切口有淡黄色油性或浅红色血性渗出物,切口无明显的感染症状如红、肿、热、痛现象,偶见硬结,镜检时见有许多的脂肪滴,细菌培养3次均为阴性。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

般资料 : 收治行腹部手术术后发生
切 |脂肪液化 患者 3 1 2例 , 中剖 宫产 2 其 6
例, 妇科 手术 6例 。 临『 现 :2例 术 后 多尤 自觉 症 状 , 米表 3 于术 后 3~1 0天 换 药 时 发 现 切 口有 淡 黄
胖、 2例糖尿病合并肥胖) 。6例妇科手术 均使用 了高频 电刀 。
切 口脂肪 液化 的原 因及 防 治 。方 法 : 回顾
性 分析 收 治腹 部 切 口脂 肪 液 化 病 例 临床
引流, 待无 明 显渗 液 、 鲜 肉芽组织 生成 新 后进行 Ⅱ期 缝合 。部分 患者应 用静 脉或
L服 抗 生 素 预 防感 染 , 辅 以物 理 及 支 持 J 并 疗 法 。另 外 还 可 以 参 考 下 述 作 者 对 于 腹 部 切 f脂 肪 液 化 的 治 疗 方 法 。 如 陈 金 明 _ = = _ I
论 著 ・嫒 床 论 坛
0HI N E C 0 M M “N{ Y D 0 C T R3 T O
妇 产 科 腹 部 手 术 术 后 切 口脂 肪 液 化 3 2例 临床 分 析
边 文 平
盖碘伏纱布 , 并辅 以物理治疗 。渗液多时 或持续时问较长者 , 征应H抗 生素预防感 j
染 时 拆 除 部 分缝 线 ,1 硝 唑 液 及 生 理 』 J
Hale Waihona Puke 措施 , 以减 少切 口脂 肪 液 化 的 发 生 , 进 促
等采用皮下置 管负压 引流 治疗 腹部 切 口 脂肪液化取得 1较好 的疗 效… 。陈丽 函 r 等运用综合物理治疗应用微波 、 氦氖激光
及 特 定 电 磁 波 进 行 体 外 照 射 治 疗 脂 肪 液 化 , 明 显提 高 腹 部 七 口脂 肪 液 化 的 I 能 U 期 愈 合 率 , 短 愈 合 时 间 。 联 合 应 用 大 缩 黄 、 硝 外 敷 可 加 快 切 [ 愈 合 J 采 芒 J的 。 川 坩 参 及 持 续 负 吸 引 治 疗 腹 部 E I UL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用以早期诊断并加以防治。
方法:对78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积极治疗基础病和原发病,并对少量渗出液、多量渗出液、高温等现象进行分别处理,总结经验。
结果:患者全部治愈,无复发现象,切口愈合良好。
其中10例患者进行ⅱ期缝合,所有患者腹部切口均未发现感染现象。
结论:糖尿病、肥胖、贫血、妊娠期水肿、滞产等症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用本次研究的处理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使切口愈合时间大大缩短,并无复发现象发生。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临床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8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91-01
随着女性肥胖率的增加以及在腹部手术中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腹部手术切口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
脂肪液化是造成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愈合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脂肪较多的切口处使用高频电刀进行手术时,可能因为电刀产生的高温使切口脂肪细胞受损破裂或坏死而导致液化现象产生[1],使患者的切口不愈合或愈合时间延长,并导致患者继发感染,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心理和经济负担。
现选取我院妇产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78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
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共78例,年龄在22到52岁之间,平均38.1±
2.5岁,其中剖腹产手术的患者52例,其他妇科手术患者26例。
1.2 诊断标准。
①手术切口不易愈合,皮下组织处于游离状态,渗出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油滴;②切口边缘组织和皮下组织在表面上没有坏死症状发生;③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是非细菌性炎症中的一种,在培养皿上进行3次渗出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现象,同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发现大量的脂肪颗粒。
1.3 临床特点。
78例患者在手术后大多没有异常感觉,但在术后3~9天中换药发现有淡黄色水样渗出液从切口渗出,挤压可使渗液增多,切口红肿现象不明显,可见切口愈合情况不好。
在这些患者中有45例在术后2~5天开始有渗出液流出,32例在术后5~10天发现。
78例患者中有10例体温升高现象,但都在38.5℃以下。
1.4 处理方法。
积极治疗基础病和原发病,对患有糖尿病、贫血、肥胖等症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护理手术切口,防止伤口感染。
在手术后48小时之内用微波疗法处理腹部切口,每日2次。
此疗法对局部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并能加快水肿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使切口愈合时间缩短。
在每日检查患者腹部伤口时,如果发现腹部切口有较少渗液,应马上采取护理措施,每天挤压伤口2~3次,
将渗液尽量挤出,并将切口消毒处理包扎,辅以口微波疗法治疗,每日1~2次;如果发现腹部切口有较多渗液,应拆除缝线并立即清除液化和坏死组织,用生理盐水或过氧化氢每日冲洗2~3次,并将ɑ-糜蛋白酶均匀撒在创口处[2],放置盐水纱条充分引流,用庆大霉素盐水纱布对伤口进行湿敷,同时使用红外照射切口加快伤口愈合和抗感染药物,待新鲜肉芽组织长出后进行ⅱ期缝合。
如果患者体温增高,但腹部切口并无渗出物者,则立即进行b超检查,寻找高温原因。
如果发现腹部切口有积液,应及时拆除缝线,并在局麻作用下进行清创处理,再将切口二次缝合。
在拆线时发现或者在出院后发现腹部切口有渗液物者,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及时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在换药3天后进行二次缝合,并用白蛋白进行辅助治疗。
2 结果
经过上述积极治疗后,78例全部治愈,无脂肪液化复发现象发生,切口愈合良好。
其中10例患者进行ⅱ期缝合,所有患者腹部切口均未发现感染现象。
切口愈合时间大都在6-14天左右。
从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并拆线得平均住院13.6天,最长住院时间为20天,在出院后随访1个月内切口愈合良好,无异常现象。
3 讨论
3.1 病因讨论。
结合本次研究可知,妊娠期水肿、滞产是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肥胖和贫血等症则是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
由于有以上症状的患者在
手术中操作困难,术中缝合不易,加上使切口张力增加等原因,更不利于腹部切口的愈合。
另外,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的使用高频电刀,大大增加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使患者的切口不愈合或愈合时间延长,并导致患者继发感染。
3.2 预防措施。
3.2.1 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患有糖尿病、贫血等症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糖尿病患者在术前要调节血糖水平,术中和术后要严格观察血糖水平,控制血糖摄入含量;贫血患者在术前术后都要维持输血状态,使血红蛋白在90g/l以上[3]。
3.2.2 术中加强外科操作。
在手术时,医生要做到稳、轻、巧、准,切开腹壁时要彻底止血,缩短电刀和脂肪的接触时间。
在缝合时要做到不留死腔,脂肪层较厚的患者要分层缝合,做到间隙适当、缝线适度松紧、切缘对齐等操作技巧。
注意腹腔缝合后要用生理盐水将脂肪部位清洗干净,避免杂物进入切口。
3.2.3 术后进行辅助治疗。
在手术后48小时之内用微波疗法处理腹部切口,每日2次。
此疗法对局部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并能加快水肿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使切口愈合时间缩短。
术后换药时,要密切观察切口情况,有无切口边缘红肿、体温增高等现象,在切口两侧适当按压判断是否有渗液流出。
综上所述,对于原发病患者要密切关注术后切口情况,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用本次研究的处理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使切口愈合时间大大缩短,并无复发
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 纪伟光,吴达志,王旭.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愈合影响实验和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2,17(6):1199-1202
[2] 申彦杰,杨奕梅,曹良杰.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9):72-73
[3] 涂晋梅,郑彩霞,王晓晖,等.26例会阴切口拆线后裂开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3161-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