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 丰志鹍

合集下载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摘要】目的:对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方法:对本院2009年01月至2017年1月,发生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易引起脂肪液化的原因,采取具体的防治措施,对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6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均≥25kg/m?根据切口脂肪液化程度给予换药、充分引流、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等治疗;从基础护理、体位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加强护理,所有患者切口均愈合,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

2016年起从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入手,对脂肪液化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后,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共开展1400台经腹部切口手术,尚未发生1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结论:落实个体化治疗原则,积极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术中细致操作、减少组织损伤,加强术后护理,可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183-02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

切口脂肪液化为大量脂肪细胞破裂后,细胞内脂肪颗粒外溢、分解,形成液状油脂,积留于切口内的现象。

对于腹部切口,此种情况多发生于皮下脂肪层。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抗生素的应用,切口感染发生率已降到较低的水平。

但因肥胖人群的增加和电刀的不当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日益增多。

它不仅增加切口感染机会、延长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1]。

对此,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制订相应的措施,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2009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妇产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病例共55例,年龄20~58岁。

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附27例报告)

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附27例报告)

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附27例报告)
林芸;袁丽萍
【期刊名称】《微创医学》
【年(卷),期】2005(024)004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方法随机将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病人分2组,A组9例,清创后予胰岛素+50%葡萄糖+生肌膏治疗,再用蝶形胶布拉拢固定伤口;B组14例,清创后Ⅱ期缝合.结果两组均痊愈出院,A组住院天数15~20 d,B组18~21 d,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住院费A组比B组少700~900元.结论胰岛素+50%葡萄糖+生肌膏是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裂开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2页(P530-531)
【作者】林芸;袁丽萍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妇科,珠海,519000;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妇科,珠海,5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3+2
【相关文献】
1.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附62例报告) [J], 彭林辉;霍枫;詹世林;蒲淼水;谭晓宇
2.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治疗和预防(附15例报告) [J], 王继武
3.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和护理干预(附21例报告) [J], 王群芳
4.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防治体会(附77例报告) [J], 林一飞
5.丹参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体会(附50例报告) [J], 张继志;孔庆平;陈建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ppt课件

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ppt课件
定义

伤口裂开,局部淡血性渗出物 及淡黄色水样渗出液,无红、

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分泌
物培养无细菌生长。
临床 表现
➢ 多发生在术后3 ~7 d, 大部分患者 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 无其他自觉症 状
➢ 部分患者于常规术后检查时发现敷 料上有黄色渗液, 按压切口皮下有较 多渗液
➢ 切口愈合不良, 皮下组织游离, 渗液 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 加强全身营养、补充蛋白质,提高机 体免疫力,促进切口愈合。
重视心理安慰,加强心理护理
➢ 负性心理强烈将影响切口愈合。一旦出现
切口渗液,患者及家属往往出现紧张、恐惧、
护 焦虑等负性心理,害怕切口裂开不能愈合、

第2 次缝合疼痛、延长住院时间及增加经 济负担等。
➢ 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向患者说明切口脂 肪液化原因、治疗护理方法,每次换药时将 切口情况好转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患者和家 属,并介绍同类患者很快愈合不需缝合的例 子,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 性,积极配合治疗。
➢ 切口无红肿及压痛, 切口边缘及皮 下组织无坏死现象。
➢ 渗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
➢ 伤口渗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病理 生理
目前无统一结论。
但在肥胖患者尤其是腹壁脂肪 厚的切口中较多见
脂肪组织血液循环受破坏,脂肪 组织在各种机械刺激下易氧化 分解,可能是发生切口脂肪液化 的主要机制。
病因 (一)
治疗 (二)
切口光疗--改善脂肪组织血供 和液化脂肪及渗液的吸收
灯距30~40cm ,每次30 分钟,每日 两次,至切口愈合时止
➢ 促进大量的毛细血管增生
➢ 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组织营 养增加,代谢加快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及预防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及预防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及预防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2011年1月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32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肥胖、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术中机械刺激、自身愈合能力低下者、瘢痕体质及过敏体质者等均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

结论:规范应用电刀、多源频谱仪理疗、提高手术技巧、局部加压包扎等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脂肪液化是切口处脂肪细胞在无菌性变性坏死过程中,细胞破裂后脂滴流出,在切口内形成的一定量液态脂肪,伴有巨细胞反应,为无菌性炎症[1]。

脂肪液化虽然不是细菌感染,但是它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并且延长了切口愈合的时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肥胖妇女的增加,剖宫产率的增高,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明显增加,加重了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本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近十年收治的妇科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予以分析,探讨其原因及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2011年1月间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32例病例资料,妇科手术14例,剖宫产18例,其中二次剖宫产8例,合并肥胖21例,糖尿病9例,用电刀者9例,上呼吸道感染者4例。

1.2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后3~7 d发现切口脂肪液化,手术后患者切口有淡黄色油状及血性渗出物,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外观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部分可见有硬结,皮温正常,镜检见较多脂肪滴,渗出物细菌培养为阴性。

32例均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中性分类不高。

1.3 治疗方法据切口渗液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1.3.1 首先检查液化的部位及范围,分两种情况[2]。

对少量渗液者,挤压出渗液,用5%聚维酮碘棉签清洗渗液处切口,将2~4粒天然维生素E胶丸(100 mg /粒)挤出后均匀洒在液化切口表面。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发表时间:2012-07-30T16:22:35.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杨爱娟[导读] 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治疗体会。

杨爱娟(贵州德江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贵州德江 565200)【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182-02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治疗体会。

方法对我院2008年11月~2011年10月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60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肥胖、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术中机械刺激、自身愈合能力低下者、术后咳嗽、切口暴露时间过长、缝合技术欠佳等均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

结论热疗仪理疗、提高手术技巧、规范应用电刀、加强营养、局部加压包扎、术中置引流管于皮下等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早发现及正确治疗能促进脂肪液化的切口早愈合。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近年来随着肥胖病人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加趋势,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身心损害及经济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医生的压力和工作量。

本文回顾性分析60例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其防治体会。

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取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妇产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 60例,年龄19~58岁,平均33岁。

剖宫产术45例,宫外孕开腹手术6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5例,子宫全切除术4例。

均为肥胖病人,皮下脂肪厚度3-5cm,平均4.2cm 。

1.2 诊断原则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①多发生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油脂样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压痛,边缘的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三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术后如何避免切口脂肪液化?这5点需要掌握

术后如何避免切口脂肪液化?这5点需要掌握

术后如何避免切口脂肪液化?这5点需要掌握手术的难易,是对于外科医生来讲的。

而恢复地是否顺利,才是患者最关心的。

尤其在产科,无论术中腹腔内的操作多么精巧亦或困难,呈现在患者面前的只有腹部的切口。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妇女肥胖人数持续增长,腹部手术切口并发症的重点已由切口感染、裂开向切口脂肪液化转移,其发生率大约是 0.34% ~ 0.42% 。

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

更易导致医患矛盾的产生。

那么,如何预防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也成为了近年来产科医生关心的问题之一。

预防脂肪液化要注意两个方面:1、患者的全身因素;2、切口的缝合。

01 患者的全身因素低蛋白血症、贫血、高血糖等可能导致脂肪层缺乏营养坏死液化。

所以对可能引起脂肪液化的风险并及时纠正。

02 切口的缝合1腹部切口方向的选择比较两种腹部手术切口,纵切口为经典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操作方便,手术野暴露较好,手术难度较低。

而横切口手术视野暴露较差,切口延长受限,手术难度增加。

1861 年,Langer 通过对尸体解剖的研究,绘制出皮肤的纹理线,也就是著名的 Langer 线。

腹部皮肤垂直切口切断了 Langer 线,而横切口则平行切开了 Langer 线,因此,横切口愈合时瘢痕相对较细,而纵切口愈合时瘢痕较宽,尤其是下腹部。

对于盆腔良性病变的手术,尤其对于肥胖妇女,腹部横切口较纵切口更容易进入和暴露腹盆腔,减少伤口愈合中的并发症。

目前剖宫产手术多采用新式剖宫产,在进腹过程中,新式剖宫产对皮下脂肪采取撕拉的方法,使行走在其中的血管、神经借助于本身的弹性完整的保留下来,减少出血,减少了因血管结扎或缝扎而造成的组织缺血,损伤小,更利于切口愈合,减少了脂肪液化发生的机率。

2腹直肌前鞘的无结缝法异物刺激是导致脂肪液化,切口延期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体会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体会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体会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0年1 月— 2012年1月6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原因。

结果6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经治疗后恢复良好。

结论控制基础疾病、规范手术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早期处理是预防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手段。

标签: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电刀;微波理疗腹部手术后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普外科工作中常见的切口并发症,导致切口延迟愈合,并发切口感染,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切口愈合不良也易引起切口疝的发生。

现探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来该科腹部手术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原因,总结影响切口脂肪液化的各种因素,并给出了相关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3~82岁,平均48.6岁,身体状况良好,均不伴有营养障碍。

切口类型:正中切口8例,旁正中切口12例,经腹直肌切口16例,斜切口13例,麦氏切口1例,横切口4例,复杂切口7例。

肥胖者42例,糖尿病者26例,肥胖合并糖尿病者17例,患高血压心脏病及其他疾病者8例,无肥胖及糖尿病等其他疾患者6例。

均使用高频电刀。

术后伤口未予热敷12例,给予热敷48例。

以上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征象。

1.2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多有以下临床表现:①术后3 d左右切口处有黄色渗液或挤压切口局部可流出黄色渗液,无明显异味,一般不伴切口红肿、发热;②渗出液呈淡黄色,可见有脂肪滴;③切口局部皮肤无坏死征象,血运良好;④各项辅助检查无明显感染征象;⑤渗出液涂片见大量红细胞及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⑥体温及局部皮温正常;⑦切口表面虽愈合良好,但皮下有空虚感,患者常诉有疼痛感,其程度较正常切口重。

1.3 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方法首先应密切注意切口变化,每次换药都要仔细:第一要视,一般来说,脂肪液化的伤口早期周围稍红,敷料上有少量渗出,可见脂肪滴(渗出部位就是液化部位);第二要触,脂肪液化的伤口在缝线间有空虚感,由切口两边向中央挤压,可见带有脂肪滴的渗液;第三要听,脂肪液化的病人,手术切口会有较正常伤口更重的疼痛,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脂肪液化,尽早处理。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治措施探讨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治措施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与防治对策。方法 2010年 3月至 2013年 4月我院普外科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共 23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析。结果 235例患者共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23例,其中肥胖者 18例,占 78.3%;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共 21例,占 91.3%,使用电刀 20例,占 86.9%,手术时间长,切口暴露 时间大于 2小时的有 10例,占 43.5%。结论 通过找准病因进行针对性的加强预防,能有效避免腹部手术切口液化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表 1 腹部 B超对检查修正诊断结果
例数 超声检查前临床诊断
超声诊断
临床最后诊断
91
急性心肌梗死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气胸
自发性气胸
31
急性左心衰竭
左侧大量胸腔积液 左侧肺癌且伴有大量腔积液


肺栓塞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冠心病
12
昏迷
未发现异常
脑血管意外
22
急性胸痛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腹部 B超通过二维或者是 M型头像可以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室壁运动异常进行观 察,并与其他病症像自发型气胸等进行鉴别,例如自发性胸、破裂主动脉夹层或者胆囊 炎并胆囊结石等,特别是就临床方面来说,急性心肌梗死需行溶栓治疗,而心电图表现 不典型,加之需与主动脉夹层进行鉴别时,腹部 B超检查的操作简单特别就表现出来, 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在临床上腹部 B超的普遍应用,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疾病判 断的繁琐性以及盲目性,为患者病症的及时处理缩短了时间;这也表明当在临床中被诊 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时,使用腹部 B超检查,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11,49(1):4-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
丰志鹍
发表时间:
2016-12-12T16:41:50.38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5期 作者: 丰志鹍
[导读] 近年来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逐渐的增多,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白银 730900
【摘 要】目的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在2014~2016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
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
140例患者无一例形成瘘道和继发感染的发生。结论 切口脂肪液化较多,肥胖、术中使用电
刀、术后未行理疗等均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预防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5-103-01


近年来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逐渐的增多,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切口就不能够按期愈
合,住院时间延长,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者可继发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因此早期预防及正确的处理切口脂肪液化十分重要。现
回顾分析我科自
2014~2016年收治的140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为我科2014~2016年收治的140例患者,全部为女性病例;年龄18~80岁;腹部手术共84例:其中全子宫切除手术22
例,剖腹产手术
19例,宫外孕破裂手术12例,卵巢蒂扭转卵巢切除术7例,卵巢黄体破裂6例,输卵管端端吻合术4例,卵巢癌根治术7例,
宫颈癌根治术
7例;阴式手术共56例:其中阴式全子宫切除手术22例,宫颈肌瘤剔除手术1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椎切术6例,阴道囊肿剥离

3例,外阴癌根治术6例,陈旧性会阴裂伤修补术5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8例,合并贫血及低蛋白血症14例;皮下脂肪厚度 3.5~11.0 cm;
切口脂肪液化发生时间平均术后
5 d。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液化范围及程度进行处理:浅表液化范围小于切口1/3渗液量小于5 ml者,在液化处缝线间撑开挤压,放置胶
片引流;深层液化范围较大但小于切口
1/2渗液量5~10 ml,在液化处拆除 1~2针缝线,安放细管负压引流,无渗液后蝶形胶布固定创口;
深层液化且范围大于切口
2/3渗液量10 ml 以上,拆除缝线,清创敞开切口,换药湿敷,5~7 d后行2期缝合。
2 结果
浅表液化范围小于切口1/3渗液量小于5 ml者,经换药、缝线间置胶片引流,于9~10 d 愈合;深层液化范围较大但小于切口1/2渗液量
5~10 ml
者,经细硅胶管负压引流换药后,用蝶形胶布固定加压包扎,于 10~14 d愈合;深层液化且范围大于切口2/3渗液量10 ml以上,经
拆除缝线敞开切口,过氧化氢溶液、庆大霉素盐水冲洗换药
5~7 d后行2期缝合,于术后 14~20 d愈合。本组140例患者无一例形成瘘道和
继发感染的发生。
3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老年及肥胖患者的增多,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切口脂肪液化的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肥胖、年老体弱、高频电刀的应用等因素有关。年龄
>60岁、女性、电凝开腹、手术时间>3 h、腹壁脂
肪超过
5.0 cm有较高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能机制:肥胖患者因脂肪厚超过2 cm以上,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概率明显
增高;术中对脂肪反复切割、钳夹、挤压、过度牵拉等机械刺激下,易发生氧化分解及水肿,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自溶或破
裂,发生液化;术中使用电凝、电切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烧伤,细胞变性,脂肪组织的毛细血管因热凝固而栓塞,导致原本
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发生障碍,引起组织无菌性坏死,脂肪细胞内脂质溢出;切口不彻底止血,渗血、血肿形成或缝合时留有
死腔,暴露时间过长,导致脂肪液化坏死;选择不当位置作切口,切断主要供血动脉血供发生障碍,致脂肪坏死液化;患者合并糖尿病、
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造成切口愈合不良,导致脂肪液化。消毒缝合时酒精进入切口,使脂肪细胞变性、溶解,引起术后脂肪组织液化。
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术后 4~7 d 切口炎性水肿缓解后有较多淡黄色渗液或挤压切口局部流出淡黄色渗液,无自觉症
状,切口边缘平整,不伴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体温正常;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分离且空虚,甚至隆起有波动感,撑开切口有
淡黄色渗液,其中漂浮有较多脂肪滴;切口无压痛,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渗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及少量炎性细胞,无脓细胞,连

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医生在检创时要认真观察有无上述体征,不但要看且要触诊。如可早期发现,并不明显延长切口的愈合时间。一旦
发现,及时分开切口
1~2 cm,充分引流是快速治愈切口脂肪液化的关键。术中避免用电凝代替电刀切开腹壁;减少对皮下脂肪的损伤;缩
短手术时间;皮下不留线结;不留死腔;皮结松紧适度;缝合皮下时盐水冲洗游离脂肪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对年老体弱、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纠正其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的状况,围术期加强营养支持,使机体处
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切口愈合;对合并糖尿病者积极控制血糖,一般需控制在
10 mmol/L以下;电切的强度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电凝止
血灼点尽可能小,以刚好凝固止血为好;对肥胖患者,避免切口过久暴露,切口使用保护膜;手术操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止血并缝合
皮下层松紧适度,不留死腔;术后用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干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进组织的恢复及再生;消毒缝合切口或术后换药
时注意保护,避免酒精进入。
总之,通过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临床特点的探讨,我们有针对性的加强预防,避免腹部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永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6例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07(17)
[2] 陈红兵.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8例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09)
[3] 古丽红.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6例分析[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