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纳米颗粒及其应用概要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磁性纳米粒子是一类粒径在1-100纳米之间,具有磁性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
近年来,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药物传递、影像学、诊断、手术治疗等各方面。
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 药物传递磁性纳米粒子可以被制成药物载体,利用磁性导引原理将药物直接传递到疾病部位,从而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
制备这种药物载体时需要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特定的生物学分子,如蛋白质、多糖等,以便与目标细胞或组织结合。
此外,通过修饰表面可附加功能基团,如聚乙烯醇、碳酸酯等,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2. 影像学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性可以提供对生物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实时监测。
磁性纳米粒子可以被制备成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从而适应不同的应用场合。
例如,在磁共振影像学中,可以制备超级磁性纳米粒子,将其注入目标组织部位,通过磁性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影像。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和代谢过程。
3. 诊断磁性纳米粒子可用于分子诊断技术,如磁性免疫层析、磁性固相萃取和磁性放大等。
这些技术可以利用磁性纳米粒在生物分子表面的特异性识别,来进行分离和富集,从而提高分子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生物标本的分子检测中,如血清学检测、肿瘤检测、DNA分析和蛋白质分析等。
4. 手术治疗磁性纳米粒子还可以用于手术治疗。
在磁性制导下,可以将纳米粒子注入体内,并用外磁场控制其在人体内的位置和行动,从而实现精准的手术切除。
例如,在癌症手术中,可以将纳米粒子注射到肿瘤附近的淋巴节点中,并通过磁场控制其在淋巴通道中移动,然后再利用微波等技术将其完全焦化,从而达到切除肿瘤的效果。
总之,磁性纳米粒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虽然如今还有许多技术和应用上的限制,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磁性纳米粒子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

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磁性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为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展。
首先,磁性纳米颗粒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将磁性纳米颗粒注射到肿瘤部位,可以通过外部磁场的作用来定位和聚集磁性纳米颗粒,从而实现对肿瘤的精确治疗。
磁性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局部热疗、放射性疗法或药物释放等方式,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此外,磁性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实现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定量监测,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磁性纳米颗粒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对于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磁性纳米颗粒可以通过穿透血脑屏障的特性,直接靶向治疗病变区域。
通过外部磁场的作用,磁性纳米颗粒可以在病变区域释放药物,减少对其他部位的副作用。
此外,磁性纳米颗粒还可以用于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功能。
此外,磁性纳米颗粒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磁性纳米颗粒可以用于治疗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疾病。
通过将磁性纳米颗粒注射到血管中,可以通过外部磁场的作用来定位和聚集磁性纳米颗粒,从而实现对血管狭窄部位的精确治疗。
磁性纳米颗粒可以通过热疗或药物释放等方式,消除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液流通。
此外,磁性纳米颗粒还可以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将磁性纳米颗粒与干细胞或生物材料结合,可以实现对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和再生。
磁性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外部磁场的作用,引导和定位干细胞的迁移和定植,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此外,磁性纳米颗粒还可以用于生物材料的制备和修饰,提高生物材料的性能和功能。
然而,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对于磁性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磁性纳米颗粒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磁性纳米颗粒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材料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磁性纳米颗粒作为材料科学领域的一种重要研究对象,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磁性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性质,能够在磁场下发生磁化,且具有优异的磁特性和特殊的表面效应。
这些特性使得磁性纳米颗粒在材料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磁性纳米颗粒上,可以实现靶向治疗,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对身体其他器官的损伤。
此外,磁性纳米颗粒还可以被用作肿瘤的造影剂,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肿瘤进行检测和定位,为临床医学提供了新的手段。
其次,磁性纳米颗粒在环境保护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近年来,水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磁性纳米颗粒通过其良好的分散性和高的吸附能力,可以用于水处理中的重金属离子去除和有机物降解。
这种方法不仅高效快捷,而且还可以循环使用,具有较高的环境友好性。
此外,磁性纳米颗粒还在电子信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磁性材料在电子器件中往往受到尺寸局限,无法满足高密度存储和超快速计算的需求。
而磁性纳米颗粒由于其尺寸较小,可以在磁体中实现高密度的数据存储。
同时,磁性纳米颗粒在磁传感器和磁记忆器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磁性纳米颗粒的独特性质,使得电子信息领域的设备更加小型化、高效化。
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还远远不止于此。
例如,在材料强化方面,磁性纳米颗粒可以增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并提高其耐蚀性。
此外,磁性纳米颗粒还可以用于催化剂的制备,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
此外,磁性纳米颗粒还在能源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用于电池电极材料、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催化剂等。
然而,磁性纳米颗粒在应用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和控制仍然是一个难点,需要寻找高效且成本低廉的制备方法。
此外,由于磁性纳米颗粒在材料中的体积相对较小,其磁性容易受到温度、外界磁场和应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磁性纳米颗粒的热稳定性和磁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磁性纳米颗粒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磁性纳米颗粒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研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体医学和生物医学研究。
近年来,磁性纳米颗粒作为MRI对比剂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磁性纳米颗粒的特性及制备方法磁性纳米颗粒是指尺寸在纳米级别的颗粒,具有较强的磁性。
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其在磁共振成像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溶剂热合成法、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法等。
通过调控制备条件,可以控制纳米颗粒的形貌、尺寸和磁性等关键参数,从而实现对其应用性能的优化。
二、磁性纳米颗粒在MRI对比增强中的应用磁共振成像中,对比剂的作用是增强影像对某些病变的检测和诊断能力。
磁性纳米颗粒因其具有的磁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成为了理想的MRI对比剂。
首先,磁性纳米颗粒可以通过改变影像的对比度来揭示病变。
其通过与局部磁场的相互作用,改变信号强度,使得病变与正常组织在影像上呈现出不同的亮度,从而实现对疾病的准确定位和鉴别。
其次,磁性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控制释放速率或靶向作用,实现对特定病变的治疗。
例如,将药物包裹在磁性纳米颗粒内,利用外部磁场的作用,将药物定位到病变部位,实现准确给药。
此外,还可以利用磁性纳米颗粒的超顺磁性特性,通过高频磁场对其进行激励,产生热效应,达到肿瘤疗效。
三、磁性纳米颗粒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挑战磁性纳米颗粒在MRI中的应用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纳米颗粒的自发磁化容易受到热力学效应和生物环境的影响,导致磁性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信号强度受到限制。
其次,如何实现磁性纳米颗粒在体内的靶向输送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目前,研究人员正致力于通过外部包覆材料或载体来提高磁性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实现其在体内的靶向输送。
此外,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成本也是一个考验。
当前,大规模的磁性纳米颗粒制备仍然面临着成本高、工艺复杂等问题。
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与研究

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与研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磁性纳米颗粒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材料,正逐渐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并成为科研领域的热门研究对象。
磁性纳米颗粒,顾名思义,是指尺寸在纳米量级的具有磁性的微小颗粒。
它们之所以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其具备了一些常规磁性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
首先,由于尺寸小,它们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这意味着它们能够与周围环境进行更充分、更高效的相互作用。
其次,它们的磁性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规律,如超顺磁性等,这为其在特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在生物医学领域,磁性纳米颗粒可谓是大显身手。
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在疾病诊断方面。
通过特定的表面修饰,这些纳米颗粒可以与生物分子,如抗体等结合,形成靶向性的诊断试剂。
当这些试剂被注入体内后,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到病变部位,借助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除了诊断,磁性纳米颗粒在疾病治疗方面也有着令人瞩目的表现。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载药磁性纳米颗粒能够在外部磁场的引导下,精准地到达肿瘤部位,实现药物的定向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
此外,利用磁性纳米颗粒的热效应,还可以发展出磁热疗这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
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磁性纳米颗粒会产生热量,局部升高温度,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在环境保护领域,磁性纳米颗粒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污水处理中,它们可以有效地吸附和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
由于其磁性,处理后的纳米颗粒可以通过磁场轻松地从水中分离出来,实现回收和再利用,降低了处理成本,提高了处理效率。
在材料科学领域,磁性纳米颗粒为新型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将磁性纳米颗粒添加到聚合物等材料中,可以制备出具有磁性的复合材料,这些材料在电子、信息存储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然而,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也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磁性纳米颗粒在药剂学中的应用研究

磁性纳米颗粒在药剂学中的应用研究磁性纳米颗粒是一种具有磁性能的微小颗粒,其直径通常在1到100纳米之间。
由于其独特的性质,磁性纳米颗粒被广泛应用于药剂学领域。
本文将探讨磁性纳米颗粒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包括药物传输、靶向治疗和磁共振成像等方面。
一、磁性纳米颗粒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磁性纳米颗粒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实现药物的有效输送。
常见的方法是将药物吸附或包裹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将颗粒定向输送到病灶部位。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例如,在癌症治疗领域,磁性纳米颗粒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局部治疗。
研究表明,将化疗药物包裹在磁性纳米颗粒上,并结合外加磁场的导向作用,可以将药物准确输送到肿瘤部位,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二、磁性纳米颗粒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通过修饰磁性纳米颗粒表面的功能性分子,可以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靶向治疗。
例如,利用特异性抗体修饰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可以实现对癌症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磁性纳米颗粒的靶向治疗还可以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研究表明,修饰磁性纳米颗粒表面的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减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症状。
三、磁性纳米颗粒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磁性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磁性能,可以被用作磁共振成像的对比剂。
通过调节磁性纳米颗粒的性质,可以实现对不同组织的选择性成像。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的医学影像技术,常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磁性纳米颗粒作为磁共振成像的对比剂,可以提高影像的对比度,增强疾病的检测能力。
四、磁性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和应用前景磁性纳米颗粒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虽然带来了许多潜在的优势,但是其生物安全性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研究表明,磁性纳米颗粒对人体组织和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磁性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和毒性评估至关重要。
随着对磁性纳米颗粒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对其应用前景充满期待。
磁性纳米颗粒在磁性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磁性纳米颗粒在磁性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磁性纳米颗粒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磁性纳米颗粒由于其特殊的磁性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磁存储材料、磁传感器、生物医学以及磁性流体等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磁性纳米颗粒在磁性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首先,磁性纳米颗粒在磁存储材料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磁存储材料是一种能够实现信息的永久性存储的材料。
而磁性纳米颗粒在磁存储材料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高磁滞回线和低剩磁导致的高纳米颗粒的嵌入性能,使得磁存储材料能够达到更高的储存密度和更低的能耗。
磁性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状对磁存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如管状纳米颗粒和磁矩偏转势能等因素都会影响纳米颗粒的磁性。
因此,通过控制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和操纵磁力学性质,可以进一步优化磁存储材料的性能。
其次,磁性纳米颗粒在磁传感器中的应用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磁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检测和测量磁场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导航、车辆控制和磁共振成像等领域。
磁性纳米颗粒能够通过调控其表面处理方式和组成,实现对特定磁场的高灵敏度响应。
同时,通过控制磁性纳米颗粒的形状和尺寸,进一步提高磁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与传统的磁传感器相比,利用磁性纳米颗粒制备的磁传感器不仅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还可以实现更小尺寸的设计和更低的功耗,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此外,磁性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磁性纳米颗粒作为一种具有磁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可以用于生物成像、靶向药物输送和磁性疗法等方面。
通过控制磁性纳米颗粒的表面功能化,可以实现针对特定生物分子或细胞的识别和靶向治疗。
同时,利用磁性纳米颗粒的的磁热效应,可以实现局部的热治疗,对肿瘤等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这些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将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磁性纳米颗粒还被广泛应用于磁性流体的制备。
磁性流体由颗粒大小在纳米级以上的磁性固体颗粒悬浮于溶剂中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流体。
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

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磁性纳米颗粒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和生物相容性,能够在医学领域中实现多种功能,如磁共振成像、生物标记、药物传递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包括其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及现状。
一、磁性纳米颗粒的基本原理磁性纳米颗粒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小颗粒,具有特殊的磁性质。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磁性材料自身的磁性作用,与外加磁场进行相互作用,达到对组织或细胞的成像或治疗目的。
二、磁共振成像中的磁性纳米颗粒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中。
磁性纳米颗粒在MRI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MRI对比剂,二是作为MRI引导下的靶向治疗剂。
1. 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对比剂磁性纳米颗粒具有较强的磁性,可以对局部组织或器官产生明显的磁性信号。
将磁性纳米颗粒注射到人体内部,结合MRI技术,可以获得高对比度的图像,以便实时观察身体各个部位的情况。
特别是在肿瘤检测中,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使得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得以清晰显示,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2. 磁性纳米颗粒作为靶向治疗剂磁性纳米颗粒具有较强的生物相容性,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识别和治疗。
将药物包裹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将药物准确地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实现了精确的靶向治疗。
三、磁性纳米颗粒在生物标记中的应用生物标记是指将特定的磁性纳米颗粒与生物分子(如抗体、核酸等)结合,通过磁性纳米颗粒的磁性信号实现对生物体系的特定成分的检测。
在医学领域,磁性纳米颗粒常用于体内肿瘤细胞的检测和定位,通过与抗体的结合,能够准确检测和追踪肿瘤细胞的位置和数量,为肿瘤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磁性纳米颗粒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磁性纳米颗粒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磁性纳米颗粒内部,以磁性纳米颗粒为载体,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将药物传递到指定的治疗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分子复合,使表面功能化。 如果磁性表面镶嵌具有生物活性专一性抗 体,在外疫磁性颗粒,利 用它们可快速有效的将细胞分离或进行免 疫分析。 具有特异性高,分离快,重现性好等特点。
6、 对蛋白酶的吸附及固定化
酶具有-
COOH、- OH、- NH2 等活性 官能团, 可通过物理吸附、交联、共 价偶合、包埋、鳌合等方式和磁性微 球结合。 具体实施法有吸附交联法、共价结合、 过渡金属与酶的螯合、包埋法和共价 键偶合法等。
二、磁性纳米颗粒的类型
磁性颗粒有三种类型,即 (1)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第一代铁氧 体颗粒
主要有γ-Fe2O3、MeFe2O4(Me= Co,Ni,Mn)和Fe3O4颗粒等。
磁性纳米颗粒的类型
(2)
80年代出现的金属型颗粒 主要有Fe、Co、Ni及其合金颗粒。
(3)
90年代出现的氮化铁颗粒。 Fe-N化合物主要有FeN、Fe2N、ε-Fe3N、 Fe16N2等。
磁性纳米颗粒固定化酶的优点
能提高酶的生物兼容性和免疫活性、亲
疏水性和稳定性; 易于将酶与底物或产物分离、操作简单 易行; 可利用外部磁场控制磁性材料固定化酶 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提高固定化酶的催 化效率
Thank you!
各种形貌的磁性纳米颗粒
三、纳米磁性颗粒的制备
常用的方法:(P107) 辐射聚合法 热固化法 共沉淀法
四、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
在DNA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磁靶向药物 在医学检测、诊断中的应用 基因治疗 细胞分离和免疫分析 磁性纳米颗粒对蛋白酶的吸附及固定化
1、在DNA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特点:
磁性纳米材料通过磁导向作用解决了因
靶部位载体浓度不足而引起的转染效率 问题 DCIONP(一种外包葡萄糖的磁性四氧化 三铁颗粒)可以在一定PH值下,保护目的 DNA不被水解 是非生物材料,不会引起免疫反应 可介导外源基因的整和,以长期表达
5、 细胞分离和免疫分析
磁性纳米颗粒性能稳定,较易制备,可与多
磁性纳米颗粒及应用
生物技术091 周翠蕾 0909051011
一、 磁性纳米颗粒的概述
磁纳米颗粒为一种处于纳米级
(1~100nm)的磁性材料(Fe的氧化物为 主). 具备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小 尺寸效应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 具有良好的磁导向性、生物相溶性和生 物降解性等,可结合多种生物功能分子(酶、 DNA、蛋白质等).
3、在医学检测和诊断中的应用
根据肝肿瘤与正常肝组织所表现的MRI
(磁共振成像)信号差异,以SPIO(超 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作MRI的对比剂, 可用来诊断良性肝肿瘤、恶性肿瘤及肝 硬化、肝炎等疾病。也可用于心肌缺血、 脑血流灌注等心脑梗阻疾病的定位和诊 断。
例:
研究人员在0.6T场强下,对15例肝 转移瘤用AMI-25进行增强扫描,结果与 增强前的MR(阳性磁共振)图像相比, 检出病灶的数量增加了16倍,检出病灶 的最小直径也从增强前的1.5cm下降到 0.3cm,效果非常明显。
传统的DNA分离方法,不仅需要接触有
毒试剂,而且步骤繁杂,费时、费力, 难以自动化操作。 纳米磁性颗粒粒子小,比表面积大,偶 容量高,悬浮稳定性好,便于各种反应 高效方便地进行。 具有顺磁性,在外磁场作用下,固 液相的分离十分简单,省去离心、过滤 等操作,并可在外磁场作用下定位。
例:
用纳米粒子从各种组织中分离用 于PCR的DNA: 先用去垢剂溶解细胞,释放出DNA, 将DNA吸附在单分散状态的磁性纳米粒 子上。吸附后的DNA通过几步洗涤得到 纯化。 因为DNA没有渗入纳米磁粒子内, 而纳米磁粒子也不会影响PCR扩增,纳 米磁粒子/DNA复合物可直接用于PCR。
2、磁靶向药物
用生物高分子如氨基酸、多肽、蛋白、
酶等包裹生物相溶性和散单分性好的无 机磁性纳米颗粒,再与药物结合制成载药 分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通过磁纳米颗 粒的磁性导向性使药物准确作用于病变 部位,增强对病变组织的靶向行,降低对 正常组织细胞的 伤害.
优点: 相比其他药物载体,磁纳米颗粒粒径比毛 细血管还小1-2个数量级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靶向能力更加优越, 定点滞留作用强 载药磁性纳米颗粒对机体无毒害作用,可 通过人体肝脾自然排泄 通过控制磁性纳米颗粒形成的细微结构 可以达到对药物的控释作用(P73)
4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现在医学领域一大热点,目的
是通过将遗传物质导入细胞或组织,进行 疾病的治疗. 影响基因治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 乏高效的基因载体。 目前常用的遗传物质载体有2大类,病毒 和脂质体
病毒载体:制备困难,装载外源DNA有限,
能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反应及潜在的致瘤 性. 脂质体载体:聚合物颗粒大小是影响转染 效率的一大因素,制备重复性和稳定性较 差且溶酶可以使进入细胞的脂质体降解. 磁性纳米材料:直径可达10nm以下,在外 磁场作用下具有明显的靶向性.外包生物 高分子对细胞无毒.具有巨大的表面能, 有多个结合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