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

合集下载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治疗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治疗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治疗摘要: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诊疗中要合理把握切口脂肪液化发生高危因素,做好预防与治疗,降低并发症危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作为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系,切口脂肪液化会导致炎症反应延长愈合时间,增加患者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严重者还会导致护患纠纷,因此做好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疗研究极为必要,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危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主要是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部位因手术破坏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脂滴流出,形成液态脂肪引发无菌性炎症,这个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切口血液循环与愈合,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负担。

临床报道显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与患者肥胖、糖尿病、应用高频电刀、手术切口暴露时间过长、贫血、抗生素应用、营养不良、缝合不当、妊高症水肿等因素密切相关。

肥胖作为典型的影响因素,是由于皮下脂肪厚度过后导致患者更易发生脂肪液化,一般厚度<3㎝患者发生几率较低,超过3㎝则发生风险伴随厚度增加直线上升,且由于肥胖患者多数皮下脂肪层血液循环较差,切口受手术侵入性操作影响更易发生脂肪氧化分解导致液化,因此对皮下脂肪层过厚患者要予以重点关注。

合并糖尿病作为引发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加重切口血液供给负担引发血供障碍,增加脂肪液化风险,且高血糖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抑制白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修复能力,抑制切口部位肉芽生长、干扰其抗感染与愈合能力,造成切口脂肪液化愈合不良,因此合并糖尿病患者要加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预防。

高频电刀作为近年来临床手术治疗中应用频率较高的医疗器械,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变频电流引发局部热效应并增温,会增加皮下脂肪组织变性坏死、烧焦等几率,增加术后切口渗液风险,导致脂肪液化,因此高频电刀的应用临床操作必须慎重,并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缺血、游离及烧伤坏死的脂肪组织,以降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几率。

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措施,提高对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其发生率。

方法:①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剖宫产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②针对原因自2012年1月至12月采取术中生理盐水冲洗及放置皮片引流等预防措施。

结果:2012年1月至12月采取预防措施223例剖宫产未再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二次缝合病例。

结论: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预防剖宫产术后【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157-02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进行剖宫产术465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2例,发生率为6.88%,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

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是医患双方都很关心的问题,因此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做好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讨发生原因,术中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及放置皮片引流、术后腹部切口红外线理疗等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现对我院32例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病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2例,纵切口25例,横切口7例,合并肥胖1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例,贫血8例,胎膜早破、试产时间较长8例。

1.2临床表现:32例患者均为足月妊娠,年龄17—32岁,多于手术后3~7d腹部切口出现淡黄色或淡褐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患者亦无自觉症状,但可见愈合不良,渗出物细菌培养均阴性。

32例患者中4例术后体温升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12例患者术后3d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7例术后5d出现切口脂肪液化,3例患者术后7天出现切口脂肪液化。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预防措施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预防措施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摘要]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我科106例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6例病人中,肥胖52例,糖尿病14例,贫血12例,咳嗽8例,滞产8例,使用电刀者18例。

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糖尿病、贫血、咳嗽、滞产、高频电刀的使用有关。

[关键词] 妇产科;腹部手术;脂肪液化近年来随着妇女肥胖人群的增加、剖宫产率的增高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明显增加。

脂肪液化是脂肪细胞受损破裂、坏死、液化的过程,脂肪崩解产物脂肪酸刺激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而非细菌感染。

但它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加重了病人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分析我院10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10年8月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106例。

妇科手术50例,其中子宫全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2例,子宫全切除术34例,子宫次全切除术12例,单侧输卵管妊娠切除手术2例。

合并肥胖24例,糖尿病6例,中度或重度贫血8例,术后咳嗽4例,无合并症8例。

使用电刀者18例。

剖宫产手术56例,其中二次剖宫产纵切口10例,一次剖宫产纵切口6例,其余均为横切口。

合并肥胖14例,糖尿病8例,中度或重度贫血4例,滞产8例,妊娠水肿4例,术后咳嗽4例。

106例中手术时间较同类手术延长20~40min的82例,与同类手术时间相当的24例。

术中出血>400ml的6例,其余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68.2±39.8)ml。

1.2临床表现术后切口有淡黄色油状渗出物及血性渗出液,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部分切口有硬结,渗出物细菌培养阴性。

106例患者中32例术后体温升高,未超过38.4℃。

72例于术后3天发现切口脂肪液化,26例术后5天,8例术后7天发现切口脂肪液化。

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ppt课件

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ppt课件
定义

伤口裂开,局部淡血性渗出物 及淡黄色水样渗出液,无红、

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分泌
物培养无细菌生长。
临床 表现
➢ 多发生在术后3 ~7 d, 大部分患者 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 无其他自觉症 状
➢ 部分患者于常规术后检查时发现敷 料上有黄色渗液, 按压切口皮下有较 多渗液
➢ 切口愈合不良, 皮下组织游离, 渗液 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 加强全身营养、补充蛋白质,提高机 体免疫力,促进切口愈合。
重视心理安慰,加强心理护理
➢ 负性心理强烈将影响切口愈合。一旦出现
切口渗液,患者及家属往往出现紧张、恐惧、
护 焦虑等负性心理,害怕切口裂开不能愈合、

第2 次缝合疼痛、延长住院时间及增加经 济负担等。
➢ 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向患者说明切口脂 肪液化原因、治疗护理方法,每次换药时将 切口情况好转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患者和家 属,并介绍同类患者很快愈合不需缝合的例 子,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 性,积极配合治疗。
➢ 切口无红肿及压痛, 切口边缘及皮 下组织无坏死现象。
➢ 渗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
➢ 伤口渗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病理 生理
目前无统一结论。
但在肥胖患者尤其是腹壁脂肪 厚的切口中较多见
脂肪组织血液循环受破坏,脂肪 组织在各种机械刺激下易氧化 分解,可能是发生切口脂肪液化 的主要机制。
病因 (一)
治疗 (二)
切口光疗--改善脂肪组织血供 和液化脂肪及渗液的吸收
灯距30~40cm ,每次30 分钟,每日 两次,至切口愈合时止
➢ 促进大量的毛细血管增生
➢ 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组织营 养增加,代谢加快

腹部手术中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探讨

腹部手术中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探讨

腹部手术中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探讨
腹部手术中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探讨
一、简介
腹部手术虽然可以产生明��的治疗效果,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手术切口都会出血,术后腹腔内有脂肪液化等不良反应是常见的,如何有效控制这些状况,改善术后恢复是临床上一个重要的探讨点。

二、预防脂肪液化
1、加强术前准备:手术前应该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强调术前体位的改善,用适当的蜂窝枕和椎间盘位置,对脂肪软组织进行支撑,防止手术遭受到长时间静水压力。

2、减少手术时间: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加快探查和手术结束,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

3、术中观察:手术中可以用加强营养支持,积极防止出血,并观察手术过程中切口腹腔内脂肪液化的情况。

4、术后护理:术后及时给予应急护理,积极的抢救和处理出血,尽快
开展积极的体位改变,注重切口护理清洁,科学缝线,穿刺管护理和空肠腔内输液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腹腔内脂肪液化。

三、护士及医师应该做什么
1、护士及医师应严格按照手术室的规程操作,落实无菌技术,严格操作术前准备;
2、手术过程中应及时给予输液,以减少脂肪液化的几率;
3、术后常规拆线1~2天,每至少护理1次,准备好抗生素及其他护理用品;
4、术后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提供体位改变和换药服务,科学管理患者的疼痛;
5、密切关注患者,帮助他们恢复和康复,观察手术切口液化状况时机并及时处理。

四、总结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是常见的,要有效预防和控制,应该加强术前准备,加快术中手术的步骤,重视术中和术后护理,护士及医师应严格按照手术室的规程操作,积极防治、及时应对和及时处理。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体会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体会
皮下组织游离 , 渗液 中可见飘浮 的脂肪滴 , 镜检见大量脂肪滴 , 细菌培养阴性 ; ④切 口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 , 无脓性分泌物 ; ⑤血常规未见 白细胞数 明显增加 , 体温升高不超过 3 . 8 5℃。 1 治疗方法 . 3 积 极治疗原发病和基础 病 , 控制 血糖 , 纠 正低蛋 白血症及 对症 支持治疗。①渗液较少 , 手术切 口仅部 分 愈合不 良者 , 轻揉切 V排尽渗液 , I 无需拆 除缝线 , 放置 引流条 , 微波疗法处 理 , 加压包扎 , 2 d换药 1 , 次 直至切 口愈合 ; ②渗 液
2 结 果
6 腹 部 手 术 切 口发 生 脂肪 液化 患者 的临 床 资 料 , 结 脂 肪 液 5例 总
化 发 生原 因、 治疗 经 验 及 预 防措 施 。 结 果 造 成 手 术 切 口脂 肪
液 化 的 主 要 原 因为 肥 胖 、 尿 病 、 蛋 白血 症 、 频 电 刀使 用 及 糖 低 高
不 良易诱发脂肪 液化 ;③高频 电切和 电凝 时 ,局部温度 可达
20 1 0 0 ~ 0℃, 0 高频 电刀长 时间、 反复 、 大功率灼烧 , 可灼烧皮下
脂 肪 , 成 脂 肪 细胞 因 热 损 伤 发 生 变 性 , 致 无 菌 性 坏 死 , 成 造 导 形
液 化科 ④术 中操作不 当 , 度牵拉 、 口暴露 时间过长及 缝合 ; 过 切 时对 位不 良或缝扎血 管等 , 均可造成脂肪 细胞损伤坏 死 , 发生
腹部切 口脂肪液化 的原因 : ①肥胖患者 由于腹部脂肪组织 血供较差 , 术后易发生脂肪液化 , 是脂肪液化 的主要原因。 本组
约 占全部发 病原 因的 5 . ②合并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尿病 、 蛋 白血症 的老 23 %; 低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研究妇产科手术中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间进行手术治疗的2614例妇产科患者,其中有42例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经过研究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贫血、肥胖、妊高症水肿、滞产以及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结果本文所选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其中有4例患者实施的ii期缝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的病例,患者的愈合时间在9-15天之间。

结论经过适当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几率,同时还有助于切口的愈合,降低患者的痛苦,需要治疗的时间缩短。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预防措施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6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55-01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间进行手术治疗的2614例妇产科患者,其中有42例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其发生率为1.6%;其中618例为妇科,有8例出现脂肪液化,发生率为1.29%;1996例剖宫产,34例出现脂肪液化,发生率为1.7%。

术后患者未感觉不适,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术后的2-10天内进行换药时多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按压切口时渗液可增多,未见明显的切口红肿,但是切口愈合不佳,切口两端的皮肤较易分离,甚至只有表皮相连,进行涂片时发现渗出液内有大量脂肪滴,未见细菌生长。

1.2方法术后病房护士要每天对切口进行检查,如切口处存在少量渗出液,在确定为非感染的情况下,可每日对切口进行1-2次的挤压,每次挤压时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出;之后在伤口表明涂上百多邦,同时进行红外线理疗,距离的长短和患者的耐受程度有关,以不烫伤患者为最佳,每次持续照射30分钟,每天照射1-2次,治疗完毕后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持续渗液或者渗液较多者要预防感染,拆除缝线同时联合应用抗生素[1]。

42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和防治

42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和防治

7 ~i天痊 愈出院, 天 0 无其它手术并发症。2 中有2 例得 到随 及囊肿的部位、 3例 8 大小 , 是否与脑室系统相通 等因素, 最好在术 中 访 , 时间为3 随访 月~3月 , 中l例术后 1 6 其 6 年内囊肿消失,例术 能准确测量 囊肿腔 内压力 , 5 综合分析后选择适当压力类型 的分 后2 年内囊肿消失 , 其余7 例囊肿都有不断缩小 的趋势 。 患者头痛 头晕等症状较前消失或 明显减轻 ,N癫痫发作者 中2 4 例癫痫发 作次数减少 ,例无变化。 2 3 讨 论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指脑脊液样无色清亮的液体在颅内蛛网 膜所构成的袋状结构内积聚而形成的囊肿。 具体病因尚不明确。 流管。 分流管腹腔段 的带侧漏伞端亦应常规保 留, 以防术后出现 低颅压症状 。 参考 文献 [] C g o iG F n a C P n a i , t a .n a r n a I a n n , o d , a c n S e 1 I t c a i I r a ah o d c s n p d a i a e P e a d h r rc n i y t i e it c g. d i tM e c i , r 1 9 , :5 0 9 6 1 8 —9 . 8
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3。 一般认为具有颅 内压增高、 局部脑组织受 a ah o d c s S C i ia n h r p u i e a k r c n i y t: ln c 1a d te ae tc rm rs 压移位 、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 合并囊 内出血或硬膜下出血 、 药 o 6c s s A t e r c i , 12 7 —8 . n 4 ae . c a Nu o h 1 9 . : 0 r 95 3 5 物控制无效或反复发作的癫 痫症状者应手术治疗()无症状患 【】 C 1 lO S ,o e H H hG . ta .n c a i l 4。 4 i沁i 1 F C gn P ,a S R e 1I ta rn a r r 者是否手术 目前尚不统一 , 有学者认为囊肿有 自然消失的可能, 且手术并非完全有效 , 并发症和复发亦不容忽视() 术后 5。 随着对 a ah o dc s i l l rn J e r s r ,9 1 7: r cn i y t nc id e . Nu o u g 19 ,4 S 1 2 . —2 6 3 0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
发表时间:2016-10-31T17:10:34.07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3期作者:丰志鹍[导读]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 730900
【摘要】目的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选择在2014~2016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140例患者无一例形成瘘道和继发感染的发生。

结论切口脂肪液化较多,肥胖、术中使用电刀、术后未行理疗等均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预防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004-01
近年来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逐渐的增多,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切口就不能够按期愈合,住院时间延长,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者可继发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

因此早期预防及正确的处理切口脂肪液化十分重要。

现回顾分析我科自2014~2016年收治的1400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为我科2014~2016年收治的140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78例;年龄18~80岁;其中上腹部手术82例,其中胆囊切除术54例,胆总管切开取石6例,肝左外叶切除 4例,脾切除术6例,肝内胆管切开取石+胆 肠吻合术2例,胃大部切除术6例,胃癌根治术4例;下腹部手术58例,其中阑尾切除术8例,结、直肠癌根治术40例,小肠多发憩室手术2例,髂外动脉瘤2例,粘连性肠梗阻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8例,合并贫血及低蛋白血症14例;皮下脂肪厚度 3.5~11.0 cm;切口脂肪液化发生时间平均术后 5 d。

1.2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液化范围及程度进行处理:浅表液化范围小于切口1/3渗液量小于5 ml者,在液化处缝线间撑开挤压,放置胶片引流;深层液化范围较大但小于切口1/2渗液量5~10 ml,在液化处拆除 1~2针缝线,安放细管负压引流,无渗液后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深层液化且范围大于切口2/3渗液量10 ml 以上,拆除缝线,清创敞开切口,换药湿敷,5~7 d后行2期缝 2 结果
浅表液化范围小于切口1/3渗液量小于5 ml者,经换药、缝线间置胶片引流,于9~10 d 愈合;深层液化范围较大但小于切口1/2渗液量5~10 ml者,经细硅胶管负压引流换药后,用蝶形胶布固定加压包扎,于 10~14 d愈合;深层液化且范围大于切口2/3渗液量10 ml以上,经拆除缝线敞开切口,过氧化氢溶液、庆大霉素盐水冲洗换药 5~7 d后行2期缝合,于术后 14~20 d愈合。

本组140例患者无一例形成瘘道和继发感染的发生。

3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老年及肥胖患者的增多,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1]。

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肥胖、年老体弱、高频电刀的应用等因素有关[2]。

年龄>60岁、女性、电凝开腹、手术时间>3 h、腹壁脂肪超过5.0 cm有较高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

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能机制:肥胖患者因脂肪厚超过2 cm以上,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概率明显增高;术中对脂肪反复切割、钳夹、挤压、过度牵拉等机械刺激下,易发生氧化分解及水肿,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自溶或破裂,发生液化;术中使用电凝、电切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烧伤,细胞变性,脂肪组织的毛细血管因热凝固而栓塞,导致原本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发生障碍,引起组织无菌性坏死,脂肪细胞内脂质溢出;切口不彻底止血,渗血、血肿形成或缝合时留有死腔,暴露时间过长,导致脂肪液化坏死;选择不当位置作切口,切断主要供血动脉血供发生障碍,致脂肪坏死液化;患者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造成切口愈合不良,导致脂肪液化[3]。

消毒缝合时酒精进入切口,使脂肪细胞变性、溶解,引起术后脂肪组织液化。

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术后 4~7 d 切口炎性水肿缓解后有较多淡黄色渗液或挤压切口局部流出淡黄色渗液,无自觉症状,切口边缘平整,不伴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体温正常;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分离且空虚,甚至隆起有波动感,撑开切口有淡黄色渗液,其中漂浮有较多脂肪滴;切口无压痛,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渗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及少量炎性细胞,无脓细胞,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医生在检创时要认真观察有无上述体征,不但要看且要触诊。

如可早期发现,并不明显延长切口的愈合时间。

一旦发现,及时分开切口1~2 cm,充分引流是快速治愈切口脂肪液化的关键。

术中避免用电凝代替电刀切开腹壁;减少对皮下脂肪的损伤;缩短手术时间;皮下不留线结;不留死腔;皮结松紧适度;缝合皮下时盐水冲洗游离脂肪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4~6]。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对年老体弱、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纠正其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的状况,围术期加强营养支持,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切口愈合;对合并糖尿病者积极控制血糖,一般需控制在10 mmol/L以下;电切的强度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电凝止血灼点尽可能小,以刚好凝固止血为好;对肥胖患者,避免切口过久暴露,切口使用保护膜;手术操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止血并缝合皮下层松紧适度,不留死腔;术后用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干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进组织的恢复及再生;消毒缝合切口或术后换药时注意保护,避免酒精进入。

总之,通过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临床特点的探讨,我们有针对性的加强预防,避免腹部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军.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6例诊治体会.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2):178 179.
[2] 彭林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腹部外科,2006,19(6):351 352.
[3] 石建国.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4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