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它与中药的起源密不可分。

在古代,人们对于草木、矿石、动物等自然物质的观察和实践经验逐渐积累,形成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应用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验逐渐总结和系统化,形成了中药学这一学科。

一、中草药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 中医养生文化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养生保健非常重视。

他们相信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相互关系,并且通过调整身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来保持健康。

而中医养生文化正是基于这种观念发展起来的。

2. 中医诊疗文化古代中国人对于疾病诊断与治疗也有着丰富而复杂的认识。

他们通过观察患者身体表现、询问患者病情以及检查脉搏等方法来确定疾病类型,并通过使用各种中草药来治愈或缓解疾病。

这种方法被称为中医诊疗文化。

二、中药学的起源1. 中药的起源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动物和矿物对于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

他们开始将这些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称为“草药”,并且开始研究和应用。

2. 中医学对中草药起源的贡献在古代中国,医学是与哲学、文化等紧密相连的一种综合性学科。

而中医学是其中最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自然界资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观察和实践,逐渐发现了其中一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有效成分。

三、古代对于中草药资源与应用知识的积累1. 中医经典文化在古代中国,人们将自己对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自然界资源应用的经验总结和记录下来,形成了大量的中医经典文化,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

这些文化成果对于中草药资源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医药方剂文化古代中国人根据自己对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自然界资源应用的经验,逐渐总结出了大量适合治疗不同疾病的中医药方剂。

这些方剂不仅包含了中草药,还可能包含其他成分如动物组织、矿物等。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课件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课件
个性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个体差异的重视,中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机制研究
深入探究中药的药效机制, 揭示中药作用机理和靶点, 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提供科学依据。
药材质量控制
加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 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材 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临 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这一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 显著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02
中药学的形成
秦汉时期中药学的形成
总结词
理论体系初步建立
详细描述
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出现,中药学开 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 发展课件
• 中药的起源 • 中药学的形成 • 中药学的发展 • 中药的应用 • 中药的未来展望
01
中药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中药起源
01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开始意识到 某些植物和动物具有治疗疾病的 作用,这是中药的起源。
02
这一时期,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和 亲身实践,逐渐积累了一些初步 的医疗经验,为中药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中药在美容养颜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如美白祛斑、滋润保湿等,通过内服 或外用中药达到美容效果。
05
中药的未来展望
中药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将逐渐实现现代化,通过现代科技手段 对中药材进行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国际化
随着全球对中药的认知和需求的增加,中药将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学专论

中药学专论

中药学专论一、引言中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质、功效、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历史、中药的分类、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中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药学的历史2.1 古代中药学的起源古代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中国的医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2.2 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中药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最初的经验积累到现代的科学研究,中药学经历了许多变革。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药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革新,从而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

三、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来源、性味、功效等方面可以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分类方法。

3.1 按照来源分类•植物药:如黄芪、人参、麻黄等。

•动物药:如牛黄、鹿茸、熊胆等。

•矿物药:如石膏、朱砂、雄黄等。

3.2 按照性味分类•寒药:如薄荷、连翘、知母等。

•凉药:如菊花、银花、绿豆等。

•温药:如干姜、肉桂、附子等。

•热药:如大黄、火麻仁、川贝母等。

3.3 按照功效分类•补药:如党参、当归、枸杞等。

•清热药:如黄连、连翘、金银花等。

•止咳平喘药:如川贝、杏仁、百部等。

四、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炮制是指将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以改变其性能和功效。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

4.1 炮制方法一1.将原材料洗净。

2.切碎原材料。

3.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

4.过滤得到药液。

4.2 炮制方法二1.将原材料洗净。

2.炒热锅,加入适量的油。

3.将原材料加入锅中炒煮。

4.炒至原材料变色后取出。

4.3 炮制方法三1.将原材料洗净。

2.晾干原材料。

3.将原材料放入容器中。

4.加入适量的酒进行浸泡。

五、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产生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药理作用。

5.1 抗炎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前21世纪)原始时代→氏族社会→氏族社会后期此时期的特点:药食同源,以动物为师。

【简述中药的起源】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有时人们食用或接触某些动植物,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从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要有所辨别和选择。

同时,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上述经验又给人以启示,引起人们注意这些自然物对人体的效应,并用于疾病的防治。

古人通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积累)了最初的药物学知识。

由此可知,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我国古籍中所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对人们认识药物的生动写照。

二、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此时期的特点:酒(醫)剂和陶瓷器皿的发明和应用。

相传,商代伊尹创制了汤液,汤液的出现,不但服用方便、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记载着药物的著作,但却都并非药物专著。

如:医药典籍: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2)、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247种,载有药物的用法和禁忌等。

人文典籍:《楚辞》、《诗经》、《山海经》(载药120余种)三、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此时期的特点:1、西域、边远地区、南海等地的药物大量进入内地;2、本草、医经、方术成为鼎足之势;3、炼丹术兴起。

西汉初年已经出现药物专书,如淳于意的《药论》等,但均已失传。

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介绍及主要贡献】1、载药365种。

2、按药物的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本草)专著。

4、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积累了丰富的药学知识和经验。

5、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

中药学的定义

中药学的定义

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质、制剂、应用以及药物学与临床药学等相关问题的科学。

它是中医药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学科之一,通过对中药的研究,探索中药以及中药组方的药理学、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为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一、中药学的起源与发展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中医药学。

数千年来,中医药学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药体系。

早期的中药学主要是通过对中草药的采集、鉴定和使用进行总结,比如《神农本草经》等古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的需求,中药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并与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

现代中药学的研究领域不仅涉及中草药的来源和化学成分分析,还包括中药的制剂技术、药物代谢和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二、中药学的研究内容1. 中药来源与鉴定中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是对中草药的来源和质量的鉴定。

通过对中草药的采集、鉴别、贮存和加工等环节的研究,可以确保中药的质量和有效性。

同时,研究中草药的生长环境、生长习性和药材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草药资源。

2. 中药化学与药物分析中药的复杂化学成分是中药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和结构解析等研究,可以探索中药的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

此外,药物分析方法的研究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用于检测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和质量。

3. 中药的制剂技术中药制剂技术是指将中草药进行加工和配伍,制成满足特定临床需求的制剂形式。

中药制剂技术的研究包括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炮制方法和贮存条件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研究制剂技术,可以提高中药的稳定性、可溶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4. 中药药理学与药效评价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对人体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以及中药的药效评价。

通过对中药的体内外药效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5. 中药临床应用中药学的最终目标是将中药应用于临床医学,为人类健康服务。

考研《中药学》考点总结(完美打印

考研《中药学》考点总结(完美打印

2013 考研《中药学》考点精要第一部分总论考点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时期夏商周公元前 21 世纪 - 公元前 221 年秦汉公元前 221 年 -公元 220 年两晋南北朝公元 265-581 年隋唐公元 581-907 年宋金元公元 960-1368 年著作及作者特点西周·《诗经》文学作品,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收录 100 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先秦·《山海经》史地书,其中有关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萌芽春秋战国·《黄帝内经》奠定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中药归经学说之先导;后世中药升降浮沉学说的理论依据先秦·《五十二病方》载药 240 种,医方 280 个现存最早的本草(药学)专著,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汉·《神农本草经》载药 365 种,按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简称《本经》首次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首次记载“大黄、石膏”;初步总结了: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梁·陶弘景( 456-536 年)本草专著,载药 730 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首创“诸病通用药” ,首将芍药分为赤芍、白芍两种;《本草经集注》首见“服药食忌例” ;初步确立古代综合本草模式雷敩 (xiao) 《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系统介绍了300 种中药炮制方法;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我国使用激素制剂始于唐代《新修本草》载药 844 种,图文对照,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著又称《唐本草》作,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学著作,首载“山楂”的本唐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草文献,记载了用羊肝治夜盲症和改善视力的经验陈藏器《本草拾遗》最早提出“十剂”分类法,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开始,记录了人胞作为强壮剂的效力甄权《药性论》首次记载“神曲”功效的医著孟诜 (shen)《食疗本草》对某些食物药和外来药,都有了专门研究李殉《海药本草》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 1558 种,附方3000 余首,始载“苍术”之名简称《证类本草》元·忽思慧《饮膳正要》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首次记载了用蒸馏法的工艺制酒《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宋代的官修本草《本草图经》所附药图官修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最早提出要按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决定药寇宗奭 (shi)《本草衍义》量,首次提出将“四气”改为“四性”时期著作及作者特点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 1892 种,附图 1160 幅,附方 11096 首,新增药 374公元 1578 年种,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16部 62类《本草品汇精要》附图 1300 幅,我古代(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公元 1368-1644年缪希雍《炮炙大法》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雷公炮制十七法”《白猿经》我国最早记载提炼制成乌头碱结晶的文献兰茂《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药 921 种,新增 716 种(增收新药最多的本草文献),公元 1644-1911首载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的本草文献年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全书 200 万字,收录词目 4300 条民国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张山雷编撰的《本草正义》影响较大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秦伯未的《药物学》公元 1911-1949年中药学讲义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何廉臣的《实验药物学》天津国医函授学校胀锡纯的《药物讲义》考点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道地药材: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

中药学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学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2. 药后附方三千余首,首创在本草 著作中附方的先河
五、明朝时期
代表作:《本草纲目》6世纪前本草学成就的全面总结
2. 被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达尔文
“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 注:仍存谬误
八、新中国的本草学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1977年 江苏新医学院 《中华本草》
代表作:《新修本草》(《唐本草》)
作者:长孙无忌、李勣、苏敬等 成书年代:唐 载药数量:844种 价值: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2. 世界上首次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编著
四、宋金元时期
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宋 载药数量:1558种 价值:1. 总结前人本草著作的精华内容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中药起源于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和实践。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代表作: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
《本经》)
《淮南子·修务训》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
作者:神农氏 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入说。”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载药数量:365种 内容:分总论(序例)和各论
各论将365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补注: 1. 原文古朴,易造成歧义
2. 存在谬误
泽泻 “久服耳目聪明,不饥…能行水上” 朱砂 “久服,通神明不老”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梁 载药数量:730种 内容:“朱书《本经》”
“墨书《别录》” 注释
三、隋唐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献整理方面,成绩卓著

影印、重刊、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经》、《新
修本草》、《证类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
精要》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著作。对亡佚本草的缉 复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对本草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精品课件
出版了诸多大型中药学专著: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第二版(1963年
2.内容:载方300个,涉及药物240余种。此
书所载大多数为外科病,其次内科、妇儿科 疾病。除外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 薰等多种外治法。
3.价值: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待开 发。
精品课件
(二)秦汉时期
1.《神农本草经》:《汉
书·艺文志》至《伤寒杂病论》 之间
《淮南子·修务训》“世 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 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 后始能入说。”
• 卷3 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 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 下经”。
精品课件
3.学术价值 1)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2)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四气、五味、毒性、七情 3)大多数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黄连止痢、麻黄平喘、常山截疟、桑叶止汗 4.局限性 :丹砂列为上品第一味药
3)本 作根解,朴素的称谓。根根草草
可带指中药学
精品课件
补充:为什么通常称“一味中药”而不是“一 种中药”?
• 植物药不是只有一种来源,而是有不同的品种。 例如麻黄的来源:麻黄科的草麻黄、中麻黄、 木贼麻黄,因为它们具有相似的性能,所以可 以作为一味药物使用。
• 一种植物上也可以有多味药物。比如桑树,桑 叶、桑树皮、还有果实都是药物。
《雷公炮炙论》 1.成书年代及作者:南
朝·宋·雷敩(xiào) 2.内容:药物300种,每药先
述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 区别要点,别其真伪优劣
3.学术价值:此书为第一部 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学 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精品课件
(四)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
精品课件
《新修本草》 1.成书年代及作者:显庆四年,长孙无忌、
精品课件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我国第一部药剂学专著。 • 金元《珍珠囊》《药类法象》等丰富了药性理论如归
经、升降浮沉等。
• 元《饮膳正要》·忽思慧
食疗专著。对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高营养物 的烹调方法、营养疗法、食物卫生、食物中毒都有论 述,介绍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法;蒸馏法制酒 工艺。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共收载中药5767种, 全书内容丰富,资 料齐全、系统,引文直接标注最早出处,或始载文献,有重要的文 献价值,是建国以来中药最全面的巨型工具书之一。
精品课件
成书于1999年,几乎涵 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全部内容, 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中药 学成就,载药8980种,增加了 化学成分、药理等内容,超过 了以往的本草文献,可以说该 书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 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
狭义的中药学:药物的功效和临床应用
中药的术语的出现,大概在清代的中后期,
也就是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此在前统称为药或者 本草。
精品课件
3.本草
1)中药的来源以植物药材最多,使用也 最普遍。韩保昇《蜀本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
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
2)本 作动词解,研究、依据。
温。”
首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
精品课件
一、中药的起源
《淮南子·修务训》:“…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 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埆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 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 毒。”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晋·干宝《搜神记》“神农以赭 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 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 天下号神农也”
《本草纲目》
(六)明代
精品课件
1.成书年代及作者:明·李时珍
2.内容:载药1892种,自然属性分类,62类。
3.学术价值:
1)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分类学 “由微至巨、由贱至贵”完备的分类学体系, 比如川芎、当归、白芷、蛇床子放在一起, 后世分类都属于伞形科
书。”
达尔文称“16世纪的百科全
精品课件
源于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 1.采集天然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 2.以动物为师。 3.日常生产,劳动生活。 4.有意识的探索手段。
精品课件
二、中药学发展史
(一)夏商周时期
酒剂的发明
伊尹创制汤液
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经
精品课件
《五十二病方》
1.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马王堆 出土)
中药学
杨勇 五教303
精品课件
课前说明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药学》? 二、怎样学习《中药学》?
精品课件
课前说明
学科地位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学
中医诊断学
方剂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临床各科
精品课件
中药为中医理、法、方、药组成部分之一,是 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中药的应用是几千年来 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所以我们必须要学好中药。只有 在学好的基础上,才能用好中药,才能研究开发好中药。
• 《鹖冠子·世贤》:“若扁鹊者,鑱血脉, 投毒药。”
•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毒药苦於口利 於病,忠言逆於耳利于行。”
精品课件
2.中药学 广义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各种理论,来源、产地、
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多方面知识 的一门学科。有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生药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
2.内容:365味药、按有毒无 毒分为上、中、下三品。
• 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
精品课件
• 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 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 经”。
• 卷2 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 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
理、法
方、药
中药学的地位 (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基础,也是中药研究的归宿。不可背离中医
的基础理论,否则就是对一般植物药,或者说对生药学的研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学习方法
➢1.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联系相关课程。 ➢2.学好章节概述,是掌握各类药物共性和要点
的关键。
含义;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原则;使用注意。
《本草品汇精要》
• 明代唯一官修本草。由刘文泰等49人编纂。 记载药物1815种,分10部,又各分上、中、 下品;绘有精美药图1358幅。
• 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最后一部官修大型综合 本草。
精品课件
• 《救荒本草》 ——朱橚(朱元璋五子,周王)编;
• 《炮炙大法》——缪希雍著; • 《滇南本草》——兰茂著; • 《本草蒙筌》——陈嘉谟著。
李勣(徐世勣,英国公)、苏敬(苏恭) 2.内容:844味药,分苍白术、赤白芍 3.学术价值
1)第一部官修本草(第一部药典性著作)
比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
2)开创图文对照的先例,药图25卷,图
经7卷,正文20卷,目录2卷
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
精品课件
• 《千金方》 作者-孙思邈;该书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后
精品课件
中药的开发利用,取得较大的进展: 根据最近一次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统
计,我国有12809种中药材资源,其中有 11146种植物,占中药材87%,1581种动物, 占中药材12%;矿物药80种,占中药材0.62%。
原来靠进口的沉香、马钱子、安息香、 阿魏、萝芙木等已在国内引种成功。
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绘的刻版药物图谱。
精品课件
(五)宋金元时期
2.个人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精品课件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1).成书年代及作者:宋·唐慎微 2).内容:1558味 3).学术价值:
①文献价值
“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能够垂之千古而 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李时珍)
②药后附单方三千余首,大量附方的先 例
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 精品课件
• 3.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 • 御药院→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修合药所→医药
惠民局、医药和剂局→太平惠民局 药局的设立,对于成药的处方、配伍、合药制
作、炮制方法、辅料用量均有明确的规定,促进了 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制剂技 术的提高。并将配伍禁忌的药物进行了总结。
2.《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收录词目 4300条,包含有关中药的古代论述和当时研究成果, 资料丰富,查阅方便,但错误较多。
3. 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麻黄、延胡索、贝
母等所含的生物碱,三七、羊角拗等所含的甙类等)。
精品课件
(九)新中国成立后
•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 加以提高。” -----毛泽东
版,公布于1965年)起,分为二部,其中一部为 中药。截止目前共发行7版,最新的为2005年版。
2.《中药大辞典》:1975年完稿,载药5767种。 3.《中华药海》:1993年出版,载药8488种。 4.《中华本草》:1999年完稿,载药8980余种。 5.《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8年出版,载 药2202种。 6.《中药志》:原载药500余种,后有增补。
麻黄止喘
大黄泻下 常山截疟
精品课件
黄连止痢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本草经集注》:南北
朝 ·梁·陶弘景(456~536
年) 2.内容:730味药,记载一些药
物鉴别内容 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
3.学术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