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案

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案

教案内容:人的神经系统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传递信息的机制。

3. 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区别。

4. 深入了解神经系统在人体运动和感知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引入神经系统的概念,与学生讨论人体的协调性和感知能力与神经系

统的关系。

2.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a. 介绍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突触等部分。

b. 解释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包括电信号的产生、传导和化学物质的释放。

3. 神经系统的组成:

a. 分别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

b. 阐述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4. 神经系统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a. 解释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包括控制骨骼肌的收缩和协调运动。

b.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运动和相应的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5. 神经系统在感知中的作用:

a. 说明感觉神经元的作用,包括接收外界刺激和传递信息给大脑。

b. 通过一些感知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感觉器官和感觉神经元的功能。

6. 总结回顾:概括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在人体运动和感知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1. 探索性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神经系统的认识和相关知识。

2. 多媒体演示: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相关图像和动画,以加深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理解。

3. 观察实验: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神经元的结构。

4. 学生讲解: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讲解,分享有关神经系统的研究成果或相关案例。

评估方式:

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理解程度。

2. 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神经系统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

3. 完成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用于检测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知识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深度理解,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科普文章、研究论文或观看相关的纪录片。同时,可以进行更多的探索性实验和小组研究,以扩展学生对神经系统的认识和应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全套教案
一、【课题目标】
专题 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 1.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统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学习制作果酒、果醋的实际操作技能。 4.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同学们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同学们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 及用简约科学术语表达问题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综合分析能力。 3.培养同学们利用已建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同学们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2.体验和感受生物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3.培养同学们合作精神。。 二、【课题重点】 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和果醋 三、【课题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语“无酒不成席”、“开门五件事、油盐酱醋茶”。酒和醋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传统发酵产品。从这 节课开始,我们以果酒、果醋等为例学习一些传统发酵技术。 (二)进行新课 (阅读“果酒制作的原理”,引导考同学们自学基础知识。) 1.基础知识 1.1 果酒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明确酵母菌发酵的反应式:①有氧条件: ②无氧条件: (2)影响酒精发酵的主要环境条件有温度、氧气和 pH。 ①酒精发酵是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18~25℃范围内,在 20℃时最适宜。 ②酒精发酵过程中,要保持缺氧、酸性环境。 (阅读教材资料,师生讨论并完成思考 1~4。) 〖思考 1〗为什么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 “通气”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 “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 〖思考 2〗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然后进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 〖思考 3〗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过程中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到发酵液中。 〖思考 4〗酵母菌是如何进行生殖的? 酵母菌在环境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环境不适宜时产生孢子进入休眠状态。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4-2-特异性免疫(Ⅰ)教案 人教版

特异性免疫(Ⅰ)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阐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3.从免疫的视角、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难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情境: 2019年底,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所导致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引起一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病毒损害肺等器官严重可能导致人死亡,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一起抗疾病疾病,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等方式传播,传染性极强,专家呼吁民众戴上口罩,避免感染。 提问: 专家为什么呼吁民众要戴上口罩?同在病区,为什么有的人不戴口罩?也不会得病,引导学生描述人体防御过程。 学生: 结合上节所学知识,尝试描述新型冠状病毒传染过程中人体的防御机制。 板画: 跟随学生的描述,简化三道防线场所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学生:

一边回答问题,一边与老师版画的过程互动,建立初步模型。 (二)授新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情境设置: 揉眼睛、抠鼻孔等行为及皮肤伤口可能使新型冠状病毒破突破粘膜和皮肤等防线进入体液,使人感染。由于缺乏特效药,感染者主要依靠自身免疫功能与病毒斗争,大部分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痊愈,病毒进入体液后是如何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的呢? 引导自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1页,关于身份标识的内容(也可补充第四节关于组织相容性抗原等概念)后,观看教学素材(图片和视频)内容为新型冠状病毒与人体细胞的表面结构,吞噬细胞识别吞噬并呈递新型冠状病毒抗原的过程,引导说出人体免疫细胞,是如何识别病原体。学生: 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后,结合第一节抗原等已知概念进行概括,明确所有细胞及病原体表面都有多种蛋白质,作为分子标签免疫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对这些分子标签进行相应的识别,来区分敌我。 板画: 结合学生描述,在原来版画中补充吞噬细胞识别,吞噬病毒病呈递抗原的过程。 学生: 与老师互动完善版画,明确抗原与免疫细胞受体具有对应结构,能够相互结合识别。 2.建立特异性免疫概念 情境设置: 收集新型冠状肺炎康复者血浆中含有的抗体可以有效中和新型冠状病毒,专家们用来治疗重症患者,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抗体是如何对病毒起作用的?对其他病毒是否也有效?展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与对应抗体结合的过程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回答。 学生: 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明确抗体与抗原有对应结构,能够通过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但不能对其他病原体发挥作用。 探究活动: 如何验证抗体和特异性免疫的产生?与哪些免疫细胞有关?引导学生讨论给出设计思路,教师评价归纳学生方案。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1教学设计1:1 2 内环境的稳态教案

内环境的稳态 一、教学目标: 目标: 1.描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说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4.尝试解释生物体内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素养: 1.通过对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及其生理意义的学习,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 2.通过“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训练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能力。 3.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 〖导入〗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问题: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答: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2.问题: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答:①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②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问题: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那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答:①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②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③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 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缓冲物质①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 ②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③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实验流程: 3.实验步骤 试管编号实验过程 1 2 3 4 5 6 实验材料 自来水 25 mL 自来水 25 mL 缓冲溶 液25 mL 缓冲溶 液25 mL 兔血浆 25 mL 人血浆 25 mL 材料 pH 7.0 7.0 7.0 7.0 7.4 7.4 加0.1 mol/L的盐酸√√√ 加.1 mol/L NaOH √√√ 加入30滴酸或碱后的pH 明显降 低 明显升 高 7.0 7.0 7.4 7.4 说明 加酸或加碱时,每加一滴,轻轻摇动试管。每加5滴测一次pH,直 到加入30滴为止

高中生物2.2制作泡菜教案(选修1)

泡菜的历史和功效 《三国史记》记载,神文王于683年娶王妃时下令准备的聘礼中包括酱油、大酱、酱汁类等食品,说明发酵食品当时已非常普及。即,泡菜类早已从3000年前开始在中国以(菹)为名出现,三国时代传至我国,经过统一新罗时代、高丽时代,其制作方法不断改变。在当时,泡菜可能是以萝卜为主原料的泡萝卜、咸菜、酱菜为主。据估计,今天的以整稞白菜和辣椒面为主原料的泡菜类是随着朝鲜时代中期以后白菜和辣椒传到我国时开始普及的。 1. 泡菜随着发酵,产生抗菌作用。有害菌的作用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菌的作用下得到抑制,且在随着发酵的成熟产生酸味的乳酸菌,不仅使泡菜更具美味,还能抑制肠内的其他菌,防止不正常的发酵,抑制病菌。 2. 另外,泡菜还能预防过分摄取肉类或酸性食品时,因血液的酸性化导致的酸中毒。在泡菜中使用的主材料均含有许多水分。因此,营养素的成分显得比较少,但乳酸菌具有抑

制肠内有害菌的繁殖,净化肠胃的作用。 3. 泡菜还有助于成人病的预防,对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消化系统癌症的预防也有效果。 4. 此外泡菜类因蔬菜类的液汁和食盐等的复合作而有净化胃肠的作用。泡菜促进胃肠内的蛋白质分解酶-胃蛋白酶的分泌,并使肠内微生物的分布趋于正常化。

高二生物制作泡菜导学案 使用时间:编制人: 一、学习目标: 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发酵的原理,乳酸菌发酵与细胞呼吸的联系 二、知识构成: 1.乳酸细菌的含义是,只有在条件下才能进行乳酸发酵。常见的乳酸细菌在分类学上多属于。 2、(1)泡菜盐水是按照清水与盐质量比为配制并经形成的。 (2)将蔬菜装入泡菜坛时,再往泡坛内徐徐注入盐水,使盐水,盖好坛盖。 (3)为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无氧环境需在坛盖边缘的水槽中,在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经常。 3.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乳酸细菌产生等物质,这些物质相互作用,在形成许多带有香味的物质同时,乳酸菌还有作用。 4.制作泡菜的过程是。 5.制作泡菜液的关键是,包括,佐料有,起作用。香料包括,起作用。 思维点拨 1.为什么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 2.为什么泡菜坛内有时候会长一层白膜?你认为这层白膜是怎样形成的? 3.设计实验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 4.能否用显微镜观察到腌制泡菜盐水中乳酸菌的形态结构?可采用何种方法对不同泡菜中的乳酸菌计数? 三、学法和自检: 1、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不正确的是 ( ) A.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 B.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例是5:1的比例配制盐水 C.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污染 D.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要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 2.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因操作不当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乳酸菌培养液中常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但当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反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原因是 A、碳源供应太充足 B、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 C、改变了乳酸菌的pH值 D、葡萄糖不是乳酸菌的原料 4.夏天,煮沸过的肉汤很快就会腐烂变质,主要原因是 A、蛋白质被破坏 B、细菌大量繁殖 C、肉汤中水分过多 D、空气使肉氧化分解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5-4-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教案 人教版

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对应的课标内容是“概述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如光、重力和温度等”。对于学生来说,可联系已学过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分析而进入到本节课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光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节作用的资料分析,了解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解释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温度、重力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3.举例说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具有复杂性和整体性,构建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网络,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4通过课外实践的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及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其中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又是教学难点。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切入,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植物向光性现象等不同角度认识光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节作用,通过资料分析,观察图片,由浅入深,总结出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同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又结合一些实例来分析温度、重力也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最后联系已学过的知识,从基因表达,激素调节和本节涉及的环境因素调节构建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网络。 〖教学实施的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种子萌发后根茎的生长情况及幼苗横置后根茎的生长情况,提出有关问题。像重力等环境因素如何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体会重力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二、教学内容 (一)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教师:这节课主要了解光,温度和重力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对于植物来说光只是提供能量吗?出示资料1、2和3的内容及图片。并提出问

人教版选修一高中生物5.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教案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课堂活动】 [基础回顾] 一、实验原理 1.DNA的溶解性 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利用这一特点,选择适当的盐浓度(如2mol/L)就能使DNA充分溶解,而使杂质沉淀,或者相反(DNA在浓度为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以达到分离目的。 此外,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的分离。 2.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但是对DNA没有影响。大多数蛋白质不能忍受60—80o C的高温,而DNA在80o C以上才会变性。洗涤剂能够瓦解细胞膜,但对DNA没有影响。 3.DNA的鉴定 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 二、实验材料的选取 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如鸡血(原因:DNA含量丰富,材料易得,鸡血细胞吸水易胀破)。若用动物组织如猪肝,则需研磨。三、过程 1.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 注意: ①为什么加入蒸馏水能使鸡血细胞破裂? 蒸馏水对于鸡血细胞来说是一种低渗液体,水分可以大量进入血细胞内,使血细胞胀裂,再加上搅拌的机械作用,就加速了鸡血细胞的破裂(细胞膜和核膜的破裂),从而释放出DNA。 ②加入洗涤剂和食盐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洗涤剂是一些离子去污剂,能溶解细胞膜,有利于DNA的释放;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有利于DNA 的溶解。 ③如果研磨不充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研磨不充分会使细胞核内的DNA释放不完全,提取的DNA量变少,影响实验结果,导致看不到丝状沉淀物、用二苯胺鉴定不显示蓝色等。 ④此步骤获得的滤液中可能含有哪些细胞成分? 可能含有核蛋白、多糖和RNA等杂质。 2.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 注意: ①为什么反复地溶解与析出DNA,能够去除杂质? 用高盐浓度的溶液溶解DNA,能除去在高盐中不能溶解的杂质;用低盐浓度使DNA析出,能除去溶解在低盐溶液中的杂质。因此,通过反复溶解与析出DNA,就能够除去与DNA溶解度不同的多种杂质。 ②方案二与方案三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60~75℃的恒温水浴保温10~15min)。3.DNA的析出与鉴定 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 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中生物 第一章《无菌操作技术实践》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二生物选修一第一章《无菌操作技术实践》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记住培养基的种类、配制过程、接种的工具、常用接种方法,微生物的分离 及培养方法,植物组织培养原理及方法、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掌握基本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基本知识。 教学方法:复习训练 教具使用: 共案部分个案部分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课前: 布置学生完成本章基础知识回 顾,形成知识网络。 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学生完成本章基础知识回顾,形 成知识网络。 课中: 对上节课存在问题进行归纳。 本节学习目标是记住培养基的 种类、配制过程、接种的工具、 常用接种方法,微生物的分离 及培养方法,植物组织培养原 理及方法、过程。 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网络。 布置课堂检测。 学生讨论上节存在问题。 学生展示本章基础知识网络。 学生课堂训练。 课后: 布置课外作业及下一节预习提 纲。(见导学案) 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及下一节预 习。 板书设计 教学札记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生物学科总第课时导学案 课题第一章无菌操作技术实践总复习 使用时间:编制人: 一、学习目标: 记住培养基的种类、配制过程、接种的工具、常用接种方法,微生物的分离及培养方法,植物组织培养原理及方法、过程。 二、知识构成:根据学习目标总结本章知识点。 三、学法和自检: 1.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液和无土栽培时所用的培养液相比,最大的差别是 ( ) A.必须含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B.必须含有机物 C.浓度必须小于细胞液浓度 D.不一定含有植物激素 2.人工种子的培育中应用的主要技术是 ( ) A.有性杂交 B.植物体细胞杂交 C.植物组织培养 D .细胞全能性 3.植物学家将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分离出来,将单个细胞放入特定培养基中培养,获得了许多完整的植株,最重要的原因是 ( ) A.细胞分裂 B.细胞特化 C.细胞分化 D.细胞增殖 4.对细胞全能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花粉可培育成单倍体,是细胞全能性的体现 B.动物细胞融合标志着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实现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依据的是细胞全能性 D.非离体植物细胞能够表现全能性 5.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脱分化是指 ( ) A.植物体的分生组织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B.未成熟的种子经过处理培育出幼苗的过程 C.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通过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 D.取植物白g枝芽培育成一株新植物的过程 6.用以下四种细胞工程技术培育出的新个体中,遗传物质全部来自一个亲本的方法是 ( ) A.细胞核移植 B .细胞融合; C.动物胚胎移植 D.组织培养 7.下面关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肉细胞脱分化后可形成无定形的薄壁细胞 B.叶肉细胞经再分化过程可形成愈伤组织 C.融合植物叶肉细胞时,应先去掉细胞膜 D.叶肉细胞未离体培养时就可以表现出全能性8.植物组织培养常用的一种培养基为MS培养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MS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 B.MS培养基不含碳源 C.MS培养基中所有成分均需高压蒸汽灭菌 D.MS培养基pH为7.O 9.下列植物细胞全能性最高的是 ( ) A.形成层细胞 B.韧皮部细胞 C.木质部细胞 D.叶肉细胞 10.分析下面培养基的配方,回答问题。 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 纤维素粉 5 g NaNO3 1 g Na2 HPO4·7H2O 1.2 g KH2PO,0.9 g MgS04·7H2O 0.5 g KCl 0.5 g 酵母膏 0.5 g 水解酪素 0.5 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 000 mL。 (1)此培养基配方中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是和。 (2)此配方为培养基。(根据物理状态) (3)此培养基选择出的微生物主要是 .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理解内环境的核心概念,建立人体内外对立统一的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3.社会责任——通过分析人体内环境物质组成,关注人体健康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分别说出细胞的名称。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2.若将图1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的细胞环境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的全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 ①通过提问:血液是体液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血浆≠血液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主要作用:运输血细胞,运输养料、氧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②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也称为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淋巴液—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 淋巴液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液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 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思考下面问题? 探究一: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和细胞之间不是紧密相连的,其间充斥着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和细胞之间直接进行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 探究二: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请依据图示绘制出能反映三者联系的模式图。 探究三:为什么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其他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人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人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人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①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②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是体液,不属于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主要成分 (1)血浆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3-1-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教案 人教版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激素的发现过程,强化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等科学思维习惯和科学研究意识。 (2)归纳概括研究内分泌腺和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并能用该方法分析新情景下的相关问题。 (3)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举例说明它们在功能上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1)内分泌腺和激素功能的基本研究方法。 (2)内分泌系统中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三、教学难点 内分泌腺和激素功能的基本研究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图片展示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是一种人工智能控制胰岛素输入装置,它可以随身携带,为糖尿病人持续提供稳定和连续的胰岛素基础量,还可以根据需要在餐前追加胰岛素注射量,它是通过植入皮下的小针或软管来将胰岛素注入体内的,以此达到维持血糖平衡的目的,那么,胰岛素为什么能降低血糖?正常人的血糖含量为什么维持平衡? 除了神经调节外,人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也受激素的调节,那么这些激素调节有什么共同特点?激素调节的过程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激素。 (二)讲授新课 1、问题探讨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侏儒症患者成年后不能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来缓解症状,因为骨骼的生长主要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成人后骨不再生长。 (2)青少年也不能随意注射生长激素,是否需要注射需听医生的建议。

2、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区别 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流出体外或消化腔的腺体。 (体外:汗腺、泪腺、唾液腺)(消化腔:胃腺、胰腺、肠腺等) 内分泌腺:分泌物——激素不经导管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 3、激素的发现过程 19世纪,人们发现许多疾病总是和内分泌腺有关,如胰岛功能异常会导致糖尿病,甲状腺病变可能导致甲亢等,因此提出,内分泌腺可以分泌物质来调节生长发育,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0世纪之前,人们认为人的一切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都是神经调节,探寻其他调节方式意味着向权威发出挑战。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人类到底是怎么发现促胰液素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说出沃泰默以及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是基于什么样的假设,又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的。 背景介绍:展示人体消化系统图片 胰腺可以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小肠(胰液由胰腺的外分泌部分分泌的),胰液中有分解淀粉、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的酶,参与消化食物,那么胰液的分泌是怎么调节的? 当时的科学界认为,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随着食物通过胃进入小肠,刺激了小肠上的神经,兴奋沿神经传至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1)囿于定论的沃泰默 实验假设:胰液的分泌是受神经调节的。 实验方法:单一变量法、对照法 实验过程:稀盐酸→狗的小肠上段肠腔→分泌胰液(甲组) 稀盐酸→狗的血液→不分泌胰液(乙组) 稀盐酸→狗的小肠上段肠腔(去除神经)→分泌胰液(丙组)实验结论:甲与乙、丙与乙对比说明只有盐酸刺激小肠时才能分泌胰液。甲 与丙对比说明,无论有无通向小肠的神经,不影响胰液的分泌。 沃泰默的结论:这是一个顽固的反射,之所以说它顽固,是由于小肠上微小 的神经剔除不干净。(现在来看,沃泰默的结论是错误的,实际上将盐酸注入 小肠导致的胰液分泌是激素调节。)

高中生物选修1《第1章微生物技术第2节微生物的纯培养【实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41北师大教案设计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写出培养基制作的一般的步骤。 2、能够说出在微生物分离纯化实验中可以选用平板划线法或系列稀释和涂布平板法。 【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对培养基的配制、倒平板、平板划线、涂布平板等进行具体的实际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关注生活中与微生物有关的信息,并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2.2学时重点 1、培养基制备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2、纯化操作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4.2.3学时难点 实验步骤中的问题分析 4.2.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微生物实验室培养 二、实验操作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教师结合课本P17侧边资料,讲解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基本成分。 牛肉膏和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 糖 、 维生素 和 有机氮 等营养物质。 2、教师演示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步骤是: a.计算:根据培养基配方比例,计算配制100ml的培养基,各种成分用量。 b.称量:准确称取各种成分。 c.溶化:将称好的牛肉膏加少量水溶化后,加入称量好的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加热溶解,并补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 D.灭菌:将配置好培养基转移到锥瓶中,塞上棉花塞,包上牛皮纸,再放入高压蒸气灭菌锅,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灭菌15~30min。将培养基用旧报纸包裹,放入干热灭菌箱内,在160~170 ℃下灭菌2h。 e.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到50 ℃左右时,在酒精灯附近倒平板。

倒平板的具体过程: ①在火焰旁右手拿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 ②右手拿锥形瓶,使锥形瓶的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③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立刻盖上皿盖。 ④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的目的是消灭瓶口的杂菌,防止杂菌感染培养基。 将平板倒过来放置目的是防止培养基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水滴落到培养基表面。 若皿盖和皿底之间粘有培养基,则该平板能否培养微生物?为什么? 不能。空气中杂菌会在这些粘附培养基上繁殖,并污染皿内培养基。 2、纯化大肠杆菌 2、教师讲解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a、平板划线操作 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其操作步骤是: ①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 ②在酒精灯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大肠杆菌的菌种试管的棉塞。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1教学设计1:2 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教案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大脑对躯体运动及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2)比较大脑对躯体运动调节与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自主神经系统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创设情景: 1.当一位同学在你面前挥一下手或眼前有东西飞来时,你会不自觉地眨眼,而经过训练的军人,却能做到不为所动。这是为什么呢? 2.当用针刺一下手指,你会发生缩手反射,而医生采指血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发生缩手反射呢? 3.正常人在放松状态下都会产生膝跳反射,个别人在紧张状态下,受刺激后不能完成膝跳反射。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脑干参与的眨眼反射还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由脊髓参与的缩手反射还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紧张状态下,大脑皮层可以有意识控制不完成膝跳反射。 在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通常存在着控制同一生理活动的中枢,那么,它们是如何分工、合作来进行调节的呢? (二)讲授新课 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大脑皮层:大脑表面覆盖着由神经元细胞体及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约含140亿个神经元和许多神经胶质细胞。 大脑有丰富的沟回(沟为凹陷部分,回为隆起部分),这使大脑在有限体积的颅腔内有

更大的表面积(表面积约是教科书表面积的3.5倍) 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一切感觉(视、听、触、味)均在大脑皮层形成。 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到达脊髓。 那么大脑皮层和躯体运动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阅读34页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1)资料1:老人大脑某区受伤导致肢体不能运动,说明脊髓控制的躯体运动受大脑的调控。 2)资料2: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图中紫色区域,旁边黄色区为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区)科学家刺激中央前回顶部,引起下肢运动,刺激中央前回下部,引起头部器官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其他部位,也会引起相应器官的运动,这说明: ①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 ②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的倒置的(头面部是正立分布)。 ③一侧皮层运动区支配对侧躯体的骨骼肌运动(左脑控制右侧躯体,右脑 控制左侧躯体)。 ④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范围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那么,怎样解释医生抽血的时候不缩手呢? 医生抽血时,神经冲动传到脊髓,再由脊髓沿着①传入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作出分析与综合,产生兴奋,沿着④传导脊髓,并产生抑制性递质,使控制手的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不兴奋,肌肉不收缩。 结论:躯体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的共同调控。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脊髓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4-4-免疫学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

免疫学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说出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认同器官捐献。 二、教学重点 (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之间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注射了流感疫苗后还会患流感,而接种麻疹疫苗后,终生不再患麻疹? 这是因为流感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物质不稳定,极易发生变异,这次注射的疫苗对变异后的病毒不起作用,因此需每年接种才能获得有效保护。而麻疹病毒虽然也是RNA病毒,它不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注射的疫苗终身管用。 那么,什么是疫苗?有哪些种类? (二)讲授新课 1、疫苗 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大型的传染病,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为此,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如何预防传染病,疫苗就这样诞生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接种疫苗的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国家,即先后用接种“人痘”和“牛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此病毒已于1980年被人类消灭。法国巴斯德研究出了狂犬病疫苗。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疫苗。 (1)概念:通常是用灭活的或者减毒的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对外毒素进行减毒处理获得类毒素也是疫苗)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接种后,人体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本质上,疫苗是抗原。

(2)举例:卡介苗(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可口服,由“糖丸爷爷”顾方舟研制成)、麻疹疫苗(预防麻疹)、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预防宫颈癌,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 (3)DNA疫苗:指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诱导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NA本身不是抗原,是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是抗原。) (4)特点:既具有减毒疫苗的优点,又无感病危险。 (5)DNA疫苗如:预防亚型禽流感的疫苗、新型乙肝疫苗等。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考讨论” (1)百白破三联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2)疫苗作为抗原会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相对于灭活的病原体,减毒处理的病原体引起的免疫反应相对强烈,人会有发烧的症状。 (3)多联疫苗(预防不同的疾病,如百白破)、多价疫苗(预防同一种疾病的多个亚型或血清型,如流感三价疫苗等。)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旁栏思考” (1)疫苗不必用完整病原体,可以是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多糖荚膜)及其产物制备,此外DNA疫苗也逐步开始应用。 (2)接种疫苗前应保证身体健康,免疫力较强。患有免疫缺陷的儿童不应该注射减毒活疫苗。因为处理不当,会引起较强烈的免疫反应。 2、器官移植 (1)概念: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器官移植,目前可以移植心脏、肝脏、肾脏、肺等器官。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考讨论” (2)对器官移植的接受者来说,供体器官属于抗原,移植后会引起机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最初的器官移植多不成功。 (3)配型:检查供体与受体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只有供体与受体的HLA 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4)器官移植后患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以使机体处于暂时无应答或弱应答的状态,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5)自体干细胞(脐带血)培养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时,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较小。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1教学设计1:2 5 人脑的高级功能教案

人脑的高级功能 一、教学目标 (1)简述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关系。 (2)简要说明人类记忆的过程以及记忆与学习的关系。 (3)简述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二、教学重点 语言功能、记忆与学习、情绪等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教学难点 人类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功能划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创设情景: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在我们的身边可能会见过这样的人,那么他们通常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丧失记忆、语言功能、计算推理能力受损、情绪不稳定)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是由于人大脑某个特定区域的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这说明人的大脑有什么区别于脊髓的高级功能?(语言、思维、记忆、情绪等) 那么人的大脑有哪些区别于动物大脑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二)讲授新课 大脑皮层的功能 基本功能: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高级功能:语言、学习和记忆、情绪等。 1、语言功能 概念:语言功能是指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包括人类的听、说、读、写。人类的语言活动与大脑皮层左半球的特定区域相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

结合资料1和资料2,说明言语区的功能及受损后导致的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回答讨论题1 大脑左半球:语言功能区,负责逻辑思维(科学性) 大脑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艺术性) 二者的关系:人脑的左右半球中间联合部位主要是胼胝体,包含两亿根神经纤维,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共同负责人类的复杂语言活动。 裂脑人:为了避免癫痫从一侧大脑扩展到另一侧,科学家切断了左右脑的胼胝体,然后让裂脑人左手拿一个梳子,问他拿的什么,他说不出来。再让他右手拿着梳子,他就能说出来了,这说明左手感觉到的信息输送到右脑后,左右脑的交流通路中断,信息无法到达“会说话”的左脑。 2、学习与记忆 1)概念:是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条件反射的建立就是动物的学习过程。 2)记忆的过程: ①感觉性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持续时间小于1s,不构成真正的记忆,大部分迅速消

2021-2022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教案:专题1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二)Word版含答案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庖丁巧解牛 知识•巧学 一、果酒制作的原理 1.果酒制作离不开酵母菌。 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 ℃,酒精发酵时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 ℃,适宜pH为4.0~5.0。 2.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反应式为 −酶6CO2+6H2O+能量 C6H12O6+6O2−→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反应式为 −酶2C2H5OH+2CO2+能量 C6H12O6−→ 3.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发酵液因为产生了较多的碳酸而呈酸性,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大量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联想发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公共途径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糖酵解),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糖酵解过程的产物丙酮酸被[H]还原成酒精和CO2或乳酸等,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由于酶的不同,其还原的产物也不同。在有氧气的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继续被氧化分解。如下图所示: 由于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是不彻底的,释放的能量很少,转移到ATP中的能量就更少;还有大量的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

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1.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繁殖方式为二分裂生殖。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氧化为乙醛,再将乙醛氧化成醋酸。 反应式表示为 −酶CH3COOH+H2O C2H5OH+O2−→ 辨析比较果酒制作与果醋制作的比较: 要点提示新陈代谢从同化作用角度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从异化作用角度可分为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各种代谢类型生物举例如下: 自养需氧型:绿色植物、硝化细菌、蓝藻、铁细菌、硫细菌 自养厌氧型:红硫细菌、绿硫细菌 异养需氧型:除体内寄生虫外的动物、真菌、好氧细菌、菟丝子 异养厌氧型:寄生虫、厌氧菌(乳酸菌、破伤风杆菌、肺炎双球菌、产甲烷杆菌等)兼性厌氧型:酵母菌 兼性异养型:绿眼虫 三、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设计 1.对设备进行消毒。包括发酵瓶,纱布,榨汁机,盛葡萄的器皿等,先用温水反复冲洗几次,再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擦拭消毒,晾干待用。 2.挑选葡萄。 3.冲洗。用清水冲洗葡萄一到两遍除去污物。 4.除去枝梗及腐烂的籽粒。 5.榨汁装瓶。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后,将其装入发酵瓶。 6.将发酵瓶置于18~25 ℃温度下进行发酵。 7.检验。10~12天后可以进行检验。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课题6.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详细教案设计附课堂练习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课题6.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详细教案设计附课堂 练习 ★课题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设计简易的实验装置来提取植物芳香油 2、了解提取植物芳香油的基本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用水蒸汽蒸馏法和压榨法提取植物芳香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严谨、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精神 ★课题重点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技术;针对原料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提取方法 ★课题难点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技术;针对原料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提取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物组织中,不但含有蛋白质和DNA,而且含有很多人们需要的有效成分,如食用油、芳香油、植物色素、药物成分等。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栏旁资料: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可以提取芳香油。 1.2芳香油的性质:挥发性强,成分复杂,以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主。 1.3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压榨、萃取等。 (1)水蒸气蒸馏法: 原理:水蒸汽可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水油分层。方法:水中蒸馏:原料放在沸水中加热蒸馏。 水上蒸馏:原料隔放在沸水上加热蒸馏。 水汽蒸馏:利用外来高温水蒸气加热蒸馏。 不足:有些原料不适宜于水蒸气蒸馏,如柑橘、柠檬等易焦糊,有效成分容易水解。(2)萃取法: 原理:芳香油易溶于有机溶剂,溶剂挥发后得到芳香油。如石油醚、酒精、乙醚等。方法:原料浸泡在溶剂中→得到浸泡液→有机溶剂挥发→芳香油。 不足:有机溶剂中的杂质影响芳香油的品质。 2.实验设计 2.1玫瑰精油的提取 (1)实验流程:阅读教材。 0.1g/mL氯化钠溶液:促使油水混合物(乳浊液)中油和水的分离。 无水硫酸钠:吸收油层中的水分。 (2)实验步骤: ①采集玫瑰花:采集盛花期(5月中上旬)的玫瑰花,清水清洗沥干。 ②装入蒸馏原料:称取50g玫瑰花放入蒸馏瓶,添加200mL蒸馏水。 ③安装蒸馏装置:按照从左向右、自下到上次序安装水蒸气蒸馏装置。 ④加热蒸馏:控制蒸馏时间和速度(1~2滴/秒),获得乳白色乳浊液;拆卸装置。 ⑤分离油层:向乳浊液加入NaCl溶液后,利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下面的油层。 ⑥除去水分:向油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钠,24h后过滤,得到玫瑰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