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合集下载

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循环系统
足月儿
• 心率波动范围大,120 次~140次/分不等, • 有的新生儿生后一、二天 内心前区可听 到杂音,这与动脉 导管暂时性未关闭 有关,数天后自行 消失。 • 血压平均70∕50mmHg
早产儿
动脉导管关闭常常延迟, 导致心肺负荷,引起充血性 心力衰竭、肾脏损害等, 平均动脉压在30mmHg以上
足月、早产新生儿生理特点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血液系统 神经系统 体温 免疫系统 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呼吸系统
• 新生儿呼吸中枢发育 不成熟,呼吸肌弱, 胸腔小,主要靠膈肌 呼吸,故新生儿呼吸 浅表,频率快40~45 次/分,节律不规则。 • 早产儿呼吸中枢不成 熟,表现为呼吸表浅 而不规则,常出现呼 吸暂停(呼吸停止达 20秒,伴心率减慢 <100次/分,并出现青 紫)。 • 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缺乏,易发生肺透明 膜病。
活产婴儿
外 表
四肢屈曲状,红润,皮下脂 肪丰富,胎毛少
外 表
哭声微弱,颈肌、软弱肌张差, 皮肤薄而红嫩,胎毛多
• 四肢屈曲状,红润,皮下脂 • 肪丰富,胎毛少
哭声微弱,颈肌软弱肌张力 差,皮肤薄而红嫩,胎毛 多
耳壳
耳软骨发育好, 耳舟成形、直挺
耳壳
耳软骨发育不良, 耳舟不清
足月儿
早产儿
乳晕清楚,乳 头突起,乳房 可扪及结节乳 腺结节>4mm, 平均7mm
血液系统
• 足月儿: •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较 高 • 足月儿出生时白细胞 较高,三天后下降 • 早产儿: • 白细胞和血小板低于 足月儿 • 生理性贫血出现早 • 维生素K不足,易引起 肺出血和颅内出血
神经系统
足月儿:
觅食反射

【全文】早产儿的护理ppt课件

【全文】早产儿的护理ppt课件

5.血液系统早产儿贫血常见。生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迅速下降, 体重愈低、下降愈早,6周后血红蛋白可跌至70~lOOg/L(足月儿 8—12周后低至llOg/L),有核红细胞持续出现在外周血象中的 时间长
6.神经系统 (1)胎龄越小,咳嗽、吸吮、吞咽等各种反射越差,肌张力低下,拥抱反 射不明显,活动少,哭声细小,常处于抑制状态。 (2)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当缺氧缺血时易发生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 病、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3)脑室管膜下存在着胚胎生发层组织,胎龄<32周、体重<1 500g的早产 儿可有自发性脑室内出血,预后较差,出生后应常规给予止血药物。 (4)早产儿视网膜发育未完全,吸入高浓度氧气或吸氧时间过长易发生视 网膜病变,严重者可致失明。
汗腺发育不全,其体温受环境影响较大,常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发生硬 肿症。因此,维持早产儿体温很重要。对体重小于2000g者,箱温调至 32℃~33℃;1500~2000g者,箱温调至32℃~34℃;1500g者,箱温调 至 32℃~36℃。在患儿体温未升至正常之前应每1h测体温1次,升至 正常后可每4h测1次,并做好记录。
进行眼底检查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出生胎龄<34周,出生体 重<2kg必查)、体格及神经行为的发育状况、2.一般0-3个月 1个月复查一次,4个月-1岁每3个月复查一次,1岁后每半年 复查一次,3岁后如生长发育良好可停止复查。3.如有特殊情 况可及时就诊复查
三.喂养时注意:
1.强调坚持母乳喂养。2.如果不能坚持母乳喂养,应选用早产 儿专用配方奶粉。3.纯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应及时补充适量的维 生素k1,预防出血症。1个月开始补充铁剂预防贫血,补充鱼肝 油预防佝偻病。4个月内不需添加辅食。
3 消化系统
(1)吸吮及吞咽能力弱,贲门括约肌松弛,易发生溢奶、胃食管反流,严重者可 致窒息、吸人性肺炎。 (2)各种消化酶不足,胆酸分泌较少,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较差。当存在缺氧缺血、 喂养不当的情况时,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3)肝功能不成熟,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肠蠕动慢致胎粪排出延迟,生理性黄 疸持续时间较长且较重。当存在感染、酸中毒等病理情况时,未结合胆红素可通 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新生儿ppt课件

新生儿ppt课件

HIE发病机制
1.脑血流改变:缺氧→脑血液自调
+失调→损害(坏死、软化、出血)
2.脑代谢改变 ①糖酵解↑ --低血糖、代酸, ATP ↓
②ATP减少: Na+ 泵功能减弱—脑水肿
HIE脑损伤后神经病理学改变
足月儿: 皮质、深部灰质核坏死
早产儿:
①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 ②脑白质病变—软化
HIE临床表现
足月儿>2周 早产儿>4周
持续时间
结合Bi
退而复现
<26μmol/L

>26(1.5mg/dl)

病理性黄疸的常见原因
间接胆红素血高 1、新生儿溶血: * ABO、Rh溶血 * 遗传性:RBC内在因素 * 药物性
*血管外—颅内出血、硬肿症 2、母乳性黄疸 3、红细胞增多症
病理性黄疸的常见原因
结合胆红素高 1、新生儿肝炎 2、先天性胆道闭锁
二、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体重下降:下降<10%,10d 内恢复。 2.生理性黄疸:黄疸轻,一般情况好。 3.上皮珠(马牙子):上皮细胞堆积。
4.假月经:女婴生后5~7天阴道少量出血
5.乳腺肿大:3~5天出现,2~3周消失。
三、护理措施
出生后护理: 1)呼吸道 2)保暖 3)脐带 4)五官 5)皮脂 日常护理: 1)五官 2)衣服 3)哺乳 4)防感染 5)维生素 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社会心理发育、 护理照顾
Y、Z蛋白少 肝酶酶活力低 生后血糖下降
肠菌少、葡糖醛酸苷酶、胎粪中胆红素高
生理性黄疸特征
①时间:2-3天出现,4-6天高峰
②程度:< 205.2--256.5μmol/L ③一般情况 :好

新生儿总论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新生儿总论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邵小松
概述

新生儿学 (neonatology) 是研究新生儿保 健、医疗和教学的一门学科。新生儿学 原是儿科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由于新 生儿具有一定特点, 且近数十年来发展迅 速 , 已渐形成独立的学科。新生儿学总的 目标不仅仅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更重要 的是提高人口素质。
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

9 .能量和体液: 足月儿能量的需要取决于
维持基础代谢和生长所需能量消耗,故较成人 多,第 1周 60-80Kcal/kg,以后每日需热量100120Kcal/kg。体内水分多,液体总量占体重 80 %左右,因此水交换率高,每日液体需要量也 多 , 第 1 天 约 需 6 0 ~ 8 0 ml/Kg, 第 2 天 8 0 100ml/kg,第3~7天约需100-140ml/Kg。 初生时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血钾偏高,但无症 状,一般生后7~10天内不补钾。
早产儿特点:

5.泌尿:肾小管、肾小球不成熟,肾单 位亦较足月儿少,故滤过率低,对尿素、 氯、钾、磷的清除率亦低。因抗利尿激素 缺乏,肾小管使水回吸收减少,尿浓缩力 亦差。另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阈值低,尿 糖常阳性;由于排钠分数高,肾小管对醛 固酮反应低下,不注意补钠,易发生低钠 血症。早产儿酸碱调节功能差,生后几天 内约2/3呈代酸。天津曾报道84.6%低体 重儿可发生晚期代酸。
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

5.泌尿:35周肾发育完成,但内部结构 仍未成熟,表现在肾小球内皮细胞以立方 上皮细胞为主,成人为多突状细胞,故滤 过面积不足,肾小管容积不足,造成滤过 率低及浓缩功能不足,易引起水肿或脱水 症状。排磷功能差,牛奶喂养儿易高血磷 而低血钙。肾脏处理酸碱负荷能力不足, 易酸中毒。

正常足月儿及早产儿的护理

正常足月儿及早产儿的护理

正常足月儿及早产儿的护理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37周和<42周,出生体重≥2500 g和≤4000 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早产儿:或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大于28周但未满37周的活产新生儿。

1、环境:早产儿应与足月儿分居住,室温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

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应更换清洁工作服、鞋、洗手,保持病室清洁、干净、舒适、整齐、安全。

室内应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外保暖床、微量输液泵、吸引器和复苏抢救设备。

2、保暖:生后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使婴儿处于中性温度中。

早产儿、尤其出生体重<2000 g或低体温者,应置于自控式开放式抢救台上或温箱中,并根据体重、日龄选择中性环境温度。

3、喂养:正常足月儿生后半小时即可抱至母亲处哺乳。

无母乳者可给配方乳,每3 h1次,每日7~8次。

早产儿也应母乳喂养。

哺乳量应因人而异,原则上是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每次哺乳量越少,喂奶间隔时间也越短,并且根据喂奶后有无腹胀、呕吐、胃内残留(管饲喂养)及体重增长情况(理想的每天增长为10~15 g/kg)调整。

哺乳量不能满足所需热量者应辅以静脉营养。

足月儿生后应肌注1次维生素K10.5~1 mg,早产儿连用3 d。

生后4 d加维生素C 50~100 mg/d,10 d后加维生素A 500~1 000 IU/d,维生素D 400~1 000 IU/d,4周后添加铁剂,足月儿每日给元素铁2 mg/kg,极低出生体重儿每日给3~4 mg/kg,并同时加用维生素E 25 U和叶酸2.5 mg,每周2次。

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可给予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每周600~750 IU/kg,皮下注射,分3次给药,可减少输血需要。

4、呼吸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低氧血症时予以吸氧,但吸入高浓度氧或吸氧时间过长可引起早产儿视网膜病和慢性肺部疾病。

因此,吸氧流量或浓度应以维持动脉血氧分压6.7~9.3 kPa(50~70 mmHg)或经皮血氧饱和度90%~95%为宜。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课件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课件

耳壳 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挺 耳壳软,耳舟不清,贴颅
乳腺 乳晕清楚,乳头结节>4mm 乳晕不清,无乳头结节或<4mm
外生殖器 阴囊皱襞多,睾丸已降 大阴唇可覆盖小阴唇
指甲 达或超指(趾)尖
足纹 已有、较深,遍足底
阴囊皱襞少,睾丸未降 大阴唇未覆盖小阴唇 未达指(趾)尖
少,仅足前部见1~2条,足跟光滑
•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合理喂养
• 有感染的危险——预防感染 • 知识缺乏——健康指导
病情观察
维持体温稳定
① 适宜室温:
• 正常新生儿室温22~24℃, • 早产儿 室温24~26℃, • 沐浴室温26~28℃ • 相对湿度均为55%~65%。 • 每4至6h监测体温一次。
维持体温稳定
② 保暖:出生后立即擦干 身体,毛巾包裹减少散 热。
• 自主呼吸障碍/不能维持自主呼吸——维持有效呼吸
• 有体温失调的危险/体温过低——维持体温稳定
•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合理喂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有感染的危险——预防感染 • 知识缺乏——健康指导
病情观察
护理措施
健康指导
• 指导亲子感情建立 • 指导新生儿日常护理 • 新生儿疾病的筛查、预防接种、体检等 • 出院后随访,排查后遗症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 有窒息的危险 • 自主呼吸障碍/不能维持自主呼吸(早产儿) • 有体温失调的危险/体温过低 •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 有感染的危险 • 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
呼吸、体温、喂养、感染、黄疸
• 有窒息的危险——预防窒息
• 自主呼吸障碍/不能维持自主呼吸——维持有效呼吸
• 有体温失调的危险/体温过低——维持体温稳定

高护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PPT课件

高护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PPT课件
明显。白细胞总数较高,出生后第3天开始下降。
★早产儿白细胞和血小板稍低于足月儿,维生素K、铁及
维生素D储存量较足月儿少,更易发生贫血、出血和佝 偻病。
19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
二、生理特点
6. 神经系统
新生儿脑相对较大,大脑皮层兴奋性低。 出生时已具有暂时性原始反射;正常情况下,生 后数月这些反射在生后3 ~4个月自然消失;新生儿 巴氏征、克氏征可呈阳性。
22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
二、生理特点
8. 体温调节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更差,棕色脂肪少,产热少。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少,散热多,易发生 寒冷损伤综合征和低体温。
23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
二、生理特点
9.能量和体液代谢
新生儿每日基础热量消耗为209kJ/kg,每日总能量约需418 ~ 502kJ/kg,液体量与体重、日龄有关。足月儿需钠为1 ~ 2mmol/ (kg· d),出生10天内一般无需补钾,以后需要量为 1 ~2mmol/ (kg· d)。
早产儿在生后1周内每日所需能量较足月儿低,而每日所需液
量较足月儿高。
24
三、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黄疸
皮肤无黄染
生理性黄疸
25
三、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 2.生理性体重下降
正常新生儿体重早期变化
26
三、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 3.马牙和“螳螂嘴”
马牙
螳螂嘴
27
三、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
4.乳腺肿大和假月经
7
乳腺 足月儿 早产儿
乳腺结节>4mm,平均7mm
乳腺无结节或结节<4mm
8
外生殖器(男) 足月儿 早产儿
睾丸已降,阴囊多皱褶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PPT课件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PPT课件
7
分娩和出生时有异常:出生窒息,产伤、早产、极低出生体 重儿、过期产儿、大于或小于胎龄儿、巨大儿;脐带绕颈、 各种畸形、双胎或多胎、有疾病的新生儿等;
8
足月新生儿与 早产新生儿的 特点
9
足月儿 呼吸 系统 生理 特点 循环 系统 生理 特点 节律不规则
早产儿 易呼吸暂停
频率快40-50次/分 以腹式呼吸为主
产儿理想的体重增长每天为10~15g/kg。胎龄愈小, 出生体重愈低,每次哺乳量愈少,喂奶间隔时间也 愈短。哺乳量不能满足所需热量者应辅以静脉营 养。
14
足月儿:保持呼吸道通畅。
早产儿:早产儿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软垫,避免颈部弯曲、 呼吸道梗阻。出现发绀时应查找原因,同时予以吸 氧,吸氧流量或浓度以维持动脉血氧分压6.7~ 9.3kPa(50~70mmHg)或经皮血氧饱和度90%~95 %为宜。切忌给早产儿常规吸氧。如出现呼吸暂停 (apnea),轻者经弹、拍打足底或刺激皮肤等可恢复 呼吸;重者需经面罩或气管插管抱球复苏,同时应 去除原因并转入NICU进行监护和治疗。反复发作者 可给予氨茶碱静脉注入,负荷量为4~6mg/kg,8~ 12小时后给予维持量1.5~3mg/kg,以后每8~12 小时1次。也可予以茶碱或咖啡因口服,或给予鼻塞 CPAP治疗。
16
17
体温 调节 功能
12
足月儿:生后应将足月儿置于预热的自控式开放式抢救台上,或自
控式温箱中,设定腹壁温度为36.5℃,抢救台或温箱可自 动调节内部环境温度,保持新生儿皮温36.5℃。4~6小时 后,移至普通婴儿床中(室温24~26℃、空气湿度50%~60 %)。如体温升高,可打开包被散热,并补充水分,体温则 可下降。一般不用退热药。
脐带结扎 肺血管阻力下降 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关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正常足月儿(normalterminfant)是指胎龄≥37周和<42周,出生体重≥2500克和≤4000克,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preterminfant;prematureinfant),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5%~10%。

其死亡率约为12.7%~20.8%,且胎龄愈小,体重愈轻,死亡率愈高,尤其是1000克以下的早产儿,其伤残率也较高。

因此预防早产对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儿童的伤残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母孕期感染、吸烟、酗酒、吸毒、外伤、生殖器畸形、过度劳累及多胎等是引起早产的原因。

另外,种族和遗传因素与早产也有一定的关系。

1.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外观特点不同胎龄的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在外观上各具特点(见表7—2),因此可根据初生婴儿的体格特征和神经发育成熟度来评定其胎龄。

目前国际上有数种评分方法,常用的有Dubowitz评分法和Ballard评分法。

表7—2 足月儿与早产儿外观特点早产儿足月儿皮肤绛红、水肿和毳毛多红润、皮下脂肪丰满和毳毛少头部头更大(占全身比例1/3)头发细而乱头大(占全身比例1/4)头发分条清楚耳壳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直挺指、趾甲未达指、趾端达到或超过指、趾端跖纹足底纹理少足纹遍及整个足底乳腺无结节或结节<4mm结节4mm,平均7mm外生殖器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全降,女婴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睾丸已降至阴囊,大阴唇遮盖小阴唇2.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生理特点(1)呼吸系统:胎儿肺内充满液体,分娩时儿茶酚胺释放使肺液分泌减少,足月儿约30- 35ml/kg,出生时经产道挤压,约1/3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在建立呼吸后由肺间质内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症状。

呼吸频率较快,安静时约为40次/分左右,如持续超过60~70次份称呼吸急促,常由呼吸或其他系统疾病所致。

胸廓呈圆桶状,肋间肌薄弱,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呈腹式呼吸。

呼吸道管腔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易致气道阻塞、感染、呼吸困难及拒乳。

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红细胞内缺乏碳酸酐酶,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因而不能有效地刺激呼吸中枢;肺泡数量少,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呈扁平立方形,毛细血管与肺泡间距离较大,气体交换率低;呼吸肌发育不全,咳嗽反射弱。

因此,早产儿呼吸浅快不规则,易出现周期性呼吸及呼吸暂停或青紫。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份及发绀。

其发生率与胎龄有关,胎龄愈小、发生率愈高,且常于生后第一天出现。

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由于肺发育不成熟,易感高压力、高容量、高浓度氧损伤而致慢性肺疾病(chroniclungdiseaseCLD)。

(2)循环系统:出生后血液循环动力学发生重大变化:①胎盘—脐血循环终止;②肺循环阻力下降,肺血流增加;③回流至左心房血量明显增多,体循环压力上升;④卵圆孔、动脉导管功能上关闭。

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持续胎儿循环(persistent fetal circulation,PFC)或持续肺动脉高压。

临床上出现严重紫绀,低氧血症,且吸人高浓度氧紫绀不能减轻。

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较大,通常为90~160次/分。

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9.3/6.7kPa)。

早产儿心率偏快,血压较低,部分可伴有动脉导管开放。

(3)消化系统:足月儿出生时吞咽功能已经完善,但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溢乳甚至呕吐。

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管壁薄、通透性高,有利于大量的流质及乳汁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但肠腔内毒素和消化不全产物也容易进入血循环,引起中毒症状。

除淀粉酶外,消化道已能分泌充足的消化酶,因此不宜过早喂淀粉类食物。

胎便由胎儿肠道分泌物、胆汁及咽下的羊水等组成,呈糊状,为墨绿色。

足月儿在生后24小时内排胎便,约2~3天排完。

若生后24小时仍不排胎便,应排除肛门闭锁或其它消化道畸形。

肝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是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多种药物处理能力(葡萄糖醛酸化)低下,易发生药物中毒。

早产儿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常出现哺乳困难,或乳汁吸人引起吸人性肺炎。

消化酶含量接近足月儿,但胆酸分泌少,脂肪的消化吸收较差。

缺氧或喂养不当等可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由于胎粪形成较少及肠蠕动差,胎粪排出常延迟。

肝功能更不成熟,生理性黄疸程度较足月儿重,持续时间更长,且易发生核黄疸。

肝脏合成蛋白能力差,糖原储备少,易发生低蛋白血症、水肿和低血糖。

(4)泌尿系统:足月儿出生时肾结构发育已完成,但功能仍不成熟。

肾稀释功能虽与成人相似,但其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差,故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过多的水和溶质,易发生水肿或脱水。

新生儿一般在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少数在48小时内排尿,一周内每日排尿可达20次。

早产儿肾浓缩功能更差,排钠分数高,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低下,易出现低钠血症。

葡萄糖阈值低,易发生糖尿。

碳酸氢根阈值极低和肾小管排酸能力差,由于普通牛乳中蛋白质含量和酪蛋白比例均高,喂养时可使内源性氢离子增加,超过肾小管排泄能力,引起晚期代谢性酸中毒(1ate metabolic acidosis),表现为面色苍白、反应差、体重不增和代谢性酸中毒。

因此人工喂养的早产儿应采用早产儿配方奶粉。

(5)血液系统:足月儿出生时血红蛋白为170g/L(140~200g/L),由于刚出生时入量少、不显性失水等原因,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上升,生后24小时最高,约于第一周末恢复至出生时水平,以后逐渐下降。

血红蛋白中胎儿血红蛋白占70%~80%,5周后降至55%,随后逐渐被成人型血红蛋白取代。

网织红细胞数初生3天内为0.04~0.06,4—7天迅速降至0.005-0.015,4--6周回升至0.02~0.08。

血容量为85~l00ml/kg,与脐带结扎时间有关,脐带结扎延迟可从胎盘多获得35%的血容量。

白细胞数生后第1天为15~20X109/L,3天后明显下降,5天后接近婴儿值;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6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相近,以后淋巴细胞占优势。

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

由于胎儿肝脏维生素K储存量少,凝血因子Ⅱ、Ⅶ、Ⅸ、X活性较低。

早产儿血容量为85一110ml/kg,周围血中有核红细胞较多,白细胞和血小板稍低于足月儿。

大多数早产儿第3周末嗜酸性细胞增多,并持续2周左右。

由于早产儿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下、先天性铁储备少、血容量迅速增加,“生理性贫血”出现早,而且胎龄越小,贫血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

(6)神经系统:新生儿脑相对大,但脑沟、脑回仍未完全形成。

出生后头围生长速率约为1.1cm,至生后40周左右逐渐减缓。

脊髓相对长,其末端约在3、4腰椎下缘,故腰穿时应在腰椎间隙进针。

足月儿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觉醒时间一昼夜仅为2~3小时,大脑对下级中枢抑制较弱,且锥体束、纹状体发育不全,常出现不自主和不协调动作。

出生时已具备多种暂时性原始反射。

临床上常用的原始反射如下:①觅食反射(rootingreflex):用左手托婴儿呈半卧位,右手食指触其一侧面颊,婴儿反射性地转头向该侧。

②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将乳头或奶嘴放人婴儿口内,会出现有力的吸吮动作。

③握持反射(grasp reflex):将物品或手指置人婴儿手心中,立即将其握紧。

④拥抱反射(Moro reflex):新生儿仰卧位,拍打床面后其双臂伸直外展,双手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双手握拳呈拥抱状。

正常情况下,上述反射生后数月自然消失。

如新生儿期这些反射减弱或消失,或数月后仍不消失,常提示有神经系统疾病。

此外,正常足月儿也可出现年长儿的病理性反射如克氏征(Kernig征)、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和佛斯特征(Chvostek征)等,腹壁和提睾反射不稳定,偶可出现阵发性踝阵挛。

早产儿神经系统成熟度与胎龄有关,胎龄愈小,原始反射愈难引出或反射不完全。

此外,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管膜下存在着发达的胚胎生发层组织,易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7)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表皮角化层差,易散热,早产儿尤甚。

寒冷时无寒战反应而靠棕色脂肪化学产热。

生后环境温度显著低于宫内温度,散热增加,如不及时保温,可发生低体温、低氧血症、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或寒冷损伤。

中性温度(neutraltemperature)是指使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对新生儿至关重要。

体重、出生日龄不同,中性温度也不同(表7-3)。

不显性失水过多可增加热的消耗,适宜的环境湿度为50%一60%。

环境温度过高、进水少及散热不足,可使体温增高,发生脱水热。

早产儿棕色脂肪少,产热能力差,寒冷时更易发生低体温;汗腺发育差,环境温度过高体温亦易升高。

表7-3 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中性温度出生体重(kg)中性温度35C34 C33C32C1.0初生10天内10天以后3周以后5周以后1.5一初生10天内10天以后4周以后2.0一初生2天内2天以后3周以后>2.5一一初生2天内2天以后(8)能量及体液代谢:新生儿基础热量消耗为209kI/kg (50kcal/kg),每日总热量约需418~502kJ,/kg(100~120kcal/kg)。

早产儿吸吮力弱,消化功能差,在生后数周内常不能达到上述需要量,因此需肠道外营养。

初生婴儿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70~80%,且与出生体重及日龄有关,出生体重越低、日龄越小、含水量越高,故新生儿需水量因出生体重、胎龄、日龄及临床情况而异。

生后第1天需水量为每日60—100ml,/kg,以后每日增加30ml/kg,直至每日150~180ml/kg。

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导致体重下降,约1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1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足月儿钠需要量为1~2mmol/(kg·d),<32周早产儿为3~4mmol/(kg·d);初生婴儿10天内一般不需补钾,以后需要量为1~2mmol/(kg·d)。

(9)免疫系统:新生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

皮肤粘膜薄嫩易损伤;脐残端未完全闭合,离血管近,细菌易进入血液;呼吸道纤毛运动差,胃酸、胆酸少,杀菌力差,同时分泌型IgA缺乏,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易患细菌性mn炎。

血浆中补体水平低,调理素活性低,多形核白细胞产生及储备均少,且趋化性及吞噬肋低下,早产儿尤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