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浅谈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根本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浅谈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根本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并总结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根本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本院在2010年至2011年期间收治的3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进行了系统性分析。
结果全部3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切口脂肪液化得到妥善的处理,患者均痊愈。
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复杂,肥胖、营养不良、妊娠水肿、贫血、是否使用电刀,切口暴露时间长短,术中缝合技巧,术后切口观察处理等均为造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
重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并早期处理,可以减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缩短切口愈合的时间。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脂肪液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增加,各种社会因素导致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以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趋势,严重影响了切口愈合的质量。
本文通过对我院2010年-2011年我科发生的3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做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院于2010年至2011年共收治3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
采用妇科手术患者共26例,包括17例行子宫全切除手术,6例行子宫次广泛全切除手术,2例行子宫全切除手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1例行单侧输卵管切除手术。
合并有糖尿病者6例,肥胖者10例,贫血6例,偶发咳嗽2例,1例未见合并症。
术中采用电刀治疗者9例。
2.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①一般多发生在术后3-5天,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敷料有黄色渗液,挤压切口有淡黄色渗液,并可见漂浮的脂肪滴;②切口无红肿、硬结,无压痛,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升高。
二、治疗方法根据切口渗液的多少及愈合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者,采取延迟拆线,挤出渗液、适当拆除1~2针缝线,内置盐水纱条引流,每天换药直至切口愈合;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皮下坏死组织游离者,及时拆除数针缝线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并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Ⅱ期缝合或胶布拉合伤口,以缩短愈合时间。
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措施,提高对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其发生率。
方法:①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剖宫产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②针对原因自2012年1月至12月采取术中生理盐水冲洗及放置皮片引流等预防措施。
结果:2012年1月至12月采取预防措施223例剖宫产未再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二次缝合病例。
结论: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预防剖宫产术后【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157-02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进行剖宫产术465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2例,发生率为6.88%,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
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是医患双方都很关心的问题,因此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做好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讨发生原因,术中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及放置皮片引流、术后腹部切口红外线理疗等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现对我院32例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病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2例,纵切口25例,横切口7例,合并肥胖1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例,贫血8例,胎膜早破、试产时间较长8例。
1.2临床表现:32例患者均为足月妊娠,年龄17—32岁,多于手术后3~7d腹部切口出现淡黄色或淡褐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患者亦无自觉症状,但可见愈合不良,渗出物细菌培养均阴性。
32例患者中4例术后体温升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12例患者术后3d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7例术后5d出现切口脂肪液化,3例患者术后7天出现切口脂肪液化。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治疗体会。
方法对我院2008年11月~2011年10月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60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肥胖、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术中机械刺激、自身愈合能力低下者、术后咳嗽、切口暴露时间过长、缝合技术欠佳等均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
结论热疗仪理疗、提高手术技巧、规范应用电刀、加强营养、局部加压包扎、术中置引流管于皮下等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早发现及正确治疗能促进脂肪液化的切口早愈合。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近年来随着肥胖病人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加趋势,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身心损害及经济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医生的压力和工作量。
本文回顾性分析60例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其防治体会。
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取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妇产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 60例,年龄19~58岁,平均33岁。
剖宫产术45例,宫外孕开腹手术6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5例,子宫全切除术4例。
均为肥胖病人,皮下脂肪厚度3-5cm,平均4.2cm 。
1.2 诊断原则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①多发生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油脂样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压痛,边缘的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三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3 治疗方法和结果1.3.1 治疗方法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将病人分为两组。
A 组:38例,切口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内置盐水纱条引流,每天换药次,直至切口愈合。
B组:22例,切口有大量渗出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拆除全部缝线,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每天 1~2次,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行Ⅱ期缝合。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赵素霞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6(9)26
【摘要】受各种外在因素影响,孕期肥胖发生率越来越高,此类孕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风险大大高于非肥胖产妇,加重产妇及家庭精神与经济负担[1-3]。
笔者就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27例患者临床资料,
【总页数】1页(P176-176)
【作者】赵素霞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69
【相关文献】
1.浅论剖宫产术后产妇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2.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和防治
4.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5.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剖宫产术后腹部脂肪液化原因分析及护理

剖宫产术后腹部脂肪液化原因分析及护理目的:对破宫产术后腹部脂肪液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护理。
方法:我院在2012年2月-2012年5月共收治189例施行破宫产术的孕妇患者,在入院前妇女的怀孕周期为36-40周,入院治疗后,与患者及其家属协商,采用剖宫术实行生产,现根据189例孕妇的手术资料来分析产后腹部脂肪液化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剖宫术后腹部脂肪液化的护理。
结果:根据189例孕妇的资料分析得知,其中有65例孕妇在术后腹部脂肪发生了液化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孕妇过于肥胖、手术操作不当、在手术过后护理不完善所导致。
结论:孕妇在妊娠后应给予舒适健康的护理,根据孕妇的身体素质对其进行特殊有效的治疗,注重她们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适当的对其进行锻炼,以增强术后腹部伤口的恢复力,防止腹部脂肪出现液化的现象。
标签:剖宫术脂肪液化有效护理在外科治疗中,孕妇采用剖宫产的一种生产方法叫做剖宫术,该种生产的方式避免了婴儿对产妇的阴道造成了伤害,也降低了难产的几率,保证了孕妇的生命安全,提高了母子的成活率。
但在产妇与胎儿均正常的情况下,自然分娩应是产妇的第一选择,因为剖腹产对产妇具有一定的伤害性,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因一些事故的发生危害了产妇的生命安全,在实行剖腹产后,产妇会患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例如: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現象、手术过程中出现休克、术后感染、产后腹部留疤、腹部脂肪液化等。
在术后若治疗与护理不正确,容易造成产妇腹部脂肪液化的现象,此种并发症是由细菌感染所形成,因此,在对产妇进行剖腹产时要严格要求手术的操作技术,在后期护理中应对产妇进行优质有效的护理。
1 资料与分析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189例施行破宫产术的孕妇患者,年龄20岁-34岁,平均年龄为26.5岁,在入院前对189例孕妇进行检查,怀孕周期为36-40周,入院后,对产妇进行前期护理,然后再进行剖腹产手术生产,189例产妇中纵切口145例、横切口44例,在实行剖宫术后伤口裂开5例、腹部脂肪液化12例,在腹部脂肪液化的12例患有妊娠合并症的为7例、伤口感染5例,根据这些产妇的手术资料进行腹部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和术后的护理。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发表时间:2012-07-30T16:22:35.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杨爱娟[导读] 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治疗体会。
杨爱娟(贵州德江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贵州德江 565200)【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182-02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治疗体会。
方法对我院2008年11月~2011年10月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60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肥胖、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术中机械刺激、自身愈合能力低下者、术后咳嗽、切口暴露时间过长、缝合技术欠佳等均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
结论热疗仪理疗、提高手术技巧、规范应用电刀、加强营养、局部加压包扎、术中置引流管于皮下等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早发现及正确治疗能促进脂肪液化的切口早愈合。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近年来随着肥胖病人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加趋势,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身心损害及经济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医生的压力和工作量。
本文回顾性分析60例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其防治体会。
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取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妇产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 60例,年龄19~58岁,平均33岁。
剖宫产术45例,宫外孕开腹手术6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5例,子宫全切除术4例。
均为肥胖病人,皮下脂肪厚度3-5cm,平均4.2cm 。
1.2 诊断原则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①多发生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油脂样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压痛,边缘的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三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体会

2 结 果
6 腹 部 手 术 切 口发 生 脂肪 液化 患者 的临 床 资 料 , 结 脂 肪 液 5例 总
化 发 生原 因、 治疗 经 验 及 预 防措 施 。 结 果 造 成 手 术 切 口脂 肪
液 化 的 主 要 原 因为 肥 胖 、 尿 病 、 蛋 白血 症 、 频 电 刀使 用 及 糖 低 高
不 良易诱发脂肪 液化 ;③高频 电切和 电凝 时 ,局部温度 可达
20 1 0 0 ~ 0℃, 0 高频 电刀长 时间、 反复 、 大功率灼烧 , 可灼烧皮下
脂 肪 , 成 脂 肪 细胞 因 热 损 伤 发 生 变 性 , 致 无 菌 性 坏 死 , 成 造 导 形
液 化科 ④术 中操作不 当 , 度牵拉 、 口暴露 时间过长及 缝合 ; 过 切 时对 位不 良或缝扎血 管等 , 均可造成脂肪 细胞损伤坏 死 , 发生
腹部切 口脂肪液化 的原因 : ①肥胖患者 由于腹部脂肪组织 血供较差 , 术后易发生脂肪液化 , 是脂肪液化 的主要原因。 本组
约 占全部发 病原 因的 5 . ②合并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尿病 、 蛋 白血症 的老 23 %; 低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研究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方法:我院选择2008年8月~2012年8月间诊治的70例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患者,其中6例贫血,34例肥胖,10例滞产,4例糖尿病,4例咳嗽,6例使用电刀者。
结果:通过对本文所选的患者进行分析,引起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有贫血、肥胖、糖尿病、滞产、咳嗽以及使用高频电刀等。
结论:妇产科腹部手术出现脂肪液化的高危人群是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其会显著延长切口的愈合时间,会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及身心痛苦,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能够缩短治疗时间,手术前后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降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标签: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预防措施最近几年,由于医院的技术水平及医疗设备不断的更新,实施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数量越来越多,临床上广泛应用高频电刀,这时术后出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数量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对产妇的恢复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产妇康复,而且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1]。
我院选择2008年8月~2012年8月间诊治的70例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患者,对其出现脂肪液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08年8月~2012年8月间诊治的70例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患者,其中50例为剖宫产手术,包括26例一次剖宫产纵切口,18例二次剖宫产纵切口,2例横切口。
1.2临床表现手术切口处未见明显红肿,一些患者切口处可出现少量硬结,手术后切口部位可见血性渗出液及淡黄色油状渗出物,渗出物细菌培养结果表明为阴性。
其中60例患者在术后3天发现存在脂肪液化,4例患者在术后6天发现切口脂肪液化,2例患者在术后8天时发现[2]。
术后22例患者的体温升高,但均未高于38.7°,58例进行了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未见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
2016-05-11T16:46:21.3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1期 作者: 钟华
[导读] 内江市市中区白马中心卫生院妇产科 应该综合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有效避免患者出现切口皮下脂肪层液化现象。
(内江市市中区白马中心卫生院妇产科
四川 内江 641000)
【摘要】
目的:探讨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针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发生
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有
20例患者发生脂肪液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均予以庆大霉素或利凡偌
(乳酸乳酸依沙
Y啶)引流或敷切口换药,TDP照射后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切口暴露时间长短、手术操作人员缝合技术水平的高低、羊水
污染、滞产、妊娠水肿、术后咳嗽、二次手术切口、术前合并症等诸多的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在开展剖宫产手术之后出现切口脂肪液
化与肥胖,因此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该综合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有效避免患者出现切口皮下脂肪层液化现象。
【关键词】
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1-0080-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妇女肥胖者人数日渐增多,剖宫产人数快速上升。其切口的脂肪液化率也随之上升。切口脂肪液化延长了
切口愈合时间,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及经济上的负担。为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有20例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本院发生的20例患者中(二次手术患者4例),年龄均
在
21~42岁之间其中2人为纵切口,18人为横切口。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术后5~7天均出现淡黄色血性分泌物或混有脂肪滴,切口表面无红肿,但部分稍感硬,挤压切口挤出渗液,无
异味,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无坏死征象,患者无发热,体温正常范围;实验室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涂片有大量脂肪滴,渗液培
养无细菌生长。
2.
结果
2.1
发生因素 有羊水粪染的6例,均为轻中度粪染,合并有肥胖(标准[1]:腹部皮下脂肪厚度>5cm)6例,妊娠贫血(Hb<90g/l )2
例;试产失败改为剖宫产
2例;二次剖宫产4例。
2.2
处理 均予以碘伏或利凡若(乳酸乳酸依沙Y啶)纱布条引流(24~48小时拔出纱布引流条)或外敷于切口处同时给予TDP照射切
口
20分钟。术后换药时避免酒精渗入切口,引起脂肪再次液化。仔细查看切口,如有渗液要积极处理,增加换药次数。本院20例患者经上
述治疗后均于
15~20天痊愈出院,无复发。出院后42天随访调查,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异常。
3.
讨论
3.1
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脂肪液化原因:切口脂肪液化主要原因由于组织血供不良,加上手术操作不当而导致的脂肪组织无菌性坏死
[2]
,产生渗液,而影响伤口愈合。(1)肥胖病人切口脂肪层太厚,反复多次切开皮下脂肪易引发。(2)贫血。体质虚弱病人等同样易引
发。由于贫血的人群体内胶原蛋白组织无法充分融合,手术后就会造成切口出现愈合不佳。(
3)缝合时留有死腔或缝线过松或过紧都可导
致脂肪坏死。横切口的发生率要明显的低于纵切口,这可能与纵切口张大力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有报道下腹部切口裂开纵切口横切发生
20
倍
[3]。
3.2
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平血者注意纠正贫血,有风寒咳嗽者予以止咳化痰治疗。(2)术后注意抗感染,加强支
持治疗。(
3)术后及时发现切口发生的变化,尽早处理,当有少许渗液时,尽早换药,换药时挤压切口,挤出渗液必要时放置引流条,并
予以
TDP照射20分钟,每日两次,保持切口干燥;当大量渗液时,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拆除缝线,用生理盐水或过氧化氢冲
洗,再用无菌纱布清创,吸尽渗液,将
a糜蛋白酶2mg均匀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消灭死腔,3~5天后换药。开始时辅
以
TDP照射,每天两次,每次20分钟,直至切口愈合。
3.3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预防措施:(1)对肥胖病人,在对患者的腹膜开展缝合之后,可以应用甲硝唑或者是生理盐水对其切口实施
冲洗,以便于将其游离的坏死脂肪组织或者是缺血的脂肪组织予以清除,这对于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2)开展操作的
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精细性,一定要避免在切口进行反复的切割、挤压等机械操作,在对伤口进行止血、缝合等操作的过程中,应注意
对皮下组织开展全层的缝合,开展打结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操作手法的轻柔性,防止由于对脂肪组织的切割,导致出现死腔;(
3)
在保证手术操作质量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的缩短手术时间;(
4)对于皮下脂肪组织较厚,存在脂肪液化可能性的患者,可放置引流橡皮条
24
~28小时拔除或术后48小时后进行TDP照射时间为30分钟,每日两次。保持切口干燥。
4.
结论
积极分析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对患者的恢复和痊愈有积极的作用。术后进行辅助的TDP照射能增加患者局部
血液循环,有利于渗出物的吸收,使水肿消退,从而起到加速切口愈合的作用。总之,术前、术中、术后全方位的关注和有效的处理有利
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建明.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798例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4,20(3):225.
[2]
何波.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5(1);66-67.
[3]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