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结构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全套第四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中国饮食文化全套第四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中国饮食文化
第四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层次性结构 第二节 饮食文化层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层次性结构
一、饮食文化层的概念 中国饮食史上的层次性结构即饮食文化层,
是指在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 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 食生活的不同的社会层次。 饮食文化层是阶级社会历史的产物。
当朝一品锅
带子上朝
玉带虾仁
玉带虾仁
圣书香
列国行
诗礼银杏
一卵孵双凤
一帆风顺满载而归
五、宫廷层饮食文化
(一)宫廷层的构成及基本特点
宫廷饮食文化层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文 化层次。
宫廷层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 文化层面,包括整个皇家禁苑中数以万计 的庞大食者群的饮食生活,以及由国家膳 食机构或以国家名义进行的饮食生活。
87%
第二节 饮食文化层的历史概况
一、果腹层饮食文化 (一)果腹层的构成及基本特点 果腹层由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其中以占
全部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为主体,包括城 镇贫民,以及其他贫困者。 果腹层是最少“文化特征”的一个文化层 次。这一层次的创造,多为自在的偶发行 为,往往处于初步和粗糙的“原始阶段”。
这个层次里的成员,一般情况下能有温饱 的生活,或经济条件还要好些。
这个层次里已经有了较多的文化色彩。
(二)普通市民的饮食生活
城镇普通市民是小康层的重要构成类群, 是小康层的典型代表,其饮食总体表现为 “俗”,吃“实在”。
1. 食品质朴自然
2. 食品制作简便易行
3. 市民饮食在整个中国饮食文化中起着承 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而同时又是廷 臣们功禄的一种像徵形式。

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

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

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作为一个传统的饮食大国,中国饮食文化几千年来一直以其独特的特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以下将从饮食结构、饮食礼仪和饮食健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饮食结构中国饮食结构主要由主食、副食和菜肴组成。

主食是中国人饮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包括米饭、面食、馒头等。

米饭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地位至高无上,堪称中国菜的灵魂。

面食则是北方人最常见的主食,如面条、饺子等。

除了主食,中国人还喜爱吃一些副食,如豆类、杂粮、酱菜等。

副食在中国饮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丰富口味,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

而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菜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

中国菜系众多,包括川菜、粤菜、湘菜等,每一种菜系都有独特的味道和制作方法。

中国菜肴以烹饪技巧讲究、调味品丰富、色香味俱佳而闻名于世。

二、饮食礼仪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饮食礼仪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人在餐桌上讲究坐姿端正、举筷有方、进食有序。

在宴会上,主人和客人之间的礼仪称为宴会礼仪,包括主人敬客、递酒、劝酒等。

主人在宴会上要主动照顾客人的饮食需求,适时给客人倒酒,并要掌握好递酒的次序和递酒的方式。

客人在宴会上要恭敬有礼、言行举止得体,不得过于咆哮或发出嘈杂声音。

这些饮食礼仪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谦和礼貌,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饮食健康中国人注重养生保健,饮食对人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倡导的是均衡饮食,即荤素搭配,粗细搭配。

传统的饮食理念认为荤腥不能多食,多吃素菜对身体有好处。

中国餐桌上也有一句名言:“色香味俱佳,合理搭配,齐全齐美”,这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讲究的重要原则。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还讲究吃得慢、细嚼慢咽,这种吃饭的方式有助于消化吸收和保护胃肠道健康。

中国人还注重食材的选择,认为应该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食材,以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免疫力。

总结起来,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包括饮食结构、饮食礼仪和饮食健康三个方面。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首先,传统膳食结构注重平衡。

传统中国膳食中注重“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追求平衡的营养摄入。

五谷代表主食,如稻米、小麦、玉米等,提供能量和碳水化合物;五果指的是各类水果,提供维生素和纤维素;五畜代表动物类食品,如猪肉、鸡肉、鱼肉等,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

通过摄入这些不同种类的食物,可以确保身体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以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其次,传统膳食结构注重新鲜和季节性食材。

中国传统食谱在选择食材时通常优先考虑新鲜和季节性的特点。

这种做法能够保证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的完整性。

新鲜的食材通常含有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季节性的食材在当季天气和环境的影响下,更能满足人体的需求。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天然营养,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第三,传统膳食结构注重烹饪方法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烹饪方法丰富多样,如炒、煮、蒸、煎、炖、烤等。

不同的烹饪方法可以改变食材的味道和口感,增加食欲,并在不改变食材的基本营养成分的前提下,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

例如,炒菜能保持食材中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的含量,而蒸菜则能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

通过这种多样性的烹饪方法,人们能够在膳食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味觉体验和营养平衡。

第四,传统膳食结构注重节制。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注重节制和适量的原则。

传统观念认为,过于饱食或暴饮暴食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并引发各类健康问题。

因此,传统膳食结构中提倡适量的食量和饮食习惯,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有益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最后,传统膳食结构注重社交和文化的体验。

中国传统膳食要求人们尊重食物,注重与他人共享饮食的乐趣,重视饮食的社交和文化意义。

这种习俗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身心健康。

总之,我国传统膳食结构具有平衡、新鲜、多样、节制以及社交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均衡搭配不同种类的食物、选择新鲜和季节性的食材、采用多样性的烹饪方法、适量进食以及注重社交和文化体验,我们能够享受丰富多样、营养平衡、健康有益的膳食,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深受全球瞩目。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养生方式,更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饮食习惯、餐桌礼仪以及中医养生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一、饮食习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它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传统饮食注重五味调和,追求一种均衡的饮食结构,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香为和”。

这种饮食结构注重了荤素搭配,保证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是一种健康饮食的典范。

中国传统饮食中还注重食物的色、香、味。

色彩丰富的食物可以增加食欲,香味浓郁的食物可以引起人们的回味,而五味调和的食物则能带来愉悦的味觉享受。

这种饮食习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也培养了人们对美食的欣赏能力。

二、餐桌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要求人们在餐桌上保持庄重、文雅的态度。

传统的餐桌礼仪包括宴席分座、宴席礼仪、用餐方式等。

在宴席上,人们要遵循宾主有别的原则,对长辈或重要来宾要表示尊重和礼貌;用餐时,要讲究筷子使用的规矩,懂得适时倾斜碗盘以示尊重,并遵循先进食清淡菜肴再进食较重口味的菜肴的次序。

这些餐桌礼仪的要求培养了人们的修养和礼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表达了人们对美食的敬重之情。

三、中医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中医养生理念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饮食讲究药食同源,强调食物对健康的保养和调理作用。

中医养生认为,不同的食物有着不同的性味,可以对人体的脏腑有针对性的调养。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些养生食材,如人参、枸杞、茯苓等,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养生中。

人们通过食用这些食材来调养身体,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通过对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的调理方法,如饮食调理、药膳食疗等,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脏腑的目的。

这种独特的饮食养生理念,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中医养生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1.营养均衡: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食物的分类与配比合理,追求五谷杂粮、果蔬肉食的平衡搭配。

传统饮食文化体现了“草木皆可食、五谷皆可为粮”的观念,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2.以粮为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饮食文化以粮食为基础。

传统饮食中注重以米、面、粗粮为主食,如米饭、面食和馒头。

尤其是米饭,它几乎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菜肴丰富多样:中国的传统菜肴种类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如粤菜、川菜、鲁菜等。

每道菜肴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追求“色、香、味、形”兼具的烹饪艺术。

4.重视食材质量: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讲究选择时令食材,追求“所以饭菜皆取其性味、以补益人体形多一体的成分”理念。

同时,传统饮食强调食材的质量,注重选择好的畜禽肉类和新鲜的水果蔬菜,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5.餐桌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尊重食物和他人。

在用餐时,人们需保持文明、有序的用餐方式,不浪费食物,注重与他人共同品尝食物的快乐。

6.药膳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认为食物和药材都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追求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和健康。

7.节日食品:中国传统节日有许多与食品相关的习俗,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仅是食物,更代表了人们对节日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饮食方式的文明礼仪、注重食材的质量和时令、讲究烹饪技巧和口感以及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灵的满足。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成为了世界上受人赞赏的一种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3-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中国饮食文化3-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1】第三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2】第一节中国饮食史上的层次性结构【3】一、从横向上看,中国饮食文化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果腹层、小康层、富家层、贵族层、宫廷层。

从下到上呈现出金字塔形。

【4】二、五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点:果腹层是其他四个层次的基础和前提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处于何种层次,基本上有其经济、政治地位所决定层次越高,则能够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征。

这是因为在下层社会和中层社会之间,可以划分出一条所谓文化创造线,它以长期相对稳定地解决了温饱状态的层面为标准。

在这条线以下,饮食文化是无法构建的。

各个层次之间相互影响,但是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影响更为显著和重要。

【5】第二节饮食文化层的历史概况【6】一、果腹层饮食文化(一)果腹层的构成及基本特点果腹层主要由占社会人口主题的广大农民构成,也包括城市贫民和其他贫困者。

这是文化特征最少的一个层次。

(二)乡村农民的饮食生活1. 清新自然的村野情趣——老子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陆游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鲁迅小说《风波》:“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进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地才踹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

面河的农家的烟囱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

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腾腾冒烟。

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农家乐呵!’】2. 粗糙简陋的饮食基调——所谓“粗茶淡饭”“糠菜半年粮”等。

五谷是其基本的食物原料,肉食很少。

特点是基本上自给自足,一般要求是吃饱就好,讲究实惠。

【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一到饭时,就看见这些茅草房子的门口蹲着一些男子汉,捧着一个蓝花海碗,碗里是骨堆堆的一碗紫红紫红的米饭,一边堆着青菜小鱼、臭豆腐、腌辣椒,大口大口地在吞食,他们吃饭不怎么嚼,只在嘴里打一个滚,咕咚一声就咽下去了。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食物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下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1.主食为主导: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是中国人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食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中,主食的摄入量通常较大,有时甚至超过膳食指南的建议。

这是因为主食在中国家庭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是中国人认为美食的一部分。

2.荤素搭配:我国的膳食习惯中,荤素搭配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传统的中国饮食中注重荤素搭配,荤食与素食相结合,以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

在传统的中国饮食中,荤食指的是 meat,包括牛、羊、鸡、猪等,而素食则指的是 vegetable。

荤素搭配的原则在中国饮食中广泛传承,并且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饮食,开始选择素食。

3.地域特色饮食: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饮食文化和风味独特。

从北方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风味和传统的美食。

例如,粤菜是以广东省为代表的南方菜系,以其清鲜、细致和口味酸甜而闻名;川菜是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部菜系,以麻辣和香辣而著名;北京烤鸭是中国著名的特色美食。

这些地域特色饮食的存在,使中国饮食文化变得多样化而丰富。

4.象征意义:在中国餐桌上,食物不仅仅是用来满足口腹之欲的,它还有象征意义。

我国的饮食文化中有很多以食物为象征的习俗和传统。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吃饺子来象征着团圆和好运;端午节时,人们会吃粽子来纪念屈原,并驱邪避祟;中秋节时,人们会吃月饼来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这些食物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5.快餐的流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便捷食品的需求,快餐在中国迅速流行起来。

快餐是一种快速、简便的餐饮形式,符合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快餐通常缺乏营养平衡,含有过多的油脂和盐分。

这对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和健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美食与饮食习惯

中国文化中的美食与饮食习惯

中国文化中的美食与饮食习惯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食与饮食习惯在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的风貌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传统的饮食文化到现代的烹饪技艺,中国的美食世界令人叹为观止。

一、中国文化的饮食习惯中国的饮食习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无论是对于饭菜的烹制方式、食材的选择还是用餐的仪式,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崇尚节俭、尊重食物的态度。

首先,中国人讲究饮食的均衡和营养价值。

传统的中餐结构通常由主食、配菜和汤组成。

主食多为米饭或者面食,配菜则以各种蔬菜、肉类和海鲜为主。

而且,在食物的搭配上,中国人讲究五味调和,既注重味道的鲜美,也注重荤素搭配的均衡。

其次,中国人尊重食物,注重餐桌礼仪。

在中国文化中,饮食被视为一种艺术,人们对食物的品质和制作过程都有着较高的标准。

用餐时,人们通常会对食物先表示诚挚的感谢,然后才开始享用,这体现了对食物的尊重和珍惜。

另外,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

比如,春节期间有各种寓意吉祥的年夜饭,端午节则有包粽子的习俗等等。

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二、中国文化中的美食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色菜肴。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道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食。

首先是北京烤鸭,它是中国烹饪技艺的象征之一。

北京烤鸭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使鸭肉皮脆肉嫩,口感极佳。

将烤鸭片搭配薄饼、葱丝、黄瓜丝等配料卷起来食用,咸鲜美味,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是四川麻辣火锅,以其独特的辣味和麻感而闻名。

在四川火锅中,各种食材搭配丰富多样,通过在火锅中煮熟后蘸酱食用,既保持了食材的原始风味,又能品味到麻辣的独特魅力。

还有广东的点心,是中国传统糕点的代表。

不同种类的点心口感各异,制作精良,美味可口。

著名的代表性点心有流沙包、鲜肉包、凤凰酥等。

品尝广东点心不仅可以品味到美食的独特风味,还可以感受到中国南方温暖且悠闲的生活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04.2020
4
主要内容: 概述 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 关键词:
06.04.2020
5
一、从茹毛饮血说起:
“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 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礼运》
06.04.2020
6
“上古之时,民食果蓏 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 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 氏’。”
06.04.2020
21
日常饮食:
朝食(饔yōng ,专指早餐 ) 餔食(飧sūn,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 公》。注:“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
昼食(午饭)
宴请饮食:
钟鸣鼎食:餐饮器具带有政治化的特征,饮具成为 一种政治的手段和工具。《礼记·礼器》:“天子 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06.04.2020
17
副食:
调料最初只有盐(咸)、梅(酸)二味,春 秋时期五味之说已很盛行。“五味”有咸 (用盐或酱)、酸(用梅或醯)、辛(用姜 或葱、桂、花椒、蓼等)、苦(用酒或豆 豉)、甜(用饴或蜜)。
06.04.2020
18
点心和小吃:
点心和小吃都是小食品。 它们包括面广,种类繁多, 为平民百姓所喜爱。这类 食品虽然是在饮食商业繁 荣以后发展起来的,但它 却始于先秦。《周礼》中 提到“糗饵粉粢”,这是 中原一带的点心和小吃。
06.04.2020
1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食:
《黄帝内经》对于夏商周三代 至秦汉的食物原料作了很好的 概括:“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谷物 是人们的主食,其他皆可划入 副食范畴。
06.04.2020
16
副食:
副食包括菜、果、肉及调料四项。先秦时期 的人已经懂得栽种蔬菜和水果,脱离了采集阶 段,园圃业已经产生。中国原产和自夏商周三 代以来就食用的菜类和果类包括葵、韭、薤、 葱、瓠、葑、笋、芹、苦菜、姜、桃、李、梨、 杏、梅、木瓜、郁(山葡萄)、桔、柚、枣、 栗、榛、瓜(甜瓜)等等。肉类则有牛、羊、 猪、狗、鸡、鸭、鱼、鳖等。
一个人出生时要吃,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 吃,结婚是要吃,六十华诞时更要吃。吃的文 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 意义。
06.04.2020
3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方式。饮食 文化是指食物、饮料、饮食器具在生产、制做 和食用过程中,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俗习惯、 食用风格、礼仪常规、和消费观念总和。它是 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 鲜明标志。
——《汉书•郦食其传》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礼记·礼运》
06.04.2020
11
二、中国人的饮食观念:
(二)诸子百家的饮食观念
“食者,国之宝也。”又说: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 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 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墨子》
06.04.2020
12
二、中国人的饮食观念: (二)诸子百家的饮食观念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结构
引言
民以食为天,吃饭之事从来就至关重要,伴 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渐积淀出一种重要的 文化现象——饮食文化。追根溯源,古人到 底吃什么?他们怎么吃?古代餐具与烹饪方 式遵循着怎样的演变规律?本老师讲在这一 讲里引领你品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06.04.2020
2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 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 三餐,解渴充饥,它还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 理解事物的哲理。
06.04.2020
19
外来食品:
外来食品传入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两汉,这 个时期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端,促进了中西交流。传入 的食物与调料有豌豆、芝麻、核桃、黄瓜、葡萄、大 蒜、石榴、芫荽等。二是唐宋时期,这时传入的有高 粱、菠菜、胡萝卜、西瓜、洋葱等,另外用甘蔗制糖 法也从印度传入。三是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 原产于南北美洲的各种农作物,如玉米、番薯(即白 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菜豆、西红柿、花菜、 辣椒、甘蓝、菠萝等相继传入中国。
06.04.2020
8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 污尊而抔饮。”
—— 《礼记·礼运篇》
06.04.2020
9
“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黄帝作釜 甑”,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06.04.2020
10
二、中国人的饮食观念:
(一)“民以食为天”, 唯食忘 忧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 为天”
06.04.2020
20
四、中国人的饮食方式
(一)“食不时不食”
先秦时人们一般吃两顿饭,早餐是10时至11 时,叫作“饔”;晚饭是下午3时至5时,叫作 “飧”或“哺”。战国时期农家主张“贤者与 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实际上统治者那两 餐与老百姓的两餐是天差地别的。汉代皇宫与 上层社会里大多是吃三餐或四餐,平民百姓一 般还是两餐,劳动紧张时,早上加上一顿早点, 称之为“寒具”。
1.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 焉。”
—— 《礼记·礼运》
06.04.2020
13
二、中国人的饮食观念: (二)诸子百家的饮食观念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3.饮食有节,过犹不及
06.04.2020
14
三、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人类早年就有一个像其他灵长目动物一 样以采集果实为食的阶段。这个时期是以素 食为主的。后来随着冰河时期的到来,气候 变冷,要生存就要向杂食方向转变。用火的 发明透露出人类文明曙光,它也使杂食得以 巩固和发展。“粒食”只要能对五谷之类的 草本植物的种子稍作粗加工就可以了,而 “粉食”则有待于石磨和筛子的发明。能够 吃到本地不出产的食物是交通和贸易发展的 结果。中国人的饮食主要包括:
——《韩非子·五蠹》
06.04.2020
7
“神农氏始教民播种九谷”,“神农耕而 作陶”。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 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厨氏’”。 以前,人类只是利用自然界现成的食品,自神 农氏发明原始农业,伏羲(牺)氏发明畜牧业后, 人们认识了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利用这一规律 把它再生产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神农氏、 伏羲氏分别是中国植物食品和肉类食品的开创 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