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处理及预防

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处理及预防
交 流
园 地
妇产科 腹部手 术后脂肪液化 的原 因吉林梅河 口 150 ) 0 0 3
【 摘要l目的 探讨妇产科腹部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 处理及预防。方法 根据切 口渗液及愈合情况不同将 1 倒脂肪液化病人分为 8
A,B两蛆 , 分别换 药处理 。结果
织, 予1 给 号医学 美容 线全 层 Ⅱ 缝合 , 留死腔 , 药 3 , 期 不 换 次 于术 后 2 d 合拆线 出院 。 5愈 3 讨 论 3 1 切 口脂肪 液化原 因 .
[】 古丽红 . 2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 1脂肪液化 4 例分析【】中国实用妇 3 6 J. 科与产科杂志 ,0 5 2 ()2 4 2 0 , 14 : 1 .
脂肪液 化的 1例 。 8 年龄 均在 2 ~5 岁 , 5 5 体形 均较 肥胖 , 皮下 脂肪 厚度
外伴发糖尿病、 低蛋白血症等, 均延长切口愈合时间, 增加脂肪液化的
危 险 陛。 ) ( 有手术瘢痕 , 6 再次手术 。 口脂 肪液化 的处理原则应 根据切 切
8 5m, ~1c 所涉 及手术 类型 有子 宫切除 术 、 卵巢 瘤核 除术 、宫外 孕
死征 象 ; 出液 涂片镜 检可 见大 量脂肪 滴 , 无细 菌生长 “ ③渗 培养 】 。
13 治疗 方法 .
化的关键。1 () 慎用电刀。 对于肥胖患者应用电刀时 , 应将电刀强度调到
恰 好能切割组织为宜 , 勿以高强度 电流切割组织 , 切 同时应尽量缩短 电 刀与脂 肪组织接触的时 间 , 电场及热 损伤降到最低 , 少脂肪组织破 将 减 坏 。 ) 腹壁脂 肪厚应 早期处 理 , 术 中放 皮下 引流条 , (对 2 如 术后2 ~4h 4 8 后拔 除 。 ) 术中严格精 细操作 , 细 止血并 尽量缩 短手术时 间。 (手 3 仔 缝合 腹膜后 用生理盐 水或 甲硝唑 冲洗 切 1 将 已坏死 的脂肪组 织冲洗 掉。 3, () 术后 及时纠 正贫血 、 4术前 低蛋 白血 症 、 糖尿病 等 。5缝合 时应将 皮 () 下组织 全层缝合 , 不留死腔是 关键要 素。 ) 后易发生 咳嗽者 , 加 (术 6 术后 用止咳化 痰药物 。

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防治

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防治

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1991年3月-2010年3月间行剖宫产术5384例病人发生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42例,分析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结果:肥胖、贫血、手术切口方式、高频电刀以及术中操作不当均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关(p0.05。

见表l。

3讨论3.1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切口脂肪液化不是感染伤口,发生机制尚未明了。

有报道剖宫产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率为0.34%[4],本院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0.78%,高于报道的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考虑其发生原因主要与肥胖、手术切口方式、高频电刀、贫血等有关。

另外术者手术操作也是较主要的因素[5]。

分析本文中脂肪液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体型肥胖:由于肥胖,皮下组织切开后由于局部血运的破坏,使本身血运就较差的肥厚脂肪层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加之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刺激下脂肪组织很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炎性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2)高频电刀。

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的渗液,影响切口愈合 [6]。

(3)切开与缝合技术及动作粗暴也是影响伤口愈合不可忽视的因素,缝合过紧、过密可使血运不佳而致脂肪液化,缝合过松、漏缝容易遗留死腔。

纵形切口较横切口发生率明显增多,考虑与皮下脂肪厚薄、纵切口张力大有关。

有报道下腹部切口裂开纵切口较横切口发生率多20倍 [7-8]。

(4)妊娠期合并症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特别是中重度贫血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合并这些并发症的患者本身明显影响蛋白及胶原的合成,末梢循环差、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易引起切口脂肪液化,且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下,切口容易感染,愈合能力下降,都可造成切口不愈裂开。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预防措施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预防措施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摘要]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我科106例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6例病人中,肥胖52例,糖尿病14例,贫血12例,咳嗽8例,滞产8例,使用电刀者18例。

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糖尿病、贫血、咳嗽、滞产、高频电刀的使用有关。

[关键词] 妇产科;腹部手术;脂肪液化近年来随着妇女肥胖人群的增加、剖宫产率的增高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明显增加。

脂肪液化是脂肪细胞受损破裂、坏死、液化的过程,脂肪崩解产物脂肪酸刺激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而非细菌感染。

但它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加重了病人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分析我院10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10年8月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106例。

妇科手术50例,其中子宫全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2例,子宫全切除术34例,子宫次全切除术12例,单侧输卵管妊娠切除手术2例。

合并肥胖24例,糖尿病6例,中度或重度贫血8例,术后咳嗽4例,无合并症8例。

使用电刀者18例。

剖宫产手术56例,其中二次剖宫产纵切口10例,一次剖宫产纵切口6例,其余均为横切口。

合并肥胖14例,糖尿病8例,中度或重度贫血4例,滞产8例,妊娠水肿4例,术后咳嗽4例。

106例中手术时间较同类手术延长20~40min的82例,与同类手术时间相当的24例。

术中出血>400ml的6例,其余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68.2±39.8)ml。

1.2临床表现术后切口有淡黄色油状渗出物及血性渗出液,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部分切口有硬结,渗出物细菌培养阴性。

106例患者中32例术后体温升高,未超过38.4℃。

72例于术后3天发现切口脂肪液化,26例术后5天,8例术后7天发现切口脂肪液化。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及预防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及预防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及预防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2011年1月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32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肥胖、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术中机械刺激、自身愈合能力低下者、瘢痕体质及过敏体质者等均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

结论:规范应用电刀、多源频谱仪理疗、提高手术技巧、局部加压包扎等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脂肪液化是切口处脂肪细胞在无菌性变性坏死过程中,细胞破裂后脂滴流出,在切口内形成的一定量液态脂肪,伴有巨细胞反应,为无菌性炎症[1]。

脂肪液化虽然不是细菌感染,但是它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并且延长了切口愈合的时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肥胖妇女的增加,剖宫产率的增高,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明显增加,加重了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本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近十年收治的妇科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予以分析,探讨其原因及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2011年1月间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32例病例资料,妇科手术14例,剖宫产18例,其中二次剖宫产8例,合并肥胖21例,糖尿病9例,用电刀者9例,上呼吸道感染者4例。

1.2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后3~7 d发现切口脂肪液化,手术后患者切口有淡黄色油状及血性渗出物,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外观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部分可见有硬结,皮温正常,镜检见较多脂肪滴,渗出物细菌培养为阴性。

32例均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中性分类不高。

1.3 治疗方法据切口渗液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1.3.1 首先检查液化的部位及范围,分两种情况[2]。

对少量渗液者,挤压出渗液,用5%聚维酮碘棉签清洗渗液处切口,将2~4粒天然维生素E胶丸(100 mg /粒)挤出后均匀洒在液化切口表面。

浅谈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

浅谈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

浅谈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作者:张翠枝张爱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影响因素,同时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

方法资料选取我院妇产科出现的腹部脂肪液化患者59例,对造成她们脂肪液化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疗效。

结果本研究中造成患者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有患者本身因素、手术操作因素、术后护理因素等等。

根据不同患者腹部脂肪液化情况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措施,59例患者均经过治疗后痊愈,治愈率为100%。

结论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要减少脂肪液化的出现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脂肪液化;妇产科;肥胖;预防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24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64-02在妇产科中腹部脂肪液化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肥胖患者中容易发生。

脂肪液化虽然不是细菌性感染,但是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几率,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术后脂肪液化发生概率明显提高,尤其在妇产科中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病呈上升趋势。

所以预防脂肪液化成为医生比较关心的问题。

本文对我院59例患者出现脂肪液化的原因做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对策,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我院妇产科出现的腹部脂肪液化患者59例,其中子宫全切除手术3例,子宫次全切除手术6例,单侧输卵管妊娠切除手术8例,剖宫产手术42例。

59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6例,贫血7例,肥胖49例。

临床表现:患者术后切口均出现淡黄色的油状物和血液,切口外观无任何红肿现象,部分切口存在硬结,对渗出物细菌培养呈阴性。

59例患者中41例患者在术后3d出现脂肪液化现象,12例患者在术后5d出现脂肪液化,6例患者在术后7d出现脂肪液化。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论文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论文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临床资料。

结果:妊娠期水肿、肥胖、糖尿病、高频电刀的使用等因素增加了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比率。

结论:及时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尽早处理。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防治措施,以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008年1月~2010年1月将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治行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2例,其中剖宫产26例,妇科手术6例。

临床表现:32例术后多无自觉症状,于术后3~10天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液渗出,按压切口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

切缘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表皮相连。

20例为术后3~5天出现切口渗液,12例为术后7~10天才发现。

32例患者中7例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对症治疗。

术后加强伤口护理。

术后48小时腹部切口给与微波治疗,日2次,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的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

每日检查腹部伤口,如发现切口有少许渗液者,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渗液挤净,伤口覆盖碘伏纱布,并辅以物理治疗。

渗液多时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在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拆除部分缝线,用甲硝唑液及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加压包扎或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将α-糜蛋白酶均匀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加压固定切口,一般隔日换药1次,必要时1天1次。

如渗液量大经上述处理效果不理想者,则拆除脂肪层线结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待无明显渗液、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后进行ⅱ期缝合。

部分患者应用静脉或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物理及支持疗法。

另外还可以参考下述作者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法。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研究妇产科手术中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间进行手术治疗的2614例妇产科患者,其中有42例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经过研究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贫血、肥胖、妊高症水肿、滞产以及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结果本文所选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其中有4例患者实施的ii期缝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的病例,患者的愈合时间在9-15天之间。

结论经过适当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几率,同时还有助于切口的愈合,降低患者的痛苦,需要治疗的时间缩短。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预防措施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6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55-01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间进行手术治疗的2614例妇产科患者,其中有42例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其发生率为1.6%;其中618例为妇科,有8例出现脂肪液化,发生率为1.29%;1996例剖宫产,34例出现脂肪液化,发生率为1.7%。

术后患者未感觉不适,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术后的2-10天内进行换药时多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按压切口时渗液可增多,未见明显的切口红肿,但是切口愈合不佳,切口两端的皮肤较易分离,甚至只有表皮相连,进行涂片时发现渗出液内有大量脂肪滴,未见细菌生长。

1.2方法术后病房护士要每天对切口进行检查,如切口处存在少量渗出液,在确定为非感染的情况下,可每日对切口进行1-2次的挤压,每次挤压时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出;之后在伤口表明涂上百多邦,同时进行红外线理疗,距离的长短和患者的耐受程度有关,以不烫伤患者为最佳,每次持续照射30分钟,每天照射1-2次,治疗完毕后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持续渗液或者渗液较多者要预防感染,拆除缝线同时联合应用抗生素[1]。

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

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
2 结 果
1 资料 与方法
1 一 般 资料 :选取 我 院 2 0年 9 ~2 1年 6 收治 的4 例剖 . 1 09 月 0 月 1 5
宫产术后腹部切 口液化产妇的临床资料 ,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期
4 例 剖宫 产术 未 发生 切 口液 化 产妇 的资 料作 为对 照组 ,观 察组 5 年 龄 2 ~ 0 ,半均 ( 9 ±4 岁 ;对 照组 年龄2 ~ 1 ,平 2 4岁 2. . 5 6) 3 4岁 均 ( 0 ±5 岁 。两组 产妇 在 年龄 、孕周 、孕次 等方 面 比较 , 3. . 4 0) 差 异无统 计学 意 义 ( 0 5 P> . )。 0 两组 产 妇切 口影响 因素 比较 :见 表 1 观察 组患 者肥 胖 、营 。
学 , 0 , 1: 2 4 () 2 . 0 3 21
[】 re Ku b r R,ar c ,t 1 o g tr s l f 3 Wo s gA, z a i T i h G e a. n em Re ut o y L s
if tbema nl a l mmayi lnsJ. P at ug1 9 ,8 1:8 a r a t[] J lsS r ,9 54 ()1 . mp Br [】 a gDW.etrdsra ebe s i lnsi ep e e t no 4 Ch n T xu e ufc rat mpa t nt rv ni f h o
或感 染 ,虽然 同对 照组 比较 无显 著性 差异 ,但 至 少说 明在这 j 种
[ 收稿 日期 :2 1—32 编校 :苏 建东 1 020—0
剖 宫产腹 部切 口脂肪 液化 的原 因分析 和 防治 措施
赖 青 ( 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妇产科 ,广西 防城港 5 8 2 ) 30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是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治疗及预防措施。

方法:我们对本院近几年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予以分析,认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糖尿病、妊高征水肿、滞产等因素密切相关。

结论: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以促进切口的愈合,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治疗;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315-01
1 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1307例,发生脂肪液化21例,发生率1.6%,其中妇科309例,发生脂肪液化4例,发生率1.29%;剖宫产998例,发生脂肪液化17例,发生率1.7%。

术后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所有患者术后2~10天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按压切口处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切缘两端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有表皮相连,渗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中性分类不高。

4例为术后第3天出现切口渗液,10例术后第4天,4例7天拆线时发现,3
例为拆线出院术后第10天发现。

7例患者体温升高,但未超过
38.4℃。

其中15例患者中均有并发症:合并肥胖者10例,合并贫
血者8例(hgb均<90g/l);滞产9例;合并2项以上者6例,其中妇科2例(均为糖尿病合并肥胖),产科4例(均为贫血合并肥胖)。

2 方法与结果
术后每日检查切口,如发现切口有少量渗液者,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然后于伤口表面涂以百多邦,并予以红外线理疗仪照射,其距离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宜,照射时间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治疗完毕用无菌敷料遮盖包扎,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应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同时拆除该处缝线。

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隔日换药1次,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消灭死腔。

如渗液量大,切口愈合不良,或经上述处理不愈合者,则拆除大部分切口缝线,敞开切口,内置纱条或胶片充分引流,待肉芽组织新鲜后ⅱ期缝合。

部份患者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支持治疗。

21例全部治愈出院,其中2例ⅱ期缝合,无1例切口感染。

愈合时间9~15天。

3 讨论
目前腹部伤口脂肪液化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出现以下临床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2]①发生在术后3~7天,除切口有较多黄色渗液外,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
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目前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肥胖人增多[3],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也在逐渐增多,而它的发生将延长切口愈合的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将会缩短疗程。

目前,导致脂肪液化的原因很多,其中肥胖是主要原因,如医生缝合技术不当,也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在缝合过程中,缝扎过紧可使组织坏死,缝扎过松止血不彻底,渗出物较多,缝合时留有死腔,可扩大局部炎症反应,缝合组织层次对合不良致切口裂开;术中或术后消毒时酒精进入切口,使脂肪组织破坏、液化。

而妊娠期贫血、水肿、妊娠期合并症、术后咳嗽以及高频刀的应用都会引起脂肪液化。

而目前关于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尚未明了,手术切口的脂肪液化实质上是切口处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过
程中细胞破裂后脂滴流出,在切口内形成的一定量液态脂肪,伴有巨细胞反应,为无菌性炎症。

如果对此处理不当,则会加重病人的负担,延长住院时间。

有效的预防是可以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的:①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术前调节血糖水平,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再手术。

术中、术后严格监测血糖水平,控制糖摄入。

对于贫血者,术前纠正贫血使血红蛋白达90g/l以上。

对于妊娠水肿患者则应积极处理原发病以减轻或消除水肿,将中重度水肿控制在轻度及以下者可使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降低。

②术中术者应谨慎操作。

做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层,
避免多次反复切割脂肪层。

止血要彻底,合理使用电刀。

在肥胖病人使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刚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及对脂肪组织出血点盲目电凝止血。

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缝合时应对合良好,避免错位。

不留死腔,脂肪厚者分层缝合,缝合间隙应适当,缝线松紧适度,需要时应行减张缝合。

另外应注意腹膜缝合后用生理盐水将脱落的脂肪组织等清洗干净。

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

③对产程延长及滞产者,要及时进行识别和处理,提高助产人员及产科医生技术水平。

④术后注意严密观察。

对于存在肥胖、糖尿病、贫血、水肿等以及手术持续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的患者,事先考虑到发生本病的可能,术后换药时,注意敷料上渗液的色和量,并观察切口的清洁度,看切缘周围是否有红肿发硬或皮温增高的现象,可于切口两侧适当加压观察是否有渗液渗出。

⑤对于切口已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应及时在无菌条件下对切口进行处理,注意预防感染,另外可补充营养,静脉输注白蛋白,对全身情况给予纠正。

红外线最适合人体吸收。

人体吸收红外线后使皮温升高,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微循环的灌注量增加,改善了组织的营养,活跃了组织代谢,提高了细胞供氧量,改善了切口周围的供血供氧状态,加强了细胞的再生能力,减少渗液的形成,控制了炎症的发展,并使其局限化,加强了切口的愈合。

治疗脂肪液化方法简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总之,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需要术前、术中和术后多方面的注意和配合。

参考文献
[1] 苏明宝,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44.
[2] 苏应宽,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5-56.
[3] 纪伟光,吴达志,王旭.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愈合影响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2,17(6):1199-1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