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浅析
《聊斋志异》艺术形象浅析

语言文学研究《聊斋志异》艺术形象浅析王—(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聊斋志异》将虚幻的故事与真实的现实相结合,其中鬼怪与平常的民间传说有很大不同,虽是幻想中的形象,但大多却具有人的性情。
本文对《聊斋志异》中的艺术形象加以分析,借以观察当时的社会状况。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鬼花妖狐魅书生官吏“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先生的这副对联给予《聊斋志异》高度评价,最能体现其特点。
这部短篇小说集由近五百篇小说构成,展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状。
作者怀着对现实的愤怒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抨击了当时封建王朝统治制度,抒发了对科举制度黑暗现状的不满之情。
通过写鬼怪与人的美好爱情,歌颂了纯洁真挚的感情,引人深思。
1.《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及其心理分析1.1女鬼形象鬼在民间信仰中是人死后的灵魂,多以吃人害人的形象出现,恶、恐怖的东西$《聊斋志异》中有近五百篇作,其中谈鬼的170多篇,部分是女鬼。
由她们引发的一,聊斋最人、最的地方。
蒲松龄先生妙笔生花,颠覆了人们对鬼的看法,将鬼的高度了,《小》《》《》《》《秋练》《胭脂》等篇的$,不由、反对封建礼教。
由于上千年来长时间的封建思的压迫束缚,,对爱情失去了$的社会尚男尊卑,女子家庭育主要内容也“礼教”及“妇道”,贞洁、服从、柔顺是大部分的终生,这对说不公平的。
作为弱势群体,在男权的统治下显得缺乏自由和空间。
女子要争取自由恋、婚姻自由是不被允许的,要受到舆论的严厉谴责$《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大多集美丽、善良、聪慧等于一身,她怒敢言、憎分明,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和决心。
对命运的安排刚开始都是一味从,然而一旦真正降临,便积极主动争取。
《》中的连城出身背景很好,是一位知识女性,但她“征少题咏,意在择婿([11(203)的做法很明显是违背封建礼教的,不意,依然,最争;%》中的一次见到便芳心暗许,后又“故遗珊瑚钗”叩曲作为物送给$在代,一的身女子示爱,、不被允许的,这反映出她热烈追求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决心。
浅析《聊斋志异》中“狐女”“鬼女”的独特性及婚姻观

浅析《聊斋志异》中“狐女”“鬼女”的独特性及婚姻观
《聊斋志异》是我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文言文小说之一,随着文化的发展与意识的开放,《聊斋志异》当中的故事越来越受到当代人的喜爱,关于《聊斋志异》的研究业日益丰富,其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深,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心态来浅析《聊斋志异》中那些在礼教思想观念严重束缚的封建社会中“狐女”“鬼女”的另类婚姻观。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一、通过分类比较的形式分析《聊斋志异》中对“狐女”和“鬼女”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性塑造;二、分析《聊斋志异》中“狐女”和“鬼女”独特性形象的形成原因并结合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经历作出解释;三、分别对作品中“鬼狐女”的爱情观、婚姻观差别及婚恋模式作出分析,浅析《聊斋志异》中三角模式(“夫妻妾”)婚姻观及异类三角模式的思想内涵同时指出作者笔下封建礼教正统婚姻的弊端;四、从创作背景的角度和从创作形象以及作者人生经历的角度分析《聊斋志异》中“狐女”“鬼女”形象产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聊斋志异》中女性鬼狐形象二重性分析

高青芝(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摘要:《聊斋志异》中有众多特色鲜明的女性鬼狐形象,她们身上集中表现为二重性:既是落魄才子心目中的红颜知己,又最终逃脱不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最终宿命;既有丰富而又真实可信的“人性”,但最终又回归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理性;既至情至性又至善至孝。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鬼狐;二重性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54-02《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主要以志怪形式记述人情世态、阐述世理人心。
《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0余篇,多通过花妖狐魅和人间男子的恋爱故事,表现作者理想的爱情,塑造理想的女性形象。
其爱情故事突破了此前小说中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强调知己之爱,表现并赞美了超越生死的爱情力量。
其中的女性鬼狐形象更是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并成为世间男子热切盼望的红颜知己。
这些女性鬼狐形象清晰可爱、生动且极富人情味,但其身上也充满了二重性。
一、红颜知己与女性宿命的冲突《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多以女性鬼狐为故事发展的主线,赋予她们绝对主导的地位。
爱情故事中,男性多文弱,总是需要女性的帮助,问题解决,女性的地位却一落千丈。
由此可见,在理法森严的封建社会,部分女性即便有选择爱人、追求爱情的可能,但其地位却与男性相差甚大。
《小翠》中,小翠为了替母报恩,嫁与痴儿王元丰。
当王太常困于官场遭人陷害而束手无策时,聪明机敏的小翠却在玩乐中消此灾祸于无形。
“嫣然展笑,真仙品也”8字即写出了小翠的出众容貌,“女又甚慧”,“夫人往责女,女首微笑,以手刓床。
既退,憨跳如故”,①单纯、童心未泯之小儿女情态尽显。
小翠容貌绝丽,头脑聪慧,性格单纯。
小翠从未曾嫌弃元丰痴傻,反日日与他蹴鞠为乐。
经历种种波折后,治好元丰痴病,给王家带来了欢乐,消解了许多灾祸。
可是却因失手堕碎玉瓶,即遭王太常夫妇“交口呵骂”。
最后因“妾实不能产,恐误君宗嗣。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探究

《聊斋志异》女鬼形象探究摘要:《聊斋志异》是闪耀在古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明珠,蒲松龄将对鬼的描写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这本谈狐说鬼的小说塑造了数量众多、形象各异的鬼狐形象,尤其是女鬼形象,大致可以分为勇于追爱、不畏世俗的女鬼,命运悲惨、含冤复仇的女鬼,本性害人、以警世人的女鬼,这些女鬼兼有女性以及鬼的双重身份和特点,借女鬼身份讲出人世间的不公和黑暗,是蒲松龄曲折达意的表现。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鬼形象;分类;特点鬼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对鬼怀着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历代文学作品中记载了大量的鬼怪故事,如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冥录》等,到《聊斋志异》,“鬼小说”更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①,他在《聊斋志异》中构建了一个奇丽精妙的狐鬼世界,并有意识地借助鬼怪故事表达其深刻的思考。
朱其铠主编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一书共494篇,其中描写女鬼的篇目共有35篇:卷一:《尸变》《喷水》《咬鬼》《新郎》《画皮》卷二:《庙鬼》《聂小倩》《水莽草》《莲香》《巧娘》《林四娘》卷三:《鲁公女》《连琐》《连城》《霍生》卷四:《公孙九娘》《土地夫人》卷五:《章阿端》《长治女子》《伍秋月》《窦氏》卷六:《小谢》《缢鬼》卷七:《梅女》《金姑父》《鬼津》《宦娘》《商妇》卷八:《吕无病》卷九:《爱奴》卷十:《湘裙》卷十一:《晚霞》《嘉平公子》卷十二:《薛蔚娘》《博兴女》在这35篇故事中,作者塑造了性格各异的女鬼形象,为爱从善的小倩、遭弃复仇的窦氏、成全心爱之人的宦娘、披着画皮的狰狞恶鬼等,或向往爱情,或含冤复仇,根据故事中女鬼的目的与行为,大致将小说中出现的女鬼划分为本性良善和本性害人两类。
一、勇于追爱、不畏世俗的女鬼对追求爱情的女鬼的描写蒲松龄倾注了最多的心血,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女鬼形象。
在涉及女鬼的篇目中有一半以上描写人鬼或者鬼鬼间的爱情婚姻,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笔下也如人世间的爱情一般,或一见钟情,或日久生情,或始于情欲。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摘要:《聊斋》里的鬼狐迷人,花妖可爱。
作者塑造了许多人性美的女性形象,突破传统世俗观念,从人性角度展现出了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表现出对女性的尊重关怀和人文关照。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人文关照《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数百个人物形象。
在这一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中,又以多彩多样的女性形象占大多数。
由她们引发的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令人感动又发人深思的部分。
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没有把女性仅仅限制于狭小的传统世俗观念,而是从人性展现,才能发挥,精神反抗等多方面的展现出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
这当然与明中期以来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浪漫主义及伤感思潮有关,也和作者进步的女性观念密不可分。
读者可以看到蒲松龄先生对女性存在的人文主义观照,可以想见作者是以怎样的情怀面对他笔下可爱可叹可怜可悲的女性形象。
如果我们对《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加以归纳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分为以下三类:1、“不是凡间人,却有世间情”的女性。
显而易见,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先生是以写人的手法写妖。
《聊斋志异》中的女鬼与以往民间传说中的妖女不同,她们较以前传奇中的同种类型人物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人的心理和特征。
以前的志怪小说,传奇中的女性总是妖味多于人性,她们缺少女性的特质而显得生硬死板,这与男权社会的女性意识薄弱不无关系。
而在《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突破了以往志怪传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单一、简单乏味的瓶颈,塑造的更加具有人情味。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人物,是从“人”的角度着手,即使本体还有妖怪的特性,但其温柔体贴,从而更具有女性气息,栩栩如生。
蒲松龄先生用富于文采的笔墨作为媒介,拉近了虚幻中的鬼怪与现实读者之间的距离。
对于这样具有人性化的美丽形象,通过作者饱含爱怜激赏之情的笔触,读者对她们愈加怜爱。
聊斋志异人物形象分析(2)

聊斋志异人物形象分析(2)鬼狐花妖类女性形象《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大都与民间传说中的鬼不同:将鬼高度审美化了。
弱化,淡化了鬼身上的鬼气,最大限度地来表现鬼的善与美。
她们大多有娇好的容颜,娴静的妍姿,有着聪明才智与善良的心。
狐女小翠是一个性格塑造得很成功的狐女形象。
她最引人瞩目的特点便是“善谑”。
同时聪慧、干练、果断和坚强。
她那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在王太常仔细端详下露出的嫣然微笑中,在同母亲分别对“殊不悲恋”的表现中,就已有所露。
在她身上,永远也找不到一丝愁苦的痕迹,永远也看不见半点忧伤的影子。
同痴儿元丰一起生活,小翠是“殊欢笑,不为嫌。
”她把自己的别院变成了一个游戏场,终日和元丰以及丫头们一起嬉戏。
“刺步作圆,蹋蹴为笑”,“涂公子作花面如鬼”,以及扮古人,玩的名目既多,花样也新奇别致,整天奔逐笑闹,弹琴跳舞,不但闹得全家皆知,最后连邻里也知道。
这个“善谑”的特点表现在小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
在王给谏与王待御政治斗争的环境中,王给谏越是寻隙中伤小翠的公公王待御,她的玩笑开得也就愈大,以致最后王待御时而无可奈何地概叹“余祸不远矣”,时而“惊颜如土”,大哭“指日赤吾族矣!”通过这种反衬,小翠“善谑”的主要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耀眼了。
但是小翠并不是单纯的“善谑”,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善谑”中透露着小翠的聪慧、干练、果断和坚强。
在整个事件中,小翠的杰出之处,不仅表现在计策本身的仔细周密,使仇敌自投罗网,还表现在她知道王给谏要害王太常,与元丰成礼后,就开始准备,把元丰的痴疾这一生理弱点变成有利条件。
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了小翠的足智多谋。
还有《小谢》中的小谢是个活泼可爱,不懂世事,乐不知愁的鬼仙。
她聪明好学,心地善良,学什么都是一次就学会。
与秋榕成为朋友后两肋插刀,和陶生在黑暗力量斗争中彼此帮助。
作者充分利用鬼仙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通过人鬼相杂,幽冥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
《聊斋志异》之《聂小倩》赏析

《聊斋志异》之《聂小倩》赏析《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巨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明珠。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巧妙采取谈狐说鬼的艺术形式,演绎了一个个经典动人的人鬼相恋、人狐相爱的精彩故事,《聂小倩》即是女鬼和书生相爱相依的爱情绝唱。
笔者主要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语言,主题五个方面对本文进行赏析。
一.人物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聂小倩:美丽,娇弱,又不失智慧狡黠,善良正直,有追求,渴望幸福生活,最终摆脱凶恶势力的要挟控制,由鬼成“仙”。
宁采臣:慷慨正直,不为色利所诱,能急人之困。
人物描写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把人物塑造的更生动形象。
(1)正面描写A.肖像如“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艳尤绝”正面写出了小倩的美丽。
B.行动如“女朝旦朝母,捧匜沃盥,下堂操作,无不曲承母志。
黄昏告退,辄过斋头,就烛诵经。
觉宁将寝,始惨然出。
”宁母初因惧小倩是鬼,不敢答应小倩与宁采臣的婚事时,这时小倩的表现并没有伤心哭泣,也没有心生怨恨,而是乖巧地用行动取得宁家母子信任与好感,表明了小倩的聪明智慧。
C.语言如“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
”“速去!不然,当呼南舍生知!”“非义之物,污吾囊橐!”这些语言描写都鲜明的表现出了宁采臣的慷慨正直,不为色利所诱。
D.心理描写如“女笑曰:“月夜不寐,愿修燕好。
”宁正容曰:“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
”女云:“夜无知者。
”宁又咄之。
女逡巡若复有词。
宁叱:“速去!不然,当呼南舍生知。
”女惧,乃退。
至户外复返,以黄金一铤置褥上。
宁掇掷庭墀,曰:“非义之物,污吾囊橐!”女惭,出,拾金自言曰:“此汉当是铁石。
”聂小倩最初的“笑曰”,说明她内心满怀着成功的希望,揣测有成功的把握,因而才喜形于色地流露出得意的媚笑,并说出挑逗性的话“月夜不寐,愿修燕好。
”当宁采臣“正容”、“咄之”之后,聂小倩便收敛了起先的“笑”,一下子变得“逡巡”起来,在对方一再的叱责之后,小倩终于因怕而“乃退”,这样的描写,说明了当宁采臣的义正词严唤起她内心良知的关键时刻,她的心里、她的思维中显然出现暂时的矛盾——回去怕无法向老媪交待,不回去又一时达不到诱惑宁采臣的目的,于是女主人公尴尬、难堪、进退两难的心里活动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活化出一个女性因为要求遭到拒绝而变得面红耳赤的丰富而多变的特定心态。
浅谈《聊斋志异·聂小倩》中聂小倩形象及其意义

8浅谈《聊斋志异•聂小倩》中聂小倩形象及其意义■李潮纲/山西省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聂小倩是聪明、睿智、直率、善良,追求自由,渴望过正常人生活的年轻貌美的女鬼形象。
这一形象意义在于反映了作者美好的理想愿望,深刻地揭露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对贪色贪财者提出警戒。
关键词:女鬼 老妖 戒色 戒财聂小倩是《聊斋志异·聂小倩》中年轻貌美的女鬼形象。
小说通过月夜对话、与宁采臣相见、回家成亲等情节,成功刻画出了聂小倩的思想性格特征,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揭露讽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弱点,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愿望。
聂小倩这一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批判意义。
以下试作简要分析。
一、聂小倩形象分析(一)聂小倩首先是一个女鬼,具有鬼的特性她年轻时不幸夭折,葬在金华寺近旁,受金华寺老妖控制。
她居住在墓穴中,来去无踪,不食人间烟火。
在遇到宁采臣之前,她在老妖的胁迫下利用其色相和罗刹鬼骨害了不少人,她曾坦率地对宁采臣说自己“历役贱务”,“妾阅人多矣”。
可见,她曾作为鬼妖的一员,客观上帮助老妖做了许多害人的坏事。
其次,她具有超凡的能力。
小说中写道她能预知宁采臣会高中进士,命中有三个儿子,“郎君注福籍,有亢宗子三”。
后来事实果然应验了她的预言。
这种能力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二)聪明、睿智、直率、坦诚、善良在金华寺,聂小倩处境险恶,孤独无依。
小说在开头部分通过两个鬼妖月夜下对话情节从侧面表现了聂小倩内心的忧愁。
她明知自己力量弱小不是老妖对手,需要等待时机脱离苦海,于是她选择了隐忍,这表现了她的明智。
她第一次见宁采臣不为美色和金钱所诱惑,洞察到了宁采臣没有被色欲财欲熏心,是一个圣贤的人,是她脱离苦海的希望。
所以,她第二次见宁采臣时,由第一次的猥亵态度变为对宁采臣的尊重。
她说:“我见的人多了,没有遇到像你这样有刚直心肠的。
你确实是圣贤之人,我不敢欺辱你。
”从这些话中看出聂小倩已经对宁采臣作过研究、对比和考量,她断定宁采臣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浅析
作者:雷雪平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3期
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创造了一系列的人、鬼、妖的女性形象,这些或人或妖或鬼的美丽女子与书生上演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
其中,女鬼作为《聊斋志异》中的特殊且重要的形象群体,研究其形象特征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聊斋志异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9-0011-01
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女鬼形象的篇章大概有三十几篇,其中有一半以上的章节写的是女鬼与书生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这些章节里面的女鬼大多美丽善良,聪慧可爱,是令人喜爱的女子。
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短小的篇幅描述的恶鬼形象,这些恶鬼以害人为主,影射现实社会中的凶悍淫妇的女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还有一些复仇女鬼的形象。
这些女鬼有着不同的特质与神采,有的向往人间,追求真爱,比如《连城》;有的在人间受到迫害,死后化为厉鬼复仇,如《梅女》;有的以害人为生,如《尸变》等等。
本文将女鬼形象分为三类进行简单的剖析:女鬼、厉鬼、恶鬼。
一、女鬼
为什么要称之为女鬼而不是冠以一个形容词来进行描述呢?因为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鬼的描述其实很多,比如《山鬼》、《紫玉》、《河间郡男女》等等。
人鬼婚恋的故事真正兴盛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六朝鬼神志怪中描摹的最成功的莫过于人鬼相恋故事。
一般来说,这类小说均为女鬼与人相恋,其结局多数情况下以悲剧告终。
故事中的女鬼尽管已预感到生人的介入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却丝毫不能阻碍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在人间与人相处的时光里,这类女子所表现的并非是阴深深的凶煞之气,而是如同人间女子一样的脉脉温情,她们所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不仅无异于人间女子,有时甚至流露出人间女子所不具备的高尚的人格品质。
这样的女鬼不能称之为鬼,她们的行为与她们生时为人的时候并无相异,这就是传统的女鬼形象,女鬼是善良温柔的,美丽迷人、重情重义的。
正是因为这些特质,才与书生上演了一幕幕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蒲松龄对于女鬼形象的描述是不惜笔墨的,在他笔下塑造的女鬼形象大都年轻、有着惊为天人的美貌并各具风情。
聂小倩”肌映流霞,娇艳尤绝“,连城”秋波转顾,启齿嫣然“,巧娘”姿态艳绝”,公孙九娘“笑弯秋月,羞晕朝霞”,伍秋月“容华端妙、少女如仙”等,天姿绝色是女鬼给男主人公的第一印象,也是引人注意的重要资本。
“在《聊斋》一书长达四十年的写作
过程中,蒲松龄始终不厌其烦的为他所认同的人物编造一厢情愿的好事情。
首先,前来与书生幽会的女性全都很年轻,很漂亮,乍一相见,立即就以她们的姿色迷住了书生。
一般来说,年长或是姿色差的女性总是受到绝对的排斥。
笔者认为蒲松龄所塑造的这些女鬼形象是藏了私心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女性的幻想,带有浓厚的大男子主义色彩,属于幻想主义。
蒲松龄赋予这些女鬼以美好的姿貌,卓越的才情,贤淑的品德,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女鬼都是有真情、有真义的女子。
她们追求真爱,为爱生,为爱死,为了真爱付出一切,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小谢》中陶生因为忹议时事,得罪权介,被诬入狱,小谢秋容拼命相救,“逼充滕妾,秋容不屈”,小谢奔波劳累,棘刺足心,后来陶生获释,小谢秋容在道士的帮助下,也投胎转世为人,嫁与陶生。
陶生与这二鬼之见,人可以为鬼死,鬼也知恩图报,超越生死的恋情,就是世间女子怕也比不上女鬼的真情实意。
二、厉鬼
厉鬼是人自杀或是人死后怨气所聚,死后怨气不散而为厉鬼,为了报复而存。
在《聊斋志异》中的厉鬼多是喊冤而死,复仇的对象是人间的恶人。
比如《窦氏》里面,窦氏在那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被侮辱的女性代表,她是一个天真无邪的村野姑娘,被南三复欺骗失身,还生了一个孩子,她本来只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可是南三复在玩腻了她之后就抛弃了她,当窦女找到难三复时还抱有幻想,希通过孩子来挽留丈夫,“彼即不念我,宁不念儿耶”,但是南三复无情的拒绝了她,窦女抱着儿子冻死在南三复家门口。
窦父状告南家,南家行贿免罪。
此时,窦女化为厉鬼,接连制造事端,令南三复不得安生,最终惩治了南三复。
在描述厉鬼复仇的故事情节中,可以明显体现出作者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批判,这些复仇女鬼形象有着深切的反抗精神,她们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怒与不甘,通过正常的途径无法表达,只能化为厉鬼冤魂去反抗,这其中也包含这作者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女性的同情和无奈。
蒲松龄乃一介穷书生,终其一生到老也只落了个贡生,他有着治世之心,关心民生疾苦,奈何有心无力,只能在聊斋的世界中自我遣怀。
三、恶鬼
人有善恶之分,由人变为的鬼自然也有善恶之别。
在古代鬼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描述恶鬼害人的方式有许多种,文学作品中亦多有描述,例如鬼以恐怖丑陋的面目吓人,人见到鬼之后就有灾难降临,女鬼吸人阳气而置人与死地等等。
在《聊斋志异》中也有这些个恶鬼形象,这些作品一般篇幅比较短小,情节也简单,且多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在创造,带有强烈的神秘感,引发人们强烈的好奇心。
这类女鬼的形象多面目丑陋、神貌狰狞,如《咬鬼》中女鬼“颜色黄肿,眉目蹙蹙然,神情可畏”,《鬼津》中的女鬼“蓬首如筐,发垂蔽面”、“肥黑绝丑”等等。
在《聊斋志异》中虽然描述恶鬼,但是具有恐怖性的作品并不多,其中《尸变》和《喷水》是其中的代表性篇章。
在《尸变》中,女尸的样子是“面淡金色,生绢抹额”,她害人的手
段是“俯近榻前,遍吹卧客者三”,客商察觉是恶鬼之后机智的与之周旋熬到了天亮,最终女尸“抱树而僵”,后来当地县官亲自验尸“使人拔女手,牢不可开。
审谛之,则左右四指,并卷如钩,入木没甲,又数人立拔,乃得下”,完全不见女鬼的美丽温柔,只有恐怖骇人。
《尸变》中虽然女尸的形态恐怖至极,但真正令人恐惧的是女尸对人的追逐,令人感觉到客商在心理极端害怕生命受到威胁之下极度紧张的心理,描述的是世人对死亡的恐惧。
除开这些面目可憎、神态丑陋的女鬼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还描述了一类具有美丽外皮的恶鬼,首当其冲的便是《画皮》,披着美丽女子的外衣,装成温柔贤惠的人间女子,去欺骗男人获得精气,这比一般的女鬼更为阴险可怕。
在《画皮》里,男主王生外出遇一美女并受其蛊惑将之带回家,与之同床,他的妻子陈氏劝王生让他将这个狐狸精送走,王生贪恋其美貌,将妻子的关心置之不理,后遇见一江湖道士,终于看见这个美丽女子是披着人皮的恶鬼,极度恐惧,寻求道士帮助,道士将一拂尘挂在门外,女鬼见拂尘不敢进,咬牙切齿,后愤愤不已,“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
其实虽妖以色惑人,但人确实好色,王生落的如此下场,也是自作自受。
在《画皮》的篇末,异史氏曰:“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
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
然爱人之色而愚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
天道好还,但愚而迷者不寤耳。
可哀也夫!”作者在此劝诫世人,人应该有正心,其心正,其行才正。
《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生动的女鬼形象,这些女鬼或美丽善良,或令人心生恐怖,或迷惑世人,作者以这些女鬼为主角展开一幕幕爱情故事,吸引着一代代的读者。
比较这三类女鬼形象:女鬼、厉鬼、恶鬼,真正打动人心、流传千古的是女鬼这一部分的故事,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他给中国文学形象史上增添了这么多令人喜爱的女鬼形象,让读者认识到原来“鬼”也可以这么可爱。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在落魄潦倒的一生中的创作结晶,他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前途和功名,但是现实却一次次的粉碎他的梦想,只能在聊斋的世界里聊以自慰,“世情如鬼”的社会让他无法适应,他只能将自身的满腔孤愤寄托于鬼狐世界中,在聊斋世界中,描述女鬼和书生的爱恋,满足了作者自身的幻想,也满足了世间书生的幻想,是作者美好理想的寄托,蒲松龄将女鬼形象推向了极致。
参考文献:
[1]蒲松龄(清),张友鹤.聊斋志异(会评会校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3]蒲松龄(清),朱其铠.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