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传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仔猪传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仔猪传染性腹泻是一种高致病性、高传染性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1周到3个

月龄的仔猪中。该病由暴露于环境中大量的病原体引起,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生长缓慢等。

病原学:仔猪传染性腹泻的病原体是经常性腹泻大肠杆菌(ETEC),主要通过食物、环

境及猪肠道传播。ETEC感染的主要原因是肠黏液保护层被破坏,使菌体黏附并分泌毒素,在小肠壁上产生细胞容易受损的作用,导致小肠吸收和转运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仔猪传染性腹泻病程短暂,往往在1-2天内引起病猪出现急性腹泻、黏液

和稀水样粪便,体重明显下降,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甚至出现呕吐,疲惫等症状。严重

时病猪的腹部肿胀、腰痛,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严重者还会出现癫痫、抽搐等症状。

防治措施:对于仔猪传染性腹泻的防治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首先,要对低抗体母猪

注意保健,提前预防,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其次,保证母猪及时产后照顾仔猪,尽量防止

各种应激;第三,要严格落实保健医学程序,如勤洗手、物理消毒、隔离治疗,及时清除

排泄物等。此外,也可以采用一些化学药物进行防治,如抗生素类药物、腹泻止泻剂等。

总的来说,仔猪传染性腹泻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严重疾病,对于猪场的

养殖经营极具影响。因此,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应格外注意,避免对猪场造成更严重的

损失。

猪病毒性腹泻

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及防控措施 病猪腹泻严重脱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大多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等三种病原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多发于深秋,冬季及早春等寒冷季节,春节前后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的发病高峰期,主要症状是呕吐、腹泻、脱水。 1.病原 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的病原分别是TGEV,PEDV,两者均属于冠状病毒;而轮状病毒的病原是RV,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可存活在阴暗寒冷的环境中,在冷冻条件下很稳定。日晒,高温及大多数消毒液均可有效的杀灭此病毒。流行性腹泻的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液均可杀灭病毒。 2.流行病学 2.1.传染性胃肠炎:在3-4天内爆发流行,传播速度快,大约10天左右达到高峰,过后呈零星发病;2周龄内仔猪死亡率高,并且日龄越小死亡率越快。日龄越大死亡率越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本病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染。 .2.2.流行性腹泻:各种年龄的猪都易

感。哺乳仔猪、架子猪、育肥猪的发病率高,可达100%。年龄大,症状轻,日龄越小症状越重。哺乳仔猪腹泻因脱水而死亡,断奶仔猪、育肥猪的症状较轻,仅仅发生呕吐和厌食。病猪主要传播源,病毒随粪便排出,污染了饲料、环境、饮水及用具而感染,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 2.3.猪轮状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经带毒猪排泄物经消化道而感染,人和动物也可传播传染,一般发生2月龄的仔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3.临床症状 3.1.传染性胃肠炎:

3.1.1.哺乳仔猪:呈急性水样腹泻,个别有呕吐现象,粪便水样直射。粪便呈淡黄或黄白色等,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或泡腥臭,有时粪便带血丝;病猪出现迅速脱水、消瘦症状;采食废绝,喜饮水;随病情的恶化,病猪衰弱站立不稳,;对仔猪解剖可见胃中有凝乳块,肠壁变薄。仔猪随着腹泻体温下降,迅速脱水消瘦,病程2-7天死亡,个别治愈的仔猪生长缓慢,成为僵猪。 3.1.2.育肥猪发病率高,有时进食不久出现呕吐现象,发病急,多数一开始就出现水样腹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褐色,含有泡沫状粘液或大量未消化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征及治疗方法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征及治疗方法 猪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猪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传染性的猪病。它主要影响幼猪,病程短暂,但严重影响生长和发育。本文将介绍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征及治疗方法。 一、主要特征 1. 病原学特征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病原体是猪病毒性腹泻病毒。这种病毒是一种小型RNA病毒,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属于科学家认为 2. 临床特征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特征包括腹泻、呕吐、食欲不振、发热、体重下降等。腹泻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便便呈水样或泥样,严重时会出现脱水和虚弱症状。猪病毒性腹泻病的发病率较高,传染性强,一旦发生疫情,容易造成严重的养猪损失。 3. 病理学特征 猪病毒性腹泻病主要伤害幼猪的小肠黏膜,引起肠上皮细胞的脱落和破坏,导致小肠功能受损,吸收功能下降。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充血、出血、溃疡等。 4. 流行病学特征 猪病毒性腹泻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粪-口传播、呼吸道传播等。病毒可以通过病原体携带者、粪便、食物、水源、细菌培养基等途径传播。幼猪是其易感对象,尤其是断奶后的仔猪更容易感染。 二、治疗方法 1. 预防措施 预防是控制猪病毒性腹泻病的关键。在养猪过程中,要做好环境卫生,保持饲料、水源的清洁卫生;加强猪只管理,加强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加强对疫苗接种和免疫程序的科学掌握,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2. 药物治疗

猪腹泻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猪腹泻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猪腹泻病是猪只肠道疾病的一种,是由多种致病原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在豚鼠、野猪、斑马和家猪中均有发生,家猪是本病的自然宿主。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感染,是一种伴随着粪便样痢疾的先兆。那么,猪腹泻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临床症状 1.食欲下降:患病猪只的食欲会明显下降,出现不愿进食的表现。 2.粪便异常:患病猪只的粪便出现水样稀便,甚至伴有鲜血和黏液,粪便颜色呈黄、白色等异常。 3.腹泻:患病猪只出现腹泻,粪便臭味浓烈,甚至伴有腹泻痢疾。 4.体温升高:患病猪只体温升高,出现发热的症状。 5.精神不振:患病猪只出现精神不振,行动迟缓的表现。 以上就是猪腹泻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一旦发现猪只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免病情恶化。 二、发病原因 1.病原体感染:猪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为猪腹泻病毒,该病毒通过粪-口传播途径感染,是造成猪腹泻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环境不良:猪只在环境不良的环境下容易感染猪腹泻病,如粪便处置不当、饮水污染等,都容易导致猪只感染猪腹泻病。 3.饲料不洁:长期以来,饲料中使用的不洁食品也是导致猪只感染猪腹泻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就是猪腹泻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应加强对猪只的管理和防病工作,杜绝引起猪腹泻病的主要原因,以保障猪只的健康。 三、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卫生:保持猪圈的清洁卫生,每日清理猪圈内的粪便和尿液,饮水器、饲料罐等器具定期清洁和消毒。

2.饲料卫生:使用干净卫生的饲料,避免使用发霉或变质的饲料,保障猪只食品的卫生安全。 3.生活管理:加强对猪只的管理,保障猪只的充足休息和饮水,避免猪只受到应激的影响。 4.疫苗接种:定期对猪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抵抗力,预防猪腹泻病的发生。 5.科学喂养:合理饲养猪只,提供适宜的饲料,加强饲料质量的监督。 猪腹泻病对猪只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加剧了养殖户的经济负担。我们要加强对猪腹泻病的防治工作,提高猪只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猪腹泻病的发生。希望广大养猪户能够充分认识猪腹泻病的危害,增强对猪只的管理和防治,做好猪只的健康护航工作,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猪病毒性腹泻临床症状及处理方案

猪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及处理方案! 猪的腹泻病一直困扰着养猪业,特别是病毒性腹泻危害最为严重。该病主要引起仔猪死亡、育肥猪掉膘,从而使饲料报酬降低,人工费用和药费开支增加等。在现如今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猪的腹泻病已经严重危害到养猪业的发展,应引起兽医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1 主要病原及流行特点 在养猪生产中,猪病毒性腹泻病是常见的一类疾病,临床上常难以鉴别。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猪流行性腹泻 (PED)、猪轮状病毒(PV) 是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同时其他病毒如肠病毒感染、猪腺病毒感染、星状病毒、杯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也可以引起猪只的腹泻。由此可见,猪病毒性腹泻病因十分复杂,危害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本病每年各季均可流行,目前,夏季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在上半年的工作中笔者发现在豫北地区,该类病的发病率达7.47%~12.35%,以30日龄内的猪只最为常见。 2 常见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特点 2.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科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的特点,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只均可感染发病,两周龄内仔猪主要以呕吐、水样腹泻和死亡率高为特征,而1月龄或成年猪只几乎没有死亡,但是生长缓慢,饲料

报酬较低。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8~18h,长者为2~3d或更长。严重腹泻的仔猪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气味腥臭。被感染泌乳母猪只主要临床症状是厌食、呕吐、腹泻,哺乳母猪发病导致无乳,造成仔猪死亡率上升。但是,偶尔也有母猪症状较轻或没有症状。 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胃和小肠。仔猪胃内容物主要有凝乳块,胃底黏膜有出血点、出血斑。小肠黏膜出血,伴有黏膜脱落现象,肠壁变薄,腔体鼓胀,内有酸臭味气体,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 2.2 猪流行性腹泻病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度死亡为特征。粪便是主要的污染源,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发病率可达100%。 哺乳仔猪发病症状是呕吐、水样腹泻、脱水、食欲大减、精神沉郁、消瘦,严重者甚至死亡。病变部位主要在小肠,表现为小肠充血、肠壁变薄,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由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腹泻的发生由相同的冠状病毒引起,两者在病毒抗原形态、临床症状、流行病学方面极其相似,唯有利用免疫学和血清学来鉴别诊断。 2.3 猪轮状病毒腹泻病 猪轮状病毒腹泻病是由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猪只的急性肠道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2周龄内哺乳期的仔猪,有时也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强烈的腹泻、呕吐 和腹部疼痛,能够导致严重的脱水和死亡。本文将介绍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诊断 1. 临床症状和疾病史:猪流行性腹泻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和腹部疼痛,而且病程 通常很短。一些初生或幼年的猪被感染后会变得愈发脆弱,并有出血性结肠炎、呼吸急促 甚至多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家畜饲养者需要了解猪群的疫情史以及疫苗接种情况。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分离病毒和核酸检测目前是确诊病情的主要依据。从病毒间 期样本,例如猪粪便和组织样本(例如:十二指肠和空肠)采集病毒。其他检测方式包括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PCR测定等。 治疗 1. 给予适当饲料:腹泻引起的脱水是猪流行性腹泻最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在发现病 情后,猪应该停止摄食来避免加重脱水。当猪的肠胃功能恢复后,我们应该在少量的饲料 下再逐步增加饲料的摄入量。另外,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汤和果泥也可以帮助恢复猪 的肠胃健康。 2. 保持水量平衡:在猪流行性腹泻的护理中,最关键的措施就是维护水分平衡。要 及时给予猪适量的水和电解质或者弱酸性溶液以防止脱水。 3. 给予抗生素:由于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许多抗生素是无法控制该病的。然而,由于病毒感染可引发二次细菌感染,并引起严重后果,如脱水、营养不良等等,因 此在必要情况下,许多兽医师仍会推荐在感染期间给猪口服抗生素以控制其二级感染的风险。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此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现有疫苗可用于预防猪流行 性腹泻病毒杀菌和免疫诊断。怀孕母猪可以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以保护其产后期的仔 猪。 总结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它可以造成严重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像婴儿一样 需要适当的照顾。及早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给猪充足、轻盈的饮食,可显著提高愈合速度。兽医可能会有体外治疗或给予口服药物来缓解症状,但并不存在治愈病毒的特效药。因此,疫苗接种可能是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最佳方式之一,以免出现在宠物和工业宠物场中的广 泛传播。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性腹泻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仔猪和育肥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率 和死亡率都较高。本病于1978年在英国和瑞士暴发后,随后很多国家相继报道, 目前呈世界流行,我国于1980年分离了本病毒。 【病原】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本病毒与猪传染性 胃肠炎病毒没有共同的抗原性。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倾向球形,直径95~190纳米,外有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状突起,核酸型为RNA,病毒只能在肠上皮组织培养物内 生长。病毒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抵抗力不强,对乙醚、氯仿等敏感,一般消毒药都可将其杀灭。 【流行病学】各种年龄猪对本病都很敏感,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 发病率达100%,成年母猪为15%~90%。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经消化道传染。本病 有一定的季节性,冬季多发,我国多在12月至次年2月寒冬季节发生。 【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与典型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哺乳仔猪发病症状 明显,体温正常或稍偏高,表现呕吐、腹泻、脱水、运动僵硬等症状。呕吐多发生于哺乳和吃食之后。呕吐、腹泻的同时患猪伴有精神沉郁、厌食、消瘦及衰竭。症状的轻重与年龄大小有关,年龄越小,症状越重,l周以内的哺乳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内因脱水死亡,病死率约50%。断奶猪、育成猪发病率很高,几乎达100%,但症状较轻,表现精神沉郁,有时食欲不佳、腹泻,可持续4~7天,逐渐恢复正常。 【病理变化】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小肠。整个小肠肠管扩张,内容 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弛缓,缺乏弹性,变薄有透明感,肠粘膜绒毛严重萎缩。25%病例胃底粘膜潮红充血,并有粘液覆盖,50%病例见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或絮状小片),较大猪(14日龄以 上的猪)约10%病例可见有溃疡灶,靠近幽门区可见有较大坏死区。

猪腹泻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猪腹泻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作者:王宝兰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12期 王宝兰 近几年来,冬季猪腹泻病的发病和流行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集约化的养猪场,腹泻的发 生率较高。猪的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很多病因均可引起腹泻,尤其以1~3月龄的仔猪 发病较为常见。断奶后仔猪腹泻病的发病率高达30%~40%,死亡率高达30~50%,乳猪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更高,可达10%。猪只发病后的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率低,仔猪一旦感染腹泻病,会导致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其他传染病,若治疗不 及时,就会引起大批死亡。 一、猪腹泻病临床症状 不论是病毒性腹泻还是细菌性腹泻或其他原因的腹泻统称为猪腹泻,其临床表现为:全群 猪均可发病,不愿走动,无食欲或采食少,伏卧不起,颤抖,有的喜饮水,少数体温升高,多 数体温不升高;腹泻呈喷射状排出,粪便呈淡黄、绿色或灰自色,粪便恶臭,排粪失禁,粪污 染臀部、尾部,有的混有血液、发亮,有的夹有未消化的乳凝块和泡沫,5~10日龄以内仔猪死 亡率高;粪便中肉眼看不到寄生虫。剖检见肠肠管胀满,充满黄色内容物,肠壁薄,肠系膜淋 巴结肿大,半透明,肠内容物呈浆样或水样,灰黄色,无虫体寄生,空肠、回肠扁平起皱;胆 囊肿大。 二、猪腹泻的常见发病原因 1、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是由轮状腹泻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以及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病原体包括 大肠杆菌、TGE病毒、蓝耳病毒、沙门氏菌、圆环病毒、轮状病毒、球虫、寄生虫等。大肠杆 菌主要是地方性传播较为严重,一般无呕吐现象,表现为排出白色或灰白色糊状粪便。蓝耳病 毒(PRRSV)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公猪精液、母猪胎盘进行传播;圆环病毒(PCV3)能够引发多系统衰弱综合症,传染性皮炎和肾炎,主要症状表现为呕吐、拉稀、体温偏高,拒绝进食、脱 水严重、体重下降、呼吸困难等。沙门氏菌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病和剧烈腹泻,慢性者反复 下痢,剖检可发现盲结肠处凹陷并有不规则的溃疡和假膜。猪痢疾密螺旋体是导致猪痢疾的病 原菌,流行期较长,发病率高,病发速度快、粪便中大多混有勃液与血液,呈胶冻状。冠状病 毒引起猪传染胃肠炎,主要表现为伴随呕吐现象,排灰色或黄色水样稀粪,病猪迅速消瘦、脱 水等。 2、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腹泻主要有:(1)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仔猪自痢,包括在仔猪出生后10 日龄内发生的黄痢,14~25天内发生的自痢以及仔猪1月龄后发生的仔猪水肿病,主要表现为 粪便呈黄色或黄自色糊状,含有乳凝块。(2)由C型魏氏梭菌引发的仔猪红痢,以排红色稀 粪及肠孰膜坏死为特征。(3)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猪痢疾,以7~12周龄的幼猪发病最多,常年持续不断,很难净化。(4)由猪沙门氏菌引发的仔猪副伤寒,主要发生于饲养密度大、 2~4日龄仔猪群的一种传染病,以腹泻和持续下痢为特征。

猪的疾病 猪流行性腹泻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流行性腹泻的知识和防治 一、概述: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为基本特征,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本病的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与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十分相似,但哺乳仔猪死亡率较低,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相对缓慢。猪流行性腹泻于1971年首次在英国发现,随后在许多国家都报道有该病,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陆续有本病发生的报道,并分离到病毒。 二、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病毒形态略呈球形,在粪便中的病毒粒子常呈现多形态,平均直径为130nm(95~19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状纤突,长12~24nm,由核心向四周放射,其间距较大且排列规则,呈皇冠状。病毒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 1.18g/mL。病毒核酸为线性单股正链RNA,具有侵染性。基因组长为27000~33000个核苷酸(nt),分子量为6×106~8×106。免疫荧光(IFA)和免疫电镜(IEM)试验表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新生犊牛腹泻冠状病毒(NCDCV),犬冠状病毒(CCV)、猫传染性腹膜炎冠状病毒(FIPV)之间没有抗原相关性。但更敏感的试验检查表明,其中PEDV的N蛋白和FIPV 的N蛋白有一定相关性。中和试验和ELISA等都证明PEDV和TGEV在抗原性上不同,无共同抗原。目前,尚无迹象表明存在不同的PED血清型,所有分离的PEDV 毒株属于同一个血清型。本病毒不能凝集人、兔、猪、鼠、犬、马、羊、牛的红细胞。对外界抵抗力弱,对乙醚、氯仿敏感,一般消毒药物都可将其杀灭。病毒在60℃ 30min,可失去感染力,但在50℃条件下相对稳定。病毒在4℃,pH5.0~9.0或在37℃,pH6.5~7.5时稳定。 三、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尤其以哺乳仔猪严重。母猪的发病率在15%~90%。本病主要在冬季多发,夏季也可发生。我国从12月份至次年2月份为本病的高发期。本病在猪体内可产生短时间(几个月)的免疫记忆。它常常是

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预防措施 - 养猪技术

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预防措施-养猪技术 猪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脱水。临床变化和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极为相似。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预防措施。1、病原特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在生物学分类上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目前认为,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主要存在于猪的小肠上皮细胞及病猪粪便中。通过病猪排粪而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用具及交通工具等,该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而感染动物。2%-3%火碱溶液或其他碱性消毒药对该病毒有良好的杀灭作用。2、流行情况该病仅发生于猪,病猪是主要传染源。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都能被感染发病。哺乳仔猪、青年猪或育肥猪的发病率通常为100%,母猪的发病率变动幅度较大,通常为15%-90%。病猪和病愈猪的粪便含有大量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也有经呼吸道传染的。多发生于冬季,夏季极为少见,我国多在12月份至翌年2月份发生流行。该病传播迅速,数日之内可波及全群,一般流行过程延续4-5周。3、临床症状该病潜伏期一般为5-8天,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8-30 h。病初,患猪的体温正常或稍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随后,病猪排出水样粪便,呈暗绿色或灰色,腹泻之间有呕吐,即先腹泻后呕吐,这是猪流行性腹泻的典型临床症状。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为轻度腹泻,3-4天可自愈。日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龄以内的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发生后的几天内,因机体严重脱水而致其死

亡,病死率可达50%-100%。断奶猪、母猪常呈现精神萎顿、厌食和持续腹泻,可持续4-7天。若不出现继发感染,患猪可能会缓慢恢复正常。育肥猪在同圈饲养感染后都发生腹泻,1周后康复,病死率为 1%-3%。4、诊断要点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尤其是在12月份至翌年2月份多发)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先腹泻排出水样便,后呕吐),可初步诊断为猪流行性腹泻。确诊须进行实验室检验。取病死猪或剖杀病猪的小肠一段,及其内容物一部分,分别装入青霉素空瓶内,冷冻保存,立即送实验室。分别进行荧光抗体试验和直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确诊。如果流行期已过,则可采取病愈猪的血清,检查猪流行性腹泻抗体。5、鉴别诊断该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较为相似,但需通过仔猪接种、直接免疫荧光、免疫电镜和中和试验,确定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抗原性上有明显差异。6、预防措施主要采取“一不”、“四个加强”的管理措施。一不:平时,尤其是冬季要加强防疫工作,防止该病的传人;不从病区购入仔猪和种猪;防止犬、猫等窜入猪场。要严格执行进出猪场的消毒制度,谢绝参观。四个加强:一是要加强对水源、饲料的科学管理,把好“病从口入关”。二是要加强猪舍内的清洁卫生管理,保持猪舍内清洁卫生,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新鲜,提高猪的抗病能力。三是要加强猪舍内、外的消毒管理,切断感染链。要做到每周2次(周一、周三)带猪消毒;每10天1次舍外环境消毒,每平方米表面用消毒剂500 mL,消毒时不留空地、不留死角。同时,做好灭鼠工作。四是要加强免疫接种力度,实现免疫接种率100%。在猪流行性

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严重影响猪类生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口服感染途径发病,早期病猪表现为急性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病死率高达30%~100%。目前,PEDV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病毒的传播速度快,病死猪数量众多,对猪业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PEDV的流行病学特征 1. 宿主范围:PEDV主要感染猪类,包括仔猪、生长育肥猪以及种猪等。 2. 传播途径:PEDV主要通过食物、水源、嗅觉等途径传播,较容易在猪场以及附近 的交易市场等处发生大规模的传播。 3. 传播速度:PEDV有较高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广,一旦发生疫情,短时间内病死 猪数量众多。 1. 急性腹泻:PEDV感染的猪,最主要的症状是急性腹泻,呈灰白色水样粪便,猪只 出现腹泻现象之前可能出现厌食、发热等症状。 2. 脱水:由于急性腹泻严重,故猪只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等物质大量流失,猪只体 内的水分占体重的比例会显著降低,表现为全身口干舌燥、皮肤干燥、乏力等。 3. 呕吐:PEDV感染的猪只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及上消化道问题。 PEDV的鉴别诊断 1. 病情观察:PEDV感染的病猪的粪便颜色变化鲜明,从原来的黄色或黄绿色变为灰 白色或米白色,而且出现腹泻程序迅速,短时间内便便量大,有时连干净的厕所都没有时 间找。 2. 病理学检查:PEDV感染的病猪的肠道内和肠系膜淋巴结的水肿、炎性浸润等病理 变化是诊断PEDV的主要依据之一。 PEDV的防控措施 1. 消毒:在猪场深度消毒,对饲养环境、猪舍设施、饮水、饲料投喂工具等设施、 物品进行消毒。 2. 防范措施:对受胁迫猪群尽快进行隔离,尽量避免不同来源的猪只混合饲养从而 避免病菌传播。 3. 疫苗:目前PEDV的疫苗已经研制出来,可以有效的控制疫情。

冬季猪腹泻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 养猪技术

冬季猪腹泻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养猪技术 猪的冬季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病,无论是现代化规模养殖场、中小养殖专业户或散养户均有发生。本病是由传染性胃肠炎和产毒素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或二种疾病混合感染的猪的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寒冷季节,并呈地方流行性,对养殖业有巨大的危害。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冬季猪腹泻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1、流行特点冬季猪腹泻病一般发生在每年的冬季和早春时节,并且不同地区的猪腹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由于猪的年龄和性别的不一样,患病后的死亡率也不同,尤其是一周龄的仔猪一旦患病,死亡率甚至可以达到100%。因此,加强对仔猪的饲养管理,尤其是猪舍的保温、饲料的卫生加以严格控制是减少冬季猪腹泻发生的重要措施。2、临床症状冬季猪腹泻的发病病症一般很明显,在猪出现呕吐和腹泻时,还会伴有精神低落和厌食等现象。病初体温稍高,在40~41℃,精神不振,离群懒动,没有食欲,表现口渴,被毛竖立无光,粪便由稠到稀,粪色灰黄或灰黑、恶臭。后期粪便如水,肛门失禁,臀部、后肢和尾部被稀粪污染,小便量少而黄,食欲废绝,不愿行动,步行蹒跚,卧地颤抖,眼球下陷,体温下降。猪的病情与其体重和年龄等因素有关,一般表现为年龄越小,其发病的症状越严重。对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腹泻病后一般会在3天左右就会因脱水而死亡。因此,了解猪腹泻病的临床病症对于进一步治疗

有很好的指导作用。3、诊断根据冬季猪感染腹泻病的情况不同,临床症状也会不一样。经过对猪的初步诊断,比较明显的症状是猪出现了呕吐、腹泻和脱水等症状。但是,必须要对患腹泻病的猪进行进一步的诊断,诊断方法一般需要取病猪的阳性细胞进行检测,从而诊断猪患有腹泻病的具体临床特征。因此,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是防止冬季腹泻病的有效措施。4、防治在晚秋至初冬及寒冷季节注意天气变化,保持猪舍内温度相对恒定,尤其是产房和育成猪舍,产房昼夜温度要在25℃左右,护仔箱内温度要在30℃以上,育成猪舍温度要在22℃以上。在保暖的基础上做好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地面干燥,防止贼风侵袭,防潮湿,室内湿度保持在70%以下。当猪群中有猪只发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猪,以消毒药物(劲碘百毒杀)对猪舍、环境、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尚未发病的猪只立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进行隔离饲养。康复母猪或人工感染发病的母猪,其初乳中抗体滴度很高,可使仔猪获得保护。用康复猪抗凝全血每天注射10mL,连续3天,可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感染过本病的尚有些免疫力的母猪,在临产前1星期,进行加强免疫,能保护仔猪安全度过易感期。对失水过多的病猪,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在本病流行地区可对怀孕母猪在分娩前2星期,以病猪粪便或小肠内容物进行人工感染,刺激其产生乳源抗体,以缩短本病在猪场中的流行。针对病猪腹泻的情况不同,采用具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使用的西药主要包括青霉素、维生素C、安钠咖和庆大霉素等对患猪进行注射,然后在病猪饲料中加入止痢散

猪流行性腹泻病因及防治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PED)病因及防治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又称流行性病毒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此病于20世纪70年代在比利时、英国、匈牙利等国发现,宁波地区于80年代后引入,至今仍危害着养猪业。 ⒈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属。 ⒉流行特点。 本病仅发生于猪,各种年龄的猪能感染发病。哺乳仔猪、架子猪或肥育猪的发病率很高,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等而传染。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 ⒊临床症状。 主要为水样腹泻,或腹泻间有呕吐。潜伏期,实验感染新生仔猪为24~36小时,肥育猪约2天,自然病例一般为5~8天。发病率,哺乳仔猪和生长肥育猪100%,母猪15%~90%。哺乳仔猪呈现呕吐和水泻,1周龄以内仔猪常严重脱水和死亡,病程3~4天,死亡率50%。断奶猪和肥育猪呈4~6天的水泻、厌食和萎顿,病猪全部康复,少数发育不良。母猪呈一周的萎顿、厌食和腹泻。成年猪临床上可仅呈呕吐或厌食。此病流行4~5周后可自行缓解。 ⒋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仅限于小肠。小肠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⒌诊断要点。 本病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方面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无显著差别,只是病死率比后者稍低。2周龄末的病猪很少死亡,病毒在场内传播较慢。进一步确诊依靠实验室诊断。 ⒍防治措施。 本病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可参照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法。流行地区可对怀孕母猪在分娩前2周,以病猪粪便或小肠内容物进行人工感染,刺激产生母猪源抗体,以缩短本病在猪场中的流行。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防治研究

五、设计技术原理和规范 1.做好生物预防安全工作,杜绝外来病原的传入 该种疾病很容易在猪场大范围传播,因此必须要求猪场做到坚持自繁自养的养殖原则,在养殖过程中,如果需要从外引进新型猪种,应该避免从疫区或者易发病区域引进猪种,引进猪种前应该对猪进行严格的动物检疫以及隔离观察,一个月之后,确认该猪健康情况之后才可以混群。在养殖过程中,猪场采用封闭式养殖,禁止闲杂人员和外面的车辆进入到猪场内部,并做好猪场的消毒、灭鼠和杀虫工作,并对疫猪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2.做好猪场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提高猪的抵抗能力 母猪在产前45天以及产后的两周左右分别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每头猪注射4ml,这样猪仔可以通过食用母猪的母奶而获得相应的抗体,有效的预防该种疾病发生,对曾经发生过猪流行性腹泻的猪场应该在冬春寒冷季节以及夏季炎热时期对保育猪进行疫苗免疫接种,用量为每头猪接种2ml。 3.加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加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对于预防该种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养殖过程中猪群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应该注重圈舍保温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冬季寒冷时节,昼夜温差变化比较大,一定要注意对猪仔的温度保护工作。同时还应该保证圈舍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营造一个干净、干燥、卫生的养殖环境。幼猪出生之后,尽量让猪仔吃足初乳,一周之后开始训练猪仔进行饲料采食,保证猪仔在断奶之后能够正常进食。同时在养殖过程中还应该保证饲料营养均衡,不存在霉变现象,并且在喂养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猪仔实际生长状况向饲料中添加相应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 4.做好猪群的药物保健 在预防猪流行性腹泻过程中,做好猪群的药物保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该种疾病发生的几率。首先,母猪保健,在母猪产前一周以及产后一周之内,每吨饲料中添加盐酸林克霉素、硫酸壮观霉素1公斤左右,与饲料进行混合喂养;其次,猪仔的保健,1~3日龄的猪仔每头猪注射富来血2ml,5日龄的猪仔灌服百球清1ml,对于一周以上的猪应该每头肌

新邵县仔猪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措施

新邵县仔猪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调查 新邵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养殖业发达,仔猪是该县的主要养殖对象之一、仔猪腹泻是影响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为了了解新邵县仔猪腹 泻的流行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是很有必要的。 1.人群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新邵县养殖户对仔猪腹泻的 了解程度、病例数量、临床表现等。 2.猪场调查:选择新邵县不同规模、不同地点的猪场进行调查,了解 猪场的养殖管理情况、猪只的种类和数量、养殖环境等。 3.病例调查:选择一定数量的有仔猪腹泻的猪场,进行病例调查,了 解病猪的发病情况、病程、临床症状、病原检测等。对病死猪进行病理检查,确定病变部位。 4.病原学检测:对病猪的粪便、肠道内容物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如常见的病毒、细菌等。 通过以上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全面了解新邵县仔猪腹泻的发病情况, 为后续的防控措施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二、防控措施 1.改善饲养环境:合理保持猪舍的通风、温度和湿度,保持充足的饮 水量,清洁猪舍的病毒传播源和细菌滋生地。 2.加强生物安全措施:严格禁止外来活猪进入养殖场,加强照射消毒、病毒杀灭等措施。对未经检疫的猪只,进行隔离观察,确保猪只的健康安全。

3.合理饲养管理:养殖户应合理控制饲料配制和投喂量,避免过度饲喂,定期检查饲料质量,以防止食物污染。合理的饲喂和充足的饮水,有助于增强猪只的免疫力。 4.定期疫苗接种:按照兽医及相关政策要求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抵抗力,减少感染。 5.定期监测:建立定期监测制度,对养殖场进行病原学检测,及时发现疫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6.加强兽医服务:邀请专业兽医进行指导和检查,及时处理疫情,提高疫情处理的能力和水平。 7.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养殖户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宣传仔猪腹泻的防控知识,提高养殖户的防控意识。 通过上述防控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保障新邵县养猪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在防控措施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疫情动态,定期评估防控效果,并及时调整措施,以保持防控工作的持续有效性。

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症状及治疗 方法 分布地区 PED最早于1971年在英格兰地区的架子猪和育肥猪群中暴发,为区别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gastroenteritisofswine,TGE),Avon称之为“流行性腹泻”(Ⅰ型)。1976年Wood报道了在英国各年龄段的猪群(包括乳猪)中暴发了类似TGE的急性腹泻,被称为“流行性腹泻Ⅱ型”,其与Ⅰ型腹泻的区别在于暴发时可侵害哺乳仔猪。1978年Chasey和Cartwright在Wood送检的病料中检出一种冠状病毒样颗粒与Ⅱ型腹泻暴发有关。1978年Pensaert和DeBouck从四个猪场病料检测到的原发性致病因子是冠状病毒样颗粒,并肯定地排除了TEGV病毒感染的可能,这种病毒被他们称为猪“类冠状病毒因子”(coronavirus-likeagent,CVLA),将分离的毒株命名为CV777(比利时株)[5-6]。从而证实1978年流行于比利时和英国的流行性腹泻由PEDV(porcineepidemicdiarrheavirus,PEDV)引起。因Ⅰ型和Ⅱ型腹泻均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故统称为“猪流行性腹泻”(PED)。1980年,西德Hess等报道了相似的猪下痢病例,并与Witte等合作,于1981年指出西德的猪下痢与比利时、英国的PED一致,从而最终证实PEDV导致了PED的发生。几乎与此同时,在加拿大、匈牙利、日本都相继报道了这种疾病。然而,目前关于Ⅰ型和Ⅱ型腹泻暴发的临床差异的基础仍然未知。 PED在亚洲已成了地方性疾病,这种严重的病情并非由于病毒发生了变异,而可能与受害猪群缺乏免疫力有关。 1973年,在我国上海首先发生了猪群类TEG的急性腹泻,

养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措施及治疗方法

养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措施及治疗方法 猪流行性腹泻(PED)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临床上以猪的急性肠炎、呕吐、水样腹泻、脱水以及哺乳仔猪的高死亡率为特征。各个阶段的猪只均可感染发病,日龄越小伤亡越严重,7 日龄内哺乳仔猪发病率70%-90%,发病后常因脱水而死,病死率50%-100%,耐过的哺乳仔猪康复后生长缓慢,饲料报酬降低,且在保育阶段PED 耐过的仔猪死亡率可达50%-70%,仅剩少量可以育肥出栏。育肥猪和母猪感染后死亡率很低,大多数感染后呈隐性或一过性腹泻,病死率1%-3%。PED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并呈现地方流行性和间歇性发病,规模化猪场发病后一次疫情期约为30-50d。 PEDV 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使得本病传播周期很长。常见的传播载体有:1)病猪,病猪仍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最常见的为母猪造成的传播,如母猪生产后通过母乳等将病毒传递给仔猪,母猪断奶后将病毒传递给妊娠母猪;其次为仔猪,由于仔猪栏消毒不彻底,腹泻仔猪粪便不能及时清洁与消毒,造成同窝或邻近窝仔猪发病。2)猪舍工具、器械,如猪舍内工作使用的拖把、铁锹、扫把等,不同猪舍之间公用工具使得病毒在不同猪舍之间进行传播。3)人员,包括本场工作人员以及外场购猪等人员,人员流动使得疾病在不同场内或者不同区域内进行传播。 PED 目前仍不时在我国一些猪场发生,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

大的经济损失。无论是现有的流行性腹泻灭活苗还是活疫苗,其免疫效果均有限,不能很好抵抗目前流行毒株的感染,这给PED 的现阶段防控带来很大困难。本文在规模化猪场工作的经验就PED 的防控提出一些具体措施,供参考。 1、加强生物安全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应该包括以下 3 个方面: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猪场、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猪场内流行以及扩散至其他猪场。严格控制人员和物资进出,制定细致的进场人员和物资的消毒程序,确保生物安全制度的跟踪落实。根据场内不同区域的特点及生物安全要求,对生产区、生活区等制定科学的清洁、消毒程序。无害化处理病猪、死猪、胎衣、猪粪等生产垃圾,定期灭蝇、灭鼠、灭猫等。 2、加强饲养管理 无论是在疫情期还是日常稳定期都要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这是养好仔猪的前提条件。首先要保证母猪的饲料质量、采食量、提高母猪抵抗力等。对仔猪和母猪舍都要勤打扫,做好猪场的环境卫生,做到定期消毒。仔猪方面,应做好新生仔猪的保温工作,尽快让仔猪吃上初乳,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仔猪出生后1-3 d 内及时补充铁制剂,防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按照要求做好产房仔猪的三针保健工作,提高仔猪抵抗力。分阶段饲养的猪舍要彻底做好全进全出,保证同一猪舍猪群的整体性,便于管理。 应确保分娩舍熏蒸消毒后空栏5 d以上。部分猪场为了追求

仔猪流行性腹泻毕业论文

仔猪流行性腹泻毕业论文 标题:仔猪流行性腹泻及其防控研究 摘要:仔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猪类疾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变化以及防控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仔猪流行性腹泻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消化道传播,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消化道黏膜损伤和腹泻。针对该疾病,可采取生物安全措施、环境改善、疫苗注射等综合防控策略,以减少感染的风险。本论文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控制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依据。 关键词:仔猪,流行性腹泻,病理变化,防控措施 引言: 仔猪流行性腹泻,也称为新生猪腹泻,是一种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急性胃肠道疾病。此病可在仔猪的早期阶段发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消化道传播,造成明显的腹泻,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变化以及防控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 仔猪流行性腹泻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消化道传播。可通过猪只之间的接触、粪便污染的饲料、水源等途径感染。

此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对于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在冬季或寒冷地区,该疾病更容易传播和暴发。 二、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病理变化 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消化道黏膜损伤和腹泻。病毒感染后,会导致小肠黏膜细胞的破坏和消融,使得肠道吸收功能下降,腹泻现象明显。同时,腹泻导致电解质平衡的失调,影响了体内液体的平衡,导致猪只脱水和全身衰竭。 三、仔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可以采取如下防控措施: 1. 实施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控制猪只流动,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加强对猪舍、饲料、水源和器械的消毒,保持环境的清洁和无害化。 2. 改善猪舍环境:保持恒温、干净、通风良好的饲养环境。合理调节饲料的营养配方,增强仔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3. 疫苗注射:合理使用疫苗,提高仔猪对该病毒的免疫力。定期进行疫苗注射,以保证仔猪的健康。 4. 提高兽医管理水平:加强对猪只的监测和诊断,及时发现并处理疫情,减少病毒的扩散。 结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