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名词解释

诊断名词解释:
1. 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在39-40 ℃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 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客观上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可见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及发绀。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
3. 莫非氏征(Murphy):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吸气,宰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见于胆囊炎。
4. 移动性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想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想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已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见于肝硬化腹水。
5. 主诉: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感觉最明显、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包括一个或数个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主诉必须包括症状、部位、时间。
6. 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见于肝硬化。
7. 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变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脑炎,脑膜炎等。
8. 周围血管征:由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组成,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9. 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等。
10. 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电压≥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见于右心房肥大,肺心病等。
11. 腹膜刺激征:板状腹,压痛,反跳痛组成,见于急性腹膜炎,胃肠穿孔等。
12. 抬举性心尖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较局限的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见于左室肥厚等。
13. 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4. 三凹征:是指呼吸极度困难,辅助呼吸肌如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都强力运动以辅助呼吸活动,此时虽企图以扩张胸廓来增加吸气量,但因肺部气体吸入困难,不能扩张,致使在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故称“三凹症”。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当伴随出现发绀

、双肺湿罗音和心率加快时,提示左心衰竭。
15. 眼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
16. 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周而复始。发生机制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只有在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有效刺激呼吸中枢,进入到下一个呼吸周期。
17. 触觉语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缘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触觉震颤。减弱或消失):1、肺泡内含气量过多(肺气肿)2、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不张)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 4、胸膜高度增厚粘连 5、胸壁皮下气肿 (增强):1、肺泡内有炎症侵润,肺组织实变使语颤传导良好。(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阻塞)2、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声波在空洞内产生共鸣,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症侵润并于胸壁粘连时,则更有利于声波传导,使语音震颤增强。(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
18. 胸骨角: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胸骨角还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19. 开瓣音:是舒张早期血流自左心房快速流人左心室,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又突然停止,引起瓣叶张帆性振动,产生拍击样声音。提示二尖瓣轻、中度狭窄,瓣膜弹性和活动性较好,常用来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二尖瓣严重狭窄、瓣膜钙化或伴有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则开瓣音消失。
20. 管样呼吸音:指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区听到支气管呼吸音。1.肺组织实变,见于肺炎实变期;2.肺内大空腔,见于肺脓肿或空洞型肺结核等;3.压近性肺不张,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时,于积液区上方可听到弱而遥远的支气管呼吸音
21. 库瓦济埃(Courvoisier)征:在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阻塞时,发生明显黄疸,且逐渐加深,胆囊显著肿大,但无压痛,称为Courvoisier征,又称胆总管渐进阻塞征。多见于胰头癌,胆管下端癌
22. 杵状指:杵状指亦称鼓棰指,表现为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称为杵状指。其特点为末端指(趾)节明显增宽增厚,指(趾)甲从根部到末端呈拱形隆起,使指(趾)端背面的皮肤与指(趾)甲所构成的基底角等于或大于180°
23. 脑膜刺激征:是脑膜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
24

. 病理性Q波:①Q波宽度≥0.04s;②Q波振幅大于同导联R波的1/4;③不该出现Q波的导联上出现了Q波。见于心肌梗塞
二、简答题:
简述触诊浅表淋巴结的接茬顺序,发现肿大时应注意描述哪些方面?
检查顺序:耳前、耳后、乳突、枕骨下、颈后、颈前、锁骨上、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等。
描述:应注明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压痛、粘连。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
简述异常肺泡呼吸音有哪几种情况?
啰 音(干啰音、湿啰音),大 、中、小水 泡 音,捻 发 音,语音传导(语音共振),胸 膜 摩 擦 音。
简述二尖瓣狭窄的体征有哪些?
视诊: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位。
触诊:心尖区常有舒张期震颤。
叩诊:中度以上狭窄心浊音界可呈梨形。
听诊:局限于心尖区的低调、隆隆样、舒张中晚期递增型杂音,左侧卧位明显;心尖区S1亢进;P2亢进和分裂;肺动脉瓣区可有递减型高调叹气样舒张期早期Graham Steell杂音,于吸气末增强;晚期患者可出现心房颤动,心音强弱不等。
简述语音震颤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
语颤↑:1.肺实变 如大叶肺炎。
2.肺内浅在大空洞 如肺结核、肺脓肿
3.压迫性肺不张上方 胸腔积液
语颤↓:1.阻塞性肺不张
2.胸腔积液、积气肺泡内含气量过多:肺气肿,哮喘
3.胸膜增厚、粘连
4.胸壁增厚(水肿、气肿、脂肪过多)
器质性与功能性收缩期杂音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收缩期生理性与器质性杂音的鉴别要点
鉴别点
生理性
器质性
年龄
儿童、青少年多见
不定
部位
肺动脉瓣区、心尖区
不定
性质
柔和、吹风样
粗糙吹风样、高调
持续时间
短促
较长、常全收缩期
强度
一般3/6级以下
一般3/6级以上
震颤

3/6级以上常伴有
传导
局限、传导不远
传导远而广
简述脾肿大的测量法及临床分度。
Ⅰ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
Ⅱ线: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
Ⅲ线: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轻度:Ⅰ线小于3cm;
中度:3cm-脐水平线以上;
重度:超过脐水平线以下或前正中线。
肝硬化综合体征有哪些?
1. 腹水: 是肝硬化晚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2. 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痔静脉曲张。
3. 脾肿大:可伴脾功能亢进,全血细胞减少。
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呕 血
咯血
1.病史
有胃病或肝硬化病史
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史
2.出血前常有症状
恶心、上腹部不适
咽喉发痒或咳嗽
3.出血方式
呕出
咳出
4.血液颜色
暗红或棕褐色
鲜红
5.血液内混合物
常混有食物残渣
常混有泡法

沫及痰
6.酸碱反应
酸性
碱性
7.黑粪
常有黑粪、呈柏油样便
除非咯血咽下,否则不会有黑痰
8.出血后痰的情况
无血痰
咯血后继续有痰中代血
左心衰竭所致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是什么?
左心功能不全:
生理基础为肺循环淤血
肺循环压力升高
肺泡张力增高、弹性减退
劳力性呼吸困难 最早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最典型 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冠状动脉收缩,心肌缺血,新功能下降;小支气管收缩,肺通气进一步减少。
卧位时肺活量减少,回心血量增加。
夜间呼吸中枢敏感性下降。
心原性哮喘 注意与支气管哮喘鉴别
急性肺水肿 最危重
心脏杂音的发生机制可归纳为几种?
w 机理 血流加速或血流紊乱产生湍流,使心室壁、瓣膜、腱索或血管壁发生振动所致
a 血液流速增快
a 瓣膜口狭窄或大血管通道狭窄
a 瓣膜关闭不全
a 心腔或大血管间有异常的通道
a 心腔内有漂浮物
a 血管腔扩大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
1. 早搏波:QRS波群,提早出现,宽大畸形
n 时限>0.12秒
n T波与QRS波群的方向相反
2. P波:早搏的QRS波群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
n 其后少有逆行的P’波
扁桃体肿大是如何分度的?
扁桃体肿大分度:I度:肿大不超过咽腭弓.
II度:超过咽腭弓。
III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
甲状腺肿大是如何分度的?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
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Ⅱ度;
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
临床体格检查时肌力分为几级,每一级具体表现如何?
肌力分级:六级
0级: 完全瘫痪
1级: 肌肉可收缩,无运动
2级: 肢体可在床上运动,但不能抬离床面
3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 能对抗阻力动作,较正常差
5级: 正常肌力




诊断学
名词解释
症状:是患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身体感受主观感觉不适

体征:医师检查体格有异常表现,如 皮肤黄染等

三凹征:吸气困难,时间延长伴有干咳孝鸣音,重者呼吸肌极度紧张等

主诉:是患者感受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行扩张所形成血管痣

Kussmoull呼吸:当重度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为排除过多的二氧化碳以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

潮式呼吸:是一种是有浅慢变为深快,而后又变浅满周期样呼吸

抬举样心尖搏动:右心室肥大时可感觉到触诊的手指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并停留片刻

短绌脉:是心率大于脉率鉴于房颤

Austin Flint杂音:由于主动脉返流的血液直接冲击二尖瓣前叶及返流导致左心室舒张期压力增高处于半闭状态

奇脉:正常人

平静呼吸时脉搏的强弱多无变化或反有轻度改变

Murply症:在深吸气时被检查者因疼痛而突然屏气即胆囊触痛症

反跳痛:用手指按压被检查腹部出现压痛后稍停片刻然后松开是感觉锐痛

Gullen症:挤周围或下腹避呈蓝色为腹腔后渗至皮下所致可见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Grey-Turner症:为脑膜受激的体征 见于各种脑膜炎

逆型P波:P波与正常 与P波的方向相反 见于房室交界处的异常心率
肺型P波:P波于正常窦性P 波德方向相反介于房室交界区的异性心律
胆酶分离:急性重症肝炎病性恶化时,可出现黄疸加重,丹红素明显升高,但转氨酶却下降
核左移:分为再生性左移,退化性左移

简答题
脾肿大如何分度?如何测量?
答:深吸气如果脾脏在肋缘下不超过2厘米为轻度,2厘米和挤水平:为中度增大超过挤水平以下为高度
在左锁骨中线与肋弓交叉至脾下缘的距离为甲乙线测量此交叉点与最远尖端之间的距离为丙线
当脾向右增大超过正中线,测量右缘至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未超过的用—表示

影响语颤的因素,语颤增强的临床意义?
答:密度 距离 音调高低
肺实变:肺泡内有炎性侵润,肺组织密度增大,声波传到良好。
巨大空腔:肺内有接近胸壁的巨大空腔,且与支气管相通,声波在空腔中产生共鸣
这样更有力声波传导。

房颤的听诊特点,及心电图特点?
答:房颤时心房失去协调一致的收缩使心排血量下降易行成腹壁血酸栓
表现:各到联P波消失代之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频率350/600次/分,V导联最明显 RR间距觉对不规则心室率快者居多,QRS波无差异性传导,一般不增宽。

临床诊断内容包括?
答:病因诊断 病理解剖诊断 病理生理诊断 并发症诊断 办法症诊断
疾病的分型与分期

病程记录的主要内容?
答:首次病理诊断 日常病理诊断 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懝难病例讨论纪录 转科记录 交接班记录 阶段小结 抢救记录 死亡记录 死亡讨论记录

甲亢眼征?
答:双侧眼球突出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Dalrympl征:眼球向正前注视时角膜上缘的上方露出长条巩膜,呈受的眼部表情。Graefe征:眼球下转时上脸不能相应下垂。Stellwang征:瞬目减少。Mobius征:眼球集合能力减弱。Joffroy征:上视时无额纹出现。

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
提前出现的QRS-T波前无P波或无相关的P波;提前提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QRS时间>0·12秒。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完全性代尝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

葖行P波间距等于正常间距的2倍

问诊的内容?
答: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民族 婚姻 职业 工作 病史陈述等

现病史的内容?
答;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是记录患者患病后疾病的发展 发生·演变的全过程
起病情况 患病时间 主要症状特点 病因与诱因 病情发展与演变 伴随症状等

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答:局部有 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结核,这是好发顶部 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全身淋巴结肿大是血液形成的疾病

甲状腺肿大可分几度,如何划分?
答:分为3度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1度 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为2度 超过胸锁9乳突肌外缘为3度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的产生机制及听诊特点?
答:第一心音产生机制:标志心室收缩期开始 特点:(1)音调较低 (2)强度较响 (3)性质较钝 (4)历时较长 (5)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 (6)心尖部听诊最清楚
第二心音机制:标志心室舒张期开始 特点:(1)音调较高(2)性质较第一心清脆(3)强度较第一心音弱(4)在心尖搏动之后出现(5)历时较短(6)心底部听诊最清楚

舒张期额外心音有哪些?
答:包括奔马率 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及心包叩击音

杂音的产生机制?
答:杂音是由于血流流速,方向异常或血管管径异常产生湍流,使心壁,瓣膜活大血管壁产生振动所致。机制如下:血流加速 器质性关闭不全 器质性狭窄 相对性关闭不全 异常通道 相对性狭窄 漂浮物

心脏瓣膜听诊区的体表部位即顺序?
答: 分为 (1)主动脉瓣区 2)三尖瓣区3)肺动脉瓣区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5)二尖瓣区 。顺序:通常从心尖部开始按逆时针方向,即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

腹部触诊内容?
答:有腹壁紧张度、压痛与反跳痛、波动感、肿块及肝、胆囊、脾、肾重要等

触到腹部包块注意那些?
答:包块的部位、肿块的大小、形态、质地与硬度、压痛、活动度、搏动、等
周围血管征包括那些?
胸廓外形改变有那些?




诊断学简答题
作者:郭昆全 发布时间:2009-05-28 22:16:14


诊断学简答题
1. 发热的分度?
2. 常见发热的热型有哪些?其定义以及各见于哪些疾病?
3. 产生水肿的几个主要因素?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4. 简述现病史的定义及书写内容?
5.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6. 急性腹痛的常见病因?
7. 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区别?
8. 意识障碍的概念?以及按其程度不同各表现如何?
9. 生命征的概念

?其中体温的测量方法及其常见值?
10.常见的体位有哪几种?
11.扁桃体增大的分度方法?
12.神经反射包括哪几种?请写出各种反射的名称。
13.简答触诊到腹部包块时,应注意哪几点?
14.主动脉关闭不全时可出现哪些症状及体征?
15.试比较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听诊特点。
16.叙述急性左心衰发作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17.简述粪便检查的主要目的。
18.简述临床常用的肾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19.在进行临床思维时必须牢记的常用的几项原则是什么?
20.列表说明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21.对下列心电图,你作出何诊断?









诊断学简答题答案
1.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2.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①稽留热;②驰张热;③间歇热;④波壮热;⑤回归热;⑥不规则热。
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
驰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又称败血症热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致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于无热期反复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波壮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交替一次。常见于霍奇金病、回归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肺炎及渗出性胸膜炎等。
3.产生水肿的主要因素:①钠与水的潴留,如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②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如右心衰竭;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如急性肾炎;
④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如血清清蛋白减少;
⑤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
鉴别点
肾源性水肿
心源型水肿
开始部位
从眼睑、颜面开始而延及全身
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
发展快慢
发展常迅速
发展较缓慢
水肿性质
软而移动性大
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
伴随病征
伴有其他肾脏病征,如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眼底改变等
伴有心功能不全病征,如心脏增大、心杂音、肝肿大、静脉压升高等
4.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
治经过。


书写内容:①起病的情况和患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和诱因;④病情的发展和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5.

咯血
呕血
病因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脓肿、心脏病等
消耗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胃粘膜病变、胆道出血、胃癌等
出血前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可为喷射状
出血的血色
鲜红
暗红色、棕色、有时为鲜红色
血中混有物
痰、泡沫
食物残渣、胃液
酸碱反应
碱性
酸性
黑便
无、若咽下血液量较多时可有
有、可为柏油样便、呕血停止后仍可持续数日
出血后痰的性状
常有血痰数日
无痰
6. (1)腹腔器官有急性炎症: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胰腺炎等。
(2)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如肠梗阻、肠套叠、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等。
(3)脏器扭转或破裂:如肠扭转、肠绞窄、肠系膜或大网膜扭转等
(4)腹膜炎症:多由胃肠穿孔引起,少部分为自发性腹膜炎。
(5)腹腔内血管阻塞:如缺血性肠病、夹层腹主动脉瘤和门静脉血栓形成。
(6)腹壁疾病:如腹壁挫伤、脓肿及腹壁皮肤带状疱疹。
(7)胸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性痛:如肺炎、肺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8)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腹痛:如腹型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等。
7.
项目
溶血性
肝细胞性
肝汁淤积性
TB
增加
增加
增加
CB
正常
增加
明显增加
CB/TB
<15%-20%
>30%-40%
>50%-60%
尿胆红素


++
尿胆原
增加
轻度增加
减少或消失
ALT、AST
正常
明显增高
可增高
ALP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GGT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PT
正常
延长
延长
对Vit K反应



胆固醇
正常
轻度增加或降低
明显增加
血浆蛋白
正常
Alb降低Glob升高
正常
8.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血障碍。根据程度不同其表现也不一样,具体如下:
(1)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作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2)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认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4)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

失。按其程度可分为三阶段。①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可存在。②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③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9.生命征: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为体格检查时必须检查的项目之一。
测量体温的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1)口测法:正常值为36.3-37.2℃;
(2)肛测法:正常值为36.5-37.7℃;
(3)腋测法:正常值为36-37℃。
10.常见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自动体位: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
(2)被动体位:患者不能自己调整或变换身体的位置。
(3)强迫体位:患者为减轻痛苦,被迫采取某种特殊的体位。临床上常见的强迫体位可分为以下几种:①强迫仰卧位;②强迫俯卧位;③强迫侧卧位;④强迫坐位; ⑤强迫蹲位; ⑥强迫停立位;⑦辗转体位;⑧角弓反张位。
11.扁桃体增大一般分为三度:
不超过咽腭弓为I度;
超过咽腭弓为II度;
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三度。
12.(1)浅反射包括:①角膜反射;②腹壁反射;③提睾反射;④跖发射。
(2)深反射:①肱二头肌反射;②肱三头肌反射;③桡骨骨膜反射;④膝反射;⑤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①Babinski征;②Oppenheim征; ③Gordon征; ④Chaddock征; ⑤ Gonda征; ⑥Hoffmann征;⑦阵挛:踝阵挛,髌阵挛。
(4)脑膜刺激征:①颈项强直;②Kerniy征;③Brudzinsk征
(5)Lasegue征。
13.应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态、硬度、压痛、搏动、移动度及其和临近脏器的关系。如肝癌位于右上腹,多较大,表面坚硬凹凸不平,压痛则不明显,多无搏动,可随呼吸而上下移动。
14.症状:心悸、头晕、心绞痛。
体征:视:心尖搏动而向左下移位,范围扩大;
触: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搏动;
叩: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凹陷,靴形心影;
听:主动脉第二听诊区叹气样舒张期杂音,递减型,可传到心尖,可有Austin Flint杂音。
此外有:脉压增大,水冲脉,颈动脉搏动、点头征、毛细血管搏动、射枪音和Duroziez双重杂音。
15.

最响部位
音调
持续时间
S1
心尖


S2
心底


16.
临床表现: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达30~40次,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

痰,严重者可有神志模糊,休克。两肺布满湿啰音、哮鸣音,S1减弱,频率快,奔马律,P2亢进。
机制:心肌收缩力严重减弱或返流使心排量急剧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压力迅速升高,肺静脉回流不畅,肺毛压升高,形成急性肺水肿。
17. ①了解消化道及通向肠道的肝、胆胰等器官有无炎症、梗阻、出血、寄生虫感染等
②了解消化状况,粗略地判断胰腺外分泌功能;
③隐血试验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的筛选;
④检查粪便中有无病菌。
18. ①内生肌酐清除率:测量肾功能受损的定量试验;
②尿渗量、血浆渗量:远端小管功能;
③浓缩稀释试验: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功能;
④酚红排泌浓缩稀释试验:远端小管的排泄功能;
⑤血BUN.Cr: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19. ①实事求是原则;
②简化思维程序原则;
③“一元化”原则;
④用发病率观察选择诊断原则;
⑤按发病机制和治疗需要选择诊断的原则。
20.
鉴别要点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所致
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
外观
淡黄,浆液性
不定,可为恶性、脓性。乳糜性等
透明度
透明或微黄
多浑浊
比重
低于1.018
高于1.018
凝固
不自凝
能自凝
粘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
蛋白定量
<25g/L
>30 g/L
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相近
常低于血糖水平
细胞计数
常<100×106/L
常>500×106/L
细胞分类
以淋巴细胞、间皮细胞为主
根据不同病因,分保以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