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酿酒技术

白酒酿酒技术
白酒酿酒技术

青海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西宁市年产120吨白酒厂工艺初步设计

院、系名称: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

专业(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答辩日期:

应用化学系生物化工专业零一级

毕业设计任务书

一课题名称:西宁市年产120吨白酒厂工艺初步设计

二设计者:学号:0124305011 姓名:孙太平

三设计条件:

1.原料条件:大米,高粱,玉米,青稞等;

2.产品规格:44度白酒

四设计要求:

1.流程设计:按设计条件进性流程设计,对流程设计中得到的不同工艺进行比较,得出用于设计的工艺流程。

2.工艺计算:对确定的工艺流程进行过程原理分析,整理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按照计算要求搜集计算所需的基本数句,自然条件数据,并通过进行的有关中间指标进行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

3.设备计算:对过程关键设备进行工艺计算和设备计算,以便对设备选型后得到非标准设备的特性参数。

4.设备布置:

5.制图:工艺流程图,设备平面布置图,关键设备总图。

6.编制设计说明书

五.设计任务

1.和小组共同完成:流程设计,工艺计算,设备布置。

2.单独完成: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设备计算,绘制工艺流程图,设置平面布置图,关键设备图各一张,编制设计说明书一份。

六.指导教师

姓名:

日期: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

日期:年月日系主任:

日期:年月日

前言

白酒是我国独有的传统产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大多数是以粮食为主酿造的,酒业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关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酒也使人沉湎,堕落,伤身败体。历史上还有不少国君因沉湎于酒,引来亡国之祸。

酒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研究社会的文明史,不可不研究酒文化史。中华酒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会给人们带来乐趣和启示。

本设计主要是研究了白酒的制造技术,酒的酿造技术和要求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

本设计主要是年产44度120吨白酒的生产工艺,用于酿酒的主要原料为青稞、小麦、大米、花生等。

本设计中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大家看过本设计后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加以改正。在次,我衷心地感谢在设计中对我提供过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使我成功的完成了本次设计。

目录

1 绪论 (1)

1.1 白酒的起源 (1)

1.2 白酒的地位 (1)

1.3 白酒的分类 (1)

1.4 白酒的发展 (1)

2 白酒生产中的原料和辅料 (2)

2.1 制曲原料 (2)

2.2 酿酒的原料和辅料 (3)

2.3 生产用水 (3)

3 浓香型大曲的生产工艺 (5)

3.1制曲原料 (5)

3.2大曲中的重要微生物 (6)

4 白酒生产工艺 (7)

4.1 白酒的发酵机理 (7)

4.2 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工艺 (7)

5 物料衡算 (9)

5.1 设计自然条件 (9)

5.2制曲过程中的水分损失 (9)

5.3 初次配料按100㎏混合原料为计 (12)

5.4 年产120吨44%(v/v)白酒的工艺计算 (20)

6 能量衡算 (27)

6.1 白酒发酵时的能量计算(以每锅计算能量) (27)

6.2.蒸馏酒降温时释放的能量的计算 (29)

7 设备计算 (30)

7.1双层保温节能甑锅 (30)

7.2发酵池的选用 (30)

7.3 JWS卧式移动打茬机 (30)

7.4 粮仓的选用 (30)

7.5 JFS型绞笼式酿酒原料粉碎机 (31)

8 白酒的贮存于老熟 (32)

8.1 白酒老熟 (32)

8.2 白酒的人工老熟 (32)

9 白酒的品尝 (33)

10 白酒的卫生标准 (34)

10.1 按1GB10781.1-89 浓香型白酒的国家标准执行 (34)

10.2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34)

11 白酒的勾兑 (35)

11.1 勾兑的原理和作用 (35)

11.2 基础酒的组合 (35)

11.3 调味 (36)

12 结束语 (37)

13 致谢 (38)

附录一在制曲过程中物料损失表 (39)

附录二纯酒精物理系数表 (39)

附录三粮食的原料理化要求表 (39)

附录四在制曲过程中水分假如表 (40)

附录五制曲原料的理化成分表 (40)

附录六不同浓度的酒精与纯酒精的折算系数表(20℃) (40)

参考文献 (41)

英文摘要 (42)

西宁市年产120吨白酒厂工艺初步设计

孙太平

(青海大学应用化学系邮编: 810016)

摘要:酒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发展的好坏也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的

好坏。白酒的酿造工艺主要主要是将粮食经过挑选、粉碎、配料、蒸煮、发酵、蒸酒和勾兑的过程。白酒生产的好坏与每个环节都分不开的,要牢牢把握每一个车间的质量。才可生产出浓香型青稞酒。

关键词:白酒曲子淀粉蒸锅发酵池葡萄糖

1 绪论

1.1 白酒的起源

我国的白酒历史悠久,它的独特工艺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其技艺精湛,产品的色、香、味备受各界人士的青睐,尤其是国家名酒,色泽澄清透明、玉洁冰清,香气馥郁芬芳、优雅细腻,味甘润柔和、醇厚绵甜,余味净爽,风格独特,深受人民喜爱,有着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有关我国白酒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尚未定论。我国早期所作的酒,多是不经蒸馏的酿造酒,直到后期才出现蒸馏酒。也有研究者提出了我国的蒸馏酒产生于唐朝之前的一些考证。

酒曲是我国酿酒技术中的重大发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复合酶制剂。本设计采用的是淀粉发酵,用四次发酵,四次蒸馏来制出青稞酒。

1.2白酒的地位

白酒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特殊饮料,千百年经久不衰,并不断发展提高,国内消费量逐渐上升,出口量不断增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特别在我国高原地区和河北地区,是我国年销售最大的地区,同时提高了我国的酿酒技术,为我国和世界的酒类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白酒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配套工业的发展,近年来白酒行业机械化有了很大的发展,需要的包装材料越来越多,配套的玻璃、陶瓷、造纸、印刷、瓶盖等一系列的配套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同时,酿酒后的酒糟的综合利用,促进了农业、能源的发展。

1.3白酒的分类

白酒产品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原料品种、用曲、生产工艺、酿酒设备的不同,品种繁多、名称各异,一般可按以下几种方法分类:

(1)按使用原料分类白酒使用的原料多为高粱、大米、小麦、豌豆、玉米、等含淀粉物质或含糖物质。其中以高粱做原料酿制的白酒最多,酒质好。

(2)按使用的曲分类白酒生产过程中,由于糖化、发酵使用的曲不同,而产出的酒名称各异。A、以大曲做糖化发酵剂生产出的酒,称为大曲酒。 B、以小曲做糖化发酵剂生产出的酒,称为小曲酒。 C、用麦麸做培养基接种的纯种曲霉做糖化剂,用纯种酵母为发酵剂生产出的酒,称为麸曲酒。

(3)按发酵方法分类 A、固态发酵法:在配料、蒸粮、糖化、发酵、蒸酒等生产过程中都采用固体状态流转而酿制的白酒,称为固态发酵白酒。其工艺特点是:配料时加水量多控制在50-60%之间,全部酿酒过程的物料流转都在固体状态下进行,发酵容器主要采用地缸、窖池、大木桶等设备,多采用甑桶蒸馏。固态发酵的酒质较好,目前的国内名酒绝大多数是固态发酵白酒。B、液态发酵法:液态发酵法白酒,一种是生产出食用酒精,在经过勾兑或串香而生产出的白酒;另一种是在小曲酒生产中采用固态糖化、液态发酵,液态蒸馏而生产的白酒。(也称作半固半液态发酵)。前者是目前液态发酵生产白酒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发酵成熟醪中含水量较大,发酵蒸馏均在液体状态下进行,生产相当部分采用酒精生产设备,只是在工艺中加强了蒸馏时的排杂工作。

(4)按白酒的香型分类 A 浓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又称窖香型白酒。浓香型大曲酒的主体香为己酸乙酯,都采用酒糟混蒸,泥窖发酵固态生产的。B 酱香型白酒:一般认为前香是由低沸点的醇、醛、酸类物质组成,后香主要是由高沸点的酸类物质起作用。

工艺特点是:以高粱为原料,使用高温曲,经高温润料,高温堆积回酒发酵等特殊工艺酿制而成。 C清香型白酒:在含有各种芳香物质的比例中,乙酸乙酯是主体,围绕

乙酸乙酯构成了各种芳香物质的配合比例使酒味协调。工艺特点是以高粱为原料清蒸清烧、地缸发酵。 D、米香型白酒:是以大米为原料小曲作糖化发酵剂,经半固态发酵酿成。E、其他香型:酿酒工艺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差异或使用生产工艺的不同,各独分格。

1.4 白酒的发展

我国白酒工业,应向优质、高产、低消耗、低酒度、多品种、高效益发展,逐步实现四个转变:(1)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2)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3)粮食酒向果酒转变。(4)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

2 白酒生产中的原料和辅料

2.1 制曲原料

用于白酒生产的曲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曲有不同的制曲工艺,使用的原料也不同。选用原料,一是要考虑培菌过程中满足微生物的营养需要;二是要考虑传统特点和原料特性。一般选用含营养物质丰富,能供给微生物生长繁殖,对白酒香味物质形成有益的物质做原料。制大曲常用小麦、大麦、豌豆、等;小曲以麦麸、大米或米糠为原料;麸曲以麸皮为原料。

2.1.1 原料的感官要求及理化成分

制曲原料的感官要求是:颗粒饱满,新鲜,无虫蛀、不霉变,干燥适宜,无异杂味,无泥沙及其他杂物。

2.1.2 制曲原料与曲质的关系

小麦:小麦含淀粉较高,粘着力强,氨基酸种类达20种,维生素含量丰富,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天然培养基。粉碎适度,制出的曲胚不易松散失水,没有粘着力过大而蓄水过多的缺点,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是制大曲的优质原料。

大麦:大麦中含的维生素和生长素可刺激酵母和许多霉菌的生长,是培养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大麦含皮壳多,踩制的曲胚疏松,透气性好,散热快,在培菌过程中水分易蒸发,有上火快,退火也快的特点。由于曲胚不易保温,制曲时一般需添加粘性较大的豌豆20-40%。

豌豆:豌豆含蛋白质丰富,淀粉含量较低,粘性大,以结块,有“上火慢,退火也慢”的特点,控制不好容易烧曲,故常与大麦配合使用,一般大麦与豌豆按6:4混合,这样可使曲胚踩得紧实,按预定的品温升降培养,保持成曲断面清亮,能赋予白酒清香味和曲香味。

大米:大米淀粉含量较高,含脂肪较少,结构疏松,是制小曲的主要原料。

麸皮:麸皮含淀粉15%左右,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良好的通气性、疏松性和吸水性,是多种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是麸曲的主要原料。

2.2 酿酒的原料和辅料

2.2.1 酿酒原料

酿酒的原料有粮谷和代用原料,生产中主要是用粮谷原料,代用原料较少。由于白酒的品种不同,使用的原料也各异。酿酒原料的不同和原料的质量优劣,与产出的酒的质量和风格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生产中要严格选料。

(1)原料的感官理化要求

粮谷原料的感官要求:颗粒均匀饱满、新鲜、无虫蛀、无霉变、干燥适宜、无泥沙、无异杂味、无其它杂物。

(2)原料与产量、质量的关系

高粱:高粱又名红粮,依穗的颜色可分为黄、红、白、褐四种高粱;依籽粒含的淀粉性质来分有粳高粱和糯高粱。粳高粱含直链淀粉较多,结构紧密,较难溶于水,蛋白质含量高于糯高粱。糯高粱几乎完全是直链淀粉,具有吸水性强,容易糊化的特点,是历史悠久的酿酒原料,淀粉含量虽低于粳高粱但出酒率却比粳高粱高。高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在固态发酵中,经蒸煮后,疏松适度,熟而不粘,利于发酵。

大米:大米淀粉含量70%以上,质地纯正,结构疏松,利于糊化,蛋白质、脂肪及纤维等含量较多在混蒸式的蒸馏中,可将饭味带入酒中,酿出的酒具有爽净的特点,故有“大米酿酒净”之说。

小麦:小麦不但是制曲的主要原料,而且还是酿酒的原料之一。小麦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及其他成分,钾、铁、磷、硫、镁等含量也适当。小麦的粘着力强,营养丰富,在发酵中产热量较大,所以生产中单独使用应慎重。

玉米:玉米品种很多,淀粉主要集中在胚乳内,颗粒结构紧密,质地坚硬,蒸煮时间宜很长才能使淀粉充分糊化,玉米胚芽中含有占原料重量5%左右的脂肪,容易在发酵过程中氧化产生异味带入酒中,所以玉米做原料酿酒不如高粱酿出的酒纯净。生产中选用玉米做原料,可将玉米胚芽除去。

2.2.2 酿酒的辅料

白酒中使用的辅料,主要用于调整酒醅的淀粉浓度、酸度、水分、发酵温度,使酒醅疏松不腻,有一定的含氧量,保证正常的发酵和提供蒸馏效率。

(1)辅料的感官理化指标

感官要求:酿酒的辅料,应具有良好的吸水性,适当的自然颗粒度;不含异杂物,新鲜、干燥、不霉变,不含或少含营养物质及果胶质、多缩戊糖等成份。

(2)辅料与白酒生产中的产量、质量的关系

稻壳:稻壳质地疏松,吸水性强,用量少而使发酵界面增大的特点。稻壳中含有多缩戊糖和果胶质,在酿酒过程中生成糠醛和甲醇等物质。使用前必须清蒸20-30分钟,以除去异杂味和减少在酿酒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稻壳是酿制大曲酒的主要辅料,也是麸曲酒的上等辅料,是一种优良的填充剂,生产中用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对产品的产量、质量影响很大。一般要求2-4瓣的粗壳,不用细壳。

谷糠:谷糠是指小米或黍米的外壳,酿酒中用的是粗谷糠。粗谷糠的疏松度和吸水性均较好,做酿酒生产的辅料比其它辅料用量少,疏松酒醅的性能好,发酵界面大;在小米产区酿制的优质白酒多选用谷糠为辅料。用清蒸的谷糠酿酒,能赋予白酒特有的醇香和糟香。普通麸曲酒用谷糠做辅料,产出的酒较纯净。细谷糠中含有小米的皮较多,脂肪成分高,不适于酿制优质白酒。

高粱壳:高粱壳质地疏松,仅次于稻壳,但吸水性差,入窖水份不宜过大。高粱壳中的单宁含量较高,会给酒带来涩味。

2.3 生产用水

白酒酿造生产用水,包括制曲、制酒母用水,生产发酵、勾兑、包装用水等。古代对酿酒用水就有严格的要求,有“水甜而酒冽”、水是“酿酒的血液”等说法。生产用水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糖化发酵是否能顺利进行和成品酒质。

2.3.1 水源的选择和水质的要求

水源的选择应符合工业用水的一般条件,即水量充沛稳定,水质优良、清洁、水温较低。酿酒生产用水应符合生活用水标准、要求:

外观:无色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凡是呈现微黄、混浊、悬浮的小颗粒的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使用。

口味:将水加热至20-30度,口尝时应具有清爽气味、味净微甘,为水质良好。凡是有异杂味的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使用。

硬度:水的硬度是指水中存在钙、镁等金属盐的总量。我国用德国度表示水的硬度(DH),0o-4o为最软水,4.1o-8.0o为软水,8.1o-12o为普通硬水,12.1o-18o为中硬水o,18.1o-30o为硬水,30o以上为最硬水。质量较好的泉水硬度在8o以下,白酒酿造水一般在硬水(8℃)以下的硬度均可使用。。

碱度:碱度是指水中碱性物质总量,主要包括碱土金属中的钙、镁、亚铁、锰、锌等盐类。

碱度单位以德国度表示(1碱度相当于每升水中含10毫升氧化钙)水中适当的碱度可降低酒醅的酸度。白酒生产用水以PH=6~8(中性)为好。

2.3.2 水质的处理

水的硬度过高会对白酒生产带来影响,一般生产中采用离子交换法、硅藻土过滤机等进行处理。

3 浓香型大曲的生产工艺

3.1 制曲原料

酒曲实际上是从发霉的谷物演变来的。酒曲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发酵力都很高。现代酒曲仍广泛用于黄酒,白酒等的酿造。在生产技术上,由于对微生物及酿酒理论知识的掌握,酒曲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3.1.1 加水和曲料

将粗麦运送到压曲房(踩曲室)通过定量供水器。按一定比例将曲料曲母和水连续进入搅拌机,搅匀后送入压曲设备进行压制成型。加水混料在制曲工艺上是个关键,加水量过多,曲坯不容易成型,入房后会发生变形,曲坯容易被压得过紧,不利于有益微生物向曲胚内部生长,而表面易于长毛霉,黑曲霉等微生物。培曲时曲坯升温过快,降温困难,曲胚处于高温阶段的时间会延长易引起酸败细菌的大量繁殖使原料损失加大,还降低成品曲的质量。若加水量过少,曲坯不易粘合,造成散落过多,增加碎曲数量。培曲时曲坯失水过多,温度下降较快,致使有益微生物不能得到充分的繁殖同样会影响成品曲的质量。一般来讲,总之,曲胚含水量过多(但水分偏低的曲)培曲过程中升温高而快,高温持续时间也延长降温速度较慢;而水分过少则相反,曲的酶活力较高。

加水量的多少依据制曲季节原料的品种和原料本身的含水量来调整。小麦、大麦、豌豆三种原料混合制曲时,加水量一般控制在 40 — 45 %。另外,加水量的多少还和原料粉碎细度、原料含水量,制曲季节、曲室条件有关,一般夏季大于春、秋。制曲加水时还应考虑水质和水温,要求水质清洁,为了保证曲料温度适中,冬季右预先将水调温到 30 —35 ℃再用来拌料,其它季节可直接用自然温度的水拌料。

为了加速有益微生物在培曲时的生长繁殖,保证成品曲的质量,高温曲在和曲料时,常接入一定量的曲母,曲母的使用量夏季为原料粉的 4 — 5 %,冬季为 5 — 8 %,曲母应从上年生产的含菌种类和量应从较多的白色曲中挑选为好,虫蛀的曲块不可使用。

曲料拌和是否均匀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曲块的水分营养物质和透气的均匀性。和曲料时,要求拌和均匀,无灰色疙瘩,用手捏成团状而不粘手为度。拌好的麦粉要立即使用,不要堆积过久。防止酸败变质。

3.1.2 踩曲成型

曲料混和均匀后,通过人工踩制或进入踩曲机(压曲机)压成砖块形状成为曲胚。若人工踩曲先把拌和的曲料迅速装入曲模(或称曲箱、曲盒),踩曲者马上用足掌先在曲模心

踩一遍,再用足掌沿四边踩两遍,要求踩紧、踩平、踩光,特别四角定要踩紧,不得缺边掉角,中间可略松。曲胚一个面踩好后翻过来再踩另一面,每块曲坯重量不得相差 0.2kg 踩好后的曲坯排列在踩曲场上,刚一收汗即运入曲房,否则曲坯排水分逐渐蒸发,入房后容易起厚皮,培曲时不挂衣(曲胚表面微生物难以长出)。

踩曲用的曲模大小也直接影响曲的质量,曲坯太小不易保温,操作费工费时;曲坯太大、太厚,制曲微生物不易生长透彻均匀,也不便操作运输。

踩曲时要注意曲坯强度这样培曲制出的黄色曲块含量多,曲香也浓郁。曲坯过硬,曲块往往会产生裂纹,容易引起杂菌的生长,制成的曲块颜色不正曲心还会有异味。另外,由于曲块过硬,包含的水分减少,在后期培菌过程中会发生水分不足的现象。曲块若太松,容易撒抛,造成浪费,操作困难。硬度不同曲坯的透气性也不一样,它相关到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又会影响到形成的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数量。

3.1.3 曲的堆积

培养高温堆曲是浓香型大曲制造中的重要一环。整个堆积培养过程可以分为堆曲、盖草洒水、翻曲、拆曲四步。

堆曲:把压制好的大曲侧立放置 1 — 1.5 小时,待表面凉干,并由于面筋质粘而使曲坯变硬后,即可移入曲室进行培养。要求曲室具有保温、保湿而又能通风、排潮的功能。曲坯移入曲室前,应先在靠墙的地面上铺上一层稻草,厚约 15 厘米,起保温作用。然后将曲块三块横三块竖的相间排列,曲块间距约 2 厘米,用草隔开,促进霉衣生长。堆曲时的行间及相邻的曲块应互相靠紧,防止曲块变形过度,影响翻曲。在排满一层曲后,在曲块上再铺一层直稻草,厚约 7 厘米,再在稻草上排列第二层曲坯,但注意曲块横竖要与下层交错,以便流通空气,依此排到四到五层为止,再排第二行,最后空下一至二行位置,留作翻曲时转移曲块之用。

盖草洒水:曲块堆好后,即用乱稻草盖在曲堆上面及四周,起保温作用,也能防止冷凝水直接滴入曲块引起酸败,盖草更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曲块后期干燥,培曲后期在开门开窗进行翻曲时曲块受盖草的保护,使品温不致急剧降得太低,保证曲块内部分水可以不断地被挤出,促进曲块的干燥。盖草结束为了保持一定的湿度,可对曲堆上的盖草洒水,但应以水不滴入曲堆为度。洒水量夏季要比冬季多些。

翻曲:曲堆盖草洒水后立即关闭门窗,微生物即开始在曲块表面繁殖,曲块品温也随之逐渐上升,夏季经 5 — 6 天,冬季经 7 — 9 天,曲堆内温度可高达 63 ℃左右,曲室内的湿度会接近或达到饱和点。此时曲块表面长出霉衣, 80 — 90 %的表面布满白色菌丝,这是霉菌和酵母大量繁殖的结果。此后,曲块温度会稍降,可能是二氧化碳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所致,或是高温致部分微生物死亡或停止生长所造成。当品温达到最高点时,可进行第一次翻曲,翻曲时应将上、下层和内、外行对调位置充分调节温度(曲块各部位)、湿度,使微生物在整个曲块上均匀生长,保证曲的质量。同时在翻曲时应尽量将内部湿草取出。为了使空气流通,促进曲块的成熟与干燥,可增大曲坯间行距,并竖直堆积,微生物在曲坯上生长繁殖是有一定规律的,前期是霉菌和醇母繁殖为主,霉菌从曲坯表面向内部繁殖,而后期由于温度过高酵母大量死亡,这时细菌特别是嗜热芽孢杆菌繁殖加快,少量的耐温红曲霉菌也开始繁殖。大部分曲块都在翻曲后霉菌菌丝体才从曲坯外表面向曲坯内部生长,因而曲

的干燥过程也是霉菌菌丝向内生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如果曲坯水分过高,将会延缓霉菌的生长速度。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第一次翻曲至关重要,把握翻曲时间是制好曲的关键,翻曲过早,曲坯的最高品温会偏低,制成的大曲白色曲多;翻曲过迟,黑色曲会增多。生产上要求黄色曲多,因为黄色曲酿制的酒香味较浓郁,这是由于曲坯温度控制不同,引起微生物的消长速度及其代谢产物的转化不同。

目前主要依据曲坯中层温度及口味来决定第一次翻曲时间,当曲坯中层品温达到 60 —62 ℃,口尝曲块有甜香味时(类似糯米蒸熟时的香味),手摸最下层曲块热,即可进行第一次翻曲。经第一次翻曲后,由于散发掉大量的水分和热量,曲坯品温可以降到 50 ℃以下,但过 1 — 2 天后,品温又会很快回升,约一周后(一般进房第 14 天),品温又升至第一次翻曲温度,可进行第二次翻曲。二次翻曲后,曲块温度还会回升,但后劲不足,很难再出现前面那样高的温度,过一段时间后,品温就开始平稳下降。试验证明;当曲坯达到 60 ℃左右时,有利于蛋白质的分解。采用高温制曲,曲块中的氨基酸含量大为增加,相应所形成的高级醇、麦芽酚酱香精和色深香浓的类黑素量也增多,这可能是黄色曲香浓郁的原因,所以在制曲过程中十分重视第一次翻曲。

拆曲:每次翻曲后,一般品温会下降 7 — 12 ℃,约过一周,温度又会回升到最高点,以后会降低,同时曲块逐渐干燥,在翻曲后 15 天左右,可略开门窗行换气。到 40 天以后(冬季要 50 天)曲块品温降至临近室温时,曲块也大部分干燥,即可拆曲出房,出房时,如发现下层有含水分高而过重的曲块(水分超过 15 %)应另行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促使其干燥。

3.2大曲中的重要微生物

与酿酒有关的主要微生物是酵母菌、细菌和霉菌,它们在白酒生产中对酒的质量、产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小、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容易培养、代谢能力强等对发酵速度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同时为提高酒的产量打下基础,也对我们生产出头曲起关键作用。

4 白酒生产工艺

4.1 白酒的发酵机理

白酒酿造大多是固态发酵,其主要产物是乙醇。分析检测,白酒中大部分是乙醇和水,还含有占总量2%左右的其他香味物质。由于这些香味物质在酒中种类的多少和相互比例的不同才使酒有别于酒精,具有独特的风格。白酒中的香味物质主要是醇类、酯类、醛类、酮类、芳香族化合物等。

本设计重要采用高粱、小麦、大米、花生等粮食酿造的青稞酒。

白酒物质的产生过程:

淀粉→糖→乙醇

蛋白质→氨基酸→醇、醛、酮等物质

4.2 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工艺

该工艺的流程图如附图所示

4.2.1 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工艺的特点

我国白酒采用固态发酵和固态蒸馏的传统操作。主要特点为:

(1)双边发酵白酒发酵过程中糖化和发酵同时进行。酿酒生产中采用“低温入窖、缓慢发酵”的操作工艺。

(2)续糟发酵采用续糟发酵的优点:第一、调整入窖淀粉和酸度,利于发酵;第二、酒糟经过长期反复发酵,积累了大量可供微生物生长和产生香味物质的前提物质,利于白酒品质的改善。第三、反复发酵过程中淀粉被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出酒率。

(3)甑桶蒸馏固态发酵的蒸馏是将发酵后的酒糟装入传统的甑桶中,蒸出的白酒品质较好,这种蒸馏方式,不仅是浓缩分离酒精的过程,也是香味的提取和重新组合的过程。(4)多菌种发酵固态发酵白酒的生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是开放式操作,除原料蒸煮过程中起到灭菌作用外,空气、水、窖池和场地等各种渠道多能把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带入到料醅中,与曲中的有益微生物协同作用,产生出丰富的香味物质。因此,固态发酵是多菌种混合发酵。

(5)界面复杂白酒发酵时,窖内的气相、液相、固相三种状态同时存在(气相比例极少),界面关系复杂且不稳定,这个条件有利微生物的繁殖与新陈代谢,形成白酒特有的芳香。

4.2.2 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工艺

浓香型曲酒各名酒厂的生产原理相同,采用泥窖、固体发酵、续糟混蒸等工艺。但在粮糟配比、续糟方法上有不同之处,大致可分为:跑窖工艺法、本窖工艺和老五甑工艺法(1)粉碎

原料按比例准确配料后经充分粉碎拌匀(均匀度90%),将原料粉碎。粉碎的技术要求是:高粱、大米、花生、小麦的粉碎度为4、6、8瓣,无整粒混入。玉米的粉碎颗粒相当于前四种,大于1/4厘的混入。原料混合粮粉碎颗粒能通过20目筛的细粉不超过20%。(2)蒸粮

粮食按一定的比例,加入蒸锅内,第一次蒸上40分钟,待粮食蒸烂,取出放到凉床上,凉到20℃放到发酵池进行发酵。发酵时间为23天,发酵池里有一些副产物生成,所以在发酵池傍边严禁烟火。以防爆炸。

(3)开窖

取糟时,应严格区分开面糟和母糟,将起出的面糟运至堆糟场,堆成圆堆,尽量拍光、拍紧,并撒上一层熟(冷)糠,窖池上搭盖塑料膜,减少酒份挥发损失。

当起糟至有黄水时,停止起糟,并打黄水坑进行滴窖。滴窖时间24小时,前12小时每2小时以内舀一次黄水,做到滴窖勤舀。黄水可入锅底串蒸。滴窖完毕后,继续起糟,整口窖池起完糟后,及时清扫窖池。打黄水坑、舀黄水及起底糟前,应将窖内二氧化碳排出。

(4)配料、拌和、润粮

配料前,必须根据母糟、黄水鉴定情况准确配料。如上层母糟干要打入润粮水;金黄色母糟是由于糠含水量过高造成的,就要减糠减水;母糟残存淀粉过高就要减少投粮;等等。

上甑前1小时将粮粉倒入母糟(第一甑30分钟前)进行拌和润料;拌匀后堆成堆并立即拍光拍紧,撒上一层熟(冷)糠,减少挥发损失。工艺上成为合理润料,时间60-75分钟。上甑前5-10分钟将熟(冷)糠(按粮粉比的23-27%)计量倒于粮糟堆上进行拌和(同粮粉拌合)。

(5)上甑

上甑前先检查底锅水是否清洁及底锅水量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活动甑是否安稳安平。若需要回蒸黄水、酒尾,则先将黄水、酒尾倒入锅底中。随即撒薄薄一层糠壳于甑底,再上3-5厘米厚的糟醅,才开启加热蒸汽,压力为0.03-0.05兆帕。继续探汽上甑,即将满甑时关小气阀,满甑后用木刮将甑内糟醅刮成中底边高(中间略低于4-5厘米),刮后穿气盖盘(上甑至穿气盖盘时间大于35分钟),接上过汽弯管,注满甑沿和弯管两接头处管口的密封水。

上甑操作要点:

上甑要平,穿汽要匀,探汽上甑,不准跑汽,轻撒匀铺,切忌重倒,甑内穿汽一致,严禁起堆塌汽。上甑未满或剩余糟醅不得少于或超过15千克。

(6)蒸馏摘酒

蒸馏时要掌握缓火(汽)流酒,大火(汽)蒸粮的原则。流酒时,入甑的蒸汽压力小于或等于0.03兆帕;蒸粮时,入甑蒸汽压力控制在0.03-0.05兆帕;盖盘至出甑时间要求大于或等于45分钟,使粮粉达到内无生心,熟而不粘的标准。

摘酒时,以感官品尝判断酒质,切实做到边尝边摘(流酒速度:2-2.5kg/分钟,流酒温:20-30℃)。先摘取酒头0.5千克;然后根据酒质情况量质摘酒,凡符合调味酒的摘为调味酒,符合优级酒的摘为优级酒,依此类推,将酒按级入库。

(7)出甑、摊晾

出甑前先关汽阀,取下弯管,揭开甑盖,将糟醅运至晾糟床附近。随即进行以下操作:

a、收堆:将出甑的糟醅收堆。

b、打量水:量水的温度必须在80℃以上;量水用量(水粮比)75-90%;量水必须泼洒均

匀,严禁打“竹筒水”。打量水完毕后经堆闷的糟醅用铁锨均匀地铺到晾床上,开启风扇,勤翻勤划2-3次,打散疙瘩,测温后摊晾结束。

c、撒曲、拌和:大曲用量(曲粮比)20%。散曲时要做到低撒匀铺,减少飞扬的损失;

将大曲粉均匀翻划入糟醅中。

d、收摊场:将曲拌匀后的糟醅运入窖池,将晾糟床及周围的糟醅清扫干净。

(8)入窖

糟醅入窖前先将窖池清扫干净,撒上1-1.5千克的曲粉。糟醅入窖后要踩窖,然后找五个测温点(四角和中间),插上温度计,检查后做好记录。入窖温度标准是:地温在20℃以下时,为16-20℃;地温为20℃以上时,与地温持平。窖池按规定装满粮糟后必须踩紧拍光,放上竹篾,再做一甑红糟覆盖在粮糟上并踩紧拍光,将粮糟封盖好。

(9)封窖管理

入窖后的糟要在密封隔气隔热条件下进行发酵,按要求应做好以下操作:

a 封窖

封窖泥的质量:老窖泥应加新黄泥,做到干稀适度,粘性好,密度良好。

用铁锨将封窖泥铲在窖池糟醅上压实拍光,厚度在12-15厘米,厚薄要均匀。

b 窖池管理

封窖后15天左右必须每天清窖,15天后1-2天清窖一次,保持窖帽表面清洁,无杂物、避

免裂口。窖帽上出现裂口必须及时清理、避免透气、跑香、烂糟。

(10)窖内酒醅温度、含酒量变化

a 窖内品温最高点:热季需5-8天,每天以0.5-4℃的速度升至36-40℃达到最高点;冷

季需要7-9天,每天以0.5-3℃的速度上升至32-36℃达到最高点。实际生产中每当发酵1%的淀粉升温为1.3-1.5℃。

b 升温幅度:热季8-12℃(多数为10℃);冷季为10-16℃(多数为13-14℃)。

c 窖内最高温度稳定期:一般为四天左右。

d 窖内降温情况:稳定期后,每天以0.25-1℃之间缓慢下降。下降期间随时又出现稳定

期,但长短不一,根据情况一般为2-8天。发酵期到30-40天,已经降至最低温;冷季22-25℃,热季27-30℃,就不会再降了,一直稳定到70天开窖。发酵规律可以用“前缓、中挺、后缓落”概括。

e 酒精含量:酒精含量在窖池中随升温上升,一般在稳定期后,酒精含量达到最高点,随

着发酵期延长,窖内酸、酯等物质的增加,酒精略有下降。

5 物料衡算

5.1 设计自然条件(西宁市)

基本分压:35kgf/㎡

频率:17%

最大风速:15.7m/s

年平均降雨量:507.7mm

积雪深度:13㎝

气温: a 年平均温度: 3.1℃

b 年平均最高气温:11.5℃

c 年绝对最高气温: 29.3℃

d 年绝对最高气温: -27.6℃ 湿度: a 年最大湿度: 21.1毫巴 b 年平均湿度:

6.1毫巴

c 年平均相对湿度:

69%

地震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5.2制曲过程中的水分损失

表5—1 制曲工艺物料衡算操作中所用的水分

磨碎加入水分

拌曲加入水分

成品进水含量

10.0%

39.0%

15.0%

表5—2 在制曲中粮食加入比例

青 稞

小 麦

高 粱

豌 豆

大 米

麸 皮

40

20

10

9

19

10

6

123456

1

40201091910108i

i m

m m m m m m kg

==+++++=+++++=∑

制曲工艺过程中物料各组分的需求量(粮食中各个水分含量和加工时粮食损失率由附录表可知)

青稞:43.32%0.31108

40%151100=+??-?

)()(㎏;

小麦:98.15%5.11108

20%151100=+??-?)()(㎏;

高粱:95.7%0.1110810%151100=+??-?)()(㎏; 豌豆:9100115%10.7%7.13108

?-??+=()()㎏;

大米:00.15%3.01108

19%151100=+??

-?)()(㎏;

麸皮:95.7%11108

10%151100=+??-?

)()(㎏

5.2.2 配料中含水分

青稞:1m =32.43×10%=3.24㎏; 高粱:2m =7.95×14.5%=1.15㎏; 小麦:3m =15.98×13%=2.08㎏;

豌豆:4m =7.13×14.5%=0.713㎏; 大米:5m =15.00×14%=2.1㎏; 麸皮:6m =7.95×14%=1.113㎏ 配料中水分总和:

∑==+++++=+++++=6

1

65432140

.101.2113.1713.015.108.224.3i i

m m m m m m m

磨碎工段应加入的水分:

0.10%0.101001=?='

M ㎏ 拌曲应加入的水分: '

2

M

=100×39.0%=39.0㎏

成品中含水量: '

3

M

=100×15.0%=15.0㎏

则制曲工艺中蒸发掉水量: ='

-'

+'+='32

1M M

M m M i 10.40+10.0+39.0-15.0=44.4㎏

则制曲工艺中共加入的水分:

2

1M M M '+'=''=10.0+39.0=49.0㎏ 表5—3 则在制曲过程中加入的水分和损失掉的水分统计

磨碎段加入水分 拌曲应加入水分

成品中含水量

蒸发掉水量

加入的水分

10.0㎏

39.0㎏

15.0㎏

44.4㎏

49.0㎏

表5—4 初次加入的粮食比例

青 稞

小 麦

大 米

糠 皮

大 曲

花 生

400

500

500

300

240

100

5.3 初次配料按100㎏混合原料为计 组分总量:

123456

1

=400+500+500+240+300+100 =2040kg

i

i M

M M M M M M ==+++++∑

初次配料中个组分的质量:

大曲质量为:765.112040

240100=?

=曲

W ㎏

青稞含量为:423.23100

43.32765.112040

400100=?

+?

=青

W

高粱的含量:100

95.7765.11?

=高

W =0.935㎏ 小麦的含量:100

98.15765.112040

500100?

+?

=麦

W

=26.390㎏ 豌豆的含量:841.0100

15.7765.11=?

=豆

W ㎏

大米的含量:275.2610015

765.112040500

100=?

+?

=米

W ㎏

麸皮的含量:888.0100

55

.7765.11=?=麸

W ㎏

糠皮的含量:2040

300100?

=糠

W =14.706㎏

花生的含量:=?

=2040

100100花

W

4.902㎏

则各个组分淀粉含量:

青稞:M 1青淀=23.423×55.7%=13.047㎏; 高粱:M 1高淀=0.935×63.4%=0.593㎏; 豌豆:M 1豆淀=0.841×50.5%=0.425㎏; 大米:M 1米淀=26.275×61.0%=16.028㎏; 小麦:M 1麦淀=26.390×61.0%=16.098㎏; 麸皮:M 1麸淀=0.888×24.0%=0.213㎏; 糠皮:M 1糠皮=14.706×24.0%=3.529㎏; 花生:M 1花淀=4.902×23.0%=1.127㎏ 则100㎏粮食中淀粉的含量:

∑+++++++=111111111花淀糠淀麸淀米淀豆淀麦嗲高淀青淀淀粉M M M M M M M M M =13.047+0.593+0.425+16.028+16.098+0.213+3.529+1.127=51.060㎏

表5—5 100㎏物料中各个组分含量表: (单位:㎏)

组 分 青 稞 高 粱 小 麦 豌 豆 大 米 麸 皮 糠 皮 花 生 合 计

粮 食 23.430 0.935 26.390 0.840 26.275 0.888 14.706 4.902 100.000 粗 淀 55.7%

63.4%

50.5%

61.0%

61.0%

24.0%

15.0% 23.0% — 淀 粉 13.047 0.593 16.098 0.425 16.028 0.213 3.529

1.127

51.060

淀粉水解发酵生成乙醇的反应化学反方程式:

610526126

612625222n C H O nH O nC H O C H O C H O H C O +????→???→+↑

糖化水解

发酵

()

表5—6 各个化学式的各个分子量为: (单位:㎏/mol )

组 分

淀 粉

葡 萄 糖

酒 精

二氧化碳

分子量

162

180

46

44

18

5.1.3设100%的淀粉100㎏理论可以生成100%的葡萄糖质量为x ㎏。 实际淀粉的利用效率为89.0%,葡萄糖的酶化率为87.0%则:

x

n n ?=??180%

0.89100162

89.98=x ㎏

1)100㎏粮食第一次发酵的各个产量: 则51.060㎏淀粉可以生成葡萄糖为:

第一次发酵需用水量:

151.06089%18

5.049162

y kg

??=

=水

需用的糖化酶为:

按1g 酶在40℃ PH=4.6条件下1小时可水解可溶性淀粉可产生1mg 葡萄糖为个酶活单位,发酵时间按23小时计算,则需酶为y ㎏。 按每吨原料用10万的单位计算:

3

5

3

6

10

79.110

10

24

231089.98---?=????=

y ㎏

则糖化50.493㎏淀粉需用酶量为:

4

3

110

040.9100

10

79.1493.50--?=??=

酶y kg

第一次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为:

198.8951.060100

50.493y kg

?=

=葡萄糖

白酒的酿造工艺流程

白酒的酿造工艺流程 提高名优质白洒质量的途径是去杂增香,去杂是前提,杂味不除,增香无益。增香使酒味更郁,但要有一泄的限度,香气过浓势必造成口味不协调。因此,许多香味物质组成的名优质白酒,其比例保持平衡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口味丰满细腻。 提髙名优白洒质量必须具有鲜明的典型性。有了明确典型性,才能确泄工艺技术新途径。 伴随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时下的白洒消费群体更加注重白酒产品的口感。人们把“好喝”作为购买白洒产品的重要依据,不再注重香型。针对白酒消费需求多层次、多类别、多样性的差异,要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须不断创新产品个性和特色,将白洒的安全、卫生、健康作为基本需求,将香气幽雅细腻,入口柔和绵甜、入喉圆润舒畅、饮后舒适且副作用小等作为主要研发方向。为了适应个性消费的张扬,在发展中求创新,更好地发展地方名洒和优质白洒,现就白酒酿造的原料、培制麦曲、制洒工艺、贮存勾兑等方面的有效技术新途径进行探讨。 一、原材料的选择是生产名优质白酒的先决条件。原料是酿造白酒的物质基础,不同原料拥有不同的成分含量,分子结构和存在形式。因此,使用不同生产原料,其发酵产物必然不同。浓香白洒浓郁流派型使用原料大多为高粱、糯米、玉米、大米、小麦等,而淡雅型白洒则主要以单粮(高粱)酿造为主,利用不同的酿酒原料进行生产,就会产生不同的质戢风格,酿酒行业上的术语是“高粱香、玉米甜、大米净、小麦糙、糯米绵”。实践证明,多粮品种酿洒正是吸取多种粮食的特点,利用粮食间营养互补作用交差的优势,采取恰当的配比发酵,产生的微量成分多,口感上比单粮型大曲酒更甜、更丰满;或者说,多粮复合香不过是对淡雅流派白洒风格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水为酒之血,攵洒必有佳泉”。酿洒生产用水的水质,也会形成产品风格的差异,不同水质含有不同的离子,而这些离子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及贮存过程中的酒体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金属离子,与酒中的高级脂肪酸酯会形成不同配体数的胶体,从而影响洒体风格特点:加浆用水的水质也会直接影响白酒的口味。 制曲原料是制曲的微生物培养茎,它的成分影响着微生物群体生育酶的代谢,大曲原料主要用小麦、大麦、碗豆,这些主要大曲原料中都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灰分,可以供制曲所需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尤其是妨碍发酵的脂肪很低,应是制曲的理想原料。 二、培制麦曲是名优质白酒酿造的基础。曲子作用一方而提供各种酶糖化淀粉并分解其他物质,供应微生物的营养,同时还带来酒的香味前驱物质。因此,制大曲选择原料应配以合适的碳氮比和一泄的淀粉、蛋白质含量,要做到相对稳定。制曲配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髙,必然产生酪醇多,造成酒苦。应注意选择产生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系统的含蛋白质的原料,它是组成白洒香味的主要来源。大麦、碗豆是香兰酸和香兰素的来源。 高温曲糖化力低,耗曲髙,发酵持续性强,是坛加酱香的有力措施。低温曲糖化力虽髙,发酵力弱,酒味淡薄。一般曲块温度的范围在40°C—50°C—60°C, 60°C以上划为髙温曲。加水量为制曲关键环节之一,水分过大使曲块压得紧,曲坯变形易生毛霉、黑曲霉:水分过小,曲坯表面干燥皮厚不挂衣。踩制曲块要求形成松紧适度,平整结实。过硬,曲心长不透有异味,过松,不易保温保水。制大曲过去讲伏曲好,四季制曲对质量是有影响的,不能单纯认为长毛就是曲。

白酒工艺学

提高浓香型大曲酒质量的方法 1生产工艺改善 1.1原辅料及处理 高粱为酿酒用原料,要求新鲜、干燥,无霉变、虫蛀,否则会给酒中带入令人讨厌的霉变味、腥味、邪杂味。高粱粉碎粒度4~6瓣,料子偏粗,不利于原料吸水糊化,也不利于糖化发酵。从1997年初以来,我们学习借鉴了泸州工艺,将高粱粉碎成8~10瓣或更细,不润料便直接与酒醅拌和,因为降低了高粱粉碎度而不多消耗蒸汽,对提高蒸馏效率及产品质量十分有利。 稻壳为酿酒用的辅料,要求新鲜干燥、无霉变、虫蛀,否则亦会给酒中带入邪杂味。稻壳在使用前清蒸30min,其用量在夏季为20%,冬季为15%,用量尽量偏低,一方面可降低酒中糠杂味,另一方面可增大配醅比,减少丢糟,对提高产品质量十分有利。 1.2配料 在华东地区每个窖池投料量多为700~800kg,与四川相比,池子偏小(四川每池投料量高达1500kg)。从出酒率和质量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在配料时应配出1锅小米查,2锅(或3锅)大米查。此锅小米查下一排翻入池底做双轮底。此锅双轮底再经发酵后单锅蒸馏,蒸酒时前、中、 后混在一起,一般能达到优级标准。双轮底醅蒸完酒后做下排池子的面糟,因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对位于其下部的大米查亦能起到很好的养护作用。配小米查是出于对产量和质量的考虑,所配小米查因淀粉含量低,又位于池子下部,可吸收上部大米查淋下来的含酒精分的浆 水,对提高出酒率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大、小米查所用高粱粉不润料便直接与挖出的酒醅拌和,润料半小时,盖上稻壳,上锅前再将酒醅与稻壳拌匀。 1.3量质摘酒,分级贮存 大、小米查摘酒时分前、中、后3个馏分依次摘取,摘酒时可先由车间品评人员现场品评来确定各馏分的摘取数量。一般讲,优质酒摘取到前馏分,一级酒摘到中馏分,二、三级酒摘取到后馏分。原酒入库前需经品评人员品评、理化指标化验、气相色谱分析,达到规定的质量指标方可分级入库贮存。双轮底前、中、后馏分混合在一起,酒度控制在58度以上。该酒单独存放,作调味酒用。

大米酒酿造工艺及白酒配方:勾调中常见口感问题

大米酒酿造工艺及白酒配方 勾调中常见口感问题 一、酒中有苦味 酒体出现苦味主要原因是: 1.由过量的高级醇、琥珀酸、少量的单宁、较多的糠醛和酚类化合物引起。 2.在发酵过程中由氨基酸分解脱氨而生成的杂醇油是苦的,当适量时它可以成为酒香、酒味主要成分,丰富香气及口感,但过量则成为苦涩之源。其中正丁醇极苦、正丙醇有苦味、异戊醇甜中带苦。 3.酒中糠醛也有严重的焦苦味,当白酒生产工艺不正常时,酵母菌和乳酸菌共同作用生成丙烯醛,丙烯醛有极强的持续性苦味。 4.还有些白酒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变质的粮食、糠壳、酒曲、配糟等等,在酿造发酵过程中产生脂肪酸、二肽氨基酸等苦味物质,使酒体甜中带苦、回味返苦。 5.还有就是水质,很多酒厂忽略,没经过处理的水中含有大量的碱金属盐类、硫酸盐类,他们大多数是苦的,在酿造、配制酒时把苦味带入酒中。 二、酒中有涩味 涩味产生的原理是通过麻痹味觉神经使舌头的粘膜蛋白凝固产生收敛性作用,使味觉感到涩味口腔有不滑润感。 白酒中出现涩味主要原因是: 有过量的乳酸及其酯类、单宁、木质素以及其分解的酸类化合物(阿魏酸、丁香酸、丁香醛、糠醛、杂醇油等,其中异丁醇、异戊醇涩味较重)。 三、酒中现水味 酒体中出现水味较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在白酒酿造过程中粮食蒸煮、糊化、糖化不好,在蒸酒过程中没有做到按质接酒、量质并坛。接酒是中后段酒接的过多,酒度较低,酒味

较淡而引起。 2.在白酒调配时配方设计不合理,酯、酸、醇、醛、酮等之间的量比关系不好,特别是酒体协调成分比例不恰当,致使酒体寡淡、水味重。 四、酒味短、淡 酒体中出现味短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1.在白酒酿造过程中粮食蒸煮、糊化、糖化不好,在蒸酒过程中没有做到按质接酒、量质并坛。接酒是中后段酒接的过多,酒度较低,酒味较淡。同时白酒发酵其长短也与酒味长短有关系,时间越短其酒味就越淡、味就短。 2.在白酒调配时配方设计不合理,酯、酸、醇、醛、酮等之间的量比关系不好,特别是酒体协调成分比例不恰当,致使酒体寡淡、味短。 五、酒体腻口 白酒出现酒体腻口的主要原因是: 1.酒中甜味总停留在舌面或者舌根部不消失(长时间滞留)给人味觉一种不愉快的发腻感觉。 2.白酒酿造出来大部分都有些苦涩味,有些酒厂人为添加冰糖、甘油、蛋白糖、糖精、甜蜜素等等,加入酒中后形成混合的甜苦味道,为了除去苦加大甜味剂用量,酒就腻口了。 六、入口燥、爆、辣 在白酒中辣味不属于味觉,是刺激鼻腔和口腔黏膜的一种痛觉。酒中的冲、爆、辣味要适度、适当,酒喝起来有劲、够味儿。太辣、太爆、太冲酒就不好喝了。其主要原因是: 1.酒体协调度不够,某些成分含量过高而引起。 2.一般情况白酒入口冲辣、爆燥主要来自醛类,极微量的醛类与酒精相遇即形成辣味。像糠醛、甘油醛、乙缩醛、乙醛等都很辣。 3.未经储存的新酒一般都入口冲辣、爆燥,这是因为新酒中低级醛类含量较高;储存时间短还没来得及挥发或者缔合而引起。

酿酒工艺流程详解

酿酒工艺流程详解 (1)酿酒工艺流程 原料→配料→拌合→粉碎↘ (五种粮食)配料拌合、润料 ↗母糟↗ 开窖→分层起窖→红糟→加糠拌合←出甑冷却←蒸糠←生糠 ↘面糟↗↓ | 上甑 | ↓↗酒头→存贮 | 蒸馏→ 合格酒→入库→勾兑→包装 | ↓ ↘ 酒尾→回蒸 | 出甑 | ↓ 窖池管理打量水 ↑↓ 封窖←踩窖←入窖←收摊场←下曲 (2)原料配比 酿制五粮的原料配比为:高粱36% 大米22% 糯米18% 小麦16% 玉米8% (3)粉碎 五种粮食按比例准确配料后经充分粉碎拌匀(均匀度)90%),将五种粮食粉碎。粉碎的技术要求是: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的粉碎度为4、6、8瓣,无整粒混入。玉米的粉碎颗粒相当于前四种,五大于1/4厘的混入。五种混合粮粉能同通过20目筛的细粉不超过20%。 (4)蒸糠 糠壳是酿酒中采用的优良填充剂,也是调整酸度、水分和淀粉含量的最佳材料,但康克中含有果胶质(0.4%)和多缩戊糖(16.9%)等,在发酵和蒸煮过程中能生成甲醇和糠醛等物质。蒸糠可去除糠壳中异杂味及生糠味。所以,在酿酒工艺上规定蒸糠的时间不得低于30分钟,并且提前蒸糠,拌料时必须使用熟(冷)糠。 (5)开窖 发酵期满的窖应去掉封泥,取糟蒸酒。粮糟窖的发酵期为70天;回沙(丢糟)窖的发酵期为15天。 取糟时,应严格区分开面糟和母糟,将起出的面糟运至堆糟场,堆成圆堆,尽量拍光、拍紧,并撒上一层熟(冷)糠,窖池上搭盖塑料膜,减少酒份挥发损失。 当起糟至有黄水时,停止起糟,并打黄水坑进行滴窖。滴窖时间24小时,前12小时每2小时以内舀一次黄水,做到滴窖勤舀。黄水可入锅底串蒸。滴窖完毕后,继续起糟,整口窖池起完糟后,及时清扫窖池。打黄水坑、舀黄水及起底糟前,应将窖内二氧化碳排出。 (6)配料、拌和、润粮 配料前,必须根据母糟、黄水鉴定情况准确配料。如上层母糟干要打入润粮水;金黄色母糟是由于糠大水大造成的,就要减糠减水;母糟残存淀粉过高就要减少投粮;母糟残糖高就要注意打量水操作等等。

白酒酿造工艺流程

白酒酿造工艺流程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课程作业 题目:白酒酿造工艺流程研究 年级: 2009级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任课老师:吕周洋 组员:吴蓉肖笑颖王婷王忠会徐继尧徐永新 2010年6月27日

白酒的酿造工艺流程 科学饮用白酒,有益身体健康。由于白酒中含有乙醇,少量饮用后能刺激食欲,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血液循环,使人精神振奋。 1.白酒分类概述 中国白酒产品种类繁多。按酒的香型可将白酒划分为5种香型,又称5种风格。 (1)酱香型:以高粱、小麦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制成,具有酱香特点的蒸馏酒。采用高温制曲,二次投料,堆积发酵的生产工艺,一般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取酒后经过勾兑、陈贮而成。其酒味呈酱香、窖底香、醇甜香而具独特风格。酒体完美,香气幽雅,酒味丰满、醇厚。酒色微黄而透明,酱香、焦香、糊香配合谐调,口味细腻、优雅,空杯留香持久。口感风味具有酱香、细腻、醇厚、回味长久等特点。酱香型白酒以国酒茅台为代表,又称茅型。 (2)清香型:以粮谷等为主要原料,经糖化、发酵、贮存、勾兑而酿制成,具有以乙酸乙酯为主体的复合香气的蒸馏酒。属大曲酒类。它入口绵,落口甜,香气清正。采用大麦、豌豆制曲,清蒸清烧两遍,固体发酵工艺生产。清香型酒生产用三种大曲,即:清茬曲、红心曲、后火曲(高温曲)。这三种大曲在生产工艺、生化指标、微生物种群数量以及在产酒量上都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大曲的培养温度不同而产生的。其酒气清香芬芳,醇厚绵软,甘润柔和,余味爽净是中国传统酿酒技术的正宗。清香型白酒特点的标准是: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谐调,余味爽净。清香纯正就是主体香乙酸乙酯与乳酸乙酯搭

白酒酿造工艺流程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课程作业 题目:白酒酿造工艺流程研究 年级:2009级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任课老师:吕周洋 组员:吴蓉肖笑颖王婷王忠会徐继尧徐永新 2010年6月27日

白酒的酿造工艺流程 科学饮用白酒,有益身体健康。由于白酒中含有乙醇,少量饮用后能刺激食欲,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血液循环,使人精神振奋。 1.白酒分类概述 中国白酒产品种类繁多。按酒的香型可将白酒划分为5种香型,又称5种风格。 (1)酱香型:以高粱、小麦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制成,具有酱香特点的蒸馏酒。采用高温制曲,二次投料,堆积发酵的生产工艺,一般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取酒后经过勾兑、陈贮而成。其酒味呈酱香、窖底香、醇甜香而具独特风格。酒体完美,香气幽雅,酒味丰满、醇厚。酒色微黄而透明,酱香、焦香、糊香配合谐调,口味细腻、优雅,空杯留香持久。口感风味具有酱香、细腻、醇厚、回味长久等特点。酱香型白酒以国酒茅台为代表,又称茅型。 (2)清香型:以粮谷等为主要原料,经糖化、发酵、贮存、勾兑而酿制成,具有以乙酸乙酯为主体的复合香气的蒸馏酒。属大曲酒类。它入口绵,落口甜,香气清正。采用大麦、豌豆制曲,清蒸清烧两遍,固体发酵工艺生产。清香型酒生产用三种大曲,即:清茬曲、红心曲、后火曲(高温曲)。这三种大曲在生产工艺、生化指标、微生物种群数量以及在产酒量上都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大曲的培养温度不同而产生的。其酒气清香芬芳,醇厚绵软,甘润柔和,余味爽净是中国传统酿酒技术的正宗。清香型白酒特点的标准是: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谐调,余味爽净。清香纯正就是主体香乙酸乙酯与乳酸乙酯搭配谐调,琥珀酸的含量也很高,无杂味,亦可称酯香匀称,干净利落。总之,清香型白酒可以概括为:清、正、甜、净、长五个字,清字当头,净字到底。清香型白酒标准评语是:无色、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清香纯正,具有以乙酸乙酯为主体的清雅、协调的香气,入口绵甜,香味协调,醇厚爽冽,尾净香长。具有清香、醇甜、柔和等特点,是中国北方的传统产品。清香型白酒以汾酒为代表,又称汾型。 (3)浓香型(大曲香型):以粮谷为原料,经固态发酵、贮存、勾兑而成,具有以己酸乙酯为主体的复合香气的蒸馏酒。其主要成分以乙酯为主体。

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流程图及关键控制点

酱香型白酒工艺流程图 1.2.1《下沙工艺》 1.2.1.1工艺流程: 过筛整粒高粱加95℃热水润料装甑蒸粮出甑聚堆补浆摊凉聚拢加曲翻拌堆积入池封窖。 1.2.1.2原、辅料使用要求: 1.2.1.2.1、酱香型白酒生产第一次投料称为下沙。每甑投料1200kg【根

据本公司实际甑体容积2.3立方米左右计算】。 1.2.1.2.2、原料要求:高粱颗粒饱满,过筛无壳,无虫蛀,无霉变,无异杂味,无污染。 1.2.1.2.3、投料数量:下沙为总投料量的50%。 1.2.1.2.4、高温大曲要求:大曲粉碎面粉化,便于糖化发酵,装入标准袋内,下沙用曲用量为原料量的10%。 1.2.1.3作业规程: 每甑投高粱数量1200kg。 1.2.1.3.1、泼水堆积 a、将备好的高粱按每甑1200kg单独堆放。 b、泼95℃以上的热水【称为发粮水】,泼水时从堆放的一边扒开小坑将95℃热水倒在里面,【注:不许泼开以防水温降低不利于高粱吸收并能使原料内的杂质、异味随水冲掉】。 c、泼水时翻拌,每泼1次翻拌3次,并堆成圆锥,然后停留半小时再向粮堆的表面泼6水桶95℃的热水。 d、润料时间12小时,每4小时加95℃的热水润粮1次,方法同第一次,共计加95℃热水润料3次。 e、上甑时翻拌不加水,翻拌后上甑蒸粮。 1.2.1.3.2、蒸粮【蒸生沙】P1.1大气压 a、装甑前要将甑锅、底锅等用水刷洗干净后并在底锅内加入3-4桶水【为使蒸气上气均匀】然后在甑篦上撒一层稻壳,防止原料掉进底锅。 b、上甑采用见气撒料,在一小时内完成上甑工序,园气后蒸料3小时

【随气压而定】,即可出甑,以不出现破粒、硬粒、发粘为主。 c、每甑活接两篓冷却水以备出甑补水,或加曲时补水用。 1.2.1.3.3、出甑摊凉 出甑时用推车将蒸好的熟粮推到操作场上,倒成堆进行补95℃热水,每车以原粮计约60-80kg,每堆补水2kg左右,聚好堆,堆积约15分钟左右后用掀摊开,然后脱鞋光脚趟凉。 1.2.1.3.4、聚拢加曲翻拌 将趟凉粮渣【温度32-33℃】聚拢,中间扒沟,适当加蒸粮冷却水5-10kg 泼撒,然后将大曲粉根据量比加入沟内,用粮将沟填满盖严大曲,然后从一头翻拌3次,【注:低翻撒匀,并使曲粉与高粱充分接触】,然后推到堆积场,水分控制在38-42%,温度26-28℃。 1.2.1.3.5、堆积 做好粮渣后,用推车抓紧推到堆积场上,要求随推随将粮渣堆成园堆型,堆积时间22-24小时,温度38-43℃。 1.2.1.3.6、入池发酵 a、先将池底用黄粘土铺8-10公分,铺底的黄粘土用80%的酱香黄水和20%的酱香酒尾与50kg大曲粉混匀,泼在黄土上,光脚踩实、踏平,在撒5kg大曲粉、1公分厚稻壳,【如用酱香黄水建池更好】。 b、堆积后入池前,对堆积粮渣的表面用约80kg的纯净水泼撒,扬凉降温28-33℃入池【注:扬凉时须使用吹风机吹】。 1.2.1.3.7、封窖发酵 将粮渣入满后摊平盖席,将席上面撒一薄层稻壳,然后将活柔的封顶泥

白酒的酿造工艺流程

白酒的酿造工艺流程 提高名优质白酒质量的途径是去杂增香,去杂是前提,杂味不除,增香无益。增香使酒味更郁,但要有一定的限度,香气过浓势必造成口味不协调。因此,许多香味物质组成的名优质白酒,其比例保持平衡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口味丰满细腻。 提高名优白酒质量必须具有鲜明的典型性。有了明确典型性,才能确定工艺技术新途径。 伴随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时下的白酒消费群体更加注重白酒产品的口感。人们把“好喝”作为购买白酒产品的重要依据,不再注重香型。针对白酒消费需求多层次、多类别、多样性的差异,要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须不断创新产品个性和特色,将白酒的安全、卫生、健康作为基本需求,将香气幽雅细腻,入口柔和绵甜、入喉圆润舒畅、饮后舒适且副作用小等作为主要研发方向。为了适应个性消费的张扬,在发展中求创新,更好地发展地方名酒和优质白酒,现就白酒酿造的原料、培制麦曲、制酒工艺、贮存勾兑等方面的有效技术新途径进行探讨。 一、原材料的选择是生产名优质白酒的先决条件。原料是酿造白酒的物质基础,不同原料拥有不同的成分含量,分子结构和存在形式。因此,使用不同生产原料,其发酵产物必然不同。浓香白酒浓郁流派型使用原料大多为高粱、糯米、玉米、大米、小麦等,而淡雅型白酒则主要以单粮(高粱)酿造为主,利用不同的酿酒原料进行生产,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风格,酿酒行业上的术语是“高粱香、玉米甜、大米净、小麦糙、糯米绵”。实践证明,多粮品种酿酒正是吸取多种粮食的特点,利用粮食间营养互补作用交差的优势,采取恰当的配比发酵,产生的微量成分多,口感上比单粮型大曲酒更甜、更丰满;或者说,多粮复合香不过是对淡雅流派白酒风格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水为酒之血,名酒必有佳泉”。酿酒生产用水的水质,也会形成产品风格的差异,不同水质含有不同的离子,而这些离子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及贮存过程中的酒体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金属离子,与酒中的高级脂肪酸酯会形成不同配体数的胶体,从而影响酒体风格特点;加浆用水的水质也会直接影响白酒的口味。 制曲原料是制曲的微生物培养茎,它的成分影响着微生物群体生育酶的代谢,大曲原料主要用小麦、大麦、碗豆,这些主要大曲原料中都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灰分,可以供制曲所需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尤其是妨碍发酵的脂肪很低,应是制曲的理想原料。 二、培制麦曲是名优质白酒酿造的基础。曲子作用一方面提供各种酶糖化淀粉并分解其他物质,供应微生物的营养,同时还带来酒的香味前驱物质。因此,制大曲选择原料应配以合适的碳氮比和一定的淀粉、蛋白质含量,要做到相对稳定。制曲配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必然产生酪醇多,造成酒苦。应注意选择产生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系统的含蛋白质的原料,它是组成白酒香味的主要来源。大麦、碗豆是香兰酸和香兰素的来源。 高温曲糖化力低,耗曲高,发酵持续性强,是坛加酱香的有力措施。低温曲糖化力虽高,发酵力弱,酒味淡薄。一般曲块温度的范围在40℃—50℃—60℃,60℃以上划为高温曲。加水量为制曲关键环节之一,水分过大使曲块压得紧,曲坯变形易生毛霉、黑曲霉;水分过小,曲坯表面干燥皮厚不挂衣。踩制曲块要求形成松紧适度,平整结实。过硬,曲心长不透有异

传统古法酿造烧白酒工艺流程

传统古法酿造烧白酒工艺 流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海迎烧酒坊传统酿造工艺流程 流程一、粉碎:把原粮粉碎做原料。 流程二、配料:将粉碎好的原料和清蒸好的辅料(稻壳)按照100:25-30的比例人工翻拌均匀。 流程三、润料、拌料:将配好的料,按原粮量40—50%加水进行润料,水温为常温,翻拌均匀,堆积4小时左右,使粮充分吸收水分,有利于糊化。 流程四、蒸馏糊化:将拌好的料用木锹一层一层地装入甑锅进行蒸馏糊化,待圆汽后蒸馏糊化1小时左右。 流程五、出甑摊凉:将蒸好的料用木锹铲出甑锅摊凉在干净的地面上,进行自然冷却,中途翻拌数次,至温度约25℃。 流程六、加曲、加水堆积:将冷却好的料按25%左右的比例加入曲粉与回茬糟,再加入10%左右的水,水为常温,用木锹进行翻拌,使之均匀,然后进行堆积,堆积时间不低于1—2小时。 流程七、入池发酵:将堆积好的酒醅入到池里,进行发酵,发酵周期一般为30天。发酵时要掌握温度的变化,前缓升:一般入池到6—7天温度升至25—32℃,酒醅发甜,说明发酵正常。中挺:从入池的第8天到20天,温度持续35℃左右。后缓落:温度逐渐下降,每天下降0.5℃为宜,出池时酒醅的温度应降至26—28℃,发酵好的酒醅应有不硬、不粘的感觉。 流程八、出池蒸酒:发酵好的酒醅出池装甑锅进行蒸馏,接酒时应依照酒花大小程度与白酒度数测量仪来判别酒头、原酒和酒尾,接酒接到35°左右。酒头、原酒和酒尾都分级分缸储存,一般储存6个月以上酒体成熟。

一种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一种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专利名称一种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白酒酿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 背景技术高粱是中国白酒酿造过程中常用的原粮之一,在传统的酱香型白酒酿造多采用糯红高粱作为原粮。在整个白酒酿造过程中,以糯红高粱作为原粮,以酒曲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贮存、勾兑等工艺酿造而成。白酒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除与当地环境、气候、水质、原料有关外,又有其独特的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四高两长,一大一多”。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可以概括为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用小麦制高温大曲做糖化发酵剂,2次投料、高温堆积,采用条石筑的发酵窖,经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采用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流酒的特殊工艺,按照分轮次、分类型贮存,即按轮次酒,按醇甜、窖底香、特型调味酒等类型分别贮存,精心勾兑而成的具有典型酱香型风格的蒸馏白酒的生产工艺。大曲酱香酒的生产工艺极其特殊造就了酒体特殊的酱香风格。而生产时间长和储存时间长,导致了酱香型白酒的生产成本高。因此在保证白酒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酱香型白酒的出酒率意义十分重大。在大曲酱香酒的生产工艺中,“高温堆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

节,“高温堆积”的工艺影响到整个酱香型白酒的产酒质量和数量。根据经验可知不经过高温堆积而直接入池则不会产出白酒;高温堆积的时间或者温度不够则影响产酒的质量。由于酱香型白酒的发酵是较粗放的多菌种混合发酵,参与发酵的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它们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微生物群系。正是这些复杂的微生物群体进行生化作用,并且相互协调,形成了酱香型白酒独特的风味成分。酿酒生产中主要的微生物种类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等。这几类微生物大部分的最适生长温度在50°C以下。而在酱香型白酒的生产过程中,经过取酒、蒸粮、冲酸等工艺,糟醅中的微生物已被杀死,特别是入池前的高温堆积工艺,糟醅最高温度达50°C以上,绝大部分微生物已经死亡,只留下了部分耐高温类微生物,这对入池后发酵前期有较大的影响,对后期各类代产物合成及酯化反应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出酒率偏低,一般只在55%左右。 发明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糟醅温度较高导致较多微生物死亡,降低了出酒率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所述工艺包括对糟醅进行高温流酒、出甑、摊凉处理;当糟醅温度降到设定温度时,在糟醅中加入曲药并在拌合后上堆;高温堆积糖化,并在糖化量达到入池标准

白酒酿造工艺

白酒酿造工艺 目录 第一章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工艺 (2) 第一节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的特点及类型 (2) 第二节大曲的生产 (15) 第三节大曲酒生产工艺 (47) 第四节麸曲白酒生产工艺 (94) 第五节提高固态发酵法白酒质量和出酒率的讨论 (140) 第二章半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工艺 (150) 第一节半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的特点 (150) 第二节小曲的生产工艺 (151) 第三节小曲酒的生产工艺 (167)

第四节影响小曲酒质量和出酒率的主要因素讨论 (178) 第五节小曲酒技术改革与机械化生产的趋向 (195) 第一章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工艺 第一节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的特点及类型 一、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的特点 饮料酒生产如啤酒和葡萄酒等酿造酒,一般都是采用液态发酵,另外白兰地、威士忌等蒸馏酒也是采用液态发酵后,再经蒸馏制成。而我国白酒采用固态酒醅发酵和固态蒸馏传统操作,是世界上独特的酿酒工艺。 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特点之一,是采用比较低的温度,让糖化作用和发酵作用同时进行,即采用边糖化边发酵工艺。淀粉酿成酒必须经过糖化与发酵过程。一般糖化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在50--60℃。温度过高,酶被破坏的量就会愈大,当采用20-30℃低温时,糖化酶作用缓慢,故糖化时间要长一些,但酶的破坏也能减弱。因此,采用较

低的糖化温度,只要保证一定的糖化时间,仍可达到糖化目的。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为28-30℃,在固态发酵法生产白酒时,虽然入窖开始糖化温度比较低(18-22℃),糖化进行缓慢,但这样便于控制。因开始发酵缓馒些,则窖内升温慢,酵母不易衰老,发酵度会高。而开始糖化温度高,则糖分过多积累,温度又高,杂菌容易繁殖。在边糖化边发酵过程中,被酵母利用发酵的糖,是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逐步产生和供给的,酵母不致过早地处于浓厚的代谢产物环境中,故较为健壮。 第二个特点是,发酵过程中水分基本上是包含于酿酒原料的颗粒中。由于高梁、玉米等颗粒组织紧密,糖化较为困难,更由于是采用固态发酵,淀粉不容易被充分利用,故对蒸酒后的醅需再行继续发酵,以利用其残余淀粉。常采用减少一部分酒糟,增加一部分新料,配醅继续发酵,反复多次,这是我国所特有的酒精发酵法,称谓续渣发酵(续粮发酵)。 第三个特点是采用传统的固态发酵和固态蒸馏工艺,以产生具

酿酒的工艺设计流程

酿酒的工艺流程 一·原料处理 浓香型白酒生产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高粱,但也有少数酒厂使用多种谷物原料浓香型白酒混合酿酒的。以糯高粱为好,要求高粱籽粒饱满、成熟、干净、淀粉含量高。原料高粱要先进行粉碎。目的是使颗粒淀粉暴露出来,增加原料表面积,有利于淀粉颗粒的吸水膨胀和蒸煮糊化,糖化时增加与酶的接触,为糖化发酵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原料粉碎要适中,粉碎过粗,蒸煮糊化不易透彻,影响出酒;原料粉碎过细,酒醅容易发腻或起疙瘩,蒸馏时容易压汽,必然会加大填充料用量,影响酒的质量。 二·出窖 酒厂把酒醅及酒糟统称为糟。浓香型酒厂均采用经多次循环发酵的酒醅(母糟、老糟)进行配料,人们把这种糟称为“万年糟”。“千年老窖万年糟”这句话,充分说明浓香型白酒的质量与窖、糟有着密切关系。 三·配料、拌和 配料在固态白酒生产中是一个重要的操作环节。配料时主要控制粮醅比和粮浓香型白酒糠比,蒸料后要控制粮曲比。配料首先要以甑和窖的容积为依据,同时要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进行调整。配料要做到“稳、准、细、净”。对原料用量、配醅加糠的数量比例等要严格控制,并根据原料性质、气候条件进行必要的调节,尽量保证发酵的稳定。酿制浓香型酒,除了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外,也可添加其他的粮谷原料同时发酵。多种原料混合使用,充分利用了各种粮食资源,而且能给微生物提供全面的营养成分,原料中的有用成分经过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生多种副产物,使酒的香味、口味更为协调丰满。“高粱香、玉米甜、大米净、大麦冲”是人们长期实践的总结。为了达到以窖养醅和以醅养窖,使每个窖池的理化特征和微生物区系相对稳定,可以采用“原出原入”的操作,某个窖取出的酒醅,经过配料蒸粮后仍返回原窖发酵,这样可使酒的风格保持稳定。出窖配料后,要进行润料。将所投的原料和酒醅拌匀并堆积lh左右,表面撒上一层稻壳,防止酒精的挥发损失。润料的目的是使生料预先吸收水分和酸度,促使淀粉膨化,有利蒸煮糊化。要注意拌和低翻快拌,防止挥发,也不能先把稻壳拌入原料粉中,这样会使粮粉进入稻壳内,影响糊化和发酵。 四·蒸酒蒸粮 “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说明白酒蒸馏相当重要。蒸馏之目的,一方面要使成熟酒醅中的酒精成分、香味物质等挥发、浓缩、提取出来;同时,通过蒸馏把杂质排除出去,得到所需的成品酒。 五·入窖 粮糟入窖前,先在窖底撒上l~1.5kg大曲粉,以促进生香。第一甑料入窖温度可以略高,每入完一甑料,就要踩紧踩平,造成厌氧条件。粮糟入窖完毕,撒上一层稻壳,再入面糟,扒平踩紧,即可封窖发酵。入窖时,注意窖内粮糟不得高出地面,加入面糟后,也不得高出地面50cm以上,并要严格控制入窖条件,包括入窖温度、酸度、水分和淀粉浓度。 六·封窖发酵 1.封窖粮糟、面糟入窖踩紧后,可在面糟表面覆盖4~6cm的封窖泥。封窖泥是用优质黄泥和它的窖皮泥踩柔和熟而成的。将泥抹平、抹光,以后每天清窖一次,因发酵酒醅下沉而使封窖泥出现裂缝,应及时抹严,直到定型不裂为止,再在泥上盖层塑料薄膜.膜上覆盖泥沙,以便隔浓香型白酒热保温,并防止窖泥干裂。封窖的目的是使酒醅与外界空气隔绝,造成厌氧条件,防止有害微生物的侵入,同时也避免了酵母菌在空气充足时大量消耗可发酵性糖,保证曲酒发酵正常进行。但封窖不严,跟窖不及时,若有窖顶漏气,则会引起酒醅发烧、霉变、生酸,还会使酒带上邪杂味。如不抹封窖泥而直接覆盖薄膜,虽然也能形成厌氧条件,但往往使酒带上烧臭味,成品酒的己酸乙酯含量因此而偏低,乳酸乙酯含量偏高,酒香气小;所以尽量采用泥封,窖顶中央应留一吹口,以利于发酵产生的CO2逸出。 2.发酵管理浓香型白酒发酵期间,首先要做好清窖,其次要注意发酵酒醅的温度变化情况,要加强

白酒工艺学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白酒发展史 一、白酒的起源 (一)酒的起源(白酒是在酿造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时间:约5000多年前 发明者:仪狄或杜康 文献资料-------- 公元前2世纪《吕氏春秋》仪狄作酒。 --------西汉时期的刘向著的《战国策》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 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 以酒亡其国者。 夏禹的女人,令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来 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献给夏禹品尝。夏禹喝了之后,觉得的 确很美好 --------晋代江统著的《酒酷》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 或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 于此,不由奇方”。 上皇:指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 仪狄:仪狄是夏禹的一个属下,时间上晚于上皇时代 张华《博物志》说他是汉朝的酒泉太守,民间传说他是周王 朝王宫的酿酒师。现在学术界的看法是:杜康可能是周秦之 间的一个著名的酿酒家。 文物-------- 龙山文化遗物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随葬80多件陶器中, 有25件洁白的白陶器,主要是成套的酒器,计有贮酒的 背壶,酒尊。温酒的陶规、酒盉。注酒的陶瓮和饮酒用的 酒具、酒斚(jia)、高脚杯。 材料-------- 当时贮存条件差,粮食放置一段时间后霉变,长霉不发芽的粮食称为曲,只发芽不长霉的粮食称为糵(nie),古时候我 国老百姓,把曲用来酿酒,糵用来生产饴糖。地中海南岸的亚 述人发明了啤酒,中东两河流域的人发明了葡萄酒。 (二)酒曲起源 时间:大曲秦汉以前,小曲元代。 酒曲又称为曲蘖,曲蘖是既长霉又发芽的谷物。经过从天然曲蘖到人工 曲蘖阶段。 有蘖酿造而成的酒称为醴(li), 有曲酿造而成的酒称为酒。 醴由于酒度低,口味甜,但是淡薄。原因:糖化能力低,野生酵母少。(三)白酒的起源 A、起源于东汉 文物------汉代青铜蒸馏器 1981年,马承源先生撰文《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察和实验》,介绍了上海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铜蒸馏器,该蒸馏器由甑和釜两部分组成,通高53.9 cm,凝露室容积7500 mL,贮料室容积1900 mL,釜体下部可容水10500 mL,

酱香白酒酿造工艺分享

酱香白酒酿造工艺分享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酱香白酒酿造工艺概述 酿酒的技术本质上十分简单,两句话即可说清:第一步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第二步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酒精)。但事实上,酒之所以甘醇馥郁,并非乙醇的作用,而得益于发酵酿酒过程中的副产物—大量的酸脂类有机物。这些复杂的有机物群构成了口感、味道、香味、回味等一系列感受。目前已知浓香型中,香型营养成分有400多种物质,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酯,而酱香型白酒的香型营养物质高达1200多种,主体香型成分至今还不清楚。“茅台酱香酒的生产工艺是我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季克良如是说。在一年时间里,将粮食酒的基本分类;酱香酒的酿造工艺 白酒:以高梁等粮谷为主要原料,加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成 一、白酒香型的风格 F3 x$rX_>y 1、浓香型:芳香浓郁,绵柔甘洌,入口甜,落口绵,尾子干净。饮时芳香浓郁,甘绵适口,回味悠长,饮后尤香。以泸州老窖为代表产品。 2、清香型:蜜香清柔、幽雅、纯净,入口绵甜,回味怡畅。以桂林三花酒、长乐烧等小曲米酒为代表产品。 ` 3、酱香型:香气柔和幽雅,香而不艳,柔而不淡,入口醇厚柔绵,回味绵长,倒入杯中过夜,香气持久不失,饮后空杯香气犹存,空杯香为其绝珍。以茅台酒为其代表产品。

4、米香型白酒:亦称蜜香型,以桂林象山牌三花酒为代表,属小曲酒类。小曲香型酒,一般以大米为原料。其典型风格是: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甘冽,回味怡畅。即米酿香明显,入口醇和,饮后微甜,尾子干净,(允许微苦)。、其它型:这类酒兼有口香和回味香等不同香气,具有一酒多香的风格。如董酒既有大曲酒的浓郁芳香,又有小曲酒的柔绵、醇和、回味的特点,还有令人愉快的药香;白沙液既有茅香,又有泸香;凌川白酒则清香显着而回味有酱香。 酱香酒的酿造工艺: 国酒茅台因产于黔北赤水河畔的茅台镇而得名。由于茅台镇地处河谷,风速小,十分有利于酿造中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茅台地区酒的生产所用高粱为糯性高粱,当地俗称红缨子高粱。此高粱与东北及其他地区高粱不同的是,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达88%以上,其截面呈玻璃质地状,十分有利于酒工艺的多轮次翻烤,使得酒每一轮的营养消耗有一合理范围。用高粱皮厚,并富含2%-2.5%的单宁,通过茅台镇传统工艺发酵使其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儿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酒香味的前体物质,最后形成茅台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等。这些有机物的形成与茅台地区高粱及地域微生物群系密切相关,也是茅台酒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的重要因素,茅台镇具有独特的地域和特殊的原料是自然天成之作,使得茅台镇被誉为中国酱酒之乡。茅台传统工艺中的三高是指酒生产工艺的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

白酒的酿造工艺流程教学总结

白酒的酿造工艺 提高名优质白酒质量的途径是去杂增香,去杂是前提,杂味不除,增香无益。增香使酒味更郁,但要有一定的限度,香气过浓势必造成口味不协调。因此,许多香味物质组成的名优质白酒,其比例保持平衡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口味丰满细腻。 提高名优白酒质量必须具有鲜明的典型性。有了明确典型性,才能确定工艺技术新途径。 伴随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时下的白酒消费群体更加注重白酒产品的口感。人们把“好喝”作为购买白酒产品的重要依据,不再注重香型。针对白酒消费需求多层次、多类别、多样性的差异,要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须不断创新产品个性和特色,将白酒的安全、卫生、健康作为基本需求,将香气幽雅细腻,入口柔和绵甜、入喉圆润舒畅、饮后舒适且副作用小等作为主要研发方向。为了适应个性消费的张扬,在发展中求创新,更好地发展地方名酒和优质白酒,现就白酒酿造的原料、培制麦曲、制酒工艺、贮存勾兑等方面的有效技术新途径进行探讨。 一、原材料的选择是生产名优质白酒的先决条件。 原料是酿造白酒的物质基础,不同原料拥有不同的成分含量,分子结构和存在形式。因此,使用不同生产原料,其发酵产物必然不同。浓香白酒浓郁流派型使用原料大多为高粱、糯米、玉米、大

米、小麦等,而淡雅型白酒则主要以单粮(高粱)酿造为主,利用不同的酿酒原料进行生产,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风格,酿酒行业上的术语是“高粱香、玉米甜、大米净、小麦糙、糯米绵”。实践证明,多粮品种酿酒正是吸取多种粮食的特点,利用粮食间营养互补作用交差的优势,采取恰当的配比发酵,产生的微量成分多,口感上比单粮型大曲酒更甜、更丰满;或者说,多粮复合香不过是对淡雅流派白酒风格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水为酒之血,名酒必有佳泉”。酿酒生产用水的水质,也会形成产品风格的差异,不同水质含有不同的离子,而这些离子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及贮存过程中的酒体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金属离子,与酒中的高级脂肪酸酯会形成不同配体数的胶体,从而影响酒体风格特点;加浆用水的水质也会直接影响白酒的口味。 制曲原料是制曲的微生物培养茎,它的成分影响着微生物群体生育酶的代谢,大曲原料主要用小麦、大麦、碗豆,这些主要大曲原料中都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灰分,可以供制曲所需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尤其是妨碍发酵的脂肪很低,应是制曲的理想原料。 二、培制麦曲是名优质白酒酿造的基础。 曲子作用一方面提供各种酶糖化淀粉并分解其他物质,供应微生物的营养,同时还带来酒的香味前驱物质。因此,制大曲选择原料应配以合适的碳氮比和一定的淀粉、蛋白质含量,要做到相对稳定。制曲配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必然产生酪醇多,造成酒苦。应

白酒及酒精工艺学试卷A08-09.7

1.下列与淀粉水解速度无关的因素是() A 水解酶浓度 B 温度 C H+浓度 D 溶解氧 2.以下不是糖化剂的是() A 麸曲 B 液体曲 C 糖化酶 D 活性干酵母 3.以下连续蒸煮工艺中,出酒率最高的是() A 罐式连续蒸煮 B 柱式连续蒸煮 C管道式连续蒸煮D不确定 4.精馏塔的作用是() A 从发酵醪中分离酒精 B 酒精增浓和除杂 C 排除酒糟 D 提高出酒率 5.液化型淀粉酶是() A α-淀粉酶 B β-淀粉酶 C 葡萄糖淀粉酶 D 异麦芽糖酶 6.以下哪个不是酒精发酵常见的主要杂菌() A 乳酸菌 B 醋酸菌 C 大肠杆菌 D 野生酵母 7.淀粉糊化和液化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物理性状是() A 粘度 B pH值C温度 D 浓度 8.浓香型白酒主体香味物质是() A 乙酸乙酯 B 己酸乙酯 C 丁酸乙酯 D 乳酸乙酯 9.理论上,100kg淀粉得到无水酒精的数量为多少kg ()A 46.62 B 56.79 C 60.52 D 111.11 10.液态法白酒生产中,可改善酒质的增香菌为() A 乳酸菌 B 己酸菌 C 丁酸菌 D 酵母菌 一、多项选择题1.糖化过程主要控制以下哪些参数和操作过程 () A 糖化时间 B 糖化温度 C 糖化剂用量 D 搅拌 E 糖化醪质量检测 2.研究表明,影响酒精高效率发酵的主要因素有() A 葡萄糖浓度 B 酒精的抑制作用 C 蒸馏效率

D 溶解氧浓度 E 酵母细胞密度的限制 3.通常采用下列哪些指标来控制发酵成熟醪的质量() A 外观糖 B 还原糖和残总糖 C 酸度 D 挥发酸 E 酒精含量 4.下列酒属于蒸馏酒的是() A 中国白酒B清酒 C 威士忌 D 白兰地E伏特加 5.大曲具有的主要特点是() A 生料制曲 B 自然接种 C 强调使用陈曲 D 可制成强化大曲 E 既是糖化发酵剂又是酿酒原料的一部分 二、判断题 1.凡是含有可发酵性糖或可转变为发酵性糖的物料,都可以作为酒精 生产的原料。 () 2.常压下采用常规蒸馏手段无法得到无水酒精。() 3.酒精-水溶液中酒精的挥发性能随系统中酒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4.生料发酵成功的关键是高效生淀粉糖化酶的研制和杂菌污染的防止。() 5.在酒母扩培时,增大接种量,可提高成熟酒母醪中酵母细胞的密度。() 6.发酵醪的酸度是判断其是否感染杂菌的可靠指标。() 7.美拉德反应及其产物对于酒精生产有利。() 8.酒母扩培时移种时间常选在稳定期。()

白酒酿造工艺及白酒知识

白酒酿造工艺及白酒知识 一、白酒知识 1、白酒: 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用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白酒。 2、白酒分类: 1)按糖化发酵剂分类 大曲酒、小曲酒、麸曲酒、混合曲酒。 2)按生产工艺分类 固态法白酒、液态法白酒、固液法白酒。 3)按香型分类 浓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米香型白酒、凤香型白酒、豉香型白酒、芝麻香型白酒、特香型白酒、浓酱兼香型白酒、老白干香型白酒、酱香型白酒、董香型白酒及馥郁香型白酒。 二、白酒酿造工艺简介 一)酱香型安酒 1、工艺特点: 1)高温制曲:大曲培菌温度高达60℃以上。 2)高温堆积:顶温大46~53℃。 3)高温发酵:窖内品温可达42~45℃。 4)高温蒸馏:流酒温度在30℃以上。 5)发酵周期长:大轮次9个月(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

6)贮存期长:一般经4年贮存后勾兑成型,再贮存1年后成产品。7)发酵容器:泥底面加石窖发酵。 2、品质特点: 微黄透明,酱香突出,优雅细腻、口感绵柔、顺滑、空杯留香持久等特点。 二)浓香型安酒 1、浓香型大曲工艺特点: 1) 泥窖发酵:人工培养己酸菌窖泥。 2)偏高温制曲:大曲培菌温度达50℃以上。 3)发酵期长:发酵期控制在90~120天。 4)采用续糟配料、混蒸混烧。 5)分段摘酒、分级贮存。 2、品质特点: 酒体清澈透明,闻香窖香浓郁,入口醇和甘冽,饮后爽口不燥等特点。 三、白酒品评的基本知识 1、品评的意义 白酒的品评又叫尝评或鉴评,是利用人的感觉器官(视觉、嗅觉和味觉)来鉴别白酒(食品)质量优劣的一门检测技术。它具有快速而又较准确的特点,是国内外用以鉴别食品内在质量的重要手段。

白葡萄酒酿造工艺流程

摘要 葡萄酒是低度营养酒,清晰透明,醇香可口,其维生素含量丰富,并含有锰、锌、钼、硒等微量元素。在酿制的过程中,适时适量添加亚硫酸,接种酿酒酵母,控制好前发酵及后发酵的温度和时间,进行蒸馏勾兑等,可以酿制出具有宝石红色、有令人愉悦葡萄酒香、口感丰满醇厚的优质葡萄酒。 不同的品种的葡萄,香味不同,粒小的品种酿制的葡萄酒香气较好。酿酒用葡萄,希望柔软多汁,且种核外不包肉质,以使葡萄出汁率高。 真正好的红葡萄酒,如用成熟的赤霞珠、蛇龙珠、美乐葡萄酿造的红葡萄酒,色泽鲜艳,深红宝石色,是不需要调色的。大众化消费的葡萄酒,混合品种酿造的红葡萄酒,往往需要用染色葡萄品色调色。 关键词:发酵、酿制、亚硫酸、勾兑。

目录 葡萄的构造及其成分 (3) 葡萄酒的分类 (3) 2-1 以酒的颜色分类 (3) 2-2以含糖量分类 (4) 2-3以含不含二氧化碳分类 (4) 2-4按酿造方法分类 (5) 2-5按饮用顺序分类 (5) 酿酒用主要葡萄品种 (6) 白葡萄酒酿造工艺流程 (7) 一、工艺设计 (7) 二、工艺要点 (8) 三工艺流程 (9) 四发酵前的准备 (9) 五白葡萄汁的发酵 (12) 六苹果酸-乳酸发酵 (14) 第六章干白葡萄原酒储藏管理工艺 (15) 第八章灌装生产工艺 (16) 第九章小结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葡萄的构造及其成分 一穗葡萄包括果梗和果粒两个部分, 其中果梗占4% - 6%果粒占94%- 96%。果梗富含木质素、单宁、苦味树脂及 鞣酸等物质,常使酒产生过重的涩味,一般在葡萄破碎时除去; 葡萄果粒包括果皮、果核、果肉及浆液,其中果皮占6% - 12% ,果核占2% - 5% ,果肉和浆液占83% - 92%。 葡萄酒的分类 葡萄酒的品种很多, 因葡萄的品种, 工艺条件, 产品风格, 饮用顺序等, 有不同的分 类法。 2-1 以酒的颜色分类 1. 白葡萄酒 用白葡萄或红皮白肉的葡萄酿成。颜色近似无色或禾黄色、金黄等, 酒度9~13°, 以突出果香为主。 2. 红葡萄酒 用红葡萄酿制。颜色有红、棕红、宝石红、紫红等 , 酒度为9~13°, 以突出酒香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