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常见手术切口

合集下载

产科手术后的切口裂开的原因与防治

产科手术后的切口裂开的原因与防治
起 肺栓 塞及 血栓 后 综 合 征 , 响 生 活质 量 , 影
天为 1 个疗程 。其他治疗 l 例手术取栓。
结 果
1 行 手 术 取栓 治 疗 , 肺 栓 塞 发 例 无 生 。1 2例患者经住院治疗好转 出院。 15~1年 随访 , 2例患 肢感 觉稍 . 有 迟钝 , 活动后下肢有酸胀 , 其余均痊愈。
原 因 : 纵 切 口 : 于产 妇 肥 胖 , 部 ① 由 腹 脂 肪 过 厚 , 因脂 肪 液 化 , 口感 染 , 采 或 切 而 用纵切 口, 但因切 口张力过大 , 导致裂开 。 手 术 切 口血 肿 、 液 , 切 口 延 迟 愈 合 而 积 使 致 感 染 裂 开 。临 床 表 明 , 切 口交 横 切 口 纵 裂 开 机 会 多 。② 产 妇 自身 原 因 : 贫 血 、 因 底 蛋 白 、 养 不 良 、 尿 病 以及 妊 娠 合 并 营 糖 肝病血 液 障碍性 疾 病 等影 响切 口愈 合。 部 分 产 妇 对 丝 线 及 肠 线 排 斥 反 应 导 致 切 口裂 开 。 预防 : ①对贫血 、 低蛋 白、 妊娠合并 高
提前拆线 引流。③非感 染性切 口大 多采
用二 次 缝 合 。
剖 宫 术 切 口裂 开
有死腔而致 , 切 口产 生硬结 、 合张 力 使 缝 过大。主要原 因为第二产程时间延长 , 压
迫会 阴导 致 会 阴水 肿 、 脆 而缝 合 困 难 , 变 长时间暴露创 口。撕裂严重的切 口, 解剖 关 系 不清 楚 , 目缝 合 。 盲 预防 : 提高接 生技 术 , 避免 过度 压迫 会 阴体 。查 清 胎 方位 , 防止 暴 力娩 出胎 儿 。避免侧切 口过小 , 导致切 口撕裂。术 后常规会阴擦 洗 , 月 2次 , 每 鼓励 病人 向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及裂开的防治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及裂开的防治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及裂开的防治作者:刘兴玲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08期妇产科腹部手术是如今比较常见的手术项目,优于近年来妇科类疾病数量明显增加,而且明显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很多患者需要通过腹部手术完成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术的成功率越来越高,但是手术终究属于创伤性治疗法,不可避免的会在患者腹部留下创伤切口,后续的切口感染和裂开等并发症的处理,则是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处理环节,因此必须针对切口感染及裂开做好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要着眼于防于未病,术前需积极做好准备工作。

前期的清洁处理是必不可少,有研究资料表明,术前做好清洁工作的患者,术后感染率较之未做清洁患者要低。

因此需要针对患者进行清洁沐浴处理,尽量降低细菌含量。

尤其注意器具的处理,严格完成消毒步骤,保证器具的无菌状态。

进行手术前,手术部位要用酒精消毒,若是手术时间过长,可以按照病人情况辅以抗生素,降低感染的概率。

术中感染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主要源于操作环境、操作物品和操作人员,若是一个因素没用达标,那就极有可能造成感染。

操作环境必须严格维持无菌状态,温湿度要处于适宜状态,整体手术室的空气要保持畅通。

操作物品是指所应用的手术器具、纱布、缝合针线等,这些物品必须严格经过消毒处理,在灭菌后才能投入使用,使之维持绝对的清洁、无菌状态。

操作人员是整个操作流程中最为重要的,操作人员的任何失误都会增加感染的几率,操作人员双手和穿着衣物都需要经过严格消毒,保持无菌状态,此外操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外出,以免将外界细菌带入手术室,导致患者感染。

完成手术后,使用无菌针线缝合患者切口,辅以无菌敷料加速患者伤口的愈合。

术后的处理才是尤为关键的,术前、术中都经过了严格无菌、消毒处理,患者一般不会因这两个过程发生感染,多数感染都是术后恢复期间出现的,因此这一阶段的预防处理尤为重要,需要多加关注。

伤口换药时要尽量减少接触细菌的概率,过程中要对患者伤口仔细观察,发现感染情况要及时做出处理。

妇产科手术中的器械操作与消技巧

妇产科手术中的器械操作与消技巧

妇产科手术中的器械操作与消技巧在妇产科领域,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妇产科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仅与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有关,还与器械操作与消技巧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妇产科手术中的器械操作技巧与消技巧,以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一、器械操作技巧1. 术前准备在妇产科手术之前,医生和护士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首先,确认手术内容和手术部位,并准备相应的手术器械。

其次,对手术器械进行检查,确保其完整无损。

另外,在手术过程中可能用到的特殊器械,例如电刀、吻合器等也需要提前准备好。

2. 手术切口与接口管理手术切口的选择和管理对于手术结果极为重要。

在妇产科手术中,常见的切口有腹腔镜切口和阴道切口。

对于腹腔镜手术,医生应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和大小,并注意切口的缝合技巧。

阴道手术中,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切口的开放和缝合技巧,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器械正确使用在妇产科手术中,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

例如,在子宫肌瘤切除手术中,医生需要掌握剥离器、披裂钳等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此外,针对较为复杂的手术,医生还需要掌握特殊器械的使用技巧,如胎儿产钳的正确使用等。

4. 术中安全控制妇产科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时刻保持专注,注意术中安全控制。

在手术器械使用过程中,医生应注意避免器械滑落或掉落,避免烧伤患者。

同时,医生还需要熟悉并遵守术中消毒操作规范,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二、消技巧1. 术前消技巧在妇产科手术之前,医生和护士需要进行术前消技巧,以减少手术风险。

术前消技巧包括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准备,如入院检查、术前洗净等。

此外,术前还需要检查手术器械的消毒情况,确保器械无菌。

2. 术中消技巧术中消技巧是保证手术安全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在妇产科手术中,医生和护士需要遵循规范的术中消技巧操作,如正确佩戴手术衣、手术帽、口罩等,使用洁净手术台,保持手术区域无菌,并能根据术中情况及时更换手术器械。

两种妇产科手术切口缝合方法的比较

两种妇产科手术切口缝合方法的比较
意 . 总结 报道 如下 : 现 1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般 资 料 .
3讨 论
手 术切 口 的 良好愈 合 和术 后 美 观受 到 医 务工 作 者 日益 广 泛 的关注 , 性 患者 由 于下腹 部脂 肪 层 较厚 容易 引起 液化 女
导致 切 口延期 愈合 , 因此 优越 的缝合 技 术 和方法 显得 尤 为重 要 。皮肤 及皮 下 脂肪 层 的缝合 是影 响切 口愈 合 的关键 。传
f5: . 1) 51
『1 杨亚 光 , 云 志 , 爱 臣 . 产 科 腹 部 切 1连 续 缝 合 18例 『. 国 妇 幼 6 杨 张 妇 5 1 2 J中 ] 保 健 . 0 ,1 ) 7 2 62 ( :1 . 0 8 15
( 收稿 日期 :0 0 0 — 8 2 1— 7 2 )
20 1 第 卷 3 0 年2 7第 4 1 月 期
・医护 论坛 ・
两种妇产科手术切 口缝合方法 的比较
陆 叶
( 广东 省 江 门市妇 幼保健 院 , 东 江 门 广
590 ) 2 0 0
『 摘要】目的 : 探讨 腹部 耻骨 联合 上横 切 口皮 内缝 合方法 在妇 产 科手 术 中 的运用 价值 及 其 临床 意 义 。方法 : 下腹 部 将 耻 骨联 合上 手术 横 切 口采用 皮 内连 续缝 合 方法 (2 1 0例 ) 与传 统 的皮 肤皮 下 脂肪 层 全 层或 分 两层 缝 合 方法 (2 1 0例 )
f 考文 献】 参
[] 黄小 英 , 琳 , 筑 , . 1 彭 王 等 华利 康 可 吸 收合 成 线 用 于 妇 产 科 剖 腹 手 术 皮 内 美 容 缝 合 临 床 观察 [1 J. 1 研究 ,0 742 ) 3 临床 2 0 ,(3: . 2 I] 包 碧 惠 , 志 玲 , 朝 丽 , . 产 科 腹 壁 横 切 口皮 肤 缝 合 的 探 讨 Ⅲ . 2 杨 王 等 妇

浅谈妇产科手术切口缝合及可吸收缝合线的应用

浅谈妇产科手术切口缝合及可吸收缝合线的应用
学术探讨 豢 爱

【 中图分类号】J 9 P 1 【 文献标识码】 A

宏 宋丽莉
【 文章编号】62— 73 2 1)1 04 O 17 38 (02 0 — 10一 1
黧 2 ̄i i 0- 1 i 2
浅 谈 妇 产 科 手 术 切 口缝 合 及 可 吸 收 缝 合 线 的 应 用
I 要】 摘 本文主要介 绍腹 部切 口手术和剖 宫术切 口手术缝合及 可吸 收缝合 线的应用 , 临床 角度对其特点和优 势进行 阐述 , 出其值 得临床 推广的结论 。 从 得 【 词】 关键 妇产科 , 口缝合 , 切 可吸收 , 缝合线
前言

3 讨论

腹部切 口缝 合是妇产 科 常见 的操 作之 一 , 着妇 产科 手 术种 类 的 日益增 随 I优势所在 : ) 可吸收缝合 线抗 张力强度 大 , 柔韧性 好 , 操作 方法 简单 , 能顺 加、 手术技术 的发展 , 患者对手术 切口美观要求 的提高 ,医务 工作者也在 不断地 利通 过组 织 , 损伤小 , 组织反 应低 , 分解代 谢产 物具有 抑 菌作用 , 伤 口愈合 完 使 探索更 好的缝合方法 , 以满足 患者尤 其是 年轻患 者的要 求 , 尽量 保持 肌肤 的完 整 , ; 内不拆线缝合 的最 大优 点是患者不 必等待术 后 7天拆 线 出院 , 少 良好 皮 减 美恢 复。 患者住院时间 , 省了费用 , 节 同时加快 了医 院床位 周转率 , 受医生及 患者家 属 深 腹部切 口缝合及可 吸收 缝合线的应用 的欢迎。采用皮 内缝 合对 合好 , 愈合 快 , 留针 眼 , 不 外表 更 为美 观。无 异物 残 1 资料 与方法 留, 不易形成 硬结和引起切 口感染 。皮层 消除了粗糙边缘 , 平滑 , 方便。 缝线 操作 11 I床 资料 : . 临 选择 20例开腹手 术患 者 , 将其 随机 分为两 组 , 4 并 即观察 2 应 用注意事项 : 必须彻底缝合 , ) 皮下 关闭死腔 ; 连续 皮 内缝 合过程 中牵拉 组 和对照组各 10例进行对 比试验。 2 缝线不宜过紧 , 以免皮肤打皱 ; 能用 于张力甚 高 的腹部 皮肤 ; 结时 易滑 脱 , 不 打 12 治疗 方法 : . 全部手术在全麻或硬膜外麻 醉下进行 , 观察组 使用可吸 收 应多打一次结 ; 术后两三天更换敷 料 , P P碘消毒 创 口。医用可 吸收缝 线在 用 V 连续 缝合法 : 4— 丝线简 短缝合皮下组织 , 用 0 然后再用 4— 0可吸收缝合线作 皮 剖宫产术 中使用 , 利用 医用可 吸收 线的上 述特点 改进子 宫切 口的缝合 方法 , 采 内连续缝合 。确保 皮肤缝合 良好 。对照组 则采用普通缝合方法 。 用可吸收 医用缝 合线 I 0号连续锁扣缝合 子宫肌层全层 , 证切 口血运又不 一 既保 坏死 , 可以有效 止血 , 避免 吸收不 良和异 物反 应。临 床研 究表 明 , 医用 13 观察指标 : 手术时间 ; . ① ②手术后住 院天数 ; ③伤 口感 染 、 口脂肪 液 致缺血 、 伤 化渗 出情况 ; ④1个月后伤 口愈合情 况。 可吸收缝线在 剖官产术中应 用, 促进子 宫切 口愈合 , 显缩短 手术 时 间及术 可 明 2 结果 后恶露持续 时间 , 术野 美观 , 后不需拆 线 。故 医用 可吸缝 线 在剖官 产 术 且手 术 I 手术时间 比较 : ) 观察组 明显 比对照组缩短 ; 中应用效果 可靠 , 临床推 广和应用。 值得 2 伤 口感染及脂肪 液化发生率 : ) 观察组明显 比对照组 降低 ; 四 会 阴侧 切 口缝合及可吸收缝合线 的应用 3 瘢痕 明显程 度 : ) 观察组并 无明显瘢痕形 成 , 照组部 分患者 有瘢痕形 成 , 对 i l床资料 : l & 选择 20例开腹手术患者 , 8 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 即观察组 和 对 照组各 1 例进行 对 比试验。 0 4 并有不适感 。 3 讨 论 2 切 口缝合方法 : 1 0可吸收肠线 自侧切 口阴道 内顶 端上 05m处 缝 用 — .e I患者需求 : ) 手术切 口的良好 愈合和术后美 观受 到医务工作 者 日 广泛 的 合第一针打结 , 去短线头 , 益 剪 连续全 层缩扣 式缝 合, 达处女 膜环 内侧 打结 , 去 剪 关注 , 女性患者 由于下 腹部脂肪 层较 厚容易 引起液 化导 致切 口延 期愈 合 , 因此 短 线头 , 继续连续全 层缩扣 式缝 合肛 提肌 和皮 下脂 肪 至侧 切 口下方 顶端 处 打 优越 的缝合 技术和方法显得尤 为重要。2 技术关键 : 肤及皮下 脂肪层 的缝合 结 , ) 皮 剪去短线头 , 于该处连续褥式缝 合至处女膜 环外侧 打结 , 剪去全 部线 头。此 是影 响切口愈合的关键。3 优势所在 : ) 传统 的妇 产科腹 部手术 切 口的缝 合多采 法无 需拆线。对照组则采用 普通缝 合方法。 用经皮 间断缝 合技术 , 依次缝合 腹膜 、 膜 、 筋 皮下脂 肪及 皮肤 , 引起大 量 的丝线 3 结果 : ) 1 手术时间 比较 : 观察组 比对照组缩短 ; ) 口感染发 生率 : 2伤 观察 头及结 节留在体 内, 容易 引起 组织 水肿 和感 染 、 肪液 化 及组 织 反应 , 成硬 组没有发生感染病例 , 脂 形 对照组有 1 例轻度感染 ; 结, 另外 由于缝线穿 透皮肤 , 出针点距切 口缘有一定 距离 , 且 容易遗 留蜈 蚣样手 4 讨论 : 传统妇产科手术切 口缝合 法在皮下脂肪层 丝线结较 多 , 且不拆 除 , 近 术瘢 痕 , 响腹部 皮肤美观 。术 后需 要拆线 , 加 患者痛 苦 , 长 了住 院 时间 , 期和远期排 异反应重 ,易形成窦 道 、 口液化 、 染、 痕等 , 影 增 延 切 感 疤 其不 仅缝合 方法 提 高了住院费用等 。我 院对腹部切 口患者 采用可 吸收线皮 内缝合 法 , 在不增 加 烦琐 , 时间相对较长 , 而且外缝线影 响切 口美观。随着 医学模式 的改进及 生活 手术 时间的前提下 ,良好地恢 复了切 口的解剖对位 , 由于缝线未 穿透皮肤 , 围 质量的提高 , 周 患者在治疗疾病 的同时亦要 求尽量 保持肌 肤美 观。为此 , 们对 我 组 织血运破坏较少 , 术后切 口愈合 快 , 脂肪液 化率 低 , 皮肤 瘢痕 呈直 线状 , 好 妇产科手术切 口的缝合 方法进行了改进 , 较 与传统缝合 法相 比较 , 改进后 的会 阴 地保 留了肌肤 的完美性 , 瘢痕组 织较少 , 口平滑 柔软 , 切 局部皮 肤无麻 木感 和不 侧切 口缝合优 点为 : 适 感 , 可吸收合成线无须拆 线 , 且 避免 了患者 的二 次痛 苦 , 减轻 了其 心理 负担 , 1 手术时间短 , ) 全程 缝合仅用 一根 l一 0可吸收 肠线 , 仅打 4个结 ; ) 2 术野 明显缩短 了患者 的住院时间 , 轻了患者 的经济负担 , 了床 位周转 速度 , 美观 , 减 加快 提 疤痕小 ; ) 3 无需拆线 。 高了 医疗资源 的利用率 , 因此 , 可吸 收缝线 连续缝 合法 用于 妇产科 腹 部手术 切 五 小 结 口的缝合是一种 较理想的缝合方法 , 值得临床推广 。 上 面的内容包含了妇产科手 术三种 主要 的伤 口缝合 , 腹部切 口手 术 、 宫 剖 二 剖宫产 术缝合及可吸收缝合线 的应用 手术切 口、 阴手术 切口 , 用 的可吸收缝 合线 的使用 大大 优化 了手 术过 程 会 其使 1 资料与方法 和术后 康复 , 明显的临床优势 , 有临床 推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具有 具 I1 临床资料 : . 选择 20例剖 宫产手 术患 者 , 0 并将其 随机 分为两 组 , 即观 参 考 文 献 察组 和对 照组 各 10例进行对 比试验 。 0 [ ] 马彦彦. 1 新式剖官产术[ . M] 北京 : 京科 学技术出版社 , 9 .1 北 1 7 1. 9 I2 治疗方 法: . 全部 手术 在全麻或硬膜外麻 醉下进 行 , 察组使用 可吸 收 观 [ ] 孙江川. 2 腹壁 内缝合不拆线法在妇产科 的应用 , 实用 妇产科 杂志,97 1 19 ,3 连续缝合法 , 对照组则 采用普通缝合方法 。 ( ) 10 2 :0 . 13 观察 指标 : . ①手术持续 时间 ; ②手 术后住 院天 数 ; ③术后 恶露持 续 时 [ ] 张慧杰 , 3 王西萍 , 彩霞等. 朱 医用 可吸 收缝合 线在 门诊手术 中的应 用[ ] J. 间; ④子宫切 口愈合 情况。 第 四军 医大学学报 ,0 2 2 ( ) 8 4 2 0 ,3 9 : . 6 2 结果 观察组 患者在手术持续 时间、 术后恶露 持续 时间及子 宫切 口的愈合程 度方 作者单位 :5 00 胜利石油管理局仙河社 区滨海 医院妇 产科 2 70 面与未采用 可吸收缝线的对 照组 相 比, 均有 显著性 差异 存在 , 用 可吸收 缝合 采 线 的观察组 优势明显 。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的护理体会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的护理体会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每组各400例,对两组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妇产科剖宫产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护理产科剖宫产术作为妇产科比较常见的腹部手术类型,是挽救产妇生命的重要手段。

围术期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1]。

本研究中, 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安阳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剖宫产患者围术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中心收治的800例剖宫产患者,年龄20.0~45.0岁,平均年龄(32.0±3.0)岁。

1. 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术期给予护理干预。

1. 2. 1 术前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术前沐浴,做好个人卫生,清洁术区皮肤,减少术后感染几率,指导患者有效咳嗽,避免剧烈运动,做好腹部切口的保护指导。

1. 2. 2 术中护理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避免多次反复切割对脂肪层的损伤,操作准确、轻柔,切忌生拉硬拽,术毕有效止血,皮下组织全层缝合,正确应用高频电刀,尽量不应用高强度电流。

1. 2. 3 术后护理(1)心理护理:术后将手术成功消息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密切注意患者情绪变化,通过主动交流,了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及时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小切口的概念及分类

小切口的概念及分类

小切口的概念及分类
小切口是一种外科手术技术,它通过尽可能小的切口进行手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小切口手术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包括心脏血管、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妇产科等。

根据切口的位置和长度,小切口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微小切口:这种切口通常只有几毫米的长度,通常用于内窥镜手术、微创手术和介入手术。

由于切口大小的限制,手术器械通常是细长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 腹腔镜切口:腹腔镜手术是通过在腹部进行几个小切口,然后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内窥操作。

这些切口通常位于腹腔两侧或脐部,长度通常在1-2厘米之间。

3. 关节镜切口:关节镜手术是通过在关节周围进行几个小切口,然后插入关节镜和手术器械进行内窥操作。

这些切口通常位于关节的不同方向,长度通常在1-2厘米之间。

4. 经皮切口:这种切口是通过皮肤进行的小切口,例如皮下注射、皮肤活检等操作。

这类切口通常较小,长度通常在几毫米到1厘米之间。

小切口手术相对于传统的大切口手术具有许多优点,如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
术后疼痛少等。

然而,由于切口的大小限制,手术器械和操作技术要求更高,有些手术可能无法完成小切口的方式进行。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最新妇产科手术分级

最新妇产科手术分级

最新妇产科手术分级妇产科手术分级如下:四级手术:1.宫腔镜下腹腔镜下诊刮术2.宫腔镜下子宫纵膈切除术3.宫腔镜Ⅱ型粘膜下肌瘤切除术4.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5.宫腔镜下子宫腔异物取出术6.宫腔镜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7.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三级手术:1.腹腔镜下卵巣肿瘤剥除术2.腹腔镜下卵巢襄肿剥离术3.腹腔镜下附件切除术4.腹腔镜输卵管切除5.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胎术6.腹腔镜下输卵管部分切除术7.腹腔镜下输卵管通液术8.腹腔镜下输卵管襄肿摘除术9.腹腔镜下输卵管造口术10.DSA下输卵管通液术11.宫颈高频环形电切刀术(Leep)12.宫腔镜下宫颈息肉摘除术13.经宫颈肿瘤切除术二级手术:1.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2.宫腔镜检查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4.宫腔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5.经宫颈肌瘤摘除术6.子宫全部切除术7.筋膜内子宫切除术8.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9.腹腔镜下阴式子宫切除术10.子宫阴式切除术11.前后壁修补术12.前壁修补术13.后壁修补术14.女性盆腔脓肿切开引流术15.会阴撕裂修补术(产科近期)16.撕裂修补术(产科近期)17.卵巢囊肿切除术18.卵巢肿瘤切除术19.卵巢部分切除术20.卵巢囊肿剥离术21.卵巢切除术,单侧备注:以上手术名称和级别仅供参考,具体手术级别应根据医院和医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下面是妇产科手术的分级列表。

手术名称和级别如下:四级手术:1.宫腔镜下腹腔镜下诊刮术2.宫腔镜下子宫纵膈切除术3.宫腔镜Ⅱ型粘膜下肌瘤切除术4.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5.宫腔镜下子宫腔异物取出术6.宫腔镜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7.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三级手术:1.腹腔镜下卵巣肿瘤剥除术2.腹腔镜下卵巢襄肿剥离术3.腹腔镜下附件切除术4.腹腔镜输卵管切除5.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胎术6.腹腔镜下输卵管部分切除术7.腹腔镜下输卵管通液术8.腹腔镜下输卵管襄肿摘除术9.腹腔镜下输卵管造口术10.DSA下输卵管通液术11.宫颈高频环形电切刀术(Leep)12.宫腔镜下宫颈息肉摘除术13.经宫颈肿瘤切除术二级手术:1.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2.宫腔镜检查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4.宫腔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5.经宫颈肌瘤摘除术6.子宫全部切除术7.筋膜内子宫切除术8.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9.腹腔镜下阴式子宫切除术10.子宫阴式切除术11.前后壁修补术12.前壁修补术13.后壁修补术14.女性盆腔脓肿切开引流术15.会阴撕裂修补术(产科近期)16.撕裂修补术(产科近期)17.卵巢囊肿切除术18.卵巢肿瘤切除术19.卵巢部分切除术20.卵巢囊肿剥离术21.卵巢切除术,单侧请注意,以上列表仅供参考,具体手术级别应根据医院和医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 3
年龄大于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须同时覆盖厌氧菌。

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

病人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大多二者联合应用。

喹诺酮类在国内滥用造成恶果,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高,一般不宜用作预防,除非患者其它抗菌药过敏而药物敏感试验证明有效。

妇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第二代头孢菌素首选头孢呋辛,不应首选头孢孟多,选用头孢孟多属于选择药物不合理。

(头孢孟多会干扰凝血功能,可导致出血倾向),院感办称首选头孢孟多的病历为不合格病历,要扣除相应的分数。

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方法
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 90)。

不应在病房给药,而应在手术室给药。

应静脉给药,30min内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否则达不到有效浓度。

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

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h,因此,如手术延长到3h以上,或失血量超过1500m1,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h的头孢曲松,则无须追加剂量。

术后预防用药原则
I类切口术后用药时间应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II类切口与I类切口相同,III类切口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3-7天。

(手术时间、范围、多个手术等)
病程记录中应注明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目的如:“预防”或“治疗”,不能笼统的写成“对症”或“抗炎”。

抗生素的应用绝大部分无错;
关键是病例说明:首页(切口填写)、术前说明(拟手术及预防药物)、术后记录(为什么可能还需要用)、术后说明。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